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in8是台廠救命丹或傷本毒藥?

2012-6-11  TCW




沉寂了將近兩年後,台灣電腦(PC)產業的春天將要來了嗎?

六月五日,號稱全球規模第二大的電腦界盛事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開幕,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微軟(Microsoft )最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8(以下簡稱Win8)上。「這將是關係到Wintel(微軟與英特爾)陣線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戰!」巴克萊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肯定的說。

自二○一○年蘋果(Apple)推出平板電腦iPad以來,PC產業界即出現天翻地覆的轉變。不僅小筆電(Netbook)市場遭受侵蝕而大幅萎縮,一一年筆記型電腦(NB)全年出貨量相較於前一年成長僅四%,創下有史以來新低。

主攻平板商機華碩、宏藉此翻身

微軟前景受到挑戰,是因為舊的作業系統Windows 7雖然號稱一年賣出二億四千萬套授權,但搭載在平板電腦上的產品卻不到五%。根據市場研究公司顧能(Gartner)預測,二○一二年全球平板電腦的銷量 將會增加到六三%,而個人電腦只會增長四.五%,落差高達十四倍。

國際數據資訊(IDC)資深研究經理江芳韻指出,微軟雖在PC市場,「兩、三年內地位穩固,」但,這已經是年成長不到一○%的成熟產業。若這次微軟無法透過Win8,從PC切入平板市場,楊應超認為,微軟將失去成長動能,「以後就不用再說了。」

台北國際電腦展上,華碩、宏B聯想等一線品牌大廠都搶先展出新品,即便真正出貨要等到十月過後。但所有錯過平板商機的台商,都希望藉此翻身。

「Win7或Vista都只是前一代的加強版,但Win8(的程式語言)全部重新寫過,是完全不同的產品,」宏?砦q腦產品全球運籌中心總經理甘博隆說。最大的改變,在於全新的介面設計與觸控功能。

打開裝載Win8的電腦,傳統的視窗頁面與文字指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有如磚塊般的小方塊圖示,讓整個頁面看起來就像是支超大型的智慧型手機。

這款名為「Metro」的新介面,是微軟自一九九二年以來,最大幅度的一次改款。微軟首席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今年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上強調了三次:「Metro就是我們進軍平板的秘密武器!」

帶旺微軟股價五個月內上漲了二五%

高盛(Goldman Sachs)的研究報告,對Win8表達肯定。高盛分析師貝里尼(Heather Bellini)指出,「新的Metro介面在平板電腦上有非常順暢的表現,不管開關機或存取速度都令人滿意。」他並直指,微軟的股價從Win8測試版以 來,五個月內上漲了二五%。

高盛並預測,在正式版發表後,可以替微軟帶來一一%的年營收成長。

外資對微軟表現持正面態度,但台灣PC廠卻是憂喜參半。

喜的是,Win8加入了線上下載應用軟體的概念,甘博隆表示,未來品牌廠即使自己沒有開發軟體,但也可以用推薦的方式抽成,跟著微軟一起賺軟體錢。

麥格里證券硬體產業分析師判斷,這對台廠有利。因為華碩率先提出的「變形」概念與微軟優勢不謀而合,因為當前九成的人都還是用微軟的文書系統 Office,「如果可以在手機、平板、PC上接續工作,會非常符合市場需求,」他認為,在開放系統端,微軟非常有可能超越Google,成為平板市場的 新霸主。

授權費是關鍵若不降反漲,廠商吃不消

憂的是,Win8的概念完全顛覆過往的視窗系統,PC廠商不管代工或品牌都得付出更高的研發成本。

甘博隆表示,過去微軟的產品大家做得很熟,只要套上去組裝一下就可以,但「這次是整個重來!」為了讓Win8的觸控功能與新介面發揮的淋漓盡致,宏?眭嶀F兩倍的人力與十五個月的時間,不斷去研究、思考消費者的使用情境,甚至重新設計整個機構件。

研發之外,更讓台灣廠商吃不消的,可能是微軟高昂的授權費用。

根據業界傳出的消息,原本大家期望的授權費報價在四十五美元以下,還算是有競爭力,但現在卻傳出,微軟要把Office系統綁在一起販售,價格一下子飆到八十美元,比成本僅約七美元的Android平板,高出約十倍,「這樣搞誰受得了?」一位業內人士抱怨。

換句話說,微軟雖然推出了令人期待的新產品,但付出的研發成本,以及不降價可能還漲價的授權費用,加上高昂的行銷預算,這些成本若不是轉嫁給消費者,就是繼續侵害PC廠毛利。

「『低價』才是Wintel與蘋果一搏的重點,」楊應超說。對台灣PC廠來說,該繼續靠犧牲獲利來換取出貨量復甦,還是要把成本反映在售價上,恐怕將是第四季出貨時,最困難的決定。

【延伸閱讀】Win8攻向手持裝置,10秒能開機——Win7與Win8比較表

Win7主要訴求:精簡前一代系統,以PC為主介面設計:傳統視窗介面開機速度:35秒觸控靈敏度:不佳搭配載具:PC、NB特殊功能:無應用軟體商店:無

Win8主要訴求:以觸控為主,適用所有裝置介面設計:方塊圖像化介面開機速度:10秒觸控靈敏度:佳搭配載具:平板電腦、手機、電子書、PC等特殊功能:可攜式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商店:有

資料來源:多奇數位設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6

微軟劈腿賣平板 台廠沒本錢翻臉

2012-7-2  TCW




六月十八日,微軟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加州一場發表會上拿出一台十.六吋的平板電腦,宣布要推出自有品牌Surface。

這將是微軟首次打破二十多年,在PC產業上向來只賺授權費的遊戲規則,跨足硬體與品牌廠對上。

這對全球科技業而言,是個極為突兀與奇怪的決定,也將打破過去微軟與台商的合作默契。

毛利率三○%以上的微軟,何必為了毛利才逾一○%的平板電腦產品,去甘願得罪每年付出授權金上億元,二十多年來死忠的硬體合作夥伴?

「這是它(微軟)的狗急跳牆之舉,」《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欄作家范司(Ashlee Vance)毫不客氣的指出。「之前就有聽到風聲,說微軟關起門來在做新產品,但沒有想到是自己跳下來(做品牌),」一位宏?痐熙﹞H士苦笑,這形同於, 微軟正式跟台灣硬體廠商搶生意。

宏?硈郈鴗H施振榮認為,微軟此舉只是為了要起帶頭作用,刺激PC廠商,去發展平板電腦,不會長期跨足硬體市場。這個做法,頗有仿效Google當年為了 推廣安卓(Android)平台,與宏達電推出共同品牌Nexus One手機的味道,「是要把整個Win8的市場做大,」但,一位華碩負責行動裝置開發的部門主管透露,這一個禮拜來,他們都在拚命開會,「我們還是得做最 壞的打算,」台灣科技業者口中的最壞打算,指的是Surface的定價策略。

四百九十九美元以下……等於和非蘋果陣營對決

Surface的硬體規格,不管面板的尺寸、解析度,以及儲存容量、晶片運算效能等,都比當前主流的安卓系統平板高出許多,以相關零組件市場的報價來看, 「定價應在五百九十九美元以上,」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研究部門WitsView研究協理邱宇彬認為。

只要微軟把價格定到五百九十九美元以下,甚至於低於四百九十九美元。「等於是要跟當前所有的非蘋果陣營直接對決,」麥格理硬體分析師張家福說。

「五百九十九、四百九十九(美元)這個中間的價格帶是敏感的,它敢碰的話,大家就會翻臉了,」一位華碩負責行動裝置的部門主管說。

「我們現在做安卓,一台四百九十九(美元),毛利率不到二○%,已經快到利潤空間的極限,這還不算微軟抽佣(編按:指授權金)的價格喔!如果做Win8, 它每台跟你抽個一百美元,結果你還得用四百九十九跟它拚?天啊,那就真的是不用玩了,」該主管談起這當前困境,頻頻搖頭揮手,充滿無奈的說。

後續,若這台Surface平板電腦報價真跌破「四百九十九美元防線」,這代表,微軟面臨平板電腦市場喪失的迫切性,已經讓它甘願去犧牲合作夥伴的利益,也要掙回市場。

根據顧能(Gartner)的研究報告指出,二○一二年全球平板電腦的銷量將會增加六三%,比起PC市場的四.五%增長率,落差高達了十三倍。而微軟,在這個高速成長的市場中,現在只有不到二%的市占率。

即便外界看微軟做硬體,根本負面評聲不斷。

如,以過去的歷史來看,至今只有遊戲機XBox與其相關產品堪稱成功之作,其他所有想與原有軟體平台結合的產品均告失敗。

四百九十九美元以上……量衝不出來,恐殃及筆電

又如,就算微軟今天不推四百九十九美元以下的產品,若價格賣到高於四百九十九美元,消費者很難埋單,量衝不出來,還可能打到既有的筆電市場。「消費者買了 一台Surface,還會想買Ultrabook嗎?我很懷疑,」張家福說,如此一來,「還沒打到蘋果,就先殺到自己,」

但,微軟確實有需要搏一把的理由。

時局的改變,讓過去二十多年都是贏家的微軟,重新拿起了天平。面對這一個不能輸的新戰局,天平一頭,是自己有機會取得更多戰局主導性,另一頭則是,硬體合作夥伴的利益與情緒思考。

更現實的問題是,目前,「非蘋果陣營」的硬體夥伴,也無太多籌碼可抗議。PC市場市占率第一的惠普(HP),去年宣布放棄webOS系統,排名第二的戴爾 (Dell),已經半年多沒有新動靜,兩者都想學IBM轉型成服務商。第三名的宏?痋A去年才經歷高層變動風暴。而且這些硬體合作夥伴,目前對於微軟授權 金過高也意見頗多,或許此次微軟要推硬體的訊息,反而可以做為制衡、談判之用。

不管微軟最後選擇如何,但大如微軟,因應新戰局,已改變過去二十多年資源擺置規則,只為求生。台商在驚愕之餘,也需再思考,自己在戰局中的不可被取代性有多高,自己,真的是不能被犧牲的嗎?

