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隧道的盡頭到了?

2016-01-04  TWM

景氣循環股就是要買在高本益比,甚至是賠錢導致算不出本益比時;從這觀點看來,跌了近八年的中鋼,是不是快到抗戰勝利的時候?

最近給朋友提一個準備退休金的方案,很簡單,就是用每個月沒花掉的錢拿來買中鋼,以股票代替定存;估計可以在退休時累積上千張的中鋼,每年可領上百萬元現金股息。以他沒有房貸、日常以騎自行車與爬山為休閒活動的生活形態,足矣。

從基本面來看,中鋼出現歷史上少見的單季虧損,短期內沒有改善的可能,持續下去會影響到配息能力,似乎不是好標的。過去十年來,中鋼不只股價緩慢下滑,配 息金額也是。以二○○八年金融海嘯為界,在那之前五年,股價在三十元以上,每年每股可以分到三到四元的股息;之後,股價跌破二十元,配息金額更是降到一 元,一二年還只剩四毛錢。

基本分析不支持,至於做技術分析或是動能操作的,更加看不上這種股性溫吞的大型股。可是景氣循環股的投資,本來就是要買在高本益比,甚至是賠錢導致算不出 本益比的時候;在獲利倍數成長,本益比很低的時候出場。從這觀點看來,跌了將近八年的中鋼,是不是已經快到抗戰勝利的時候?

這個討論,其實不是針對中鋼這家公司,而是對一跌再跌的原料、鋼鐵之外,石油、煤、橡膠等等工業原料,也都是這副德性。業者與投機者,都在企盼春燕早日出現。依照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產業經驗來看,相關企業還需要咬牙撐一段時間。

DRAM在十年前就是全行業巨虧的產業,日本廠商整合成一家爾必達,韓國三家去掉一家,台灣的茂德集團出局。

經過這些淘汰,才在○九年、一○年出現短暫回春。直到爾必達與力晶也倒了,台塑集團把產能拱手轉給美光,只剩三咖玩家,才達成脆弱的穩定。

其實沒啥特別,就是供給與需求而已。這些波動劇烈的原料產業都有相同結構,供給的增加不是線性的,新產能出現,都是階梯跳躍上去。一座晶圓廠量產、一座礦 山的開發,都讓供給大量增加;可是需求增加卻是線性的,這邊多一點,那邊增加一些。供需兩方走的途徑不同,很難出現穩定同步前進的時候,所以價格就呈現劇 烈波動。

從DRAM經驗看鋼鐵原油等原料的行情,要穩定下來,關鍵不是需求成長,而是要大面積的消滅供給。

回來看鋼鐵,全球一年產能十六億噸,接近一半在中國;需求剩下不到十四億噸,減少最多的也是中國。了解這個結構,就不會對中國今年一到十月,一百家鋼鐵企 業合計虧損超過一一○億美元感到驚訝。大家都知道應該減產,可是要減誰?這些鋼廠都是寧賠百億,不退一噸產能的頑固分子。估計最後決定鋼廠存留的關鍵,是 環保因素。以現在空氣品質之差、民怨之重,用排汙合格與否,來淘汰產能。所以鋼鐵會不會起來不確定,但是中國環保相關產業,應該會進入高成長。

都知道鋼鐵業還很艱難,也都知道循環股要買在景氣低點,這個時候開始慢慢買中鋼,再合理不過。

撰文 / 黑傑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94

黑暗盡頭是彩虹



HOCC演唱會尾場,感動位太多。好幾個片段,而今仍縈繞腦海。

入場前,歌迷會呼籲,安哥時一起唱「是有種人」。類似呼籲,別的演唱會間中也有,但總嫌不成氣候。但這晚,菇甫進後台,觀眾席忽然傳來十下倒數,四面有人分別唱「是有種人⋯⋯」。唱罷,菇沒動靜。於是,又再數十下,今次,歌聲壯大了一倍。第三次再來,這一次幾乎全場一起唱,節奏穩定,同一個key,像個熟練的合唱團。然後,菇忽然出現,沒好氣說:「原來,今時今日安哥不叫安哥,改為唱歌!」

擇善固執,不易,家人的支持很重要。但菇更幸福的是,不但有父母的精神支持,更有哥哥在音樂路上並肩作戰。何先生是音樂總監,跟菇合唱一曲送給翌日生日的菇母。鏡頭一轉,屏幕上看見菇母,是個笑得很甜的金毛長者。這一家,實在太可愛!

