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A股幾乎“無股不押”,但當前整體風險可控
股權質押比例成為觀察信用風險的另一道“暗門”。國金策略認為,股票質押一直以來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獲得融資的重要渠道。A股幾乎“無股不押”,股票質押總體規模達5.95萬億(占A股總市值的9.9%),其中以券商為主體的場內質押業占比達51.78%近期市場波動加大,個股股票質押風險值得警惕,但客觀上講,當前市場整體股票質押風險可控。
國金策略指出,分行業來看,休閑服務、通信、計算機、非銀和建築等行業質押市值下跌幅度較大,股票質押風險相對較大。
以下是國金策略研報主要內容:
一、股票質押一直以來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獲得融資的重要渠道。股票質押本質上是抵押融資,具體是指出質人(公司股東)以其所持有的股票作為質押物向質押方(券商、銀行等)融入資金,並定期支付利息。由於股票質押具有操作靈活簡便等優勢,目前已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重要融資渠道。其中,質押率(即融資金額和質押股票市值的比值)和利率是反映股票質押的杠桿水平和融資成本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質押率分別為50%、40%和30%左右,而目前股票質押的利率普遍在7%左右。

二、A股幾乎“無股不押”,股票質押總體規模達5.95萬億(占A股總市值的9.9%),其中以券商為主體的場內質押業占比達51.78%。截止6月8日,A股中有3447只股票仍有未解押的股票質押,占A股數量的86.2%,由此可見A股幾乎“無股不押”。從規模來看,以最新價格(6月8日)計算,A股中未解押股票質押市值達5.95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9.9%。其中場內質押市值3.08萬億元(占比51.8%),場外質押市值2.87萬億元(占比48.2%)。

三、股票質押的主要風險是平倉風險,影響平倉風險的主要因素有市場行情、質押率和質押比例等。在股票質押合約存續期間,為了防範違約風險,質押方會通過逐日盯市的方式,設定相應的警戒線和平倉線。1)在市場急劇下跌在市場急劇下跌的情況下,質押股票的市值急劇下降,股票質押將面臨平倉風險;2)而對於個股來說,質押率(杠桿率)越高的個股股票質押更容易達到平倉線,因此平倉風險越大;3)此外,一旦發生平倉風險,質押比例越高的個股容易形成較強的負反饋,受到的影響較大。

四、近期市場波動加大,個股股票質押風險值得警惕,但客觀上講,當前市場整體股票質押風險可控。截止目前,從上市公司公告數據來看,今年6月後股票質押到期規模呈上升態勢,也就是說股票質押的償付壓力相對較大。而對於股票質押的總體風險,按最新價格(6月8日)計算,當前A股整體質押市值相對質押日市值(按質押日價格計算)下跌了-11.42%,距離我們估計的整體下跌-31.5%的預警線和下跌-40.1%的平倉線還有一定距離。如果再考慮到存在補充質押的情況,我們認為目前股票質押風險整體可控。

五、分行業來看,休閑服務、通信、計算機、非銀和建築等行業質押市值下跌幅度較大,股票質押風險相對較大。根據我們的估算,休閑服務、通信、計算機、非銀、建築和建材等行業股票質押市值整體下跌幅度分別為:-36.3%、-23.4%、-22.8%、-21.3%、-21.2%和-21.2%。

六、個股方面,我們梳理了質押比例和質押市值相對較大的個股,具體名單參見正文圖表11和圖表12。(需要說明的是,影響個股質押風險的主要因素是個股股價的下跌幅度,股票質押比例較大的個股並不代表其股票質押風險越大;測算個股的平倉風險,需要對“質押率、平倉線”等指標進行一定的假設)。
投資沒有想當然 低股不一定抵買 黃國英
1 :
GS(14)@2014-03-19 09:30:40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2427