【延伸閱讀】微軟做硬體,只有XBox系列成功

失敗

產品(推出年份):微軟鍵盤滑鼠組(1982)結果或進度:PC附屬品,僅為幫助消費者適應視窗軟體

產品(推出年份):Zune音樂播放器(2006)結果或進度:2年銷售達200萬台,但始終無法挑戰蘋果iPod地位,2年後下市

產品(推出年份):Kin智慧型手機(2010)結果或進度:上市不到2個月就下市的最失敗之作

成功

產品(推出年份):XBox遊戲機(2001)結果或進度:微軟成功切入遊戲機市場,與索尼、任天堂三足鼎立

產品(推出年份):XBox360(2005)結果或進度:XBox進化版,微軟進入家庭娛樂中心的核心產品

產品(推出年份):Kinect體感辨識器(2010)結果或進度:與XBox360搭配,2年銷售超過1,800萬台

未知

產品(推出年份):Surface平板電腦(2012)結果或進度:首度打破只收授權費的獲利模式,展現軟硬體整合的企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0

推出自家平板電腦 同盟關係丕變 微軟教練兼選手 台廠這場仗怎麼打?

2012-11-05  TWM
 
 

 

Win 8來了!出乎意料地,這次,微軟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代表出戰的是自家開發的平板電腦Surface,直接對上華碩、宏碁、聯想一竿子品牌廠。他們有人撂狠話、有人不以為意,當微軟不再為PC廠而生,台灣供應鏈怎麼辦?

撰文‧賴筱凡

紐約時代廣場上,斗大廣告看板直立在上,中央車站的月台上,滿是微軟的廣告,然而,這些廣告標語上強打的不是Win 8,而是微軟自家平板電腦Surface。

打從微軟決定推出Surface以來,PC品牌廠的焦慮就沒有停過,宏碁董事長王振堂一席﹁考慮不再與微軟合作﹂的話,更是震撼市場。「他們向我們收了那麼高的軟體費用,Surface根本不用軟體成本,怎麼打?」宏碁內部主管憤憤不平,甚至用「背叛」來形容微軟。

於是,當台灣科技廠高度仰賴的蘋果、谷歌、微軟,有一天都背叛了我們,那怎麼辦?

來看看宸鴻吧!就在微軟發表Win 8的前兩天,蘋果在美國東岸灣區也反擊了,從迷你iPad、第四代iPad到新款Macbook,可說是精銳盡出,直接對著微軟Win 8而來。

宸鴻的啟示

片利共生不會長久!

這次,受到蘋果關愛眼光的,不再是宸鴻,換成了友達。理由很簡單,為了達到更輕薄,蘋果捨棄了宸鴻的「貼合式觸控」技術,直接把觸控感應器做在面板裡面(稱作內嵌式觸控,in-cell)。

曾經,頂著蘋果供應鏈光環,讓宸鴻股價逼近千元大關;如今,失寵於蘋果,宸鴻也跟著黯然失色,光是過去一年來,股價就跌掉三二.一二%。縱使宸鴻不斷強調內嵌式觸控技術良率仍陷瓶頸,但蘋果不再關愛宸鴻,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宸鴻將希望擺到了Win 8身上。

「蘋果占我們的營收比重逐步下降,是既定方向,下半年會以NB為主。」年初法說會上,宸鴻財務長劉詩亮不諱言,就算蘋果採用內嵌式觸控,宸鴻手上仍有多款產品,尤其是Win 8。

雖然宸鴻的案例是技術演進的過程,但在台灣無法自行開發平台的狀況下,高度依附在蘋果、微軟或是谷歌下,成了台灣科技廠的另外一種風險。

微軟自家平板Surface的出現,就是一例。「下一步,微軟可能就自己推手機。現在,谷歌還找華碩、三星合作,以後,可能谷歌就自己做。」蘇格蘭皇家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王萬里說。

PC品牌廠與蘋果、微軟、谷歌的關係,開始起了微妙變化,就像小丑魚與海葵,片利共生的存在,華碩、宏碁不能沒有微軟、谷歌,微軟、谷歌卻不一定需要他們,看在王萬里眼裡,「你得走出自己的路,像華碩,做雙螢幕、PadFone,用創新吸引消費者的眼光。」過去十年來,我們靠著Wintel(微軟與英特爾)聯盟,從Windows XP、Vista、Win 7到Win 8,每次新的作業系統,台灣供應鏈就喜迎換機潮來臨。十年過去,曾幾何時,台灣供應鏈的獲利全維繫在作業系統換機潮身上,而不是自身的創新。

「我們太習慣Wintel了,他們推著我們不斷往下一代技術前進,卻讓我們忘了怎麼創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話,一語道盡台灣供應鏈的最大問題。片利共生的小丑魚與海葵,微軟、蘋果、谷歌就像小丑魚,受到PC品牌廠的保護,甚至由台廠供應鏈給他們養分。

不創新就等死

強者永遠不怕競爭

當微軟選擇開發自家平板Surface時,那一刻就注定,微軟將會把大筆資源投在自家平板身上。

「我們沒辦法預估Surface影響有多大,但我只能確保,我們的創新能夠讓華碩走在前面。」施崇棠的話,領先架式盡在不言中。「結果如何還是未知數,我不會把話說死,下次攤牌時,就會知道微軟這樣的作法(指推出自家平板),到底是不是對的。」因此,華碩各式產品宛如機海,全面展開,「我們很小心,也不敢貪多,但在不確定消費者要什麼產品前,我們各種嘗試都會做。」施崇棠坦言,華碩不會只押寶在微軟身上。

無獨有偶,聯想的態度與華碩一致,「微軟要推Surface,防也防不了,就當作對手來競爭,只有自己不強才會害怕競爭。」聯想集團台灣、香港及韓國區總經理李世傑說。

Win 8正式為新的科技競爭世代揭幕,當華碩、聯想、三星與蘋果的領先差距逐步縮小,不再連「車尾燈都看不見」,如何贏得消費者的心,「這是變動的年代,在消費者還不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之前,我們會一直都在。」站在台上的施崇棠,以這席話開場,就像是開戰宣言,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下一仗誰能領先還不知道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2

「賤價」入股璨圓 中國最大磊晶廠的盤算 三安光電敲響 台廠人才、專利外流警鐘

2012-11-26  TWM
 
 

 

中國第一大LED龍頭三安來了!十一月初三安入股台灣第二大LED磊晶廠璨圓,引起市場廣泛討論。

究竟三安圖的只是商業合作、還是另有打算?面對中資挖角人才偷學技術,台廠又該如何因應?

撰文‧楊卓翰、林宏文

場子內,氣氛歡騰。兩位科技業的董事長,一位是台灣璨圓的簡奉任,一位是中國的三安光電的林秀成,拿著股份認購協議書,在台上滿面笑容地握手拍照。場子外,卻驚聲四起。

十一月十二日,台灣發光二極體︵LED︶廠璨圓通過發行私募,引進中國LED巨頭三安光電,以不超過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取得一九.九%的股權,成為璨圓最大法人股東。表面上,璨圓可以藉由三安進入中國照明市場,而三安可以藉由璨圓拿到三星、LG等日韓背光需求;但是,這樁交易卻暗藏玄機。

雖然金額不大,但這是台灣開放第三波中資來台的首次參股;更讓人關心的是,三安入股價格才十九.六元,低於淨值二成以上。從業界到媒體,大家都驚訝,台灣的LED產業真的是「慘業」,只值這個價錢?

