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鐵「大躍進」降溫 中國高速鐵路狂飆8年後減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zMMDAwMDIzNDQzM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劉志軍、張曙光的罪與罰尚未蓋棺論定,急速飛馳的中國高鐵卻放慢了腳步。

新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上任後,中國鐵路發展方向發生轉變,「充分利用高鐵大投資為市場服務,但不再一味追求高速度。降速、安全、去豪華等思路在盛光祖上任後變得更加明朗」,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羅仁堅告訴本報。

日前,鐵道部稱,計劃6月底開通的京滬高鐵將從設計之初的最高時速380公里降至300公里,此前一直飽受爭議的豪華座椅將更換為普通座椅,由此未來列車票價可能也更加平民化。

減速並不止於京滬高鐵。據羅仁堅向本報介紹,鐵道部日前正式公佈了「套跑」思路,「讓建成的350公里/小時高鐵軌道上也可以跑250或者200公里/小時的機車」。

事實上,配合這種「套跑」思路的機車車型也接近完成。安邦諮詢在一份報告中稱,鐵道部曾委託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開發能夠安裝高速鐵路和普通鐵路兩種信號系統的機車。

這種機車跟一般的火車頭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可在高速鐵路上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行駛。根據發改委的有關規定,這種火車頭牽引的普通客車票價標準應該參照1995年制定的普通列車票價執行,外界戲稱之為「窮人的高鐵」。

羅仁堅說,「套跑」一方面節約成本資源,另一方面更加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這一政策會帶來高鐵技術發展以及運營組織模式的轉變」。


取道「市場換技術」

2004年夏天,北京世紀金源一場招標會拉開了中國高鐵跨越式發展的序幕,鐵道部首次拿出了高速鐵路項目訂單——200列時速200公里動車組。

鐵道部當時規定,國產機車只能作為外國公司的附屬公司參與,外資企業必須以鐵道部規定兩家機車製造企業作為招投標的窗口。鐵道部作此佈局考慮的是,既能引進技術,又能保證將來生產出國有自主品牌。

這是一年前做出的決定。劉志軍2003年升任鐵道部部長,提出「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提上日程。

為了追趕速度,鐵道部放棄了自主研發的「中華之星」高速列車平台,換而採取「市場換技術」戰略,吸引國外高鐵技術。

中國高鐵龐大的市場對跨國企業垂涎欲滴:一旦拿到訂單,不僅僅是銷售機車,關鍵是只要技術躋身中國市場,此後就可源源不斷將零部件訂單收入囊中。

其後2005年鐵道部再次發出300公里/小時列車的大單,「兩次招標後最終龐巴迪、西門子、阿爾斯通、川崎重工四家入選其實是一個利益平衡的結果」。當年參與競標人士向本報記者暗示,四家企業都在不同層面找到了鐵道部負責人進行遊說和公關。

在200公里/小時訂單中鐵道部規定「10列整車購買,20列散件進口,170列國內總裝國內製造」,其實是為了部署引進—消化—再創新。

王夢恕告訴本報記者說:「中國先拿出國外進口的少量整機進行拆解『反建』,由國內技術人員親自進行組裝和調速,然後再根據加工工藝圖紙,進行散件組裝,最後逐漸自主製造再在外方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

以西門子為例,2007-2008年德國的3列整車製造完成運往中國,2008年6月中國在此基礎上完成首列國產化動車組,2009年完成其他57列國產化動車組。

在此期間,按照技術轉讓協議,四家技術轉讓方應負責對合作的中國裝備製造企業包括設計、工藝、生產、管理等崗位人才的培訓。

如2005年,南車四方機車公司的一個培訓團隊在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許韻武帶領下到日本川崎車輛廠接受培訓,學習和消化日方的管理經驗和製造技術。截至2005年8月,南車四方機車公司先後派出採購、設計等4個團組出國接受培訓。

80多歲高齡的王夢恕回憶起當年這場消化引進再創新的過程,話語中帶著雀躍:「國內南車和北車兩大集團本來就有裝備製造的基礎,在這些基礎上內行一點即破。短短2年內,中國工程師很快就把整個電力機車的製造技術消化完畢」。

長客股份董事長董曉峰曾介紹,儘管長客引進的是阿爾斯通的技術,但是對原型車做了大量修改,幾乎等於設計了一款新車。

這就是所謂再創新:比如原型車寬度只有2.9米,難以滿足國內大運量的要求,中方把寬度增加到了3.3米,整整多出來一排座位。現已在京哈線上投入運營的5型車,整車專利屬於中國。


爭議「劉跨越」

2010年鐵道部對外宣稱「時速200公里動車組的國產化程度已達到70%以上」,伴隨之貼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標籤的高鐵走向海外。

中國開始向南美甚至歐洲輸出高鐵技術和製造能力,這令當年那些教會中國如何製造高鐵的跨國公司們深感威脅。

2010年11月17日,日本川崎重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自己和其他高速列車製造商不認同中國高鐵宣稱創造了自有技術的說法,「多數列車幾乎與專利輸出國的一模一樣,只是對車身外部圖案和內部裝飾進行了細微變動,此外就是改進了推進系統以提高速度」。

但另一家外資公司前任高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的這種做法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只不過是由於中國與其在海外高鐵競標時產生競爭關係,令專利輸出國感到不悅。

目前國內的CRH1、CRH2、CRH3、CRH4 分別是在龐巴迪的Regina、日本的E2-1000、西門子ICE3、法國阿爾斯通的SM3四種車型的基礎上「引進、消化、再創新」而成。

在中國國內,反對者認為跨越式發展使得鐵道部背上了萬億債務,在壟斷體制下發展起來的高鐵擠壓了原有的鐵路版圖,造成出行成本增加、出行選擇減少。

主導這場跨越式發展,並因此得名「劉跨越」的劉志軍在2011年春節後不久因經濟問題被「雙規」、撤職;曾被稱為「高鐵第一人」、直接操刀高鐵技術引進的張曙光也隨後落馬。

一直喊著「提速」口號的中國鐵路大發展在狂飆突進8年後終於降溫。

中國隧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短短五年內掌握了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及10項主要配套技術,將中國鐵路速度提高到最高350公里/小時,正得益於這種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方法,生產出自主品牌,否則中國高鐵發展要晚很多年。」

