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今天成功發射了首個用於技術驗證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RLV-TD)。這是一個長約6.5米,重1.75噸,大小與一輛SUV相當,外形酷似迷你航天飛機的飛行器。
該運載器是在北京時間今天早上9點30分左右,於印度南部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成功的。負責此次發射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火箭升空後20分鐘確認此次任務成功。這是一次高超音速的飛行試驗,也是ISRO首次發射有翼飛行器。該飛行器被安裝在一個特殊的火箭助推器的頂端,此次發射僅用於收集數據。
這也是印度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計劃的第一步。ISRO科學家表示,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被稱作是印度自主制造的航天飛機,可以滿足印度進入太空計劃的需求,並實現低成本太空發射目標。不過要實現把宇航員和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進入大氣層滑翔著陸並多次使用,至少需要10年-15年時間。屆時,搭載衛星等載荷發射的成本將降低至2000美元/千克。
印度發射自主研發飛行器令該國加入了與美國億萬富翁貝索斯和馬斯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競爭。他們都旨在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此前,印度已經在2014年成功將一個探測器發射至火星,當時僅花費成本7400萬美元,顯示了印度的技術能力,並降低太空頻繁旅行成本的能力。
可重複使用運載器已經成為降低太空旅行成本的主要手段。馬斯克的SpaceX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都已經成功測試可回收火箭降低成本。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航空航天專家David Wireman表示:“盡管太空旅行的技術門檻很高,但無論從技術或者成本的層面考慮,印度都已經證明了它的實力。”
印度已經宣布到明年3月的一年中,將在太空項目中投入750億印度盧比(約11億美元),美國NASA今年一年的預算約為190億美元。
如果印度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計劃獲得成功,這意味著該國在商用衛星發射方面將占據一席之地。根據衛星行業協會的數據,2014年全球衛星行業的收入約為2030億美元,前景非常可觀,其中約59億美元來自於衛星發射。
印度國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Ajey Lele表示:“太空競爭已經不再被歐美所主導,亞洲國家的實力正在快速增強,有望迎頭趕上。”
印度第一次發射火箭要追溯到1963年,第一次發射衛星是在1975年。2009年年底,印度第一次啟動了無人登月計劃。2014年,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火星探測的國家。
Lele表示,印度的挑戰是和SpaceX以及藍色起源一樣的,也就是如何實現火箭回收。馬斯克的SpaceX“獵鷹9”火箭5月8日在大西洋一艘無人船上降落,第二次實現海上回收;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幾天後也在發射測試火箭後成功實現回收。