最後一場,菇特別為年輕的經理人獻唱「再見露絲瑪莉」,拉着害羞的她繞場一周。她不習慣鎂光燈,但仍留心着菇的一舉一動,趁在佈景樓梯坐下,幫菇撥走手肘上的彩紙碎,菇親䁥地拍拍她的小臉蛋,一切盡在不言中。

菇好看。其餘每位演出者,都那麼特別那麼好看。來自五湖四海的超班藝術家,格鬥、打鼓、跳舞、玩火把⋯⋯而我到現在仍忘不了,那一串溫柔夢幻還可以凌空飄浮的水晶球。

菇說,這個演唱會,肯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最齊心的一次。其實,我信後有來者。我猜,菇也信。為甚麼?演唱會的主題是黑色,但黑了一晚,最尾忽然漫天彩紙飄下,所有表演者重新披着彩衣走上舞台載歌載舞。黑暗的盡頭,是絢爛的彩虹。菇向天揮着拳頭的招牌動作,至今仍在腦中不停重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41

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功能商業已走到盡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5/160858.shtml

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功能商業已走到盡頭
付巖 付巖

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功能商業已走到盡頭

我們必須要從功能商業的競爭格局中跳出來,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精神商業的軌道之中。

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

過去10年我一直從事風險投資,經歷了從PE(私募股權投 資)、VC(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種子投資等各階段的投資實踐,調研過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有數千家。坦率地說,我感到有些憂慮,特別是近兩年,隨著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和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很多大型企業的發展都步履維艱,中小型企業的生存則更加艱難,尤其是當前“雙創”大潮中每年湧現出來的上百萬家創業公司,絕大多數從一開始就面臨著生死考驗。

為什麽企業的生存會如此艱難?究其根本,我認為是由於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造成的。所謂功能商業,是指企業將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層面放在首位,不斷通過技術改進和模式創新來改善用戶體驗,力求不斷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實用價值。追求極致產品和極致體驗,正是功能商業的目標,不斷將功能商業推向巔峰。然而,功能商業最致命的問題在於,片面重視人的物質功能滿足,卻忽視了人的精神需求,即使試圖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也是從物質功能層面入手。這導致人的精神滿足效果非常差,根本無法觸及人真正的剛性精神需求。久而久之,功能商業的困局越來越明顯,表現為三無”: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

1.用戶無感


首先是用戶無感,具體表現為用戶的無感知、無信任、無好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會發現無論怎樣努力,比如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做營銷推廣和品牌傳播,潛在目標用戶的反饋大 多都很漠然,即使覆蓋的人群是精準目標用戶,你也會發現大多數人根本無視企業的種種努力,導致大部分營銷成本都被這種冷漠所淹沒,結果造成用戶轉化率極低。除了那些已經建立起品牌壁壘的大企業,對於更多中小企業和新創企業而言,持續的營銷投入如果無法帶來有效的用戶轉化,必然會出現現金流危機,企業的生存將會受到嚴峻挑戰。近年來許多拿到多輪風險投資的企業依然無法存活下去,在眾多死因中最多見的就是瘋狂燒錢獲取用戶、瘋狂投入塑造品牌。然而對於多數企業而言,燒再多錢也解決不了用戶的感知、信任和好感的問題,即使在短時間內業績猛漲,但由於用戶沒有忠誠度而流失嚴重,這樣的企業絕大多數都難以持續發展,錢燒光了自然無力回天。據媒體報道,2015 年,超過800家拿到A輪投資的公司都以失敗告終,越來越多“B輪死”和“C輪死”的故事也都成為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近年來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凡客和拉手網,這兩家公司都因先後拿到數億美元的投資風光一時,然而最終還是現金斷流,成為用戶無感的受害者。

