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公司市值翻倍,媲美大立光 強勢改造 3年大砍2萬員工 高階主管大換血 王子的野心 鄭平揭祕
2015-06-15 TWM
|
|
在台灣科技業,接棒難,轉型更難。 這兩大難題,過去三年,竟同時落到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身上。 他臨危受命,要帶台達電走上品牌之路。 上任後,高階主管全面換血、頻繁挖角、大膽出手購併??,鄭崇華很少做的事,他常做,鄭崇華來不及做的事,他做得徹底。 鄭平和董事長海英俊啟動40年來最大改革,他相信,打群架、透明、合作,才有出路!
撰文.林宏達 研究員.陳前康
論資歷,他遠比不上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論創意機智,他比不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但他接下台達電執行長棒子後,三年時間,台達電的市值,由接班當天的二一四
三億元翻倍增加到四一○○億元。以六月八日的股價計算,台達電的市值,把廣達及和碩拋在後面,只比前一名大立光的市值少三%,是台灣高科技公司中市值第五
大的公司。 他是鄭平,台達電執行長,也是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的大兒子。過去三年,他和經營團隊大幅改造這家四十四歲的公司,成為能提供解決方案的品牌公司,準備大口吞下能源產業商機。
今年六月十日,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交棒後,第一屆董事任期即將屆滿,鄭平和董事長海英俊將在股東面前,端出「執政」三年來的成績單。從財務數字看,過去三
年,台達電交出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這三年當中,台達電總員工人數,從近九萬人降至七萬人。人少了,營收和獲利卻向上提升,從二○一○年到一三年,台達電
的營收都無法突破一八○○億元的關卡,去年營收卻增至一九○六億元(編按:尚未計入新購併的ELTEK)。接班前一年,台達電淨利一○三億元;去年,台達
電淨利卻增至二二三億元,接班三年,讓台達電一年多賺新台幣一二○億元!
他上任後,台達電的版圖也在擴張。去年十二月購併挪威ELTEK後,今年開始,台達電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電源公司,從喜馬拉雅山旁,為中國移動提供基地
台電源的系統,到德國科隆大教堂旁Vodafone(沃達豐)的基地台電源,都是由台達電提供。少了它,全球手機通訊服務都可能大受影響。 這三年,台達電正在進攻全世界的能源科技市場,包括遍布全美的電動車充電站、特斯拉電動車的電源供應模組等,今年更打進福斯汽車的供應鏈。但鮮為人知的是,三年前,把鄭平推向執行長大位的關鍵原因,卻是一場可能讓台達電滅頂的危機。 衝擊
營收未成長
對手進逼唯有升級做品牌「○八、○九年,對我們有極大的衝擊!」鄭平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回憶,金融海嘯,加上平板電腦快速取代PC,讓當時台達電的獲利
主力||
筆記型電腦電源供應器市場,快速流失。「我們在OEM(代工生產)中占比極高,當時市占率超過七五%,市場不成長,影響競爭的所有人,大家就降價搶訂
單。」他回憶,「NB一年掉三百個Million(三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九十三億元)」,以前,他們追求高市占率,市場反轉時,高市占率反而代表再成長
空間有限,「四十年來(營收)首次未成長,而且是往下!」鄭平回憶。 公司外,對手虎視耽耽,在中國,○三年才成立的匯川技術,技術含量不如台達電,卻轉向專攻中國快速成長的電梯行業。匯川滿手現金,只要一有適合的購併對象出現就迅速出手,市值快速升至新台幣兩千億元,威脅台達電。
○九年,台達電向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請教,施振榮告訴他們,台達電要繼續成長,就要做品牌,拉長價值鏈。以前,台達電只靠賣馬達、風扇等零組件賺錢,比的是
價格和效率,但是台達電若能把這些零組件,因應客戶需要,組合成一包適合需要的產品出售,提供服務,甚至透過品牌,建立消費者心目中值得信任的形象,那
麼,產品能按照消費者心目中認定的「價值」定價。價格比的是誰更便宜,若比創造價值,獲利卻沒有上限。 問題是,誰來做?升級代表劇變,可能會有人因此離職,子公司因此被轉賣,全公司所有人的目光,都會盯在這個人身上,這麼大的壓力,誰來承擔? 轉型、承擔壓力,在鄭平五十三歲的生涯中,早已司空見慣,如果人生是一場賽跑,鄭平更像是馬拉松選手,他不見得是起跑時衝最快的人,卻是少數能堅持到終點的選手。 他高中念的是建中,畢業後,別人念大學,他卻選擇讀屏東農專養殖科。他的學妹,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翁韶蓮回憶:「當時丙組選擇很少!」除了醫學院的幾個科系,就是農產、養殖等系所,「我們班上,就有好幾個是建中畢業的。」 轉彎 養殖是興趣 但遇傳染病流行忍痛放手鄭平想走一條跟父親不一樣的路。翁韶蓮觀察,屏東農專要求學生實習,學生可以選擇在學校裡的小池,練習如何控制養殖池的水質,少數有企圖心的學生,會到校外的養殖場,挑戰難度更高的大池。
「那時候,物質條件不像現在。」翁韶蓮回憶說,在養殖場的日子十分辛苦,整天守在池畔,準備飼料、清掃,許許多多的瑣事。「屏東的冬天,有幾天也是很冷
的。」翁韶蓮說,忙完之後,即使冬天,也只能跳進旁邊的空魚苗池,用冷水沖澡,「很多人幾周就放棄了,鄭平卻做了好幾年。」畢業後,養殖場老闆甚至要把魚
池交給鄭平經營,但他心裡早有打算,要到泰國養草蝦創業,要不是當年遇到草蝦傳染病大流行,重創台灣和泰國的草蝦產業,現在,鄭平可能還在經營養殖事業。 進了台達電,是他第一次轉型挑戰的開始。他的一位朋友轉述,鄭平是從工廠基層開始做,剛開始壓力很大,身邊的同事、長官,都比他大十歲、二十歲,每個人經驗豐富,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對兒子的要求又相當嚴格,所有人的眼睛盯著他看,怎麼辦? 一位老長官的觀念,讓鄭平豁然開朗,「別人也許第一年進步五○%,但第二年也有可能退步一○%」當年帶他的長官說:「只要每年穩定進步一○%,持續十年,成功就會是你的。」,鄭平力行這個概念,二十年下來,已不可同日而語。
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他蹲得比別人更低,一把劍花二十年磨利。在東莞,他住在工廠的宿舍裡,跟基層員工一起吃,一起睡,台達電外部董事、台大EMBA前執
行長黃崇興到過他在東莞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全部都是書!」長時間工作之後,他還親自帶讀書會,逼員工念書。鄭平最喜歡的管理書籍之一,就是《與成功
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鄭平還是這方面的專業講師,他最認同其中一個原則:以終為始,不斷改善。 挑戰 磨練二十年 科技門外漢磨出有效流程管理二十年的經歷,鄭平磨出一套改善流程管理的心法,誰違反流程,作法不合理,即使是創辦人鄭崇華,鄭平也都會找他「談一談」。 鄭崇華很喜歡新技術,有時還會越過管理階層,請工程師幫他做事,鄭平就會提醒鄭崇華「要按照流程」。以前,如果鄭平覺得父親的安排對員工有不公平,還會出現「鄭先生」糾正「鄭先生」的情況。
台達電力行利潤中心制,每個單位都要為自己的利潤負責,成敗影響年底的分紅,強調團隊合作,並奉行「有話直說」的文化,討論策略之前,即使是部屬,也可以
直言批評長官。「你怕不怕別人Challenge(挑戰)你?」採訪時,記者問鄭平。「當然怕!」鄭平說,在台達電裡,工廠開會,底下的廠長們為了績效,
「也會Challenge我,我做不好也會下台。」鄭平在台達電的戰功之一,是建立台達電在中國的製造基地,把七、八家原本虧損的公司拉拔成賺錢的公司。
最難的是拆掉一條上百人的傳統流水線,改成一個個只有七、八人,小而彈性的精實生產線。剛到中國時,間接人員離職率高達六成,他重新設計制度,離職率降到
一五%,後來升上來的兩位廠長,「都是從基層升起來的!」改革生產線,他用的是磨功,當時廣東缺工嚴重,光是要工人從坐著改成站著工作,就引起員工大幅反
彈,還有廠長公開打賭說,如果一根像頭髮一般細的焊錫,也能透過流程改造提升加工速度,他就把焊錫吞下去。
所有人都在看他怎麼做,他很小心「先拿一個新的產品線,慢慢tune(調整)給他看,證明他是work(可行),才有人願意慢慢來嘗試。」鄭平說,小生產
線績效出來了,再把省下來的成本,當獎金發給員工,吸引其他大生產線的員工加入,效果一層層向外,最後,連供應商都採行台達電的精實生產制度。
「我很堅持,但我不尖銳。」鄭平說,別人反對,他就再磨、再修改,直到對方接受結果為止,堅持的結果是,二年後,台達電的工廠,人工需求減少八%,但產值
成長三六.六%。他做事極有耐心,一個辦公室自動化專案,他一做就是十年,「做十年還算專案嗎?」他笑著說,即使升到中國區副總裁,這個專案裡,小到報表
的形式如何要求,他都親自過問。雄心堅持、不尖銳
誓言年成長兩位數改造台達電也是如此。○九年,台達電決定向品牌轉型,當時鄭平正好輪調回台,鄭崇華找鄭平深談,要他接手建立品牌改造工程,「鄭平本來要
