| ||||||
謝霆鋒同王菲復合,何止愛情得意,身家更加得意。上星期,佢將創辦嘅電影後期製作公司PO香港、其中六成權益,以一點二二億元賣俾漢傳媒(491)。 霆鋒獲得漢傳媒一成九股權,做埋單一大股東。咁計落,佢間製作公司價值兩億元,而漢傳媒復牌後急升近一倍!至本週二,霆鋒手頭股份賺一億三千萬。大家等緊佢嘅下一步,仲唔係進身上市公司主席?低調投資的霆鋒,身家又點只咁少!小宗翻查土地註冊處資料,霆鋒搵代理人揸物業,單係中環擺花街,就有四個鋪,已經市值四億。另持有赤柱Ocean Bay豪宅一間,市值又億七。唔只、唔只,過去幾年炒賣幾件豪宅,有干德道金徽閣、沙田世界花園等,夾夾埋埋賺幾千萬,當中有件貨,仲係英皇財務承造按揭。原來早於九八年,只有十六歲嘅霆鋒已經有投資經驗,當年佢掹住阿媽狄波拉衫尾,一齊炒賣樂活道柏樂苑單位,持貨一個月就沽出,淨賺二十萬。而家霆鋒只係三十四歲,計落起碼七億身家!佢未來嘅另一半,就真係飲得杯落,嗒落好有鋒味囉! 基金跑輸恒指陳德霖減薪嗎? 小宗記得陳德霖講過:「外匯基金是穩定香港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基金的宗旨正是保本同穩定。係呀,原則好緊要o架,不過咁噃,外匯基金今季由盈轉虧,蝕咗成一百八十七億!恒指由七月至今,由二萬三千幾點重上二萬四千點,即係話今季金管局乜都唔做,投資港股部分都應該有微利,但偏偏呢方面,佢哋就蝕咗兩億元!而歐元、日圓同英鎊齊齊貶值,亦成為外匯基金嘅重災區。事實上,日本已事先張揚會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有sense嘅人都知日圓會下跌,普遍貨幣亦會繼續貶值。唔通陳德霖喺操作上,有難言之隱?戴晒頭盔嘅佢解釋話:今季市況波動。攞命陳每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77
腾讯也出手买壳了 马化腾许家印联手入股马斯葛(hk00136)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137 继阿里巴巴来港连扫三壳股后,劲敌腾讯(00700)终于出手买壳。联交所权益披露显示,腾讯及恒大(03333)前后脚入股曾是‘华汇系’的马斯葛(00136)预料成两大股东,每股场外均价0.6分,共涉资7.38亿元。 联盟队伍变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68
買殼當買舖 股領袖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7/09/%E8%B2%B7%E6%AE%BC%E7%95%B6%E8%B2%B7%E8%88%96/香港股市持續多日深受打擊,尤其細價股更是遭受重創,到了本週週三(7月8日)時,恆生指數一度急瀉逾2,100點,連一些傳統大籃籌亦洗倉式急跌,波幅可比擬細價股,叫人膽顫心驚。不過,有危必有機,經過連番急挫之後,有些股票的投資價值漸漸體現出來,尤其那些提出全面收購要約的股票,在跌市中亦顯得份外安全。只要於全購價以下買入,就算買入後股價持續下跌,仍可以用全購價全數賣回給新主,縱然可能只能獲取20%左右的利潤,在這種市況下已是難能可貴了。 近期提出過全購要約,而且股價漸漸貼近全購價的,則有恒輝企業控股(185)、華富國際(952)以及易通訊集團(8031)。華富國際的新主民生銀行雖然仍未提正式提出要約,但始終都能泊到好碼頭,所以甚具值博率;而恒輝亦沾上內地房地產的背景,因此不需太過深究,反而筆者有興趣寫一寫易通訊集團這隻股票。 易通訊集團本來提供綜合多媒體客戶聯絡服務及客戶聯絡中心系統,主要涉足電訊相關的業務。在6月8日,公司宣佈停牌,而在兩天後,公司發出通告,指其控股權獲萬士達企業接洽,並提出全購要約,每股要約價為$1.20。通告內亦揭示了新主的幕後持有人,就是有「舖王」美譽、人稱「波叔」的鄧成波先生。 鄧成波擁有舖王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因其現時持有至少超過200個工商舖物業,位置遍佈港九新界,過去十年樓舖齊升,市場估計這200個物業約值100億元,這是鄧成波炒樓炒舖超過三十年辛苦建立的物業王國,同時亦標誌著其輝煌戰績。