2.競爭無度


其次是競爭無度,表現為同行企業之間的競爭極端殘酷。
近20年來在大家都面臨著用戶無感的難題下,為了獲取用戶並讓用戶“就範”,以獲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幾乎在中國各個行業中都普遍出現了一種極端的競爭模式,即在風險投資或資本市場的助推之下消滅同行業對手,從而試圖獲得一家獨大的局面,讓用戶別無他選、只能選擇自己。這種極為殘酷的策略成了所有行業解決用戶無感難題的最主要手段。這個殘酷競爭的現實,在過去15年來互聯網快速普及所催生的實物類電商和服務類O2O(Online To Office,在線商務模式)行業尤為明顯,價格成為最簡單和最具殺傷性的武器。有資金實力的大企業持續拉低產品和服務價格,持續用低價、補貼甚至免費來吸引用戶轉化。這種策略可以在短時間刺激用戶的消費欲,使用戶轉化率大幅度提高,同時使同行業的對手都迫不得已跟進,從而導致絕大多數企業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虧損連連、透支生命。持續的價格戰,使大多數沒有資金實力的企業不堪重負,硬生生地被消耗致死,無奈出局。這種長期持續、愈演愈烈的無度競爭格局,最終將導致每個行業都陷入殘酷無序的競爭,每個行業最後都由幾家最終的勝出者來把持和壟斷,將會使無數的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走到最後只能仰天長嘆、求生無門。

f72927d6b5c0c0a8af9397b0ca13cb61


3.品牌無格

最後是品牌無格,表現為品牌缺乏人格化的表達。我們必須了解,品牌其實是精神性的事物,品牌需要一個精神內核。所謂內核就是一種核心價值主張。做人和做企業其實是一個道理,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個人的品牌就是人格,人格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真正屬於自己並可以進行口碑傳播的東西,其他諸如相貌、財富、權力等都是外在的、不持久的。人格品牌是精神性的,其核心是一種人格魅力,可以讓他人清晰地感到一種正能量。 同樣的道理,企業對品牌也必須進行人格化的表達,才能將品牌內核的正能量激發出來,穿透用戶的精神世界,讓其用戶清晰地感知並反複強化,才能逐漸賦予用戶一個與品牌內核一致的精神標簽。用戶一旦被貼上了品牌的精神標簽,就意味著其剛性的精神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用戶對品牌就會形成深度的認同甚至瘋狂的熱愛,從而會自發地為品牌進行口碑傳播。這種帶有信任背書的口碑傳播在去中心化、鏈式分布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是最有效的,甚至可以稱之為“無敵模式”。品牌內核的能量越大,對一度用戶的影響就越深,並會通過用戶真實的人際社交網絡進行二度、三 度甚至更多輪次的傳播擴散,形成巨大的傳播能量。憾的是,在功能商業時代,絕大多數企業都不具備進行品牌人格化表達的能力,因而不具備真正的精神內核,也無法將品牌的精神標簽賦予用戶,進而無法驅動用戶進行口碑傳播和信任背書。品牌人格化能力的缺乏,將導致企業長期陷入營銷成本高、渠道成本高、用戶轉化率低、用戶忠誠度低的局面之中,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生存堪憂、發展無計的狀況。