回中國,繼續經營工廠。」但公司面對巨浪,他面對父親的要求,「你不做,誰做?」另一個原因是,「改朝換代的時候,也最適合推動改革!」他最後決定扛起台
達電轉型的重擔,接班這一年,他五十歲。
他每天早上八點前就進辦公室,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是常態。六月四日,台達電交棒後第一屆董事任期期滿,將端出成績單之前,他和董事長海英俊接受《今周
刊》獨家專訪。這一天,他才從挪威看了剛購併的公司回台,神情略顯疲憊,但說到改革與轉型品牌之路,他表示,每年要讓公司有兩位數的成長。
他對未來充滿企圖心。鄭崇華給了一個很高的目標,希望台達電建立像3M一樣的卓越品牌。3M在化工領域技術深厚,是工業界的知名品牌,但3M在消費品領域
同樣成功,在便利貼甚至菜瓜布上,只要貼上3M的標誌,價錢就能拉高。要把台達電變成像3M這樣的全球知名品牌,並不容易。 能源科技,其中包括工業自動化、電動車,就是台達電的下一個好機會。《日經新聞》報導,一七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占全球三分之一,台達電長期研發機器人技術,鄭平上任後,更積極購併團隊,加快速度,去年推出自有品牌工業機器人。
台達電在電動車裡也已卡位關鍵技術,今年五月,一四年《亞元雜誌》票選最佳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分析師楊應超發出報告指出,台達電已在電動車供應鏈中,卡位
引擎材料、控制器、電源、電池、充電系統等多個重要環節,電動車市場起飛,台達電就會是主要獲益者,鄭平還建立總部研發團隊,請來IBM全球副總裁暨中國
研究院院長李實恭擔任技術長,布局物聯網、雲端、軟體、大數據。 換血 購併拚擴張
拔擢精英並強力挖角改造,怎麼做?鄭平仍是從管理的基礎做起,他仔細拆解,過去,台達電是零組件廠,「是先有技術,再說怎麼賣,對終端使用者並不了解。」
他分析,只要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能賺錢。現在,技術仍然重要,「但要先知道賣到哪裡,做什麼應用。」不只要有技術,服務能力、設計能力都很重要。 「攤開來才發現,我們缺的東西還是非常的多!」鄭平說,人才、技術、甚至內部的合作機制,都缺!鄭崇華退休,鄭平一接任,執行長室下就建立經營策略管理委員會,他扮演協調者的角色,邀集公司重要主管,建立跨部門的決策機制跟合作平台。 定出方向,鄭平和海英俊開始出手改革,先讓高階主管換血。過去三年,鄭崇華時代的技術長、財務長、人資長等核心幕僚,不是退休就是調職,黃崇興觀察,台達電把多年培養的二線精英主管拉上來,欠缺的人才,就向外大力挖角,連三年前離開的大將李忠傑,也找回來當營運長。 他最在意的就是要建立系統,讓集團內的各子公司,技術、知識和人才變得透明,可以互通有無,但要各單位敞開大門,並不容易。 一位鄭平的朋友觀察,他剛回總部時,推動內部資源共享的專案,引起大反彈,所有人都懷疑計畫成效,鄭平跳起來辯護:「你們的要求,我統統買單!」只要求眾人給他時間,他會做到所有人的要求。改革壓力大,他還曾因此被鄭崇華記小過。
談到這一段,鄭平並未否認,他說,鄭崇華留給他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有什麼說什麼,不會玩GAME的文化。」他說,如果對結果沒幫助,「平常一團和氣有什
麼用?」少主照樣被炮轟、被記過,換來的卻是內部共識逐漸浮現。團隊就位,制度建立後,鄭崇華時代來不及完成的目標,一一達成。 以購併為例,台達電十一年前曾購併一家瑞士公司ASCOM,之後再也沒有進行過購併。鄭平上任後,把購併當成擴張公司能力的重點,建立購併委員會,請顧問協助建立購併的標準流程,沒想到,剛準備好,大魚就上門了。
去年底台達電投資部門發現,歐洲通訊電源大廠ELTEK要出售,這是歐洲最大的通訊電源公司,消息一出,台達電緊急評估,發現一家本業和電源無關的大企業
有意購併,「對方可能會來攪局!」黃崇興說。如果讓對方購併,對手若拿賺錢的本業削價賠錢與台達電競爭,將威脅台達電現有的通訊能源事業。 台達電立即啟動購併管理機制,從與挪威工會合作,未來的財務模型、合併後的管理分工,如何通過各國政府法規要求,全部仔細盤點,「ELTEK是公開標售,時間到就賣!」鄭平說,台達電最後領先對手,一個半月內砸一七○元億搶下ELTEK主導權。 紓壓
不忘情養殖
培育錦鯉成就難取代現在,鄭平每年總會有兩天回到東莞的魚池,花好幾小時站在水中,從上萬條魚苗中,挑選有潛力長成明星的錦鯉魚苗,過程必須十分專注,因
為魚苗很小,他必須從上萬條慢慢篩選到剩下上千條,最終留下最好的品種,這些錦鯉的壽命長達七十年,一旦成功,就像是池塘裡活動的畫布,是會游泳的藝術
品。 鄭平改造台達電,他自己評估,「現在只有初期的成果!」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出台達電缺少的能力,繼續挖掘人才、購併公司,最重要的是轉型新事業的成敗,就像培養錦鯉一樣,經營比的是氣長,結果,將決定台達電下一個十年的發展。 海英俊 出生:1949年 現職:台達電子董事長 經歷:台達電子副董事長、執行長; 奇異融資台灣區總經理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 國際企管碩士 鄭平 出生:1962年 現職:台達電子執行長 經歷:台達電中國區總裁、品牌長學歷:美國加州海沃德大學企管系改流程、拚轉型 成效卓越── 台達電近年股價與營收獲利表現在台灣,高科技公司成功交棒者少之又少;交棒失敗,導致公司重挫的例子卻不勝枚舉。交棒成功,股價和市值都能再創新高,台達電就是最佳案例! 營收、獲利同步成長 ── 台達電近7年營收獲利接棒後,股價漲近一倍! ── 台達電近年來股價表現與企業大事紀台達電新團隊上任後,拚轉型與成功購併,股價也有亮眼表現。 2010 06/07 營收成長趨緩,台達電舉行內部會議,決定進行品牌工程等改造計畫。 2011 08/31 與去年同期相比,能源事業部獲利下降57%。 2012 鄭崇華卸任董事長,海英俊接任董事長,鄭平接執行長。 成立經營策略管理委員會,並大幅改造組織,強化總部功能。 整理轉投資,將子公司旺能持股逐步賣給新日光。 2014 啟動11年來最大購併案,以170億元購併挪威電源廠ELTEK。 2014年,淨利率達到11.96%,遠高於接任前一年淨利率5.99%的低點。 高階主管大換血 ── 轉型之前,先升級團隊 李實恭 技術長 前IBM中國研究院院長,物聯網專家 王淑玲 總財務長 在台達電資歷超過20年,建立台達電ERP系統的關鍵人物之一 郭珊珊 品牌長 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柯淑芬 資訊長 前微軟公司技術支援中心客戶服務中心技術社群亞洲區總經理 丁兆平 法務長 前台積電法務處副處長 張懿青 人資長 在台達電資歷超過10年,離開後再被找回來擔任人資長 資料整理:林宏達
|
|
美聯儲投票委員“大換血” 或加快2016年加息進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431.html
美聯儲投票委員“大換血” 或加快2016年加息進程?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12-29 21:03:00
2016年美聯儲FOMC原先擁有投票權的四位委員將被另外四位替換。更值得註意的是,在2015年的這四位投票委員中,只有一位偏向鷹派(支持盡早加息),而另外三位都較為鴿派(支持推遲加息);而在“大換血”後,明年新輪值的四位委員中只有一位持鴿派立場。
美聯儲加息靴子剛剛落地,不確定性又陡然而生。美聯儲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一年一度的輪職時間將至,這也意味著2016年美聯儲投票委員將出現變動。要知道,投票委員鴿派和鷹派的占比將直接決定明年美聯儲加息的節奏。
根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2016年美聯儲FOMC原先擁有投票權的四位委員將被另外四位替換。更值得註意的是,在2015年的這四位投票委員中,只有一位偏向鷹派(支持盡早加息),而另外三位都較為鴿派(支持推遲加息);而在“大換血”後,明年新輪值的四位委員中只有一位持鴿派立場。
“美國經濟比我們想象得強多了,因此我們應該加速加息進程。”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今年11月時便如上表態,而他也是新上任的四位投票委員之一。
不少分析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前各界對於美聯儲是否應該加快加息進程爭議頗大。支持快速加息者認為,油價暴跌等因素幹擾了通脹回升,其實美聯儲在12月加息已經遲了;而反對者則認為,全球央行幾乎都在“放水”,美國經濟的複蘇並不堅實,因此不存在激進加息的理由。
FOMC投票委員“大換血”
具體來看,2016年不再擁有投票權的委員是: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Charles Evans),里士滿聯儲主席拉克爾(Jeffrey Lacker),亞特蘭大聯儲主席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其中,僅拉克爾是支持加快加息步伐的鷹派。