官方扶植 三安近年擴產積極三安光電乃是中國官方扶植的LED巨人,近年擴產積極,今年大陸LED設備支出高達七.一九億美元,足足是台灣的兩倍;其中,三安所占支出就超過一半。不過,台灣最大的LED路燈廠商賀喜總經理林振鋒表示:「雖然三安的產量擴張速度驚人,但是業界都知道,他們的品質沒有台灣好。」LED一直都被視作「工藝型製造業」,光有機台不夠,還得靠工程師用經驗調整機台,才能提升良率品質。「台灣的技術雖然領先大陸,但是這個優勢不會持續太久。」林振鋒憂心。

事實上,三安為了追趕晶電,過去曾大舉挖角晶電的主管與工程師,好讓生產技術得以快速追上晶電。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二百位LED員工被挖角到大陸,其中三安從晶電挖角就超過一百位。

一名上游業界高層就說:「三安營收六成都是磊晶片,與璨圓極度重疊;入股璨圓又沒有控制權,能討到什麼好處?說可以藉台灣增加國際市場銷售,這是應付外界的說法。」他指出:「不少中資的目的,就是要台灣的技術與人才;以前是偷偷挖,現在是當你的大股東,公開派董事進來,正大光明的搶。」璨圓雖強調不會給三安技術專利授權,而法令也規定大陸入股企業不可指派經理人;但三安的狀況在業界聞名,台灣廠商大門敞開,不免令人擔憂。

「大陸科技產業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除了雄厚的資金外,重點還是人才開始趕上。」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郭斯彥擔憂,「三安現象」有可能從LED產業擴散到台灣其他科技業,「像IC設計這些靠大腦的,不是靠資本,人才是最關鍵的資產,若人才沒了,業績就沒了。」人才、專利 台資要築起金鐘罩人才的出走,也潛藏著專利流失的危機。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評論說:「三安參股,有機會取得中國市場,這是好機會;關鍵是璨圓如何築起人才和專利『金鐘罩』,不讓對手挖走。」每次談到對岸挖角,晶電董事長李秉傑都很痛心,台灣企業要到大陸去主張專利被侵權,中國的法院根本也不理;因此,晶電在擴充大陸市場版圖時,均採取去大陸設立合資廠的模式,而不以邀請大陸企業參股的方式,以確保技術及營運自主性。

台廠在國際專利訴訟上雖然總是吃虧,但購併老將盧明光提醒台灣企業,「專利授權一定要徹底,生產和研發裡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璨圓因為之前才和日本三井做了專利布局,這方面他們的觀念絕對不馬虎。」盧明光提醒,「除了LED,因歐美對中國太陽能『雙反』 (反傾銷、反補貼),未來大陸很有可能會在台灣設廠,增加台灣投資。」因此,中國資金來台投資太陽能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多。面對中資來台投資科技業的趨勢,眾達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日燦指出:「現在全球經濟都不好,情況相對好的中國來台投資,也是理所當然;如果連大陸企業都不來,那反而大家要叫慘!」他呼籲大家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三安案。

隨著經濟部檢討第四階段中資來台鬆綁,未來面板、半導體等七大關鍵性產業,可能會取消「不具控制能力」限制,也就是拿掉中資持股須低於五○%的規定,只用專案審查方式把關。可以預見,台商在結合中資、搶進大陸市場的同時,如何保持人才及專利的獨立性,將成為台灣企業必修的重要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9

美國推動「再工業化」 台廠憂漣漪效應 解析 蘋果回美製造對台灣供應鏈影響


2012-12-17  TWM  
 

 

響應美國總統歐巴馬製造業回流政策,蘋果執行長庫克表明將從中國拉出一條桌上型電腦(iMac)生產線回美國生產,震撼台灣代工供應鏈。這股刻正向高科技產業延燒的製造業回流聲浪,台灣供應鏈應嚴陣以待。

撰文‧謝富旭、賴筱凡

蘋果明年打算投資一億美元,將一條桌上型電腦iMac生產線移回美國,在美國就業低迷之際,贏得不少掌聲,卻讓台灣供應鏈繃緊神經。

iMac今年預估出貨量約三八○萬台,占蘋果營收不到四%,何況返回美國生產的只是目前三大iMac生產線(二十一吋、二十七吋與Mac mini)的其中一條,故能為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極為有限。然而,台灣供應鏈廠商擔心的是,蘋果返回美國生產的舉動,是否會引發漣漪效應,擴散到其他蘋果熱門產品生產線,甚至讓其他美國高科技公司起而仿效。

蘋果、谷歌皆企圖「made in USA」蘋果與谷歌(Google)一向被視為走在趨勢之前的指標性企業。一九九○年代,蘋果是最早深諳委外代工、降低成本之道的美國高科技企業之一,造就蘋果如今科技霸主地位功不可沒。但此舉也引發美國國內不諒解,指責股票市值第一大的企業,未善盡創造國內就業機會的責任。面對壓力,庫克相較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有了更積極的回應。

庫克表示,已經為此(指一小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努力了很久。恰巧的是,知名維修網站iFixit日前拆解蘋果產品發現,部分二十一吋Mac PC已經印著「Assembled in USA」字樣販售,顯示蘋果可能已經在美國本土進行少量的組裝。

如果只是單純組裝業務的遷移,業界認為對台灣iMac供應鏈衝擊會很輕微。不過,假使蘋果企圖把iMac從「Assembled in USA(美國組裝)」變成「Made in USA(美國製造)」,根據美國貿易委員會(FTC)的法規,必須有相當程度零組件從美國國內供應才能使用原產地標示,這意味著除非台灣零組件在美國設廠,否則面臨美國零組件廠的競爭將益為沉重。

事實上,在庫克宣布iMac回美製造之前的半年前,網路與行動通訊的巨人谷歌,已經搶先蘋果一步,宣布在美國生產新型家庭娛樂玩意兒||Nexus Q。

高峰可能落在往後的二年

Nexus Q是外形酷炫的黑色球體,號稱可以串流影片及音樂,成為未來家庭影音娛樂的新中心。雖然,Nexus Q最後以無限期延期出貨胎死腹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Nexus Q原本楬櫫的「Made in USA」計畫卻很驚人。不但整機在美國組裝生產,而且大部分的零件,包括其中所有的印刷電路板、外殼以及機體內的塑膠機構件,皆將採用美國當地企業所供應的零件。

庫克接受︽彭博商周︾專訪時拋出iMac返回美國製造消息的第一時間,iMac主要組裝廠廣達及鴻海,隨即表示將擴大美國既有生產線全力配合。而iMac幾家零組件供應商則表示:未來將配合組裝廠,把零組件運送至美國,增加的運輸與倉儲成本應在可控制範圍內,不致造成營運成本大幅激增。

外資券商科技硬體分析師也大多認為,一條iMac生產線返回美國製造,只是庫克做做公關,改善蘋果的社會形象,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以目前美國製造條件來看,三年至五年內,蘋果不可能大舉將主力產品生產線移回美國。

儘管包括業者及分析師在內,大多認為蘋果iMac回美製造之舉不值得太過大驚小怪;然而,蘋果這個舉動看在部分台灣科技大老闆眼中卻如芒刺在背。

一位不願具名的蘋果iMac供應鏈廠商董事長指出,中國勞動及土地租金成本近幾年直線上升,使美國製造業生產條件與中國差距正在拉近,「一些毛利較高、而且主要市場在美國的高科技產品,返回美國生產的機會愈來愈高!」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今年就曾對年營收在十億美元以上的美國企業執行長進行調查指出,高達三分之一企業正計畫或考慮將生產線從海外移回美國。預估在二○一五年前為美國額外創造出二百萬至三百萬個工作機會,並為美國增加約一千億美元的經濟產出。BCG指出,目前製造業回流美國只是初期階段,高峰可能落在往後的二年。

事實上,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也出現觸底回升跡象。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的數據顯示,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間,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在製造外包風潮下減少了六百萬人,但一○年開始,製造業人口出現自一九九七年來首次回升,過去兩年總計增加四十八萬人(目前總計為一二○○萬人)。

值得台灣注意的是,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趨勢已從如奇異電器、開拓重工、惠而浦、通用電氣、福特汽車等傳統工業部門,蔓延至與台灣供應鏈緊密關係的高科技產業。老牌自動提款機製造商安迅(NCR)於二○一○年表示,為就近服務客戶及兼顧品質,抽回原本給中國及印度外包廠的訂單,自行在美國工廠生產。血糖測試機廠Diagnostics Devices在更早則決定,結束與中國外包廠的生產合約,搬回美國自家工廠生產。

自動化科技普及加速形成趨勢科技趨勢觀察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接受本刊採訪指出,自動化科技層次的提升以及普及化,為美國製造業回流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條件。他直言:「蘋果在美國生產只是一個開端,以後還會有更多製造業搬回美國,而演變成一種趨勢!」運動鞋品牌大廠耐吉(Nike)耗時四年所研發出來的新製鞋技術Flyknit,即是凱文凱利口中自動化讓製造業回流美國成為趨勢的代表。相較於傳統製鞋需要大量勞力進行裁剪縫合,Flyknit用兩條細線編織一體成形的鞋面,不僅重量大幅減輕,且可運用機器高度自動化生產。︽彭博商業周刊︾指出,這種製造技術得以讓製鞋業擺脫對廉價勞工的依賴,在哪裡都可生產,當然包括美國。

另外,《紐約時報》解讀蘋果遷移iMac 生產線回美國的舉動指出,能源價格的勁揚以及客戶要求更迅速的產品交期,在在改變高科技產品的生產方式。例如惠普為了讓產品迅速上市,過去五年來,陸續將部分印表機生產線遷移到捷克、土耳其與俄羅斯。