總結一下,在功能商業的“三無”困境中,用戶無感是表現最突出的難題,競爭無度成了解決用戶無感的主要手段,而品牌無格則是用戶無感的根本原因,是所有企業在功能商業時代步履 維艱的根本癥結。也可以說,品牌是否有格是區分功能商業和精神商業的標誌。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國內已經有一些企業和有時之士開始覺醒,諸如小米、樂視等新生代企業,諸如羅振宇、吳曉波等跨界學者,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異軍突起,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主要是由於他們都在品牌人格化的精神商業道路上進行了領先一步的探索和嘗試。由於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企業都陷入功能商業的“三無”困境中無法自拔甚至在垂死掙紮,誰能夠在品牌人格化上稍微取得一點突破,就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收獲,就會迅速獲得用戶的青睞。品牌一旦開始有格,就一定有機會突破寡頭勢力的重重封鎖,改變功能商業的“三無”困境,進而成為改寫歷史的領導力量。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時代,最令人頭疼,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是創業公司的數量猛增,而創業失敗率卻居高不下。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平均每分鐘有4家新公司註冊;截至2016年4月30日,平均每分鐘新增註冊公司數量為8家;預計到2016年年底,將會增長到平均每分鐘新註冊公司12家。創業浪潮前所未有地洶湧澎湃,但是根據我近5年來的觀察,創業公司一年期存活率應該不超過10%,三年期存活率不超過5%,五年期存活率不超過1%,也就是說創業最終的失敗率可能高達99%。根據我們中青創投團隊研究的結果,2013~2015年的3年內,獲得過天使投資的創業公司只有大約7%拿到了下一輪投資,而未拿到下一輪投資的創業公司基本上都彈盡糧絕了,當然還有無數個根本拿不到天使投資的創業項目就只能慘淡收場了。這是一組可怕的數據,也是一個殘酷無情的現實。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每年新增上百萬家創業公司,然而等待它們的卻是一種宿命般的淒慘結局。這種宿命正是功能商業時代血腥競爭的必然結果:相互殘殺,剩者為王。

e3d70d3

再看看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它在功能商業時代披上聖衣、走上神壇,成為指導所有創業公司或者傳統企業“互聯網 +”轉型的金科玉律,但是事實上它卻害苦了無數人,也讓無數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根本無法觸及人的剛性精神需求的工具化方法論,它將功能商業進一步推向了巔峰。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在功能商業中扮演著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的角色,它從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上促使每個行業的競爭更加血腥,導致在大多數細分行業里面,經常出現只有三家公司可以存活甚至一家獨大、贏家通吃的局面。

如果這種局面無法改變,那麽所產生的後果將是相當可怕的: 大量的創業失敗者可能不會從自身去找原因,反而可能會產生消極、抱怨、憤懣的負面情緒,甚至可能會蔓延成為一種社會危機。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正處於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去杠桿、供給側改革都是勢在必行的,這個時期順勢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但是,要真正地通過創新 創業來為經濟增長提供長期動力,就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功能商業時代的創新創業,已經集體性地陷入了“三無”困境而無法自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別無選擇,唯有跳出功能商業的束縛,走入精神商業的懷抱,才有機會去打破宿命並創造生機,使創新創業之路能夠走得更遠、更穩。

精神商業到底是什麽?一句話,精神商業是消費者需求的全面升級,這種升級表現為從實物或服務的功能消費需求全面跨越到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在精神商業時代,企業要想生存並獲得發展,贏得消費者對功能層面的滿意只是一個基本功、一種必備的能力,對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滿足消費者在精神層面的剛性需求。如果你不能夠滿足消費者真正剛性的精神需求,還是僅僅停留在千方百計地滿足消費者的功能需求,那你的企業就極有可能陷入功能商業的殘酷競爭無法自拔,從而成為99%的失敗者中的一分子。

在精神商業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如何對話?我認為,精神商業中我們面對的消費者通常會這樣說話:“××品牌、××企業,請你不要告訴我你的價格有多麽公道,你的技術有多麽牛,你的產品有多麽好。你應該告訴我的不止這些,你應該告訴我:你是誰?你為什麽要做這個?你對未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看法?你知不知道我在想什麽?我的痛苦是什麽?我的焦慮是什麽?你能不能告訴我,除產品好、體驗好之外,你還能給我什麽?你得讓我愉悅,讓我驚喜,讓我感動。如果你不能告訴我,那我告訴你,我有很多種辦法可以找到比你更好的產品、比你更好的服務、比你更低的價格,就這麽簡單!”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功能商業時代的邏輯,這將是精神商業時代最基本的話語體系。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絕大多數企業的重心都放在應對功能層面的殘酷競爭上,功能商業仍然是大家疲於應付的主戰場,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屍橫遍野的歐洲大陸。我們必須要擺脫互聯網思維的控制,建立起一種適應精神商業的全新商業模式;我們必須要開辟一個全新的戰場,從功能商業的競爭格局中跳出來,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精神商業的軌道之中。當絕大多數人還在功能商業戰場里拼刺刀的時候,你已經在精神商業這個新的戰場上做好了進行現代化戰爭的所有準備。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從功能商業升級到精神商業是全球商業變革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功能商業陷入困境的今天,精神商業肩負著一種歷史使命,號角已經吹響。我認為,在未來精神 商業時代中成功的企業,將會比今天的成功企業更加優秀、更加強大。精神商業中的成功企業,將會具備一系列獨特的能力:打磨出自身品牌的精神內核,打造出極具穿透力和凝聚力的品牌IP,能夠不斷為用戶貼上精神標簽並反複強化,能夠將用戶群打造成一種真正的精神聯合體,能夠激發用戶社群產生巨大的傳播能量。這些能力是在精神商業時代中獲取成功的關鍵,它們絕對不是可以憑空獲得的,而是需要從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思維局限,去建構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和能力。這就是我講的社群思維,它將會秒殺互聯網思維,將會喚醒一個偉大的精神商業時代的到來,將會成為一種引領創新創業的精神法則。


