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大企業要看到20年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02f.html

前一段有人跟我抱怨,說春秋航空京滬航線的時間段太糟糕了:晚上9點多從上海虹橋機場出發,航班要12點過後才能抵達北京,回到家就是凌晨1點多鐘了。

對於春秋來說,這確實是非常痛苦的一條航線,因為它成本高,賣價低。我們一直希望能以商務客人為主,但是現在這條線上這類客人太少了,因為時段差。坦率地講,為了這條航線我爭取了整整6年,我非常希望以後能再爭取到一個稍微好一些的時段。

但另一方面,即使這樣的時段,京滬線自開航來一直保持著95%的上座率,我們飛機180個座位,每次都載客超過170人。這樣高的客座率在航空企業裡並不多見。

我還想說的另一個例子是,春秋航空去年9月份開始推「商務經濟座」,我們把原來傳統航空公司頭等艙旅客才能享受的首排座位、免費飲料、特供餐食等一系列服務打包出售。現在這個產品反響還不錯,我們正在考慮擴大推廣範圍。

我為什麼要說這兩個事情?第一個例子說明了廉價航空確實迎合了市場的需要,人們對於這種產品的需求和渴望程度是非常迫切的;第二例子則體現出一個正在發生的趨勢,那就是現在低成本航空和全服務航空的界限正在模糊。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想要知道自己接下來做什麼、不做什麼,就一定要想得足夠遠,能夠對於行業發展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而這也是我做旅行社、做航空這麼多年來,非常重要的一個經驗和心得。

十年磨劍

1994年春秋旅行社拿到國內旅行社營收排名第一時,大家當時都開心的不得了。

所有人都興高采烈的時候,我們領導層卻很清醒。我把全世界旅行社排名前十家拿來做分析,分析完大家傻眼了,沒人能再高興起來。當時春秋只有1個多億的營收規模,而國際上大型旅行社的規模動輒200億以上,差不多是春秋的將近200倍。

就在這樣背景下,我們開始很嚴肅地著手研究和論證春秋將來應該怎麼走的問題。這一研究就是將近三年。

三年裡,我們走訪了很多旅行社,著名的旅行社我都去過;後來,我們對航空產生意向,我又走訪了很多航空公司。

我們可以說走遍了各種類型的航空公司。第一類是旅遊包機航空公司,世界做得最好的德國TUI,英國的Thomas Cook,這些我都登門拜訪過,即使不理我,我也會厚著臉皮敲門。第二種是傳統航空公司,我跑得更多,像全亞航、日航、澳航、英航等等,見不到高層,我們就去找這些公司的中下層請教;第三類低成本航空我更是去了10來家,其中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給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春秋之後採取的廉價模式正是以它為樣本。

到了1997年時,我們內部已經下了決心要做航空,並且是低成本航空。確定了方向以後,我們就開始做市場。因為航空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律是「飛機跟著市場走,人才會跟著飛機走」。

到了2004年,我一年年包飛機可以達到8000航次。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雖然我沒有建立航空公司,但是每天在天上飛的將近20多個航班是我的客人。即然這樣,那我們還等什麼?2005年春秋航空順勢成立。

所以,做廉價航空這件事,不是2004年我達到了8000航次的時候才決定做的,在1997年我們就有了目標,並一直為此做準備。如果從1994年籌划算的話,做春秋航空,我準備了整整10年,

2004年,我們籌備成立春秋航空公司的時候,在當時的董事會上,我拿出來一報告,主題是未來20年、30年的航空業會怎麼樣,春秋基於此該怎麼做。

現在歐美低成本航空公司已經佔了 2~3小時航程市場份額的70%。國內這一數字目前只有3%,我們起步晚,未來的空間會非常大。

現在,市場比原來成熟了很多很多。眼下很多傳統公司也開始順應市場需求來嘗試做低成本,最近的國內就有東航合資成立廉價航空的例子。以後這種情況還會更多。

20年後會是什麼樣

至今依然這樣:我做事常會想著20年、30年後會怎麼樣,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思維。

春秋航空管理層經常會開一些戰略討論會,2012年半年不到我已經組織開了4次這樣的討論會。有些新來的人不理解,說王總你怎麼每天總是談虛的,談將來。我跟他解釋說,今天的事情是CEO的,我肯定要考慮將來

幾天前我們剛剛開完一個20年後將怎麼樣的主題叫「春秋航空前瞻未來會議」。這是整個公司參加的一個會,不光是我一個人談,規劃部、各個部門領導都要重點談,談將來,講夢想。我在內部開玩笑說,這是「春秋大夢」。

