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2年﹐致牛欄股東信 一隻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hk/2013/01/2012.html
牛太,牛女:

牛欄投資組合在2012年的表現如下,

股票組合的表現:
          帳面值     恆生指數   STI指數
2010   +8.9%         +5.3%       +10.1%
2011    -11.0%       -20.0%        -17.0%
2012   +25.1%      +22.9%      +15.1%


 收息組合的表現:
          帳面值     恆生指數   STI指數
2011      -0.4%       -20.0%        -17.0%
2012   +46.7%      +22.9%       +15.1%

收息組合主要是REIT、商業信託。

股票+收息組合的表現:
            帳面值     恆生指數   STI指數
2011      -1.0%       -20.0%        -17.0%
2012   +32.7%      +22.9%       +15.1%


回顧2011年的股東信,
總結起來﹐自從今年(2011年)八月開始﹐我的策略是﹕
  1. 瞭解自己的能力
  2. 瞭解能力以內的企業的基本數據
  3. 挑選具備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
  4. 以好價錢買入
  5. 組合分成定息和股票

所以2012年,我在投資資產的分配
            股票      收息
2011      43%       57%       
2012      23%      77%     

當然,以上的分配不是在一天內完成的,而是摸索了6-7個月,逐漸形成的。

我是不是已經瞭解自己?
不,絕對不瞭解自己能力的過程是永遠無止境

(1)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就如以的兩首禪詩, 世人常讚歎第二首,說是大智慧,比第一首更高境界。就因為如此,我們是否就對第一首不肖一顧呢?有沒有想過,可能第一首更適合自己?

我個人覺得,不要太在意方法是否出名最為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能力。
一隻牛來說,就選牛的方法吧如果叫牛用龍的招數,恐怕......。如果只能漸悟,就不要強求頓悟。

Warren E. Buffett :
   To invest successfully over a lifetime does not require a stratospheric IQ, unusual business insight, or inside information. What needed is a sound intellectual framework for making decisions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emotions from corroding that framework.
   If you follow the behavioral and business principles that Graham advocates, you will not get a poor result from your investments. Whether you achieve outstanding results will depend on the effort and intellect you apply to your investment, as well as on the amplitudes of stock-market folly that prevail during your investing career.

以上幾句是摘自巴菲特在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Nov/Dec 1976, 發表的文章,也是第四版「聰明的投資者」的序言。我個人體會是,

如果我們想要這世人最後是投資成功,秘訣是:
  • 對的策略
這書(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所說的就是對的策略,尤其是第8和20篇。

我個人認為「 keep emotions from corroding that framework」
無非就是「信」。如果你不相信這個策略,稍微風吹草動,你就會起心動念,朝令夕改。

想要達到標青的成績,除了努力和聰明,還要看時勢。
三者之間,應先專注在努力,其餘的就相信一切都是好因緣。


時勢即系你這一生能有幾場金融風暴?
 When it's raining gold, reach for a bucket, not a thimble.

我個人認為,多閱讀、多嘗試(實驗),在過程中瞭解自己,搜尋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深入研究,再實驗。你可能發現,之前適合自己的方法,很可能經不起考驗;你也可能發現,Graham所述的方法,仍然經得起檢驗;但是,你也可能發現,Graham所述的方法,再加上巴菲特和費雪(Philip Fisher)所述,的確是可以再改善。從種種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建立能力(competence )。

2012年,股票組合出現極大的變動,首先是套現恆隆地產,第二是減少股票的部位,增加收息的部位。原因在於當時的收息市場有利潤,而且確定。雖然當時,我覺得股票和收息的利潤可能一樣,但是收息卻有先天的優勢,例如透明和公開的派息政策,以及收息的來源主要是房地產收租,所以可預測和能確定。市價變動是市場的事,我只要計算收息的價值,等待價值和市價的出現足夠的差別。

套現恆隆地產的想法,是因為覺得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市價很便宜,而恆隆地產的市價卻合理。 把合理的,換成很便宜,只要是龍頭換龍頭,我覺得還是可以的。(說穿了,就是錢不夠,才出此策)。
 

以上列表(16-7-12),再參考過去幾年的業績, 我個人認為是難得的便宜。龍頭股的特徵之一是對大勢敏感,通常可以在一年之間,有所反應,例如下圖所示:
 圖表用途工商銀行 (1398.HK)

 在6倍PE以下買入,仍然可能「暫時性虧損」,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市場瘋狂到何等程度。只要組合經營完善,貢獻合理的股息收入,我們是不必要理會賬面值的「暫時性虧損」。勝利的契機在於:
  • 對 「暫時性虧損」的容忍程度。成本便宜,容忍程度越高。龍頭企業, 容忍程度越高。越瞭解企業的基本數據,容忍程度越高。 
  • 耐心等待。龍頭企業, 等待的時間就有可能縮短。

6倍PE的成本,我們極有可能面對「暫時性虧損」,更何況是10倍PE的成本?


2012年的投資策略仍然適合於2003年

 廣儲糧、高築牆、緩稱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52

巴菲特傳記作者評伯克希爾股東信:別讓巴神那套愚弄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19

上週五,巴菲特公佈了一年一度的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伯克希爾)股東信,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讀過。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觀後感,你會怎麼說?

「誰是巴菲特繼承人及其重要性」(Warren Buffett's Successor: Who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一書作者、伯克希爾的股東Jeff Matthews給出的是:無聊。
 
別忙反駁,Matthews還有補充:無聊演繹得不錯。
 
今年和前兩年不同,前年巴菲特退位的傳言甚囂塵上,去年巴菲特宣佈,董事會實際上已經批准了一位接班人。今年沒有這方面的故事,只有不少好消息。
 
巴菲特告訴我們,伯克希爾最大的利潤髮動機——鐵路與能源公用事業公司發展良好,這些公司大量持現必將贏得很可觀的回報。
 
Matthews提醒大家,伯克希爾的伯靈頓北聖太菲鐵路公司(BNSF)現在負擔著15%的美國城市間貨運量,兩年前巴菲特提到的這一比例為11%。
 
從盒裝巧克力製造商See's Candies到酒類等各類產品經銷商McLane,伯克希爾旗下大部分小企業也都表現不錯,但巴菲特說它們幾乎沒什麼好說的。
 
他迫不及待要談論的是自己作為伯克希爾首席投資官的兩個超級替補——Todd Combs與Ted Weschler。這兩人去年的業績都比標普500指數高10%以上。
 
巴菲特用玩笑的口氣抱怨說,Combs和Weschler「讓我望塵莫及。」
 
還有保險業務,即使不是伯克希爾的靈魂,它們也是核心部分。用巴菲特的話說,很有效率,「彈無虛發」。
 
此外,巴菲特照例讚揚了多位伯克希爾的經理人,像以往那樣,也反省了看上去「壞」消息,即去年伯克希爾賬面增值比例不及標準指標標普500的盈利比率。即便伯克希爾稅後淨值增加了240億美元,巴菲特也說這些數字「有失水準」。
 
巴菲特有預見性地透露,去年沒有如願達成任何一筆大收購,沒能捕到「大象」。他重申「美國最好的年頭在我們前方」。
 
Matthews認為,這封信最精彩的部分,即巴菲特帶給讀者最大感觸的部分並不是保險和鐵路業務,也不是邀請一位看空伯克希爾的分析師參加今年股東年會的問答環節,而是巴菲特感嘆五年內跑贏標普500的記錄受到威脅。以前巴菲特還從來沒有這樣公開談論過。
 
迄今為止,我們從未五年內輸給大盤,成功地43次五年時間裡超越標普……但標普過去四年每年都有收益,超過了同期我們的盈利水平 。
 
如果市場2013年繼續前進,我們五年期的勝績就將畫上句號。
 
巴菲特的好幫手芒格認為,應該買好的企業,不應該貪圖便宜。實際上,在芒格的這種真知灼見和多位高明經理共同努力的幫助下,過去48年裡,巴菲特已經讓伯克希爾的淨值每年複合增長19.7%。相當於48年裡每年增長近20%,大概一共增長586817%。
 
即使取得這樣的成績,巴菲特還在擔心43次都在五年內跑贏大盤的記錄不保。這已經告訴我們,創造一個巴菲特這樣的記錄需要什麼。說白了:赤果果的競爭本能。
 
所以,Matthews說:
 
別讓巴神表面的那套愚弄了你。人家的目標是當全球首富。他成功可不是坐享其成,不是靠說些在家裡編的警言妙語,而是比別人幹得更好、想得更深,並且每天、每週、每年都是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1

給自己的情書——2012年枯榮致股東信(上)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cz9n.html
枯榮投資賬戶截止2012年12月31日合計2,237,700元人民幣,較2011年同比增長17.87%。同期上證指數上漲3.17%,相對跑贏上證指數14.7個百分點。儘管收益率看起來馬馬虎虎,但從2010年10月份行情下跌以來,賬戶仍然沒有超出當時最高2,460,000元的紀錄。這意味著三年顆粒無收的狀況仍然在持續。