太空教育可謂集全學科大成,而解決太空任務的思維過程,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天性,對未知的興趣便能轉為學習動力。 「外星人、飛碟、五十一區……。」每隔一段時間,這些關鍵字就躍上報紙版面。再也沒有比外太空更令人著迷的領域,從《星際大戰》和《星艦迷航記》等系列電影熱賣,延伸到周邊商品,幾十年來,太空熱潮從沒退燒。 近年,太空成了一門好生意。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二○一四年全球的航太產業營收為二千零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六千五百億元),比起上一年增加四%,其中含發射產業、衛星製造產業和通訊產業等。 世界龍頭企業掀起太空熱。特斯拉、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等人,都大力投入太空領域,馬斯克更大膽宣布:「兩年後要送太空船上火星!」 台灣太空行動則從 一九九九年發射第一 顆衛星起,以具有天 氣和遙測功能的衛星 為主。相較於過去衛星的製造仰賴國外,今年下半年,將發射 第一顆由台灣自行研 發的遙測衛星,成為台灣太空界創舉。 現在各國已積極投入太空教育,透過展覽或營隊等方式,連結天文、航太、數學、物理、化學等跨領域學習。但檢視目前台灣太空教育卻相當貧乏。 內容不光天氣與觀星 有些知識小學就能開始學 「台灣對太空相當陌生,」國家太空中心正工程師黃楓台指出,國中小的太空課程,大多為天氣、觀星等主題,即便有太空行動內容,也多以歷史角度來切入。許多人也不清楚,包含衛星電視、記憶枕、人工義肢和太陽能發電等,都與太空發展息息相關。 在台大教導普通天文學的台大物理系教授孫維新也感嘆,有些知識小學就可以學,「為何大家到了大學,才發現宇宙 的美好?」 台北市的復興中學,是目前全台唯一大規模推廣太空教育的學校。十年前開始,與美國休斯頓太空與科學教育協會(HASSE)合作,每月有一次的遠距教學,由NASA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太空人和科學家授課,談太空人的生活等主題。 台灣學生被升學主義綁架,普遍缺乏目標,「太空教育是為了找到孩子的vision (願景),」長年推廣太空教育的iVicon執行長、HASSE共同創辦人劉倬宇觀察,學生建立起探索未知的熱情,就有自主學習能力。 除了啟發更有助探索 含工程、數學跨領域學習 他回憶,二〇一二年,NASA的火星採測車好奇號登陸火星時,一名參加HASSE太空學校的國中生在NASA目睹現場實況,不禁激動的說:「原來學數學不是為了考上好大學,而是要上太空、帶人類開啟未知。」《商業周刊》獨家專訪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伯恩哈特(Deborah Barnhart)。身為NASA官方太空展覽館,一九八二年起該中心舉辦青少年太空營,連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都曾參加過這個課程。 她如何看待太空教育?以下整理訪談精華。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要了解太空?什麼是太空教育? 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伯恩哈特答(以下簡稱答):人類具有探索天性,自古以來我們就有許多探險行動,現在,太空成了下一階段的任務。重點不只在於我們在外太空發現什麼,而是我們透過哪種科技到達。能想像嗎?包含提款機內的晶片、衛星電視和通訊等,都是從太空發展而來。因此,探索本身就是目的。 現在我們能享有天氣預測和通訊等,都拜地球外的衛星所賜。可以說,當我們有更多離開地球的行動,反能幫我們拯救地球。太空教育 是整合型的跨領域 學習,舉凡工程、 數學、科學和生物 等,甚至連商業管理、安全等,都是課題。但推廣太空 教育的本質是啟 發,讓孩子對未來有更多想像。 兩年後,我們將發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功能比哈伯望遠鏡強一百倍,能看見一百三十五億年前,最早一批生成的恆星。這就像是雞蛋殼上的裂縫一樣,外太空的探索露出更多曙光了。 太空人現身當講師! 藉角色扮演學習團隊合作 問:太空教育該如何推行? 有哪些成效? 答:這略分為知識和實務操作兩大面向,可以透過太空營方式推行。首先是知識面,我們邀請太空人和科學家等解說太空歷史和各國的太空行動。 上課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擁有火箭、實驗室、3D太空無重力體驗球等設備的中心,讓學生身歷其境學習。 實務操作上,我們提供任務挑戰,包含登陸月球、火星任務等。例如十多名學生角色扮演,有些人是地球上太空指揮中心的人員,有些則是在外太空的太空人,有些人在國際太空站裡工作。 當大家就定位,我們不經意的丟出各種任務:「太空艙發生緊急事件,糧食不夠吃了,怎麼辦?」「通訊斷了,如何跟地球的指揮中心聯絡?」