而2016年獲得投票權的委員是: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堪薩斯城聯儲主席埃絲特(Esther George),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Loretta Mester),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其中,持鴿派觀點的只有羅森格倫一人而已,鷹派比例大升。
一直以來,埃絲特都是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的反對者,直到美聯儲在2014年10月退出量化寬松(QE)購債計劃前,她幾乎都在對該政策表示異議;布拉德也曾警告,美聯儲如果等待時間過長,可能會錯過合適的加息時間。當然,他也支持根據經濟數據靈活地調整政策。羅森格倫則自金融危機起便支持QE刺激政策,當前他也認為美聯儲應該采取更漸進的方式加息。
FOMC包含7位美聯儲理事(2位空缺)以及5位地方聯儲主席(地方聯儲主席一共12位),紐約聯儲主席和理事擁有永久投票權,其余4個投票權在11位聯儲主席中輪換,每次FOMC會議,所有聯儲主席都會出席並參與討論,但加息決策將最終由投票委員作出。
2016年加息節奏引關註
美聯儲在12月聲明中稱,將“漸進”提高利率水平。FOMC平均預期2016年底利率水平將達1.4%,如果按每次加息25個基點計算,這意味著明年會有4次加息。當然,一切都會因最新的經濟數據發生變化,人員變動產生的影響也值得持續關註。
“預計美聯儲2016年加息3~4次,美元指數2016年或將升至105,”國泰君安大類配置分析師李一爽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歷史上首次加息前後的美元表現並無太多借鑒價值,需要關註的是今後美聯儲加息的可持續性和路徑,以及各國貨幣政策的相對性,預計全球資金將持續回流美國。
根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的分析,在2010年前的20年中,銀行的信貸同比增速與聯邦基金利率走勢在大多數時間保持著高度一致。美聯儲在幾乎在每一次信貸增長率接近低谷時開始提高利率水平,並在信貸增速高企(接近8%)後降息。貨幣政策對經濟造成影響需要一定時間,所以美聯儲需要為將要到來的信貸周期做好準備,而不是等事情發生再應對。
.png)
上一次圖形的錯位發生在2001年至2004年,2001年時信貸增長已觸底反彈,彼時美聯儲仍在降息的周期中,並直到2004年中才開始進入加息周期。此輪加息持續兩年,在加息結束後的一年多之後,美國開始爆發金融危機。
對比之下,本次信貸增速觸底發生在2009年底,之後開始一路走高,美聯儲則在之後的近5年時間內一直維持零利率水平。在12月美聯儲首次加息時,銀行信貸同比增幅已經接近8%,這是過去25年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編輯:林潔琛
內閣大換血 奧朗德求連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202.html
內閣大換血 奧朗德求連任
一財網 馮迪凡 2016-02-14 19:20:00
奧朗德在稍後的電視采訪中辯稱,他不是為了連任才進行改組,他“將把改革進行到底”。
為求2017年總統大選連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再次“內閣換血”,試圖修複與法國左翼強硬派之間的僵硬關系。
與通常由總統府官員站在愛麗舍宮臺階前宣布新內閣成員名單的慣例不同,在當地時間2月11日下午,法國總統府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直接拋出了一條簡單的、含有新政府內閣成員的名單鏈接。
從名單中可見,改組後內閣成員從32位增加到38位,各部委名稱以及相應工作權限都發生較大變化。其中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前任總理艾羅(Jean-Marc Ayrault)的回歸:接替法比尤斯出任外交部長。
此次新內閣還吸納了執政黨社會黨傳統盟友——綠黨和左翼激進黨的領導人,而奧朗德在稍後的電視采訪中則辯稱,他不是為了連任才進行改組,他“將把改革進行到底”。

向左派靠攏
誰是奧朗德此次內閣換血中的最大贏家呢?
從整體而言,奧朗德在大選之前15個月改組內閣,其沖擊2017年總統大選連任的迫切之心一覽無遺。此次重組中一度被冷落的左派拿到了不少重要職位。
新內閣共有18名部長和20名國務秘書,其中綠黨全國書記埃瑪紐埃勒·科斯得到了住房部長的職位,綠黨參議員讓-樊尚·浦拉賽被任命為總理府負責國家改革的國務秘書,綠黨國民議會議員芭芭拉·蓬皮利擔任生物多樣國務秘書。左翼激進黨領導人讓-米歇爾·貝萊則出任領土整治部長。
奧朗德口中“擁有豐富經驗,明白問題所在”的艾羅則被重新吸納至法國政治的權力中心,成為新一任外長。艾羅不僅擁有其所在黨派社會黨人堅定的支持,其德語能力也一直被視為是其重要資產,這令艾羅不僅可以在15個月內同德國進行更緊密合作,加速奧朗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年底聯手宣布歐元區重大改革的舉措,還可以對偏右派的法國總理瓦爾斯起到中和作用。
法國媒體認為,“艾羅的外交部將成為奧朗德的盟友,而不是瓦爾斯的下屬。他將盡力幫助總統重新平衡左翼。在一場危險的大選前15個月(任命艾羅),這可是彌足珍貴的。”
2014年,由於奧朗德任命社會黨內偏右派的瓦爾斯出任總理,綠黨拒絕加入內閣。在瓦爾斯和經濟部長馬克隆不斷推行經濟改革的措施後,左派對於應如何追隨奧朗德政府一直分歧重重。
巴黎政治學院政治學教授卡特斯(Bruno Cautres)認為,“奧朗德在耍老把戲,試圖在大選前吸引左翼傳統盟友回歸,這表明,不會有在未來15個月內出現大膽的經濟改革。”
除此之外,環境部長羅亞爾(Ségolène Royal)的權力也悄悄地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其所率領的部“生態﹑可持續發展與能源部”搖身一變,成為“環境﹑能源與海洋兼氣候事務國際關系部”,將重要的氣候變化外交職權收入囊中。
“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11日晚接受電視直播采訪時,奧朗德解釋此次新內閣的任務有三項:保護法國人安全、提升就業和改善環境。“我的任務是將改革一直進行到底,”奧朗德表示,會一直堅持到最後履行總統職責。
目前法國的失業率仍長期在兩位數徘徊,而深受其害的左翼選民並不對改組買賬。上周在法國媒體上公布的民調顯示,法國約有75%的選民不希望奧朗德連任。
與此同時,激進左翼黨領導人讓-呂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在上周宣布他將會參加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梅朗雄在2012年的選舉中得票率在11%左右,他的參選將進一步分裂法國左派。
奧朗德表示,在有關社會黨是否需要進行黨內初選以確定候選人等問題上,現在考慮還為時尚早,待時機恰當,他將再做決定。此前奧朗德曾表示,如果不能解決法國高失業率的問題,他將不謀求連任。
編輯:潘寅茹
TCL通訊再遭變革 高管“換血”後私有化提上日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331.html
一邊是期待上市的熱鬧,一邊是退市的艱難抉擇。
6月6日,TCL集團發布了擬私有化TCL通訊(02618.HK)的公告。公告稱,為促進公司長遠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進一步優化公司的整體產業布局,TCL 集團擬通過全資子公司TCL實業控股私有化TCL通訊,交易完成後,TCL通訊將成為實業控股全資子公司,並從港股退市。

TCL通訊目前主要經營手機通訊等電子消費品,根據全球調研機構IDC公布的2015年度全球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TCL通訊出貨量為7910萬臺,其中海外出貨量6990萬臺,全球排名第五,僅次於華為,在國產手機廠商中其海外銷量第一。但基於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受匯率波動及經濟不景氣影響,在今年一季度,TCL通訊營收同比下滑17%,凈利潤927.6萬港元,同比暴跌90%以上。
TCL掌門人李東生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三年,TCL手機銷量每年保持增長,且有好的盈利,但增長和盈利主要來自海外市場。但中國市場去年是下降的,所以TCL想要在全球成功,首先要在中國成功,必須在中國市場重建TCL手機的競爭力。
利潤暴跌背後
手機市場的競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麽激烈。
根據IDC最新的報告,2016年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速依然在衰退。IDC預測2016年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為14.8億部,增長3.1%,遠低於去年的10.5%和2014年的27.8%。受到大環境影響,TCL通訊手機及其他產品在一季度中總銷量1710萬臺,同比增長9%,但報告期內智能終端總銷量880萬臺,同比下降9%。