在這次討論會上,我跟大家分享了我這一段時間對於整個行業的判斷和分析。我的第一個觀點是,未來全球航空業會出現3~5家世界型的大公司。我們知道,現在 世界航空業有三大聯盟,但是這些聯盟成員在資產上完全沒有關係,未來我認為會形成資產有一定關係的3~5個類似於聯盟的航空公司巨頭。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航空業有兩大特點。第一全球化的社會需要非常強烈,比如從美國飛到中國,從中國到非洲,從非洲到澳洲,航空業的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全球化程度高,就很容易形成兼併,一直到出現寡頭。航空業和別的產業不一樣,它很容易形成寡頭或寡頭聯盟,因為這樣有利於資源分配和效益管理。

第二個特點是,儘管現在每個國家都在講天空開放,但實際上主要國家都不曾開放。受制於國家主權和領土的政治概念,基本不大可能有國家願意對其他國籍的飛機完全開放天空。

這兩個特點實際上是相互對立的。一方面說社會的需要是要求寡頭的出現,這樣最有利於生產力、生產資源的開放。但另一方面,國家領空不會完全開放決定了這些寡頭沒法徹底主宰整個行業。

矛盾怎麼解決?我認為長距離和短距離中間,配合3~5個寡頭,每個地區每個國家會形成一大批中型的航空公司。中國的寡頭飛過去,歐洲的寡頭飛過來,在當地 會有中型的公司來配合。因為寡頭不可能在每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全資子公司,它踰越不了當地政府的政策保護和管制,必須有當地的公司和它相對應。

我的第二個觀點是,我們之前習慣用低成本航空和傳統全服務類航空來進行模式劃分,但將來的概念會轉變為長線航程和短線航程的劃分,這會成為更重要的劃分指標。

現在廉價航空公司和傳統航空公司的界限在模糊。美國聯合航空是一家傳統型航空公司,但是它現在採取的低成本做法比廉價航空還要厲害;再比如講輔助收入,過 去全服務類航空公司從來沒有這樣一項收入。但奇怪的是2010年美國航空業績統計報表出來後,輔助收入排在前三名的不是低成本航空美西南,而是三個傳統型 的航空公司。

還有很多奇怪的事情在發生。美國有些傳統航空公司在2009年時,在境內的短程航線採取了第一件行李就收費的方式,美西南對此卻不收費,這都非常讓人詫異。

與這個變化相對應的是,現在低成本公司在考慮怎麼進一步提高服務。比如低成本公司開始嘗試想做好一些比較高端的客人。去年年底春秋航空開始推商務經濟艙, 外界一度很不理解,說春秋的特色是廉價,怎麼會推中高端產品,是不是原來方式不能維繫了。其實,我是在研究了航空業趨勢以後,進行了一種呼應調整。

道理很簡單,當你的優勢都被別人佔領,如果你還是拘謹在原來的位置,在這個市場上就沒有你的位置。現在歐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傳統公司不傳統,低成本公司也不是原來的模式。實際上,原來低成本公司和傳統公司很多區別都已經不存在了。

春秋要做什麼

搞明白未來20年的航空業趨勢,再來規劃自己接下來的道路,思路就會清晰很多。

未來,我們做「二流公司」的可能性比較大。我肯定成不了全球性的寡頭,那我就做區域中型公司的寡頭。我對於春秋的定位是:圈定東北亞中短程,做這個區域的中型龍頭。

為什麼圈定的是東北亞這塊?在航空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差不1500萬平方公里範圍會形成一個區域,這個範圍內會形成一個區域的低成本的寡頭。這貌似成為了低成本航空業的一個自身的區域。

1500萬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以一個中心點做出發點,差不多是3~4個小時航程時段,也就是A320所能抵達的區域。我們知道現在包括春秋在內的很多低成本航空都採用A320作為單一機型。

現在在美國,這樣的一個區域範圍內產生了美西南;在歐洲,同樣的區域範圍是都柏林的瑞安;東南亞的亞航已經嶄露頭角,作為一個區域低成本龍頭,它正在形成中。

再回頭來看我們敲定的東北亞。如果我們選擇了東北亞作為1500萬平方公里的航行範圍,那麼,以上海、首爾、東京、台北為基地剛好畫一個圈。這些航線資源都非常棒,比如含金量非常高的中日航線,台灣和大陸的航線,首爾和中國航線,然後輔助的則是日韓航線。

如果日本有航空公司從東京想飛中國,我們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我可以從東北飛到廣東,中國的幾十個城市都可以,因為我是中國的公司,我有自己的土壤。

中型公司並不代表就沒有希望。現在全世界最大的公司是中型公司,而不是寡頭公司。要知道美西南就在美國,它的業務甚至都沒有出過國,但是做成了最大的航空公司。

(本報記者李娟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