聽到指令時,學生手忙腳亂,他們必須運用過去的知識解決危機,更要團隊合作。這就是「問題導向」學習法,為了解決任務,讓課本的知識活了起來。 踏進太空領域,不一定只能當太空人,還有工程師、科學家、律師、設計師等可以選擇。 例如,醫護人員知道人體在某個太空環境中,會產生身體質變,就能事先預防。 曾有名十一歲盲人女孩參加太空營,原本她認為人生一團糟,還失望的說:「我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但因為對太空的愛,長大後她加入NASA 團隊,成為實驗室的一員。 還有一名小男孩,剛開始參與課程時很驕傲,他不信任組員,把所有事情攬在自己身上。這時教練告訴他:「來到這裡,不是讓你學如何在太空中完成任務,而是如何讓一大群人一起完成。」男孩事後說,這句話改變了他,他停止貶低他人,開始學習合作。可見,太空教育超越學術領域,更多的是生活上的技能,包含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能力。 用太空知識激發學習動機 九成學生更願意精進學業 問:除了太空營,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學太空教育? 答:體制內來看,如同現在許多學校老師會用藝術或音樂等素材,帶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也應該懂得利用太空知識,當作有趣指引,進而講述深層內容。近九成的太空營畢業生說,之後回學校,他們更加精進自己的學業,尤其工程和數學等,因為他們了解到建立理論基礎的重要性。 至於自學方面,學生可使用NASA等線上學習資源(https://www.nasa.gov/),或是追蹤業界在太空發展的進程。 太空是所有學科的總和,當學習更廣泛,知識的運用將會更靈活。另外,太空書籍或電影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尤其許多人看完電影後,習慣上網查詢電影內提及的太空知識。以電影《地心引力》來說,如果從科學角度來看,劇情極度荒謬,但多數人卻不知道。因此只有對太空的理解多一點,才能辨別是非。 問:怎麼看目前各國的太空行動?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答:過去太空發展被掌握在政府手中,現在,我們從民間吸取能量。太空不再只是政府的事,而具有商業價值。 太空已是所有人類的事。 但太空計畫需要合作,甚至與過去的敵人合作。太空產業有個重要的詞是「競合」,也就是既競爭又合作,人類行動到達外太空後,國家的疆界也隨之消失。當太空探索已是全民行動,太空教育的推廣,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唯一橋梁。 撰文者李雅筑 |
(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Ken、Alex和Wilson(從左至右))
花一間房子的錢,享受五分鐘奇妙的太空之旅,你願意嗎?
正如《星際穿越》、《地心吸力》等電影所描述的,以往遨遊太空的都是專業宇航員,他們都帶著科研的任務。現在,普通人也即將可以上太空了,不僅可以體驗失重的感覺,還可以欣賞到只有外太空才能看到的極致景色。
環宇太空(XCOR Space Expeditions Corporation)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鄧偉賢(Alex),8月1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環宇太空2017年下半年有試飛計劃,預計試飛期要9到12個月,試飛完成就可以載人上太空,預計最早可在2018年實現。
準宇航員Ken
不同於一般旅遊,上太空前需經過相關的專業培訓。林仕超(Ken),便是一位準宇航員。
Ke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本身有畏高癥,但自小有太空夢,他的家族生意本身是做太空棉的。2015年,一個偶然機會,他認識了Alex,便提前買了環宇太空的“船票”。
環宇太空的一張太空旅遊的“船票”售價是15萬美元,人民幣要200萬元(包含稅費、保險、部分訓練項目等),如果加上專業培訓的費用則需300萬元人民幣。不過,對於身為盛諾集團(01418.HK)旗下的子公司賽諾家居總經理的Ken來說,他仍然願意接受挑戰,去實現自己的太空夢。
2015年,Ken到環宇太空的荷蘭訓練基地,接受第一站的專業培訓。
