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祿演講之感想--兼談價值投資(1)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hd8.html感謝surfer的轉貼
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演講。希望多多分享類似級別的演講看了之後獲益匪淺。
這兩年多來。巴菲特為何投資BYD一直是一個困擾我的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和為何老頭子會投資BYD。
我曾經找很多朋友討論都沒有什麼可信賴的答案。
兩年多來最合理的解釋是早前襄陽提出過的一個。巴菲特投資BYD是因為BYD改變汽車生產模式。這和當時BYD用人工替代機械做手機鋰電池一個意思。BYD用人工替代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線生產汽車。現在看來這個觀點也有瑕疵。
巴菲特投資思路是在李祿演講的問答階段解釋了。
其實主要是兩點
1.電動車替代傳統的柴油汽油車的時代來領。
2.就汽車時代的經驗三大甚至包含各大汽車廠作為核心技術的發動機都是自己生產。
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整車
這世界上唯有BYD是有電池和整車技術
這是他們投資BYD的核心邏輯。
「There is really only one company that is a leader in batt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Q: Right – but what did you look at to reach that
view?
Li Lu: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have worked over 100 years
making great cars. The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a traditional car
has been refined enough to where it can be learned in a short
period. The place we are still seeing a curve of continuous rapid
improvement is with the batteries for cars. Whoever is leading the
charge will have a major advantage. There is really only one
company that is a leader in batt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here is only one company. To put this together you
need a Ford to put that together. So far those two elements need to
be put together. It is not an easy
process.
李祿演講的錄像資料這裡有:
http://www2.gsb.columbia.edu/fla ...
enwald_04-15-10.flv
說一下我對電動車的思考
1.電動車替代汽車是大勢所趨。
但是至於現在是否是迎接轉載點來領說實話我沒太大把握。但是可以肯定轉折點越來越近。
。
電動車最大瓶頸確實是電池。這點上李祿的觀點很正確。起碼和我的觀點一致。
傳統汽車三大部分
發動機+傳動系統+控制系統(電子控制)
電動車
電機+電池+控制系統
電機是非常成熟的產業。無非是定子和轉子。甚至當前汽車內也有很多比如電動窗和電動座椅用的就是直線電機。
因為電機的成熟可以讓電動車用四個電機直接至於車輪而改變傳統汽車發動機+傳動系統的結構
也就是四個電機驅動四個車輪只要用電線連接提供電力。
這會極大減輕車體重量。
電機還有一個好處是啟動速度快。詳細數據可以參見用蓮花模型的Tesla上月剛IPO上市。
插一句。早前寶馬的新能源汽車的方向是氫能源。現在也放棄了。所以電動車可以確定為下一個方向。其他方向的嘗試目前都暫時都停止了。
2.電池
電池技術的發展或許可以解釋為近幾年的80塊的油價給了電池技術足夠的科研經費。
這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文章。
方向上也分
日系的磷酸錳鋰。美系的磷酸鐵鋰兩大方向。
李祿文章中提到的BYD是電池和汽車一體是全球唯一一家。這確實是事實。
但是為何其他所有開發電動車的廠家都是找電池配套的呢?
從volt - LG chemical
從ford- jonson control
從leaf-NEC(合資)
Chrsyler-Aone
(上週這單撤銷了chrsyler重新找合作夥伴)
包括全球唯一量產的Tesla都宣稱自己不做電池。只做電池控制。
為什麼其他家都是合資的?只有BYD全產業鏈。難道是世界錯了唯有BYD對了嗎?
這想法太過瘋狂。
起碼我不認同。
但是單就投資角度我不得不說BYD已經是一個標竿式的投資。人家好壞賺了100億。對錯的討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靦腆的你,如何變身為演講高手?
http://magazine.cyzone.cn/articles/201205/2540.html文∕Ross McCammon
你要記住的第一點:你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糟。「當人們在一群靦腆的人中間進行發言的時候,他們的表現總是比自己預先設想的更好。人們在感到害羞的
時候經常會低估自己的表現。」來自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的「羞怯研究院(Shyness Institute)」的Lynne
Henderson博士表示。該機構是加州的一家非盈利組織。
你要記住的第二點:有一點焦慮感是好事。因為些許的緊張感代表你關心你所做的事情。不過你僅僅需要擔心那些正確的事情。而在演講時,你需要關心的正
確的事情就是你的聽眾。觀眾最不想見到的就是坐在那裡一個半小時看著一個緊張的說不出話的演講者。他們期望看到一個自信的演講者的表演,因為自信的演講者
才能真正地對他們起到幫助。觀眾都很自私,這是你進行演講時要瞭解的關鍵。
怎樣開頭
仔細觀察你的觀眾,看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審視自己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是否能為他們提供他們之所需。
「和你的觀眾進行眼神交流,並挺起胸膛。這樣做能讓你的眼神裡充滿了自信。告訴自己,我要看著眼前這些人,並且為他們提供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Nancy Ancowitz表示。Ancowitz是一位商務交流指導,同時也是《內向的人如何自我推銷》(Self-Promotion for
Introverts)一書的作者。
看著你的觀眾,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就像你在和別人對話聊天的時候一樣。事實上,所有的演講活動和聊天並無本質區別,所不同的僅僅是在這段對話
中說話的始終只有你一個人。要進行一次有效的演講,你一定要讓你的聽眾感同身受。這樣做會讓他們更加清晰的理解你的觀點,並且獲益更多。「很高興來到這
裡」這句話不如換成「很高興來到這裡和你們進行討論」。
之後,一定要十分清晰地告訴他們你的觀點。
「清晰明了地告訴聽眾你的觀點能夠迅速讓他們接受你,並產生共鳴。」Ancowitz說:「簡明扼要地告訴他們你有什麼?他們需要什麼?以及你能如何幫助他們。」
「我來到這裡是為了……」是一句十分有效的開場白。諸如演講這樣的活動,最有效的開始方式就是提綱挈領式的發言。所以一定要確的告訴他們你的發言內容和觀點。之後要建立你的權威。假設你正在給人們講述你的創業故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自信自己能夠把這個故事講好,因為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喜歡聽這些被講述的很好的故事。
講述故事
以下是Esquire雜誌提出的關於講述故事的三個建議。
故事名字可以看上去略顯無聊,而故事本身絕對不能無聊;
你的故事你做主;
合理安排結構。
這幾條建議同樣適用於演講活動。
你的演講題目也許不夠吸引人,但是演講內容一定要精彩。你的演講你做主。合理安排你的演講結構。
設想一個完美的演講,在設想的同時不要忽略細節。「給你的聽眾提供一些他們可以帶走細細回味的內容,例如想法、建議、規則等一切實用的內容。因為觀
眾來聽你的演講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Karl
Albrecht博士說。Albrecht博士是一位管理諮詢師,同時他還是《社交智慧:成功新論》(Social Intelligence:The
New Science of
Success)一書的作者。除了Albrecht博士提到的之外,你還需要注意演講結構的安排,將這些實用內容合理地安插在演講的各個階段。
儀容儀表
鎮定一點。在演講過程中,你的表現應介乎「興奮」與「瘋狂」之間。Ancowitz表示:「無需推廣產品;無需大聲宣講;也無需堅持說服別人。」她
所說的,就是不要在演講過程中進行推銷活動。即使是在最恰當的時候,推銷行為也可能令人感到不悅。而在演講台上進行推銷,只會讓觀眾感覺備受折磨。想像想
像歷史上那些成功的演講,雖然每一個成功的演講都以推銷某種產品或觀點為目的,但是推銷只能是演講的副標題。最重要的永遠只是給觀眾提供信息。
「你會在演講台上跳舞嗎?」Ancowitz問道(為你的利益著想,我們直接告訴你答案:絕不!):「如果你在對一群人進行講說,你一定要將雙腳牢牢放在地板上,絕對不可以毫無目的的四處活動。」
在演講台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會被無限放大。當你兩腿交叉時,觀眾會注意到。當你抓撓臉部時,觀眾也會注意到。在你擺弄手指時,觀眾同樣會注意到。所以
一定要表現的鎮定一點。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注意到你所有的小動作。而控制這些小動作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這麼做同樣能讓你冷靜下來。
如何收尾
在演講結束前問問觀眾對你或你的演講內容有沒有什麼問題,然後等待觀眾舉手。突然結束會破壞你之前所營造的完美氣氛,會前功盡棄。
允許聽眾提問並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很少有人願意站起來提問,並受到全場的注視,這樣的情況直到有第一個人打破尷尬後才會得到緩解。因此,最好的結束方式是問問觀眾有沒有問題,並讓觀眾舉手提問(或是直接坐在座位上喊出來),之後,繼續講話,直到有人帶著問題打斷你。
如果沒有人向你提問,你就要考慮在下一次演講前重新為你的演講內容潤色了。因為你沒有讓觀眾產生共鳴,你所講述的故事也沒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你也沒能與觀眾進行一次有效的對話,你只是一直在對他們宣講,而不是與他們交流。請把觀眾提問的踴躍度看成是一個得分標準。
你的目標應該是在觀眾提問環節有機會說這樣一句話:「我們還有回答最後一個問題的時間。」如果你有機會說出這句話,那麼你的演講一定很成功,因為你
成功地激起了觀眾的興趣。你向他們展示了你能為他們做的事情,他們更加迫切的想知道你和你所講述的內容如何能更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代表著你的工作十分
成功——台上台下都取得了成功。 譯∕齊銘
程定華的演講(轉載)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4h0a.html 程定華:大家上午好!
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們在策略方面的一些看法,講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我起了一個題目叫「望梅止
渴」,現在有人認為梅就是政策,我們的意思並不是完全是這樣的意思,我們只是想跟大家說如果走在沙漠裡覺得很難受,但是你想想走到時候總是有水喝,我們基
本意思就是這樣的情況。我跟大家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一、中長期底部形成的條件。二、風險偏好:長期的變化。三、ROE:供給端調整還是需求端調整?四、
行業配置。
一、中長期底部形成的條件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中長期底部
形成有三個比較重要條件:第一,利率見頂回落;第二,企業ROE見底。第三,風險偏好回歸常態,在這三個條件下形成的底部應該是比較可靠的中長期的底部。
利益水平,非常確定的是利率水平在中短期已經見到底部,去年9月份就已經看到國債收益見到了底部,去年12月份全部票據貼現率出現那樣大的下降,現在如果
看貸款利率和民間拆借利率,都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降,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我們看中長期底部,第一個條件就是利率水平,這點已經具備;另外兩個條件:風險偏好
和整個企業盈利,底部還差的遠一點。
二、風險偏好:長期的變化
中國風險偏好正在發生一個非常
長期的變化,中國原來是風險偏好比較高的國家,現在正在轉向風險偏好比較低的國家,中長期風險偏好正在下降。中國是高風險偏好國家,現在跟大家說明一下怎
麼知道中國是高風險偏好國家呢?在實踐能力中看相對容易一點,我們看一下中國股票市場裡的一些股票,溢價非常容易一些,中國股票有的在境內上市,有的在境
外上市,溢價水平是一條向上的斜線,不是直線,不是平行線,一個公司在境內和境外的定價是不一樣的,肯定不是因為企業盈利有什麼差異;第二,有的是因為利
率原因,如果中國利率水平比較高,那中國所有股票估值都比境外低一點,如果中國利率水平比境外低的話,估值水平整體就會高,不應該是向上的斜線,如果你看
向上的斜線,越是波動比較大的公司,越是持續經營能力比較長的公司,在中國國內的估值就比國外的估值貴,反之,如果公司相對比較穩定,盈利波動不大,在國
內的估值跟國外的估值就一樣,簡單地說,中國喜歡風險比較高的、波動比較大的,所以在股票市場上可以非常容易的知道整個中國是風險偏好非常高的市場。在國
外,一般低信用等級的債券收益率很高,像拉美等國家,經濟不好時候,收益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二三十,中國一般在七、八個點,如果考慮到國債,中國信用債和國
債利差是最小的地方之一,美國投資人喜歡國債,不喜歡信用債,中國投資人不喜歡國債,而喜歡信用債,所以利差就會很小。簡單地說,在債券市場也非常容易看
到中國人相對比較喜歡低信用等級的債權,我們喜歡波動比較大的股票。不管看股票,還是看債券,都是風險偏好比較高的市場。如果進一步看其它的資產,比如如
果你們看房子,過去十年間,如果你買房子的話,假定你在北京或者在上海買房子,一定不是在市中心買房子賺錢最多,如果十年前在金融街買房子,到現在漲幅估
計也就7-10倍,但是如果到北京通縣或者到東五環、東六環買房子,漲幅遠遠大於這個數字,如果你十年前在上海陸家嘴買房子,漲幅大概8-10倍,但是如
果在遠一點的地方買房子,漲幅基本在15倍左右,簡單地說,中國人買房子時候喜歡買邊遠地區的。同樣道理,如果搞藝術品收藏,過去十年中,如果搞藝術品收
藏,一定不是買青銅器能夠掙大錢,因為青銅器的漲幅其實很小,相反是當代藝術品漲幅最大,你買你們不大聽說的畫家的作品,他們的畫作從幾千塊漲到幾百萬的
都有,中國是高風險偏好的國家,所有人都是這樣,是風險偏好很大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裡我們如果做投資,其實是很容易的,比大家想像的要容易很多,舉個例
子來說,如果投股票,從2005年到現在為止,非常金蛋的一種投資方法,我這樣說肯定很多研究員都會很傷心,簡單地說,如果你投ST股票,收益率是最高
的,你什麼都不用預測,按照標準配置做ST股票,如果有70個ST股票,每個股票都買70分之一,就這麼簡單,都按照同等份額弄,上面指數收益率94%,
如果買ST股票,591%的收益率,這時候你發現直接買「垃圾」比什麼都好,研究在其中不起什麼作用,我這樣說很多研究員肯定非常傷心,買債券是同樣道
理,買最垃圾的債券收益率最高,屬於你買房子,很簡單,拿北京市或者上海市規劃圖一看,在比較遠的地方,有地鐵修過去,那就可以直接買,買藝術品也是這
樣,買一個八九十年代才出名的畫家的作品,比買青銅器強多了,在高風險市場裡做投資就是這樣,以買「垃圾」為主,不管買藝術品垃圾,還是買債券垃圾,還是
房地產垃圾,收益率都比高的東西高。
這樣一個狀況會不會永遠延續下
去呢?比如中國以後是不是只要買垃圾就賺錢呢?肯定不會,不要把過去十年的成功經驗直接複製到未來十年,我們認為未來十年間會發生巨大變化,先說為什麼中
國是一個高風險偏好國家呢,然後我們說為什麼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高風險偏好的原因,在股票市場裡,2007年之前幾家公司退市,2007年之後沒有公司
退市,為什麼退市呢?一退市股民就去銀監會鬧,2007年之後沒有人退市,既然沒有人退市,2塊錢股票和20塊錢股票有什麼差異呢?反正可以重組,那為啥
不買2塊錢公司呢,從來沒有一個債券違約,10%的收益率和3%的收益率,為什麼不買10%收益率呢,買房子非常容易,比如十年前買金融街的房子,那時候
已經有地鐵,已經有非常高檔的學區,已經有非常高檔的商業配套設施,十年前就已經包含這些東西,如果到通縣買房子,十年前一片荒地,沒關係,政府會把地鐵
修過去,由於地鐵修過去,房子就升值,政府會再建幾個學校,附加值又上升了,金融街只有地價上升,你只享受地價帶來的上升,通縣就不一樣了,除了地價升值
以外,還有人幫你修地鐵、修商業小區,還有人幫你建學校,但是如果沒有政府替你做這些事情,通縣的房子能漲的比金融街還快呢,總體來說政策原因是最重要的
原因。第二個比較大的原因是長期負利率,自2003年以來,中國總體維持負利率,正利率日子屈指可數,凡是出現有正利率的苗頭,國務院一定要降息,長期的
負利率使你投資一個正常的資產,正常資產收益率總是相對比較低的,所以跑不贏CPI,賭博的心理越來越強,大多數人都想跑贏CPI,所以找高風險資產,高
風險資產才有高收益率。第三個原因,跟人口有滾系,不是我們做的研究,是耶魯大學做的研究,耶魯大學說40-50歲的人風險偏好較高,而且有錢,20歲的
人風險偏好也高,但是他們沒錢,所以一個國家中40-50歲人口占比如果在上升週期通常這個國家資產泡沫比較高,日本在1965-1990年前後
40-50歲人口上升比較厲害的時候,股票跟地產表現都相對比較好,50-60歲時候投機心裡不那麼強了,總體來說,隨著年齡上升,風險偏好會下降,中國
40-50歲人口很大上升週期是1988年到2012年,以後40-50歲人口會出現大比例的下降,這三個重大原因導致中國是高風險偏好國家。這個過程目
前正在進行高風險向下的拐點,所以股票市場的估值水平在不停的下降,跟風險偏好出現拐點有關係。
為什麼我們認為會出現拐點呢?