“由於中國手機品牌不斷向海外市場尋求機會,加劇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使得本集團的產品售價及毛利率承壓嚴重。本集團整體平均銷售價格由2015年同期的54.7美元下降至41.8美元。”TCL通訊在一季度財報發布時表示,基於現時不確定的經濟環境、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態勢以及本集團的區域業務重組影響,2016年上半年的經營將依然艱難,預期整體上半年的凈利潤仍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而從區域業績來看,北美洲和歐洲實現增長,拉丁美洲和中國市場均有較大下滑。

TCL通訊首席運營官兼中國區總裁楊柘
TCL通訊首席運營官兼中國區總裁楊柘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TCL通訊正在經歷一系列的整合與調整,目前已經有18名高管到位,將重構手機業務扁平的組織架構。他強調,為了進一步提升TCL手機的品質,目前已暫時停止了由外廠ODM的產品,所有手機的供應鏈環節都盡量掌握在自己手中。
去年12月份,前華為消費者業務中國區CMO楊柘確認加入TCL,出任TCL通訊COO兼中國區總裁。楊柘在加入華為之前,曾任三星手機中國區CMO,RIM中國CMO等職務。
據楊柘介紹,目前高管團隊的調整已經趨於穩定,高管級別的人數暫時不會增加,十八名團隊將會從渠道、品牌等多個層面對TCL通訊進行調整,預計時間上將會持續半年以上。“到明年效果可能才會逐漸顯現出來,但是集團層面給了較大的空間和信心。”楊柘對記者說。
對於此次私有化,TCL通訊暫時並沒有向外界透露更多的消息,但是此舉被外界認為是調整期內TCL通訊所做出的另一項重大改革。
資本市場雙刃劍
可以看到,在一個大廠商增長緩慢、趨近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中,任何一個手機品牌都需要打破常規,來爭奪市場占有率,尤其是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繁。
對於TCL通訊私有化,有不願意具名的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是手機市場的轉折年,連蘋果都從高端市場延伸到中端市場,因此TCL通訊將面臨中國市場如何突破、國際市場如何鞏固、產品轉型三大考驗,退市對於TCL來說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上,此外,港股對於TCL的估值偏低,私有化可以提高其在其他市場上的融資能力。
而在此前,同樣在香港上市的酷派集團多次傳出被樂視“收購”的消息,去年,樂視子公司出資27.3億港元購買了酷派18%的股份,成為了酷派公司的第二大股東。盡管多次出面否認,但在外界看來,從酷派目前整體業績狀況來看,“換股”或者“被收購”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在2015年,酷派的收入和毛利降幅超過40%,分別降至147億港元和16億港元,公司實際利潤出現跳漲,而這部分利潤來自於和奇虎分道揚鑣後的巨額一次性收益26億港元。
“目前手機市場競爭太過激烈,錯失大神電商品牌,以及將線下渠道資源分流給子品牌後,酷派本身品牌的價值在下降。”酷派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市公司本身的經營壓力也非常大,如果在概念以及實際運營上都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股價會變得比較難看。
但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手機廠商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更廣的生存空間。
2016年是努比亞獲得蘇寧註資後的第一年,在此前的一場發布會後,努比亞高層對記者表示三年內努比亞將有明確的IPO時間表,但強調上市不會打亂產品節奏。“上市會選擇國內主板進行準備。”該高層說。

魅族手機創始人黃章也在今年的年會上提出,2016年公司目標是“穩增長,創利潤,挺進IPO”。早在2014年,黃章宣布回歸公司日常管理時就提到魅族會引入外部資本,發放員工期權,變更產品營銷策略等,同年6月,魅族宣布首輪超過25億元融資到位,並啟動了內部股權激烈計劃,稱5年內每年兌換20%。2015年,魅族又獲得了阿里巴巴領投的6.5億美元融資。
“但資本市場並不是慈善場所,不管是上市還是私有化,留給手機廠商的壓力只會有增無減,特別是在今年,渡過難關對於任何一家手機廠商也許比什麽都重要。”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如是說。
匹凸匹管理層換血收官 投行大佬任新總經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08/1011609.html
隨著總經理人選的確定,有著A股互聯網金融第一股名號的匹凸匹(600696)管理層換血工作進入收官階段。新任總經理周可君履歷頗豐。其中,最為扯眼球的莫過於其曾在多家券商投行部門擔任重要職務。對於誌在擺脫困局的匹凸匹而言,資本運作經驗豐富的周可君的加入無疑是及時雨。
每經記者曾劍
隨著總經理人選的確定,有著A股互聯網金融第一股名號的匹凸匹(600696,收盤價13.94元)管理層換血工作進入收官階段。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註意到,公司這位新任總經理周可君履歷頗豐。其中,最為扯眼球的莫過於其曾在多家券商投行部門擔任重要職務。對於誌在擺脫困局的匹凸匹而言,資本運作經驗豐富的周可君的加入無疑是及時雨。
新任總經理資本運作經驗豐富
據匹凸匹8日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議案,同意聘任周可君為公司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的運營管理,任期與本屆董事會一致。
公告介紹,周可君於1968年11月出生,其先後就職於聯想控股、華為及多家國內上市公司。此外,周可君還曾任國信證券投資銀行業務部總經理、中信並購基金董事總經理。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詳查後發現,周可君曾在上市公司、私募基金、券商等諸多金融機構從事過股證事務、投資管理、投資銀行業務等工作,諸如曾出任金田實業股證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北京證券投資銀行部南方部總經理助理。
公開資料顯示,周可君主持或參與深金田A股、B股配股,德美化工首次公開發行項目;主持完成華聯綜超定向發行,重慶鋼鐵H股境內首次發行A股、三全食品首次發行A股。其還曾主持完成長城開發、長城電腦、沈陽化工、東方航空、長城股份等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工作。
此外,匹凸匹董事會還決議聘請吳延坤為公司董事會秘書。吳延坤同樣是資本市場的老熟人,其曾在萬豐奧威、愛仕達、金剛文化科技集團等多家公司擔任董事會秘書。
隨著上述職位人選的確定,匹凸匹新一屆管理層的架構基本搭建完成。其中,公司董事會由控股股東五牛基金董事長韓嘯、總裁邊秀武、財務總經理張佟坐鎮;兩名獨立董事孫加鋒、羅韻軒也是在4月份方由董事會推舉上任。
急需新鮮血液註入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註意到,對於急需新鮮血液的匹凸匹而言,管理層架構的搭建十分關鍵。
因諧音“P2P”,匹凸匹身披互聯網金融第一股的美名。但因為“抱個大IP炒概念”,至今尚未開展業務而被市場詬病。在2015年報中,上市公司解釋稱,公司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務因處於前期研發階段,包括股權眾籌、征信數據體系、普惠金融、P2P網貸、卡卡P2P等業務尚未正式實施,並未產生實際收入。同時,公司主營的房地產業務也延續了低迷的色彩。在此背景下,公司在2015年巨虧1.02億元,今年一季度繼續虧損近2000萬元,面臨著極大的經營壓力。改變也是勢在必行。
事實上,在五牛基金正式入主後,匹凸匹資本運作確有加快的跡象。今年2月2日,匹凸匹曾因籌劃重大事項而停牌,但僅僅過了一天,公司就宣布因籌劃重大事項條件不成熟而將其終止,隨後公司股票於2月3日複牌。
4月21日,上市公司宣稱正在籌劃重大事項,股票當日起停牌。之後,上述事項明確為:非公開發行股票。遺憾的是,該定增事宜未能成行。5月20日,匹凸匹公告稱,與第三方就核心條款存在較大分歧,因此終止此次定增。在終止公告中,上市公司透露擬通過定增募資用於向第三方購買位於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一項商業物業資產。
鑒於周可君在資本市場上的豐富經驗,周可君的加入將給身處困境的匹凸匹帶來何種變化,頗受投資者關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珠三角制造業“換血再造”:每分鐘都在虧錢,賣房產撐下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788.html
制造業需求不振、訂單下滑的苦日子過去了?