完整配套措施 提高美本土製造業能耐至於,目前仍高度集中在中國大陸生產的筆記型電腦,也因勞工人力成本占整台零售價的四%至五%,僅比空運成本略高,隨著空運成本增加以及自動化普及,目前集中中國的生產態勢,也可能很快發生變化。

供應iMac的台灣某家零組件製造商主管說:「iMac生產線移回美國,不僅會讓零組件運輸及倉儲成本增加,其他看不出對蘋果台灣供應鏈有什麼好處!」「短期內看不出來會有重大衝擊,但長期而言,來自美國當地零組件供應商競爭威脅加劇,仍令人擔憂。」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指出,歐巴馬政府的製造業回流美國不只是政治口號而已,背後則是有相當完整的政策配套在同步進行著。首先,美國政府將出資,研究縮短先進材料由開發到推廣至市場的應用時間,強化本土製造的優勢。

其次,開發下一世代機器人,降低製造業的勞力成本比重。然後,再研發創新的節能製造技術。這一整套稱為「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Advance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美國本土製造業的能耐,推動「再工業化」。

劉孟俊進一步分析,過去十年來,相較中國勞動成本不斷攀升,美國勞工薪資卻停滯不前,加上新發現大量油頁岩及豐富天然氣,使得能源價格大幅下降,甚至已比中國低的情況下,為美國製造業回流製造契機。

「蘋果iMac生產線遷回美國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美國政府刻正積極說服更多的國內外企業到美國設廠,為了保持美國製造優勢,新設的廠房自動化程度必然與以往大不相同,這將為全球製造業帶來深遠影響。一向不喜歡到美國投資設廠的台商,思惟也要跟著這股潮流改變了!」劉孟俊說。

蘋果將一小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目前看似對台灣供應鏈衝擊輕微,但小水流匯集後仍可能掀起驚濤駭浪。蘋果工廠遷回美國所擊發的電腦產品「Made in USA」第一槍,會不會是電子製造業生態風雲變色的一槍?不容我們等閒視之。

製造業大軍流向美國!

聯想 初期投資數百萬美元,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設PC生產線安迅(NCR)將自動提款機等生產線從中國與印度搬回美國喬治亞州奧的斯(Otis)電梯 部分生產線從墨西哥移回美國惠而浦自動攪拌機生產線移回美國開拓重工(Caterpillar) 中國部分產能移回美國蘋果 投資1億美元,將一條桌上型電腦生產線移回美國奇異在德州建立節能熱水器廠,取代中國產能谷歌 在美國生產新播放器Nexus Q,但後來宣布無限期擱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68

擔心偷技術、抽訂單 台廠供應鏈 對三星又愛又恨

2013-03-25  TWM
 
 

 

拿到客戶訂單,總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拿到三星訂單,不用高興得太早,反而有可能要付出代價!

撰文‧顏雅娟、李洵穎

「如果說日廠是龜毛,三星就是『機車』!」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灣代工廠內部高階主管半開玩笑地說著。雖然嘴上說得輕鬆,但臉上難掩一抹苦澀的神情。

時間拉回二○一一年第三季,三星以單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二七八○萬支的成績,一舉登上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龍頭。這股暴衝的成長動能,讓三星自己都難以招架。由於市場銷售遠比內部預期得樂觀,就算供應三星高階手機相機模組生產的兩家子公司|| 三星電機與三星光通訊產能全開,還是無法應付來自世界各地市場的急單需求,讓三星從一一年下半年開始,常面臨相機模組產能不足的困境。

為了解決零組件缺貨問題,當時三星行動通訊部總監金在權,亦親自上陣督導採購業務,著手調整手機相機模組採購策略,開始在一二年擴大釋單給台灣光寶科、日本夏普等廠商,以確保智慧型手機能順暢出貨。

三星下單 供應商戒慎恐懼照理說,獲得像三星這種國際一流企業的大訂單,應是喜事一樁,但與三星有多次交手經驗的台灣廠商卻是「戒慎恐懼」。一位業者指出:「三星與蘋果及宏達電等手機品牌大廠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家很賣力進行垂直整合的公司,大小零件都想自己做。」「三星會釋放出來的訂單,一定是他們自己不想做的,或是做不出來的。這種單子不但難賺,而且極不穩定!」台灣業者直指,三星想與台廠合作,最大目的,就是淡、旺季用來調節產能。通常三星會把利潤低、難賺的東西放出來給別人做,藉以省去無謂的機器設備支出。這讓台灣廠商要接三星訂單,總是戰戰兢兢,害怕三星手機銷售一旦進入淡季,就會無情地抽單。

不過,最讓業者害怕的是,三星對待旗下供應商不講道義。韓國最具影響力的社運團體—— 參與連帶︵People's Solidarity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簡稱PSPD︶社會經濟政策主管張興培就舉例說,三星曾入股一家擁有技術頗強的供應鏈廠商,獲大客戶入股原本是美事一樁;豈料三星入股這家公司後不久,開始大砍訂單價格,公司創辦人最後才發現,技術已經被三星學走,三星也能自製該公司原本生產的零組件,導致公司瀕臨破產,卻求訴無門。

同樣地,台灣前兩大IC設計服務公司||創意電子(隸屬台積電集團)和智原科技(隸屬聯電集團)也面臨相同的窘境。自己也從事晶圓代工的三星,擁有堅強的IC設計實力,下單給創意與智原,無非是想藉此刺探台積電與聯電軍情與實力。因此,創意與智原一直對三星存有戒心。

因為蘋果與三星存有嫌隙,遂將部分處理器訂單從三星轉到台積電。三星為填補自家產能、提高自製比重,Galaxy S4的內嵌式記憶體︵eMMC︶將採用自家產品,因而將智原的訂單抽回來自製。另一方面,創意原本獨家代工三星的4G LTE基頻晶片,三星近來將基頻ASIC︵特定應用晶片︶訂單從創意轉至高通,這項消息也在創意法說會獲證實。所以接三星的單,除了要擔心技術可能被偷走之外,還得要有隨時被抽單的心理準備。

利益掛帥 搾取合作廠商技術經驗三星對待員工素以嚴格著稱,而身為三星的供應鏈,想賺它的錢,三星的嚴厲更是毫不客氣。

某數位相機廠的總經理回憶指出,曾經為三星設計代工︵ODM︶一款數位相機,當時產品不論怎麼做,三星都不滿意。最後,三星竟下達指令,要求代工廠研發團隊整組人馬飛到韓國長住一個月。「我去探望公司員工時,發現他們幾乎是被三星『軟禁』在房間裡不准外出,雖說吃喝都有人伺候,但直到研發團隊把產品開發到令他們滿意,三星才願意放人!」類似集中營式的管理,非要把問題解決不可的作法,令這位主管頗為驚訝。

一家不願具名的材料供應商指出,日本向來是掌握關鍵材料的大國,有一天,當三星發現台廠也能供應時,便立刻飛到台灣來,對台廠提出擴廠、包產能的要求。然而三星卻不願意簽下保證產能協議,三星係利用在台廠談生意之際,學習到技術、生產和管理等技巧,然後再將這些重要資訊回饋給集團內的零組件部門。三星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就是要將一切技術學到手。

「日本人很講信用、也講情分,與台灣零組件供應鏈的關係較像是合作夥伴,但三星一切以利益掛帥。」業者透露,三星選擇尋找委外合作夥伴,學習他廠技術以及趨勢的意味更濃一些,同時也可了解競爭對手的發展動向。

在日系大廠環伺的數位相機領域,三星靠著持續拉高硬體規格、學習他廠技術,成為唯一擠進全球數位相機出貨前五大的韓系廠商。迥異於日系品牌廠多把低階、數量大的機種全數交給台灣廠商代工,讓台廠得以發揮經濟規模,使委外生產發揮成本效益。相對之下,三星釋出的單子,反而是硬體規格高、銷售量又不大的中高階機種,獲利空間備遭壓縮。

「三星的訂單,遠不像日系品牌廠那樣有賺頭。」另一家台灣數位相機研發的代工業者指出。三星電子自己掌握上、下游關鍵零組件、自己也有廠房,對成本控管瞭若指掌,供應鏈要從三星訂單擠出利潤,更加困難。加上三星對代工廠的要求嚴苛,往往最後釋出的訂單卻出乎意料地少,這是不少供應商與三星交手後的共同心聲。

談起三星軟硬兼施地搾取合作廠商技術經驗,台灣某半導體設備商更是心有戚戚焉。故事要從與一家股票已下市的台灣DRAM客戶交手的經驗說起。

「某一年,為了做這家台灣DRAM公司的生意,對方高姿態地要求我們把車停在公司外頭,我和另一位業務只好扛著沉重的生產設備,走了很長一段路才得以進到該客戶的公司內。路經該公司停車場,發現車輛根本空空如也,心中相當氣憤。不知如此對待我們用意何在!」一位不願具名的設備業者表示。