很簡單,第一,政策干預,政策有可能兜不住那麼多,如果看股票市場,現在已經上市的公司有2000多家,明年、後年應該到3000家上市公司,按照經濟現
在的狀況,以後每年長年會保持300家以上的ST,10%左右,政策想幹預,證監會每天審一家都來不及,以後每年會有一二十家公司將退市,這時候突然發現
如果炒ST,風險就變得非常高,證監會來不及給你做重組,這麼多上市公司,誰能把每家都組掉,這個東西干預不掉。第二,債券,目前證監會和銀監會正在鼓勵
發中小企業債或者高風險債,以後發債券的公司會越來越多,當到1000家時候,你認為每個地方政府都能把還不起的錢還掉嗎?那地方政府得多少錢,以後債券
違約事情一定會出現,比如買房子,以前你買多遠的地方都有政府拆遷掉,修地鐵、修學校,如果買到河北區,政府能把地鐵修過去嗎?北京市政府現在沒有那麼多
錢修地鐵,地鐵修到河北的時候,成本是很高的,而且越遠的地方人流量越少,當北京市地鐵修到河北時候,北京市政府要破產,現在拆遷成本那麼高,也隨便拆遷
了,你如果到很邊遠的地方買房子,政策兜不住了,這方面因素要消失掉。第二個重要因素,關於負利率,肯定是有些爭議的,有些人說政府可以讓你維持負利率,
這是他可以做到的,從現在情況來看,我們基本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政府不是那麼無恥,在這種情況下,負利率很快就會消除掉,比如最近負利率就沒有那麼嚴
重,為什麼沒有那麼嚴重呢?因為有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一出來負利率就被消除掉了,你如果給我很低的存款利率,我通過買理財產品就解決問題了。這次中央銀行
公佈降息措施裡,允許存款週期向上浮動,允許商業銀行做競爭,哪家銀行就通過負利率吸收存款呢,一旦競爭,利率就會升到CPI以上,負利率就會消失掉,如
果政府足夠無恥,既不讓你搞理財產品,也不讓利率上浮,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長期維持負利率呢?也不能,在這種情況下存款可以往境外跑,大家都知道現在資金
往境外跑還是很嚴重,如果利率不讓漲,也不允許搞理財,那就把錢倒到國外去,把錢擱在這邊跟擱香港沒有什麼大的差異,過去幾年裡,人民幣多少還升值一點,
現在方法已經很多了,負利率因素慢慢會消除掉。第三,關於人口危機,剛才介紹過了。中國正在經歷長期的風險偏好下降過程,這時候投資人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跟之前完全相反,從前你買垃圾ST,現在應該賣掉,從前買最垃圾債券,現在應該賣掉,從前你在邊遠地方買房子,現在如果你家裡還有好多套房子,應該把邊遠
房子先賣掉,保留好的學區房和品質最好的房子,假如你有很多收藏片,把當代藝術品都賣掉,像萬山紅遍毛主席去延安那種東西是很靠不住的,沒有什麼很高的藝
術價值,只是在目前狀態下發生的特殊的東西,整體估值水平下來在下降。你發現ST股以及小股票今年以來越來越難以戰勝大盤,跟過去的歷史是完全不一樣的,
過去歷史上ST股跟小股票戰勝大盤是非常輕鬆的事情,現在越來越難以戰勝大盤,因為風險偏好在下降。
三、ROE:供給端調整還是需求端調整
趨勢主導者:從風險偏好過渡到
ROE。風險偏好對市場的影響是非常有意思的,在過去歷史上,出現過風險偏好比較長期的主導市場,也出現過風險偏好比較短期的主導市場,我先舉風險偏好比
較長期主導市場的兩個例子,最近很多人問我你們為什麼最近不大強調流動性,我的回答基本是強調流動性的時代正在過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因素變得越來越
重要,有些因素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分佈並不是那麼均衡的,我的看法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動性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而企業的盈利和ROE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什
麼隨著時間推移會是這樣呢?我們先看一下日本市場,日本1980-1985年時候,企業盈利下降,下降的非常厲害,股票市場漲的挺好,是很典型的由流動
性、由風險偏好主導的市場,1980-1985年企業ROE從30%一直掉到20%以下,但是股票市場是上升趨勢,由於當時流動性和風險偏好主導市場,在
那個時點上,名義GDP增速下去了,但是貨幣增速一直在上升,流動性非常非常寬鬆,持續時間差不多有5年,在那個時候日本當時股票規模很
小,1980-1985年日本股票規模大約只有1萬億美金,而且很多是由大公司交叉持股的,實際流通數量很小,相當於我們現在六七萬億左右的總市值,在三
四年時間裡都保持好的上升趨勢。中國歷史上也有非常典型的時代,就是1996-2000年,中國企業盈利下降的非常嚴重,但是1996-2000年中國股
票市場很好,差不多有四五年時間是牛市,那時候整個市場規模有多少呢?整個市場規模大概只有2萬億人民幣左右,那個時候貨幣處在極度寬鬆時候,M2增速比
名義GDP增速快很多,所以資金非常非常寬鬆,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基本上已經很難看到,過去的時代不會簡單的重複,流動性以及風險偏好對於股市的影響目前遠
沒有從前那麼大,你在研究中對它的關注程度就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讓它慢慢下降,現在市場規模已經20多萬億的市值,靠降一次息資金稍微寬鬆一點就能把這麼
大市場推動起來,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已經不像從前,但是不是風險偏好對流動性沒有影響,原來可以主導整個市場好幾年,現在一般主導市場3-6個月,在
3-6個月之內得改變市場短期的趨勢,但是不能改變市場終極趨勢。
在短期裡怎麼改變市場趨勢的
呢?這是風險偏好圖,我們知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出現了一次非常大的風險偏好的下降,下降原因是什麼造成的呢?有人說由於歐洲債務危機造成的,我們
認為歐債危機對中國本身有問題,但是中國國內經濟減速和比較高的通脹並存,也導致了風險偏好出現一次非常大的下降,當風險偏好下降時候,投資人的行為是什
麼呢?投資人的行為就是把所有高風險資產都賣掉,所以去年下半年股票跌的很厲害,然後垃圾債跌的很厲害,所有風險比較高的資產大家都不願意持有,所以要賣
垃圾債和股票,股票跟垃圾債都屬於風險偏好比較高的資產,這時候信用債會跌、比票會跌,今年1月份出現了一次逆轉,在這個時候大家突然發現歐洲債務危機沒
那麼嚴重,尤其今年1月份時候,大家又預期中國經濟會見底、利率水平下降,大家心裡又緩過來了,這時候大家又喜歡高風險的資產,當大家喜歡高風險資產時
候,風險偏好就會上升,上升時候信用債半年漲的又很好,去年下半年跌下去了,今年1、2月份時候又漲回來,股票市場去年下半年跌的很厲害,今年1-6月份
時候總體來說是上漲的。如果看歐洲或者美國,那就更清楚了,去年10月份之前歐洲股市跌的一塌糊塗,也出現了一次非常嚴重的風險偏好下降,因為歐洲債務危
機影響,所有人都在賣出歐洲資產,歐洲股票、歐洲債券拚命拋售,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歐洲資產又出現了很大的反彈,3月份之後又出現了風險偏好的下
降,最近這段時間歐洲股票和債券又跌的很多,短週期裡影響很大,這種週期一般不會超過6個月,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恐慌跟狂熱都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如果讓我
判斷或者猜測一下,我認為希臘選取結束之後不管左派執政還是右派執政,我認為歐洲和香港的股市或者美國基本能夠見到相對比較低的低點,跟去年10月份情況
是一樣的,去年10月份時候大家炒的很嚴重,過後恢復的非常快,6月17號之後隨著希臘選舉的結束,歐洲風險偏好下降過程會告一段落,整個市場包括債券和
股票都會出現反彈。
國內A股在這種情況下會是什麼
樣子呢?A股最近二季度走出了跟歐洲相反的趨勢,歐洲是風險偏好下降,所以股票跟信用債跌的很厲害,國內是反過來的,國內4月份經濟數據特別不好,但是國
內信用債也漲了,國內股票也漲了,總體來說沒有跌,為什麼國內會跟歐洲走出相反的走勢呢?非常簡單,因為歐洲人知道他們沒有超級政府,如果出事了,都得靠
自己,自己有什麼辦法呢?自己就是跑,一旦出事了,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把風險資產減持掉,但是中國人不是這麼想的,中國人4月份經濟數據特別差,一出來之
後大家第一反映就是這下可以不用跑了,為什麼不用跑了呢?因為政府會來救我們,經濟層面變差,政府總不可以不救我們,中國人風險偏好反而會在這個上面上
升,這時候中國人想到我應該趁機買一些高風險資產,政府政策一出來之後我就賣給別人,把別人套在那兒,大家是這麼琢磨的,這就是我們和他們的差異。隨著時
間的推移,歐洲那邊基本已經對整個希臘事情或者對西班牙退出歐元區有充分預期了,所以肯定會回升,但是我們這因為政府掉在半山上,政府一會說出,一會說不
出,一會說弄,一會說不弄,弄得大家目前不知道怎麼弄,賣掉吧,政府弄了;如果不賣吧,政府不弄,目前左右為難,總體來說,即便政府弄了2萬億政策,肯定
是一個禮拜的行情就結束了,因為這是每個人都預期到的事,中國風險偏好目前處在比較高的位置上,即便政府出台政策,也不會產生持續的行情,如果政府不出台
政策是什麼樣子呢?政府一直把你吊著,不說出,也不說不出,意味著中國風險偏好慢慢向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不相信你,或者認為不會再出政策了,
那些人會走掉,風險偏好會向下,歐洲股市見不見底對我們沒什麼影響,萬一政府出干預政策,那就是賣出,基本一個禮拜之內問題就解決了,這是我對於風險偏好
以及在短期和長期對市場的影響。
以後長期看什麼東西呢?如果風
險偏好隻影響短期,因為長期看什麼呢?看盈利,當一個國家股市成熟之後,這個國家的股市就是跟盈利相關的,這時候研究盈利比什麼都重要,日本1987年之
後股市波動基本和盈利相關,1987年之後日本利率水平一直降到0,如果流動性起作用,如果利率水平下降有用,為什麼日本利率水平降到0股市都不停的跌
呢?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水平降到0都沒有用,流動性起的作用越來越弱,只要看企業盈利、看ROE就能搞清楚市場。如果我們看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很早很
早以前就是由ROE決定的市場,如果看美國市場走勢,幾乎跟ROE就是完全相同的,流動性在裡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弱,因為在這種時候資金是全球流動
的,ROE起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你研究重點是越來越重視企業盈利,而不是越來越重視流動性。
既然ROE在裡面起這麼重大作
用,ROE在中國什麼時候能見到低點呢?其實我是不知道的,如果讓我現在拍腦袋說ROE什麼時候見低點,宏觀經濟學家告訴你三季度見低點,所以我非常非常
佩服宏觀經濟學家,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算出來ROE三季度見低點,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測算出二季度經濟見低點,我始終沒有搞清楚他們怎麼推算出來的,ROE
和經濟增速的關係有多大?大概是什麼情況?先跟大家講一個例子,有個摩根斯坦利的人在美國,他想了一個投資方法,他跟中國人的思維其實很接近,他認為經濟
增速快的國家股市一定好,經濟增速慢的國家的股市一定不好,因為美國可以作空,所以多了一條東西,所以他選擇全世界增速最快的十個國家和全世界增速最慢的
十個國家,在增速最快十過國家做多,增速最慢十個國家做空,十年之後基金關閉了,說明這個方法不起作用,國家經濟增長如果今年在前十名,明年大概在前十
名,因為經濟增長動量是長期動量,印度去年前十年,今年也是前十名,但是用這樣的方法做投資就失敗了,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因為經濟的增速和企業的盈利之
間的關係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緊密,因為企業的盈利的增長不是看GDP絕對數,去年美國經濟增速是2%,標準普爾企業盈利增速是16%,中國去年經濟增速是
9%,中國算商銀行所有企業盈利增速是15%,在去年時候中國企業盈利增速比標準普爾盈利增速慢,股市表現比它差一點是正常的,經濟增速和企業盈利之間的
關係沒有想像的那麼強。
ROE和企業盈利和什麼東西有
關係呢?就和兩樣東西有關係:第一,和產能利用率有關,第二,和產品價格有關,如果產能利用率比較高,產品價格漲了,這時候企業盈利比較好,如果產能利用
率比較低,產品價格是跌的,企業盈利就不好,企業盈利和供求有關係,不是和經濟絕對值有關係,如果看供求關係,把整個國家供求關係加總起來,需求端由出
口、國內居民消費和政府支出構成,供給端是什麼呢?國內私人投資和部分政府投資,你要研究這兩者之間匹配的關係,對中國來說,最嚴重的問題是需求端在下
降,第一個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國內居民消費增速在下降,如果看過去十年,大約有三個平台:第一個平台2002-2005年,基本在
11-13%;2006年之後出現一次非常大的飛躍,基本上把平台上到18%;最近大概又掉到14%,如果你要判斷中國經濟會恢復到歷史上的增長水平,你
就要判斷增速平台會回到2006-2011年的平台,所以宏觀經濟學家大膽預測說他們認為能夠恢復過去,但是依據是什麼呢?依據是我們不知道,我本人不太
相信這個平台能夠回去,為什麼我不相信這個平台能回去呢?因為非常簡單,消費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相關的,為什麼2006年之後中國出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的飛躍呢,因為居民增速很厲害,2006-2011年是中國居民收入增速最快的5年,我們家的保姆在2006-2011年工資水平翻一倍,從1500、
1600元漲到3200元、3300元,居民收入增速年均20%幾,現在已經掉到只有10%多,回到2002-2005年增速平台,如果你相信中國消費以
後還會有18%以上的增長,你就要相信中國整個居民收入增速還能維持18%以上的增速,我本人不太相信這種情況會發生,為什麼我不相信這種情況發生呢?因
為如果再過四年時間,我們家保姆工資由翻一倍,一個月要支付6400元,那還不如我自己回家當保姆算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隨便聽聽就行了,千萬別當真,就
像你自己給自己設定壽命,我期望值是活120歲,難道就真的能活120歲,雖然怎麼努力,也不能對抗客觀規律,所以你不能肯定中國經濟就能維持20%幾的
增長,不太像是能夠符合客觀規律的事情,我認為消費增速這個平台回不去。第二個增速是出口,如果我們看平台,2008年之前中國出口是非常高的增速,基本
在25%左右,現在是7%左右,我相信很多公司還幻想著現在歐洲、美國經濟不好,等歐洲、美國經濟好了以後,我們的出口又回到以前的平台,我勸你打消這個
幻想,想都不要想,你以為歐洲和美國經濟一旦稍微好一點你的出口就能跟重新一樣,我認為不會回到原來的平台,為什麼呢?我先介紹一下關於週期性因素,週期
性因素是可以回去的,比如歐洲現在經濟不好,歐洲不可能永遠經濟都不好,總有一天經濟會好,由於週期性因素導致的出口下降是可以恢復的,美國經濟現在不
好,不會永遠不好,總有一天會好,但是中國出口增速的下降,一定不是簡單的週期因素,我們看一下結構性因素,這張表格是美國進口商品中中國所佔的份額表,
份額和週期是沒有關係的,從1991年中國出口商品佔美國進口商品的份額是3.1%,20年間一直上升,沒有下降,一直到2010年達到19.1%,最高
峰,2011年下降到18.1%,2012年下降到16.3%,你們會認為這種下降是因為週期性因素引起的嗎?清楚的告訴大家中國整個商品出口競爭力的頂
峰出現在2010年,之後由於勞動成本的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等等各方麵價格的上升,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力在下降,你應該很容易能夠看出來,如果我們再看中
國對歐洲出口的情況,是不是跟美國一模一樣呢?1999年中國對歐洲出口商品佔歐洲進口商品的份額是4.8%,然後一路上升,上升到2010年達到
13.6%,之後2011年12.4%,2012年11.6% 。隨著匯率和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已經開始
下降,這種下降是不能恢復的,所以你不要以為只要歐洲和美國經濟稍微回升一下你們的出口就立馬好轉起來,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從前如果美國進口份額是
10-15%,因為中國份額要上升,所以中國出口份額會上升到20%,我們可以搶別人的份額,現在如果美國進口從10%升到15%,中國出口增速有可能下
降10%,為什麼呢?因為份額在下降,這是不可恢復的,所以我並不相信中國出口增速平台還能恢復到過去的增速平台。這時候只能寄希望於第三塊,就是政府支
出,當需求下降時候,企業盈利是什麼樣呢?ROE下降,為什麼ROE下降呢?需求下降是比較領先的,當整個需求下降時候,企業供應仍然按照過去的慣性在供
應,所以產能利用率就會下降,原來的破產計劃照樣做著,比如汽車行業,按照2010年銷售情況還是做破產計劃,2011年突然發現汽車增速下去了,也沒有
出現負增長,因為2010年安排30%投資增速,導致大量產能擴張,2011年雖然汽車銷售沒出現負增長,但是產能利潤率大幅度下降,這時候ROE就下去
了,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沒有人救你,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如果沒有政府支出填補,這個領域的利潤率就會不停下降,如果政策干預是什麼結局呢?政府干預很簡
單,政府採用大量投資和支出,把你剩餘的產能都買過來,比如汽車,通過政府補貼,讓別人買車,然後把剩餘的產能開起來,如果沒有政府投資,其它東西不起作
用,降息或者降準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政策投資的對充才能在短期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當經濟不景氣時候大家眼睛齊刷刷看著黨中央的原因,黨中央有什麼招
呢?有些人現在天天盯著發改委網站看,看到發改委批了以後項目以後就問我們有沒有壓力,我們說沒有壓力,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有人說今年房地產不太好,你
說資金去哪兒呢?過一陣子他們又說今年實體經濟也不好,你說資金應該去哪兒呢?又過一陣子他們又說今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了,你看資金去哪了呢?他們希望
我回答資金會來股市,但是我就不回答,為什麼我不回答這個問題呢?因為傻子才猜這個東西,你根本不用猜,你觀察就能觀察到,假定房地產不好,資金來到股
市,你認為房地產資金來到股市不需要買股票嗎、不需要交易嗎?如果有交易,沒有交易量嗎?如果實體經濟也不好,資金又來到股市,你認為不需要買股票嗎?那
麼不需要有交易量嗎?你看交易量就知道了,從今年2月份到現在為止,你們認為交易量變大了嗎?所以不研究都知道沒有資金來股市,就是這麼個簡單的事情。反
之,為什麼我對發改委這塊沒有壓力呢?你認為發改委批項目之後他們就自己回家湊錢把項目幹了嗎?這種事情可能會發生嗎?不用向銀行貸款嗎?你觀察銀行中長
期信貸就知道,非常簡單,無論發改委批了一百個項目還是兩百個項目,你都不用關心,批這個項目也好,批那個項目也好,最終都要從銀行借款,他們一借款,中
長期信貸上升,你只要觀察中長期信貸佔比就知道了,中長期信貸佔比和絕對量的變化就是你觀察整個國家投資項目中變化最為重要的項目,否則發改委的批文就是
一紙空文,所以我只要看中長期信貸就可以了,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中長期信貸起來,你們就誰看到中長期信貸起來了嗎,所以我沒有壓力,什麼時候中長期信貸
起來了,那我就有壓力,我就認為政府的投資起作用了,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看到。
如果黨中央不替你干預,那最後
就要看你自己,如果產能過剩了,又靠我自己,方法是什麼呢?方法就是投資增速下降,需求下降多少,投資下降多少,簡單說從前有25%需求,有25%投資,
現在只有10%需求,那投資就降到10%,然後就是匹配的,需要在投資端和供給端做大的調整。我不知道投資會掉到多少,因為跟需求下降過程相匹配的,所以
實際上是非常難以預測的,有誰告訴你說18%的投資是中國的底線呢?我告訴大家說,請大家查一下數據,1999年當時企業ROE只有5%或者
6%,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掉到多少呢?掉掉5.5%,為什麼體認為這次就不會掉到5.5%呢?掉到5.5%天就塌了嗎?1995年掉到5.5%,我也
沒看到天塌了,所以你不要認為20%就不大可能跌破,跟4000點不大可能跌破是一樣的,但是是能跌破的,而且3000點還能跌破,2000點還能跌破,
不要拍腦袋說我認為這個事情怎麼樣,你認為怎樣不重要,是跟企業盈利相關的,因為企業說我不願意投資,投資就會不停的往下掉,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看企業盈
利,只有當企業ROE掉到很低的低點以後開始反彈時候投資才能反彈,那時候才能看到經濟增長見底回升,之前只要看就行了,要不停的觀察,這是最好的方法。
所有的子行業都是一樣的,如果看百貨、服裝業,需求量下去了,如果還拚命建百貨店和服裝店,肯定不是這樣。如果房地產銷量下去了,投資就會下去,難道說房
子賣的越不好越蓋房子嗎?肯定不是這樣,投資是跟著需求走的,本身不是獨立週期,中國ROE什麼時候見到低點?我本人不知道,但是我認為沒有見到低點,見
到低點時候我應該能夠大致看出來,現在肯定不是合適的時候,不管做上市公司也好,還是做投資人也好,你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跟過去一樣,低迷時候趕緊破產,破
產有可能弄死你,因為跟過去是不一樣的,不是簡單的週期性因素,如果你破產,你會發現兩年之後還沒沒有需求起來時候你就死掉了,你就沒有機會了,大家要保
持更為謹慎的判斷,而不是輕率的下一個結論說我覺得三季度好,那誰都不知道,這是ROE見底的過程還沒有達到。
我認為中國整個風險偏好還在下
降,同時ROE下降的過程也沒有結束,但是利率水平的底部已經出現了,對於A股來說,指數性的機會其實相對較小,你不要以為指數能有大的行情,這是可能性
非常小的,因為不存在這種條件,但是因為整個過程是相對比較緩慢的過程,所以也不是暴跌的過程,也不是一不行然後三天、五天就跌到位,這是不會的,是非常
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接近2002-2005年的過程,非常非常緩慢,下面我要跟大家介紹行業的配置,並且從行業角度給大家介紹為什麼類似於
2002-2005年。
四、行業配置
關於行業,對於行業這邊,我們
目前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如果你是傳統的過剩行業,你想都不用想,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縮供給,收縮供給是目前最為合適的,只有收縮供給才會有出路,你不收縮
供給是沒有收路的,天天把供給維持的高高的,然後等著政府提供需求,這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好的策略是收縮供給,然後由政府救你,本身這個行業供給收縮了,
政府如果再來一把需求,那就非常好,水泥情況2009年遇到的情況跟這個比較接近,2009年為了節能減排,把產能限制住了,政府搞4萬億投資,然後日子
非常好過。對於傳統行業來說,供應收縮是最好的。另外一個問題,對於不過剩的產業,比如新興產業,如果我們這個行業沒有過剩,那還是看需求,這個過程跟
2002年和2005年有什麼相似之處,2002-2005年是需求擴張週期,邏輯和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正好完全相反,100%反過來
的,2002-2005年週期裡,當時2002年就有行業金花,2003年有五朵金花,2004年也有金花,2002年金花是電力,當時香港電力股大
漲,2003年金花是所謂的鋼鐵、石化幾個行當,2004年金花是煤炭,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每年都有金花呢?因為那是需求擴張週期,有些行業的需求出來的比
較早,有些行業的需求出來的比較晚,電力2002年已經出來了,供應相對比較少,缺口比較早的體現出來,所以2002年就有電力金花,2003年鋼鐵、石
化出口出來了,2003年鋼鐵和石化有金花,2004年煤炭缺口出來,所以有煤炭金花,現在反過來,現在是供應收縮週期,不是所有行業都是在同一時點上收
縮的,誰收縮的早誰就是早開的那一朵花,稀土行業2年前開始收縮,那是國家強制收縮的,所以稀土行業是開的第一朵花,今年房地產行業的表現超乎所有行業,
因為房地產行業已經出現了收縮,房地產行業是第二朵花,香港火電今年漲幅巨大,香港火電行業是第三朵花,明年一定還會有別的花開出來,但是邏輯跟
2002-2005年是反過來,是供應收縮,等所有行業都收縮到低點時候,比如2002-2006年所有行業開始上升時候,2006年一季度市場裡上升週
期就開始,同樣道理,如果所有行業都收縮,全部收縮到低點時候,那時候就是市場最低點,股市最低點,經濟盈利最低點,企業盈利最低點,我認為這個過程目前
肯定沒有到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朵一朵的花開,比方說房地產,今年房地產漲幅指數已經超過了30%,跟2003年看到的石化行業和鋼鐵行業當時五朵
金花的漲幅非常接近,至於國家政策你根本看都不用看,愛放鬆也好,不愛放鬆也好,有需求也好,沒需求也好,我們都不理它,比如看火電,一季度末的時候,我
來北京做路演時候我曾經說你看香港正在炒電力,大陸正在炒煤炭,肯定有一邊被證明是錯誤的,結果證明炒煤炭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相信火電收縮最終
能把煤炭弄死掉,如果你看香港市場,火電股今年超額收益率最高,股70%的超收益率,為什麼香港火電股超收益率最高呢?因為香港火電股比我們這邊便宜一
半,我們這邊火電雖然很好,可是股價很貴,中國和高風險偏好國家,火電股從前都是垃圾,凡是垃圾估值就高,導致國內火電股比香港貴一倍。香港和大陸地產估
值差不多,今年地產有非常高的超額收益率,很多人都在買地產,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要相信有越來越多的行業進匯入到供應收縮,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行業
就會成為下一朵花,肯定大家還要不停的觀察,但是如果拒絕收縮,不管你從前是金花,還是銀花,人到中年統統都得減肥,你想不減肥,原來金花、銀花地位就沒
了,所以減肥是最重要的,誰減肥了,我們就把誰列為金華、銀花,像鋼鐵、化工這樣的行當現在居然還在擴張產能,你想想,這個行當能有希望嗎?比如鋼鐵現在
還在湛江那邊建,像這種行當,什麼時候減肥我們什麼時候考慮,不減肥我們就不考慮。
在新興行業,我主要給大家介紹
兩個行當,一個是醫藥,一個是環保,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二季度醫藥表現是不好的,嚴重落後於市場,最近已經開始扳回劣勢,我對這個行當的看法仍然是正面的,
原因在於醫藥目前醫療體系改革一定會轉向,現有醫療體制改革一定維持不下去,為什麼維持不下去呢?如果醫療體制改革做到醫生不滿意、醫院不滿意、老百姓不
滿意、藥廠不滿意、政府也不滿意,你不宣傳這個改革失敗其實已經失敗了,所以我認為搞不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四年之後中國老齡化人口比例會猛烈上
升,現在都搞不定,三四年之後怎麼辦?醫生現在看病跟殺豬沒什麼兩樣,病人對待醫生也是用殺豬的方法,也是拿刀捅,如果這樣,這個國家醫療衛生事業以後還
有希望嗎!醫療體制改革日後肯定轉向,我對這個行當仍然相對比較看好,而且我認為時間一定不會很長。第二個行當是環保,環保這個行當,我們覺得是相對比較
好的行業,原因在於什麼呢?和文化傳媒等等行業相比,這個行業實在很多,因為文化傳媒是可替代性很多的,如果中國做不出好遊戲,我們玩日本有意就行了,而
且文化傳媒涉及的因素很廣,北京空氣質量惡劣,難道你能把管子接到紐約呼吸嗎,當它弱化時候,跟所有人都有關,所以你必須得搞,如果中國的水污染了,你能
從日本接水嗎,而且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環保並不造成我們造宇宙飛船和航空母艦,這個行當又不是過剩行業,容量很大,我覺得這個行當的希望還是比較高的。
其它一些子行業都是我們研究員推薦的,報告上都列出來了。
總的來說,我就跟大家介紹這麼多,我的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價值投資的優勢與軟肋(陳理演講摘要)
http://www.cnstock.com/szbft/hdygyhg/201206/2074550.htm首先歡迎各位嘉賓不遠千里來參加我們的研討會。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價值投資者的優勢和軟肋」。套用芒格的一句話說是:如果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競爭優勢,那麼你不擁有競爭力。
首先,我要談的是價值投資的安全優勢。
格雷厄姆式價值投資者安全優勢模式= 安全邊際 + 多樣化
巴菲特式價值投資者的安全優勢模式= 護城河 + 安全邊際
兩個人都非常強調安全邊際。
那麼,投機者為什麼不安全呢?
投
機者如同「懸崖上的舞者」,缺少安全邊際的保護。再偉大的投機家,包括《股票作手回憶錄》書中的主人翁利維摩爾,也改變不了其「懸崖上的舞者」的本質,他
的最高境界也只能是「懸崖上的舞者之王」,原因就在於他根據事物的現象即價格波動來決策,忽視了事物的本質即內在價值,如同常在懸崖邊行走而不自覺,投機
者面臨的正是這種隱藏很深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致命風險。他可能虛幻地覺得「停損」就像保險繩一樣可以在出錯時保住性命,但在特殊情況下「停損」根本無
法執行,或者因為心理因素沒有得到貫徹執行,如同保險繩會意外折斷一樣。
也就是說,價值投資是遠離懸崖的舞蹈,而價值投資者是遠離懸崖的舞者。
其次,我談一下,價值投資的遠見優勢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
杜甫的詩句也說明了這種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價值投資者站得高、看得遠,立足於分享企業的盈利模式,看重企業發展的長期因素,懂得時間和複利的驚人力量,和投機者比擁有某種遠見優勢。
那麼,價值投資者如何才能獲得遠見優勢呢?