由於鄧成波在物業界聲名甚響,所以當他買入易通訊集團這隻殼股時,市場便憧憬他會將名下一些物業註入上市公司內,泵大公司的資產,只要公司市值追上這些物業的資產值,股價已經可以炒作一陣子了。然而,筆者卻認為這個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 首先,鄧成波的專業領域在物業方面,而在股票市場中卻無甚往績可言,因此買殼後會否炒股票也成疑。第二,這些物業是完全由鄧成波擁有,如果將物業註入上市公司內,除非公司堅決不奉行派息政策,否則便要將這些租金收入與股東分享,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所以又好像有些不合情理。然則,波叔買殼的目的是甚麼呢? 於筆者而言,波叔在物業界輾轉多年,已累積豐厚身家,其投資種類亦漸趨多元化,好像2007年波叔曾入股鐳射影音,約兩年多後便轉售於內地連鎖家電企業蘇寧電器,所以不排除波叔現時慢慢涉足股票界,當作另類投資。另外,當波叔買殼後,始終多了「上市公司主席」的銜頭,在商界中又是另一個層次了。與此同時,眾所週知,殼價在過去一段時間持續攀升,而且內地對殼的需求仍然殷切,殼價易升難跌,與樓宇商舖有著很多的共通點。因此,筆者認為波叔買殼的心態並非為求炒股票,而是將殼股當成舖位看待。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04
買殼股- 毅信控股(1246)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1002/LTN20161002028_C.pdf 取走原有業務後,新動作又來: (1) 新主認購26億新股,每股20仙 (2) 11億買他一項地產業務68%股權,在他而言成本約3億左右 (3) 公司借2.8億給他發展項目,年息12% 其實只是表面上的交易,實際為 (1)和(2) 只為套出約5.8億的殼價 (3) 可能公司提供資金給他買暗手貨 下一步,應該是買埋剩下物業股權,然後等他取得資金拿下這隻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13
綿石投資對掐萬達發酵:賣殼繼續 買殼承壓?綿石投資(000609.SZ)一紙讓殼萬達商業未果的公告,引發的風波正在持續發酵,雙方一來二去,隔空對掐,“羅生門”戲碼正在上演。 雖然萬達商業明確表示,綿石投資擅自發布“終止萬達商業重組”公告系單方炒作行為,但後者在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最新回複中卻稱公司系“據實說明”。 雙方這麽一鬧騰,均未有所損傷,似乎反倒是更加向市場表明了“心思”。綿石投資的殼股身份自是已經昭然天下,萬達商業也向外界傳遞了回歸A股的決心和策略。而多位投行人士表示,目前中概股回歸總體處於停滯狀態,萬達商業A股上市或面臨壓力。 隔空互掐 誰在說謊? 讓殼萬達商業,到底是綿石投資有意炒作,還是萬達一方狠心回避?是前者認為的“曾經擁有”,還是後者所說的“擦肩而過”?無論事實究竟如何,綿石投資都已收獲兩個漲停,而萬達商業也借此事賺足了市場眼球。 “該說明的我們都已經據實充分說明了,不想再繼續重複了。”對於外界一再追問公司到底是否曾與萬達洽談借殼一事,綿石投資顯然因為回答太多次,而有些怨氣了。 11月23日下午,綿石投資證券投資部相關人士再度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萬達方面的確就借殼一事主動聯系公司,最終因雙方在時間安排上沒能達成一致,終止了繼續洽談。 綿石投資的上述回答,實際上在隔空回應前一日萬達商業的“借殼系炒作一說”。 11月22日,在綿石投資公告與萬達重組談判失敗後,萬達“怒”而發聲,稱綿石投資是通過中介機構主動推薦給萬達集團的,雙方只進行初步接觸,未就萬達商業重組進行正式協議談判,也未達成任何一致意向。綿石投資公司擅自發布“終止萬達商業重組”公告完全屬於單方炒作行為,與萬達集團無關。 