相較台灣客戶態度冷漠,三星卻顯得十分熱絡,只是在熱絡的表象下,其實包藏禍心。這位業者透露,在一次與三星接洽經驗中,他受到是最高規格的款待,包括三星為他們預訂了最好的飯店、準備最棒的美食。「向三星解說設備的規格、效能、操作與設計時,旁邊還圍著一大群三星工程師勤奮地在做筆記。說明一次還不夠,三星還力邀他務必要來開第二次、第三次……的產品說明會,感覺很受禮遇與重視。」儘管三星多次要求赴韓國說明產品技術,看似這筆生意做成的機會極大;豈料,半年後,三星卻開發出自製的半導體設備,讓設備業者傻眼。最後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的禮遇都只是幌子,三星的目的只是要偷學技術,令他們徒呼負負。不過,從這次經驗也可以發現,三星為了得到技術,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

高階人事異動頻繁 合作情誼無法累積即使是在高科技產業,做生意也免不了因為相處久了,總要講一點人情義氣。但三星卻不是這樣,理由不是三星的人不講人情義氣,而是三星高階主管異動頻繁,想講人情義氣也無從講起。

三星電子副總級以上是採一年一聘制,常常合作個二至三年、開始有交情了,一次人事的異動,又把過去累積的情誼摧毀殆盡。

舉例來說,一二年三星電子數位影像部門歷經一番人事調整,原數位影像業務社長朴商鎮無預警下台,改由Myoung Sup Han接掌大位,這紙人事令又讓台廠措手不及。因為,在主事者換人之後,三星數位相機對外釋單策略也出現戲劇化的轉變,不僅該年度原本有意放給華晶科的春季機種訂單突然縮手,就連佳能訂單數量也受到波及調降不少。

一直以來,雖然三星努力與台灣廠商保持密切聯繫,但看在飽嘗三星訂單波動風險的台廠眼裡,不免悲觀地認為,在訂單落袋之前,很難保證三星的接觸是否只為了試探業界動態及徵詢報價。尤其,三星由上到下包辦零組件生產及終端銷售的垂直整合策略一直不變,未來對台供應鏈的貢獻勢必持續緊縮。

做三星的生意,業者苦酒滿杯,委屈又不能對外人道出,只有往肚裡吞。所以,也奉勸投資人,不要因為看到三星供應鏈概念股一定會跟著三星吃香喝辣而衝動作出決定。三星的錢,真的很不好賺啊!

三星去年營收獲利雖大幅成長,但供應鏈並未跟著吃香喝辣——三星供應鏈一覽2012年營收(新台幣億元) 2012年營收成長率(%) 2012年前3季淨利(新台幣億元) 2012年前3季淨利成長率(%) 股價漲

跌幅

(%)*

三星電子 53,888 21 4,586 73 37

凌耀╱

光感測IC供應商 23 64 4 122 127

擎亞╱

三星IC代理商 281 -12 2 -24 -32

至上╱

三星IC代理商 341 -23 8 -65 -5 擎泰╱NAND Flash控制晶片供應商 10 -65 -6 -61 聚鼎╱鋰電池保護元件供應商 17 11 3 -3 30 晶技╱石英元件供應商 109 10 8 4 28 介面╱薄膜觸控面板供應商 45 -38-7 -17 * 股價漲跌幅指去年初至今年3月15日的漲跌。

整理:顏雅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4

矽谷新趨勢 軟硬包抄風潮起 鴻海集團積極切入 新硬體時代六百億大餅 台廠不缺席

2013-04-15  TWM 
 

 

矽谷有一股新的勢力正在形成:從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成為新一波商機,市場規模達六百億元新台幣,新硬體時代即將來臨!

擁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台灣,是否能藉此走出低毛利的代工王國命運?

撰文‧李洵穎、林宏文

三月下旬,國際媒體《富比世》刊登了一篇新創企業家伍德曼(Nicholas Woodman)的報導,這位企業家年僅三十七歲,因為鴻海投資其公司GoPro二億美元而聲名大譟,並迅速躋身全球億萬富豪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說,「我第一次看到伍德曼時,我意識到眼前這個人必定是傑出企業家,他絕對有能力在這個產業成功!」能贏得郭台銘這麼高的評價,這位矽谷年輕人到底有什麼能耐?

伍德曼於二○○二年創立GoPro,主打跳傘、潛水、衝浪、滑雪、登峰等極限運動的穿戴式攝影機「Hero」。這台攝影機重量不到一百公克,不僅擁有一一○○萬畫素,更具備一秒連拍十張的功能,若配上頭盔、背袋以及各種防水、防摔配件,就變成極限運動的最佳留影配備。

十年來,GoPro已取得高達九成的市占率,而這種脫離過去純粹硬體銷售商,轉而經營軟體平台的商業模式,正是飽受硬體價值不斷被壓縮、急欲切入軟硬整合的郭台銘,最想學習模仿的對象。難怪郭台銘願意掏出二億美元投資,讓這家小公司市值快速衝高到二十二.五億美元。

矽谷新風潮 硬體搭上App服務行動上網來勢洶洶,改變了整個科技產業和創業環境,尤其是App新經濟的模式,更成為矽谷繼續領先全世界的關鍵。除了靠軟體銷售或內建廣告的既有方式外,另一種獲利模式,就是以硬體搭配App服務,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操作手法。

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觀察,過去能夠獲利的手機App只有遊戲項目,美國App商店的前一百名,高達九成以上都是遊戲類。然而,他已注意到,智慧型手機iPhone的遊戲App市場已經飽和近一年,平板電腦iPad則飽和六到九個月,在目前態勢下,矽谷正有一股新的趨勢在成形。

矽谷知名育成創投機構Y Combinator,每年都會在夏、冬季各舉辦一次名為「Demo Day」的新創公司選秀,由矽谷的媒體、投資人選出心目中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最近一次的選秀剛在二月落幕,與往年不同的是,過去選的幾乎都是軟體公司,但這次有二到三成的比重則是硬體公司。

台灣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表示,二月和大股東、北京和矽谷的投資團隊在美國舊金山碰面,「虛擬App配合實體商品已蔚為風潮」,就是他此行最大感想。台灣創意工場是由老牌創投中經合、谷歌中國區前總裁李開復以及工研院創新科技創投公司合資組成。

矽谷已經嗅到軟硬包抄的風潮,並且付諸實現。只要結合小道具,手機就可變身行車記錄器、協助改善睡眠、量氣溫,或隨身運動管理工具。這些都是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並透過社群分享的概念,運用在現實生活的例子。

像Pebble堪稱全球最熱賣的一款智慧手錶,剛開始研發時,募不到私募基金的資金,只好改在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尋求金援。透過小額捐款,設計團隊在今年三月短短一個月內募款超過一千萬美元,讓手錶順利生產,第一批出貨金額約一二○○萬美元,採限量限時預購,預計第二批金額為二千萬美元,亦將在下半年出貨。

募資熱潮不是只有發生在Pebble手錶上,可以插入手機的溫度計Thermodo也是一樣。在距離四月九日募資截止日的前一周,研發團隊已經募集到二十七萬美元,但這次的募資目標只有三.五萬美元,可見Thermodo產品受青睞的程度。

台廠怎麼想?嗅得到商機卻只看不做王仁中認為,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會博得創投界青睞,得要有三元素:「笨」硬體、很棒的App,並且要融入社群分享的概念。其中,從硬體製造廠的角度來說,這些硬體設計並不炫,功能單一,其實是很「笨」的裝置。由於功能簡單,生產成本不高,低於七十美元以下,比起動輒二、三百美元的iPad、iPhone,製造成本降低太多。

除此之外,這些新世代硬體和過去的硬體模式有何不同?

「生產模式有很大的不一樣。」王仁中說。這些硬體都要和App搭配,而App的生命週期最多五個月,加上貼近消費者生活,應用五花八門,硬體的生產模式就得跟著連動;換言之,新一代的硬體就具備了「少量多樣」和「生產快速」的兩項特點。和過去傳統硬體的「大量、標準化」,以及產品生命週期長達半年到一年的情況大不同。

由於App生命週期不長,對傳統的製造生產線十分不利。王仁中認為,想要在新的硬體時代勝出,就要靠彈性的生產和靈活的設計團隊。而台灣就有這樣的優勢,開模、設計、終端消費者的使用經驗,都比中國好很多。以Pebble智慧手錶為例,原本計畫在大陸代工,卻因品質不佳,後來轉到台灣組裝。

App創意,配合小量、品質好的生產,台灣代工廠都已嗅到這個味道,可惜的是,大多停留在觀望階段。

「幾家公司的大老闆通常不願意投入資源!」王仁中說。根據他和幾家代工廠高層接觸後,這些老闆卻回應:「我覺得這不會work(行得通)!」這樣的結果讓他十分沮喪。

其實,投資上述模式,金額不會太多。根據台灣創意工場的經驗,每支團隊的投資約十萬到三十萬美元,不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元,「但企業市值上億元的大老闆們拿錢出來的願意不高!」王仁中感嘆道。