A股市場整體仍然處於整體蕭條中,2012年末整體法計算市盈率為11倍左右,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已經相當或處於下風。這和過去A股市場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波動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但大量的中小型企業被市場追捧,以至於平均法計算的市盈率水平為26倍,這是過去波動中樞位置偏下。這種狀態從2009年末提出經濟轉型後就一直存在,不過相對於2010年的瘋狂局面已經大為緩解。A股市場的整體蕭條,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複雜是吻合的。去年四季度GDP有望觸底回升,各種數據表明經濟在緩慢的回暖。但是由於年初的房地產新政以及對政務消費的抑制,經濟復甦形勢看起來撲朔迷離。但從更長期看,世界經濟形勢顯然在不斷回升。美國已經看到從泥潭中走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宣告美股率先走入牛市。美國大型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的估值水平在快速提升,已經很不便宜,特別是消費品龍頭企業,例如沃爾瑪、可口可樂、家樂氏、麥當勞等等,估值水平甚至最高已經達到25-30倍市盈率。歐洲甚至包括日本市場的走勢也顯示投資人對於股市的信心在逐步恢復。國內A股市場的滯後有國內經濟自身的複雜性,也有投資者方面的因素。相對海外市場大部分資金是由機構打理的情況,國內目前市場主體仍是散戶為主。散戶投資人對於趨勢性的注重導致往往追漲殺跌,在市場蕭條時刻不願入場。A股市場滯後海外市場不是一次兩次,2003年全球資本市場都企穩向上,到2005年實際上已經處於牛市兩年,但A股市場卻逆勢從2003年1400多點跌至最終998點。A股市場牛短(很少超過兩年)熊長的局面從成立便一直存在。這和國外市場牛長熊短(但短期下跌幅度很大)相比,的確是有自身的特色。但不論如何,只要市場整體的業績仍能平穩增長,估值就像個彈簧,壓的越低,一旦釋放出來的力量也會越強,這個時間不必去猜測(也極難猜測),事實上如果有持續的現金流入,這種局面非常有利於投資者。不但可以便宜的價格買入股票,而且還可以累積股息進行再投資。這個時期空倉的隱含風險遠遠超過持倉(當然還要看持有的股票),此時最大的空頭,未來必然成為拉升市場的主要力量。

截止2013年3月29日,枯榮賬戶持倉情況如下:

————————————————————————————————
   公司名稱 持股數    每股收益  ROE   每股分紅派息(含稅)
————————————————————————————————
1、招商銀行  98937股   2.1元     24.78%   0.63元
2、中國平安  8500股    2.53元    13.8%    0.3元(中期0.15元)
3、雙匯發展  2500股    2.6元    27.93%    1.35元
4、蘇寧云商  9600股    未披露年報
5、中國人壽  2700股    0.39元     5.3%    0.14元 
6、三全食品  1600股    0.7元     8.43%   0.2元 
7、中順潔柔  2000股    未披露年報(已披露一季報預告)
8、張裕A/B   800股     未披露年報
9、雙禧B     73500份   
10、50ETF    9700份
11、中國動向 51000股    0.0319元  2.58%   0.01元
12、雨潤食品 10000股    -0.332元  -3.83%   無派息
————————————————————————————————


從行業分佈來看,銀行保險為代表的金融股和消費行業是最大的兩部分,其餘為指數型基金。
2012年按照已經披露信息,總計可獲得分紅派息:62,567元人民幣(扣稅後)。其中主要是招商銀行,貢獻了扣稅56,097元。2009年招行扣稅後派息每股0.06元(不含10股送3股)、2010年派息為扣稅後0.189元、2011年為0.261元、2012年為0.378元、2013年6月份派息扣稅為0.56元。有人又有新發現:派息後除權,還要扣除10%的股息稅,派息有何意義?這個問題對短期投資者而言,的確存在。但對於較長時期投資者而言,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有興趣的可以閱讀《平民資本家》。如無例外,大部分派息會繼續買入招商銀行,除非有更吸引人的標的。

招商銀行2012年收入1133.6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7.9%。歸屬母公司淨利潤452.73億,同比增長25.31%。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24.78%,這在同業中處於較好水平,也大大超過A股市場平均收益率。再次強調一次,持續多年維持20%淨資產收益率的企業十分稀缺(還要剔除依靠大比例分紅維持收益率的企業)。如果這類企業定價僅為淨資產的1-2倍,那真是令人心動。我認為銀行業未來的平均回報率不會降至A股剔除金融股的平均回報率水平(從9%-16%波動)。即便降至那樣的水平(意味著銀行利潤平均下降40%多),以1倍PB多一些的價格買入也是筆非常划算的生意。否則,你必須拿出接近3倍左右淨資產的價格買入回報率平均也就12%左右的資產(剔除金融股後的其他上市公司整體回報率和對應的資產定價)。

業績很重要,但業績背後支撐的業務更重要。銀行業不是一個比拚業績增長的行業。正如巴菲特所說,銀行業最大的問題即是帶著20倍槓桿做生意,只要稍有疏忽,股東資產就會賠的精光。招商銀行歷史上曾經在94-98年期間遭遇過招商局集團冒進帶來的巨大壓力,當年的離岸業務遭遇重創,不良貸款率曾飆升至上市時的10.25%。其中不良貸款中24%都源自於離岸業務。當年解決招商局後遺症的是後來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而中國唯一經歷過主管銀行破產的銀行家正是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我相信一位經歷過銀行破產的銀行家,而不是那些從未經歷過銀行業起伏的職業經理人。

但銀行企業的複雜性導致無法從財報上進行客觀的評估。如同芒格所說:我不清楚別人是否會一筆筆的核對銀行貸款的風險,但是我們判斷銀行風險的重要考察因素是銀行家本身。對於富國銀行的投資和加倉,完全是基於對管理層的信任。

考察招商銀行,我仍然關注負債的取得以及成本。2012年期末招行活期存款比例為52.22%,同比下降2.36個百分點。可以看到企業活期存款比例下降幅度最大,而零售活期佔比僅下降了0.13個百分點。招行活期存款佔比和國有大行幾乎相當,例如建設銀行活期佔比為51%左右。建行零售活期佔整個存款比例為18.44%,招行為20%。而其他股份銀行可比性不大。例如民生銀行,活期佔比為37.87%,其中絕大多數是公司活期存款。零售活期存款佔整個存款的比例僅5.6%。而整個零售存款佔比僅20.44%,大幅低於國有銀行和招行。這說明兩者的業務方向迥然不同。從2012年企業活期存款佔比的普遍下降來看,零售活期存款的變遷幅度要小得多!2012年招行存款業務成本為1.91%,比建行1.84%略高,仍處於行業較低水平。而民生銀行存款業務成本為2.37%。但由於同業負債成本很高,因此整體招行的負債成本為2.27%,民生銀行全部負債成本為3.04%。

如果一家銀行擁有很強的負債成本優勢,而且還有管理上的成本費用優勢,那麼就已經構築起一道護城河。如果這種負債具有極強的黏性,那麼這道護城河就更加深厚。公認的具有較強黏性的「核心存款」包括:個人零售存款、小微企業存款等。主要原因是銀行為其提供了大量產品,多產品的綜合優勢導致客戶轉換成本很高。這一點可以參見帕特.多爾西寫的護城河之一:轉換成本。例如富國銀行做過調查,對單一客戶提供了超過6個產品時,客戶轉換率會急劇下降。事實上,富國銀行等少數銀行綜合比較從客戶收取的各類費用收入與支付的存款利息,客戶反而是倒貼錢給銀行!正如同經營很好的保險企業,綜合成本率(產險而言)大幅低於100%的企業,取得浮存金的成本居然是負數!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好事!芒格說的最直接:伯克夏爾哈撒韋的業務真是絕好,我們取得的資金成本是3%,資金投向的企業回報率是13%!就這麼簡單!

說完負債成本,還關心的當然是資產方的收益率。在貸款及墊款收益率的子項上,民生銀行獨步天下!2012年高達7.53%,這遠遠高出招行和建行(略低於招行)。但加上債券、同業拆解等資產收益,差距就沒那麼大了。招行2012年整體收益率為5.14%,民生銀行為5.79%,差距比2011年進一步縮小到0.6個百分點。有些可笑的是,那麼多人質疑招行的資產方沒有優勢。然而2012年淨利息收益率(淨息差),招行是3.03%,建行是2.75%,民生是2.94%!淨息差招行毫無疑問的拿到最優,而且是在貸款收益率差距民生銀行一大截的情況下!2012年招行淨息差下滑0.03個百分點,民生銀行下滑0.21個百分點!建行下滑0.05個百分點。

換言之,招行如果不做傻事,這是門絕好的生意!但是僅僅因為利潤增速過去不如競爭對手(實際上已經相當相當高的增速!招行2009年淨利潤為182億,2012年是452億!如此暴利的增速,居然還有人不滿意!),招行上下都面臨較大的壓力。我懷疑這種外部壓力會改變招行過往的戰略步伐,甚至不排除一股腦的做傻事!這是投資者的悲哀,也是上市公司的悲哀。巴菲特對銀行業的看法十分精闢: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但在90年代初,他的看法十分謹慎),但總是週期性的群體做傻事!還記得花旗和AIG在90-06年的業績狂飆時期?金融創新、次級貸款衍生的各類神奇的債券、期權、複雜金融產品推高公司業績,股東和公司管理層賺的盤滿缽滿。不跟進的銀行不僅業績跟不上步伐,連投資者都是怨聲載道。2008年一年,打回原形,花旗和AIG幾乎破產,股價跌至渣。幾十年的經營毀於一旦!而貌似古板跟不上潮流的富國銀行,股價卻創下新高。

回到股權結構上,類似四大行,甚至包括招商銀行,都有一個管家婆式的國資大股東。招商銀行這些年有無數企業洽談合作,但沒有一家入股。招商銀行居然是國內銀行業極少數沒有外資入股參股的銀行!這是拜招商局所賜。好處是有人會關心公司的長遠發展(短期業績對國資股東而言,毫無意義,除了對有期權的管理層),壞處是沒有人會冒險。長此以往便形成惰性、大企業病。對於風險定價的能力很低。類似民生銀行的案例是個特殊情況,沒有單一較大股東,且股東都是清一色的民營企業。好處是靈活,股東和管理層很快就能達成共識:業績!這種對業績的追求使得這類企業都非常敢闖。壞處也是明顯的:沒有人對公司長期利益負責。史玉柱是準備三五年撤退,新希望可能持股風格更長期些,復星這些也是作為「財務投資」。比較複雜的是,銀行和保險企業一樣,都是風險和收益期限不匹配的行業。銀行作出激進的行為,收益往往在當期或持續短期內顯現,但風險卻要推遲到後面才能看到。我是比較懷疑小微企業的整體風險,不論是通過專業的審查,還是通過互聯互保,都難以消除整體的風險:經濟波動對小微企業的影響很大、小微企業的誠信體系等等。這本來是需要慢慢進化的,但是由於政府一廂情願的扶持小微企業(如同當年為國企解困一樣),大上快上,在體系尚未建立、國內經營環境還遠未到國外成熟市場時,就強行驅趕銀行進入這一較高風險領域。

從現在來看,我不清楚這種改變對招商銀行長期戰略發展有利還是有害,但至少短期內看到個人經營貸款佔比大幅提升、「兩小」貸款大幅提升。淨息差維持很好的水平。撥備也在反哺業績。業績短期看起來真是不錯,歐耶!即便長期投資者,誰不希望投資的公司這幾年業績和股價狂飆呢?高位賣出後,這家銀行死活誰會關心?