王夢恕認為,雖然極度壟斷的鐵路市場在招投標環節產生腐敗,但劉志軍時代引進技術帶領中國快速進入高鐵時代的成績不容否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0

出賣「位置」!三年後商機兩千億

2011-5-9  TCW




蘋果、Google手機企圖記錄消費者的使用紀錄,他們打的算盤,就跟Google、雅虎(Yahoo)、臉書(Facebook)、MSN等網路公司一樣:你所做的一切動作,正成為網路上最有價值的新金礦。

因為,你等於主動告訴他們你的興趣、愛好與購物習慣。

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長達一年的調查顯示,有上千家公司正在蒐集有關網路用戶的高度個人化的資訊,包括他們在網路上的活動、政治觀點、健康憂慮、購物習慣、財務狀況,甚至有時候還包括他們的真實姓名。

他們的目的,是瞄準規模達二百六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四百億元)的美國網路廣告市場。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料顯示,去年前九個月,全球廣告行業的支出僅增長了六%左右,然而網路廣告支出成長卻高達一四%。

「資料是一種新形式的貨幣,」一家位於華盛頓的新創公司Personal Inc.,其執行長格林(Shane Green)語出驚人的說。該公司籌集了七百六十萬美元資金,主要業務是向廣告商提供個人資訊來獲利。

不過光是知道年齡、性別、喜好等基本資料,還不足以促成消費者立即的購買行為,「畢竟網路上能販售的只有『可運送的實體商品』,餐廳、健身房等很大一部分的實體商機,都得要人到了才算數,」國內最早投入開發衛星地圖服務、友邁科技(UrMap)執行長卓政宏說。

所以,當網路業者已掌握使用者基本資料與瀏覽紀錄後,下一步,你在現實生活中走過的路、去過哪裡,就成為他們亟欲知道的最後一項秘密。

行銷變革:鎖定用戶行蹤刺激消費

「這 是所有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係管理)與marketing(行銷)人員都想獲得的資訊,」卓政宏指出,人們最大的消費行為絕大部分還是與「位置」有關, 只要能知道顧客現在在哪一帶活動,搭配對其年齡、性別、喜好的分析,就能針對他當下的需要給予最精準的消費訊息。

舉例來說,當一個六十歲的退休男性白天前往淡水打完高爾夫球後,他的下一個動作很可能是上北投泡溫泉或找一家按摩店鬆緩筋骨,也有可能覓間日本料理或台灣小館打打牙祭。廣告業者只要能抓住這個時間點,告訴他附近有哪些選擇,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促成一筆皆大歡喜的消費行為。

過去坐在書桌前上網的時代,這樣的訊息根本不可能被蒐集到,然而在智慧型手機所帶動的行動上網風潮下,這個市場正出現風起雲湧的變化。

根 據國際市場調查公司顧能(Gartner)的分析報告,由行動通訊科技衍生出來的相關定位服務(LBS,Location-based Service),今年的商機約二十九億美元,未來三年都會以三○%以上的速度成長,到了二○一四年,這個市場將高達八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億 元)。

顧能指出,LBS最大的收益來自於使用者付費與廣告收入,前者指的是消費者主動購買,類似像TomTom或Garmin提供的衛星導航服務,後者則是透過類似像Google map等免費定位服務販賣廣告獲利。

最早看到這個商機的,是華爾街公認最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臉書、被知名科技部落客阿靈頓(Michael Arington)稱為「擁有改變世界的火焰」的定位社群網站四方廣場(Foursquare)。

進階應用:使用者可在各地「打卡」

它用遊戲的方式,鼓勵使用者將自己的所在位置登錄在網站上,每登錄一次就會獲得分數,分數可以轉換成去實體店鋪消費的優惠折扣。而店家也可以根據這些資料來提供折價券、VIP服務等促銷活動。

「我 們等於是挖掘出local(本地)小店家的市場,」與四方廣場業務模式相同、中國最大LBS公司「街旁」創辦人劉大衛解釋,不是每家店都能像麥當勞、星巴 克一樣可以砸大錢買廣告做行銷,但只要能利用定位服務,讓網友走到附近時,可以獲得其產品與服務資訊,成交的機會就大大提高。

劉大衛指出,這些店家規模雖小,但需求很大,集合起來的長尾效應非常驚人,只要累積到一定數量,就能像團購網站Groupon一樣,創造一年四億六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三十億元)的營收。

有 了四方廣場、Groupon這些新創小公司的成功,加上背後如此龐大的商機,Google、臉書、蘋果紛紛想盡辦法切入。Google原本就可以透過地圖 服務獲取資訊;臉書在去年八月仿效四方廣場增加了地標服務,讓使用者可以在各地「打卡」(check-in);專長消費性電子產品而非網路服務的蘋果,好 不容易才透過iPhone、iPad等行動上網裝置跨入這個領域。

成效關鍵:消費者願主動透露動態

然而這些科技大咖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沒有人希望自己的隱私被曝光。

四方廣場、街旁或臉書的使用者,可以說是自願發布這些訊息的,爭議度較小。但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蘋果的iOS系統與Google的Android手機系統,會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將其定位資訊回傳到其雲端伺服器上的一個檔案夾裡。

「要追蹤定位,蒐集資訊,這些技術都不難,」劉大衛說,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讓消費者主動且持續分享個人訊息。

在這場行動通訊與個人資料的肥肉爭奪戰中,究竟誰能「安全的」吃到這個龐大商機,就端看誰能發揮創意,黏住消費者,同時還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9

牽手輝瑞兩年後 惠氏或遭「拋棄」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29841.html

球製藥巨頭輝瑞或剝離其奶粉業務,這意味著被收購兩年後的惠氏奶粉又走到十字路口。

2009年是一個美妙的時刻,輝瑞以680億美元的天價聘禮,迎娶新娘美國惠氏公司。儘管輝瑞相中的是惠氏的製藥業務,但作為陪嫁,惠氏奶粉也一併進入輝瑞集團。

儘管開始很風光,但和所有的併購一樣,輝瑞開始了繁瑣而冗長的整合之路。據統計,從全世界來看兼併收購,不管境內的還是境外的,成功的幾率大概只有30%。輝瑞公司在2009年一度宣佈將其分紅規模減半,以籌集資金完成對惠氏的收購。來自股東的壓力伴隨著整合全程。