前講過「打仗油價跌兩回事」(539期),將表象與實況混為一談,容易出錯。《大漲的訊號》作者林則行,也有類似經驗可堪借鏡。他曾於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之一:阿布扎比投資局,擔任日本分部基金經理。
他在著作中分享,曾看好一家名為美麗花圃的葬儀社,主業是安排靈堂的插花裝飾。公司版本的故事,是社會開始流行要求靈堂的布置非常講究,連原本不彈此調的九州,近年也開始改變,公司在當地的市佔率,穩坐三成以上。潮流以外,公司自稱有兩大優勢:微觀上,插花為現場手藝,技術人員極重要,公司認為在其營業地區,沒有對手具足夠規模,可以養成同等的作業團隊。另外,宏觀上人口老化,殯儀業需求只會有增無減,亦極利好。講到咁,令刨股票者熱血沸騰,亦非稀奇。
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但殯儀業的需求卻下降。
人口老化葬禮生意降
但林則行落叠後,卻發現「天氣不似預期」,盈利增長不濟、股價表現頗曳。為尋求失手原因,他改為調研國內其他殯儀公司,卻發現它們的管理層,大多看淡本行前景,而他受公司薰陶、認定是聖杯的人口老化因素,行內卻視為催命索,才叫人始料不及:原來當地人葬禮的講究程度,與先人年齡成反比。若逝者在職業生涯末段前後離世,很多同事、行家會參與儀式,自然要準備得體面;但高齡化下人多長壽,百年歸老時,舊友早已四散,家人取態反以簡樸為主。兼且人們長壽,意味有排都「無生意返」,不在話下。由此可見,順理成章的宏觀故事,實相可能一百八十度調轉,不宜隨意延伸。
另一例子,是人多認為買股應選低市盈率(P/E)者,可跑贏高P/E股,卻沒留意觀念的由來。林則行指出,其實這也常被誤用。低P/E股優於高P/E,結論源於股票的分組研究。如將標普五百指數的成分股,由P/E最低排到最高,然後劈開一半,低P/E組表現會優於高P/E組;如此類推,分成十組,最低P/E的一組(五十隻股票),表現又會優於最高的一組,跑贏年數十中有八。但再延伸下去,則效果消失:最低P/E的一隻股票,表現不會是全指數最好。
林氏細心分析每月數據,發現最低P/E組跑贏大市,主力靠當中表現最好的三數隻股票,貢獻了六、七成績效,如扣除則餘者其實乏善足陳。(其實高P/E組道理亦同,只要少數股份大熱脫腳,高估值下當然大跌,便已足夠拖累全組表現。)但這少數價殘又能谷底大翻身的股票,卻難用一定準則捕捉。
低PE股表現參差
換言之,一堆低P/E股比一堆高P/E股抵買,並不可以隨便推演,認為一隻低P/E股比另一隻高P/E股抵買。而經過長年累月的演化,人們起結論變成低P/E等於好嘢,更是一大謬誤。
其他基本分析指標,也是一樣,在群組中有效,不代表可推展至單一個股。誤用這些方法,可能比甚麼也不看更蝕章。
兩會「旺股不旺市」 港股期間多跌
1 :
GS(14)@2015-03-02 11:10:3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02/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為期半個月的全國政協和人大(下稱「兩會」)分別於明天和本周四(5日)開幕,但一眾「兩會概念股」早在農曆新年前就開始熱炒,今年在習近平的「一帶一路」以及中央出台的環保政策影響下,基建和環保板塊成為追捧熱點。不過,恒指在過去10年中,有8年在兩會期間錄得跌幅(表),加上近期港股的利好因素基本已反映,市場預料恒指仍無法走出「逢會必跌」的怪圈。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以來,在外交方面的最大舉措是推出號稱「中國的馬歇爾計劃」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今年初起內地媒體盛傳「一帶一路」的具體規劃將在3月正式出台。中金報告稱,該政策的推進力度遠超預期,有望給中國的基建企業帶來更多海外訂單。中金認為基建股的估值吸引,中鐵(0390)、中交建(1800)、中冶(1618)和中國機械工程(1829)均在推薦行列。中鐵和中交建自去年10月至今分別錄得54%和73%的升幅。