巴菲特的「遠見優勢」主要是通過「護城河」即企業持久的競爭優勢的分析來實現。我在去年俱樂部年會提出一個新觀點,僅有「護城河」分析還不夠,需要加上「原點分析」。「原點」分析理論的意義在於,找到企業成功的基本邏輯。
原點分析是很重要的。「護城河」分析和「原點」分析缺一不可。從二者的關係看,「原點」是企業分析的最高點,「護城河」是企業分析的次高點。正確把握「原點」的企業,才能正確建立「護城河」。
例如只有正確理解客戶的需求是低成本的企業,才能正確建立「低成本」的護城河;正確理解客戶的需求是品質和心理體驗的企業,才能正確建立「品牌」的護城河;正確理解客戶的需求是方便的企業,才能正確建立「網絡效應」的護城河。
再次,價值投資者的優勢有心理優勢——價值投資者夜夜安枕
格雷厄姆開創的價值投資法根植於對心理學的瞭解,不受市場情緒和價格波動的影響,理性地做出判斷和決策。
格
雷厄姆在《證券分析》導言裡指出:「我們必須承認投機者的心理因素對其成功構成強烈的威脅。從因果關係來看,投機者隨著價格的上漲而越來越樂觀,隨著價格
的下跌而越來越悲觀,因此從本質上看,只有少數投機者能保持常勝不敗,而且沒有人有理由相信在其它多數同道都將失敗的情況下,他自己卻總是能成為贏家。所
以,在投機方面的培訓,無論多麼精妙多麼全面,對個人來說都是埋下不幸的根源。許多人都是被由此引入市場,初期小有收穫,最終幾乎人人慘敗。」
以上說到的是價值投資的優勢,但是價值投資也有軟肋。接下來,我將談價值投資的軟肋。
芒格欣賞一位農夫的智慧:「我想知道我將死在哪裡,這樣我將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如果我們能認識到價值投資者的軟肋所在,避開在中國理解和應用巴菲特投資思想存在的主要問題,那麼對我們在中國成功應用巴菲特投資思想會大有幫助。
軟肋之一 ---- 極端化理解巴菲特投資思想
一個極端是以偏概全,教條化理解巴菲特投資思想。把巴菲特的「低價買進少數傑出企業股票長期持有」的經典策略等同於巴菲特投資策略的全部,不管什麼股票、什麼價位都敢買進長期投資。
另一極端是矯枉過正,全面否定巴菲特投資策略和長期投資在中國的適用性。並不斷有人冒出來要「還原巴菲特的真相」,宣稱「巴菲特神話的破滅」。
軟肋之二 ---- 靜態理解巴菲特投資思想
忽視了巴菲特是同一台持續學習的機器,他的投資思想呈現明顯的階段進化的特徵。人們往往抱著巴菲特曾持有的觀點,教條地套用現實和未來。
軟肋之三 ---- 對能力圈的誤解
孔子有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東信中談到對投資的態度:「對大多數從事投資的人來講,重要的不是他們知道多少,而是怎樣如實地確定他們不知道的東西。一個投資者沒有必要做太多事情,只要他或她避免犯大的錯誤。」
我們先來看看巴菲特對能力圈的陳述
巴菲特說:「你不必成為熟知每個企業或許多企業的專家。你只需評估那些位於你能力圈之內的企業。圈子的大小並不是很重要的,但是知道它的邊界在哪卻是至關重要的。」
市場對能力圈的誤解:理解表面化。一般認為是可以理解的或熟悉的領域,例如大家說的「不懂不做」,「不熟不做」,就是這個含義。這個能力圈的邊界比較模糊。
巴菲特說,我們往往試圖考慮那些重要的和可知的事情。可是重要的事情不一定是可知的……那些可知的事情不一定是重要的——而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心裡充滿了這些事情。
對投資而言,什麼才是重要的呢?
價
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對投資而言,價值是重要的,而任何資產的價值都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所以對投資而言,影響所投資產未來現金流的因素才是最
重要。對股票投資而言,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影響公司未來現金流最重要的因素是企業的獲利能力,而獲利能力又是由行業前景、商業模式、經營實力(護城河,即
競爭優勢)、管理實力和財務實力等因素決定;對債券投資而言,影響債券未來現金流最重要的因素是發債機構的償債能力。
對於投資而言,什麼是可知的?
巴菲特的「理解」或可知的是有特指的,即可預測的能力。他說:「我們對於『理解』的定義是:能夠有相當的把握回答未來10年內企業走向的問題。」即對該企業未來10年的經濟狀況胸有成竹,否則應歸類「不可以理解」或「難以理解」。
因此,我們不要有虛幻的能力圈,這是事後諸葛亮
許
多人喜歡對複雜適應性系統如股市、宏觀經濟進行短期預測,或者對一些變化非常快的行業進行預測,儘管他們是行業專家對本行業非常熟悉,但仍然可以歸類為
「虛幻能力圈」。他們擁有選擇性記憶,只記住自己預測對的時候,錯的時候則選擇忘記。認知偏見和情感協同作用,讓他們相信他們知道不可知的事,將他們引入
事後聰明、傲慢自大、先入為主、固執己見的「虛幻能力圈」內。
巴菲特則清醒地認識到:「對於這些在快速變化的產業中運營的公司來說,預言它們的遠期經濟狀況根本就是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極限。」
確定你處在能力圈之內有兩條標準
一、「雙十協定」。不願意持有十年的股票,甚至不要考慮持有十分鐘;對該企業未來10年的經濟狀況胸有成竹,10年後的10年企業前景繼續看好。
二、知其一,還要知其二。
另外,能力圈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認識自己
能力圈表面看認識外部世界,實際上其本質是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最推崇的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鐫刻在德爾斐神廟上。他認為自制的涵義就是「認識你自己」。 那麼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
蘇格拉底的答案是:控制自己的慾望,認識自己的無知,做自己的主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的無知的人。
因此,做價值投資要固守所知:永遠不要離開你的優勢領域。離開能力圈,就像唐僧離開孫悟空用金箍棒劃的圈子的保護。
另外,還要持續學習,逐漸拓展能力圈
巴菲特:「投資的成功首先是在於你能否老老實實承認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接下來是你勤勤懇懇地學習,使自己不再無知。」
巴菲特投資醫藥股、比亞迪、IBM,是持續學習,逐漸拓展能力圈的表現。
以上能力圈的問題,說的比較多,接下來,我繼續闡述價值投資的軟肋。
軟肋之四 ---- 貪便宜吃大虧
廉價股不廉價:因為價格便宜選到品質不好的企業和行業。這種「雪茄煙蒂投資法」存在價值實現的三個問題。
(1)價值下降:廚房裡不會只有你看到的那一隻蟑螂
(2)價值回歸慢,回報降低;
(3)股價上漲後,基本面改善,賣得太早。
軟肋之五 ---- 會買不會賣
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
好公司賣得太早,差公司賣得太遲。
四條基本賣出原則:
1、高估時賣出;
2、基本面發生永久性惡化時賣出;
3、買進後發現當初判斷錯誤時賣出;
4、發現更好的選擇時賣出。
正確的賣法是首先要做正確的分類,不同類型的證券制定不同的賣出策略,而不是一刀切。優質股和廉價股的賣法不一樣;穩定增長行業的股票和週期性股票賣法不一樣;核心持股和衛星持股的賣法不一樣。
軟肋之六 ---- 對資產配置的迷茫
資產配置的核心:機會成本的比較和選擇
中國的陰陽法:資產分為陰和陽,或者公的和母的,即生息資產和非生息資產。
巴菲特的三分法:基於貨幣的資產;非生產性資產;生產性資產。
人為設定比例的謬誤:例如銀行理財顧問的建議:股票50%,債券30%,黃金10%,現金10%,包括保險公司所為的大類資產配置,表面很理性,很科學,實際上是毫無道理的胡言亂語。
正確的資產配置策略:留足短期需要的資金和應急基金,剩下的資金根據投資機會放手一搏。
資產配置需要戰略縱深,大至是指可做戰略性運動的地域空間。
它
的作用是「利用可用的空間對突進的敵軍部隊進行阻滯,擾亂,與其周旋等待敵弱我強的最佳時機,再決定是否要進行攻擊以及攻擊的程度。而且,部隊在被快速擊
潰的情況下,大面積的緩衝區域能讓軍隊有得以喘息的時間,並利用時間進行重新集結,修整部隊,指揮部也有時間來考慮新的作戰計劃。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投資中的戰略縱深,就是在投資組合的行業、企業配置上保持相對的集中、適度的分散,根據機會成本進行股票、債券、套利等的合理配置。
如
果只投資一兩個行業、一兩家公司,100%投資股票等一類資產,或者只有長期持有一種投資策略,就是過度集中,缺乏「戰略縱深」,出現不利局面或者投資良
機時,缺乏穿插、騰挪的空間。個人建議小資金5-10家公司,大資金10-15家公司,分佈在四大產業群上,並適當配置股票、債券、套利、現金,象巴菲特
那樣常規投資和非常規投資相結合,策略多樣、技術全面,就具備了「戰略縱深」。尤其是在股市高估區域,適當配置債券、套利,並建立應急基金,是構築戰略縱
深的關鍵。
軟肋之七 ---- 壓力之下技術變形
1、外部計分卡,行為短期化:價值投資者最寶貴的品質是獨立思考,目光長遠,內部計分卡。短期排名、客戶短期利益訴求之下壓力之下使用外部計分卡,行為短期化。
2、亂創新,不純粹: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相結合,價值投資和波段操作相結合等。
3、正確創新之道: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微創新,持續改進和進化。
軟肋之八 ---- 調研不當的危害
1、調研不足:業餘投資者一般調研不足。看起來很美,遠看一朵花,近看爛渣渣。
2、調研過度:內幕交易;左手拿顯微鏡,右手拿放大鏡看企業,周身都是毛病;信騷擾。
調研需要適度。適度調研的原則如下:
(1)第一信息源原則。
(2)抓基礎變量;
(3)立體調研:企業本身,競爭對手,上下游等;
(4)現場調研的重要使命:看經營者是實幹家還是鑽營者。
(5)抓住身邊的機會:彼得林奇的建議,尤其適用普通投資者。
(6)最偉大的提問:你正在做哪些競爭對手沒有做的事情?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接下來把時間交給鐘兆民先生。
【問對職場】四大秘訣讓你成為演講高手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140每個人都能成為不錯的演講者。像馬云這樣優秀的演講者一樣也需要長期訓練,當然本身的地位也很重要。即便如此,普通人經過簡單的訓練還是能有較大提高演講能力的。一般來說,至少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問對網/圖)
1、要有充分的自信。一個人面對一群人做正式的演講,哪怕只有幾個聽眾,都不免有些緊張。緊張是演講的大忌。想克服緊張情緒可以看看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國王是如何訓練的。演講中感到緊張時,試著深呼吸,眼睛不聚焦在觀眾臉上,腦子裡只保留自己的思路。一定反覆告訴自己我是會場的主
宰,我是最棒的。
2、要不斷傳遞核心思想。演講必須有核心思想,就是你想傳遞的觀點。如果你的演講技巧不高,最好老老實實,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今天打算講什麼。演講中不斷強調你的核心思想,重複就是力量!
3、控制語速。緊張時,人會越說越快,嚴重時甚至會語無倫次。不妨偶爾停頓1、2秒鐘,環視一下會場,讓自己的語速稍微慢一點,更顯得自信。
4、用眼神交流。很多演講者大部分時間都面對屏幕,照著PPT一行行地念。實在太可惜了,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可以表達很多情感和信息。眼神應該留給觀眾,和觀眾交流,偶爾一個微笑,會讓演講生動許多。
在高盛美林聽不到的演講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3wf.html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清場。
你們為什麼要來這邊呢?我跟各位講老實話,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無聊的社團。在所有類型的社團裡面,學術性社團是最無聊的,而期貨社又是學術性社團裡面最
無聊的社團之一。所以如果你想要有一個溫馨美好的社團經驗,或是想要找男女朋友,結成社對啊什麼的,我誠心的建議你:馬上離開這裡!這個晚上你可以有更寶
貴的用途。現在想離開的人呢現在就可以背起你的包包,從後門走出去了。
期貨耽誤我一生啊啊啊!!!我今天要講的東西前半部分可能大家在或多或少聽說過,後半部分呢,可說是第一次發表,請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
美商高盛不會教你的事:如何在金融界出類拔萃 ?
Why are You BEING Here?
所謂出類拔萃的意思是做到CEO之類的等級,首先我希望大家想一想一件事情:
「為什麼你今天晚上要在這個地方?」這是你這輩子唯一一次的2004年9月29日的晚上,你這輩子不會有第二次這個時刻。這個時刻你決定要在這個地方或是在其他的地方,再加上以後你也要決定如何消費你的時間,你的生命就因此慢慢變的不一樣。
一開始先跟各位報告一下那個在金融界最核心的三種產業。哪三種呢?大概分成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
以下簡稱IB)、資產管理(Asset Management, 以下簡稱AM)跟再保險集團(Reinsurance Group,
以下簡稱Re)這個三部分,投資銀行我想大家或多或少在那個報章雜誌上聽說過,電視電影裡面也很多。投資銀行基本上是這個市場上大部份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務
的生產者,那相對的資產管理公司就變成是使用者,也就是說它有多很多到處向投資人募集來的錢,再決定要購買投資銀行,或者是他金融服務的生產者提供給他的
各種服務。
迷思之一:投資銀行部是投資銀行的核心。
投資銀行一般來講會分成三大部門,第一部門是銷售和交易部,那第二個部門是投資銀行部,那第三個部門的話是資產管理部。而銷售跟交易部門才是投資銀行最核
心的一個部門。這個跟大家的認知可能不太一樣,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投資銀行部就是銀行最核心的部門,其實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不是。從歷史來看,一開始這些投
資銀行家在幹嘛呢?他們是在頭上戴一個高帽子,帽子裡面裝的是什麼呢?是票據。他今天可能用比較低的價錢去買到票券,然後他再用比較高的價錢再去把他賣
掉,然後他是這個樣子戴著帽子到處服務。慢慢演變到後來,我們就把投資銀行叫sale
side(低買高賣的銷售業),那資產管理叫buy side。
投資銀行賣的服務就像是,比方說假設我是投資銀行的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的人,我就去到處拉客戶說:「你好,要不要來我們公司下單啊?」就跟證券商的那些營業員是很像的,只是他銷售的對象是投信(即資產管理公
司)而已。在華爾街和許多金融中心的交易所,交易的方式並不是電腦程式化交易,而是由一堆交易員在場內那進行喊價的動作。事實上他在裡面交易的時候,他到
底喊到多少其實是沒有外人知道。這也是投資銀行他銷售和交易部門的獲利來源(當然現在又有越來越複雜的賺錢方式)。比方說假設買方是某間投信公司好了,賣
方是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的人,今天賣方向買方報價時,絕對會跟他講說:手續費幫他砍到最低0.01%,那賣方到底要賺什麼?因為就算交易量再大,手續費還是很
低。乍看之下好像IB還是賺不到什麼錢,其實他賺的錢就是在場內喊的價格和給客戶價格之間的價差。因為最後IB到底喊到多少AM沒有人知道,事實上AM也
不關心,反正你IB就是我AM下什麼單,你IB就負責成交就對了。各位不要小看這件事,當交易量極大的時候,要以螢幕上的「市價」成交是很難辦到的事。
以上講的是最簡單的故事,後來還發展出如風險套利等比較複雜的作法。長此演變下來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也產出了最多投資銀行業的CEO,只有在併購比較興盛的那幾年或是那幾個時期,如1980年代和2000年左右投資銀行部會有一些人佔據投資銀行高位,不然其他時候投資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其實大部分還是由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的人來出任的。(所以各位有志於投資銀行業的人請慎重考慮一下要不要去做一下這些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的工作。)而且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他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這個工作和你的家世背景相關性會比較小一點。相對的,如果是投資銀行部或者是私人銀行部(Private
Banking)的話這跟你家世背景的關係就很大。就是說進去是靠關係拉生意。所謂關係就是你前人累積的成果。請大家不要把關係看成是一個負面的東西,那就好像家族累積下來的資產一樣。
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如果你沒有關係的話,從哪邊開始起步會比較好。像其實承銷之類的投資銀行服務,給幾家大的投資銀行作都是差不多的,不管給誰做,他們背
後都是整個部門在support。那,到底要給誰做?當然是看交情囉!啊,這個是朋友的小孩,就給他做好了。私人銀行服務也類似,如果我家的資產就是從一
開始到現在通通是給這個人操盤,就繼續給他做下去好了。如果幫我服務的這個人跳到另外一家公司,我通常也會跟他過去。投資銀行部業務、私人銀行部業務比較
和特定員工人脈相關。和公司信譽較無關。可是在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因為從去拉客戶的那個叫sales,然後那就下指令交易的這個trader分成好幾關,從在交易室裡面按按鍵的人,
到交易所交易廳的pool裡面比手勢的那些人,那是一整組人馬啊!哪一家公司能夠喊到最好的價格,就是各家公司真正的功夫。所以通常一個人跳了,也就是
sales
and trader如果在公司間跳動的話,他的客戶比較不會跟著他跑。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跟公司的reputation比較有關的部門。在Sales and
Trading部門你最需要的就是機率思考(probabilistic
thinking)的能力,和高度抗壓性的人格特質。最近美國前財政部長、也是前高盛董事長的魯賓寫的「不確定的世界」(時報出版)裡面對於機率思考的益
處有詳細介紹。值得一提的是:魯賓以前也是交易員。接下來再講的就是投資銀行部,那投資銀行部大家就比較熟悉投資銀行部就是做併購、承銷股票,海外公司債
這些。
在生意很好的時候,比方說在2000年左右或是說在1980年那個時候,每一筆桉子他們抽的錢大概是交易金額,聽清楚,是交易金額的6%。就是說我要發行
100億的公司債,交易金額就100億,那投資銀行部門一個team大概是六個人左右,這六個人就去分這當中的佣金,大概會在6%左右,也就是六億就六個
人分。這只是一個case而已,你在報章雜誌上甚至電視電影裡面看到有關投資銀行可以賺很多錢的故事幾乎都是這一種的。
不過基本上這些大的case就這麼多而已,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那樣子的生意,更何況是之前在網路上有一篇新聞,說荷蘭式拍賣逐漸取代傳統IPO做法,
傳統投銀的獲利空間變小,有興趣的人你可以去網路上看。再談談那第三個部門。投資銀行也會做一些資產管理的服務,當然投銀的資產管理部人員也很專業,不過
或多或少會有利益衝突的問題。比方說雖然其他券商的手續費較低,可是這些人還是選擇自家當做經紀商。或者說是當有非常好的交易標的時,是投資銀行的自營部
利益優先呢?還是這些請投銀代操的客戶優先?客戶不免有此懷疑,因此獨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仍然佔據廣大市場。
接下來我們要講投資銀行需要什麼樣的人材。大概在前年吧,各家投銀慢慢開始在台灣招收比較多的大學畢業生,以財金系的居多,如果你認識這方面的人話,你可
以去問一下。那另外一個資訊來源就是他的網站上面他會有一些列出「本公司一些代表性的人物」,那代表性的人物你去整理一下,你會發現幾個現象:第一個是成
員非常的廣泛,然後MBA的比例比你想像中的低很多,不到百分之五十。可是基本上他們都是他們那個國家排名前幾名大學畢業的,不管他是什麼主修或者是有沒
有商科背景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呢,投資銀行完全不掩飾自己的名校情節。
各位如果你是讀台大的話呢或者是政大的話你是蠻幸運的,可是如果你是其他學校的話,你可能需要歷練一段時間,然後去國外讀個MBA(當然得是名校)再看有
沒有機會。不過他網站上資訊也可能會誤導你,因為這個世界上會跑去念MBA的兩種最多的人,一種是大學畢業就跑去當管理顧問的人,另一種是大學畢業跑去投
資銀行工作的人,然後讀完MBA之後也是有一大票人再跑去投資銀行工作。這說明什麼?已經進去投銀工作過的人會去讀MBA,讀完MBA他們還是想要進去投
銀工作,這個是說國際名校的MBA學位對於你在投資銀行的謀職跟陞遷,其實還是有關鍵的影響力的。不過投資銀行說老實話沒有各位想像說的難進,但是進了也
不要太高興,因為那一行的淘汰率非常非常非常的高。
比方說所謂的高盛人,他這輩子當高盛人的日子不會超過兩年,這是一個平均數字。那這是不是你喜歡的工作型態?或是你要不要說找一家公司、一種產業別說是「從一而終」,至少可以做個五年十年的?你要怎樣生活就看你自己。
再來再談談資產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又稱投信,避險基金也屬於這一類。關於投信是怎樣的公司,我就不再多做解釋了。在這個社會上,資產管理公司已經變成很多公司實質
上的股東了,可是這筆錢也就是那最後持股的人,已經要算到誰頭上已經不知道了,而且大部份受益人的金額都不會太大。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基金經理人就好像是
大股東一樣,雖然那些資金是客戶的錢,不是他的錢,但是因為是基金經理人在決定要買者是要賣某一家公司的股票,於是乎他就被奉為座上賓,然後投資銀行和各
個基金所持服的公司成員,就得定期專門去向這些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營階層和基金經理人報告,也就是說,buy
side因為持股多,是被服侍的老大。
世界最有名的資產管理公司是富達,富達最有名的人大概是Peter
Lynch吧,不過他已經退休很久了。在資產管理公司裡面它也有分很多部門,不過他每個部門拿到的pay跟投資銀行比起來,差距就比較大。投資銀行裡面,
只有少數的部門拿到的錢是明顯比其他人少一節的。資產管理公司裡面,只有基金經理人跟比較大牌的分析師可以拿到很多錢。其他的像是行政人員總機小姐或者說
是客服人員,這些人拿到的薪水都是比較低的。比方說,今天你向大家說:「我在高盛工作。」大家就會「哇!」如果你說在富達工作的話,他們就會先問你在什麼
部門。至於資產管理公司他要什麼樣的人,其實他講的滿明確的,就是要MBA跟CFA兩種都具備的人,那這當然是包括你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了,可是並不是
說只要你有這兩項資格就進得去,因為資產管理公司相對於投資銀行而言,他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工作,也就是說離開的人比較少,那進去的人當然就不可能多。不過
你進資產管理公司的話,你的生命會比較有品質一點。不過也別小看這些起薪低的人。
在資產管理公司裡面,升上高階管理職的人,很多都是客服部門出身的,這其中原由其實大家可以好好推敲,因為,我自己是猜想,他們比較瞭解、比較貼近客戶的需求,就是說比起基金經理人,他們們瞭解客戶。
接著我要講的第三種公司就是再保險集團。真正超大的那種再保險集團是很恐怖的,我大概給各位幾個數字。比方說幕尼黑再保集團,可以在一年裡面收40億歐元
的保費,你可以換算成台幣,現在的話大概是1600多億,那他的員工人數不多,只有40000人而已。像911這種事件的話,他一次可以賠掉20億美金。
不是說他整年賠的,而是說光是因為911事件就可以賠掉20億美金……的這種大集團。這些再保險集團、很多名字,各位在國內可能很多連聽都沒聽過。保險公
司,不論是產險、壽險或是再保險,最大的特點是在於:他是唯一一種可以固定收到成本為零甚至為負的資金的一種行業。那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做成本為零或是成
本為負的話,你可以把市場上的定存利率想成成本為零的那條線,假設這市場上的無風險利率就是3%,那代價是3%的錢就是叫做沒有成本,如果你能用2.5%
的代價就能借到錢的話,或是收到錢,那就叫做你可以收到成本為負的資金。
保險公司正是這樣的一個行業。各位應該沒有人不知道華倫巴菲特的吧!華倫巴菲特他手下大概有幾十家公司,那其中保險事業對他每年貢獻的現金,我講的是現
金,就佔了他整個集團的一半。那他就是拿這些成本很低甚至是負的錢,再去投資其他公司。保險公司投資其他行業的法令已經慢慢地要鬆綁了。你們大概也知道,
新光金和台新金,就是吳家嘛,吳家是從保險集團開始壯大,光是吳家就已經產生兩家金控,那蔡家也是兩家,富邦跟國泰其實一開始也是靠這種保險業,那他們再
慢慢從保險那邊收到資金去擴及到其他各行各業。
可是因為保險公司的薪水比較低、陞遷比較慢(相對於證券業和銀行業),所以他吸收到人才的素質一直不如資產管理公司及投資銀行。可是如果法規繼續鬆綁,我
的意思是說,因為保險公司他的資金成本極低,股本和現金又多的一個特性,只要法令鬆綁,他在併購的時候他反而會取得一個主導的位置。你可以想像一個最極端
的情形,假設今天法令松到我們可以從保戶身上收來的錢去進行惡意併購的話,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結論就是呢,在法令慢慢鬆綁的同時,保險公司在未來的金融界甚至各行各業,影響力會越來越大。那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柏克夏哈薩威集團,就是保險公司很容
易變成一個跨領域的控股公司的一個核心,這就是保險公司在未來世界的一個價值。接下來再跟各位分享一下保險公司它裡面工作的人大概有哪幾種。第一種人就是
數學跟統計專家,一般來講我們都會用精算人員去稱他。那精算人員做的事情就是「決定某一種風險值多少價格」。
至於算法當然千奇百怪,不過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行業,大概已經有上百年了吧。你要做這種工作的話,其實很簡單。第一個就是你要通過精算考試,如果你是
在美國、英國跟亞洲大部分地區都是這樣子。雖然在歐陸有一些地方他們是用學位跟工作經驗,就是說某些學校的學位跟工作經驗去培養精算人員。不過我想以大家
未來發展可能性來講的話,考試還是比較快的方法,不然你要去歐洲念那些學校成本也是很高,而且你不能從現在就開始做準備。除了通過精算考試之外,你還要有
基本的程式寫作能力,你的程式寫作能力不需要像IT人員一樣的高深,可是基本的程式寫作能力是必要的。
最後你還需要有那種生意人的特質。應該這樣講好了,有人說混得不太好的精算人員,美國有一種名詞去形容他們,叫"number
crunching
people",就是在咀嚼數字的那種人。比較好的精算人員或最後能夠晉陞高階管理階層的,其實是具有生意人特質跟個性的那種人。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生意
人特質跟個性,你就想像業務員就對了。不過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很少,如果剛好就是你,可以好好考慮一下保險公司。另外就是需要科學家跟工程師。
這兩種人到底在幹嘛?仔細想想,什麼是最難的或最有趣的保險,我在這邊可以跟大家報告一下:比方說是恐怖攻擊險,或者是類似瘟疫的那種險,就是重大傳染病
的那種保險,而且是一次就會死很多人﹔或者說是氣候變遷險,比方說是如果海水溫度還再上升個一度的話,那會怎麼樣?怎樣的產業在怎樣的國家會有怎麼樣的損
失,或臭氧層的破洞再變大一倍的話會怎麼樣?然後還有就是……像是什麼藥如果你長期使用之後或大範圍使用之後會有什麼副作用?比方說如果這些抗生素你再拚
命用,那到最後所有細菌都不怕抗生素了,那怎麼辦?