兩年中,輝瑞在不斷調整。

今年4月,輝瑞宣佈,將以23.8億美元的價格向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公司出售旗下Capsugel生產部門。Capsugel是輝瑞生產大批量膠囊的一個部門。此前,輝瑞管理層已經頻頻向外界發出 欲實施資產剝離的信號。而膠囊生產部的剝離,被看做輝瑞系列剝離行動開端。

當時華爾街分析師預測,輝瑞有可能將公司收入基數縮小一半,從目前的670億美元減少至350億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輝瑞的營養產品、消費者保健、動物健康和成熟藥品等部門都有可能被拋棄。

如今,華爾街分析師的預言成為現實。輝瑞開始了進一步的瘦身行動。這也顯示了大手筆併購之後的整合之困。

輝瑞公關負責人13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輝瑞的核心主業將聚焦在生物製藥方面,而包括奶粉業務在內的動物保健和營養品業務與核心業務有一定差 距,若放在公司內部可能不利其長遠發展。不過其強調僅處在戰略評估階段,未來這塊業務究竟是出售還是單獨上市,目前尚無定論。「預計今年年底前不會有明確 答案,剝離需要1~2年時間。」 不過,上述負責人表示,惠氏的非處方藥業務不在本次戰略評估項目之列。

對於惠氏奶粉而言,這卻未必是一個壞消息。今年,惠氏奶粉所在的輝瑞營養品業務一季度收入4.7億美元,同比只有個位數增長,管理層用「平淡」來形容其業績。

身為非核心業務,惠氏奶粉在輝瑞體系中的處境或許有些憋屈,若能被同行收購,或許更利於惠氏奶粉的未來發展。坊間傳言,雀巢、達能等乳業巨頭有意接手,再次轉賣對於惠氏奶粉而言是一次機遇。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由於輝瑞主要專注於藥品領域,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動物保健、營養品等非主營業務的耕耘力度,因此剝離有利於惠氏在中國的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7月,我國奶粉市場上多美滋、美贊臣、雀巢、雅培、惠氏的佔比分別為16.76%、12.06%、10.58%、 7.29%和4.72%,若雀巢接手惠氏,則意味著雀巢的佔比將達到15%左右,市場份額明顯增加,若達能接手惠氏,則達能多美滋的市場份額將達到20% 以上。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雀巢優勢在三段和四段的成長奶粉,而惠氏優勢在一段、二段的嬰兒奶粉,兩者結合產品線可以互補。多美滋和惠氏產品線類 似,雙方結合則可以整合各自的渠道和市場資源。」這意味著達能和雀巢無論誰未來能吞下惠氏奶粉的話,都將實力大增,並有可能一躍成為市場老大。

周思然也指出,若併購成行,這種整合方式必將對我國乳業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加劇了國產奶粉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必將助推洋奶粉渠道更加集中,整體價格體系繼續呈現上漲的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3

三年翻一翻,十年后退休。 管我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0lcqr.html

寫這Blog,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價值投資的重要,不要過分貪心,以三年升一倍為目標就行。其實如果真的達標,連同股息在內,十年下來就是十多倍的回報,也該心足了。同時把買賣足跡記下,讓自己將來能弄清楚自己選股曾經犯過的錯。

 

其實小部分中國文化真的害人不淺,什麼失敗乃成功之母是最錯誤信息,大部分人一次失敗就完了。失敗的經驗教訓應該在別人身上找,血的教訓網上一大堆,為什麼總是要自己去經歷這些不快呢?明明知道是老千股還是要買入,這些人不是找死嗎?其實買股票前做一件很簡單的動作就可以避免買入老千股了:上Google網,把要買入的公司名稱輸入,後面加上「騙」字或者「老千」便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損失了。如輸入:「位元堂」 「老千」,你就可以看到別人經歷了,失敗為什麼要去經歷?

 

以下是我香港H股的持股,還有A股三萬三千股招商銀行、一萬股平保、二十萬股農行和十萬股工商銀行在國內購買的,有空再慢慢分析買入的原因,這一千三百萬 市值的股票幾乎是我的大部分的資產,我會當每隻持有的股票是自己的公司好好看守著……十年後希望會能夠價值一個多億港幣吧,那就可以退休了。

 

三年翻一翻,十年后退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1

銀監會:9年後尚福林回歸本行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2616.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楊練 袁京力】放下證監會的令旗,尚福林重操舊業回歸銀行。不同的是,9年前他是農行行長,是運動員;如今他是銀監會主席,是教練員,是監管者。

證監會主席的位置是「火山口」,2002年12月29日低調入主證監會的尚福林或許沒想到,自己一幹就是9年,成為在任時間最長的證監會主席。

低調、內斂的尚福林有自己的「為官之道」。一開始,這位沒有「海歸」背景、也非名校畢業的監管者並不被看好。但末了,他被稱為「具有中國特色和政治智慧的監管者」。

初入證監會,軍人出身的尚福林顯示了雷厲風行的作風,「開弓沒有回頭箭」是尚福林在推進股改時的豪言壯語。而且,自股改後,改革動作頻出,一發不可收拾。

對尚福林在證監會工作的9年如何評價是個難題,有趣的是,從股指走勢看,尚福林到任和離任時上證指數均在2300點左右,似乎仍在原點徘徊,但其中 卻經歷了從998點到6100多點,又回到1600多點的過山車般驚豔走勢,儘管爭議和非議並起,但至少說明一點:尚福林在證監會的主席任職絕非「平庸、 平淡」所能描述的。

套用最簡單的功過論評價可概括為,這是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的「黃金九年」,論功勞:國有股、法人股同股同權了,創業者可以創富了,投資者可以做空了;講非議:內幕交易時有發生、投資者文化改觀有限、新股大擴容被指超越了承受力。

資本市場由於牽涉主體較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作為監管者,推出一項重大改革,往往裹挾著指責和讚揚。在尚福林推動的諸多改革中,「股改」是受到參與各方最多認同、最少非議的一件事。

股權分置是中國資本市場特有的產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社會上有國有股、法人股流通會導致私有化的擔心,並影響資本市場的退出。為了消除這種擔心,管理層不得不在政策上做出技術安排——股票上市時,約定國有股、法人股不流通。