我並不是質疑民生銀行在激進冒險,質疑招商銀行也在跟隨開始冒險。因為這個事情無法事先驗證,除非你一筆筆核查公司貸款的去向。這和負債端的優勢不同,負債的優勢可以一目瞭然。從這個角度,我仍然無法對民生銀行投信任票。當然,這個看法必然會遭到無數民生粉的板磚。股價已經說明這一點,目前階段招行粉只能忍氣吞聲吧?哈哈!

回到正題,資產質量方面仍然關注銀行最主要部分。招行2012年不良貸款新增25.21億,不良率為0.61%,增長0.05個百分點。民生銀行新增不良貸款29.84億,不良率0.76%,上升0.13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仍不是不良貸款)招行新增25.28億,民生銀行新增37.55億。反正股份制銀行絕大部分資產質量都有所下降。但是注意,並不是不良貸款率越低越好。只要業績增長能夠覆蓋風險,那麼這種風險定價的能力就不用去詬病。從海外來看,0.6左右的不良率已經是優秀銀行的極限,也是不太能長期維持的,除非銀行放棄風險定價能力的提升。而國有大行在這方面的表現明顯要好於股份制銀行。道理很簡單:全國性的覆蓋分散了風險。

招行在地融平台和房地產貸款的佔比繼續下降,前者佔比5.14%,下降2.32個百分點,不良率0.17%。房地產貸款佔比為4.2%,下降1.4個百分點。不過這遠遠不足以反映房地產市場如果大幅下跌給招行造成的影響:產業鏈、抵押物的縮水等等。房地產對銀行的影響是深遠的。

另外,考慮不良貸款期末總額,還需要考慮核銷情況,這方面民生銀行大幅高於招商銀行。但是由於總額的增速更快,業績增長也更快,因此民生銀行目前階段看起來風險定價能力是優秀的。(但是還是那個問題,從開展商貿通等業務開始的時間還太短了,無法反應這項業務的真實風險)。

期末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49%,上升0.27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2.14%,同比上升0.61個百分點。主要是資產投嚮導致加權風險資本的增速低於資產總額的增速。但是監管層仍然搞不清楚是否要將招行歸入系統性重要銀行,這個問題真是糾結!希望乾脆一些,配股就配吧!招商上市以來的分紅總額和兩次融資的總額相差也就是36.45億,這還不到去年分紅額135.9億的26%!把資金分配到淨資產收益率維持20%以上的企業,我想不到拒絕的理由。而且這種融資其實是監管層在次貸危機後的矯枉過正!

回到零售業務,這是我最看重的部分。理由不必多說,08年前很多年,所有銀行都將這個作為戰略重點,並且不遺餘力的吹噓這塊業務的優勢所在。幾年過去,似乎沒有人再強調了。股份制銀行中,大部分都不提當年的零售業務轉型了。清一色,都撲向了小微貸款業務!另外,小微貸款業務幾乎都被劃入了零售業務。

零售銀行的好處不用多提,但是代價不菲。招行2012年零售銀行付出的成本收入比高達48.83%!這還同比下降了5.07個百分點。這和批發業務的成本收入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其實這部分也拖累了招行整體的成本費用表現。但是我認為這是值得的,零售客戶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過分。大量零散的零售客戶以及帶來的高淨值客戶,將構築銀行負債最為堅實的基礎,同時它們的付息成本還是最低的。

小微企業方面,民生銀行為3169.51億,同比增長36.33%。招行為1771.39億,同比增長104.91%。但是民生銀行的小微貸款佔比仍大幅高於招商銀行。小微貸款的不良率上,民生極低,至少現在看是非常值得讚賞的,只不過....時間。

關注的理財產品方面,債券、同業拆解等流動資產的配置比例為70%,其中52%是一年內到期。當然,這仍然難以準確衡量理財產品方面的風險:短借長貸,以及投向高風險領域項目。

很高興看到公司零售客戶繼續成長,一卡通卡均存款繼續增加500元左右至1.05萬/卡。金葵花以上客戶新增12.79萬戶,新增數量比2011年還要加快。(當然,金葵花客戶的定義是可能存在問題的,因為如果達不到50萬的平均資產額度,並不會取消你的資格)。私人銀行客戶數增長18%多,與建行接近。民生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增速很快,目前客戶數是招行的一半左右,但是管理的總資產只有招行的29.5%,因此民生銀行客戶的人均資產量偏低。

撥備覆蓋方面,招行的確有些反哺業績,但是民生銀行也是類似。建行等大行倒是表現較好,沒有去修飾業績。但總的來說,招行以接近五大行的規模,維持現有的撥備率水平已經足夠,除非被劃入系統重點銀行,撥貸比要求升到2.5%。

派息方面達到承諾的業績30%左右,略微超過我的預期。總的來說,我對招行2012年經營和業績表現非常滿意。如果說因為還有其他銀行業績增速超過30%,就因此不開心,我覺得可能是我患上了剝奪強迫症。相對於持倉的其他很多還在行業困境中掙扎的企業,招行表現已經足夠讓我表達敬意!雖然我認為招行也不可避免的一股腦做傻事,但是我又想不出不做傻事的理由。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1

給自己的情書——2012年枯榮致股東信(下)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d3rw.html

帳戶持倉第二大的行業是保險行業,主要是中國平安及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在上市時便引起我的注意,但是當年市場對保險股的瘋狂追捧讓我望而卻步。時間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幾年過去,市場的寵兒便已成為棄兒。對於保險行業比較複雜的業務,外部人都是管中窺豹。但是多年跟蹤的結果讓我對保險股的認知停留在比較樸素基礎的水平。

 

簡單來說,保險行業可以從兩個方面不斷積累可投資資產,一方面是現有保單的持續性(中國平安2012年13個月保單繼續率為92.7%,25個月為90.2%),一方面是新增保單(儘管行業的增速大幅下降,平安表現最好)。這帶來投資資產的持續增加。2001年中國平安可投資總資產為803.92億人民幣,2007年為4748.8億人民幣,2012年為10741.88億(首次突破1萬億),這個數字每一年都在增加,沒有一年倒退。

 

在保單的利率上限受保護(2.5%)背景下,行業競爭從90年代的盲目定價中走向正軌。但可能出現的保險利率市場化政策可能導致傳統險方面出現價格競爭,導致保單在承保初期出現較大額的虧損。但是由於分紅和萬能險佔比較大,因此主要影響保險公司的還是投資資產的收益率。

 

保險行業的投資主要是債券和定期存款。2012年中國平安在債券、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現金上的資產分配比重高達81.4%。這方面的投資主要是通過持有到期獲取穩定收益。債券上面有部分劃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收益情況取決於固定收益部門的投資能力。但整體而言,保險公司這部分收益率是相當穩定的。例如中國平安在總投資收益率最高峰的2007年,其淨投資收益率也就4.5%,2006年為4.3%,2011年為4.5%,2012年為4.7%。主要原因就是總投資收益率要考慮已實現或未實現的收益和資產減值。

 

而如果去考察總投資回報率,則會發現其與股市的起伏息息相關。中國保險行業在股市上的投資能力基本上與散戶類似,做著追漲殺跌的生意,是典型的趨勢投資者。例如2003年股市蕭條時,中國平安在權益類(基金、證券和聯營企業)上的資產分配比重為2.9%!而到了2007年市場明顯進入瘋狂階段時,中國平安的權益類投資比重大幅上升到24.7%!逼近監管線極限。(換言之,保險行業將成為後面大熊市中最大的空頭之一)而在2012年市場蕭條時刻,它的配置比例又降至9.5%!