社群是精神商業的孵化器

對於一家企業而言,能否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是決定其能否進入精神商業軌道的根本因素。滿足了用戶的精神需求,就可以擺脫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找到從功能商業走向精神商業的入口。

企業在精神商業時代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產品或服務不斷去連接用戶,並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從而逐步完成與用戶在精神層面上的連接,將他們緊緊吸引、凝聚成為忠誠用戶,逐漸形成一種規模持續加大、具有深度關系甚至牢不可破的精神聯合體。只有這種精神聯合體,才可以稱為真正的用戶社群。

構建屬於自己的用戶社群,是以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為前提的,是一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精神商業之路,正是得益於用戶社群這個精神性載體的滋養,並隨著用戶社群的壯大才有機會逐步完成綻放。因此,社群實際上是孵化精神商業的一種載體,我把它稱之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

社群作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對於當下中國的創新創業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社群是天然地以用戶的精神需求為導向的,通過塑造一個核心價值觀來形成品牌的精神內核,進而從精神層面去連接用戶,打造出一個緊密而穩固的精神聯合體。這個過程類似於優客工場孵化出一家獨角獸級別的創業公司,它並沒有那麽容易,但是只要找準方向、找對方法,就一定會不斷取得突破、有所收獲。

1046ba7

社群作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將對提高創業公司的成功概率發揮積極作用。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首要的目標就是生存,只有活下來才有機會去實現夢想。創業者需要情懷和理想,但更需要務實和專註,更需要回歸商業的本質。簡單地說,創業者要在第一時間為自己找到接地氣的商業模式,絕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融資上,一定要在自有資金消耗殆盡之前找到賺錢的方法,盡可能早地實現公司的收支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錢怎麽賺?毫無疑問,唯一的辦法是找到認可你的用戶。把你的產品和服務打磨到極致,把你的價格做到有競爭力,這些都是你必須完成的任務。但是如何找到用戶、留住用戶,如何低成本地營銷推廣和塑造品牌,這些問題都是巨大的考驗。

這個時候,社群作為精神商業孵化器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當你遇到資源有限、束手無策的困境時,其實所有人也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你唯一可行的路徑,就是打造自己的用戶社群,找到自己的第一批鐵桿用戶。你應該記住,真正的用戶社群是精神性的載體,一定要去滿足他們功能需求以外的精神需求。你應該記住,用戶社群是求精不求多的,一定要充分利用你身邊的人際關系和社交網絡來發展第一批體驗用戶。你應該記住,你做用戶社群,是在打造一個具有相同價值觀的精神聯合體,要不斷輸出你的核心價值觀,要與用戶去做精神層面的連接,同時還要不斷去淘汰價值觀不同的人,不斷尋找共同價值觀的人進入。

即使你的首批用戶社群只有100人的規模,也沒關系,只要你找到正確的方法並堅持去做,你的用戶社群就會產生出巨大的能量,你就可以比別人更容易找到可持續的收入模式。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當你能連續地創造收入並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時候,事實上你就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蛻變。真正的從0到1,就是從無到有地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用戶社群,確保從創業之初就進入精神商業的軌道,避免掉進功能商業“用戶無感、競爭 無度、品牌無格”的“三無”困境。