時過境遷,這一制度安排越來越成為羈絆股市發展的最大制約:大股東與其他股東利益不一致,對維護股價不熱心;上市公司淪為大股東提款機等弊端不一而足。

在尚福林擔任主席之前,管理層曾出台了旨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國有股減持試點方案,但最終引發了市場暴跌,不得不在2002年6月叫停,後續的改革壓力可想而知。

在防止非整體試錯的情況下,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宣佈啟動「股改」,約定了「統一組織、分散決策」的原則,並在「五一」長假後批准了四家公司進行試點。期間質疑聲音不斷,甚至出現了「十萬言書」。

在先期試點成功的情況下,「股改」聲勢浩蕩地展開,在實踐中形成了「10送3.5」、「10送3」的較好方案,困擾資本市場大股東與其他股東利益不一致的痼疾消除,為此後2006年啟動的大牛市埋下了伏筆。

「股改」只是第一步,它只理順了存量股票市場的定價體系,而以增量為代表的IPO市場的定價體系卻飽受詬病。

2004年底,證監會發審委副處長王小石因涉嫌發行腐敗被捕,並最終被判刑,此事引發了外界對發行制度的猛烈批判。此後,發行的陽光化、市場化一直是證監會努力的方向,尚福林表示,「陽光化是最好的消毒劑。」

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2009年6月,新股發行體制第一階段改革啟動,在詢價、優化網上發行機制及提示風向上進行了改革;此後的 2010年11月又啟動了第二次改革:完善報價申購和配售制度、充實網下詢價機構、增強定價信息、完善回報機制及中止發行機制等。按照尚福林的說法,「要 讓發行制度更加市場化。」

在過去的9年,也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快速推進的時期。從2004年的中小板,至2009年的創業板,再至2010年的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均是在尚福林擔任主席期間推出。

此外,在商品期貨市場上,尚福林也批准了玉米、棉花等十多個大宗商品品種。

改革的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步子邁得太快總會留下未曾踏足的空白。只有20多年歷史的中國資本市場,天生體質虛弱略顯稚嫩,基礎性制度的缺失不能 完全指望尚福林的改革「畢其功於一役」,某種程度而言,他只是一個改革的推動者,而不能成為政策的決定者。這注定尚福林的改革是一盤尚未下完的棋。

「沒有時間表。」這幾乎是嚴謹的尚福林每一次在基礎性制度改革上的習慣性用詞,國際板如此,新股發行的註冊制也如此。而最受市場關注的新股發行制度,仍有不少值得完善之處。按照尚福林的觀點,新股發行市場化的方向,應該是「讓市場的主體發揮作用,讓它們歸位盡責」。

但目前,發行環節的灰色鏈條不時浮現:上市公司包裝過度、保薦人頻頻失責、詢價機構胡亂報價、PE機構腐敗盛行……在創業板推出之後,國際板、新三 板以及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未來亟待完成的任務,也是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股市的投資文化淨化仍是前路漫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03

1990年後的巴老和芒格老關於銀行業的談話[轉-整理後]/轉貼的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891213642/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註:這不併僅指銀行業。

--------------------------------

巴和芒格並不是因為富國便宜才買的,而是對其管理層,效率,成本控制有信心,且贏的概率極高才買進的,買的首先是優秀的企業,而不是行業,這是先決的。

----------------------------------

1996年股東大會,股東問題:「銀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價取勝的商品業務(commodity business),在此你認為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使銀行表面上的額外利潤沒被競爭消除?」

 芒格:「現在銀行業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僱傭的員工人數更少、電腦更好、以及支行滲透到超市等,我認為現代銀行業比以前好多了。我認為對那些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贏家而言,如果經營得當,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業務。」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 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 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當然,會上他也說了銀行業的短借長貸形成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是到頂了。

到現今,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巴菲特無論是在Berkshire還是私人組合,仍持有大量的不同的銀行股(當然僅是經營優秀的),可見他和芒格對銀行股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

---------------------

BTW,1996 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喜歡人壽 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佈購買了500萬股富國銀行的股票,平均買價57.88元每股,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擁有流通股的10%。之前富國的股價曾經到了86美元,後來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會導致房地產信貸損失,而開始拋售,這時候巴菲特開始買入。

1、業務簡單明了

巴菲特對銀行業務是很熟悉的,早在1969年,巴菲特曾經買入過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98%的股份。從其董事長簡·阿貝格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如果銀行管理層對發放貸款認真負責並努力削減開支的話,銀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令人滿意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認為富國銀行不像可口可樂公司,一般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作為一家非金融企業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銀行不同,銀行比較容易倒閉。大多數銀行倒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管理錯誤。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一家銀行,你並不一定要位居行業榜首,關鍵是你怎樣管理你的資產、債務和費用。因此,巴菲特挑選銀行內最好的管理隊伍。他宣稱:「有了富國銀行,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該行業最好的經理--卡爾·理查德和鮑爾·海茲恩。」

3、管理者行為理性

卡爾·理查德自1983年擔任富國銀行董事長後,便著手把一個低效率的銀行轉變為盈利的銀行。從83年到90年,富國銀行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淨資產收益率為15.2%。

 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效率時,可以採用非利息費用佔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衡量了銀行營運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富國銀行這個百分比全美最低(營運效率最高),比第二名第一洲際銀行拉開了20%-30%。

 巴 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股價在1991年初達到了98美元,賺了2億。銀行監管機構審查了富國銀行的貸款組合後,要求富國銀行提取13億美元的壞賬準備金, 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在91年6月,富國銀行宣佈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第二天股價跌到了74美元,到91年年底,以58美元收盤。投資一年多以後,經過 大起大落,巴菲特的投資勉強盈虧平衡。巴菲特承認「我低估了加利福尼亞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和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回收方面的困境。」 

4、內在價值

90年富國銀行賺了7.11億美元,比89年增長18%。91年因為提取壞賬準備,富國銀行只掙了0.21億美元,92年增加到2.83億美元,仍遠低於90年的水平。但要是排除額外追加的壞賬準備金,會發現這是一家有強勁盈利能力的銀行,有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內在價值是它的淨資產加上後續經營預期盈利的函數(貼現)。巴菲特買入時,富國銀行前一年的盈利是6億美元,90年美國三十年期收益率約8.5%。保守起見用9%來貼現。將富國銀行看做是零增長,也就是今後每年都是6億美元的盈利,按9%貼現,內在價值是66億美元。富國銀行的股份是5200萬,按照巴菲特的買入價格58美元計算,相當於富國銀行的總市值是30億美元,僅僅是內在價值的45%。