首先是飛行模擬器的訓練。它能模擬駕駛艙無限制地旋轉。Ken說,前面有屏幕,讓你感到飛機往前走、往上飛的感覺,同時有速度的聲音,讓你感受到重力,會有點想暈的感覺。
其次是花式飛行的訓練。先學會控制飛機的基本動作。接著和專業飛行員一起,在不同壓力下,做各種空中飛行的動作。在戰機中飛行的30分鐘,就像進了“空中甩幹機”,感到上升的超重、俯沖的失重和回旋的眩暈。“眩暈大概有2~3秒”,Ken說。
第三是重力飛行的訓練。要學會使用氧氣面罩和彈射座椅。然後在L-39戰機中飛行30分鐘,這次是坐在後座。Ken說,比起花式飛行,這次飛得更快、更高、更穩,4G的壓力下持續30秒,還有倒掛飛行,零重飛行持續了10秒,但“這次感覺舒服多了”。
接下去,Ken還需要兩站培訓,包括在俄羅斯的失重培訓,以及在美國的跳傘培訓。所有這些培訓通過後,Ken才有機會在2018年或者2019年登上山貓二號飛船,飛往103公里之外的太空。
太空飛行商業化
與你想象的太空之旅不同的是,環宇太空提供的特殊旅程,最精華部分只有五六分鐘。
Alex介紹說,由於環宇太空飛船的升空速度高達3700公里/小時,因此從地面飛上太空只需5分鐘;然後,在高達103公里的太空享受五六分鐘的太空景色後,飛船會花40分鐘滑翔回地面,整個行程近一個小時。“與喝杯咖啡的五分鐘不同,這是人生的極致體驗”。
顯然,太空旅行,正處於真正實現商業化的前夕。目前,全球僅有三家航天公司具備私人太空旅行執行標準——維珍銀河、環宇太空和SpaceX,後者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的老板馬斯克的旗下企業。
環宇太空是目前唯一一家能面向中國開放“船票”預訂的私人航天公司,另一家美國民航太空公司維珍銀河目前暫不對中國大陸市場開放。公開資料顯示,Space X去年已接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訂單,將於2017年發射太空船運載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目前尚未有向中國市場開放的信息。
這三家太空旅遊公司的技術、服務和票價,也不盡相同。Alex說,維珍用的不是重燃火箭,而環宇太空用的是重燃火箭,飛船返回後,火箭經檢查、重新裝入燃油便可再次發射,這大大降低了太空旅遊的成本。
其次,維珍用大飛機帶小飛機升空,上升過程中會出現一次輕微下跌,然後再次飛升騰空,而環宇是一次性直接極速升空,比較接近民航的起飛、降落過程。
另外,維珍一次載六位乘客,像坐頭等艙;而環宇太空一次載一位乘客,且乘客坐在副機師的座位,前面是一塊4.5平方米的大玻璃。“我們會為每位太空旅客拍攝五分鐘的紀錄片,你將是主角”。Alex比喻說,維珍好像太空巴士,環宇太空則是太空專車。
票價方面,維珍的船票是25萬美元,環宇太空是15萬美元,而目前Space X只接受NASA的訂單。
2003年,俄羅斯曾由科學人員帶幾個普通人,乘坐太空船到太空站,去了8天,每人付費2000萬~5000萬美元不等,這是民航史上的第一次,也吸引了維珍投入資源,來發展民航太空事業。
而1999年在美國加州成立的環宇太空,由一群NASA前火箭推進器的研發專家組成,他們在太空計劃解散後,出來成立了這家新公司,同時繼續幫助NASA制作火箭。2006年,他們決定把研發出來的重燃火箭,應用在“山貓一號”飛船上,至今做民航太空已有十年。
“正是重燃火箭技術的突破,使太空之旅的成本大大降低,逐步走向商業化。”Alex說。
看好中國市場
Alex介紹說,環宇太空2013年在中國香港成立亞太分公司,因為亞太區與美國、歐洲都是全球最重要的太空旅遊市場。他與環宇太空結緣也是偶然。他的家族生意是做鞋的,環宇太空一位荷蘭的投資人,有一支賽車隊,Alex鞋業生意的一位合夥人曾是這支賽車隊的贊助商。
自小喜歡太空的Alex,便機緣巧合地成為環宇太空亞太分公司的負責人。他在2014、2015年已完成前述所有三站(荷蘭、俄羅斯、美國)的太空飛行的專業培訓。
在亞太區中,Alex說,中國市場尤其被看好,因為中國富人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環宇太空至今已賣出300多張‘船票’,其中30多張由中國人買走。”
這30多位購票者里,不少是藝人明星和企業家,其中一位便是知名華人女歌手鄧紫棋。鄧紫棋更於2014年成為環宇太空的亞太區代言人,她與Ken一樣,現在也是一位準宇航員。
環宇太空亞太分公司成立後,Alex一直在尋找中國區的商業機會,後來他認識了在國內做品牌策劃的程威(Wilson),大家很投緣,決定成為合夥人,2016年一起籌備成立合資的環宇太空中國分公司。