這些風險到底該怎麼樣轉換成保險用語?那種國際再保險集團他們會僱用科學家定期監看各種科學期刊,他們會組成一個小組去決定說什麼東西大概值多少價錢。像
之前我看到一個報導他說,氣候變遷將會使全球損失三千億美金,不過我不知道這個東西怎麼來的,但他們就算得出這個數字。那這個當然是科學家和精算人員合作
的一個結果。那工程師的話就是,其實很簡單嘛,比方說北京奧運的場地,那北京奧運的場地,他這個地方這個東西,比方說你保額就是它的建造費用的話,你這個
保費到底要定到多少?蓋的時候有沒有偷工減料,或是設計的好不好,或是其他週邊的各種因素,就是所謂的工程的專業知識有在裡面。這個東西你要怎麼換成保險
的術語跟價格?這是工程師在保險公司的一個作用。還有就是財務跟經濟學家。
像現在大家比較熟的一個詞就是財務工程,也就是說現在衡量風險的方法比起以前要複雜很多,有一些已經不是傳統精算人員能夠做了。所以保險集團裡面有些這樣
的人。那經濟那不用講了,就景氣上上下下,或投資熱潮從中國移到不知道是哪一國,哪些國家會有怎麼樣的風險……。還有就是律師,有些律師是幫忙準備訴訟用
的,有些是幫忙定保單用的,因為真正那種大額的保單上,每一條規矩、每一條限制到底相對是多少風險的調整,多少的可能損失,萬一上法庭可能有什麼樣的結
果?這部分都需要律師的加入。保險公司裡還需要IT人員,當然就是搞電腦的,這就不用說了。
那另外一種人叫做underwriter,他在投資銀行裡面叫做承銷人員,但在再保險集團裡面他叫做核保人員,他在再保險集團裡面有關鍵性的地位,他是再
保險集團裡面做生意的那種人。To
insure or not to insure, that is the
question……就是underwriter在做的事情。他們做的事情就是比方說一個非常大額的保單,你要保還是不保,或者說是條約裡面有沒有哪一條
要修改,或者說是價格如果比對手高的時候,萬一我們提出來價格比對手還要差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當場立即反應知道成本是多少?能不能夠把價格降下來,這就
是underwriter在做的事情。那你要做underwriter的話你需要比在投資銀行或資產管理公司的人比較好的數學能力,和不比他們差的做生意
的本事。這種人坦白講不多。各位有機會的話,可以再多研究一下underwriter這個工作。
再來我就要講說,你要在金融業發展比較一般化的走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拉高你的大學成績->學好英文->申請國外英語系國家交換學生
->進外商暑期工讀->進外商當分析師,或是所謂大學畢業能夠做正職。接下來就是過了三五年去國外讀個MBA,接下來進外商申請那種MBA讀
完能做的那份工作,一般而言叫做associate
。可是我蠻懷疑說,在場的各位有多少人能走這條路的,因為路很窄,位子很少,非常非常的少。所以如果你還沒仔細考慮過其他路線,接下來可要仔細聽了。我們
在金融界到底在幹嘛?我們做的事情其實就是constrained
optimization。也就是在限定條件下最佳化你的表現,要表現的比你的對手還要好。
你可以想像是奧運,每一項比賽都有他的比賽規則,你怎麼在這比賽規則之下鍛鍊你自己,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表現得比你對手還要好。那在古時候要做這種事情其實
非常簡單的,基本上你只要會加減乘除會看財務報表,特別是那時候電腦還沒出來,憑人腦要做即時的連續時間函數的運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你現在看起來用
excel能很快算出來的東西,在那時候就要一組精算師或一組數學家算個好幾天呢!
現在在保險業,你需要用到應用數學、應用統計統計的知識,和要會使用一些保險相關的套裝軟體。如果是現在滿紅的財務工程的話呢,那就更麻煩了。你需要寫程
式然後及時代入交易所給你的報價,然後解那個隨機微分方程。你怎樣解的比你的對快、比你的對手好,先比你對手快一步做出正確方向的投資決定,你就可以打敗
你對手了。
面對這樣高度複雜的狀況,專業還是最基本的,因為現在這種現象已經變成是......當代財務學是建構在數學和電腦之上的一門學問。這些所謂硬功夫的各種
專業是最重要的事情。大學的時候或研究所階段如何修習相關課程呢?我想這是跟各位比較有關的部分,也就是你要怎麼準備你未來的人生?大學你修課的時候要以
此方向為準則。這個部分我在板上有po過三種參考的課表,各位可以回去看一看。簡單來講就是數學電腦經濟會計這些東西,再往上有財務工程和金融計算,最上
有連續時間財務之類的東西。總而言之,想在金融界闖蕩,如果沒有堅實的專業能力,就像是赤手空拳在叢林裡搏鬥一樣,還能活著,純粹是靠運氣。
請大家務必把握時間,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論是計量還是程式能力都好。講到這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有兩種人,數學電腦很厲
害,在世界上非常有名,這兩種人是哪兩種人,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第一種人叫做華人,華人意思就是中港台,你也可以算進新加坡。第二種人就是印度人。我這
樣講你可能很快就想起來,這兩種人數學和電腦的功力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在硅谷的部分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都有相當好的發展,我不敢說這兩種人已經支配全世
界的IC產業,但基本上他們在IC產業的表現大家已經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人把所謂的IC
industry叫做India China Industry。
現在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金融業不會是另外一種、至少現在還看不出來,不是另外一種IC產業?為什麼印度裔的人跟華人在金融界的表現還沒有非常突出,那反而
是猶太人在這個領域如此出色?到底是為什麼?猶太人到底是掌握了什麼?或者我該這樣講,猶太裔的銀行家到底掌握了什麼,使他們今天在金融界有這樣的地位?
我們的目標是不是應該要放在學習猶太銀行家成功的秘訣?那這個秘訣到底在哪邊?其實我剛才已經把答桉寫在黑板上了。秘密就在……像這個時候就要來一段工商
服務了。馬上走開,不要回來!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剛上半堂跟各位講的呢,是各位在這輩子,我是說如果你對金融有興趣的話,大概會是各位這輩子聽說過的最大的謊言。聽過的人就當作是在幫各位複習一下這個謊
言,沒有聽說過的,我保證你以後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到。我所謂謊言的部分就是,金融專業是無比的重要這檔事。這句話本身是一個謊言。但即使是要去學
習猶太銀行家或金融家成功的秘訣,這也是一種幻覺,或者說是誤會。因為,如果你現在還在學習他們的話,你一輩子只能追在猶太人的後面而已。如果你想要跟他
們並駕齊驅,或是超越他們的話,你要學習的是比他們更高竿的人。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比猶太人更有影響力的人,包括日爾曼人和盎格魯、薩克遜人,特別是
有美國國籍的那些,這個才是你應該要傚法的對象。問題的關鍵其實我已經寫在黑板上,其實大家會犯這種錯誤,其實都是犯了一種毛病,就是斜眼。所謂邪眼呢,
就是飛影頭上那一顆,哦不行,講這種話,會洩露我的年齡。
我十八歲,大家要記得喔好,不蓋了,接下來我們要講更嚴肅的部分。真正的秘袂就在:Constrain(ed)
很多人看到這個字,就只看到他的形容詞型式,接下來,就從此被constrained而萬劫不復,然後一頭栽進optimization的深井中,從此不
可自拔。然後誰跟他講其他意見,他都以為那是在唬爛的。其實你看到這個字的話,你應該就要想到它另外一種型式,constraint也可以是名詞呀。小錢
跟大錢,法金或消金,或者是上層或下層,最大的差別就是在:當牽涉到的利益非常、非常、非常巨大的時候,我們可以為此改變遊戲規則,不見得是單純的被遊戲
規則所限制。所謂的constraint有很多形態,大家第一個可以想到的就是法律。可是在法律裡面,如果你有看過法律的話,它裡面它會寫很多什麼什麼什
麼由主管機關訂之,也就是說,行政規則或者是命令,或是主管機關的一個意見,也是constraint的一種。甚至很多時候都是油水出現在法律之前,當法
令完備之後,利潤已經被一大堆競爭者分食完畢了。
其實constraint你再繼續講下去的話可以包括很多,比方說民族性其實也算是其中一種。或者說是你這個地方的地理條件也可以算是一種,還有很多很
多。在歷史上,真正在玩大錢的時候,這個才是重點。constraint就算沒有比optimization更重要,至少也一樣重要。大家一定要記得這句
話。如果你還有時間的話,應該用生命努力鑽研constraint更多一點。
如果你真的想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話,這才是你要追求的目標。在歷史上的金融創新能夠實現,大部分的狀況都是因為constraint的改變,而不是因為什麼
偉大的財務專家發明了什麼東西。因為那些東西你發明出來,不能做還是沒有用。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金融業的歷史,我在這邊簡單舉幾個例子。之前辜仲瑩不
是和陳敏薰在爭奪開發嗎,後來財政部做了一個關鍵性的決定,就是說,開發工銀持有的開發金的股票不能行使同意權。那結果就底定啦,陳敏薰就輸定了,辜仲瑩
就贏定了。可是為什麼財政部會做這樣子的決定呢?這裡面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叫做劉紹樑,他以前是理律法律事務所的合夥律師,現在已經到中信金擔任策略長的職
務了。這個人你可以去網路上搜尋一下之前的新聞就可以看到了。我現在要講的是說,法律專業不是改變constraint的充要條件,其他的律師做不到和劉
紹樑一樣的事情,劉紹樑做的事情是很巧妙的。
劉紹樑以前就很有名,他看法律的觀點和其他人很不一樣。其他的律師看法律的方式是,把狀況拆解到現有的法條當中,然後把解答給他的客戶看。劉紹樑的看法是
反過來的,他的看法是,要做某些生意的話,目前還少了哪一條法條?或者是少了哪一部法,然後他想辦法去製造這種東西出來。像那個企業併購法就是他做的。他
在這個case就是要幫辜家嘛,他做了很多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首先他先去投書,或去開記者會製造各種輿論,然後讓大家覺得說,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票行使
同意權是不對的。然後他在一場關鍵性的記者會上,他大聲疾呼說子公司持母公司的股票然後行使同意權,是「大逆不道」。然後這個東西就被媒體大幅報導,接著
這形成一股社會風氣,最後財政部就順水推舟,做出這樣的決定。這真的是運用各種管道達成改變constraint(在這裡是主管機關的意見)而達到自己的
目的的一個絕妙例子。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不是很多國家應聲倒地嗎?然後IMF就在鬼唱一堆狗屎屁,什麼「堅持市場自由化,從事金融改革,然後我們就會提供
你一大堆貸款,讓你能應付投機客」(最近美國前財長魯賓出了一本「不確定的世界」,又在鼓吹這種論調)。可是貸款再多也沒有用,全世界每天有上兆美元的熱
錢在跑在跑去,更何況投機客的必殺技就是槓桿操作,一塊錢等於十塊二十塊,你政府有多少外匯存底和IMF的貸款都沒用。也許你會問:政府也可以槓桿操作
啊?不過史有明證,不靈活的公務員如果從事槓桿操作的話,只會以光速賠錢而已。這個時候呢,就有某些國家誤信IMF那套,於是貨幣不斷狂貶。
這個時候馬來西亞想要關閉外匯市場,可是被美國施壓,於是沒有立刻施行。這個時候投機客把腦筋動到香港上頭,而偉大的阿共仔雖然不甩老美,可是還是宣稱要
動用中國的外匯存底捍衛香港(這真的做了的話,就是送錢給投機客),結果到了對決的那天......阿共仔宣佈調高期貨交易稅,也就等於是藉由行政手段墊
高炒手的成本,索羅斯一夥人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知道玩不下去了,閃得不見蹤影。而馬來西亞總理狂批IMF和美國已經來不及了,他如果老早動用類似手段,
也就是由constraint下手,馬來西亞受傷會輕很多。喂,你想想,連這麼自由,外匯存底這麼多的台灣,當年都把NDF關了呢!雖然也是受到各國很大
壓力,動作慢了點。你今天政府拿錢去和投機客玩,比操盤(optimization)哪有可能會贏呢?當然是要用政府的強項,玩規定
(constraint)啊,政府規定夠機車,投機客完全沒有施展空間。(殺手鐧)
再來又講回金控。
1933的時候,因為經濟大恐慌,美國通過Glass-Steagall法,禁止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跨業經營。1956年時,又通過Bank
Holding
Company法,禁止商業銀行持有保險公司且降低銀行承銷保險之風險;但是1998年時對於citi及travelers的合併桉給予兩年試用期。1999年時,終於通過了Gramm-Leach-Bliley
Act,廢除了Glass-Steagall and Bank holding
Acts從此美國金融業才能成立金控。但是歐洲一直沒有這種限制。美國如果不是經過這幾關的話,全球金控排名絕不是你今天看到的這樣。應該美商金控的勢力會比今天大一點。喂,那些金融巨獸每差一名是相當於多少資產啊?
問題是,跨業經營的各種道德風險一直都是所有人都知道啊,而金控的種種好處(如跨業銷售)也是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在某些時刻才發生那些改變?那之前一到五
年的歷程是什麼呢?政府為什麼在某些時候封閉,某些時候又開放了?大家好好研究研究吧。最後就是因安隆桉和世界通訊而生的Sarbanes-Oxley法
案。這項法桉使得美國上市公司董監事酬勞大幅增加,也限制了會計師-管理顧問-投顧跨業經營的可能性。不然本來可能會出現會計/法律/管理顧問/資訊系統
四合一的整合企業服務巨獸。此法並擴大了董監事責任險和企業風險管理的市場。
不過......英國沒有這樣的規定,也許有些公司因此就跑到英國上市,美國主管機關也不得不考量到接下來可能的後果。請大家密切注意後續發展。還有之前
不是華爾街十大投資銀行被罰款十四億美元嗎?他們之前的干的壞事大概就是發佈不實的利多報告以招攬承銷生意,並且優先把報告給大客戶(資產管理)看再公佈
給一般投資人,藉此謀取不道德暴利。如果把研究部門和承銷部門/交易部門切割正式立法的話,金融界馬上就大洗牌,大家可以先預想一下。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到
很多人未來的人生規劃。
接下來的重點就是說,跟各位分享說,你怎麼樣培養有駕馭constraint的能力。這種事情是需要天份的……需要一分的天份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這也是
比猶太人更有影響力的民族他真正成功的秘訣。因為猶太人在這個世界上影響力當然很大,可是你可以這樣講,就是說這個世界基本上不是他們在主宰的。主宰這個
世界的另有其人,就是那些繼承羅馬時代偉大的精神,祖先從英國或是德國渡過大西洋,現在住在美國東北角的那些人,也就是新英格蘭地區英裔和德裔美國人。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整理出來的,就是怎麼樣培養你能駕馭constraint能力的幾個做法。那我會分成:要做什麼?什麼時候要做?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做了對你有什麼好處?」幾個部份加以敘述。
一、深入參與期貨社
二、大三或以後去上李錫錕一年共六學分的政治學
三、練好經濟、會計、統計、數學和程式這五種財務學基本功
四、雙修文學士和理學士
五、儘量少修商管課程、少看商管書報雜誌
六、研究羅馬史
七、鑽研演化心理學和決策科學
八、學習領導藝術和策略
九、實踐生命哲學,特別是「某些」存在主義哲學
一、深入參與期貨社
第一個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入期貨社。這不是我老王賣瓜,我相信各位今天來這邊之前,沒有人去想過這個問題(constraint才是最大的關鍵),你在
其他的金融社團,也沒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現在國內其他的社團,你大概也沒有聽說過有誰是專門在搞這些事情的。所謂參與,不是指你每個禮拜在這邊聽課就好
了。你在這邊聽再多的課,也只是被動接受而已,況且,在這邊聽得再多,一個學期也不過二十個小時,還不如一個財金系教授開的一門課一半的時數,幹部上課的
經驗也不會有教授好,是吧?我所謂「深入參與」的意思是,你對這個社團有足夠的投入和付出,包括熱烈參與討論,加入社團運作,投入時間、心力和熱情,上台
講課,出任幹部和社長等等,最後你總算變期貨社傑出老骨頭之一,並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但還一直找時間和學弟妹心得分享。期貨社「骨灰團」聚會的時候,除了
閒嗑牙、八卦之外,在聊、在研究、在討論的就是怎樣去駕馭constraint。那如果你能夠和期貨社社友變成好友的話,你的進步會比較快,因為很少人在
研究constraint,而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那什麼時候來做呢,快加入期貨社吧!
期貨社是國內研究constraint最頂尖的社團喔!