核 心在於,「考慮了貸款壞賬損失後,富國銀行是否還有盈利能力」這個問題。賣空者認為沒有,巴菲特認為有。巴菲特清楚在扣除貸款損失3億美元後,富國銀行的 稅前收入為10億美元。如果91年,富國銀行480億美元貸款中10%存在問題,並且產生的損失(包括利息)平均佔到本金的30%,富國銀行將產生虧損。 但他判斷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富國銀行虧損一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喜歡收購那些一年裡暫時沒有收入的企業或投資這類項目,但要求其預期的權益資本回報率達到20%。」, 當巴菲特發現他能以內在價值一半來購買時,富國銀行的吸引力變得更加強烈了。

巴菲特認為「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堅信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銀行家。芒格說:「這完全是一次賭博,但我們認為富國銀行能更好更快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巴菲特賭贏了。1993年富國銀行的股價上升到137美元。事後看,監管機構要求準備的20多億壞賬準備,實際上多準備了10億美金(折合每股19美元權益)。

巴菲特對富國的信心繼續增長,92年繼續買進達到630萬股,佔11.5%。93年巴菲特向美聯儲申請收購富國銀行獲得批准。93年1月,巴菲特以每股106到110美元繼續吃進富國銀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6

終端企業:OLED電視兩年後才大規模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5/1MNDE5XzQxNDY1MQ.html

三星、LG是全球液晶面板最大的兩個供應商,它們今年高調推進OLED,使OLED進入批量上市的萌芽期。

今年一直奔走在多家中國彩電廠之間、推廣液晶無邊硬屏的LGDisplay(LGD)全球推廣部門常務李廷漢告訴《第一財經日報》,OLED電視兩三年後才會大規模上市。

儘管如此,已經足以引起中國彩電廠的重視。曾經在CRT(傳統顯像管)電視向LCD電視轉換中吃過虧的中國企業,都不敢輕視新一輪的平板顯示技術浪潮。

康佳集團總裁助理劉鳳喜向本報表示,OLED畫質好、更薄,還有柔性,所以肯定是發展方向,但成本太高,是液晶電視的幾倍。所以,OLED電視的發展速度難以預測,要視乎屏供應商如何平衡投入產出。康佳在OLED電視上有預研,只是技術研究,不做產品規劃。

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則認為,OLED最有可能在中小顯示領域成為原來TN、LCD的替代品。但它要在彩電領域替代LCD,至少還要五至八年,液晶還有十年產業週期。今年,華星光電8.5代液晶線將盡快量產,同時還會上馬一條4.5代OLED中試線。

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指出,今後平板電視顯示技術有兩個方向,一個是OLED,目前還受成本、良品率等制約;另一個是3860×1960像素的高清液晶電視,創維今年第四季度會大量上市。OLED電視,估計本土廠家四季度也會推出,明、後年是推廣期,真正收穫期要兩年以後。

楊東文透露,OLED屏,一是外購,二是自己做。創維已與華南理工大學在廣州合作製造小尺寸OLED屏,在中試階段,已小批量生產。

除了彩電,廣東生產的手機佔了全球產量的一半,對OLED屏也有巨大的潛在需求。三星的Galaxy手機就憑藉OLED屏的壟斷優勢,佔據著智能手機的高端市場。廣東省經信委一位人士透露,不少廣東手機廠都想拿到OLED屏,卻求之不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54

LinkedIn上市1年後如何自保並持續擴張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31253.html
LinkedIn是職業社交網站一顆耀眼的新星,去年它剛上市時先是股價翻番、然後5月份大幅下跌、之後又穩步回 升。《財富》雜誌最近專訪了LinkedIn CEO 傑夫·維納,訪問中他暢談了關於LinkedIn最近一年的股票波動、保持免受股價詛咒的秘訣、LinkedIn未來的走向、公司的營收方式、進軍中國的 計劃以及微軟收購 LinkedIn 的傳言問題。他為我們揭示了 LinkedIn 上市一年後如何免受股市衝擊並繼續前進的勵志故事。

1. ADAM LASHINSKY: LinkedIn 已經IPO一年了,它跟IPO之前有什麼區別?

維納:總的來說最大的驚喜就是上市本身,上市之後沒有太大驚喜,惟一的區別就是公司多了很多專業的行政、財政、法律人才。上市之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加強內部文化、公司價值,但實際上用到的不多。我們不想為了上市而上市,並希望保持最真實的自己,我們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

2. LASHINSKY: 現在每個人都盯著FaceBook IPO,因為表現欠佳,股價一直在跌。你們剛上市時先是股票翻番、然後下跌很多、然後又猛漲很多,所以這可以解釋為股市的波動沒有影響公眾對LinkedIn的信心嗎?

維納: 現在這個年代,我們很難認定外界的看法是對是錯,但 LinkedIn 保持不受外界詛咒的秘訣是「關注下一個」。就像杜克大學藍魔隊的K教練,他已經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功,每一次比賽結束後,他只會大聲吼著:「下一局」,因 為他不想讓他的隊員們沉浸在已經結束的比賽中。所以不管外面的呼聲怎麼樣,我們一直關注的是「下一個」,這樣我們能看清我們走到哪兒了。我們關注的是公司 的長期目標,短期的股票波動在我們看來並不是很重要。

3. LASHINSKY: LinkedIn 現在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我們知道它主要通過3個渠道盈利,能明確講一下嗎?

維納:最主要的和發展最快的是讓招聘人員來到 Linkedln 尋找合適的僱員,讓求職人員找到合適的工作。然後他們會付費,特別是招聘人員會付費, 因為免費服務裡有很多享受不到的東西。 第二部分是市場廣告和解決方案。因為我們的會員裡有很多各個行業的頂尖人才,許多大公司包括IBM願意在網站上打廣告以便吸引最好的人才。 第三部分是就是高級訂閱,因為會員中有高質量的聽眾,所以有些公司可以向這些聽眾發一些特定的東西、介紹它們的新產品、知識和專業的白皮書。我們從中收取 中介費就可以了。