深圳小企業主曾明(化名)最近很疑惑:作為生產和代加工MP4的企業業主,今年開年後,他發現訂單量莫名地增多了。在參加了一次同行聚會後,他找到了答案。
那次聚會上,他驚訝地發現少了一些熟悉的面孔,一問才知道去年一批同行企業關門了。
曾明的訂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翻倍,現在每個月的銷售額超300萬元。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分析了一下,可能是因為去年大環境不好,一些工廠要麽不開要麽轉做別的行業,競爭對手變少了。”
可惜即使訂單增多,也並不意味著盈利增加。
日前,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深圳現代創新發展研究院舉辦的關於“中國經濟結構”的講座上表示,中國制造業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由於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和過繁的政府審批等門檻尚未充分發展起來之際,過去那些依靠低附加值和廉價勞動力來支撐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在不斷地減弱。
在中國制造業重鎮“珠三角”,這一現象尤為突出。雖然高端制造業在崛起,不少企業接單接到手軟,但是傳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仍然在節衣縮食,試圖熬過冬天。
由於對成本非常敏感,部分傳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繼續走在將工廠撤離珠三角核心城市的道路上。與此同時,珠三角內部的大整合漸成潮流。一些大體量、領軍型的科技型企業加速在該區域內部重組和調整,比如,將研發總部放在深圳、生產基地搬到地價相對較低的地方。
在結構轉型的浪潮沖刷下,無論企業主們意願如何,他們無可避免地將被卷入。這一過程中,悲喜交加的故事不斷上演。
“每分鐘都在虧錢”
電子業是珠三角支柱性產業之一。曾明已經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5年了,但是對明年的業務前景仍很茫然。
他吃不準明年形勢會怎麽樣。他在考慮,要不要跟隨身邊一些企業主朋友的步伐,將工廠搬到成本更低的城市。

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主而言,想到“往外挪一挪”的時候,很少會選擇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
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的林波(化名)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搬去東南亞國家,雖然說會降低用工成本和租金,但是需要考慮政局的因素,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困擾,比如說東南亞某些國家的工人加班意願不強等。”
東莞、惠州等周邊城市被深圳這些企業主視為理想的遷入地——廠房租金和人力成本相對便宜,且距深圳只有兩三個小時車程,物流幾乎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但東莞也不是萬能的。隨著珠三角經營成本的整體上升,東莞的一些企業主也在考慮將廠房搬到租金更便宜和人力成本更低、用工更穩定的內地城市。
東莞一自動化設備制造商陳銘(化名)感嘆,經營成本上升得太快了,如果他不是本地人,也想把工廠外遷了。
陳銘的工廠現有兩三百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30多位,每人月薪1萬多元;普工工資也在3000元左右。
工廠已經連續虧損兩年。2014年,陳銘的公司虧了300多萬元,去年虧了500多萬元,今年到現在月虧損30萬元左右。
讓人意外的是,虧損是在手握大量訂單的情形下發生的。
雖然比去年下滑了三成,但是今年每個月的訂單金額仍有3000多萬元。然而在刨除人力成本、原材料等之後,利潤所剩無幾。
陳銘面臨著和許多中小型企業同樣的窘境:在收入上,有些老客戶的報價多年沒變,競爭又太激烈他不敢加價;而在支出上,人力等各種成本持續上漲。
“訂單接得越多,虧得越多。”他說。
本報記者從珠三角多家企業了解到,不少工廠都存在這種情形:接訂單只是為了維持工廠運轉,而非賺錢。
陳銘說,春節工廠放假歇業期間是他最開心的時候。不僅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而且醒了之後不用眼睜睜地看著工廠每分鐘都在虧錢。
為了支撐現在的工廠,陳銘賣掉香港的房產,套現了1800萬元。
和記者聊起這個話題時,他顯得有點難堪:“我也看過很多報道知道當下的情況,用賣房子的錢來開工廠有些傻,但是實在不甘心就此關門。”
和陳銘類似,很多還開著工廠的企業主除了現實的考慮之外,也有著濃厚的實業情結。東莞市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尹建文告訴本報記者:“只要有單子接,即便虧一點,大家也都堅持著。”
持續遷移
尹建文在走訪中也發現,今年東莞部分電子企業雖然暫時沒有關閉在本地的工廠,但是受內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吸引,去內地城市增設了工廠。
在外界擔憂這座曾經的“世界工廠”地位不保時,也有區域經濟觀察人士認為這是產業結構轉型陣痛中必經之路:肯定會有一批不符合轉型條件的工廠被清出去。這些工廠,尤其是小的電子產業、來料加工廠等,或再往內地走,或搬到東南亞、非洲,或關門。
來自當地官方的聲音也強調,行業有進有出,實屬正常。
去年年底,東莞市人力資源局副局長吳柏安告訴本報記者,如果一個工廠關門,人社局很快會協調好後續事宜,釋放出來的勞動力70%很快能解決就業。並且,經過他們部門處理的企業數據都比較平穩,沒有大的變化。他補充道:“一些以加工制造為主的工廠和一些外資企業雖然關門或遷走了,但是一些高科技、大品牌公司也在崛起。”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說,附加值低的傳統制造業處在產業鏈的底端,對成本很敏感,它們的利潤空間不足以支撐高成本,因而采取的搬離路徑都是從高成本城市向低成本城市走。
各顯神通
一味撤退不是辦法。它們的另一條路是往產業鏈的上遊走,從對成本敏感的、單純的制造環節向技術研發升級。
不過,資金讓很多傳統制造業中小企業主的升級夢想還未騰飛,便已跌落。曾明和企業主朋友們喝酒聊天的時候,發現80%的參與者都認為,企業要想有所突破,資金是最大的難題。
投吧,怕打水漂。不投吧,早晚會關門。這是個兩難的命題。
也有人在瞅準行業後投入巨額資金,放手一搏。
許明旭此前在揭陽開了七八年的工廠,生產電纜。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觸控屏行業,判斷其應用前景廣闊,就開始生產手機和電腦觸控屏,先後投入一個億。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從臺灣購買先進設備,以及引進20多位研發人員,包括在臺灣銷售點上班的2位博士。
現在回想起來,許明旭慶幸自己走了一步正確的棋。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時一狠心就重新創業了。我們設備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生產工藝好,目前在華南地區鮮有對手。”
如今,他已經成功轉向高技術行業,他的新公司廣東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揭陽政府對外重點宣傳企業之一。
更多的中小企業主只是謹慎投資,小心翼翼地試探市場對新產品的接受程度,或者另辟蹊徑:抱緊高科技企業的“大腿”,尋找合作機會。
生產3D傳感器的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奧比中光負責人黃源浩告訴記者,身邊有不少從事制造業的朋友羨慕他所在行業的誘人前景,但是奈何技術門檻高、投資資金龐大,退而求其次想做他們的代工廠,或者做配件提供商。
從美國回來創業的黃源浩完全感受不到上述企業主們經歷的寒意。現在,他最大的煩惱是如何盡快完成應接不暇的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附加值高的科技型產業在珠三角核心城市工業中的比重正日益加大。
今年一季度,深圳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6%和11.9%,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75.8%和67.3%。廣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45.3%,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對該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達71%。東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也分別高速增長13.3%和17.0%。
傳統產業年輕人流失
一些優勢傳統制造業正面臨一場悄然襲來的危機。
深圳服裝企業藝之卉時尚集團的創始人趙卉洲對本報記者表示,很多傳統工藝未來可能招不到人了。
她對記者舉例說:“比如說紮染工序,年輕人不願意幹,現在的工人平均年齡已經四五十歲了。再過十年,等這批工人老了之後,就可能無人可招了。這不是工廠轉移到哪里能解決的問題。”
她所擔憂的事,確有可能會影響該行業的走向。
深圳在短短30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6大優勢傳統產業,除了服裝業外,還包括機械、鐘表、家具、印刷包裝和黃金珠寶。

不過隨著深圳產業布局的調整,新興產業發展的勢頭漸漸蓋過這些優勢傳統產業。2009年,深圳開始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至今日,深圳已經形成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35%,遠高於全國8%的平均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已成為穩定深圳經濟增速的強大動力。
在新興產業成為拉動深圳經濟發展的“引擎”之時,優勢傳統產業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覷。
深圳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洪濤向本報記者介紹,深圳服裝行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乎都是代加工,但是現在90%以上的企業都擁有自有品牌了,其中有很多大品牌。
他補充道,去年整個行業的銷售額達到2100億元,包括內銷和外銷。在國內大城市高端商場的占有率高達60%以上。
然而,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這些優勢傳統產業的制造業企業主被迫花費高額資金更新設備。
趙卉洲上周拜訪一些工廠時,發現很多傳統工藝環節已經招不到工人,工廠只能購買設備,讓機器來替換人工。
此前,趙卉洲和幾家頗具實力的同行也試圖合作辦一所職業學校,培養技術型人才,並定向輸送工廠。但是市場調查後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多是獨生子女,父母不願意他們進工廠了。
當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動 “機器換人”。去年3月份,廣東省出爐了一份《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根據計劃,廣東省未來三年工業技改投資總額將達9430億元,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此外,工業機器人示範應用重點覆蓋紡織服裝以及汽車、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建材等珠三角傳統優勢產業。
深圳工廠關門的更多?