二、大三或以後去上李錫錕一年共六學分的政治學
第二件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上李鍚坤的政治學。你要聽清楚,是政治學不是政治概論哦!他大概是國內研究所謂比猶太人更屌的民族從那裡來?他們是怎麼樣培育
他們的下一代,他們倒底做了什麼事情?他們倒底在現代的社會中,隱身在那裡?他們還有什麼樣的影響力?還有他們怎麼樣把他們的影響力延續下去?這些東西就
是他政治學裡面的內容。
雖然他叫政治學,但是他教的是這種東西,而不是你在一般教科書上看到的那種東西。你去上他的課,可以說是對培養駕馭constraint做最好的準備。因
為他的課你一年上一上應該有九十到一百個小時吧,這一百個小時可以說是你這輩子打底最重要的工夫。在NTUcourse版上對他的課當然有很多好壞不一的
評語,不過我只能跟你講,如果你要研究constraint的話,在台大裡面沒有一門課比這門課更重要。至於什麼時候要上呢,我比較建議各位大三以後再去
上,大四也不嫌晚,如果你是研究所的話,最理想的時間應該是在你大三以後到你離開學校前的一年。
如果你在大一去上的話,它對你只有零學分的價值。那大二的話就是上下學期各三學分就是六學分了。那大三你去上李錫錕政治學的話,對你來講會有「六十學分」
的價值。我這樣講一點都不誇張,你自己想想看你在大學裡投資多少時間,多少學分是在optimization上?說不定有破百,是吧?而
constraint位於結構的上層,比optimization還要更重要。至於上他的課,有人會說他給分都亂給嘛?你只要記住一件事情,上他的不是要
專心聽的,是等到你生命的經驗夠了,看到的事情多了,上他課的時候,突然聽到他一句話,然後開始跟你的生命經驗做結合,然後你就開始陷入自己的沉思中,然
後神遊一段時間後回來,又聽到一句話,又開始思考......這樣子大概過一個學期之後,你好像是拿了他的筆記,就是那些條列的重點大綱,可是配合上你的
經驗和你的體會去對他……你就想像李錫錕是你的學生好了,去對他講述這個故事,這樣我保證你的分數在八十五分以上。可是如果你只是背筆記的話,那分數應該
會蠻慘的。他那門課只有期末考,一試定終身嘛,這是風險。
可是我是真的覺得,就算你有被當的可能性,你還是應該要去上。因為真的沒有人上的比他還要好,可是你一定要在「對的時間」抱持著正確的心態去上。他在上的
時候他也會告訴你說,他這些東西是從那邊濃縮而來的,你也可以得到很多進階閱讀的材料,知道以後要看什麼樣的書,要怎樣精進。總之,「大學的時候沒有比李
錫錕政治學更重要的課」,你一定要記得這句話。千萬不要為了什麼某某數學某某統計某某經濟或是某某金融商品而放棄修這門課的機會,這些
optimization面的枝微末節以後再學都還來得及,而且能學的地方多的是,可是李鍚坤的政治學,離開大學這個環境,你的機會真的就不在了,而且我
不知道他會繼續上多久,所以請大家一定要把握時機。不過如果你還是大一大二的話就算了,再等等吧,反正他是不敢隨便退休的,不然我去他家把他架來上課接下
來我要講跟財金基本功唯一有關的部分了。大學修課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學習以後會用到的應用知識上,或是修一大堆的商管課程;而是假設以後的東西都要自學的
話,那些課程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能夠幫助你以後在自學時候的迅速掌握那些應用知識,不管那些應用知識是什麼?(所以小弟以前寫的財金/財工/精算課程基
本上是垃圾,給大家當笑話看吧)
三、練好經濟、會計、統計、數學和程式這五種財務學基本功
所謂財金基本功大約分為五大類:經濟、會計、統計、數學跟電腦這五部分,都有分基礎跟進階,依你的天分和興趣決定修讀的深度。
分類 基礎 進階
經濟 經濟學原理 個體經濟學
(經濟學甲) 總體經濟學
會計 會計學甲 中級會計學
統計 統計學 數理(或高等)統計學
數學 微積分 微分方程、線性代數、高等微積分
程式 程式設計 資料結構、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演算法
經濟的部分,基礎的當然就是大一的經濟學,經濟學原理或經濟學甲;比較進階的部分就是經濟系開的,大二的個體經濟學跟總體經濟學。會計的話就是會計學跟中
級會計學。統計學部分的話,在初階的部分就是不需要微積分的統計,就是你們一般學的課名叫統計學的那種課;進階的話就是需要以微積分為基礎的統計,像數理
統計學和高等統計學這個部分。數學的話比較基礎的就是微積分和線性代數,比較深的話就是微分方程和高等微積分;程式......一開始的話,你可以學程式
設計和物件導向程式設計(C++或java),這樣子的話你就會寫程式了,但如果你想要寫出好的、有品質的、不是土法煉鋼的那種程式,你就要學資料結構和
演算法。
不過我這裡雖然列出五大類,還包括初級跟中級,不是要你全部都學會。比方說,你微積分就修到快要被當了,你幹嘛去修高微?而是說在修這些課程的時候,你慢
慢可以發現,你自己比較需要哪方面的知識,或者是說個性和天份比較適合哪方面。像是反過來說,有些人就是看到高微他覺得就像在看小說,也許他就比較適合往
財工這邊鑽下去。
我這樣講還不夠誇張,像我以前的室友,他的娛樂就是打電動和看數學,量子力學跟泛函分析,天啊!他是當休閒用書在看的。所謂泛函分析就是,你微積分學完學
高等微積分,高等微積分學完可能會學複變吧!複變學完了,你要學研究所的實分析跟復分析,就是實數函數的分析,複數函數的分析,最後一個對所有各種類型函
數的討論那就叫泛函分析,也就是說從微積分開始算,可以算是第四層了。有人可以把這種東西當作是在看小說,而那種人就住在我房間,後來我就對自己說:「我
這輩子玩數學沒有比較利益!」學這種東西是幫助你認識自己在財金領域要走哪一塊,那如果是一般財金的話,會計和經濟學到中級會比較好;那如果你要玩保險精
算的話,數理統計學是必要的,中級的經濟學最好也修一下,那財務工程的話,你數學、程式當然得比較強。
那接下來我們還是把重點回到constraint的這個部分:
第一個就是加入期貨社,第二個就是修政治學,第三個是如果還來的及的話,我請你慎重考慮雙主修或輔系這檔事。
四、雙修文學士和理學士
文理雙主修(最佳) > 跨學院雙主修(也不錯) >
修其他學系專業必修課(起碼)
在國外先進的大學裡面,他們把大學定位成一種全人的教育,大二開始他們才會開始分系,比較慢找到方向的人,甚至在大三的時候才決定主修,也就是說基本上他
們在之前學的東西都是通識課(core
curriculum),所謂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在幫助你探索知識的各個學門或取向,英文叫approach或discipline。在國內的話,對不起,
這一切都是教育部的錯!各位大概在高二開始就分組了吧,在分組之後,所有的人就分成理組和文組這兩個部分,理組的這個部分他們講究的是實驗,然後他們講的
話和思考的方式會比較精確,然後他們掌握的是這個世界的一些技術。
而文組的人他們做研究的方法是比較偏向論述方面的,那他們面對模煳的能力是比較好,像學理工的人他在這個環境就不是這麼舒適,然後他掌握這個世界的制度,
然後台灣的高級知識份子就分為兩個世界,這兩邊的人永遠無法去理解對方到底在幹嘛,互相歧視。可是,如果這個時候你剛好橫跨兩邊,你有辦法和兩邊的人溝通
的話,你的眼界就比他們大一倍囉!這個也算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所以如果只有一種世界觀的時候,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只有一半,一半的意思是說不只你解決問
題的方法只有一半而已,你連問問題的方法都只剩下一半。問問題其實比解決問題重要多了,一但你問出了對的問題,你就知道要去找哪些專家學者組成專桉小組來
研究。有些問題是用理的方式,也就是科學的方式去問是比較好的,你不得不用人文的方法去問,效果就差多了,或者是如果你是理工類組的你的狀況就相反,明明
是一個人文問題你硬要把他搞成科學問題,就是用錯辦法。
理組這邊他們的專長是找出問題之間的規則時比較有效率,而且比較精確,然後這個結論也是比較有效度(validity),你把他講成比較強有力好了,效度
是什麼東西各位以後去修研究法的時候就會學到,你也可以用google大概找一下。文組的專長就是在模煳的環境裡面他會覺得很舒適,很多連定義都很難作的
問題,文組的人仍然有辦法可以處理。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模煳的,而理組的人碰到模煳的狀況,不是覺得渾身不對勁就是完全乎略這些無法精確定義的問題。台灣受過高等教育一群人之間最大的問題就
是,這兩種人彼此沒有辦法溝通,或是說這兩種人之中能做為溝通媒介的那群人實在是太少了,如果你就是這些溝通媒界之一的話,兩邊的人都可以為你所用,因為
只有你可以跟兩邊的人溝通。我真的是這樣子強烈的建議大家,就是說你修的那個系頒發的是bachelor
of art,你就去選修bachelor of
science的這種系,反之亦然。那在選的時候,如果你是文組的,你能夠選數學或資訊以外的系是最好,因為數學跟資訊並不包含太多的實驗在裡面,也就是
說你要做一些邏輯論證或推導的時候,其實你是根據某些假設,那些假設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實驗才能去驗證這樣子的假設,所以最好的狀況當然是去修物理之類的
基礎科學,可是對於高二就沒有讀物理、化學、生物的人來說,痛苦應該蠻大的。
當然我這樣講的文理互跨雙主修是最好的,不然也可以跨學院雙主修,最起碼你要去修一些外系大二、大三的必修課。不過跨學院至少有一種例外,就是管理學院修
經濟系,就是這兩種東西你可以說理論和實務相結合,可是他的世界觀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或者你可以這樣講,根本就是一樣的,那你就沒有辦法達到我剛講的那種
跨領域學習,開拓自己的世界觀的效果。修的時候你也不用去想說另外一個系熱不熱門,好不好找工作?
最主要是要開你的眼界用的。大學是奠定你一輩子世界觀最重要的時光。如果你不在大學的時候建立好自己追求智慧開闊而堅實的基礎,離開大學之後再做會非常痛
苦,應該講說不可能,因為大學是型塑你下半輩子價值觀最重要的期間,像是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實驗、計量分析和質性研究這三塊,那什麼東西都可以做質性研
究,能夠做實驗的東西很少,但只有實驗能斷定因果關係,其他方法都不能,量化研究他的研究速度和導出結論的速度會比質性研究好。只有你大學所學知識是三種
並重,你才知道面臨什麼情境時要怎樣問問題,在大學的時候你要儘量追求人文和科學並進的教育,既然教育部提供給你的制度不是這樣子,你就要自力救濟。人文
教育能夠幫助你面對混沌,科學教育可以幫助你克服複雜,文理雙修的話,你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連結在兩者之中的美麗小世界,沒有反應的人,代表你書店逛
的太少囉。
五、儘量少修商管課程、少看商管書報雜誌
接下來就是請大家在學校儘量少修管理學院的課。唸到管理學院的系的同學比較幸運的一點就是,你的同學相對於文組的其他學生是比教聰明的,你的想法比起法律
系的學生又比較靈活。可是大學部的商學教育並不算是基本功當中的基本功,那對於建立你比較完整的世界觀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在國外的經驗更是會和你強調說,
有工作經驗之後你去學管理,你才會知道這修東西到底該怎麼用,少修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修,如果你基於各種考量,譬如想接近心儀對象的話,我求你修!真的!
不過沒有工作經驗下的管理學教育沒有意義,甚至於大學部的管理學教育對研究管理學(如讀商博)也沒有幫助,大學該做的事情是築基,而商學的三門基本功是數
量方法、經濟學和決策科學。這可不是我亂蓋的,Stanford和Insead商學院博士班有所謂的院定必修,是不管你主修什麼都應該要會的。大學時應該
好好學習的是管理學的根本,就是個體經濟學、線性代數、數理統計學、計量方法、社會心理學、決策心理學。而不是一大堆亂七八xx管理。商管學院的特別注意
到啦:given你已經有一大堆必修課都是管理/金融課程了,你再選修自己院系裡面課程的邊際效用又再更低,所以,千萬別執迷呀!算我求你。至於管院某系
雙修管院另一系更是頭殼壞去(你不要對我辯說會計和資管差很多)。
醒來吧,同志們!外面的花花世界正在等著你們。然後,跟少修管理學院的課一樣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少看商管類型的雜誌跟書。商管類書報雜誌依內容99%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一天之後就是垃圾,
第二類一週之後就是垃圾,
第三類一季之後就是垃圾。
如果你把寶貴的生命花在這些事情上,連續數十年,你怎麼能期待自己能夠脫穎而出,進而出類拔萃?今天高手和平凡人會有差異,不在於吃喝玩樂或是做一些庶務
性工作的時候,你吃飯高手也要吃飯啊,你睡覺高手也要睡覺,你嗑牙高手一樣也會,你玩MSN高手照玩啊。會有差距是在高手和平凡人自以為在精進的時候,做了不同的選擇。
而這些時間,一年可能只有五百小時,一天只有一小時多一點。五百小時/年能夠製造多大的差異呢?平凡人選的是書店裡最暢銷的管理大師新作品,精讀之後覺得
很有道理,而高手選的是經過十年、百年、千年歲月洗煉後人類智慧的精華。久而久之,高手全身上下掛滿千年神器,信手拈來就是上古神兵。然而,平凡人永遠不
知道,讀那些死人骨頭到底有什麼用?(商管類的書也不是全部都爛啦,杜拉克、科特勒或是巴菲特這些老鬼早就通過不知道多少個十年的考驗了。不過你一定要讀
足夠人類的經典並且有深刻體會,你才能去預測,哪些商管類新書裡面寫的東西十年之後依然很有用。)
最後我要講高級班,分歷史、科學、藝術、哲學四層次
六、研究羅馬史
接下來最後的部分是基於上面的基礎之上,你去培養駕馭constraint的能力,第一個你要學的東西就是歷史。有句話說:「愚者以自己的經驗學習、智者
由別人的經驗中學習。」自己的經驗當然是無法取代的,問題是你每次跌倒受傷能成長多少,和你從別人的經驗中學到多少非常有關。讀歷史有點像是做大量的
case
study,從當中去歸納出一些道理出來,建立自己的史觀,以做為日後決策的基礎。那你要學怎麼樣的歷史呢?最重要就是羅馬史。理由有三:
(一)羅馬時代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原形
(二)羅馬人在智力、體力和商業能力都不如對手,卻能一一打敗他們
(三)羅馬史是現代西方國家上流社會教養子弟的必備課程
(一)羅馬時代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原形
比方說是法律vs.神的戒律、共和制vs.帝制(比較接近現代的總統制vs.內閣制)、同化敗者或是強化勝敗者之間的差異、男女地位的轉變、各種稅制等
等,全部都在羅馬時代上演過,也一一顯現出結果。讀羅馬史可以讓你瞭解在現代社會裡,如果施行某些制度(constraint)會有什麼結果。
(二)羅馬人在智力、體力和商業能力都不如對手,卻能一一打敗他們
如果今天羅馬人比對手聰明、強壯而且更具經營管理的本事,最後能在地中海四週稱霸,那……我們也沒什麼好研究的啦。但真是太神奇了!今天羅馬人智力不如希
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經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羅馬人optimization的天賦比對手差多了)卻能一一打敗這些部族,為什麼?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呢?關鍵就在他們選擇奉行某些和他們對手不一樣的遊戲規則(constraint),使得他們和其他民族的命運大不相同。到底是哪些呢?比方說「同化敗者」就是很重要的其
中一項,其他的……各位用心鑽研吧。
(三)羅馬史是現代西方國家上流社會教養子弟的必備課程
之前我在看許多大頭,不管是公領域的或是私部門的,傳記、報導文學的時候發現一件事,就是有讓人吃驚的高比例都說愛德華、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影響
他們最深,也是他們一生不斷重讀的書。世界上的書有多少本啊?一些在不同領域的翹楚都讀過同一套書的機率有多少呢?這是不是應該好好追究呢?這到底是什麼
武林密笈可以讓一堆大俠推崇至此?為什麼真強者都是吃這個長大的呢?那......要怎麼學習羅馬史呢?第一就是書店找一本薄薄的小書,叫做「關於羅馬人
的二十個問題」鹽野七生著、三民出版。這本小冊可以讓你對羅馬史能夠有一個最迅速而全面的鳥瞰。第二呢:上機實習。
由三國志經驗我們可以發現,打電動是學習歷史最快的方式。這個遊戲的名稱是「羅馬:全軍破敵」松崗出品。請大家支持原版啊,啊,一千多很便宜啦。藉由本遊
戲加深你對羅馬史的瞭解與興趣,對你人生的加值最少從一千萬起跳,不蓋你,真的。最起碼玩個一遍之後,你對地中海週遭的地圖會倒背如流,這對你以後研讀羅
馬史有極大的幫助。第三,把鹽野七生著的「羅馬人的故事」(一樣是三民出版)全部精讀。現在中譯本已經出到十一集了,預計出滿十五集。聽名字就知道這作者
是日本人。她寫的羅馬人的故事有幾個特點:一、夠新。換句話說她可以綜合、比較前人所寫羅馬史的優點,並加入一些最新的史料,彙整到她的著作中。二、她不
是基督徒。基督徒認為他們被羅馬「迫害」過,所以在面對羅馬史時帶有一種特殊的情緒,比方說,基督徒史學家可能會認為迫害基督徒比較用力的那幾個羅馬皇帝
有關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其實也許根本沒這回事。也就是說鹽野七生能從比較超然的角度看羅馬史。三、以往的羅馬相關歷史、小說或是影集處理的不好的部份,在她手下一樣精采。
像是奧古斯都(屋大維)或是幾個有名的昏君在她手下一樣精采。四、她雖然是哲學系畢業的,可是寫出來的作品卻帶有經濟學的味道,處處帶有機會成本和資源分
配的觀念。五、她的文筆非常好,寫出來的東西已經有經典的條件,經常能寫出讓人震撼許久的句子和段落。不過呢,你不見得要照順序看。你可以先看最精采第
四、五、六三集,講的是凱撒和奧古斯都的故事。最後當然是把愛德華,吉朋所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好好地讀一讀。各位實在太幸運了,萬眾期待的繁體中文完整譯
本竟然有人翻出來了,我那天在誠品看到的時候,興奮地立刻打電話通知期貨社的骨灰哩!聯經出版。一共有六卷,目前已經出到第三捲了。
七、鑽研演化心理學和決策科學
現在歷史學完了,下一個東西你要學的東西就是科學。科學的部分我在這邊列出兩個東西,第一個是演化心理學。第二個是決策科學。要學演化心理學的。原因是
「幫助你瞭解constraint
optimization最基本的形式」。在沒有文化、沒有文字、沒有任何法規制度之前,之前只有一個最松的、松到不行的constraint,就叫做自
然資源,氣候之類的天然環境。然後你要optimizatize的也很簡單,就是生存跟繁殖,完全不像現在這麼累,除了名利權之外還要健康、幸福。
甚至於你在人跟動物的一個比較當中,你可以發現到這種constraint
optimization簡單到不用人的大腦去做,動物(甚至是沒有大腦的那些)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你可以從演化心理學學到說,由其他動物的觀點來反思人類constraint
optimization行為。也可以從狩獵採集社會中學到人類行為的最基本形式。事實上我覺得演化心理學是現有的心理學和各種社會科學中,對人類行為最具解釋力的一種。
這裡面推薦大家的是兩本書:第一個是蠻有名的「自私的基因」,天下出版,那第二本是「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
有興趣的可以上Amazon去讀讀review),一個哈佛教授Steven
Pinker寫的,他以前在MIT教書,現在已經被挖到哈佛去了,這本書中文版由CMU CS PhD student
韓定中翻譯中,2005年時應該會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大家把這個東西記下來,到時候上市就可以找來看。至於其他號稱演化心理學的書有的已經寫到社會生
物學去了,(甚至還是心理學教授寫的呢!)不推薦。第二個你要學的科學就是決策科學,決策科學探討的是為什麼人類作決策沒辦法像數學家或經濟學家描述地那
樣完美。在生命當中每一個轉折你做了什麼抉擇,最後就會決你的命運,而決策科學是幫助你做更好決策的一門,最重要的學問。這個主題得到了2002年的諾貝
爾經濟學獎,大家如果有在注意這方面消息的話應該知道。另外決策科學可以幫助你去解釋,人腦如何去處理機率這個部分,事實上如果你只學會數學家、統計學家
所會的那種機率,而不知到人腦是怎麼對機率做出反應的話,你不能說你瞭解機率。
You will never know probability until you learned decision
sciences.
我推薦大家的書是「思維與決策」第三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在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講授The Psychology of Decision Making and
Judgment指定的教科書。(當然英文好的人上面幾本就直接讀原文啦)
八、學習領導藝術和策略
接下來要講的就是藝術的這個部分,歷史、科學學完了。接下來就到藝術,藝術的話,這裡面有兩種藝術我建議大家好好去研究一下,第一個叫做領導的藝術,第二
個叫做策略的藝術,你從羅馬人的故事中已經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領導方式了,再來你要學習的是什麼是領導的本質,進而培養自己的領導力。
領導藝術裡面最重要一個主要課題,就是領導人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如果他是先天的,我們也就不用在講下去了,故假設他是後天的,如果是後天的話,領導
人到底有什麼特質,到底要什麼樣的養成過程,才能培育出優秀的領導人呢?這個部分,我推薦大家看的書是《為將之道》,麥田出版社出版,普依爾著。(他另外
有寫一本書叫做《十九顆星》),這本書裡面講到很多知名將領的養成過程,和名將所具備的共同特質。我請大家研究的是名君和名將的領導風格,名企業
家......各位已經接觸太多了)這些名將的養成過程很多都是在成年以後才發生,二十幾歲到五十幾歲的時候,一個人本來只是一個平凡的小軍官,怎麼變成
一個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將領,他們讀的是哪些書,做的是哪些事情,成長經歷是什麼?