不過,綿石投資顯然不認可萬達一方口中雙方“蜻蜓點水”的關系,更不願意戴上“炒作”的帽子。 “2016年9月中,萬達集團主管負責人主動聯系綿石投資,提議就萬達商業重組上市進行協商,過程中未見任何中介機構參與。包括萬達集團三名副總裁在內的雙方多名高管,多次直接談判,就重組方案的核心條款達成初步共識,並形成文件草案。“綿石投資上述人士這樣向《第一財經日報》證實道。該人士並稱,相關說明,公司已通過媒體回複渠道進行了發布,不再累述。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綿石投資聲稱曾就借殼“形成文件草案“,但從此前的停牌公告中,並未尋得相關草案蹤跡。 對此,一資深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般重組開始會停牌一周左右,接下來雙方達成意向協議或者備忘錄會公告,若沒有,或重組失敗,則上市公司不會選擇公告交易對手。在該人士看來,綿石投資確有搭萬達“便車”的嫌疑。“雙方應該是談了,但沒到具體借殼的份上。”他認為,綿石投資借此事向市場明確了公司想要賣殼的意向。 對於這樣的炒作質疑,綿石投資的回答則是,公司因重組方案進行商洽的事項,屬於複牌公告應披露的範圍。 實際上,在外界看來,此次綿石投資和萬達的借殼“羅生門”,重點不是誰在說謊,而是雙方各有訴求。 一位券商投行高管認為,雙方出現互掐或可能是因為價格沒談攏鬧掰了。“綿石並不想放棄這一機會,借此把自己的殼價值先在市場上兌現出來,越掐越漲。”上述券商投行高管表示。 從股價來看,綿石投資已收獲兩個漲停。而另一方萬達商業,則借此事向外界傳遞了公司回歸A股的決心和策略。 賣殼繼續 買殼承壓? 於涉事雙方而言,這麽一鬧騰似乎更將二者的“心思”傳遞給了市場。一廂綿石投資亮明殼資源身份;另一廂萬達商業緊鑼密鼓籌備回歸A股,只是這次的“牽手失敗”是否也有中概股回歸受限原因,備受市場關註的萬達商業又將會如何上市? 經歷此次“互掐”事件,綿石投資站在了市場的聚光燈之下。上市20余載的綿石投資主營業務經過多次變更,由此前的以生產、銷售石油化工催化劑、精細化工產品和氧、氮氣等空氣制品為主營業務,到2005年開始向房地產綜合開發方向轉型,而如今主營業務以直接投資業務為主,為此該公司在今年7月份由綿世股份更名為綿石投資。 在業內看來,目前的綿石投資已成為一個徹底的殼資源,並沒有打算做實業,賣殼之心昭然天下。綿石投資目前總股本為2.98億元,最新市值為51.60億元(截至11月23日收市);股權結構上,該公司股權結構分散,今年三季度第一大股東僅持股10.34%,其實際控制人直接和間接持股合計不足20%。 對此,有市場人士認為,綿石投資此次與萬達商業失之交臂可能也有受其體量不夠大影響,另外實際控制人持股較少,無法無法轉讓給借殼方太多。不過,上述資深投行人士則認為,體量大小並無大礙,此前也有小體量裝大資產的案例。 截至今年9月20日萬達商業(03699.HK)退市之時,其總市值為2376.86億港元,總股本為45.27億股。萬達商業2015年凈利潤為299.71億元。 綿石投資的“出嫁”之旅或許還將繼續。擺在萬達商業面前也仍舊是A股上市之路,只是這條路該如何走成為關註點。 “目前中概股回歸總體處於一種暫停的狀態。”一位深耕IPO領域的券商投行人士表示,自此前證監會表態研究中概股回歸相關方案之後,似乎只有一家上市已成既定事實的公司獲批之外,其他項目均被按下暫停鍵。 今年5月6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例會上表示,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對此,業內認為,萬達商業回歸A股或許也與監管政策限制有關。“目前對於萬達來說,借殼回歸A股面臨較大壓力。”上述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根據此前萬達私有化項目書顯示,萬達商業計劃在2018年8月31日前完成上市。如果公司在退市滿兩年或2018年8月31日之前未能在內地主板市場上市,大連萬達集團將回購全部股份,並向海外及境內投資者分別支付12%和10%的利息。 