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珠三角正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珠三角內部的大整合漸成潮流,高科技企業在這個區域內重組和調整中擔當主角。
上述深圳電子行業協會人士林波常年與中小企業打交道。他感覺今年經營狀況並未好轉,企業對短期的看法也不樂觀。很多出口型的企業抱著希望去參加展會,如果能接到單,就有續命的資本,但是即便續命了,也擔心維持不了多久。
而在東莞,尹建文發現今年訂單量比去年穩定,有些企業甚至還有增長,招人相對往年也要容易一些。他介紹,協會會員企業有230多家,從去年到現在關閉的會員企業不到10家。
針對上述兩種不同的感受,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對記者分析:“這幾年,華為的終端公司從深圳搬去了東莞,東莞市政府也從其他地方引進了一些大型高科技企業。這些巨量級的企業一過去,就把周邊的中小企業都搞活了。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主要是升級,從低端的加工制造升級到為高端的產業提供零配件。”
他說,而對於遷出地深圳的企業來說,更多是轉型,要麽是轉到第三產業,要麽是將工廠遷出深圳了,所以工廠關門的看起來比較多,但其實深莞兩地都是在往好的方向走,都是在順應當地的發展趨勢。
2012年,華為在東莞松山湖註冊了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2014年9月,中興通訊斥資百億在廣東河源建研發生產基地。2015年11月,比亞迪與廣東汕尾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6個項目。
今年5月份,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在2015年成為東莞營收和納稅第一大戶的消息傳出來後,引發了外界對深圳制造業的憂慮,“華為跑了”、“中興跑了”等言論甚囂塵上。
隨後,深圳市市長許勤公開澄清。據媒體報道,5月29日,許勤表示,中興、華為等企業不僅為深圳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更是深圳對口支援廣東東部地區發展計劃的一部分,但是華為、中興不會離開深圳。
宋丁也認為,大企業將制造環節遷出深圳,是重新進行戰略布局和產業調整的結果,也有利於珠三角區域的整體發展。“珠三角內部整合的最大好處是,充分利用原有的產業平臺,企業騰籠換鳥的成本低,政府政策的落實也非常快。” 他說。
城市定位謀變
2008年,廣東開始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即改變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騰出產業調整、升級空間。
由此,當地政府對東莞市的戰略定位也發生了變化。
2015年,東莞市明確提出了城市發展目標——“建設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東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羅永峰說,從“世界工廠”向“制造名城”的轉變,就是從來料加工型、生產車間型向創新驅動型、品牌生產型轉變,是更加註重品牌化、科技化和美譽度的產業鏈轉型升級。
而深圳,在土地資源緊張和工業“肥水”溢出的背景下,究竟是該堅持以工業為主導,還是應該轉向服務業?
幾年前,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劉國宏曾經就深圳企業出現外遷趨勢做了一項調研,“最後政府還是認為應該牢牢抓住制造業的優勢。”
盡管沒有大力扶植,深圳第三產業發展勢頭依然迅猛。

根據深圳市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深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二產業增加值7205.53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0291.80億元,增長10.2%,增幅高於第二產業。同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8%,高出第二產業將近18個百分點。
深圳本地有一種意見認為,2020年,深圳的第二產業比例可能下降到35%以下。而如果第二產業比重降至35%以下,意味著深圳的產業發展變得不均衡。
劉國宏認為,經濟孵化是個天然的過程,與深圳GDP總量接近的新加坡工業比重已經跌到了25%。“一味地說保留工業用地和工業體量,是不現實的。但從城市的健康發展角度而言,深圳市政府還是要維護一定的工業體量,還會向工業有比較多的傾斜。”
換血就能返老還童 科學還是騙局?
人類將再次踏上追求永生之路,這次是以一種科學的姿態。
由初創公司Ambrosia(中文意思為“不朽”)主導的一項“返老還童”的換血試驗已經正式啟動。這家初創公司位於美國加州莫特雷(Monterey),聯合創始人傑西·卡馬辛(JesseKarmazin)醫生現年31歲,他也是這此試驗的科研帶頭人。
卡馬辛向《第一財經日報》獨家透露:“本次試驗已經於今年6月正式啟動,在近一周內已經招募到20名左右換血‘誌願者’。公司將向他們收取每人8000美元的費用,包括治療費和科研費。我們的目標是招募到600名誌願者。”
癡迷抗衰老研究
卡馬辛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供了一系列描繪換血後美好生活的書。在作家NikolaiKrementsov撰寫,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擱淺在地球上的火星人》(AMartianStrandedonEarth)一書中,第59頁中寫道:“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在開始兩次和最後一次換血後,他的身體狀況顯著改善,不僅僅是他的主觀感覺好了,而且細胞數量、血壓和脈動、肌肉緊張度和力量,甚至肺活量等多項客觀指標明顯改善。”雖然是科幻小說,卻展現了人體換血能夠得以永生的前景。
卡馬辛表示,每名受試者將會在2天內被輸入約1.5升的“年輕血液”。受試者將會在輸血前及輸血後一個月接受全面的血檢,需要檢測的生物指標超過100項,其中包括血紅蛋白和各類驗證指標。由於輸血是一項完全成熟的標準治療方式,Ambrosia公司的這項人體試驗不需要經過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特別批準。
在回答記者關於“年輕血漿”來源的時候,卡馬辛表示:“我們會和美國血液銀行(USBloodBank)合作,它們的血液來源是無償獻血的誌願者。”《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後郵件詢問了美國血液銀行相關部門,不過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複。
卡馬辛從大學期間就開始癡迷於研究抗衰老。他對記者表示:“之所以會想到做人體換血試驗,是因為過去在抗衰老分子領域的實驗室的工作經驗。作為一名醫生,我深知輸血的普遍性和安全性,這基於很多治療的科學研究報告。”
去年,卡馬辛參與成立了一家名為xVitalitySciences的公司,主要業務是向海外診所供應血漿。由於融資失敗,卡馬辛離開了公司。在這之後,卡馬辛就和另一名來自一家疫苗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克萊格·萊特(CraigWright)一起成立了現在的這家Ambrosia公司。
“異種共生”研究歷程
人體換血的試驗是受到一種叫做“異種共生”(parabiosis)的實驗方法的啟發。所謂“異種共生”,就是以實驗的方法,使兩個動物體沿身體縱軸平行結合的現象,這個概念早在150年前就被提出。
到了上世紀中葉,科學家們開始用老鼠進行相關研究——把一老一少兩只老鼠的血管連接起來,研究者們認為,年少老鼠的血液可以讓年長的老鼠恢複青春。1956年2月,紐約康奈爾大學的克里夫·麥克雷(CliveMcCay)博士在紐約醫學院公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實驗性地延長壽命》。克里夫·麥克雷將同一家族同血型的90天和300天的大鼠的血管吻合連接在一起,讓兩只大鼠共用血液循環系統,結果發現,老年大鼠的關節軟骨很快變得年輕了許多,似乎逆轉了老化。
2005年,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系的托馬斯·朗多(ThomasRando)教授所率小組,將年幼的和年邁的大鼠通過血管吻合連接在一起。5周後,他們驚訝地發現,年老大鼠的肝臟和骨骼肌的幹細胞回到了更加年輕的狀態,甚至還表現出跟幼鼠幾乎相同的修複肌肉損傷的能力。不過年輕的小鼠出現了提前衰老,肌肉修複能力出現了與年齡不符的減退。
2013年,哈佛大學的艾米·瓦格斯(AmyWagers)教授的團隊又做了一個相似的實驗。他們將一只兩個月大的小鼠,與一只患有心肌肥大的23個月大的老年小鼠通過血管吻合連接在一起。
4周後,老年小鼠的心肌肥大迅速得到了改善,心肌細胞幾乎恢複到那只年輕小鼠的同樣大小。不過這次這只年輕小鼠沒有受到任何負面影響。她還首次在試驗中提到一種名為GDF11的蛋白,這種蛋白存在於人體和小鼠的血液中,是決定衰老的關鍵,能夠改善小鼠的肌肉和大腦。這篇論文發表在了頂級生物雜誌《細胞》上。但是這項試驗的結果也遭到了包括諾華和GSK等大公司的質疑。諾華的科學家就發布了與瓦格斯研究所矛盾的數據,顯示GDF11蛋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而在產生骨骼肌的時候反而會逆生長。GSK的研究也發現,GDF11並沒有參與衰老的肌肉細胞的再生,而且向小鼠體內提供GDF11也並不能改善小鼠的肌肉功能。
最近的一份關於“異種共生”的報告是在2014年,來自加利福尼亞的斯坦福大學的神經學家托尼·韋斯克雷(TonyWyss-Coray)通過實驗發現,年長小鼠在註射了幼年小鼠的血漿後,似乎改善了記憶和學習能力。這次研究的成功為類似的研究指出了一條捷徑,即反複進行來自年輕動物的血漿註射,是一種簡單可行地進行異種共生研究的方法。
在論文發表之後,韋斯克雷成立了一家名叫Alkahest的公司,與斯坦福大學合作,專門研究使用年輕人的血漿來治療18名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在評估試驗安全性的同時,他們還時刻關註治療是否能改善病人的認知能力,以及是否能夠緩解其他癥狀。預計試驗結果將於今年年底前公布。因此,Ambrosia並不是第一家從事人體換血試驗的公司。
動聽的資本故事