像羅馬帝國衰亡史,一開始我就是從裡面找到的,我那時候在看的時候就覺得奇怪說,為什麼這個人在看羅馬帝國衰亡史,下一個還是羅馬帝國衰亡史,有看過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比例實在是高的可怕,於是我就打算要找這本書來看一看。後來再看很多人的傳記或訪談,也都是愛德華、吉朋巨作的愛好者。
第二個你要研究的東西是strategy,會不會用strategy大概是人類或動物最重要的差別之一,如果你要精進你的策略的能力,你就要去學習策略最
基本的形式。一開始strategy這個東西並不是用來追逐商業利益的,他的目的是要追求安全或是國家利益,他探討的範圍其實比你現在看到的策略管理或企
業政策還要廣還要深,因為策略管理輸了就是賠錢破產,了不起幾百億美金吧?如果戰略輸了,那可是會亡國滅族的,牽涉到的經濟價值可能是以兆美元為單位在計
算的,這兩種完全不一樣。換句話說,戰略或是商業策略的威力完全是兩碼子事,你戰略學的越多,strategy學的越好,我推薦給大家的是「戰略入門」,
鈕先鐘教授寫的,麥田出版社出版的,他裡面從什麼是戰略,為什麼要研究戰略,怎麼樣去研究strategy這三部分去探討。記得啊,一個人
business
strategy學得越少,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學得越深,他的strategic
planning的本領就越好。
九、實踐生命哲學,特別是「某些」存在主義哲學
為什麼要學哲學呢?因為哲學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你會別人不會的話,就可以耍屌啦......哲學主要是在談有關「終極的意義」的問題,並且可以作為你生命
的一個準繩。不過你要學在現代與未來仍然有意義的哲學。像傳統哲學的三大支:倫理學、形上學、知識論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全部都是bull
shit。如果你要瞭解宇宙是怎樣的、或是什麼是物質,應該要學的是天文物理,而非形上學,如果你要瞭解什麼是知識,人怎樣理解和運用知識,那應該學的是是認知科學,而非知識論。而道德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你該學的是類似經濟學之類的社會科學。現今對各位最有用的哲學,只有某些版本的存在主義。這些存在主義可以幫你面對下列問題:
(一)疏離感
(二)虛無感與焦慮不安
(三)荒謬性
(四)死亡
(五)神之死
但因為這三個詞都很難精確定義,所以我就不解釋啦。可是你們要能體會我的用心,哲學被我排在第九式,代表這招的地位和如來神掌第九式:萬佛朝宗是一樣的,
了吧?至於要看哪些版本的呢?我首推卡謬的瘟疫,至於尼采的書要怎麼讀,等你上完李錫錕政治學就知道了。只有在內心堅定之後,你才能堅持一輩子當「反俗眾
的個人」。你才會有即使寂寞、即使身處在絕境當中,也不放棄自己使命的堅強勇氣。卡謬和尼采是最棒的引門人,李錫錕就......差了一點點:P
總而言之,金融業是一種服務業,服務業的重點就在人,沒有任何硬底子的專業,比的上soft skill還要重要,可是所謂soft
skill有很多種,比方說人際溝通或是通稱為「怎樣做人?」的一些技巧。不過其中最難的,最重要的,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我今天跟大家講的,駕馭constraint的能力,如果你真的想要爬到頂端的話,這個是你這輩子追求的目標了,最後我就做一個今天的結語吧。
一、萬解皆可包,唯有題無價。
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桉都可以外包,可是怎麼樣問出關鍵性重要的問題,這種能力是你自己必須要去培養跟具備的。這也是你這輩子所要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今天會
跟大家講前面這一大串,其實都是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開始,就是為什麼在金融業,數學和電腦爆強的華人跟印度人,並沒有非常出色?然後接下來就會衍生出一個
接一個的問題,並想辦法一一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桉。
當然這些解決方桉也只是參考用的,你也不見得需要全部都要會,不然世界上這麼多這個領域的博士是在幹嘛的?甚至你們可以一組人,就像我們這些老骨頭一樣,
一組人我們每個人專長不太一樣,然後共同去探討這些事情。可是如果一開始你連問這個問題都不知道的話,別人跟你講專業(optimization)很重
要,你就一頭栽進專業的世界裡,而且可能還是淺薄的專業,別人考十張證照,你就要二十張。別人讀碩士,你就讀兩個碩士或博士......如果這樣搞下去,
你怎麼期待你的人生會跟其他人不一樣呢?對不對?培養出問出關鍵性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全人教育。因為如果你沒有經過這種multi-discipline的訓練跟教育跟培養的話,你真的不知道怎麼樣用不同的方式去問問題,如果你連問關鍵性問題都不會的話,你這輩子……就好好享受平凡人的小小幸福吧。
二、每個人要珍惜你能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光榮的行使你這種自由,然後勇敢的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今天我跟各位講這些,我不是一定要你們站到世界的頂端,我在這邊也可以直接跟大家講,金字塔的頂端沒有這麼多位置。你今天去上完李錫堃的課之後,你可能覺
得說,這世界太複雜了,不適合我,我還是一頭栽進optimization的世界裡。這也是你自己的選擇,我也有朋友是這樣子的,修完李錫錕的課,卻決定
research。
當然也有可能你像我剛剛講的那種,李錫堃上了一學期,喔,一年,然後你就算看了一些羅馬史,或是演化心理學,但還是不懂他再講什麼。可是高微翻開來看,
喔,這個怎麼會這麼美妙啊,天啊,這才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如果是這種狀況的話,那既然optimization
比較適合你的個性,當然你就該往這邊走。那可是走完之後你要記得,某一天,你發現,主宰你所生活的世界的人,對你的命運有非常大影響力的人,他們學歷比你
低,智慧比你低,品德好像也沒有你高,可是他們卻對你有重大影響的時候,你要知道「為什麼?」你要知道你是被怎樣的力量在影響著,你也要知道他們不是什麼
都不會。你的頭腦雖然比他們好,但是,but
they have
guts!知道嗎?tech當然是必要的,不過說實話,搞tech(optimization)我們再八輩子還是玩不贏MIT出來的人,當然我希望在座的
各位有人進得了MIT。不過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MIT,
Stanford, CIT畢業的tech超強者,會繼續活在Harvard,
Yale,Princeton校友主宰之下。因為後面這一群人掌握了constraint,就這麼簡單。學tech(optimization)再怎麼
強,了不起就是孫悟空七十二變,還是跑不出如來佛五指山的。(重點啊)
希望各位從今天起就努力學習如來神掌,早日練成萬佛朝宗吧!不管是什麼時段,比方說今天晚上,那大學四年,或是比方說你二十一歲、二十二歲、二十三歲、三
十歲的時候,這都是你一輩子只有一次的。你一旦決定做某些事情,你就永遠不會再有,在同一個時間點,選擇做另一件事情的機會。反正就是擇你所愛,愛你所
擇。那下個禮拜你還會不會在這邊,或者下學期你還會不會來這個社團,其實你的人生就會慢慢開始產生變化。那沒有什麼怎樣一定就好,或是怎麼樣不好,也沒有
說是出類拔萃就好,平凡就不好。坦白講你也不一定要在金融業發展,因為未來的路有無限可能。那反正選了,你就是接受後果就對了。那如果講到這邊,你還是不
懂什麼叫選擇,這邊有一部電影推薦給大家,叫做發條橙子,由名導演庫柏力克執導。在台大圖書館的視聽教育中心有,你看了之後,再去看看原著小說。「發條橙
子」伯吉斯著,臉譜出版,你就會知道到底什麼是選擇,或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命運了。這部電影拍的非常非常的好,可是書的境界比較高一點,理由書的序言裡有
提到。但是電影的話他有他的聲光效果,震撼力是比較大的。講到這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Q1:剛剛說到國內的教育制度很不利於培養「全人」,請問要如何突破這限制?
A1:除了自己最好能夠文理雙修,或是跨學院雙修,或是修習其他系所外,你要想辦法和不同領域的人結為好友,並且一生都要朝這方面努力。這樣在每次閒聊的
時候,你就可以慢慢學會,原來還有這種問問題的方式,還有這樣看事情的角度。別和繫上的人黏太緊,如果上課一起,玩樂一起,談戀愛一起,系學會一起,未來
工作一起,眼光和思考模式不呈一直線也難。可是在認識不同領域朋友的時候,總得有交集吧?我的推薦當然是期貨社,還有李錫錕政治學。可是政治學一班一百多
人,要認識誰呢?你只要注意一下課堂上的發言,和下課時誰圍在李錫錕旁邊,聊的是什麼就行了。如果你覺得這個人講話還算有趣,不妨就向對方自我介紹一吧。
搞不好他就是看我這篇才去上的:P
Q2:剛剛講了一大堆書名,請問要從哪一本開始看呢?
A2:最重要的不是看書啦,而是交到一群朋友。只要人集結起來了,剩下的就容易多了,你們可以自己探索接下來要往哪邊走,包括看什麼書。別忘了我剛剛是從
加入期貨社和上李錫錕政治學開始講的。不過如果你一定要我推薦書的話,我會建議從薄的開始看,這樣最沒壓力也最容易完成。最薄的三本應該是……我想想,應
該是「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發條橘子」、還有「瘟疫」。(最厚的是吉朋那六本......)
Q3:能不能再多舉幾個constraint產生重大影響的例子。
A3:文稿會加進去。
各位這一輩子唯一的一次兩千零四年九月二十九號的晚上就這麼樣的結束了。我希望大家體會到一點,台灣人在金融界,或是其他產業,就是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人,
能在世界上站到怎麼樣的位置,真的就靠你們了。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你的生命,特別是在學的學生。已經在工作的人,你對我所講的可能體會深一些,同時你也會深
切的感受到那種時間的壓力。因為如果今天,當你十八歲時就有機會聽到我今天講的這些東西,你今天站在的不會是你今天的位置,你對未來的規劃也不會是現在這
樣子,你對大學時間的使用也不會是以前那樣。不過沒關係,今天起步也還不晚,我也不是在大學時就已經完全理解這些道理了。
呼~~
今晚用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總算把我畢生功力全部傳授完畢,希望各位能省下許多摸索的時間,早日青出於藍。就算有一天,從我這兒獲得力量的人,把這些招式拿來攻擊我,我也不會後悔。我相信這麼做是有價值的,我也相信,其他人也是為了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努力活著。
謝謝。非常感謝大家今天來這兒捧場,也感謝社長這麼有心,把期貨社重建起來。也慶興有台大,台大期貨社,還有台大資訊系的PTT,所以我們才有機會認識。
台大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不過資源也已經夠充裕了。命運雖然沒有把我們所渴求的通通賜予我們,不過剩下的已經是我們可以努力追求得到的了。不過,我
也要提醒你一件事:如果二十年後,你仍然在載浮載沉,那時回首今日,不論你覺得原因是什麼,我也對你的生命沒有任何責任。我今天已經把不只是金融界,而且
是這世界是怎麼運作的邏輯,都告訴你了。我還告訴你,這世界上,誰才是老大,還有他們到底掌握了什麼核心(constraint),才可以繼續當老大。我
連怎麼樣成就卓越的具體步驟都已經整理出來,通通告訴你們了。今天你們知道的,已經遠超越那些家境富裕,從小當小留學生,現在在讀常春藤盟校的公子千金
了。如果這樣你仍然不能有所成,是因為你還是不敢,沒膽踏上和庸庸碌碌的群眾不一樣的道路。因為你還是等待著,那些大眾主流媒體中萬靈丹,可以讓你得到救
贖。因為你仍然,擔心、懼怕、猶豫不決,也許自己沒辦法實現想。但要記得,只有你自己能,而且要向自己的生命負責。不是我,也不是別人,就是你!如果你在
過往的挫折中已經失去自信,要自己想辦法找回那勇氣。如果你從來就不曾走自己的路,那閉上眼、深呼吸、往前衝就了!
希望各位最後終於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在外面的世界等你們。後會有期!
李國飛北大演講 智者樂水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5ufo.html 註:李國飛先生,
基金經理,博士研究生,具有多年證券投資經驗。從1994年5月開始到深圳市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證券部從事證券工作,歷任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管理部調研科副經理、投資科高級經理。曾經所屬基金公司: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能和北大的年輕校友們一起探討投資的一些理論。
我對投資理論研究一直就很有興趣。95年進入這個行業,從操盤手到基金經理到出來自己做,感觸和體會還是很多的。
投資是項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資體系龐大而且複雜,就像一座很大的森
林,我們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很多年以來我都這麼做,持續思考,但一直沒有做系統性的總結。所以今天我也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
會,讓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資的一些重大領域的理論框架。
今天的講座,我的想法是和大家交流一些東西,而不是我要教導大家什麼東
西。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個部分:宏觀經濟、股市波動性、公司經營和公司估值。在投資這座森林裡,這四個分支是比較重要的,對每一個分支我們都需要花很多心
力去研究。以我認為,投資就是要不斷建立一些理論框架,並在情況發生改變後有勇氣不斷打破它而重建。我們看巴菲特、費雪等大師,都有非常清晰的理論體系,
操作背後都有一套投資哲學在支持。我們也是在努力學習和思考他們的投資哲學,所謂「有緣人得之」。我希望能夠學習他們的精華,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
一套自己的體系。
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黑天鵝》,它的主題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
資模型,去管理我們日常的投資。投資風險可以用一條高斯曲線來表達,大部分風險都在某一個區域裡面,我們努力去規避最主要的這樣一些風險,但是一次極小概
率意外的出現,就可以顛覆一切,將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財富從而化為烏有。但我想,巴菲特從60
年代做投資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所謂黑天鵝事件,他不但存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麼做到的?2008年《黑天鵝》這本書的出版,讓投資界
很震驚,都在反思。黑天鵝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應對,讓我們的資產不斷增值,活得更好。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我談談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我認為,在市場的每個具體階段,我所研究的這
四個分支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矛盾,有些非常敏感的因素。如果我們不能挖掘出在這個階段裡最核心的矛盾是什麼,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還不夠努力,
我們還沒有挖掘出本質和規律所在,所以要不斷去探求。過一段時間新的情況出來了,最核心的矛盾改變了,我們又要重新挖掘。我們始終要努力抓住最核心的矛
盾。
其次,這四個理論框架裡的每一點,我都希望與巴菲特的投資思想作一個印
證。巴菲特對這些問題都有論述,零散地分佈在巴菲特的年報和各種訪談裡面。巴菲特在投資界的修煉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界。他的很多說法,我們要加以印證。我
自己感覺這幾年我們國人對巴菲特的理解很粗疏。中國人很喜歡以簡馭繁,不少人把他的投資理念簡單理解為不管宏觀面、買了好股票就長期拿著不放就能賺大錢,
這種絕對化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所謂巴菲特的信徒在2008年都吃了很大的虧。有些地方是我們誤解了巴菲特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巴菲特講
的不清楚
一.宏觀經濟分析
(一)用「單一規則」分析經濟週期
研究經濟就是研究週期。我嘗試用「單一規則」來分析經濟週期。「單一規
則」是借鑑弗裡德曼的說法,他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的調節都是通過貨幣的吞吐(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一切經濟的
變量,都和貨幣有關係。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
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政府只需要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就可以了,方法就是將貨幣供
應的增長率相對固定,這就是所謂的「單一規則」,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干預,市場會自己進行調節。這是弗裡德曼最核心的思想。
70
年代開始,美國採取這種方式成功解決了通脹和失業率較高同時並存的經濟難題(這是凱恩斯主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之後,這種貨幣主張被很多西方國家所接受,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理論。但是顯然,我們國家並沒有這麼做。
(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這是弗裡德曼最著名的論斷。通脹這個詞語容易
產生歧義,CPI
並不是最好的指標,貨幣購買力這個名詞可能更好,大家更容易理解。最近幾年貨幣發的很厲害,買房子越來越辛苦,教育醫療等支出也讓老姓感覺很頭疼,我們的
購買力水平顯然在嚴重下降。我認為,我們可以用貨幣發行總量的變化大致估算貨幣購買力水平,具體到某一項資產價格,我們可以用供求關係來加以判斷。我們可
以用這種辦法來分析房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比如勞動力,高善文的一篇報告說,2007
年下半年我們國家已經邁過了劉易斯拐點,農民工不僅僅要求滿足最低生存需要就算了,他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勞動力供需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工人工
資在上漲,農產品價格也漲得很厲害,由於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困難,因此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會長期維持,發改委說是有人故意炒作,這是推卸
責任的做法。CPI
會長期比PPI
漲幅高,這也是由於勞動力價格上漲引起的,韓國和日本在邁過了劉易斯拐點後,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判斷有色金屬價格,全球量化寬鬆條件下,不僅中國資金起作
用,全球資金都起作用,當然只有漲了。怎麼去衡量貨幣供應量呢?有很多指標,比如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M2/GDP 等,後面還有介紹。
(三)產能增加和過剩週期、房地產週期是最敏感的實體經濟週期
貨幣是如此重要,我們要研究什麼實體經濟的變動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重大變化。我們國家貨幣規模(M2)的變化主要由兩個方面引起,一個是信貸規模的擴張,第二是外匯結匯,還有小部分是央行負債。
從2010
年來看,信貸規模佔67%的權重,外匯結算佔28%權重。是什麼影響信貸規模的變化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固定資產投資。根據2009
年中國統計年報,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9.4 萬億元,採礦、製造、交通運輸等和產能直接相關的投資,達到11.1
萬億,佔比57%。而公共產品的提供,如水利、環境教育、衛生文化等固定資產投資只佔30%,這和國外很不一樣。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老百
姓的娛樂生活消費,而是為了滿足產能增加的需要。所以,高善文的文章《十年之癢》,結論我很認同,產能增加和過剩週期的確是中國經濟最核心的週期。
我們的產能擴張了,無非是為了滿足兩個需求:國內消費需求和國外消費需求
(即出口)。但是,國內消費需求要有很大增長是很困難的。2009
年居民零售消費總額增長15%,2010
年至今是18.3%,已經不錯了,未來也不會有很大增長,這和我國的政治經濟環境是直接相關的。我們的社保、醫療體系等都不完善,尤其是養老問題很嚴重,
現在大家的養老金並非由國家統籌,還是基本由縣市一級統籌,投資渠道只有國債和存款,這幾年收益率還不到2%,在高通脹下這些資產嚴重縮水,寅吃卯糧,赤
字嚴重,等到你們退休後,能拿到的退休金有可能是不夠的,不足以維持你退休前的生活,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會成為最影響中國人幸福感的事情。那你還敢隨
便消費嗎?另外中國政府與民爭利的情況很嚴重。這幾年國家財政增長很快,2006
年增長22%、2007 年增長32%,2008 年金融危機還增長19%,2009
年增長11%。今年前十個月增長22%,但是居民工資收入增長水平卻很低,大家拚命呼籲,但個稅起征點還是頑強地維持在2000元不變。可見政府並不想藏
富於民,而是希望將更多錢放在庫房裡。由於有如此多的顧慮,除非政治體制有大的改革,我不認為消費會給經濟增長帶來驚喜。看「一二五」規劃時,說要培育中
國消費市場成為世界級的市場,我覺得是很困難的。產能的擴張還是要寄託在出口上。自從2001
年中國加入WTO 出口持續大幅增長,我們是世貿體系最大的贏家。我們的出口依存度是很高的,2009 年出口占GDP
是24%,出口金額與居民零售總額的比重是65:100。2009年出口總額達到1.2 萬億美金,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2008
年金融危機出口下滑了一點,導致東莞工廠減少了15-20%,引起工人失業,社會動盪。現在國家推動城鎮化建設,產能向中西部轉移,加大基礎建設,這是一
個重大國策,這部分產能轉移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帶來的。因此要非常重視出口未來的潛力。
簡化一點,我認為產能增加和過剩週期的核心是進出口週期。衡量指標上,進出口增速和出口產品的結構比例,還有PMI
等。高善文認為產能增加及過剩週期是核心週期,但沒有說房地產週期,是不完整的。房地產週期,影響也很重大。2000年之後,要解釋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蹟,除了加入世貿帶動出口增長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房地產。03-07
年地產狂飆帶動經濟發展,08-09
年金融風暴,政府採用啟動房地產的方式來啟動中國經濟,算是把經濟從泥潭里拉了出來,當然代價也很大。關心地產週期,衡量指標主要有:房地產投資增速、房屋銷售量、新屋動工量、房價收入比、房租回報率等。
地產對經濟影響有多大呢?我們看幾組數據。
第一,房地產所佔財富比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統計,2004
當年全球可變現資產的規模是170-220 萬億美金,住宅和商業地產90-130 萬億,股票35-40 萬億,黃金很少只有1.6-2
萬億。因此從全球角度來看,地產占人類財富的比重超過50%。而且由於貨幣貶值,全球不動產價格持續走高,今天地產所佔財富的比重應該更高。而中國呢,有一個大概的測算,2009
年7 月中國房子的總值超過90 萬億,現在可能已經超過100 萬億了。而我們的GDP 2009 年是34.5 萬億,今年大概是37.5
萬億。房價總價值超過GPD
的兩倍多。未來城鎮化後,農村土地價格變得更值錢。房地產所佔財富比重非常驚人,一點點的波動對整體經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房地產對M2 的吸納。09 年初M2 是47.5
萬億,年底時是60.6 萬億,一年增加13.1 萬億。而09 年地產銷售總額是4.4 萬億,佔新增M2 的34%。09
年房地產投資完成額是3.62
萬億,佔了27.6%,一部分賣出去了,還有一部分沒賣出去。房地產銷售額加上已經建好但還沒有賣出去的,估計佔新增M2
超過四成。和房地產業配套的水泥、建材生產等,佔比也很重,按照10--20%的比例算,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房地產及配套產業對新增貨幣吸收比重可能在60%左右。這是09
年增加那麼多貨幣卻沒有發生很嚴重通脹的其中一個原因。
第三,房地產對貸款的吸納。存量部分,09
年末中國銀行業對房地產業,包括對房地產公司和對貸款購房的老百姓,總的貸款佔總體貸款規模的23%。增量部分,09 年全年新增貸款接近10
萬億,其中房地業所佔比重約22%。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一塊比重也很厲害。它們還能發CDO 和CDS,槓桿很高,在08
年巔峰時曾達到幾十萬億美金的規模。因此,次級債問題爆發,房價聞風下跌,西方的金融機構普遍都崩潰了,前車可鑑啊。從最近花旗、富國銀行的業績報告看,房地產貸款佔總體信貸的比重仍達40%多。因此,這是一個全球問題,房地產業對貨幣和經濟的影響都很大。
(四)
中國貨幣政策的主要特點和未來可能的經濟風險
1. 唯一目標是經濟增長
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全球罕見,說是兼顧,實際上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經濟
增長,其他三個傳統目標都不重要,包括通脹在內。而在西方發達國家,控制通脹往往是最重要的目標,即使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降息,也要以通脹不惡化為前提。
在中國,因為經濟增長會帶動就業,這關乎民心穩固,所以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拉動經濟增長。由此所帶來的最糟糕的問題之一,就是制度性地容忍負利率。
2. 制度性地容忍負利率
負利率從經濟學角度看很可怕,長期負利率會讓資源錯配,讓資產價格不合理
上漲。因為擔心貨幣放在銀行裡貶值,貨幣只好不斷流動去尋找投資增值的機會,這會加快貨幣周轉,從而令通脹加劇。過去歷次通脹時期,政府都遲遲不願意加
息,因為擔心加息會對經濟增長帶來影響。上一次是2007
年,下半年開始通脹升溫,12 月時CPI 已經是6.5%,而一年定期利率這才剛從3.87%調整到4.14%,2008 年4
月通脹達到高點8.5%,而利率在這期間卻沒有做任何調整。最近CPI
也不斷上升,我們的加息過程也很緩慢。實際上我們是最早從全球經濟危機中走出泥潭的。現在CPI已經是4.4%了,但是我們的利率直到上個月才從
2.25%上調到2.5%。上個星期看到社科院一篇文章,說我們的CPI權重設置有問題,這幾年通脹可能被低估了7%,目前4.4%的CPI
我覺得也是不真實的,直觀感覺是6-7%,甚至更高。長期容忍負利率從經濟學上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這種政策目前看不到大的實質性的調整,實質上是用
全體人民的財富來補貼銀行,這是一件極不負責任的事情。在西方發達國家,控制通脹是所有央行最核心的事情。包括這一波的量化寬鬆,美聯儲大肆放水,但也定
下前提是核心通脹率不可超過
2%,超過了就停。美國現在通脹大概是0.2%--0.3%。
3. 中國貨幣之謎
我們的M2 長期高速增長,但是為什麼CPI
卻沒有高漲呢?這就是「中國貨幣之迷」。有個指標M2/GDP,從91年的88.8%增長到00 年的135.7%,08
年是151.3%,09 年178%,現在185%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裡排名第一,美國是60%左右。每年的M2
增長指標,多年來央行定在15%左右,而08 年1 月之後增速驚人。對比一下美國,2008 年1月,我國M2是41.7 萬億,到2009
年1 月增到49.6 萬億,增長18.94%。美國從7154 萬億美元增加到8123 萬億美元,增速10.36%。2009
年底,我們的M2 已經62.56 萬億,當年增長26.13%,而同期美國增長2.29%。今年10
月份對比去年底,增長11.86%,同期美國是3.29%。我們目前的M2 是69.98 萬億,美國大概相當於58.3
萬億人民幣,我們比美國多11.69 萬億人民幣,但我們今年的GDP 是37.5 萬億,美國大概相當於99
萬億人民幣,將近我們的三倍,但是我們的M2比美國還大。這三年來,我們的M2 貨幣增長69%,而美國是16%。當然中美M2
計算方式有些不同,但是大的方面應該差不多。
同時我們看另外一組數據,易綱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國1978
年到1992,中國的M1 和M2 分別增長了20 倍,但是,官方物價指數和自由市場價格指數也只增長了1.25 倍和1.41
倍。貨幣流通量增長如此驚人,CPI 增長卻不是很多,超額貨幣去哪裡了?我認為最好的解釋是,我們有大量的產能和資產對M2
較好的吸收。1978—1999年間,中國整體經濟高速發展,百廢俱興,產能不足情況非常嚴重,大量外資被吸引進來,大量投資工業區,購買設備,修建高速公路等,貨幣增長再多也能吸收,所以通脹雖然出現了,但並不太嚴重。
4. 房地產景氣難以持續
08-09
年間,貨幣超量發行,前面我介紹過,房地產吸納了大量的增量資金。大量購房客把錢交給房地產商,房地產商再去向政府買地,再投資建樓。貨幣從分散到高度集
中,都匯聚到房地產商那裡了。房地產商拿到了售樓款,M2是不變的,並不是說新增的貨幣被消耗光了。貨幣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周其仁說,這是水和面的關係,
水多了就加面。中國的面,最敏感的就是出口和房地產,我覺得現在都到了很難持續的程度。看下我們最新的房地產數據,1-10
月份, 全國房地產施工面積達到36.98 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8.3%;竣工面積4.2 億平方米,新開工18.13
億平方米,明年可供銷售的面積可能達到30 至40 億平方米。我們算算每年能銷售多少面積,2009 年銷售了9.3
億平方米,今年以來,前10 個月銷售面積是7.24 億平方米,今年大概能賣掉10
億平方米,明年的供應量接近需求量的三倍多至四倍,所以明年房屋的銷售供給是很充分的。另外,在負利率的情況下,房子一推出來馬上就將被搶購一空,地產商
說這是由於剛性需求強烈所致。這個剛性怎麼看?有沒有水分?大部分的小兩口,雙方父母幫忙給首付,小兩口每月交按揭,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購房現象。耗用兩
代人的財富去買房子,壓力是非常沉重的,有很多買房的行為並不是出於自住的需要,而是投資的需要,甚至可以理解這是一種儲蓄行為,是在負利率情況下,為避
免財富縮水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行為。這種「真實需求」既真實又不真實,我估計有
30%,甚至更多的購房行為,是我說的這種情況。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利率加上去,不是負利率了,我們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房子的供應量可能是過分充足了,而
我們的自住需求可能並沒有現在所看到的那麼高。以我的觀察,現在整體房價已經到了不可再持續、不可再承受的地步。看一些簡單的指標,租金回報率只有
2.5%,一些大城市可能更低。小兩口買一套房子,不吃不渴都要二三十年,這種日子還怎麼過?這對中國人整體的財富是很大的傷害。而且父母年紀大了,養老
怎麼辦?對豪宅來說,中國財富加速集中,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所以豪宅影響不大,一不小心可能還有較大的空間。但是,普通房子的價格可能無法再持續增長了。
中央政府看的很清楚,所以利用各種手段來限制買房,來壓制房價增長空間。一方面房價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甚至引起社會動盪;另一方面還有一種
陰謀論,據說美國這一波大放水是一個大陰謀,美元在美國停留並不多,很多都換成其他國家的貨幣流出去了,集中流到了新興發展國家,抬高了當地的資產價格。
某一天美國經濟緩過氣來了,美元一走強,貨幣回流,資金一撤,樓股齊跌,匯率急貶,新興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受到重創。現在這種陰謀現在都成了陽謀了,全世界
各國都在採取措施限制熱錢流入。我自己判斷,我們這三年貨幣發行如此氾濫,而且負利率,房價一再上漲引發羊群效應,大家都去買房子。現在房地產業感覺已經
到了階段性增長的末期,泡沫是不小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去消化,甚至不排除較大調整的可能性。現在多空雙方處於僵持的狀態,如果某天出現一些經濟問題,
例如出口不景氣了,房價走勢會變得很敏感。
5. 出口也面臨壓力
出口壓力很大。去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國。今年1-10
月份,出口額和09 年同比增幅有百分之三十六,但和2008 年同期相比增長只有6%
(這是在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只上升了2.5%的情況下做到的,而同期亞洲多個主要國家匯率上升了6%---16%)。我們已經是全球出口老大,增長潛力當然
是有限的。今年的廣交會情況一般,石廣生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明年出口增長9%。但是,我覺得,如果只有9%,增速就太低了,會引發很多問題。明年出口有很明