不過,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投行人士認為,IPO提速將是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前的一個重點內容,萬達商業排隊上市也可能問題不大,排隊需要2年左右時間,但排隊過程中的情形可能要具體分析。 “萬達商業回歸A股是肯定的,目前采取的策略也是IPO和重組上市一起操作,IPO已經在排隊了,排得還挺靠前,最後是哪個合適用哪個。”22日,萬達內部人士接受媒體采訪如是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33
1987年12月5日: 詹培忠買殼威華航運(0282)1987年12月5日,股災後不久。詹培忠控制的炒祥有限公司宣佈購入威華航運股權。在前十二日,公司出售原本航運業務,公司資產只剩下每股1.74仙。其後詹培忠以溢價31.89仙,即33.63仙全面收購。從溢價31.89仙及總溢價,即現時所稱的殼價1,000萬計,即公司發行股本約3,135萬股。當時,大股東已答應把84.8%股權全數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43
買殼分期付款有得傾1 : GS(14)@2010-08-31 21:21:472010-8-31 HT 撰文:蘇麗珍 欄名:投資博客 雖然人人都話借殼上市成本高,單單是向大股東收購控股權這一筆,動輒就以億幾兩億元計。但有年輕賓架最近就話,原來有些大股東相當「好相與」,買殼分期付款一樣有得傾。 上周新洲印刷(00377)宣布,大股東及多名執行董事,以3.5475億元或每股2.15元,向北京御生堂(01141)及百靈達(02326)主席孫粗洪,出售1.65億股或74.148%股權。 但付款卻分幾個階段,賣方首先獲支付5000萬元按金。至於另外3.05億元,當中2.44億元中,有1.14億元以現金支付予大股東,另外1.3億元就由擔保票據結算;另外6095萬元,則以現金支付予大股東以外的董事。 上述1.3億元的擔保票據,為期18個月,兼且有每月2.1厘利息。 這種分期付款方式之前亦有見過。例如友力投資(00674)於5月份宣布,主要股東以14.6億元出售54.49%股權,當中有些以配售方式進行,亦有向董事或獨立第三者出售。但售股款項亦並非交易完成即時收齊,部分人先付兩成,餘款4個月支付,亦有人一年後才付款。 緣何有得分期付款這樣「筍」?年輕賓架話個別情況,不可一概而論喎。 2 : fung3010(2389)@2010-08-31 21:28:30 哈哈~~可唔可以做埋MORTGAGE 真係服左呢班人。 3 : GS(14)@2010-08-31 21:29:19 2樓提及 絕對可以,不過息就超過20%,孫先生應該好快有計劃啦 4 : fung3010(2389)@2010-08-31 21:34:07 3樓提及2樓提及 咁唔差在做埋次按,再將按揭證券化拎出街賣~~ 5 : GS(14)@2010-08-31 21:35:38 4樓提及3樓提及2樓提及 呢樣新生意來,果然好橋,有得搞有得搞,變到賣殼都不是有錢人玩意了...第時有機會可以試下做中間人,過水濕腳都唔掂,哈哈 6 : fung3010(2389)@2010-08-31 21:45:26 5樓提及4樓提及3樓提及2樓提及 當然~~ 做埋集資上市,公司業務寫 " 提供中介人服務買賣殼股、為殼股買賣提供按揭及按揭證券化買賣。" 擺明當SFC無到~~ ![]() 7 : GS(14)@2010-08-31 21:54:40 6樓提及5樓提及4樓提及3樓提及2樓提及 跟住做甚麼好呢,不如試下搞下創投基金,自己搞幾個概念,然後買多幾間上市公司,集資,又委託我們做服務,然後用人地的錢自己做莊算 然後就做了MBA教材,名流青史....因為我們創立了新的商業模式,哈哈 8 : fung3010(2389)@2010-08-31 22:04:44 7樓提及 無錯無錯~~仲可以將子公司拆骨出售,我地做埋買賣方中介人,再為子公司提供融資顧問服務,將債務集中注入一隻殼當抄股~~1000合一再1供998 哈哈,真係教壞細路。 