環保則是另一個受市場關注的行業,從目前各地兩會召開情來看,解決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環境污染治理依然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其中「水十條」預期近期出台,2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將再次提振污水處理概念股,北控水務(0371)單是2月已錄得13%升幅。此外,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議題亦反映在各地人大代表的主要提案中。
龐寶林:概念股缺誘因再升
不過,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認為,雖然上述的板塊很大機會在兩會獲得利好政策,但股價早在農曆新年前、甚至去年起就已經有顯著升幅,而且現時整體經濟疲弱,即使有利好政策出台,股價未必有足夠誘因再升,比如現時油價處於低位,潔淨能源相關股份將升幅有限,市場不必對概念股的升幅有太大期望。
上周六人行宣布減息,龐寶林認為今年兩會可能給市場帶來較大驚喜的,就是相關的救市寬鬆政策繼續出台,金融股將是最大受惠者,加上A股IPO或在兩會之後宣布不再需要證監會審批,申請進程加快,預料券商股可能掀起一陣升勢。
黃國英:缺藍籌拉動 恒指或跌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則認為,現在投資大潮流是買ETF,「去年已大升的醫療股等新興板塊,股價要再上一層樓,需要出現一兩隻規模很大的股份,才能獲得大資金的青睞」。對於兩會歷來「旺股不旺市」,他認為除了政策利好因素已反映之外,長和系、AIA(1299)等重磅股已經公布業績,上周帶動恒指升至25,000點高位,後市缺少大藍籌拉動,預計今年恒指在兩會期間走低的可能較高。
明報記者 魏嘉儀、陳子凌
2 :
GS(14)@2015-03-02 11:10:4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02/news/ec_eca2.htm
通縮壓力大 「保7」成關鍵
2015年3月2日
【明報專訊】全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明天正式召開,在經濟議題上,除了市場最關注周四(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宣布全年經濟增長等多項數據外,如何對抗愈來愈大壓力的通縮風險,也會是今年重點需要面對的問題。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指出,下調經濟增長目標,淡化GDP增速的重要性已是共識,市場也預期今年中國GDP增速目標從去年7.5%下調至7%,關鍵是目標的區間會如何介定,他料7%將會是政府底線。
劉利剛又認為,從近期內地通脹數據看,雖然中國未進入「通縮」階段,但走向通縮的風險正快速上升,因此7%的GDP目標可以防止市場對通縮預期進一步加強,化解因通縮預期而出現對投資和消費的猶豫,為了達到7%目標,中央必須適當擴大財政預算赤字以及更進取的貨幣政策,與此同時,「一帶一路」發展將會是今年區域經濟發展路線的重要戰略。
內媒:閉幕後4自貿區將掛牌
據內媒《中國證券報》報道,「一帶一路」總體規劃有望在3月正式對外發布;重點區域如新疆、江蘇、福建等也將推出實施細則,作為「一帶一路」組成部分的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以及擴大面積後的上海自貿區,也會在「兩會」閉幕後掛牌。
財經八一八: 大股東押股不一定莫財
1 :
GS(14)@2016-01-18 02:22:48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C%91-220000352.html