 

即便這麼不堪的投資能力,但在趨勢向好階段,保險行業的業績顯然會出現大幅的突變。一方面是受益於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重上升,加上趨勢向好時這部分的收益率在短期的大幅增加。2007年中國平安的總投資收益率高達14.1%!而2012年僅2.9%!在2007年,幾乎每一個保險行業研究員都將14.1%的畸形收益率作為評估股票價值的重要參考依據。可笑的是,沒有一次預測是靠譜的,幾年過去,平安的收益率居然只有2.9%。因此,請別去深挖細研平安和人壽的固定收益方面的投資能力差異如何如何了。那一點點的差異絲毫無助於分析保險公司的核心。

 

中國平安很討巧的通過收購深發展,將銀行利潤增長沖淡了保險分部業績的大幅下滑。而中國人壽等其他純保險公司都沒有那麼幸運了。當然,事物總是兩面的。當股市再度走強後,人們又會發現純保險企業的業績彈性會明顯強過混業的集團。平安銀行是一家作風激進的銀行,平安集團控股後甚至有更加激進的傾向。2012年不良貸款翻了一倍,但是撥備覆蓋率卻大幅下降來提升業績,它的覆蓋率在同業中是相當低的。我對平安集團長期沒有抱太大信心,這種極其複雜的金融控股集團是很容易在外部未警覺情況下暴露極大的風險。

 

好了,我繼續將保險行業作為未來市場行業向好時的一個加速器,儘管每一次股市低迷期間,它們總是看起來像垃圾一樣。2003年-2005年的中國人壽便是最好的案例。但是我也見過市場向好後的保險公司業績突變。例如中國平安,2007年業績較2005年翻了5倍!不過估值上,應該不會再有那麼美好的情況了。

 

由於雙匯發展的價格上漲,持倉量已經成為帳戶中的第三位。加上雨潤食品,肉製品行業佔比比較高。雙匯發展的購入全部發生在2011年5月份跌至56元時。當時價格已經逼近羅斯托克要約收購價格(但維持期限當時僅有3個月)。對於這類市場佔比極高(高溫肉製品市場佔比超過65%)的大眾消費品龍頭,危機不會是致命的。雙匯發展經歷了管理層變相MBO後,業績釋放的動力從來沒有這麼強烈。於是我看到一份靚麗的年報。上游屠宰整體毛利率高達10.54%,而此前雨潤食品曾超過10%,後面種種跡象表明毛利率根本達不到那麼高。面對其他對手,雙匯的屠宰環節毛利率並表後的確有些高。我看不到可抵扣增值稅項有多少,其他應收款只有300多萬的地方稅務局項目。而雨潤的可抵扣增值稅項目2012年終於大幅增加到13億港幣之多,這說明上游的毛利率根本就是極低。按照2011年項目推測了下,上游屠宰毛利率應該在3%以下。在高溫肉製品領域,雙匯依然強勢。2012年比競爭對手高3倍左右,這個比例創下歷年新高。可惜高溫肉製品整體行業缺乏創新,市場容量能維持較低水平增長就謝天謝地了。最有喜感的是,雙匯發展越來越有當初雨潤的風采。於是我看到2013年計劃:屠宰量1750萬頭、肉製品190萬噸,比2012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當然,能否完成是另外一回事)。經營性現金流的大幅增加(一倍),同時注意到,2013年資本開支激增到40億人民幣!2012年的大比例派息(遠超30%每年可分配利潤)。初級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高科技、出口型企業都是燙手的山芋。你無法想像一家不繳納所得稅(初級農產品加工企業免繳,肉製品行業是要繳納),甚至增值稅都不繳納(低於13%毛利率實際上增值稅都是倒掛)的企業,財報還有什麼是真實的。在此為證,以後這方面的企業是直接排除掉的,除非它是國企。雙匯目前的業績、年報以及屠宰行業的未來整合空間,都是吸引投資者的。當然,我現在才明白屠宰行業的整合進度可能遠低於市場的預期。無論如何,在目前階段,投資者仍可以享受公司推高業績的碩果。只不過需要緊密地盯住資本開支項目,事實一再證明,這個項目是最容易將資本從上市公司挪出的途徑。出事的農業股,例如超大現代、雨潤食品,皆是如此。收入、業績、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都是增長的,但資金不斷流入上市公司,必然需要有資金不斷從上市公司流出,因此都有龐大的資本開支計劃。如果說不在資本市場融資,那麼理論上這個行為是無意義的。但一旦在市場融資或者說控股股東高位拋售股票,就不一樣了。多出的融資資金和高位套現的資金就是控股股東所得。

 

三全食品、中順潔柔和張裕是新買入的公司。三全食品所處的速凍米面行業我認為前景不錯,主要是城鎮化和都市節奏的變快,快餐業受到成本壓力,價格上升幅度很快。速凍食品有一定的人力成本優勢(但冷鏈運輸倉儲成本較高)。整個行業市場規模約100多億人民幣。行業競爭格局已經形成。三全在2010-2011年開始逆轉,2010年收入規模首次超過思念食品。而思念落入第二名後顯示出諸多問題(財報虛假、外埠過多依賴經銷模式、大股東主業轉移)等,已經在新加坡退市。第三名灣仔碼頭主攻高端市場,中低端缺乏產品線對應。第四名龍鳳已經被三全收購。在很多KA終端,你可能會看到最多的促銷員是三全的,也許有些有灣仔碼頭的,但很少看到思念或其他產品的促銷員,這很說明問題。而速凍米面行業還有很多創新空間可以利用。例如鹹湯圓、果醬湯圓、地方特色面點等等。三全剛推出私廚水餃系列,替代原有的高端產品,並在一線城市推出攻擊灣仔碼頭在高端市場的優勢地位。而新產品的拓展和創新將會豐富SKU,並且攤薄營銷及管理費用。三全的淨利潤率我認為還有提升的空間。三全食品的最大風險是內部管理、創始人年齡較大,而兩個兒子如何做到平衡非常難。另外,就是公司股價估值很高,歷史上從未跌破過28倍PE,這是影響其投資價值最大的地方。無論如何,我願意先買入一部分。

 

張裕在過去一兩年股價大幅下跌,壞消息一個接一個不停歇。進口酒從2009年開始的猛烈衝擊、國內經濟形勢的放緩、農藥門事件的影響、營銷體系的改革衝擊、高端政務消費的打擊等等。目前股價已經跌破第一次建倉時的35港幣,市場先生的情緒真是令人驚嘆!當然,整個葡萄酒行業都在遭到重創!王朝酒業已經虧損,長城所在的中國食品業績大幅下滑,其餘諸如通天酒業等等小企業更是雪上加霜。放大到整個酒業,都是如此,高端政務消費的打擊以及累計多年的行業泡沫導致投資者看到了酒類企業的另一面。進口酒的衝擊是巨大的,但是整體而言,最終會形成一個平衡,不會是顛覆性的。國內實際上CR4的市場份額整體是不斷下降的。進口酒最大的問題是品牌和渠道。另外產品魚龍混雜,很容易爆發信任危機。卡斯特等巨頭對中國市場還未熟悉,眾多品牌如何能形成一兩個拳頭產品非常重要。現在看建發酒業這樣的進口酒龍頭企業都在為過去兩三年的進口酒泡沫買單。無論如何,行業的危機還遠未結束,看看市場能最終給怎樣一個吃驚的價格吧?張裕的優勢的確有些被削弱,倒不是外部因素。公司的分紅政策發生較大轉變,比較激進的產能擴張計劃和較大的資本開支都值得警惕。公司管理層長達10年時間沒有變化,而競爭對手幾乎換了四五屆管理層,但近期的變化有些奇怪,也許是當初MBO的過橋資金已經償付完畢。

 

中順潔柔面臨的行業是個不錯的行業,生活用紙屬於典型的必需消費品,與經濟週期相關度不太大,特別是衛生紙分部。整個中國生活用紙行業規模可能有600多億,而目前CR4的市場份額也就30%左右,行業集中度在明顯提升。中順潔柔在行業中排名第四,面對幾個重量級的對手:金紅葉(APP,世界十大紙業巨頭)、恆安集團、維達國際。恆安在國內市場具有很強的實力,各個地區都比較均衡。而中順潔柔主要在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有一定地位,在全國範圍主要是產能佈局問題。畢竟對手上市時間較早,產能的擴張也很快,例如維達國際,計劃到2015年產能較目前翻一倍到100萬噸。中順未來的產能主要在廣東和四川等傳統比較優勢地區,因此消化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但是和競爭對手相比,中順的產品創新實力較弱,這一點維達國際做的最好,這幾年的業績也是讓人刮目相看。因此中順可以在行業集中度提升和行業增長中獲利,但如果沒有持續的創新,很難改變行業的競爭格局,動搖前三強的地位。不過由於產能利用率的逐步釋放,較大的折舊攤銷一旦進入拐點,業績的釋放會比較快速。相對於競爭對手,公司的市值從現在來看應該是偏低的,但是也沒有太大安全空間。值得嘗試,但是無法重倉。

 

另外還有一些持股,例如中國動向。面臨的行業困境就不必多言。但是公司帳面現金充沛,老闆開始回歸主業。存貨的清理明顯優於競爭對手,例如李寧等。店面數量不如對手那麼龐大以至於尾大不掉。這是一個股價跌破淨資產、跌破淨現金的案例,但現在股價已經反彈。只不過這個行業還不是短期內能夠恢復的。

 

面對平淡的2012年,沒有太多可以回顧的。展望2013年,也沒有太多可以憧憬的。鐘擺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擺動,但在極端時刻,你會認為這種狀況能永遠持續下去。保持現金流、不負擔任何有時間限制和高息的槓桿、不理會別人如何如何判斷,堅守自己的信念。熊市沒有可能會傷害到你,相反,會讓你不斷積累低成本的股票。牛市和樂觀情緒才是投資人的大敵!不要對別人的投資案例或收益率進行任何評價,你的目標是市場整體和你自己。如果說牛市是有耐心投資者收穫的季節,那麼蕭條的熊市則是需要耐心播種、澆灌、等待的季節。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時候決定投資者命運的,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情緒的起伏。希望未來若干年再回首這段時期,會有更深的領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05

2013年股東信 pinkkylin

http://xueqiu.com/1340179138/23550323
2013年股東信

致亞馬遜全體股東:

看到這封信的普通讀者會知道,我們在亞馬遜工作的動力來自打動客戶的願望,而不是對最佳競爭對手的熱情。我們不會評論那些可能讓企業最大限度獲得成功的方法。這樣做有利也有弊,以成功競爭對手為核心的企業有許多例子。我們致力於關注競爭對手,受到他們的啟發,不過實際上以客戶為核心是我們企業文化的標誌性元素。

我們的優勢——也許是微妙的優勢——就是以客戶為中心,這有助於調動某種積極性。在我們表現最好的時候,我們並不會等待外界的壓力。在我們需要行動以前,我們就從內部改善我們的服務,增加優勢和功能。在我們需要行動以前,我們就開始下調商品價格,為客戶增加價值。在我們需要行動以前,我們就開始發明創造。這些投資的動機就是對客戶的關注,而不是對競爭的反應。我們認為這種做法能夠贏得客戶的更多信任,推動客戶體驗的快速改善——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我們已經領先的領域也是如此。

「感謝你們。每次我看到亞馬遜首頁的白皮書,我就知道我支出的費用會得到超出自己想像的服務。我簽署了免運費的亞馬遜會員(Prime)服務,現在我能看到更多的電影、電視和圖書。你們不斷增加更多的商品,但是不會收取更多的費用。我要為此再次表示感謝。」 我們的會員服務現在有超過1500萬件商品,比我們在2005年推出這項服務時增長了15倍。即時視頻應用(Prime Instant Video)的觀看節目在一年多里增加了兩倍,擁有超過38000部電影和電視劇。Kindle用戶借閱圖書館(Kindle Owners' LendingLibrary)的圖書增加了兩倍多,擁有超過30萬本圖書,包括我們斥資數百萬美元購買了全套哈利波特系列,供用戶選擇。我們並「沒有必要」對會員服務做出這些改進。我們積極主動地提供服務。與此相關的投資——長達數年的重要服務——是亞馬遜配送(Fulfillmentby Amazon)。亞馬遜配送讓第三方賣家選擇把他們的庫存商品投入我們的配送中心網絡。對我們的賣家客戶來說,這項服務改變了遊戲規則,因為他們的商品從會員服務中獲益,帶動他們的銷售額,與此同時讓客戶受益,他們可以通過會員服務選擇更多的商品。

我們建立了自動化系統進行觀察,如果我們提供的客戶體驗沒有達到我們的標準,這些系統就會主動向客戶進行補償。有位業內觀察家最近收到了我們自動發送的電子郵件,郵件上說,「我們注意到,你在觀看亞馬遜視頻點播(Amazon VideoOn Demand)提供的電影《卡薩布蘭卡》時視頻播放效果不佳。我們很抱歉給你帶來了不便,並向你退還以下費用 :2.99美元。我們希望你能再次使用這項服務。」這次主動退款讓他感到驚訝,他在文章中提到了這次體驗:「亞馬遜注意到,我觀看視頻的效果不佳,他們竟然因為這件事決定給我退款?你瞧,這才是顧客至上。」

如果你從亞馬遜網站預訂了商品,我們保證在你下訂單到商品發佈期間,你會得到最低的價格。「我剛剛收到通知,由於預定價格保護機制,亞馬遜向我的信用卡里退還了5美元…這種做生意的方法太棒了!感謝你們公平誠實的交易。」大多數客戶非常忙碌,在預訂商品後沒時間查看價格的變動,我們的政策本來可以要求客戶和我們聯繫,請求退款。主動退款對我們來說成本更高,但是也會給客戶帶來驚喜快樂,贏得他們的信任。

我們也把作者當做客戶。亞馬遜出版剛剛宣佈,每月向作者支付他們的版稅,支付時間延後60天。行業標準是每年支付兩次稿費,這個標準已經實施了很長時間。然而我們把作者看做客戶,支付稿費的次數太少會讓他們感到不滿意。想像一下,如果你每年收到兩次稿費,會有什麼感受。我們並沒有面臨競爭壓力,改變每隔半年多向作者支付稿費的做法,這是我們積極主動的做法。順便說一句——儘管這項研究費時費力,我依然完成了調查,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最近在佛羅里達海灘上使用Kindle的用戶有所增加。現在發佈了第五代Kindle,我相信除了第一代產品以外,每一代的Kindle都有人在使用。我們的經營方針是以盈虧平衡的價格出售優質的設備。我希望通過人們使用我們的設備來賺錢——而不是通過人們購買我們的設備。我認為,這讓我們和顧客建立了更好的關係。比如說,我們不需要我們的客戶進行設備升級。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人們依然在使用發佈四年的Kindle產品!

我會不斷前進——Kindle Fire的FreeTime功能,我們的Andon Cord客戶服務,亞馬遜MP3的AutoRip服務——還有我們內部動機激勵的最佳範例:亞馬遜網絡服務(AWS)。2012年,亞馬遜網絡服務推出了159項新功能和服務。我們從七年前推出這項服務以來,已經把亞馬遜網絡服務的價格降低了27倍,增加了企業服務支持功能,打造了創新的工具,幫助客戶提高效率。

AWS Trusted Advisor工具可以檢查客戶的配置,把他們與已知的最佳實踐進行對比,然後通知客戶他們現在有提高性能、加強安全和節省成本的機會。實際上,我們會積極告知客戶,他們向我們支付的費用超過他們的需要。在過去90天裡,客戶通過Trusted Advisor工具節省了數百萬美元,這項服務才剛剛開始。取得這些進步的背景是亞馬遜網絡服務是這個領域內獲得廣泛認可的領導者——你可能會擔心外部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內部動機——讓客戶真心讚歎的動機——正在邁開快速創新的步伐。

總體而言,我們在會員計劃、亞馬遜網絡服務、Kindle、數字媒體和客戶體驗方面的大量投資,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慷慨、對股東利益漠不關心,甚至是違背了作為營利性公司的原則。有位旁觀者寫道,「在我看來,亞馬遜是一家慈善機構,具有投資領域的元素,為消費者的利益而經營。」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對我而言,事到臨頭改進的方式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在我們生活的快速發展的世界裡,這種做法非常危險。

從根本上來說,我認為長遠思考才能做到不可能的事情。積極主動地取悅客戶,贏得他們的信任,這能從客戶那裡獲得更多的業務。即使在新的商業領域也是如此。用長遠的眼光來考慮,讓客戶和股東的利益保持一致。

在我寫這份股東信的時候,我們公司最近的股價表現不錯,但是我們不斷提醒自己重要的一點——我經常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引述著名投資者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名言——「短期而言,股票市場是投票機,但是長遠來看,股票市場是稱重機。」我們並不會像慶祝卓越的客戶體驗那樣慶祝股價上漲10%。在股價上漲10%的時候,我們並不會比以前聰明10%,在股價下跌10%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比以前笨10%。我們希望對重量加以權衡,我們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家份量更重的公司。

正如我為我們的進步和發明感到自豪那樣,我知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會犯錯誤——有些錯誤是自己造成的,有些錯誤是聰明勤勞的競爭對手造成的。我們對開拓進取的熱情將推動我們去探索狹窄的途徑,不可避免地,許多人會走進死胡同。

但是——只要有一點好運氣——我們也會找到幾條通向廣闊大道的平坦途徑。

我感到非常幸運,自己身處這個龐大的團隊,這些優秀的員工像我一樣重視客戶的價值,他們每天努力工作。我一如既往地附上1997年致股東的信。我們的宗旨依然如故,每天都是新的第一天。

傑弗裡·貝索斯

亞馬遜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2013年4月13日

i美股pinkkylin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16

巴菲特股東信關於黃金和生產性資產的論述

http://news.imeigu.com/a/1366275666851.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4月18日下午消息,黃金近期跌幅創三十年來之最,這讓包括對沖基金巨頭約翰-鮑爾森在內的投資者面臨慘重損失,巴菲特2012年股東信對黃金和生產性資產進行了精彩論述,當時金價超過1700美元。以下為內容節選。

巴菲特將投資分為了三類,第一類投資:基於貨幣的資產;第二類投資:無法生產出任何東西的資產;第三類資產:生產性資產。

可供選擇的投資種類繁多,而且各有不同,但是,投資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理解每類投資的特點非常重要,因此讓我們來仔細分析這三類投資。

第一類投資:基於貨幣的資產。

第二類投資:無法生產出任何東西的資產。

第二大類投資是那些永遠不會生產出任何東西的資產,投資者之所以買入,是因為他希望其他投資者將來會支付更高的價格從他手裡買走這些資產,儘管這些人同樣也知道這類資產永遠不會有產出任何東西。在所有這類資產中,最典型的例子就就是鬱金香,17世紀時,它一度短暫成為這類買家的最喜愛的投資品種。

第二類永遠不會生產的資產中最主要的資產是黃金。對於恐懼黃金以外所有其它資產尤其是紙幣會大幅貶值的投資來說,黃金是他們最為喜愛的投資。(紙幣的真實價值正如我們前面所說購買力長期會大幅下降,他們的恐懼是正確的。)不過,黃金有兩個明顯的缺點,一是沒有太多用途,二是沒有生產繁殖能力。

的確,黃金有一些工業和裝飾用途,但這些用途的黃金需求量是有限的,也沒有能力消化新增的黃金產量。同時,如果投資者一直持有一盎司黃金,不管你持有多少年,最終的結果還是只有一盎司黃金。

大多數投資者買入黃金動機是因為他們相信對於貨幣貶值的恐懼會進一步升級。過去十年都證明這個信念是正確的。除此之外,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本身也刺激投資者產生了更多的購買熱情,吸引了那些把金價上漲看作驗證了這種投資理論的投資者更多買入。隨著「跟風」投資者的湧入黃金投資的狂潮,他們創造出了他們自己的真理,不過只是在一段時期內。