王仁中認為,這些大老闆已五、六十歲,面對新的趨勢,反應速度不如年輕人,「應該要給年輕人機會,適時放手!」如果思惟不改變,台灣就走不出製造代工的命運。以Pebble智慧手錶為例,虧損了五年才有現在的成績,「但台灣的老闆們可以忍受嗎?」台灣創意工場背負著在台灣尋找潛力公司的使命,然而進度不佳。成立至今已一年,原本計畫投資八到十個案子,目前卻只開發出四到五個團隊,其中只有兩個團隊找到投資者,一是Roam & Wander,另一個是馬來西亞的個人化音樂平台團隊Attie TV。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團隊都來自國外,並非台灣人。王仁中說,台灣環境條件並不差,他們希望引進國外團隊來台駐點,為台灣創業市場激勵出新的火花。

在製造門檻降低下,設計創意相形更為重要。配合App汰換快速的週期,硬體製造速度必須加快,於是缺乏製造能力的美國創業者,尋求台灣代工廠,創投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管理。台灣創意工場希望能將新的趨勢帶進台灣,其扶植的Roam & Wander就是一例。這支團隊運用手機、App和實體兔子玩偶,切入幼兒教育市場,創下新商業模式。

跨界新平台 整合另一組郭台銘+伍德曼籌辦國內網路創意展(IDEAS Show)的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副主任何偉光表示,針對軟硬整合的趨勢,IDEAS Show兩年前就有意推動,但一方面政府缺乏經費,另一方面則是台灣團隊偏向單打獨鬥,學設計和學機電的是兩群人,跨界整合較困難。

不過,從去年起,IDEAS Show已逐漸說服一些單位加入,針對具備核心技術的硬體業者,結合網創團隊的創新服務,希望建構一個技術型創業平台,如今已有瑞昱半導體、台科大設計學院等,有興趣共同參與。

過去,台科大要求設計學院的學生,畢業前一定要贏得國際設計獎項,因此學生得獎率非常高。但由於學生過於重視設計,把設計變成產品的比率卻非常低,未來希望產品設計也要結合資通訊(ICT)技術,不僅可形成真正的商品,也可避免產品一量產就被仿冒,讓軟硬整合的概念能夠成真。

過去五年,IDEAS Show吸引了超過五百個團隊參與角逐,包括地圖日記、愛評網等團隊都出自於此。而這些國內網路創業的生力軍,若能與台灣電子業進行更深度整合,就像郭台銘投資GoPro伍德曼一樣,就可以創造出更多軟硬整合的成功案例。

這幾年,業者為了促銷實體商品或既有業務的銷售而開發免費App,以吸引消費者。不過,現在App生態已有所改變,業者開發搭配App的實體商品,不僅開拓App競爭版圖,也可為傳統硬體製造業找新出路。

根據業者初估,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的市場規模應可達到二十億美元,相當於六百億元新台幣。在這數百億元的市場裡,台灣將有機會擺脫過去「毛三到四」的低毛利代工命運,走向另一個新硬體時代。在這個新的轉折點,擁有製造硬實力和創意軟實力的台灣不應該缺席!

軟硬合一,彈指間遇見 新世界一款笨硬體+很棒的App新運用GoPro攝影機Hero 主打極限運動的穿戴式攝影機,可利用App連結手機,並用最簡單的方式編輯剪接GoPro拍攝的影片,讓玩家能夠快速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站,與朋友分享。

美國智慧手錶Pebble 下載Pebble的App後,和智慧型手機藍牙連接,便可讓你在跑步或騎車時測速、計時、控制音樂播放。即使手機放在背包,手錶也會提醒,以免漏接電話或來訊。

智慧溫度計Thermodo 丹麥四人團隊Robocat設計開發,只要將溫度計插入智慧型手機,就可以開始測量,立刻得知所在地的溫度。

汽車智慧行動裝置Dash 可自動偵測車種,再透過藍牙將汽車資料同步傳到手機App中,並隨時更新,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車況;而且只要將手機橫著放,打開Dash App錄影模式,就馬上變身為行車記錄器。

移動睡眠管理器LARK

以一條繫在手腕上的腕動儀,來追蹤夜間手腕的所有細微動作,記錄到的訊號可形成一幅紀錄圖,再透過藍牙無線,將紀錄傳送到手機的App,即可分析睡眠狀態或品質,並加以改善。

幼教玩偶(TUTU)

Roam & Wander創辦人傑森設計的App,可讓手機螢幕變成「兔子(TUTU)的臉」,再將手機放進實體兔兔玩具的臉上,賦予兔兔不同表情。還利用3D列印開發出更多的周邊配件,比如奶瓶、書本等,透過與兔兔互動,讓小朋友從玩樂中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3

打破me too 中國IC設計廠追殺台廠

2013-11-18  TCW
 
 

 

一家小晶片公司要在台灣掛牌,竟然讓產值數百億元的老前輩公司警戒?

這家小公司是矽力杰,董事長陳偉與團隊是中國時下最熱門的「海歸派」(在海外留學、歸國工作),基本可說是,第一家將到台灣掛牌、「陸皮陸骨」的中國晶片設計公司。

矽力杰的主要產品是類比晶片,筆記型電腦、LED燈泡、機上盒(Set Top Box)等產品都用得上,可以說衝著類比晶片龍頭立錡、致新而來。中國對手「撈過界」來掛牌,致新總經理吳錦川說,「我看到他們(矽力杰)來台灣掛牌有點驚訝,以前只在中國客戶看到(用矽力杰產品),現在台商(如仁寶)也看得到了。」

不僅台灣關注,據稱德州儀器(TI)也把它列入觀察名單中。

矽力杰上半年營收只有老大哥立錡、致新一半不到,但稅後淨利卻直追致新;它在特定領域一顆晶片的售價,就能高過同業三顆晶片總合,但它也能讓客戶整體成本降低三分之一、效率提升五%,才獲得飛利浦(Philips)、歐司朗(Osram)等國際大廠的青睞。

這家中國小公司,正以一次又一次的「破框」,衝擊台灣類比晶片老大哥的舊思維。

破晶圓代工廠慣例享大客戶量身打造待遇

破框,怎麼破?一,先破晶圓代工廠只替大客戶量身打造新製程的慣例,矽力杰成立於金融海嘯發生的二○○八年,當時不論台積電、聯電等大廠,都進入產業低潮,願意破例替矽力杰這家新創公司量身打造新製程,通常是大客戶才享有的特權。

破台灣晶片業慣例不當替代品,要當第一

二是破台灣晶片設計業的「me too」(指替代方案,較易銷售)慣例,一開始就以「最好」為目標。

台灣類比晶片族群十餘年來不斷強調「取代外商」的成本優勢,當時許多產品規格都跟從Maxim、德州儀器等外商,用相對低廉的報價,吸引客戶從外商轉為台廠;當時資本市場都認為,光是這種取代外商的「快錢」,就能夠讓台灣類比晶片一路順遂。

這一度讓立錡、致新等公司四年就營收翻倍,但營收在二○一○年登頂後,近三年明顯受到主要市場─電腦的衰退拖累,陷入成長停滯。反之,矽力杰近三年營收卻都翻倍成長,去年賺了超過一個股本。陳偉自己分析,與台灣老前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意願」。

「開始訂的目標,就是整個行業最好的、不是second(第二名),所以產品出來時,才有可能是最好的。」陳偉解釋。

破產品設計框架不走﹁一向如此﹂的做法

三是破產品設計框架,矽力杰以自有製程為基礎,從根本重新思考產品的定位,打破「一向都是這麼做」的慣例。

舉例來說,筆記型電腦的電源控制模組長期由三顆晶片組成,並由不同晶片公司供應;但去年矽力杰一顆新晶片,一口氣就整合這三種功能,替客戶省下超過一半的成本與物料管理,印刷電路板的體積也僅原本的三分之一。也因此,矽力杰單顆晶片的售價,還高於三顆一套的售價。

創新的代價是,一來晶片失敗風險較高,二是必須額外撥出一五%研發人力。矽力杰團隊來自美國類比晶片大廠,多次開發出全球第一的產品,等於是拿美國矽谷的強大戰力,回亞洲創業。矽力杰曾經在四個月裡,開發出美國大廠需時六至十二個月的晶片,搶得三星固態硬碟(SSD)交換器保護(Protect Switch)相關訂單。

矽力杰「破框」的衝擊,也重新挑戰台廠的思維。

多年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一個研討會上被問到,台灣晶片設計還能領先中國多久?他回說,至少十年。

二○○六年後,聯發科中國對手展訊、銳迪科(RDA)陸續登錄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股市,聯發科領先的時間落差,也漸漸縮減到兩、三年。今年,儘管中國公司還未進入全球前十大晶片設計之列,但四、五百家的產業規模,已經逼近台灣的一半,全球產值比重超過一一%,是僅次於美國、台灣的第三大聚落,這些中國晶片設計公司已非吳下阿蒙。

「我覺得台灣的處境是,以『成本』取勝的優勢,看起來不見得能夠持續了,」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認為,中國資訊業者這幾年思維和台灣完全不同,「台灣類比晶片設計公司長不大,因為客戶集中在IT產業,」吳錦川分析,「但這之外的應用還有工業、網路通訊等等,我說的是真正的Telecom(通訊局端設備),那種台灣是完全沒有客戶的。」謝清江總結說,「(台灣)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跑快一點。」