因此,社群作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對我們提升創業成功率極為重要。它的真正價值,是讓我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生存的辦法,並不斷去壯大自己的忠誠用戶群,不斷構建一種牢不可破的深度用戶關系。

79d86aa

創業 社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18

解碼金融租賃2017年報:外延式擴張到盡頭,高速轉向高質

自2007年銀監會啟動商業銀行設立金融租賃公司試點工作以來,截至2017年年末,全國共開業66家金融租賃公司,行業資產總額已超過2.4萬億元,金融租賃已經成長為我國金融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截止到目前,已有61家金融租賃公司公布了2017年的主要財務數據。

第一財經統計發現,工銀租賃以3148.94億元的總資產規模和35.68億元的凈利潤位均居行業之首。在總資產規模千億以上的金融租賃公司中,民生金融租賃在2017年表現搶眼,凈利潤同比增長了32%。

但總體而言,中國金融租賃業在2017年放慢了擴張的步伐,與前些年全行業動輒50%、乃至100%以上的快速擴張相比,金融租賃公司在去年“收斂”很多。2017年總資產規模同比增長30%的金融租賃公司僅為10家,甚至部分金融租賃公司甚至出現負增長,這在過去幾年難以想象。

中國融資租賃三十人論壇理事、中國融資租賃(西湖)論壇執行主席程東躍表示,過去十年金融租賃高速增長的時代或許面臨終結。他預言到,未來5-10年內,金融租賃行業不再是“跨欄式”增長,將呈現“馬拉松”的態勢,重要的是要有耐力。整個行業由快速發展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變。

解析第一梯隊

對比各家金融租賃公司主要財務數據,2017年金融租賃行業凈利潤前5名的依次是:工銀金融租賃、交銀金融租賃、國銀金融租賃、招銀金融租賃、民生金融租賃,凈利潤分別是35.68億元、24.1億元、21.31億元、19.59億元、17.03億元。

其中,工商銀行的全資子公司工銀租賃截至2017年年末總資產3148.94億元,凈資產294.47億元,凈利潤35.68億元。與母行其他非銀牌照的貢獻度對比,工銀金融租賃的盈利能力遙遙領先。第一財經統計,2017年工行境內控股子公司中,工銀金融租賃的利潤規模遙遙領先於其他平臺——工銀安盛人壽保險凈盈利6.24億元、工銀國際凈盈利1.77億美元、工銀瑞信基金凈盈利18.39億元。

在凈利潤前五位金融租賃公司中,民生金融租賃表現的比較搶眼。2017年,民生金融租賃實現凈利潤17.03億元,同比增加4.10億元,增幅31.71%。ROE達到10.94%,同比上升1.73個百分點。這與一年來民生金融租賃戰略轉型,著力調整業務方向、優化資產結構有關。2017年,民生金融租賃大力推進“一體兩翼”戰略布局,補足經營性租賃和資產交易短板,加大經營性租賃的投放,實現經營租賃收入同比增加11.52億元,增幅69%,大大高於融資租賃收入20%的增幅。另外,還加快資產交易板塊的發展。

在凈利潤的增速榜單上,西藏金融租賃、蘇州金融租賃、江南金融租賃、錦銀金融租賃以及冀銀金融租賃同比均增長100%以上。其中西藏金融租賃以凈利潤同比增長269%占據“龍頭”。截至2017年12月,西藏金融租賃資產規模突破200億元。除西藏金融租賃以外,其他四家總資產規模均在200億元以下。

外延式擴張或到盡頭

在總資產規模排名前十的金融租賃公司中,僅有1家總資產規模同比增長超過30%,其余大多數在10%左右。放眼整個行業,總資產規模同比增長在30%以上的公司所占比重也不大,這與前些年行業內的快速擴張,形成鮮明對比。