在過去15年裡,我們看到的網絡股泡沫和房地產泡沫都證明了:一個最初合理的投資觀念,再加上廣泛宣傳而人人皆知的價格上漲現象,結合在一起,就能造就非凡尋常的過度市場泡沫。在這些市場泡沫中,很多最初持懷疑態度的投資者後來也不得不市場給出的價格上漲「證據」低下了頭,買方群體迅速大幅擴張,在一段時間內,本身大量增加的買入資金就足以維持泡沫繼續膨脹。但泡沫膨脹擴大到一定程度,就會不可避免地破裂。到那個時候,就會再次驗證那句老話:「最早先去做的是聰明人,最後跟著做的是大傻瓜。」(What the wise man does in the beginning, the fool does in the end)。

今天,全球的黃金庫存約有17萬公噸。如果把全球所有的這些黃金熔化到一起,就會形成一個三個邊長都是為20.73米的立方體。(大小差不多正好可以放在一個棒球場的內場裡。)以我現在寫作時的金價每盎司1,750美元計算,全球所有庫存黃金的市值約為9.6萬億美元。我們將這個全球黃金做成的立方體稱為A組資產。

現在,讓我們用同樣的資金成本創建一個B組資產。

用現在買下全球所有庫存黃金的9.6萬億美元資金成本,我們可以買下美國所有的耕地(162億平方公里,年產值約2,000億美元)和16家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s)(全球最賺錢的公司,每年盈利超過400億美元)。除此之外,還剩下約1萬億美元可用作四處走動用的流動資金(因此,即使是如此超級大手筆的投資後也絲毫不會感到手頭資金緊張)。難道你能想像一個擁有9.6萬億美元資金的投資者會選擇購買A組資產而不是B組資產?

除了目前全球庫存黃金的市值高得驚人之外 ,按照當前的金價計算,如今的黃金年生產量的市值也高達約1,600億美元。黃金的買家,不管是珠寶製造商,工業用戶,非常恐懼貨幣貶值的個人,還是投機者,都必須不斷地消化這種每年不斷增加的黃金供應量,這樣也僅僅只能讓金價在目前的價格水平上保持供需均衡。

從現在開始往後的未來100年期間間,整個美國的162億平方公里耕地將產出數量驚人的玉米、小麥、棉花和其他農作物。而且不論未來貨幣是什麼樣,這些耕地都會繼續產出這樣價值巨大的回報。在未來100年期間,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可能會向股東派發了幾萬億美元的股利,而且公司還將會持有價值很多萬億美元的資產規模(記住你一共擁有16家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100年內 17萬公噸黃金的體積大小不會有絲毫變化,而且仍然不會有產出任何東西。當然,你可以天天愛撫這個黃金立方體,但是它卻不會對你有任何反應。

不可否認,即使是100年之後,當人們感到恐懼時,很多人可能還是會衝向黃金瘋狂買入。但是,我相信,當前市值9.6萬億美元的A組黃金資產在未來100年期間的復合收益率將會遠遠低於B組耕地和股權資產。

第三類資產:生產性資產。

當恐懼心理達到頂點時,第一類資產第二類投資最受歡迎:對經濟崩潰的恐懼推動個人投資者基於貨幣的資產,大部分是購買美國國債;而對貨幣貶值崩潰的恐懼會推動人們蜂擁買入黃金等永遠不會生產出任何東西的資產。

在2008年後期,我們聽到人人都在說「現金為王」,而這個時候反而應該是把花掉現金而不是持有現金。同樣,在1980年代早期,我們聽到人人都在說「現金是垃圾」,但是那個時候固定收益投資卻是處於我們記憶中最有吸引力的高收益率水平。在這兩種情況下,那些盲目跟隨大眾的投資者們為了自己感到內心舒適安定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我自己最看好的投資,你知道,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到是第三類投資:對於生產性資產的投資,不管是企業、農場,還是房地產。最理想的資產應該符合兩個標準,一在通貨膨脹時期能夠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產品,這些產品本身能夠提價而保持其企業購買力價值不變,二是只需最低水平的新增資本投入。

農場、房地產和許多優秀企業,比如可口可樂公司、IBM[微博]公司以及我 們擁有的喜詩糖果公司都屬於符合這兩個標準的優質資產。當然其他的公司,比如受到政府管制的公用事業公司,就不能符闔第二條標準,因為通脹會給它們帶來沉重的追加資本投資負擔。為了獲得更多盈利,這些公司的股東們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本。儘管如此,這類對於生產性資產的投資還是優於非生產性投資和基於貨幣的投資。

不管未來100年以後的貨幣形式是黃金、貝殼、鯊魚牙,還是今天這樣的一個小紙片,人們還是會願意用自己幾分鐘的日常勞動,來換取一罐可口可樂或一些喜詩巧克力花生糖。未來,美國人肯定將運輸更多的商品,消費更多的食品,要求更大的住房。人們將會永遠用自己生產的東西交換別人生產的東西。

美國企業將會繼續高效地生產提供美國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打個比方,這些商業「奶牛」將會存活上好幾百年,還會生產更多數量的「牛奶」。決定這些商業「奶牛」價值高低的因素不是商品交換的媒介,而是它們的產奶能力。對於奶牛的主人來說,來自銷售牛奶的利潤將會複合增長,就像20世紀的股票投資一樣,在這100年間道瓊斯指數從66點增長到了11,497點(與此同時還支付了很多股息)。

伯克希爾的目標將是不斷增加自己持有一流企業的股權。我們的第一個選擇是整體收購這些一流企業成為唯一的主人,但是我們也願意通過持有很大數量流通股的方式成為擁有部分股權的股東。我相信在未來任何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對於一流企業的這類投資結果都將證明,這類投資是我們前面分析的三類投資中遙遙領先的優勝者。更重要的是,這類投資也將是最安全的投資。(俊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77

巴菲特股東信:投資應遵循五大基本原則 價值投資就是道

http://xueqiu.com/1124024129/27855977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40225/011818315623.s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凌晨消息,《財富》雜誌提前獲得巴菲特年度股東信節選。巴菲特闡述了投資者能從他的兩項不動產投資中學到什麼經驗教訓的問題。

  巴菲特在股東信的開頭援引了「現代證券分析之父」本傑明-格拉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名言:「把有價證券當做一項生意去投資是最聰明的投資(Investment i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like)。」

  隨後,巴菲特提到了他曾進行過的兩項不動產投資。第一項投資是在1986年進行的,當時他以28萬美元的價格從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那裡購買了一座佔地400英畝的農場,這一價格遠低於當時一家已倒閉銀行在幾年前發放的相關貸款。

  巴菲特寫道:「我並不知道如何運作農場,但我的兒子熱愛農業,我從那裡學到了有關這座農場將可出產多少蒲式耳玉米(2343, 2.00, 0.09%)和大豆(4537, 0.00, 0.00%)以及運營支出將是多少的的知識,並據此算出其正常的回報率在10%左右。我還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生產力將會有所改善,而農作物的價格也將上漲。結果是,這兩種預期都被成為了事實。」

  在此後的1993年,巴菲特又進行了另一項規模較小的投資,當時他正擔任所羅門公司(Salomon)的首席執行官,這家公司的老闆告訴他,鄰近紐約大學的一座零售房地產正在尋找買家。當時的形勢也是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而根據巴菲特的估算,這處房地產的回報率也在10%左右,於是他又出手了。

  巴菲特寫道:「來自於這座農場和紐約大學不動產的收入很可能在未來數十年中有所增長。儘管增幅不會很大,但這兩筆投資都將令我和我的子孫後代受益終生。」

  巴菲特表示,他之所以要講述這兩個故事,是希望借此闡述一些基本的投資原則。這些原則分別是:

  1、「想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你並不需要一定是個專家。但如果你不是專家,那麼就必須認識到你自己的侷限性,並遵循一條肯定能運作良好的路線。保持事情的簡單性,不要試圖去打什麼『全壘打』。當有人承諾能給你帶來迅速的回報時,你也要同樣迅速地作出否定的回覆。」

  2、「對於你考慮投資的資產,要把重點放在其未來生產力上。如果對這項資產的未來盈利進行大致評估的結果讓你覺得不舒服,那麼就乾脆利落地忘記它,繼續前進。沒人能評估每一種投資可能性,但你並不需要做到全知全能,而是只需要搞明白自己改採取的行動。」

  3、「如果你選擇重點關注一項考慮購買的資產未來可能會有的價格變動,那麼你就是在投機。投機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我所知道的是,我不具備成功投機的能力;而且,對於那些宣稱自己總是能投機成功的人,我也抱有懷疑態度。靠拋硬幣來投機的人中,有一般人會在第一次這樣做時成為贏家;但如果那些贏家繼續玩這種遊戲,那麼沒人能指望自己總是能夠盈利。事實是,一項資產最近一直在升值從來都不是買入這項資產的良好理由。」

  4、「就我的那兩項小投資來說,我考慮的僅僅是這兩項不動產會產出什麼東西,而毫不關心它們每天的價值變動。比賽的贏家是那些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競技場上的人,而不是只會緊盯著記分板不放的人。如果你能在週末不去看股價,那麼就該試試在工作日也這樣做。」

  5、「建立宏觀觀點或是聽其他人大談宏觀或市場預期,都純屬浪費時間。事實上,這樣做是危險的,因為你可能因此被模糊了視線,看不到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實。」