從矽力杰得見中國晶片設計公司正在轉變,並逐漸威脅台灣老前輩,台灣若是願意跨出舒適圈、接受更難的挑戰,仍可擺脫「一代拳王」的宿命。

【延伸閱讀】跨海掛牌矽力杰,淨利直逼致新!—3家類比晶片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

公司:立錡(類比IC龍頭)資本額:14.95億元營收:54.81億元稅後淨利:7.2億元EPS:4.8元

公司:致新(指標股)資本額:8.62億元營收:19.22億元稅後淨利:2.6億元EPS:3.13元

公司:矽力杰(中國首間來台掛牌)資本額:5.5億元營收:8.77億元稅後淨利:2.16億元EPS:3.96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26

中國再設圈套 台廠製造業大利空

2014-04-28  TCW
 

中國的麻煩問題,台商埋單;這是寶成罷工事件最大的啟示。

寶成集團旗下裕元公司東莞廠罷工事件才短短一週,急轉直下,從一個地方事件跨過廣東省直接到了中共中央,下達指示的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寶成罷工是單一事件嗎?如果你會這麼想,不是你涉世未深,就是還沒修滿中國學分。這是一個台商老總的定調。

連寶成的內部幹部都直說,這個政策下去,一定會「死整片」,以裕元的情況為例,今年光是提撥社保、住房公積金與增發生活津貼,總計支出多了約新台幣十五億元,相當於每股盈餘(EPS)少○.五元。若回溯十五年計算,金額約六十億元,相當於每股盈餘減少二.○四元,對獲利表現有不小的殺傷力。

大型企業底子硬,應該可以順利撐過去,中小企業如果比照寶成條款辦理,一定是非死即重傷。但現階段寶成也無法顧及這麼多從台灣來的企業,實在是被逼到了絕路。多久會蔓延到全國,這名幹部判斷,依照當時富士康跳樓事件之後,全國大調薪,五年薪資漲一倍的政策出台,這次應該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會在全中國遍地開花,比照寶成實施新的社保、住房公積金法令。

從這次寶成事件的處理,給台商上了一堂寶貴的課。第一,單一事件會變成全國事件;第二,地方政府已經罩不住你了,因為它自己都罩不住。

一位設廠在東莞的台商負責人表示,「這種事,我也打了很多電話,也沒用,台辦每天都去,大家都知道沒什麼用,不敢得罪老百姓,公安局長半夜打電話給我,一樣沒用。」寶成這次會拖延處理時機,一開始也是認為,過去一直按照地方政府的規定辦事,還出示合法證明,應該鎮得住。

實際情況是,企業摸不到地方政府的心,地方政府現在也摸不到中央的心。中央想怎麼幹,從北京一道命令直下廣東省的一個鎮,比搭高鐵還快。

寶成事件,不僅僅是寶成一家公司的事件,代表著在中國設廠的台商與外資企業,共同會面臨到的問題,當年中國招商引資,擺出各種優惠措施,如今階段性任務完成,就要剉咧等,隨時都會因為快速改變的政策,被迫吞下包著毒藥的糖果。

中國,每推出一道行政命令或新法,背後必然有其意圖,這一次的謀略是什麼?

上一刀,砍向富士康要求企業加薪,順勢移巢大西部

來看看之前鴻海富士康的案例,就是最鮮明的例子。二○一○年,富士康連續十四起員工跳樓,從單純的情緒問題,演變成對生活環境、薪資的不滿,富士康一度與深圳市政府、媒體關係緊繃。眼看收拾不了,最後董事長郭台銘親自出面處理,曾經擔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也出面來解決。汪洋也直率的要求郭台銘「改善對富士康員工的管理」,這一句簡單的話,郭台銘讓每位員工平均加薪人民幣八百元,才讓跳樓事件平息。

這個時點,剛好是中國正在討論並要實施十二五規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畫綱要),重點之一就是要讓民眾「收入倍增」,唯有民眾收入增加,才會提高消費力,中國經濟成長結構就不需要仰賴大量的產品外銷才能達成。

富士康的跳樓事件,剛好給中國政府要求企業加薪的談判與要求的空間,順勢把問題解決,還能引導到中國政府想要的方向。

當時的背景,中國政府還有一個大謀略,想要藉由台商的力量把工廠搬到大西部,當時有四個目的:一、刺激西部的經濟起飛;二、工人回老家可以找到工作,減少在外地工作引發的社會問題;三、第二、三級城市經此改造,提高農村的消費力,減緩貧富差距擴大;四、第一批台商沿海的工廠如今都成了精華地,不適合再做高度勞力密集的行業,搬遷之後剛好順勢徵收改發展科技園區、金融中心。

這個一石「四」鳥的謀略,就是在中國「騰籠換鳥」的大策略下進行。

當時,鴻海富士康幫深圳的每位員工加薪,員工皆大歡喜;另一手,著手把工廠往內地移動,降低成本。加加減減,看起來鴻海討到便宜。事實上,正落入了中國要台商與外資企業往內陸移動的圈套。劇本是中國政府寫的,廠商只能跟著劇本演,鴻海骨架大,談判籌碼比較多,可以在大西部要到比較多優惠,中小企業就得自認倒楣, 鼻子摸摸照辦。

像是接著發生的可成被有心人士圍廠,抗議污染環境;崑山、蘇州台商土地被徵收,一路被趕,都不脫離中國整個大謀略下的操作。

這一槍,對準寶成裕元沒有灰色地帶,強制報繳員工社保

富士康是鮮活的案例,這一次,寶成罷工事件有異曲同工之處。

由於裕元員工不滿公司未依中央規定,足額繳存社保與住房公積金,從法律的角度來說,裕元理虧。弔詭的是,地方與中央不同調,同意讓裕元採用逐年提高的方式達到。從這個角度來看,裕元也沒錯。

一紙命令,中央直接向企業攤牌,逼得企業必須正視問題。二○一三年十一月,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社部)發佈並正式施行「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單位欠繳社保費將被強制扣費,逾期不繳最高可罰款三倍。這個命令讓連同裕元在內的內外資企業,好日子提前結束。

上海富蘭德林會計師事務所銀行與企業融資部專員施玉撰文提醒,四月初,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佈的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繳費標準,上限為人民幣一萬五千一百零八元,下限為人民幣三千零二十二元,最低投保金額,比去年提高了八六.五%,證明中國政府逐步拉高民眾薪資的決心。

只能說,裕元的運氣不好,在中央準備大力整肅時,剛好製造藉口讓中央有做文章的機會,拿關係頗佳的裕元事件來殺雞儆猴,也凸顯出四個現象。

現象一:依法行事駛得萬年船

「寶成真的很敢,社保的錢,我一毛都不敢少繳,連員工要我把他的部分直接給他,這樣我可以省錢,我都不要,就是要依法來做,」一位在上海地區從事紡織業二十多年的台商第二代陳小姐說。「我受過教訓,在中國設廠,依照規定去做就對了,不要老是想要去鑽縫,最後會把自己搞死,」陳小姐說。

二十多年前,陳小姐的父母到上海設廠時,為了確保員工來路清楚,每一位員工不是親戚介紹,就是可靠的朋友介紹的。沒想到,還是碰上狀況。「這個員工等於是我們的遠親,跑去檢舉我們沒有老實報稅,還檢舉說正確的資料放在哪一台電腦裡,公安過來時,直接就抱走那台電腦。」受過教訓之後,陳小姐寧願照著政府規定去走,不要留下把柄,免得留下後患。

裕元蔡家跟中國高層關係匪淺,或許因為這層關係,讓他們在社保與住房公積金提撥上,在灰色地帶遊走十幾年,如今地方政府罩不住,只得認了。而中央想要展現魄力時,反而容易被當作殺雞儆猴的標靶。

現象二:政府風向改變,順勢而為

二十年前,寶成裕元到高埗鎮設廠,是當地招商引資的成功典範,帶來大量的工作機會,更提升GDP。現在缺工問題嚴重,中國更期待的是產業升級,帶來技術含量更高的技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調高工資,逼退只需要大量人力、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

這些產業開始被迫往內陸走,或是往人工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移動。這就是中國的政策,當它需要你的時候,可以送上「三免五減半」、「五免七減半」、「土地免費」等優渥措施;當它覺得廠商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也會針對廠商的弱點,逐步逼退。

現象三:廠商想退場,留下買路錢

中國人口紅利退燒,早年貪圖中國有便宜勞工的外資企業或是本地企業,開始向外發展,這種現象在沿海城市最為明顯。廠商,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問題是,當時給予方便,未強制要求執行足額繳存的社保、住房公積金,隨著中國進入退休潮,提撥不足額,甚至廠商未提撥,都會要你一次吐出,拿你的錢解決中國社會問題。

寶成在中國的員工曾高達十六萬人,隨著生產廠逐步移往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等地,員工人數下降到十萬人。中國官方看到的是,裕元在中國佈局縮減規模,擔心當年給寶成裕元方便的地方,未來有可能成為民眾爭議焦點。決定順勢要拿寶成裕元「開刀」。更嚴厲的手段是,不僅讓裕元未來的社保、住房公積金繳存一次到位,還要追溯既往。