4. LASHINSKY:所以 LinkedIn 就是這樣的一種工具:當別人需要它時,人們得呆在上面,不需要的時候,努力創造娛樂留住用戶?

維納: 讓用戶在上面花時間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LinkedIn 不是讓別人打發時間的工具,而是為了節省時間,我們的使命是連接世界的職業人士,讓他們更多產更成功。

5. LASHINSKY:你提到 LinkedIn 最近發佈了iPad應用,而且用戶中有22%的訪問量來自移動設別,移動化最近是個很熱的話題, 那Linkdln會怎樣移動化呢?

維納:我們很興慶我們的3條產品線,招聘解決方案、市場方案、高級訂閱其中的第一條和第三條很適合接入移動客戶端,它只會為Web在線產品服務增加一種渠道,所以我們很有優勢。然後第二點關於在iPad應用上放廣告我們會仔細考慮平板以及智能手機的使用環境再做決定。

6. LASHINSKY:告訴我除了美國,你們還進入了哪個國家的市場?

維納:目前有25個國家,網站支持17種語言,主要地區包括歐洲、亞太、拉丁美洲、國外用戶佔總用戶的61%,帶來了36%的營收,而且一直呈穩步 上升的趨勢。從營收和用戶數考慮,目前歐洲貢獻最大,其中英國是最大的客戶,荷蘭是呆的時間最久的客戶,因為有許多跨國公司在那兒,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的總部都設在那兒。

7. LASHINSKY:你們會選擇進攻中國市場嗎?

維納:亞洲目前在新加坡有設立一個總部。在進軍中國前我們會考慮得非常周到,我們很希望進入這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我想我們會到達那裡的。

8. LASHINSKY:你怎麼看待收購?關於 Linkdln 被微軟收購的傳言可信嗎?

維納:從收購歷史來看,我們集中在一些小收購上,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更容易消化它們,然後最終為 Linkdln 創造價值。我們尋找的這些公司不僅有潛力,有很好的技術團隊,還有很好的產品,這些會幫助擴張我們的事業藍圖和產品戰略。 最近的收購是 SlideShare,它提供了一個平台可以讓商業人士更好地分享內容,包括幻燈片、視頻等。接下來,我們會考慮收購比 SlideShare 更大的收購。關於微軟收購我就不做回應了(笑)。

9. LASHINSKY:Linkdln有著龐大的數據,你們2年來一直在說 Linkdln 的龐大的數據為他們提供了服務?可以具體解釋一下嗎?

維納:Linkdln 平台和 Linkdln 生態系統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兩個地方: 1. 用戶越多,數據也就越多,然後這些數據可以為求職者提供更多經驗、為投資這個網站的人獲得更好的回報。 2. 數據通過後台算法會向每個人呈現相關的人,它會鼓勵你們組成一個類似的工作社交群; 3. 它會鼓勵在這個群裡分享有價值的職業信息和內容; 4. 它會鼓勵你變得更成功,會讓你找到最適合你的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9

做大企業要看到20年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02f.html

前一段有人跟我抱怨,說春秋航空京滬航線的時間段太糟糕了:晚上9點多從上海虹橋機場出發,航班要12點過後才能抵達北京,回到家就是凌晨1點多鐘了。

對於春秋來說,這確實是非常痛苦的一條航線,因為它成本高,賣價低。我們一直希望能以商務客人為主,但是現在這條線上這類客人太少了,因為時段差。坦率地講,為了這條航線我爭取了整整6年,我非常希望以後能再爭取到一個稍微好一些的時段。

但另一方面,即使這樣的時段,京滬線自開航來一直保持著95%的上座率,我們飛機180個座位,每次都載客超過170人。這樣高的客座率在航空企業裡並不多見。

我還想說的另一個例子是,春秋航空去年9月份開始推「商務經濟座」,我們把原來傳統航空公司頭等艙旅客才能享受的首排座位、免費飲料、特供餐食等一系列服務打包出售。現在這個產品反響還不錯,我們正在考慮擴大推廣範圍。

我為什麼要說這兩個事情?第一個例子說明了廉價航空確實迎合了市場的需要,人們對於這種產品的需求和渴望程度是非常迫切的;第二例子則體現出一個正在發生的趨勢,那就是現在低成本航空和全服務航空的界限正在模糊。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想要知道自己接下來做什麼、不做什麼,就一定要想得足夠遠,能夠對於行業發展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而這也是我做旅行社、做航空這麼多年來,非常重要的一個經驗和心得。

十年磨劍

1994年春秋旅行社拿到國內旅行社營收排名第一時,大家當時都開心的不得了。

所有人都興高采烈的時候,我們領導層卻很清醒。我把全世界旅行社排名前十家拿來做分析,分析完大家傻眼了,沒人能再高興起來。當時春秋只有1個多億的營收規模,而國際上大型旅行社的規模動輒200億以上,差不多是春秋的將近200倍。

就在這樣背景下,我們開始很嚴肅地著手研究和論證春秋將來應該怎麼走的問題。這一研究就是將近三年。

三年裡,我們走訪了很多旅行社,著名的旅行社我都去過;後來,我們對航空產生意向,我又走訪了很多航空公司。

我們可以說走遍了各種類型的航空公司。第一類是旅遊包機航空公司,世界做得最好的德國TUI,英國的Thomas Cook,這些我都登門拜訪過,即使不理我,我也會厚著臉皮敲門。第二種是傳統航空公司,我跑得更多,像全亞航、日航、澳航、英航等等,見不到高層,我們就去找這些公司的中下層請教;第三類低成本航空我更是去了10來家,其中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給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春秋之後採取的廉價模式正是以它為樣本。

到了1997年時,我們內部已經下了決心要做航空,並且是低成本航空。確定了方向以後,我們就開始做市場。因為航空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律是「飛機跟著市場走,人才會跟著飛機走」。

到了2004年,我一年年包飛機可以達到8000航次。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雖然我沒有建立航空公司,但是每天在天上飛的將近20多個航班是我的客人。即然這樣,那我們還等什麼?2005年春秋航空順勢成立。

所以,做廉價航空這件事,不是2004年我達到了8000航次的時候才決定做的,在1997年我們就有了目標,並一直為此做準備。如果從1994年籌划算的話,做春秋航空,我準備了整整10年,