  巴菲特強調指出:「我的這兩項購買活動分別是在1986年和1983年進行的。在判定那些投資是否成功的問題上,其各自的隨後一年——也就是1987年和1994年——中的經濟表現、利率或股市變動在我看來毫不重要。我根本就不記得當時媒體說過什麼,也不記得權威人士說過什麼。無論人們怎麼喋喋不休,玉米總是會在內布拉斯加州不斷生長,而學生們也總是會蜂擁湧向紐約大學。」

  他進一步指出:「這就是我的兩項小投資與股票投資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股票在每一分鐘都會向你提供估值上的變化,而我卻沒看到過我的農場或紐約大學不動產有過什麼報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28

巴菲特致股東信透露投資五大「金科玉律」 江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uhro.html

財華社香港新聞中心
《財富》雜誌提前獲得巴菲特年度股東信節選。巴菲特談論了他以往的不動產投資,並提出五準則。

巴菲特首筆不動產投資為內布拉斯加400英畝農場,為此他在1986年花費了28萬美元。第二筆投資為1993年紐約大學附近的零售不動產。

兩筆投資都是在價格崩盤後做出的。

巴菲特稱:「兩筆投資或在未來數十年帶來回報,儘管收益不是很顯著,它們都將是我人生中穩固及讓人滿意的投資,對我的子孫也一樣。」

巴菲特給出了投資的五大金科玉律:

「你不需要成為專家,來實現滿意的投資回報。」巴菲特還警告稱,投資者應認識到其侷限,別把事情搞複雜。

「關注你所考慮投資的未來生產力。」巴菲特指出,沒人能夠完美的預測一項投資的未來盈利性。「無所不知是沒有必要的,你只要理解你採取的行動。」

「如果你相反去盯著一項投資的預期價格變動,你是在投機。」巴菲特並不反對價格投機,但他強調,重要的是分清對資產生產力的投資和投資於資產價格變動期望的不同。

「考慮到我的兩次小型投資,我在乎的只是資產將會創造出什麼,根本不在乎其每日價格波動。比賽輸贏是由注意力集中於賽場的人決定的,而不是目不轉睛盯著記分牌的傢伙。如果你能夠享受週末,不去查看股價,你就該試試交易日也這麼幹。」總之就是關注長期。

「形成宏觀觀點,或聽其他人對宏觀或市場的看法,都是浪費時間。實際上,這是危險的,因為這或影響你看待真正重要的事實。」這意味這你不用看CMBC、彭博電視和福克斯商業新聞了,除非巴特斯在傳道。

巴菲特以其導師格雷厄姆的話作為股東信節選的開場白:「當投資最像做生意時,是最聰明的。

(個人理解就是以實業的心態去投資股票,就是你有錢的話,最想經營的公司---很顯然,我是個懶惰的人,想投資有寬闊護城河,簡單,競爭不激烈或說毫無競爭而又暴利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02

巴菲特2014年致股東信摘錄 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e37m.html

「像做生意一樣對待投資,是最聰明的。」--本·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引用本·格雷厄姆的話作為這封信的開場白是合適的,因為我很感激能從他那瞭解到關於投資的想法。我在後面會談到本,甚至很快會談到普通股,但首先我想和你聊聊,在很久以前我曾做過的兩個小小的非股票投資。儘管它們都沒有明顯地改變我的淨值,但還是能帶來些啟發的。

這故事始於1973至1981年的內布拉斯加州,當時美國中西部的農場價格暴漲,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惡性通貨膨脹要來了,而且小鄉鎮銀行的貸款政策還火上澆油。然後泡沫爆了,導致價格下跌50%甚至更多,摧毀了那些舉債經營的農民和他們的債主。在那場泡沫餘波中倒閉的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銀行,數量比我們最近這次大蕭條中倒閉的還要多五倍。

在1986年,我從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那買下了一個400英畝的農場,坐落在奧馬哈北部50英里處。這花了我28萬,此價格比前幾年一家倒閉了的銀行批給農場的貸款還要少得多。我根本不懂怎樣去經營一個農場,好在有個熱愛農活的兒子。我從他那得知這農場能生產多少蒲式耳的玉米和大豆,經營費用會是多少。通過這些預估,我計算出這農場當時大概能有10%的正常回報。我還認為生產力會隨時間而提高,農作物價格也會越來越高。後來這些預期都得到了印證。

我不需要有與眾不同的知識或智商來得出結論,這項投資不會有向下的趨勢,而是有潛在的,會實質向好的趨勢。當然了,可能偶爾會歉收,或是價格有時讓人失望。那又如何?總會有些非常好的年份嘛,我完全不會有任何壓力去賣掉這塊資產。現在,28年過去了,這農場的收入翻了三倍,它的價值已是我支付價格的五倍甚至更多。我還是對農活一無所知,最近才第二次去實地看了看。

在1993年,我做了另外一個小投資。那時我還是所羅門的CEO,所羅門的房東賴瑞·西弗史丹告訴我,有個清算信託公司打算要賣掉紐約大學鄰近的一塊商業地產。泡沫再次爆破了,這次波及到商業地產,這個清算信託公司專門用於處置那些倒閉儲蓄機構的資產,正是這些機構樂觀的貸款政策助長了這場鬧劇。

這裡的分析依舊簡單。就像那農場的例子中,該資產的無槓桿當期收益率大約為10%。但資產正被清算信託公司低效率經營著,如果把一些空置的商店出租,它的收入將會增加。更重要的是,佔地產項目約20%面積的最大租戶支付的租金大約為5美元一英呎,而其他租戶平均為70美元。9年後,這份廉價租約的到期肯定會帶來收入的顯著增長。這資產的位置也是極好的,畢竟紐約大學跑不了。

我加入了一個小團體來收購這棟樓,賴瑞和佛瑞德·羅斯也在其中。佛瑞德是個有經驗的高級房地產投資者,他和他的家族將管理這項資產。這些年也確實由他們經營著。隨著舊租約的到期,收入翻了三倍,現在的年分紅已超過我們初始投資額的35%。此外,原始抵押分別在1996年和1999年被再融資,這種手段允許進行了幾次特別分紅,加起來超過了我們投資額度的150%。我到今天為止還沒去看過這項資產。

從那農場和紐約大學房地產獲得的收入,很可能未來幾十年內還會增長。儘管收益並不具有戲劇性,但這兩項投資卻是可靠且令人滿意的,我會一輩子持有,然後傳給我的孩子和孫子。

我說這些故事是為了闡明一些投資的基礎原則:

·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並不需要你成為一名專家。但如果你不是,你必須認清自己的侷限性並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保持簡單,不要孤注一擲。當別人向你承諾短期的暴利,你要學會趕緊說「不」。

·聚焦於擬投資資產的未來生產力。如果你對某資產的未來收入進行了粗略估算,卻又感到不安,那就忘了它繼續前進吧。沒人能估算出每一項投資的可能性。但沒必要當個全能者;你只要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聚焦於擬投資資產的未來價格變動,那你就是在投機。這本身沒什麼錯。但我知道我無法成功投機,並對那些宣傳自己能持續成功的投機者表示懷疑。有一半人第一次扔銅板時能壓對寶;但這些勝利者如果繼續玩下去,沒人能擁有贏利為正的期望值。事實上,一項既定資產最近的價格上漲,永遠都不會是買入的理由。

·通過我的兩個小投資可以看出,我只會考慮一項資產能產出什麼,而完全不關心它們的每日定價。聚焦於賽場的人才能贏得比賽,勝者不會是那些緊盯記分板的人。如果你能好好享受週六週日而不看股價,那工作日也試試吧。

·形成自己的宏觀觀點,或是聽別人對宏觀或市場進行預測,都是在浪費時間。事實上這是危險的,因為這可能會模糊你的視野,讓你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實。(當我聽到電視評論員油嘴滑舌地對市場未來走勢進行臆想,我就回想起了米奇·曼托的尖酸評論:「你都不知道這遊戲有多簡單,直到你走進那個演播廳。」)

我的兩項購買分別是在1986年和1993年完成。決定進行這些投資的時候,當時的經濟狀況、利率或是下一年(1987和1994年)的證券市場走勢,對我來說都不重要。我已經記不起當時的頭條新聞,或是權威人士說了些什麼,不管別人怎麼說,內布拉斯加州的玉米一直在生長,學生也會聚集在紐約大學。

在我的兩個小投資和股票投資之間,有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股票會讓你知道所持股份的實時定價,而我卻從沒見過對我農場或紐約房地產的報價。

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有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的持股有寬幅波動的估值。對於一些投資者來說,確實如此。畢竟,如果一個穆迪的朋友,每天圍著我的財產對我喊出報價,願意以此報價來買我的農場,或將他的農場賣給我,並且這些報價會根據他的精神狀態,在短期內劇烈變化,我到底該怎樣利用他這種不規律的行為來獲利?如果他的日報價令人可笑地低,並且我有閒錢,我就會買下他的農場。如果他喊出的報價荒謬地高,我要麼就賣給他,或是繼續耕種。

然而,股票的持有者往往容易被其他持股者的反覆無常和不理性所影響,搞到自己也不理性。因為市場上的噪音太多了,包括經濟狀況、利率、股票的價格等等。一些投資者認為聽權威人士的意見很重要,更糟糕的是,還認為參考他們的評論來投資很重要。

那些擁有農場或房子的人,能夠默默持有資產幾十年,但當他們接觸到大量的股票報價,加上評論員總在暗示「別一直坐著,來買賣吧!」,他們往往就會變得狂熱起來。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流動性本來是可以擁有的絕對優勢,現在卻變成了一種詛咒。

一個閃電崩盤或是其他極端的市場震盪,對投資者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會比一個古怪且愛說話的鄰居對我農場投資的傷害來得大。事實上,下跌的市場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是有幫助的,如果當價格遠低於價值的時候,他手裡還有錢可用的話。在投資的時候,恐懼的氛圍是你的朋友;一個歡快的世界卻是你的敵人。

在2008年底發生的,嚴重的金融恐慌期間,即使一個嚴峻衰退正在明顯地形成,我也從未想過要賣出我的農場或是紐約房地產。如果我100%擁有一項具良好長期前景的穩固生意,對我來說,哪怕是稍微考慮要拋售它,都會是非常愚蠢的。我持有的股票就是好生意的一小部分,那為什麼要賣出呢?準確的說,每一小部分或許最後會讓人失望,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一定能做好。難道有人真的相信,地球會吞沒美國驚人的生產性資產和無限的人類創造性?