現象四:中國扶植本地企業,外企閃邊

經過十幾、二十幾年的學習,在台資、外資企業工作多年的陸籍員工,學到不少管理與工作技巧,本地的企業也大量被扶植上來。譬如,同樣是做鞋子的,大陸自有品牌李寧、三六一度、特步品牌知名度也逐漸上來,代工技術也被台商、外資企業訓練得純熟,只要這些國外訂單落在當地工廠手上,中國政府不僅可直接課徵稅收,還可以培植國際級大企業。

罷工,遍地開花每家台商,都可能是下個整肅對象

這四大問題,刀刀砍向台商與外資企業的經營命脈。當年第一批從台灣遷徙到中國設廠的,不是在珠海,就是在東莞落腳,二十年後,這些地區將是第一批遇到退休潮的省市。退休議題若沒有好好操作,將衍生更棘手的社會問題。

這是歷史共業,當年進來投資設廠的情況大多如此,只是寶成集團比較倒楣,被當作檢討的範本。一位台商表示,「裕元比較大,對他們(罷工要糖果吃的人)有利,」他更直言,接下來誰會出事?「你去數數看誰的員工人數比較多,就知道了。」

外界看來,中國祭出一道道嚴苛標準,「等於是要加速台商和外資企業出走嘛!」一位不具名的台商說。沒錯,裕元事件已經在台商與外資企業形成緊張氛圍,每家企業都覺得自己可能變成下一個被整肅的對象。

東莞地區的蝴蝶已經擺動翅膀,效應會發酵多深、多廣,難以捉摸。但是,寶成裕元江西安福廠接續罷工,擺明了會在中國遍地開花。這個中國設下二十年的網,已經收滿獵物,除非力氣夠大,才有能力掙脫。台商與外資企業未來的人事成本會持續提高,若不及早轉型,就要趕快找新出路,否則就只有等著被宰割的份。

【延伸閱讀】每一次重大糾紛後,台商必須吐更多錢——中國歷年勞資糾紛

2014.4:裕元工業東莞高埗鞋廠 過程與結果:企業未繳足社保金引發萬人罷工→資方同意調高社保金及福利金,然而工人不願給付個人應繳部分,雙方僵持骨牌效應:勞資糾紛永無止境,台商人力成本繼2008年之後,再增加10%~30%

2014.3:IBM深圳工廠 過程與結果:聯想接管IBM X86伺服器深圳廠,員工擔心福利減少引發千人罷工→半數工人領取補償金後離職 骨牌效應:勞工維權意識提高,增加跨國購併風險

2011.10:可成蘇州廠 過程與結果:居民抗議廢氣汙染而爆發衝突,主管機關命令生產線停工整改→蘇州廠停產,設備遷往宿遷、泰州新廠 骨牌效應:大陸環保標準不斷提高,台商被迫遷廠或轉型

2010.6:美律電子深圳廠 過程與結果:抗議工時過長、工資太低,10%生產線因罷工暫停→勞資協議後企業同意加薪 骨牌效應:以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比例,外資遷離珠三角

2010.5:本田汽車 過程與結果:抗議工資過低,工人罷工致使四個組裝廠停工→企業同意加薪後罷工落幕 骨牌效應:全國陸續發生近20起罷工,開啟集體協商模式

2010.1:富士康 過程與結果:工資過低與管理不當,一年發生14起員工跳樓案件→調薪幅度達66% 骨牌效應:本田、冠捷、美律、微星等外企跟進調薪

2007.7:亞細亞磁磚 過程與結果:企業準備遷廠山東,百餘位員工圍廠抗議→經官方協調勞工代表簽署復工協議 骨牌效應:2008年《勞動合同法》出台前,廠商擔心成本提高而遷廠至內陸

2005.7:東芝大連有限公司 過程與結果:員工要求加薪罷工,全廠停工→區管委與總工會介入,公司同意調薪後工人復工 骨牌效應:開發區內近一半日企捲入罷工潮,各企業調薪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通訊、大陸觀察、大陸台商簡訊 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32

《台廠心聲》單挑平價小米機 只能拚命降成本 求生存! 華碩咬牙找上中國供應鏈

2014-04-21  TWM  
 

 

曾經寫下台灣PC產業一頁奇蹟的華碩,今年大舉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還挑上近年火紅的小米捉對廝殺,銷量僅小米機一○%的華碩,只能咬牙將台灣供應商一個一個換成了陸廠。

撰文‧賴筱凡

「聯想、中興、小米他們都只用自己的供應鏈,如果我們的NB、手機品牌再弱化下去,(台灣供應鏈)只會完蛋!」說這話的是一位電子五哥代工廠的大老,一語道盡台灣所面臨的空前危機。

如果你以為只有台灣品牌救得了台灣供應鏈,那可就大錯特錯,因為就連華碩、宏達電,都紛紛「棄台保中」,在兩岸供應鏈的拉鋸中,選擇了大陸供應鏈。

今年一月,華碩在全球電子消費大展(CES)上,端出九十九美元的新手機,瞄準的目標不是別人,正是近年靠著高性價比崛起的小米機。為了與小米一搏,「我們不排除使用中國供應鏈。」華碩執行長沈振來說。

於是,華碩供應鏈的名單上,中國廠商一家一家地冒出,觸控面板給歐菲光、電池找上東莞新能源(ATL)、代工廠也多了上海華勤通訊、上海晨興希姆通,「小米給他們(台灣品牌)上了一課,什麼叫作真的便宜,他們都是拿著小米的BOM(物料清單)表,回頭去看自己的BOM cost(物料成本)。」一名歐菲光的陸籍主管說。

價格要低、規格還要好,只能以量制價你可能會問,觸控面板、電池、組裝代工這些工作,台廠不能做嗎?台灣供應鏈當然能做,但問題就出在,為什麼華碩、宏達電不得不找中國供應鏈?

說穿了,也不是什麼大學問,「就是價格兩個字,逼得他們想生存,就得用中國供應鏈。」熟悉華碩的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宣示跨入智慧型手機的華碩,在手機領域品牌力相對弱勢,而前兩年與Google合作推出低價平板Nexus熱銷,讓華碩嘗到甜頭,也確立了低價競爭的路線,此次推出新機,挑上小米廝殺。

可是,Nexus畢竟是頂著Google光環,如今華碩要靠自己的品牌力賣手機,還槓上小米,光看今年小米機的全年銷售量已估到四千萬支,華碩的內部目標才八百萬支,小米明顯擁有採購優勢。小米又以「物美價廉」崛起,華碩想比拚,就得拿出比小米更便宜、但規格更好的手機,但利潤也更低。

「華碩的策略也很簡單,既然利潤不高,就以量制價,如果能將銷售量衝高,便能將零組件採購成本降下來。」業內人士透露,為了將手機出貨量拉高,沈振來頻繁往來兩岸,費盡心思要將每一個零組件的成本壓到最低,將供應鏈換成了陸廠,得以降低一○%的成本,才拿得出九十九美元這種價格來與小米比拚。

然而,低價策略就像毒藥,價格戰一旦開啟,就非得殺到有一方倒下,才會停手,華碩選擇了險棋。

原本以為華碩有機會與小米一搏,卻在華碩的台北、北京體驗會後,兩岸定價策略的不同步,讓華碩陷入空前的消費者信心危機。

若依華碩今年台灣喊出目標一○%市佔率來算,一次定價策略的失誤,衝擊的可是近七十萬銷量的事。所以為了滅火,華碩財務長、同時身兼行銷長的張偉明,親上火線在華碩官網上回應消費者:「原本我們的規畫是希望台灣能夠與中國同價,雖然台灣的客服等成本確實比較高,但因為華碩是台灣的公司,想說台灣一開始沒賺錢,如果能夠贏得消費者的支持,增加手機心佔率,也是值得的。」兩岸定價失誤,意外爆出華碩手機零利潤張偉明原本的用意是對消費者溫情喊話,但此話一出,沒能平息台灣消費者怒火,還暴露出華碩手機零利潤這個不能說的祕密。

業界人士不諱言,「華碩手機部門一直不賺錢,反倒是主機板部門一年替華碩賺進五、六十億元。可是,PC、主機板市場日益衰退,跨入手機市場,對華碩已是不得不的發展方向,所以賠錢也要做。」原本以為今年華碩正式跨入智慧型手機市場,不再是用變形平板搭手機來拉抬,沒想到,出師未捷,手機銷量還沒衝出來,就惹得消費者滿肚子氣。

「華碩為什麼不得不用中國供應鏈?因為手機沒利潤,華碩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填這個獲利黑洞,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是必然的事。」一名華碩的供應商說,華碩原本就是在成本上很斤斤計較的品牌,但在中國品牌的強勢競爭下,華碩的壓力更大了。

如今,「棄台保中」的華碩,終於將售價壓到五千元以內,但這種作法有如飲鴆止渴,成功把零組件成本降下來,但也造成台灣零組件供應鏈崩盤的危機,如果這樣還打不贏中興、華為和小米,也難怪電子五哥大老會說:「再這樣下去,台灣電子業會完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