2004年,我們籌備成立春秋航空公司的時候,在當時的董事會上,我拿出來一報告,主題是未來20年、30年的航空業會怎麼樣,春秋基於此該怎麼做。

現在歐美低成本航空公司已經佔了 2~3小時航程市場份額的70%。國內這一數字目前只有3%,我們起步晚,未來的空間會非常大。

現在,市場比原來成熟了很多很多。眼下很多傳統公司也開始順應市場需求來嘗試做低成本,最近的國內就有東航合資成立廉價航空的例子。以後這種情況還會更多。

20年後會是什麼樣

至今依然這樣:我做事常會想著20年、30年後會怎麼樣,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思維。

春秋航空管理層經常會開一些戰略討論會,2012年半年不到我已經組織開了4次這樣的討論會。有些新來的人不理解,說王總你怎麼每天總是談虛的,談將來。我跟他解釋說,今天的事情是CEO的,我肯定要考慮將來

幾天前我們剛剛開完一個20年後將怎麼樣的主題叫「春秋航空前瞻未來會議」。這是整個公司參加的一個會,不光是我一個人談,規劃部、各個部門領導都要重點談,談將來,講夢想。我在內部開玩笑說,這是「春秋大夢」。

在這次討論會上,我跟大家分享了我這一段時間對於整個行業的判斷和分析。我的第一個觀點是,未來全球航空業會出現3~5家世界型的大公司。我們知道,現在 世界航空業有三大聯盟,但是這些聯盟成員在資產上完全沒有關係,未來我認為會形成資產有一定關係的3~5個類似於聯盟的航空公司巨頭。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航空業有兩大特點。第一全球化的社會需要非常強烈,比如從美國飛到中國,從中國到非洲,從非洲到澳洲,航空業的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全球化程度高,就很容易形成兼併,一直到出現寡頭。航空業和別的產業不一樣,它很容易形成寡頭或寡頭聯盟,因為這樣有利於資源分配和效益管理。

第二個特點是,儘管現在每個國家都在講天空開放,但實際上主要國家都不曾開放。受制於國家主權和領土的政治概念,基本不大可能有國家願意對其他國籍的飛機完全開放天空。

這兩個特點實際上是相互對立的。一方面說社會的需要是要求寡頭的出現,這樣最有利於生產力、生產資源的開放。但另一方面,國家領空不會完全開放決定了這些寡頭沒法徹底主宰整個行業。

矛盾怎麼解決?我認為長距離和短距離中間,配合3~5個寡頭,每個地區每個國家會形成一大批中型的航空公司。中國的寡頭飛過去,歐洲的寡頭飛過來,在當地 會有中型的公司來配合。因為寡頭不可能在每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全資子公司,它踰越不了當地政府的政策保護和管制,必須有當地的公司和它相對應。

我的第二個觀點是,我們之前習慣用低成本航空和傳統全服務類航空來進行模式劃分,但將來的概念會轉變為長線航程和短線航程的劃分,這會成為更重要的劃分指標。

現在廉價航空公司和傳統航空公司的界限在模糊。美國聯合航空是一家傳統型航空公司,但是它現在採取的低成本做法比廉價航空還要厲害;再比如講輔助收入,過 去全服務類航空公司從來沒有這樣一項收入。但奇怪的是2010年美國航空業績統計報表出來後,輔助收入排在前三名的不是低成本航空美西南,而是三個傳統型 的航空公司。

還有很多奇怪的事情在發生。美國有些傳統航空公司在2009年時,在境內的短程航線採取了第一件行李就收費的方式,美西南對此卻不收費,這都非常讓人詫異。

與這個變化相對應的是,現在低成本公司在考慮怎麼進一步提高服務。比如低成本公司開始嘗試想做好一些比較高端的客人。去年年底春秋航空開始推商務經濟艙, 外界一度很不理解,說春秋的特色是廉價,怎麼會推中高端產品,是不是原來方式不能維繫了。其實,我是在研究了航空業趨勢以後,進行了一種呼應調整。

道理很簡單,當你的優勢都被別人佔領,如果你還是拘謹在原來的位置,在這個市場上就沒有你的位置。現在歐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傳統公司不傳統,低成本公司也不是原來的模式。實際上,原來低成本公司和傳統公司很多區別都已經不存在了。

春秋要做什麼

搞明白未來20年的航空業趨勢,再來規劃自己接下來的道路,思路就會清晰很多。

未來,我們做「二流公司」的可能性比較大。我肯定成不了全球性的寡頭,那我就做區域中型公司的寡頭。我對於春秋的定位是:圈定東北亞中短程,做這個區域的中型龍頭。

為什麼圈定的是東北亞這塊?在航空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差不1500萬平方公里範圍會形成一個區域,這個範圍內會形成一個區域的低成本的寡頭。這貌似成為了低成本航空業的一個自身的區域。

1500萬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以一個中心點做出發點,差不多是3~4個小時航程時段,也就是A320所能抵達的區域。我們知道現在包括春秋在內的很多低成本航空都採用A320作為單一機型。

現在在美國,這樣的一個區域範圍內產生了美西南;在歐洲,同樣的區域範圍是都柏林的瑞安;東南亞的亞航已經嶄露頭角,作為一個區域低成本龍頭,它正在形成中。

再回頭來看我們敲定的東北亞。如果我們選擇了東北亞作為1500萬平方公里的航行範圍,那麼,以上海、首爾、東京、台北為基地剛好畫一個圈。這些航線資源都非常棒,比如含金量非常高的中日航線,台灣和大陸的航線,首爾和中國航線,然後輔助的則是日韓航線。

如果日本有航空公司從東京想飛中國,我們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我可以從東北飛到廣東,中國的幾十個城市都可以,因為我是中國的公司,我有自己的土壤。

中型公司並不代表就沒有希望。現在全世界最大的公司是中型公司,而不是寡頭公司。要知道美西南就在美國,它的業務甚至都沒有出過國,但是做成了最大的航空公司。

(本報記者李娟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4

新長鐵路:16年後仍在還債的集資窘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9/xMNDE3XzQ2MzQxMw.html

被外界稱作貫通江浙的「黃金線」——新長鐵路,只能依靠輪渡「乘船過江」的方式慢悠悠的通過長江,而這已一直延續了7年。

新長鐵路尷尬遭遇的背後,是一場鐵路投資的窘局。16年前,鐵道部與江蘇、浙江共建新長鐵路有限公司,迫於財政壓力江蘇省下屬的鹽城、江陰等縣市向民間集資,而至今過億元集資款已逾期4年,今年7月才開始啟動還本付息工作。