當查理·芒格和我買股票時,我們會把它當成是生意的一部分,我們的分析與買下整個生意時所思考的內容非常相似。我們一開始會判斷自己能否容易地估計出,資產未來五年或更久的收入範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並且處於與我們估算底線相對應的合理價格內,我們就會購買這股票(或生意)。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能力估算出未來的收入(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簡單地繼續前行,繼續尋找下一個潛在標的。在我們一起合作的54年裡,我們從未因宏觀或政治環境,或其他人的看法,而放棄具有吸引力的收購。事實上,當我們做決定時,這類因素想都沒想過。

但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認清了自身的能力圈邊界,並乖乖地呆在裡面。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在股票上和生意上都犯了些錯誤。但它們發生時都不是災難型的,例如在一個長期上升的市場中,基於預期價格行為和慾望導致了購買。

當然,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把商業前景研究當作是生活中的首要任務。如果夠明智的話,他們會知道自己對具體生意的瞭解不足,並不能預測出他們未來的獲利能力。

我給這些非專業人士帶來了好消息:典型的投資者並不需要這些技巧。總的來說,美國的商業一直做得很好,以後也會繼續好下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會有不可預測的忽冷忽熱出現)。在20世紀,道瓊斯工業指數從66上漲到11497,不斷上升的股利支付推動了市場的發展。21世紀,將可以看到更多的盈利,幾乎必然會有大量的收穫。非專業人士的目標不應是挑選出大牛股,他或他的外援都是辦不到的,但應該持有各種生意的一部分,總的合起來就會有很好的表現。一個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就能滿足這個目標。

這是對非專業人士說的「投資是什麼」。「什麼時候投資」也是很重要的。最危險的是膽小的或新手的投資者在市場極度繁榮的時候入場,然後看到賬面虧損了才醒悟。(想起巴頓·比格斯最近的觀察:「牛市就像性愛,在結束前的感覺最好。」)投資者解決這類錯時交易的方法是,在一段長時間內積攢股份,並永遠不要在出現壞消息和股價遠低於高點時賣出。遵循這些原則,「什麼都不懂」的投資者不僅做到了多樣化投資,還能保持成本最小化,這幾乎就能確信,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實際上,相對於那些知識淵博,但連自身弱點都看不清的專業投資者,一個能實事求是面對自己短處的純樸投資者可能會獲得更好的長期回報。

如果「投資者」瘋狂買賣彼此的農地,產量和農作物的價格都不會增長。這些行為的唯一結果就是,由於農場擁有者尋求建議和轉換資產屬性而導致的大量的成本,會使總的收入下降。

然而,那些能從提供建議或產生交易中獲利的人,一直在催促個人和機構投資者要變得積極。這導致的摩擦成本變得很高,對於投資者來說,總體是全無好處的。所以,忽視這些噪音吧,保持你的成本最小化,投資那些股票就像投資你願意投資的農場一樣。

我該補充一下,我的財富就在我嘴裡:我在這裡提出的建議,本質上與我在遺囑裡列出的一些指令是相同的。通過一個遺囑,去實現把現金交給守護我老婆利益的託管人。我對託管人的建議再簡單不過了:把10%的現金用來買短期政府債券,把90%用於購買非常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我建議是先鋒基金VFINX)。我相信遵循這些方針的信託,能比聘用昂貴投資經理的大多數投資者,獲得更優的長期回報,無論是養老基金、機構還是個人。

現在說回本·格雷厄姆。我在1949年買了本所著的《聰明的投資者》,並通過書中的投資探討,學到了他大部分的想法。我的金融生涯隨著買到的這本書而改變了。

在讀本的書之前,我仍在投資的環境外徘徊,鯨吞著所有關於投資的書面資料。我閱讀的大多數內容都使我著迷:我嘗試過親手畫圖,用市場標記來預測股票走勢。我坐在經紀公司的辦公室,看著股票報價帶捲動,我還聽評論員的講解。這些都是有趣的,但我並不為之顫抖,因為我還什麼都不懂。

相反地,本的想法能用簡練易懂的平凡文字,有邏輯地去闡明(沒有希臘字母或複雜的公式)。對我來說,關鍵點就是最新版第八章和第二十章的內容,這些觀點引導著我今日的投資決策。

關於這本書的幾個有趣花絮:最新版包括了一個附錄,裡面描述了一個未被提及的投資,是關於本的幸運投資的。本在1948年,當他寫第一版書的時候進行了收購,注意了,這個神秘的公司就是政府僱員保險公司Geico。如果本當時沒有看出還處於初創期的Geico的特質,我的未來和伯克希爾都將會大大的不同。

這本書1949年的版本還推薦了一個鐵路股,當時賣17美元,每股盈利為10美元。(我佩服本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有膽量使用當前的例子,如果說錯了就會讓自己成為被嘲諷的對象。)某種程度上,低估值是由於當時的會計準則造成的,那時候並不要求鐵路公司在賬面盈餘中體現出子公司的大量盈餘。

被推薦的股票就是北太平洋公司,它最重要的子公司是芝加哥,伯靈頓和昆西。這些鐵路現在是北伯林頓鐵路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伯克希爾現今完全擁有北伯林頓鐵路公司。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北太平洋公司的市值約為4000萬美元,現在它的繼承者每四天就能賺這麼多了。

我已記不起當時花了多少錢來買《聰明的投資者》的第一版。無論花了多少錢,都可以強調出本的格言:價格是你支付出去的,價值是你所獲得的。我做過的所有投資當中,買本的書就是最好的投資(我買的那兩本結婚證除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79

價值投資巨頭Seth Klarman致股東信:泡沫、泡沫,到處都是泡沫(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103

當特斯拉、Twitter等明星企業以聲勢浩大的IPO行為在資本市場上風光盡顯之時,對沖基金Baupost創始人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當頭潑下一盆冷水:科技類企業已經出現泡沫化傾向。股價高漲只是超級牛市的副產品,更何況有些公司還沒開始盈利。 卡拉曼執掌的Baupost Group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資產規模高達270億美元。卡拉曼在全球最佳對沖基金經理中排名第四,緊隨喬治·索羅斯、雷·達里奧和約翰·鮑爾森。他掌控的基金自創始以來,累計為客戶賺取了高達215億美元的收益。華爾街見聞此前曾介紹,卡拉曼是價值投資信徒;他極度厭惡風險;他的主要目標並非巨大收益而是保護資本;他也不用杠桿,幾乎沒有空頭頭寸,經常持有頭寸數年,而非幾天或幾個月。 卡拉曼在最新發表的致投資者信中提及,諸如標普500、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衡量小企業股價表現的Russell 2000之類的關鍵指標,在去年一年間不斷刷新多年、甚至歷史新高。在他眼里,股市情況如此令人欣慰的原因是: 股市如此欣欣向榮,最關鍵的驅動力就是那些最時髦的“明星股”——比如特斯拉和Netflix。 不過,投資大師的想法總歸與常人不大一樣。面對去年的這波超級牛市行情,面對投資者對科技企業的高度膜拜,卡拉曼就是那個說出逆耳忠言的人: 這類“互聯網佼佼者”已經開始出現泡沫化傾向。這些科技公司的股價高漲,也只不過是超級牛市的副產品。 卡拉曼對特斯拉、Netflix和其他備受推崇的企業股票高估值提出了質疑:這些公司的股價高漲看上去更像是基於投機,而非投資。看看他們的市盈率有多高,就知道這有多麽的不可思議:特斯拉的市盈率為279;Netflix市盈率約為181;LinkedIn市盈率為145;亞馬遜市盈率甚至為515。 不僅如此,卡拉曼還將槍口指向了Twitter。就在上市當天,Twitter股價從每股26美元暴漲到45美元。卡拉曼在致投資者信中表示,Twitter都還沒有開始盈利,就有分析師稱“股票價值僅為2015年預期收益的20倍”。也還有人居然認為“Twitter今年經調整後的現金收益有可能達到5000萬美元,這意味著其市盈率可能超過500。” 高科技股票的繁榮同時也是投機者開始活躍的印證:部分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又開始投資炙手可熱的高科技企業,他們趕在企業IPO之前註資,之後通過成功上市獲得天文數字般的估值。 那麽,究竟市盈率多少才不算被高估呢?卡拉曼表示: 很明顯,只要低於其他時候!然而,羅伯特·席勒的周期性調整市盈率估值大於25,在美股歷史上,只有三次超越了這一水平,那分別是1929年、2000年、2008年股市大崩盤之前。 據英國《金融時報》文章,在2008年美國股市崩盤之前,標普500指數曾一度飆漲,漲幅超150%。 卡拉曼還對某些上市公司頗有微詞。他認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差距正在加深。總而言之,卡拉曼對這些科技股高估值的怒火顯而易見: 與他們正在做的事相比,這些科技企業似乎更加看重商業計劃。在矽谷,所謂的商業計劃書——就是那種企業講述它打算如何賺錢的“敘事詩”——貌似遠比真實的賺錢的生意更有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