然而如同許多癌癥、艾滋病、阿爾茲海默癥(AD)等疑難雜癥的相關研究一樣,實驗室里獲得的初步成果再讓人欣喜若狂,可能也並不會為最終的成功療法帶來保證。但資本可不這麽認為,“返老還童”將幫助他們描述出最為動聽的故事。
在矽谷,關於延長生命科學已經成為當地十分受歡迎的癡迷學問的流言。著名投資人、PayPal聯合創始人PeterThiel就曾表示:“異種共生的現象非常有趣,我說的有趣不是說作為一項投資,而是說對人們切身的健康有意義。”
不管這一理論有沒有科學依據,矽谷的科技富豪已經開始實驗“異種共生”療法,為了醫療工序以及年輕人的血液投入大量金錢,並每年會進行數次這樣的療法。
2013年9月18日,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宣布成立一家名為Calico的公司。佩奇稱這是CaliforniaLifeCompany(加州生命公司)的縮寫,而Calico項目的宗旨正是延長人類的壽命。從項目宣布啟動開始,谷歌就一直在為Calico項目招募抗衰老和遺傳學領域的專家,其中包括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生物學教授辛西婭·肯尼婭(CynthiaKenyon),她目前擔任Calico的副總裁,負責老齡化相關研發。
不過Ambrosia的這項人體換血試驗也引來很多批評的聲音。《科學雜誌》(Science)就表示這項試驗讓人聯想到近期很多所謂的幹細胞臨床試驗在要求受試者付費之後,最終無法披露相關的數據來證明試驗的結果。
Ambrosia的測試項目包括輸血前和輸血後一個月的100項血液的生物標誌物對比,但是諾華制藥抗衰老研究執行總監DavidGlass對此表示:“由於該項試驗並沒有安慰劑的控制組,因此很難破解出究竟能有多大的益處。”
專家表示,目前還很難判斷Ambrosia的試驗到底是一次有力的科學嘗試或是一個騙局。但是大多數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都表示,這個嘗試沒有科學依據。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科主任醫師許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人體換血試驗存在最基本的兩大疑問就是,首先無法確定衰老僅僅是與血液有關;其次即使衰老與血液有關,也無法保證年輕人的血液輸入到年長人的體內,血液的成分不會發生變化。”
他進一步指出,“異種共生”的年長和年幼的小鼠之間的血液流通是不經處理的,而把一個人的血液輸到另一個人的體內,會丟失很多成分。“比如性激素,血液的存放一般是在零攝氏度以下的冰箱里,性激素和人體所有的激素一樣,存活的環境就是37℃,很多抗體也是。”許明表示,“目前針對抗衰老可能有效的在於基因編輯,通過去除導致衰老的基因,插入年輕的基因,但這個也是很遙遠的事情。”
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茅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靠人體換血就能返老還童,這未免太天真了。不過還是要看它最後提供的數據,也不能就此認定這是一個騙局。”
安倍內閣“換血”才幾天 新任複興大臣就去參拜靖國神社
據共同社11日報道,日本複興大臣今村雅弘今日參拜了位於東京九段北的靖國神社。今村在前殿敬獻了香資並參拜,但未在本殿內參拜也沒在登記冊上署名。這是3日內閣改造組後首次獲悉安倍政府的閣僚參拜靖國神社。
今村雅弘曾擔任過日本外務副大臣、眾議院國土交通委員長等要職,本月3日出任安倍內閣的複興大臣。

日本複興大臣今村雅弘
今村就參拜的意圖說明稱,此次參拜一方面是為了報告自己擔任大臣職務,另一方面也是祈願國家的“繁榮安寧”。他就參拜的立場稱:“作為個人、國會議員以及國務大臣是一體的,沒有加以區分。”據稱他在擔任眾議院議員期間,每逢春季、秋季例行大祭期間都前去進行參拜。
此次香資是個人出錢,今村參拜完靖國神社後,還造訪了東京都內千鳥淵戰歿者墓苑悼念了陣亡者。
據報道,今村選擇今日參拜靖國神社,也是為了刻意避開敏感的8月15日“終戰紀念日”。
在去年的終戰紀念日,除總務相高市早苗外,時任國家公安委員長山谷惠理子、女性活躍擔當相有村治子參拜了靖國神社。當時還是自民黨政調會長的稻田朋美防衛相也在當天進行了參拜。首相安倍晉三沒有參拜,而是以自民黨總裁的名義自費獻上“玉串料”(祭祀費)。
老友離開 普京心腹圈“大換血”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對烏克蘭的突然發難,至今還讓研究克里姆林宮問題的專家一頭霧水,而就在當地時間12日,普京又炸了一個驚雷,解除了其在克里姆林宮的左右手、總統辦公廳主任伊萬諾夫(Sergei Ivanov)的職務。
從去年開始,一些普京核心圈子的“老友”相繼離開。有海外媒體評論稱,克里姆林宮高層人員的任免曝光了俄統治精英層正在進行的大範圍人事調換。

朋友圈
伊萬諾夫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普京的左臂右膀,兩人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就相識,同期進入克格勃開啟職業生涯。此前甚至還有傳言稱他會在普京第二個總統任期結束後接任總統,後來梅德韋傑夫成為了普京的臨時接班人。
海外媒體報道稱,普京在俄羅斯媒體上透露是伊萬諾夫自己要求辭職的,並向他推薦了年輕的副手瓦伊諾(Anton Vaino)接任,後者一直頗為低調,外界對其知之甚少。
“現行的體系已經不再穩定,已經到達了它的極限,因此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一些超出預期的現象。”曾任克里姆林宮政治公關顧問、如今卻成為批評家的帕夫洛夫斯基(Gleb Pavlovsky)說,“一些政治家的行為和人事決定常常出乎意料。”
自1999年接替葉利欽成為代總統後,普京就開始任用信任的早年舊識,建立自己的心腹核心圈子。例如任用來自克格勃或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的前同事,伊萬諾夫就是其中之一;或者任用他上世紀90年代在聖彼得堡市工作時認識的官員和學者,比如亞庫林;又或者是兒時玩伴,曾和普京一起練習柔道的夥伴羅登伯格(Arkady Rotenberg)等。
多年來,這個圈子的構成相當穩固,在專業人士的輔助下,普京得以在國內大力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政策。
任免潮
但近來,普京的心腹圈開始出現異動。最早的跡象之一是,去年10月,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原總裁亞庫寧宣布辭職。而他一直被視為普京最長久的夥伴之一,同時也是普京核心圈子的成員。
有消息人士稱,亞庫寧被解職是因為其子在倫敦開設的公司涉嫌腐敗,不知收斂,招致克里姆林宮的不滿。亞庫寧之子還申請了英國護照,這被普京視為“背叛”。
今年4月,普京下令組建新的聯邦執行權力機關國家近衛軍,曾擔任普京衛隊隊長的內務部第一副部長、內衛部隊總司令佐洛托夫(Viktor Zolotov)被任命為總司令,直接對普京負責。國家近衛軍整合了多個其他安全機構,這也結束了一些普京長期盟友的職業生涯,如俄羅斯聯邦禁毒局局長維克多·伊萬諾夫。
今年5月,同樣是普京的親信、年屆70的聯邦保衛局局長尤金·穆洛夫(Yevgeny Murov)被默默無聞的副手德米特里·科契納夫取代。
7月,另一位普京的心腹、俄海關總署署長別利亞尼諾夫(Andrei Belyaninov)因被發現家中藏有走私案中截獲的大批現金而辭職。
而上個月,克林姆林宮重新改組了一些地方和中央政府的人事安排。英國媒體報道稱,其中最令人費解的任命是尤金·金尼切夫(Yevgeny Zinichev)擔任加里寧格勒州州長,此人曾擔任普京的保鏢,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改變
有俄羅斯政治觀察家稱,普京正在重新打造他的核心圈子,讓那些可以信任和容易控制,且不會危及其政府合法性的新夥伴進入圈子。
“你可能之前並不了解金尼切夫先生。我和他一起工作過,我知道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一名克里姆林宮前高級官員表示,“當然,普京已經執政了太長時間,他的直覺已大不如前,他也缺乏對於廣大社會的洞察力。”
另一位曾在國內政治部門任職的政治專家也認為現在普京關註的優先級有所變化。他說,普京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國內政治那麽感興趣了,他只關心安全和穩定問題。
“現在送到莫斯科的文件已經堆積成山了。”和庫德林走得很近的政治經濟分析師工特馬克爾(Yevgeny Gontmakher)稱,伊萬諾夫和另一位負責國內政治的克宮高級官員沃洛金(Vyacheslav Volodin)會先篩選一批,這在一定程度上令普京消息不靈通。
上個月,俄財政部副部長涅斯捷連科(Tatyana Nesterenko)公開警告稱,如果不進行經濟改革,俄羅斯應急資金將在明年末耗盡。工特馬克爾認為,這反常的公開呼籲是為了讓普京直接接收到信息。
不過,缺乏政治影響力的新鮮血液的輸入並不能保證讓現狀得以改變。工特馬克爾認為,這些人對普京充滿感恩和崇拜,不會輕易提出什麽建設性意見。
莫斯科的洗牌最終將呈現何種結果尚不得而知。伊萬諾夫離開了,但普京核心圈仍有諸多重量級“老人”,如俄羅斯聯邦安全委員會秘書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FSB局長博爾特尼科夫(Alexander Bortnikov),以及俄羅斯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謝欽(Igor Sechin)等。
他們的命運會如何?此後勢必將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
慧球科技大“換血”為鮮言鋪路 投資者憂慮“翻版”匹凸匹
在慧球科技(600556.SH)的迷霧重重之中,匹凸匹(600696.SH)前董事長鮮言的入局成為風暴的核心。據《第一財經日報》從多位接近慧球科技的知情人士處獲悉,原掌門人顧國平已將慧球科技轉手給鮮言,目前上市公司正悄然進行人事換血,待調整好以及時機成熟之後將正式迎接新的主人。
“目前欠缺的條件有內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股東,外在因素是股市,股東那邊需要去溝通,股市則整體處於震蕩態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慧球科技內部人士表示。這意味著以證代身份潛入慧球科技的鮮言將隨著時機的逐步成熟而揭開神秘的面紗。
而鮮言在當家匹凸匹期間亂象頻頻,頻繁使用資本騰挪之術。近期,慧球科技一份被泄露的購買房屋資產公告顯示,慧球科技將購買鮮言旗下公司資產,這一度讓外界猜測是否涉及利益輸送?慧球科技是否會複制匹凸匹的套路?