呢個POST兒童不宜。 9 : GS(14)@2010-08-31 22:07:28 8樓提及7樓提及 如果賣唔晒的CB又放晒入D不知所謂公司炒過,咁我們間公司會快速壯大,好快大過長江實業,之後用廢紙狙擊人地的實業,咁我們就稱霸了 想得太多了... 10 : fung3010(2389)@2010-08-31 22:34:29 9樓提及8樓提及7樓提及 嚴肅得太耐,得閒幻想下輕鬆下都無妨~~ 11 : GS(14)@2010-09-01 20:41:05 10樓提及9樓提及8樓提及7樓提及 都是,我覺得絕對可行。 其實我在想,可否為香港的小型公司做集資及搞個市場給他們流通,香港好像連整盤生意都可以買賣,為甚麼拆散買賣不行? 美國、內地、台灣都有這些集資做生意的事啦,為何香港不可以? 12 : fung3010(2389)@2010-09-01 20:57:05 11樓提及 個人覺得可以做到~~ 1.) 開間控股公司。(殼) 2.) 發行證券收購小型企業生意/整間公司。(其實亦可以諗成叫佢地做股東,然後注入資產/業務/佢地公司既股權。) 3.) 收購到左咁上下SIZE就上市集資。 又或者直接係上市公司中搵個殼,重覆2步驟再供股/配股集資。 集資後就按持股權分比小公司既老闆做擴張。而公司所得既盈利就用黎收購更多既小企同提供低利息借貸比小公司。 以上只係幻想,唔知可唔可行~~哈哈 13 : GS(14)@2010-09-01 21:27:41 12樓提及11樓提及 你的意思,其實就是21章會容易D...不過倒不如這樣,我們唔理後果,就不停以發行新股方式1-2倍P/E在買一些賺錢的一種行業,然後他們就變成我們的員工,並多留任一兩年,然後就夾硬造數,搞些企業融資人才,每人分D股票,然後搞上市,用5-6倍P/E集資,然後就開始做穩呢盤小生意,這樣都有可為。 至於提供低利借貸,我就寧願做財仔了,如果低利,就有附加條件,就是會計方面由我們安排,但費用由客戶支付,如果真是還唔成錢,我們做他們的股東。 方式大致是,拿一萬幾千開間BVI,BVI下面開間香港公司,BVI和香港公司簽訂管理合約,由BVI協助公司管理業務,費用大約是香港公司的賺錢的金額,然後利用香港公司收購這類公司,資金由BVI公司借給香港公司,這樣合併到報表之餘,又不用交稅。 但是我的構想不是這樣,是間個小型股票市場,我們的角色就是一個小型交易所... 14 : fung3010(2389)@2010-09-02 20:58:12 小型交易所...其實即係幫佢地搵小股東一齊搞生意姐,做媒人~~ 開間集資介紹所咯~~ 15 : GS(14)@2010-09-02 21:09:36 14樓提及 我覺得現在很不鼓勵人創業,很希望有這些地方協助他們,幾個朋友/網友合作搞一盤有可為的生意是好難得,但是有些人缺乏資金,這些可以幫到他們,但是我們一定要核准這堆人的熱忱,並協助他們找經理人...不過如何防止被騙呢?這又是一個問題 這樣可以讓一些有流量的網站可以私下公開招股.....但是如何令他們有估值都是一個問題 16 : fung3010(2389)@2010-09-02 22:03:03 Proposal + Financial Budget + Marketing report --> 有意投資人 和公司接洽,發CB比投資者......資金放在另一個銀行戶口,三方皆可監察戶口資金流向。其他同上市公司差唔多,都係發中期同年報,etc 達標就變入股,達唔到標就要全數還錢/部分還錢&部分變股份。 17 : GS(14)@2010-09-02 22:07:28 16樓提及 都可以這樣...但我覺得發年報就得,中報就用一些業務展望及約略的營業數據代替就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75
鄭家華先生請團購買殼1 : GS(14)@2011-05-14 23:41:42好處是多人做野,不好處是可能內鬨 2 : GS(14)@2011-05-15 19:33:50 只是講下篇文,我邊有錢呢 3 : 清風詩人(3217)@2011-08-09 00:15:39 其實甘樣係合法的嗎? 同夾埋炒高個價有何分別? 4 : GS(14)@2011-08-09 00:30:30 4樓提及 合法 可不炒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291