掩蓋在新長鐵路尷尬債務的另一面,是運營的艱難。面對中國不斷提高的列車速度,這條鐵路單行線至今只能以1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運行,此外經濟發達蘇南部分只能貨運,無法客運,而且過江還只能依靠鐵路輪渡。

這條目前長江上唯一一條通過鐵路輪渡過江的鐵路,雖然提速已經列入規劃,但為其建鐵路橋卻遲遲沒有動靜。

16年後的還款

「7月2日起,鹽城會向債權人償還本金和利息。」6月28日,鹽城市委宣傳部官員向本報記者介紹稱,新長鐵路債務償還的具體方式這幾天將在本地報紙刊登。

上述官員介紹,6月底前完成此項債務的調查、核實工作,7月份集中兌付還款,9月底前基本完成還款工作。此次還款,除1.1億元的本金外,還有相應的利息,計息期限從2001年4月1日起至2012年6月30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檔利率計算。

而江陰市宣傳部官員也向記者表示,針對當年的欠債,目前當地鐵路辦已經研究好了償還方案,已遞送給上級部門討論,不久將會向社會公佈。

談 起這場「被集資」的陳年舊賬,鹽城市鐵路辦規劃處官員向本報記者回顧說,1996年,當時籌劃在經濟落後的蘇北建設新長鐵路,項目總建設資金60多億元。 按照當時部省共建協議,該鐵路項目公司江蘇省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30多億,鐵道部持股65%,江蘇省持股33%,浙江省持股2%。「該公司的註冊 資本金需要各個股東首先到位,而其餘建設資金可向銀行貸款。」

「江蘇省10多億的註冊資本金,對於當時財政而言是不小的壓力。」上述鹽城鐵路辦官員介紹,於是江蘇省與新長鐵路沿線的城市鹽城、淮安、江陰等縣市約定,該部分資金由省財政廳和地方財政廳各出一半。

這 筆融資任務分到沿線縣市,而鹽城、淮安、江陰等縣市採取了以借款形式完成籌資工作。據當時鹽城市政府下發的融資文件顯示:為組建江蘇省鐵路有限責任公司, 使新長鐵路早日開工,江蘇省政府要求當地完成籌集該項目鐵路公司註冊資金9200萬元,在1996年一季度解繳完畢,「所借資金在鐵路五年建設期間不計利 息,在鐵路運營後分三年還本付息」。

當時鹽城地方政府為新長鐵路的融資借款,幾乎涵蓋了當地所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最後借款融資1.13億元,這筆借款涉及10萬多人。江陰市也是相似的經歷,接到上級政府2000萬的融資任務。

而實際上,新長鐵路直到1998年才正式建設,比原計劃晚了兩年,2005年7月才正式投入運營,而直到2008年才正式開通客運,新長鐵路並未如預期般盈利,處於「持續虧損無利可分」的狀態。新長鐵路項目借款,無法向債權人兌換借款時的承諾,踰越期限已四年。

「坐船過江」窘局

新長鐵路,北起江蘇省新沂市,南至浙江省長興市,中間穿越江蘇淮安、鹽城、海安、江陰、宜興等22個縣市,經過了最發達的蘇南城市腹地,全線長共638公里。

該鐵路,結束了蘇北「走無寸鐵」的歷史,南北貫通經濟活躍的江浙地帶,被譽為「黃金運線」。這樣一條線路,為何陷入虧損的狀態?

「長江阻隔,阻礙了新長鐵路的快速運營。」6月28日,江蘇省交通系統官員向記者直言,一方面,新長鐵路為單線運營,時速限制為120公里每小時,這極大地限制了運營潛力的發揮。

而另外一方面,新長鐵路在通過長江時,並不是通過鐵路橋的方式過江,而是通過鐵路輪渡的方式過江,「簡單地說,就是坐船過江,新長鐵路運營到江邊時,要停下來,將火車分成幾段,用輪渡運過去,然後再繼續行駛。一列車全部過江,花費的時間大約1個小時」。

資料顯示,江陰鐵路輪渡線全長6公里,於2002年通過國家驗收,從北岸的靖江跨越長江至南岸的江陰,為新長鐵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條渡輪可一次渡運27節貨車箱。

「一般一列火車有50多節車廂。」鹽城市鐵路辦規劃處官員介紹,按照這樣計算,一列車要分兩三次運過江,「據我瞭解,這是目前長江最後一座鐵路輪渡」。

上述交通系統官員介紹稱,正是由於這樣的阻隔,新長鐵路北段單線運營,經營客運與貨運,而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蘇南城市,沒有客運,只有貨運。按照鐵路有關規定,客運火車不可輪渡過江,這導致新長鐵路的客運功能被大大限制。

「我們考慮問題不能跨過歷史,要考慮當時規劃的情形。」上述交通系統官員解釋,16年前,這條鐵路的建設資金60多億,而當時建設這樣一座鐵路橋也大概耗費幾十億,現在長江上面的鐵路高架橋,建設資金多達上百億。

而談及火車運營的速度,上述官員表示,1996年,中國火車行駛速度只有40公里左右,而到了2000年火車時速也只有70公里左右,直到2005年火車時速才提高到120公里。

而關於新長鐵路的提速,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事實上,新長鐵路複線建設和電氣化改造方案,已被鐵道部列入「十二五」規劃,屆時新長鐵路的技術標準將從目前的時速12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以上。

「什麼時候才能建鐵路橋?」鹽城市鐵路辦規劃處人士感嘆問道,現在很多鐵路都逐漸擺脫這種較為落後的方式。而《新長鐵路過江通道規劃研究》一文也直接指出,鐵路輪渡過江方式「嚴重阻礙了蘇南、蘇北區域之間的交流」。

為了改變鐵路輪渡過江方式,泰州等地區負責人曾利用全國「兩會」呼籲要加快建設新長鐵路過江通道。而江蘇省曾多次召開新長鐵路過江通道的規劃研討會,但至今尚無明確方案。

「鐵路輪渡過江的方式,是國家當時的規劃,沒有可討論的餘地。」上述江蘇省交通系統官員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