慧球科技接班人
鮮言以證代身份加入慧球科技之時便激起市場千層浪,熟諳資本遊戲的鮮言在撤離匹凸匹之後入局慧球科技有何意圖、其真實身份是什麽、是否取代顧國平成為實際控制人等,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解答。
慧球科技遭遇如今的風雲變幻背後不無原因,實控人資管計劃爆倉或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位接近慧球科技的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顧國平接手慧球科技之後變更了其主營業務,但隨著定增的被否以及業務運營並不理想,所以顧國平方面對慧球科技這個殼尚具有控制力,但業務經營方面難有成果,以致業績不佳,再到之後經歷資管計劃爆倉,就把上市公司這個殼賣了,“這個事情也談了很久,最後是鮮言接盤”。
就在8月10日的時候,顧國平向《第一財經日報》親證,其已於今年5月份退出慧球科技,不再是慧球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前段時間,我已經向交易所、證監局澄清”。《第一財經日報》從多位接近慧球科技的知情人士處獲悉,曾隨顧國平一起進入慧球科技的團隊目前正陸續撤出慧球科技,目前上市公司正在進行人事方面的換血。
慧球科技近段時間公告的人事變動似乎也透露出了其中一二。公開信息顯示,今年5月份,慧球科技非獨立董事王忠華、張淩興,獨立董事花炳燦相繼提出辭職。該公司董事會提名董文亮、溫利華為第八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提名劉光如先生為獨立董事候選人,並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在最近的第八屆董事會第三十次會議上,該公司又提名王書亞為獨立董事,而王書亞曾為匹凸匹的獨立董事。
另外,慧球科技在宣布聘用鮮言證券事務代表的同時,該公司原證券事務代表陸俊安則被聘用為董事會秘書。一位已從慧球科技離職的高管曾透露,陸俊安也曾任職於匹凸匹。
以此看來,鮮言正悄然組建著自己的團隊。“董事會的人基本就換成鮮言的了。”上述已從慧球科技離職的高管表示,目前就差獨立董事李占國還沒有換掉,不過估計也會換掉。但從明面上來看,慧球科技最近的回複仍舊是對外強調公司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更,顧國平仍可以對公司決策形成實質性控制。這其中又有何原因?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慧球科技內部人士表示,公司的人事調整有其目的和部署,“先安排事情,等時間到了,他才能更好更快地去接管”。對於鮮言當家欠缺的條件,上述內部人士認為,目前欠缺的條件有內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股東,外在因素是股市,股東那邊需要去溝通,股市則整體處於震蕩態勢,讓投資者信心不足。
“一般不會想在公司最糟的時候接管公司,正常是等公司到一定情況,至少穩定了,該安排什麽人再安排。之前因為很多因素造成的問題,導致這個人全盤接收,那對這個人也是不公平的。之前的股市讓慧球科技內傷蠻重的。”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慧球科技內部人士稱。
他同時表示,目前慧球科技仍在調整中,還需要一段時間,“應該在這個月內就會整個清晰,未來的思路還是方向會更明確”。
目前對於慧球科技實際控制人是否變更、鮮言在其中所擔任的角色也一直被監管層和市場所關註。但經上證所多次監管督促,慧球科技方面至今仍未予以核實並披露。因實際控制人狀態不明、信披不力、監管約談多次“失聯”、泄露未對外披露信息等,慧球科技多次挑戰權威,而於8月18日起被停牌。上證所也表示,“如果公司長期不能落實整改要求,我們將研究對公司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予以‘ST’處理的必要性。”
而在鮮言任職匹凸匹期間,類似不服管教的情況也屢次發生。據了解,鮮言此前代行匹凸匹董秘職責期間,匹凸匹信息披露屢次違規,鮮言被上證所多次公開譴責。
資本騰挪術
自今年8月9日鮮言被公布為慧球科技證代身份以來,第一個被暴露的與其有關的動作就是將旗下資產轉賣給慧球科技。這再度引發市場質疑,“這是不是資產的轉移?”而鮮言曾在任職匹凸匹期間對於資產騰挪之術的應用可謂遊刃有余,這樣的資本運作手法會否在慧球科技上重演?
上證所近期通報稱,慧球科技未按照上證所方面要求補充購買房屋資產公告中的相關事項,並在尚未對外披露的情況下全文泄露。這份公告出現在東方財富網股吧,並經上證所核實,股吧出現的公告主要內容與慧球科技通過前述業務系統提交的材料完全一致。
《第一財經日報》查閱東方財富網股吧發現,一份慧球科技“關於全資子公司購買荊門漢通置業有限公司(下稱‘荊門漢通’)房屋資產的公告”的圖片流傳於股吧。公告信息顯示,慧球科技新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湖北柯塞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1243.4849萬元購買位於湖北省荊門市響嶺路楚天城房屋資產一幢,並承擔稅費約50.36萬元,用於公司經營辦公及日常業務。
但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荊門漢通法定代表人為鮮言——現被聘為慧球科技證代、原匹凸匹董事長,且該公司的股東之一為鮮言投資的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上證所方面所核實的問題便是,相關事項是否涉及關聯交易。
“這是不是資產的轉移,是否涉及利益輸送?”有投資者對此提出質疑。而這樣的現象在鮮言掌舵匹凸匹期間甚至是離職以後均有發生,讓投資者擔憂慧球科技會變成第二個匹凸匹。
就在8月19日匹凸匹公告稱,計劃以1億元的價格,向鮮言控制的匹凸匹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轉讓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100%股權。但這並非雙方的第一次交易,去年6月以來,匹凸匹曾多次向鮮言或其控制的企業轉讓資產、發生資金往來,包括深圳柯塞威在內,多家由匹凸匹設立的公司,目前均已收歸鮮言囊中。
以鮮言對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柯塞威基金”)的收購來看,柯塞威基金原為匹凸匹旗下全資子公司,因將註冊資本的1.15億元誇大為10億元,而被監管部門質疑其合法性,為避免上市公司因此被停牌核查,鮮言出資1.15億元收購了匹凸匹持有的柯塞威基金全數股權。而與收購幾乎在同一時間,匹凸匹方面同意對柯塞威基金增加註冊資本1.05億元。這在業內人士看來,鮮言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此次資本運作,幾乎以極低的成本甚至零成本將柯塞威基金收入囊中。
如今,鮮言雖撤離出匹凸匹,但似乎其中仍具有暗藏的關聯關系。其中,借助荊門漢通這一暗道,鮮言與匹凸匹頻繁往來,僅轉讓資產金額就達數億元。目前,鮮言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匹凸匹最為重要的資產,實現了表面退出、實際仍藏身匹凸匹背後的布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鮮言旗下的公司有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柯塞威基金、荊門漢通、荊門漢達實業有限公司等。這些資產未來會否與慧球科技發生關聯,慧球科技是否將會成為第二個匹凸匹,還將繼續觀量。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