市場上的沽空機構,即如Glaucus及渾水(Muddy Waters)等,在決定沽空目標是當然會做一輪資料搜集,而其一因素肯定是大股東有否把持股抵押借錢,但如果閣下單是這因素來決定沽空目標,則隨時得不償失。
老戴聞說早前有家上市公司大股東,把一手數千萬元貨值的股分抵押予一家本港老牌證券商,而這家券商就把股分借予他人沽空,此時押貨那位大股東竟然班資回朝,真金白銀向該券商贖回所有股分,結果,當然是有關股分股價突然急升,至於借貨沽空人士,當然損失慘重。
事件教訓大家即使在市況氣氛如現在般差勁時,揀選沽空目標也不能太輕率,尤其是當沽空目標的貨源歸邊,街貨不多之時,真的補倉也補至氣咳。至於那一隻股分牽涉其中,小弟可以透露該股在公布好消息挾高一轉後,已幾乎打回原形,證明大股東真的純綷挾倉,且從這次挾倉活動中,估計賺回來的肯定足夠當初押股所付利息開支有餘。
放水利樓市 慎防「樓升股不升」
1 :
GS(14)@2016-03-04 23:26:42【明報專訊】在內地樓價續創新高帶動下,水泥、基建以及內房股,自當成為昨日的升市引擎。內地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更指出買樓已經變成恐慌性質,正如自然災害到來之前,民眾瘋狂搶購糧食一樣,作者稱其一套房子放上網拍賣,竟有接獲273個電話查詢,買家爭相加價。她所在的二線城市合肥的中心地段樓價也由去年的每平方米1萬元(人民幣‧下同)急升至2萬元。
過去多年,政府一直壓制樓市泡沫,此番政策突然轉向,後果卻不得而知。但表面上看,降低首期比重促成樓市追購熱潮,但背後另一層原因可能是內地日益嚴峻的資本管制之下,資金無法出逃,再次湧入樓市。各省市政府樂見其成,各種獎勵政策橫空出世,更有彈簧手新政「大學生享零首期優惠」,不過隨後又被撤回。
樓市的興旺促成了中國經濟欣欣向榮的畫面。股市連升兩日,內房股,基建股便是升勢的最大功臣,被壞帳陰霾籠罩的中資金融股也集體發力向上。問題關鍵是,樓市升勢究竟可持續多久?相關股份是否正式扭轉劣勢?
黃國英:樓市參與者多 危機更巨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為,即使樓市興旺,也不應追買相關股份。香港也曾經歷「樓升股不升」。他更表示,內地股市的參與者不夠1億人,每人投入的資產不足50萬人民幣,樓市的參與者基數數倍於此,投入也可能是全部積蓄,因而催谷樓市泡沫,有可能釀成很大的危機。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03/news/ea_eaa2.htm
周顯:好股不求發達求穩賺
1 :
GS(14)@2017-05-13 01:38:57【明報專訊】那天同朋友在佳寧娜潮菜吃飯,踫到了幾桌朋友,我笑說:「原來這裏才是真正的富豪飯堂!」
其中一位就是結好控股(0064)老闆洪漢文。有些人天生baby face,容貌永遠比實質年輕幾歲,我以前是這種人,現在老了,就難說了。另外一些人更厲害,年輕時看起來老成持重,比實質年長幾歲,但時間過去,樣子居然可以凍齡,幾十年不變,財經公關一哥、縱橫財經界的老闆曾立基是一位,洪漢文又是另外一位。我認為,洪漢文自稱30歲,也絕對有人相信,不過我認識他已20年了,20年前,他也是這個樣子。
買垃圾股才可一朝發達
打完了招呼,我回到包房吃飯,忍不住同朋友說:「你們常常要找好股票,結好控股咪其中一隻囉。」
話說結好控股股價長期不變,公司年年有錢賺,還有派息,有11億元現金,兼有物業,市值不過是21億元,子公司結好金融的市值則是31億元,完全是超值到了極點的股票。
朋友問:「咁超值,你又唔買?」
我笑說:「我這一派的武功,專買垃圾股,愈搵笨、愈呃人的,愈要買,皆因買這些股票,才能一朝發達。不過像你這種價值投資者,就不妨買結好控股了。」
其實結好控股是因為近半年業績不佳,股價才會跌了下去。現在的股價,是回到了2009年的價位,即是現價是8年最低。由於這股票太過穩陣,發達應該發不了,不過一年有兩成至三成的回報率,卻不難做到。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61&issue=2017051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