例如,光大金融租賃在2016年的增長速度為52%,而2017年僅為0.2%。農銀金融租賃2016年增長了16%,而2017年甚至總資產規模出現了負增長。

民生金融租賃董事長周巍曾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國租賃業抓住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體量龐大的實體經濟對租賃的需求逐步得到釋放,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就目前來看,上規模、拼數量的外延式擴張道路已經走到盡頭,靠傳統的融資租賃,尤其是融資性售後回租這一類業務去參與競爭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租賃服務實體經濟需要從租賃的本質屬性出發,以租賃資產為核心,依托資產信用、深入實體經濟、融入實體經濟。

程東躍表示,租賃業與實體經濟聯系相關,在經濟不景氣的宏觀環境下,租賃行業很難做到獨善其身。資金荒和資產荒並存的壓力,金融租賃公司複制式、過度同質化的競爭,使得行業提速變緩。再加上少數金融租賃公司在經營模式、經營思路還延續“老傳統”,未來幾年行業內會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貴銀金融租賃總裁羅曉春表示,2017年金融租賃行業增速的放緩,主要是受制於MPA考核的管控。他稱,在中國金融宏觀上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調控雙支柱監管下,新興的金融租賃行業再也無法走大規模快速外延擴張的老路,必須轉到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新模式上。

高速度轉向高質量

經過十年的高速發展,金融租賃外延式擴張或到盡頭。“業內龍頭”工銀金融租賃一位高管在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一次內部會上抱怨“日子不好過,市場競爭太激烈,盈利空間大大壓縮”。

在新形勢下,金融租賃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麽?

中國銀行業協會金融租賃專業委員會專職副主任金淑英近日撰文稱,金融租賃公司需要優化發展模式,加強“資金、資產、風控、人才”建設,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應當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明確行業定位,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要結合戰略選擇和風險偏好進行總體資產結構安排和資源配置;要比以往更加註重租賃資產價值波動管理、資產處置、盈利模式等,不斷探索以租賃物價值管理為核心的租賃經營能力建設,推動行業專業化發展。

對未來樂觀看好的同時,程東躍稱,“金融租賃近十年的迅速發展,是到了我們應該冷靜思考我們往哪里走?是做水平式複制式乃至過度同質化競爭的經營模式,還是應該考慮做專業化、特色化而形成差異化的經營模式。金融租賃應堅持走專業化道路,采取在細分市場中尋找專業及相關領域的垂直化、穿透式及創新模式。”

羅曉春認為,專業化經營是金融租賃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還要提高直租和經營性租賃的占比,加強資產管理能力;此外,金融租賃公司要探索租賃收入的多元化,例如,通過批量采購實現更多的商業折扣、擔任其他公司財務顧問、殘值余值的處理等取得新的贏利點。最後,加快融租賃資產的交易轉讓,盤活存量金融租賃資產,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58

王冠一﹕貨幣政策到盡頭 救經濟要靠自己

1 : GS(14)@2016-08-10 04:45:40

【明報專訊】當今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一切源於缺乏需求,不是資金成本夠不夠廉宜的問題。央行繼續盲目透過超寬鬆貨幣政策,試圖降低生產成本以刺激經濟復蘇的方式,似乎已經走到盡頭,只是市場多年來一直迷信「利息決定一切」,以為股市上揚就代表一切美好。

儲局超寬貨幣 製造股市「虛榮」

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人人批評他為瘋子,指罵他的孤立主義保守、倒退,不合全球一體化的大潮流。偏偏事實證明,即使是從G7、G20、IMF(國基組織)、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這些超主權體的高度主導環球經濟復蘇,各國經濟依然毫無起色。中國經濟放緩固然拖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後腿,但如果世界缺乏了中國這個主要消費國就一蹶不振,歐美為主的成熟經濟體也未免過於脆弱吧!