顯的壓力,不利因素很多,匯率上漲、勞動力價格不可以逆轉的提高、農產品價格上升,還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美國經濟雖然還不錯,但是屬於無就業的增長,預
期幾年內可能都是這種情況,這樣美國的消費就很難起來。歐洲比較糟糕,除德國外普遍舉步維艱,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等這些國家,長遠來看它們國家財政都是要
破產的,對中國未來的出口增長都不是什麼好消息。我們國家的出口,也許2011
年還可以,但是到2012 或者2013 年就需要很謹慎了。出口事關我國貨幣發行的增量。2004-08 年,外匯結匯佔新增貨幣M2
接近50%,09-10
年約佔28%。如果出口順差縮小,對我們的貨幣環境都有較大影響,對資產價格也會有較大影響。而且我們貨幣如此濫發,真實通脹如此之高,如果某天經濟形勢
不太好,資金外流,人民幣升值的進程甚至可能會逆轉。這些都是水和面的問題,水太多了,前所未有,但是我們的面不夠。我們的通脹很有可能會起來,因此要做
壞的打算,甚至不排除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今年年底M2 會達到71
萬億左右,仍然維持15%增長的話,明年83 萬億,後年96 萬億左右。2012 年GDP 按照8%的增長也就44 萬億。M2/GDP
將是218%,非常驚人。這是可持續的嗎?現在大家在討論明年的信貸規模是多少,6萬億、6.5 萬億還是7
萬億,我認為大家沒有看清楚問題的關健所在。我們現在應該考慮的是,趁現在全世界經濟還可以,怎麼迅速進行一些調整,產業如何升級,房地產價格較高,怎麼
通過一些方法讓泡沫逐步釋放。如果明年仍然維持六七萬億的信貸規模,可能會帶來很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到了好消息不太敏感、壞消
息很敏感的時候,如果有一天出口不太順利,我擔心會產生骨牌效應。我很關心出口和房地產的形勢。有很多角度可以觀察中國經濟,我選擇「單一規則」---用
貨幣增量這個角度。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局面有點類似95
年通脹之初,當年通脹最高達到27%,當時朱鎔基選擇硬著陸,大幅加息,壓制了通脹,奠定了後來很多年經濟發展的基礎。現在當然沒有人可以像朱鎔基那麼鐵
腕,但是我們要認真考慮怎麼給經濟逐步降溫,不斷回收流動性,給民企更多發展空間,有更多可投資的領域。需要更多的面,把水吸收掉。未來,我希望能有較大
的加息,以及我們的匯率可以升的更快一些,控制熱錢的注入。整體來講,明年下半年至後年,很多不好的經濟問題會逐步浮現出水面。但我不認為現在大家已經比
較充分的意識到這一點。
(五)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教導我們潛心研究公司而不必關心宏觀經濟,這種認識是錯
的。1968
末他關閉合夥基金公司是很明智的,後來美國經濟和股市都陷入長期的調整。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巴菲特的公司資產有四五百億美元的現金,一直都沒有做大的投資,直到金融危機之後,他才開始大規模投資,能用的現金都
用完了,而且還採用發行新股方式收購鐵路公司。他是這波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觀經濟的高手。判斷非常準確。宏觀面對股市影響實在是太大
了,想做好投資,不花心思研究是不行的。
二.股市波動性
(一) 鐘擺
經驗表明,投資者的情緒總是從極度悲觀到極度樂觀,股市因此總是大幅波
動。股市的波動性恰如一個鐘擺,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波動,就有機會,有大的波動,就有大的暴利的機會。一方面我推崇價值投資,但另一方面,
我認為選時遠比選股更重要。我們要作判斷,在股市的低潮要儘量迴避,在高潮時也要有減持的勇氣。有一個知名投資人趙丹陽,2007
年3500 點時就清倉了,後來股市漲到6000 多點,利潤最豐厚的一段他是完全沒有享受到,我想他是不是建立了一個模型,認為3500
已經估值到頂了,因此就不玩了。這很可惜。股市的波動性非常複雜,也非常吸引人,我們要掌握其中規律。
(二) 股市和宏觀面直接緊密相關
宏觀面對公司業績、整體融資環境和市場信心都有重大影響,直接影響股市。我想股市大的波動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觀面的變化。經驗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觀面見頂之前三至六個月見頂,在宏觀面見底前三至六個月見底。
(三)股市波動的本質是資金的運動
錢湧向哪個公司,哪個公司價格就會上漲。股價波動,最本質的的原因就是資
金運動。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也是解釋資金運動的其中一種理論,而不是相反,公司有競爭力,業績不錯,因此大家長遠看好它,資金追捧它,因此股票價格就上
漲了。有很多不同的投資理念,實質都是解釋特定情況下一些資金的運動規律。股市資金運動可由以下幾個因素作出判斷:
1.貨幣增速
研究市場資金動向的指標,比較敏感的有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等。有很多實證分析,非常值得重視。給大家展示兩幅圖,上面這幅圖很有名氣,是招商證券的研究員羅毅寫的,叫《M1
定買賣》,發表於去年11 月份3300 點左右的時候,當時M1 的增速達到34%,
他說市場很危險,是極好的賣點,市場可能會回調兩成至2300 點,不幸被他準確言中了。他從數據推演出,從1996 年到現在,如果每次M1
增速接近10%就買入股票,超過20%就賣出,投資標的是深成指,從1996 年到09 年11 月,投資收益率是95
倍。
高善文也有一篇報告《錢多了,錢少了》分析M1—M2的剪刀差,判斷股票市場資金的充裕性,從而做出買賣操作,也挺有見地的。
2.PE\PB
市場整體的PE\PB
水平是衡量市場整體估值水平比較好的指標,也是評判資金參與投資股市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指標。2001 年最瘋狂的時候,兩市整體PE 是70
倍。2007 年10 月,市場6200 點,歷史新高,當時深市PE 是69 倍,上海是50.6 倍。目前全體A 股PE
以中報來計算22 倍,去除銀行股後是30 倍,如果再去掉兩油和煤炭,整體PE 大概36 倍。中小板55 倍,創業板74 倍。PB
水平大概4 倍,去掉銀行股大概是3 倍多一點。毫無疑問目前創業板和中小板整體估值絕對是過高了。情形就像00
年的網絡股狂潮,估值高得不可議,但大家會說,公司業績增長很快,股價還能漲。類似的情形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每次泡沫發生前,都認為這次沒事,因為這次
和以往是「真的不一樣了」,但結果呢,「每次都是一樣」的。目前創業板的泡沫是很明顯的,是不可持續的,什麼時候破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比幾個指數,恆
生指數,以今年計算16
倍左右,道瓊斯是14 倍,標普500 大概15 倍。歷史上道瓊斯平均是20-25 倍,納斯達克高一點,25-30
倍左右。這麼看美國香港還可以,A
股總體來看也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了,中小板和創業板很高,這個泡沫需要慢慢消化。
3.資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脹率直接相關。利率的倒數往往是市場的價格中樞,即常態下可接受
的PE
水平。如果利率不斷下調 ,那合理PE 也要調高。日本股市的PE
有五六十倍,因為日元的利率將近零。在美國,一個經驗是,如果利率低於4%,即使利率再往下調,投資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 也就是25
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場PE
也很難往上調到那裡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從70年代起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脹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平。我查了一下
1997-2008
年金融危機未發生前11 年的數據,美國的通脹率在3%左右。大家預期即使現在通脹高於4%,,美聯儲也會想方設法壓低通脹至4%
以下,這就是利率低於4%之後,美市PE 往上調整會出現鈍化的原因。今年10 月19
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在一個重要會議上說,大部分貨幣官員認為核心通脹率應保持在2%或稍低的範圍,這是伯南克在公開講話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一個具體數
字作為美國央行的通脹目標。現在很多分析認為,美國維持這樣的低通脹水平可能會持續多年。如果市場普遍這樣認同了,那我認為道瓊斯指數可以有系統性的提升
估值的機會,也許合理的PE
水平就不是25 倍了,說不定市場可以接受30 倍左右的水平,現在道瓊斯的PE 只有14
倍,所以我對美股挺樂觀的,美股創新高相信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港股的利率也很低,也可能跟隨美元利率長期維持,港股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4.換手率
市場能不能上漲,要看多空雙方的力量比較,換手率非常值得重視。在低點往
往成交極度萎縮,因為想買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為想賣的人多了。雖然說買和賣的金額無論在什麼點位都是均等的,但實際上決定方是不一樣的。如
果在比較高的位置換手率急劇擴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號。我最近測算了一下,10
月26 號那一天,深滬總市值是31 萬億,流通市值是19.4 萬億,成交金額約5200
億,換手率(成交金額/流通市值)2.7%,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1.68%。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換手率分別都超過5%。看看2007 年10
月份,平均總市值28 萬億,流通市值8.91萬億,平均成交金額1951
億,換手率是2.18%,平均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0.697%。現在的換手率比當時的換手率還要高。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當時的兩倍以上。所以,這麼高
的換手率不是很好的事情,由此判斷A股的上升空間可能有限。現已經達到5000
億了,上到3500 點就需要6000-7000 億,上升到4000 點可能需要8000 億水平,能持續嗎?
看看香港,10 月26 號,總市值20.8
萬億港幣,成交金額900
億,換手率0.4%,和歷史上的高水平還有較大距離,從這個意義上看,香港股票向上走的空間大一些。
(四)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是索羅斯提出的。我覺得沒有比它更好的解釋市場波動性的理論。有人總結,在投資方面人類常見的情緒有16
種,比如代表性效應:認為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錯誤共識效應:高估與我們所見略同者的人數;選擇性認知:只願意聆聽有利於我們判斷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置之不理。人類的這些情緒會影響股票市場的表現,索羅斯據此提出了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的核心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會互相影響。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預
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市場走勢,甚至改變市場原本可能的走勢,一個大的趨勢一旦形成後,二者會互相加強,互相鞏固,直至「無
可動搖」,索羅斯稱之為「加速期」,當認知和真實差距很大時,形勢就會失去控制,直至逆轉。
這個理論,有點抽象,但很有意義,操作性也很強。他根據這個理論有過多次
成功的操作,當然也有失敗的。他的做法是,冷靜地研判市場會否出現一個大的趨勢,先做一個假設,然後不斷根據市場本身及投資者情緒的變化,看這個假設的趨
勢是否能夠確立,從而進行佈局。這個理論裡面,有一個「加速期」,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概念,可以據此研判市場是否在頂部或底部。我總結它有幾個特徵:
1.市場形成高度的共識,,包括分析師、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識。
2.在頂部時,總有些舉足輕重的公司進行大規模融資,市場解讀為利好,還要上漲。我最有印象是07
年8 月的時候,萬科以31 元,一個很高的價格,配股融資大概約100 億元,消息傳出之初,萬科的價格從20
多,一口氣漲到36塊錢去了。真正實施時,股價直奔41
元,市場把它解讀為重大利好。之後,萬科走勢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塊多(除權後)。
3.在底部時,一些舉足輕重的企業回購股票
,市場不理不睬,還要下跌。我們看到04~05
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很普遍,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大量回購股票,但市場置若罔聞。因為很多時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瞭解他自己的實際情況,高位時,它覺得可能高估了,會考慮以增發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錢,在低位時,它覺得,價格太低估了,這麼好的價格,我為什麼不買進它註銷呢?
4.在一個很短時間裡,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會出現突然間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這要高度警惕,形勢可能要逆轉了。黎明前的黑暗,會特別的黑,登頂之時,有人會發瘋。
(五)旁觀者
下面我談談「旁觀者」的問題。
基於反射理論,索羅斯認為,一般人很難判斷股票市場的走勢,為什麼呢?因
為你本身就是市場,你已經和這個市場融為一體,互相影響,你的判斷影響股市的走勢,股市的走勢反過來又影響你的預期。那我們怎麼能夠走出這個誤區,研判市
場大勢呢?我想應該做個「旁觀者」,和這個市場若即若離,才能「旁觀者清」。如果和這個市場離得很遠,就很難發現本質、發現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種瑣碎
消息充斥市場,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干擾我們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我們要做一個bystander,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待市場,我們要離這個市場既遠又近,始終
把握主要矛盾,客觀認識這個市場。如何做一個「Bystander」,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我而言,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這是成功投資的關鍵所在。
但是,非常難。(整理演講稿時,我想補充一點,就是「一個意見都不能
提」。我多年前做投資總監,年少輕狂,無知者無畏,經常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指手劃腳,實際上公司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從來就沒有因為你的意見發生過什麼
改變。就如一個人是很難被改變的,一個公司亦然。企業經常環境非常複雜,不在第一線的管理層,根本很難根據形勢改變提出對策。我們提出的意見,99%不是
廢話就是錯誤的,1%也許有點真知灼見,但是,如果是一個好公司,它自然會意識到,對一個壞公司,再怎麼提,也沒有用。如果我提出意見,我就會想,公司如
果按我的意見這麼去做,經營方面就會如何如何。這往往是一廂情意的,而且會嚴重影響對這個企業的客觀判斷。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觀察,持續觀察!這是做
一個「旁觀者」的重要一部分。)
(六)對巴菲特的誤解
巴菲特說過,紐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對他都沒有什麼影響。費雪也說過,在股
市中有兩種掙錢的方式,第一種是掙股市波動的錢,第二種是掙企業業績增長所帶來的錢。聽起來,他們似乎認為研究股市的波動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長就夠
了,價格波動和公司業績增長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買進一個好公司,預期長期會有增長,就不管股市了,長期守著它。07
年高潮的時間,這種論調很流行,有人買了萬科招行,就打算放個20
年,結果是損失慘重。實際上,巴菲特早就講過: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他說股市停市對他的投資沒有影響,只是想特別強調我們選股時要立足
長遠,而不能太關心股市短期的波動。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他的話。公司上市後,就具備了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一家公司,要持續經營,另一方面,它是一個交易
品種,就會有波動性。兩個屬性都很重要,都要研究。
巴菲特在高潮時會賣股票,在低潮時他很開心,因為買股票發財的時機又到了。07
年的時候,中石油,漲了5 倍後,他賣掉了。08
年,在金融風暴最激烈的時候,他不但把能買的錢都買了,而且還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收購鐵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個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的持股,不是一
個概念。在08 年7
月,他曾經接受過一個電台的採訪。他說,我之前的個人的投資100%是國債,現在開始是滿手的股票。不久後還有一次,他接受採訪時說,我的持倉裡面大部分
是富國銀行。大家可能認為他公司有什麼股票,他的個人投資也是什麼股票。公司持股在大跌時沒賣,他自己的持股也不賣。實際上,情況不是這樣的。市場不好的
時候,他自己也曾經空倉,徹底空倉。而他的公司,目前股票倉位只佔公司總資產的20%多,即使市場不好,公司的倉位也必須保持,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很
多中國投資者並不瞭解這個情況。
另外我認為,投資股票跟做企業是不一樣的。做企業的時候,無論是高潮還是
低潮你都要持續經營。不能說高潮的時候,就把它賣掉,低潮的時候再把它接回來,沒有這種事情。一些偉大的企業,低潮的時候它要抓緊時間進行收購,進行擴
張。但是我們做股票不是那麼回事,高潮時把它賣出去,低潮時把買回來,才是明智的選擇。
而且,一個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它一定可以東山再
起,因為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術方面的變化,一些管理團隊的變動,可能都會對它的持續經營造成致命的影響,有些坎可能過不去就過不去了。我們死守
一個公司,風險實在非常非常高。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柯達,幾十年的大藍籌,現在一敗塗地。但我所說的意思不是指普通意義上的波段操作。我覺得中短期的波動,
是難以預測的;但是一個長期的波段,週期方面重大的波段,是可以分析和預期的。我們一定要研究
三.公司經營分析
(一)公司本質:價值觀和執行力
我認為,一個公司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
價值觀,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點是它的願景,它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公司,第二點它如何定義和員工的關係,第三點它如何定義的和客戶的關係。這些就是價值觀的全部。
講個例子,萬科,我很熟悉的公司。它的願景是做一個純住宅的公司,至少在08
年之前是這樣,後來做了一點調整,也做一點商業地產。而且它想成為一個令人尊重的公司,它整體的住宅設計、質量,尤其是物業管理都做得很好。
它如何對待員工呢?它每年都會請蓋洛普做一個員工滿意度調查,一直都很
高。它有非常尊重員工的文化,希望和員工一起共同成長,經常做培訓,並給員工不錯的的待遇。和客戶的關係呢?我買過萬科的房子,我覺得萬科的物業管理在行
業裡是遙遙領先的。它的服務理念,它對住戶的承諾真是非同凡響。所以它不但有價值觀,而且它是真正這樣去做的。雖然我幾年前就把它的股票賣掉了,但我仍然
認為它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問一個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麼,他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只有最優秀的人,他會認真思考總結,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為人處事的哲學,他就是這樣做的。公司亦然。
執行力包括:一是員工賞罰晉陞機制,二是質量管理,三是客戶關係管理,四是研發和創新機制。
(二)選股標準
1 .護城河
我評估公司是否優秀和強大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巴菲特常說的護城河,它
的深度到底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認為無須第二個指標去評判。沒有比這更核心的東西了。護城河一般源於專利技術、服務質量或者產品質量。Intel,它的護
城河是技術專利,萬科星巴克這些公司,它的護城河是它的服務和質量。形成很深的護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它的報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它的價值觀,評估它的護
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公司「軟」的東西,比「硬」的東西更重要。企業經營非常複雜,而且變化很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公司基本上是無
法預測的。從長期看,護城河很深的公司,總是不斷會給人帶來驚喜;護城河很淺的公司,就會不斷給人帶來壞消息。你選擇一家公司,它有一個好的團隊,有很深
的護城河,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你去預測它,其實是浪費你的時間,但你可以去跟蹤它,觀察它。我如此強調護城河,因為這是成功選股的關鍵。
2.三點標準
我這幾個標準是消費類公司的選股標準,其實稍稍修改一下,別的公司也適用。我自己是真的這樣去選股的。
第一:善待客戶。對於消費類公司,我們一定要注重客戶對它的產品有多滿意,投訴機制是否順暢。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戶滿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客戶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滿意,那多好的財務數據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善待員工。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他
們會為身為公司的一員為榮。像萬科,畢業生如果能去萬科-----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他覺得挺驕傲的。在互聯網業,如果能到騰訊或者到百度,這個員工也覺
得挺自豪的,能去這個公司很不容易啊,證明自己很優秀,他也願意為這個公司有所付出。我經常問他們員工工資收入水平,晉陞是否主要是內部產生,每年是否有
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要瞭解這些,就必須和公司的各個階層,包括高中低層都有接觸。要瞭解員工的士氣,最好的辦法是問最前線的員工,看他們是否
滿意,鬥志是否高昂,如果他們對公司諸多指責,那麼就要小心一點。我們要深入公司,和各級員工建立一些私人的關係。
第三:產品創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沒有經常推出新產品,賣得好不好。
如果你是招行的股東,經常去他們的網點,看看他們的服務好不好;如果你是騰訊的股東,你可以下載他們的軟件,看看有沒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別的公司的產品
性能上對比一下。要親自體會。商業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是利潤持續增長的保證。
最好的消費類公司的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
有幸能遇到這類公司,就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目標。巴菲特當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美國中產階級就讀這份報紙,覺得是一種身份象徵。你看鳳姐,她讀的是《故
事會》《知音》這些,說明她品味很高,知識淵博,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你在星巴克一坐,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資了。騰訊的產品,當然由於最近和360
斗,名聲不太好,你看很多年輕人,生活在QQ 上,聊QQ、玩QQ遊戲、QQ 空間、QQ 秀、聽QQ
音樂,偷瓜偷菜等等,當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就發現它的黏性特別強。
如果一家公司它的產品有這種特質,往往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如果它
的產品甚至能達到某種壟斷的程度,那就更好了。再舉騰訊這個例子,這次名氣受損得厲害。但是雖然你覺得不好吧,但最後大家還是要用它。壟斷就是這麼好的一
件事情。雖然你不滿意,但是又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東西,只要就用它了。企業總會有些行差踏錯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壟斷性的產品,就能始終維繫和客戶的關
係,有巨大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碰到順境的時候,它會比任何對手都要增長迅猛。所以碰到壟斷型的企業,市場會給很高的溢價。像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樣的企
業,基本是這兩大寡頭壟斷了中國的某個細分市場,具有很強的提價能力、議價能力。對投資而言,壟斷是比較好的事情,是重要的戰略投資標的。
從財務角度來看,簡單談談,我們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負債,最好不負債。依我的選股標準,如果公司的毛利水平沒有40~50%,那根本連看都不要去看它。毛利水平很低的公司,降價的時候,風險很大,抗通脹的能力很弱,不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的標的。
(三)公司的生命週期
我把一個公司的生命週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平台期和衰落期。長期投資
於不同週期的公司,獲得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它到底處於什麼的一個階段。我最喜歡投資的公司,是處於成長期的公
司,它已經脫離了初創期的危險,公司業績開始大幅成長,那麼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處於平台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長期投資的,最多只有一些階段性的交易
機會。
整個成長期,我把它再細分成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接著進入平台期。我先給大家介紹這個概念,到後面談到公司估值時再和大家詳細討論,這關係到股票買點和賣點的問題。
那麼我們怎樣判斷公司處於成長期的什麼階段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從
四個方面判斷:首先,要看市場容量,有時候要看細分市場的容量,韋爾奇有個「數一數二」的策略,是指在細分市場裡數一數二;第二,看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
如果份額已經很高了,那就意味著成長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比較低,業績增長的潛力就大些;第三,要看公司新產品儲備;第四,要看它的併購策略,尤其對科
技公司。
(四)巴菲特的遺憾
巴菲特常有談論選擇公司的標準,他非常強調護城河,但是,很少談論公司處
於什麼成長週期,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甚至誤導了不少中國投資者。實際上,從98
年開始,他的股票投資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資只有中石油和比亞迪,但相對他管理的資金規模,金額都不大。在98
年之前,他有過非常成功的投資,例如吉利剃鬚刀、可口可樂、蓋可保險、喜詩糖果、運通信用卡、富國銀行,無一例外全都是消費類公司,而且都處於比較高速增
長的階段,股價都漲得很好。98年之後,也許他公司規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紀太大了,以至於他很難體驗一些新的產品,對消費產品的的敏銳性就不夠了,所以就
難以重演當年的神話了。現在他投資了很多能源、公共事業類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成長能力當然不會很好。因此,我們學習巴菲特選股,是指學習他在98
年以前的選股,而不是現在。可口可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的可口可樂股價,比98 年跌了30%。他在02~03
年的時候檢討過,說在98年的時候就應該把他賣掉,因為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裡的佔有率已經很高了。上個月,央視採訪巴菲特,但斌向他提了這
個問題,說你的可口可樂十年來跌了
30%,你怎麼看啊?巴菲特當時顧左右而言他,說公司很優秀啊之類的話,隨便對付過去了。我覺得挺很遺憾的。一個公司,哪怕它的護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團隊
再優秀,當它過了成長期,進入平台期,從長期來看,它給你的回報往往是不理想的。萬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我非常欣賞,但是可能最好的成長期已經過了,
可能就不見得是很好的投資品種了。
四.公司估值
(一)買點和賣點
巴菲特反覆強調「安全邊際」,好公司在較高折扣時買入,才有安全邊際,才
有好的收益。如何給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個現金流折現的模型,這個模型理論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要求預測公司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速度並計算其未來現
金流,然後根據一個合理的折現率,計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錢。例如現在公司每股值10
塊錢,當跌到5 塊錢的時候就買進它;未來當升到20
塊錢的時候,就賣掉。可見,這個模型不但是個估值體系,而且還是個操作模型。
但是我發現,根據這個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難。
首先。因為我們很難預測公司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增長速度,折現率多少比較合
適,也很難判斷,因為折現率理論上和利率相關,利率理論上和通脹率相關,要判斷通脹率談何容易。由於要計算的時間很長,增長速度或者折現率稍稍作些調整,
計算出來的估值會出現巨大的差異。我有些朋友在07
年8 月份40 塊錢買入萬科,當時萬科已經3000
多億市值了,他自己也用模型算了一下,覺得也不貴啊。除了現金流折現這種模型,現在還出現了更多的估值模型,其實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同樣問題很多。根據反
射理論,在股價漲跌的過程中,我們的預期會不斷發生改變。大家如果多看看一些券商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這個問題。股價漲了,它的估值模型的參數就變了,目
標價就提高了,股價如果超過設定的目標價後,分析師繼續調整參數,目標價更高了。如果跌了,處理過程也一樣。今天是一個估值,股價大漲或大跌後,即使公司
的經營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公司又是另外一個估值。在股市頭部和股市底部,相隔幾個月,一個公司的所謂估值可以相差幾倍,尤其是一些週期類公司,分析師的報
告看起來都很有道理。07
年7
月份的時候,看看不同券商的地產研究報告,普遍將萬科的目標價調到五六十元,甚至七八十元的,這都是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地產分析師的報告。是不是很可笑?