買殼好過買豪宅 周顯1 : GS(14)@2014-05-16 10:51:4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話說家陣大陸的有錢人來港買殼,就好像買豪宅一樣,都是買來保值,兼買來威。曾經有過人留意過一個事實﹕一間山頂獨立屋的價錢,和一隻上市公司殼差不多,從10年前到今日,這個大約的差距,都未曾變過。 不消說的,買山頂獨立屋和買上市公司,兩者都有yield,而且,在一般的情下,買上市公司炒它的股票,個yield仲高,而且卡片還可以印「XX公司主席」的銜頭,多麼威呀! 在不久前,我同朋友說起,如果內地大款被雙規了,凍結了資產,連在香港的房子和股票都不能賣,但如果他擁有的是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則他仍然有可能賣殼套現。 大發新股 場外直接「科水」 方法是﹕他只要容許董事局大量發行新股票,攤薄自己的股份,相等於把控制權拱手相讓,自己則一股也不賣。然後,對方在場外,直接付現金給他,這便可以做到一股不賣,但也變相賣殼了。所以呢,左看右看,買一間上市公司,都比買一間山頂獨立屋划算得多。怪不得在這一年來,內地的股和樓皆不妙,香港的股和樓也好不到哪裏去,但獨獨是殼價,則升了幾成。看這個走勢,在未來的一年,也許殼價還會再升一浸,怪不得很多個擺了很多年,都賣不掉的爛殼,在近月來紛紛成交出貨了。 我的新作《貨幣密碼》即將出版,這是一本學術書籍,是我的新嘗試,希望各位讀者盡力捧場,目標是2000本,都不算太過奢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 : lam(884)@2014-05-16 14:39:23 雙規即係貪或不當取得,是否黑錢?如係,佢篇野即教人漂白,是否有問題也?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56
印股票買殼最好賺 周顯1 : GS(14)@2015-09-19 20:34:1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印股票買殼最好賺 2015年9月18日 【明報專訊】一間上市公司,說穿了,其實是個「股票印刷商」,靠覑印刷股票來賺錢,當然了,印刷股票,好像只是一買一賣的簡單事情,但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例如廣告、公關等促銷,以及售後服務等。好了,當印刷了股票出來,得到了資金,上市公司會拿這些錢來做甚麼呢? 第一種,是把印刷股票的錢,去買更多的上市公司,以印刷更多更多的股票來賺錢,以製造規模效應,今日香港的幾個殼王,就是玩這個經營模式。 第二種,就是把這些錢,用來購買實物資產,例如「中建系」的麥紹棠,便是使用這個模式。 第三種,是用這些錢,去發展業務;這也有幾種狀,一是發展原有的業務,二是發展新的業務,三是購買其他人的業務。 靠發展業務賺錢 最難生存 以上的三種,以頭兩種的經營手法,成功的機會比較大,至於第三種,則埋葬了很多人,只有少數人能夠生存下去。所以,在香港,愈來愈多前兩種的上市公司,因為其business能夠維持下去。 話說看報紙,看到「內地炫富女郭美美,日前被北京東城區法院判處5年有期徒刑,罰款5萬元人民幣。今日傳出郭美美在美國西雅圖的家屬,現在掌握中紅會和部分領導巨貪與淫亂材料,如果中國政府不善待郭美美,不在3日內釋放她,將會立即向美國《紐約時報》全盤托出,成為世界醜聞。」 我忍不住大笑,因為如果郭美美和紅十字會的事鬧大了,領導巨貪會不會被控入獄,並未可知,不過郭美美將會首先再被控罪,如果涉及這種大案,郭美美恐怕難逃死刑。這叫做最怕是豬一樣的隊友,如果他們把事情抖出來,才叫好看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