如果評價奧巴馬兩屆總統任內的財金政策,美國的經濟復蘇主要歸功於聯儲局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至少製造了股市虛幻繁榮感;反觀聯邦政府的財政政策,除了鼓勵發展環保與科技行業的小恩小惠外,基本上刺激企業投資的大型政策乏善足陳。投資者常常聽到的,反而是企業的「稅務倒置」(避稅)行為、百業之母銀行業的「嚴打」行為,在在扼殺商業的復元能力。

組新一代財金班底 特朗普不孤

特朗普正式獲得共和黨提名總統參選人資格後,開始着手籌組財金班底;初步名單包括超級富豪Wilbur Ross、昔日投資CDO一夜成名的John Paulson、私募基金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創辦人之一Stephen Feinberg等,在商界絕對有一定號召力。特朗普要在商界「一代新人換舊人」,面對的阻力肯定巨大,但恐怕並非如主流媒體所形容般孤立。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已率先透露其稅務改革大計。有關構思被喻為是已故總統列根以來最大規模,目的是要徹徹底底創造經濟需求,吸引企業再投資美國之餘,也可望一併解決奧巴馬任內只懂打壓、不懂解決的企業「稅務倒置」避稅問題。只要美國企業稅率夠輕,企業自然會帶着大筆手頭現金回流美國,不愁新增就業職位;反觀政府再多的追稅打壓企業行為,只會令企業鑽更多稅務法律空子,得不償失。

特朗普夠膽公開聲稱要炒掉聯儲局主席耶倫,或許只是想告誡市場:貨幣政策已經失效,救經濟要靠美國自己,不要太依賴央行。

王冠一財經頻道首席評論員 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15&issue=201608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86

王冠一﹕貨幣政策到盡頭 資本主義須革新

1 : GS(14)@2016-09-07 07:58:13

【明報專訊】剛剛閉幕的杭州G20峰會,儘管與會領袖對環球經濟前景深表關注,但大會措辭最終仍僅停留在「意向」層次,未見有任何具體的聯合行動。事實上,各有盤算的外國領袖,一心只為本國利益而來,昔日攜手領導全球走出困局的雄心壯志已通通拋諸腦後。派對過後,只是又一次把振興經濟的重任拋到央行身上。面對一眾抱持僥倖心態的政治領袖,中國作為東道主,協調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G20各有盤算 成果有限

這類集團峰會,例必高唱自由貿易、全球經濟一體化等口號;但面對保護主義與孤立主義到處抬頭,與會領袖為免尷尬,於是話鋒一轉,強調要革新資本主義;美其名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化,實際上與會領袖皆意識到,經濟發展思維有革新的迫切性。

當利息再低也無法刺激私人投資活動,反而貨幣政策過度寬鬆可能令社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時候,決策者其實早就要轉換一下思維,例如考慮利率正常化,取代行之多年、已屆強弩之末的超寬鬆貨幣政策。

銀行陰陽失調 央行水喉白開

發達國家普遍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國民靠養老與退休金度日,退休基金系統更加需要定息回報支撐運作。偏偏遇上超低息環境,國民消費意欲被蠶食,試問企業何來訂單、何來投資需要?再者,經營傳統存貸業務的銀行,主要靠淨利息收入支撐,但央行政策令淨息差不斷收窄,銀行又何來貸款意欲?銀行這百業之母長期陰陽失調,央行水喉再大也無補於事,貨幣效應無法透過銀行系統,在實體經濟發揮作用。

不過,利率正常化需要有合理的通脹環境配合。奈何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欠奉,短期難以寄望刺激國際商品資源價格回漲。固此,產油大國更加需要盡快協調產量,穩住國際油價;當通脹逐步回復至合理水平,央行才有條件考慮加息。只有國民荷包腫脹,才會願意消費,推動經濟齒輪再轉動。

府行走太近 央行銀行慘變人質

當然,加息不無代價,債市首當其衝。持有過多高息或垃圾債券的機構,可能會「毒發」出事。至於(政)府(央)行走得太近的國家,央行與銀行往往成為了國家負債的人質,這亦可能是府行明知繼續超寬鬆貨幣政策無助脫困也要一意孤行的原因。

■ 本周環球金融市場預測:

WTI(期貨): 42.0至47.0美元

歐元(現貨): 1.1050至1.1250美元

滬深(現貨): 3250至3350點

(轉載自《王冠一財經頻道》周一會員通訊;更多數據可參考《冠一多空指標》www.c1syndex.com

財經頻道 首席評論員 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374&issue=201609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