由於各種不同模型的參數設置的隨意性很大,以至所謂公司估值,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實際上,不是分析師給這個公司估值,而是當時的股價給公司估
值。這很有趣吧?我越研究,就越發現,估值這件事情,很不靠譜。公司無所謂估值,你不能給它一個準確的估值。如果非要說有估值,那乾脆說它有好幾個估值。
研究買點和賣點,哪個價格值得買進,哪個價格可以賣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錢更有意義,操作性更強,也許更符合股市波動性的特點。
那是不是我們就根本不要管什麼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這些模型的假設都是
有一定道理的,我們要瞭解市場的共識到底是怎麼回事,然後才能利用它來發財。我之所以說,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譜,是因為我瞭解市場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這些
模型都有些什麼重大的缺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買點和賣點。
(二)市場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簡單分類一下,市場有三種估值方法。
1. 成長性估值
第一種是成長性估值,我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速成長公司估值,另一類是高速成長公司估值。給低速成長公司估值,有個模型叫做所謂的「戴維斯雙殺」。你以比較低的市盈率買入一些低速成長的公司,舉個例子,比如說以10
倍的市盈率買入一個公司,它每年的成長也不高,10%吧,持續3 年之後,市場認為它的增長比較穩定,因此給它的合理PE 從10
倍提到了13
倍。你的回報是1.1*1.1*1.1*1.3,掙了超過70%的錢。這個模型可靠嗎?見仁見智,我很懷疑。對於一些比較穩定的公用事業類公司,由於產能擴張引起低速增長,可能有些道理。瞭解一下吧。
對於比較高速成長的公司,情況會比較複雜,現實中它的波動性會非常強,價格容易大起大落,談所謂估值基本沒有意義,我們要討論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賣點
我介紹過,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成長期又可以分為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然後進入平台期。我認真研究過,在高速成長期的後期,或者是穩健成長期的中後期,市場會給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PE
會很高。在高速成長期的末期,市場往往會極度不理性地給它一個不可思議的PE。我們看01
年的時候,網絡股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有些網絡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就認為這種速度可以長期持續,一個沒有任何贏利的公司也可以賣出一個天價,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賣點。高速成長期之後,到了穩健成長期,在它的中後段,市場給他的PE
會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平,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賣點。一旦進入緩慢成長期,價格往往會大幅下跌,它的PE
水平就會大幅下滑。看看Google,一家偉大的公司,穩健成長過去之後,現在的PE 水平大概只有24
倍。微軟也是,微軟現在的價格是2000 年最高價的一半不到,PE 只有 11
倍,過了穩健成長期,公司價值可能大縮水,所以判斷它現在處於什麼成長階段,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漲不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賣點。怎麼解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會琢磨,
公司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公司的目標價是多少。如果有一天,發現它漲不動了,各種好消息都出來了,它還是不漲。那它現在是什麼價格,那它就值什麼價。不要和
市場過不去。這個道理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2)買點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時候,是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是由於股市大跌,或者是行業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導致價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巴菲特說過熊市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都是好的買點,所以我們應該很Hi
才對.,而不應該愁眉苦臉。當年他買運通,那時公司剛發生了色拉油醜聞,股票跌得一塌糊塗,但巴菲特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影響公司長遠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碼買進。當年買萬科也是,05
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得很好,但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市場如驚弓之鳥,一路暴瀉,股價跌到你不敢相信為止。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另外,跌不動的時機,就是買入的時機。舉個例子,08 年10
月份的時候,金融風暴,跌得非常厲害,港股從32000點一路往下狂跌,當時的PE 是25 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
點嗎?18000 嗎?不是,跌到10600 點,PE 是6.3倍,令人難以置信。騰訊當時從70 多塊跌到40 塊,還曾經下探到過35
塊。跌到40 元的時候,按當年的業績算,PE 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貴的股票之一,還能跌嗎?為什麼就不能跌到20
塊錢,10 塊錢?如果跌到10 塊錢,就是6
倍多的PE,和市場差不多。那個時候,還連接發生了幾件事情:百度出了個「央視門」,央視爆光它的搜索廣告裡有假藥廣告,大家口誅筆伐,股價從400
多元暴跌到102
元;騰訊廣告部的一個領導出了一點醜聞,據說是一些廣告費用不清不楚,那叫「廣告門」,投資者很擔心;這還不算,馬化騰在41
塊錢左右,出了大約1186
萬股,震驚市場,他為什麼這麼做,是不是對公司不看好了?大家嚇壞了。但是,這麼多很壞的消息出來後,40塊錢左右它就跌不動了,我們還能指望它能跌得更
多嗎?要不要再等等?實際上,跌不動了,就是一個最好的買點。說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需要冷靜分析公司業務,更需要勇氣。
(3)和宏觀面的相關性
有些公司的業績和宏觀面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還有些比較中性。對強相
關的公司,我們在判斷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週期的頂部區域或者底部區域。對弱相關的公司,我們更多的是瞭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況,而不必太關
心宏觀面。這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其實和宏觀經濟的走勢相關度並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總想在宏觀面最差的時候才動手買入,這會錯過
很多機會。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判斷公司和宏觀面是何種相關。
(4)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買股票後就是「長線持有,一直不賣出」。巴菲特也曾經講過:「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
年,就不要持有10 分鐘」,事實真是如此嗎?巴菲特從60 年代開始至2008 年,有數據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
多只公司,持有超過3 年的,只有22
只。可見,護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經常作評估的。一旦公司的經營有問題,就要走人。或者認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也要出貨。巴菲特在07
年賺了五六倍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2.重組估值
重組估值,不是我的研究對象。但我覺得大家可能有興趣。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李XX的《展望』99
股市:誰是重組大黑馬?》。他是我以前的一個同事,99 年寫了這篇文章。他有嚴謹的思路,經過認真分析,篩選出20
多只公司,事實情況是,他推薦的這20
多只重組公司基本上都是後來一兩年的超級大黑馬。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學習他的選股思路。後來他自己做私募了,做得很好,收穫頗豐。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財富,和他的的深度直接相關。
3.相對估值
還有相對估值,其實也並不是我研究的重點。剛好有一個朋友做了分析師,有
時候向我請教,我就幫忙總結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經常捕捉熱點進行操作,可能也會感興趣。所謂的相對估值,它的特點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壞,而是在乎
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夠上漲。它現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講究的是資產配置、板塊輪動、博弈。當然他們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
敏感性分析,對經營指標、行業政策、經濟指標(利率等)、資金喜好等,進行一些敏感性分析。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開拓一下思路。
(1)總結一個行業裡幾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種模式之間的優缺點,核心的
幾個經營指標是什麼。對一個具體公司,什麼經營數據的變化,可能對他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連鎖店的商業和百貨類的商業,最重要的營運指標是不一樣
的。地產公司,它的地儲備和土地成本,對業績的影響很重大,對股價影響也很敏感。對網遊類的公司,ARPU
值、平均同時在線人數這些指標,就很敏感。當這些營運指標出現比較大的變化的時候,就需要你非常認真去關注了,可能會引起股票價格的比較大的波動。
(2)行業政策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比如行業標準、出口退稅、稅收政策的變動,對公司影響是怎麼樣的,哪些公司會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課。
(3)宏觀經濟指標,例如利率上調對公司的影響。簡單而言,對負債率高的公司影響就比較大一些,對輕資產低負債的公司影響就會小一些。
(4
)資金偏好的敏感性。講幾個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的喜愛。在中國,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比一般A
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認為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過高;二是機構持倉的比重,如果機構持倉某隻股票比例已經很高了,那麼股
價再漲就難了,如果持倉比例比較低,才容易跑出黑馬;三是在行情反彈的時候,行業內估值相對比較低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青睞;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
IPO,其定價會影響已上市的同類公司,等等。
(5)一些公司經營情況很糟糕,股價很低,這種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它經營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對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同進也存在一些重組、收購和資產注入的可能性,容易成為黑馬。
(6)高度關注公司的增發和回購。
(7)關注管理層激勵。公司業績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們要認真研究管理層激勵的具體條款。它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有所指引。
還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斷總結。
此外,對於一個分析師,他的中心任務是持續地系統性地尋找黑馬和迴避風
險,我們可以做兩個測試和一個評估。第一個測試叫股價強弱測試,還有一個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它們的理論模型是這樣的,叫內部消息洩露模型,或者叫老鼠倉
模型。比如說一個公司已經公佈季度業績了,三個月之後才會再次公佈業績。我做一個假設,這三個月裡面公司沒有發生重大的事情,行業方面也沒有發生什麼重大
的事情。那麼在這3
個月裡,能影響股價波動的,應該只有大盤整體的走勢。三個月內股價的波幅減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應該是一條直線,對不對?但是情況一般並不是這樣的,往往
有波動,甚至大的波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發生了內部消息洩露。一些內部人,比如說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或者銷售總監等,瞭解公司的經營情況,消息就
這樣洩露出去了,他的親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關係較好的基金經理,就會不斷地買進或者賣出,導致股價有所波動。
股價強弱測試:就是週期性,如一週或一月,對同一個行業裡的一批個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關性的個股,比較彼此走勢的相對強弱。如果發現某個公司股價持續相對走強或持續相對走弱,作為分析師,應該打個電話或登門拜訪瞭解一下情況了。
第二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就是當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壞消息時,對它的股價表
現進行打分。例如政府出台了一個地產利空,地產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個地產公司只跌了1%,甚至還漲了,那就給它打個很高的分數。或者,公司公佈了一
個重大利空,分析師猜測應該會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還上漲了,那也給它打個高的分數。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話,可能是由於公司經營方面起了某些
變化,那麼分析師就應該關注了。
堅持運用這兩個工具,因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於系統性地分析公司情況。
另外,可以進行一個分析師評級評估。有份量的分析師對公司股價走勢的影響
會比較大。我們要瞭解他們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麼樣的。我們要分析其平均預期,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共識。自己研究這公司後,如果發現公司業績比
市場共識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個好的買點;如果遠低於市場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好的賣點。另外,如果發現很多分析師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時候,往往是好的買
賣點。
五.小結
現在我想做一個小結。市場裡有很多種投資理念,每一種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處。我所堅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說簡單也很簡單。
首先,分析宏觀週期,每三五年就是一個經濟週期。我們要耐心觀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選股標準,耐心等候合適的買點;
最後,既然公司是無所謂估值的,我們要和市場若即若離,關注市場的情緒。
六.投資的境界
和做人一樣,投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們應該有信心見賢思齊。
有一天我看《莊子》裡的《庖丁解牛》,豁然開朗,覺得我們做投資能達到的境界,原來和庖丁沒有分別。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講講他是如何解牛的,為什麼水平如此之高,聽完之後,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說,宰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下刀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可尋,對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要認真把握,掌握其規律。例如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
情,宏觀面、波動性、公司經營、估值體系這些節點都很重要,我們要全盤考慮,發現規律。普通屠夫宰牛,一個月就要換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換刀,因為
他們總是猛割猛砍,當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樣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沒換過。
他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他對骨頭關節這些地方,不是一輪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遊走於「有間」(空隙)之中,自然遊刃有餘。
我的理解是,投資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會
遇到很多困難,股價的漲跌,也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影響。我們要力爭發現一些重大的趨勢,包括宏觀面的、或者公司經營層面的,在困難堆積如山的
茫茫前程中尋找一條坦途,儘可能迴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選擇。垃圾堆裡找黃金,非常困難;大勢很不好,有些聰明人橫刀立馬,火中取栗搏反彈,很不容易;巴菲特
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爾夫曾教育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裡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麼找這根針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可是看一看周圍,到處都是拿著放大鏡去尋找這根針的聰明人。簡而言之,我們要去掙一些容易掙的錢,不要去掙一些很難掙的錢。容易掙的錢呢,容易掙很多倍。
很難掙的錢呢,即使我們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還是很難掙錢。
庖丁解牛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種感覺太好了,有志於投資的各位,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達至庖丁的境界。
芒格演講之人類誤判心理學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vf.html
人類的——經常出錯但總體上很有用——心理傾向相當多,而且相當不同。大量的心理傾向的自然結果就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原理:認知往往取決於情景,所以不同的情景通常會引起不同的結論,哪怕是同一個人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
以下是人類常見的心理傾向:
一、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二、喜歡/熱愛傾向
三、討厭/憎恨傾向
四、避免懷疑傾向
五、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六、好奇心傾向
七、康德式公平傾向
八、豔羨/妒忌傾向
九、回饋傾向
十、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
十一、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十二、自視過高的傾向
十三、過度樂觀傾向
十四、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十五、社會認同傾向
十六、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十七、壓力影響傾向
十八、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
十九、不用就忘傾向
二十、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一、衰老—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二、權威—錯誤影響傾向
二十三、廢話傾向
二十四、重視理由傾向
二十五、lollapalooza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
這種lollapalooza傾
向在我翻閱過的那幾本心理學教科書裡是找不到的,至少沒有得到系統的介紹,然而它在現實生活中卻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解釋了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結果為什麼會
那麼極端,也解釋了某些邪教組織為什麼能夠極其成功地通過各種手段將許多心理傾向引起的壓力施加在傳教目標身上,從而迫使他們皈依。被邪教盯上的目標跟巴
甫洛夫晚年研究的那些狗是相同的,他們的抵抗力因人而異,但有些被盯上的人在邪教的壓力之下頓時變成了行尸走肉。實際上,有些邪教管這種皈依現象叫做「咔嚓」(snapping)。
這
份心理傾向列表中體現的思想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呢?廣義的進化(包括基因的進化和文化的進化)早已將這些心理傾向深深地植根在我們的大腦裡,這些我
們無法擺脫的心理傾向能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呢?我的答案是,這些心理傾向帶來的好處可能比壞處多。不然的話,它們就不會存在於人類容量有限的大腦中,而且
還對人類的處境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這些傾向不能,也不該,遭到自動地清除。儘管如此,上文描繪的那種心理思考系統,如果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將有助
於智慧和端正行為的傳播,並且有助於避免各種災難。心理傾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各種心理傾向和防範它們的對策通常能夠防患於未然。下面列出的這些例子讓我
們明白一個道理: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一、卡爾·布勞恩的交流方法。
二、飛行員訓練中對模擬器的使用。
三、酒癮戒除組織的制度。
四、醫學院中的臨床培訓方法。
五、
美國製憲大會的規則:絕對保密的會議;最終投票之前所有的投票都不記名;大會結束前選票隨時可以重投;對整部憲法只投一次票。這些是非常聰明的、尊重心理
學的規則。如果那些開國元勛當時使用的是另外一種表決程序,那麼許多人將會受到各種心理傾向的影響,從而採用那些互不一致的、僵化的立場。那些英明的開國
元勛讓我們的憲法順利通過表決,因為他們摸透了人們的心理。
六、使用祖母的激勵機制(註:前文所述「祖母的規矩」),讓人們約束自己,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七、哈佛大學商學院對決策樹的強調。在我年輕而愚蠢的時候,我經常嘲笑哈佛大學商學院。我說:「他們居然在教那些28歲的人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高中的代數知識?」但後來我變得聰明了,終於明白他們的做法是很重要的,有助於預防某些心理傾向引起的糟糕後果。雖然明白得有點晚,但總比始終不明白好。
八、
強生公司所用的類似於屍檢的做法。在絕大多數公司,如果你進行了併購,而這次併購成為災難的話,所有造成這次愚蠢併購的人、文件和演說都會很快被忘記。沒
有人願意提起這次併購,因為害怕聯想到其糟糕的結果。但是強生公司規定每個人都要審視已完成的併購,將預測和結果進行比較。這麼做是非常聰明的。
九、查爾斯·達爾文在避免確認偏見方面作出的偉大榜樣。美國藥品管理局(FDA)效仿了達爾文的做法,很明智地要求在開發新藥物的研究中必須採用反確認偏見的「雙盲試驗」(Double Blind)方法。
十、沃倫·巴菲特關於公開競拍的原則:別去。
在以上列表所展現的思維繫統中隱藏著什麼特殊的知識問題?
嗯,
答案之一就是悖論。在社會心理學裡面,人們對這個系統瞭解得越多,它的真實性就越低,而這恰恰使得這個系統在防止糟糕後果、推動良好結果方面具有很大的價
值。這個結果是悖論式的,讓人沒辦法把心理學和基礎物理學聯繫起來,但這有什麼關係呢?就連純數學都無法擺脫所有的悖論,心理學裡面有些悖論值得大驚小怪
嗎?
這
種認知轉變中還有一個悖論:被操控的人即使明知道自己正在被操控,也會心甘情願地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這在悖論中創造了悖論,但還是那句話,這有什麼關係
呢?我曾經非常享受這種情況。許多年前,我在晚宴上遇到某位漂亮的女士。我以前並不認識她。她先生是洛杉磯一位有頭有臉的人物。她坐在我旁邊,仰起那張美
麗的臉龐,對我說:「查理,你能用一個詞來說明你在生活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嗎?」我明知道她肯定對許多人都這麼說,但我還是覺得很高興。我每次見到這位美女都會精神一振。順便說一聲,我跟她說的答案是我很理性。至於這個答案是不是對的,你就自己判斷啦。我可能展現了某些我原來不想展現的心理傾向。
張忠謀演講 明捧宏達電、暗諷三星
|
|
一月十一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邀約,談台灣科技業發展,張忠謀罕見的當起分析師,從創新、研發和競爭態勢三個面向,分析台灣PC、LED、太陽能等八大科技產業的前景。他特別點名宏達電,是創新而健康的公司,前景「艱辛中見樂觀。」 張忠謀特別提出,大量資本投資,表面上是優勢,其實是負擔,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台灣不見得要學三星,用高資本支出競爭,但光只有創新,也無法制勝。 他拿出一張圖解釋,新的想法,只能叫「點子」,只有把想法付諸實現,帶來改變,才叫「創新」,但創新還不夠,能把十萬個點子淘選成一千個,找出背後的商業價值,才叫「增值」,他認為,賈伯斯就是iPhone背後的增值者,演講一開始,他也表示,自己是「綜合增值者」。 這場演講,張忠謀清楚指出,台灣該做的不是學韓國,韓國走資本密集的財閥路線,台灣該走和資本密集相對的知識密集道路,投資好大學、培養更多的增值者,才是台灣科技業未來的希望所在。 |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