環宇太空中國執行董事Wilson說,環宇太空中國分公司的總部尚未落定,有可能在北京或者上海,目前先放在廣州,是因為與位於香港的亞太分公司溝通、銜接更加便利。
“由於環宇太空用的是重燃火箭,太空飛機飛行一個小時後,休息2小時並補上燃料,就又可以飛上太空,所以一天最高峰可以飛四次,即送4個人上太空。全年約有100天的天氣適合,所以一年約有400個名額。”Wilson說,其中每年有50個名額可以給中國人報名。
“盡管環宇太空真正送人上天,最早也要2018年,但是上太空前還要經過1年半的專業培訓,所以即使現在報名,時間也剛剛好。”Wilson說。
即便這樣,Alex預計,民航太空的市場遠未飽和。他推算,環宇太空一年400個名額,加上維珍和其他太空旅遊公司的名額,一年全球可提供的太空旅遊名額頂多2000個。“將來出現更多太空旅遊公司、競爭更激烈的時候,票價才會下降,而現在市場還在培育期,需求提升可能還會拉升票價。”
按國際慣例,穿越“卡門線”將成為全球認可的宇航員,並獲得認證。卡門線的高度是100公里,而山貓飛船的飛行高度是103公里。過去47年里,全球共有508名宇航員,其中10名是中國宇航員。你,願意成為中國第11名宇航員嗎?
近來一些太空企業在試驗回收使用火箭第一級,而由美國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設立的聯合發射聯盟又提出了全新的“太空卡車”計劃,除了回收第一級的發動機外,還將重複使用火箭第二級。
火箭通常包括兩級,其中第一級的任務是把火箭發射上天,第二級的任務是把火箭送到目標地點。火箭第一級是火箭上最昂貴的部分,因此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試圖通過回收完整的火箭第一級來降低發射成本,並已多次成功完成回收試驗。聯合發射聯盟曾於2015年宣布研制新一代火箭“火神”,該型號火箭的第一級發動機在與火箭分離後,通過降落傘減速,可派直升機在空中進行回收。
而聯合發射聯盟此次提出的火箭第二級回收計劃,是要讓火箭第二級停留在太空中進行重複利用。
“我們認為,為了達到能重複使用的目標,不一定非要讓它返回地面,”聯合發射聯盟首席執行官托里·布魯諾近日對美國“石英”網站說,“這是思維方式的一個大轉變。”
按照聯合發射聯盟的設計方案,火箭第二級外形看上去像燃料箱,尾部配備4個發動機,最大的特點是能在太空加油、再次點火啟動,能夠在太空軌道上停留數周甚至數月。以前,火箭都是把貨物送至目的地,但現在送至近地軌道就夠了,所以火箭的有效載荷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至於貨物剩下的旅程,可以全部交給等待在軌道上的這個火箭第二級完成。因此,這個第二級被聯合發射聯盟稱為“太空卡車”。
按照聯合發射聯盟的設想,未來5年內,人類將開始在近地軌道上建造用於太空采礦與探索的基礎設施,到2050年將在月球上建設人類活動基地。而“太空卡車”將發揮類似貨物傳送帶的作用,使太空貨運活動變得經濟可行。
布魯諾說:“‘太空卡車’將幫助建設大型太空基礎設施、支持太空經濟活動,它將會成為地月之間的交通系統,是實用的微重力生產與商業基地,將能應用在小行星探礦方面。”
聯合發射聯盟是由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2006年設立的合資企業,占據美國70%的發射市場。但聯合發射聯盟面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強勁競爭。據“石英”網站報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5年的火箭發射成本已降至1億美元以下,特定商業發射低至6200萬美元,而聯合發射聯盟的火箭發射成本最低也要1.64億美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30日宣布,剛過去的周末,NASA宇航員凱特·魯賓斯在國際空間站內成功完成微重力條件下的DNA測序, 這標誌著人類已迎來“能對太空活體生物進行基因測序”的全新時代。
剛完成測序任務的魯賓斯表示,她與地面同事一起見證了基因和系統生物學研究來到了太空。“我們現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太空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
這次太空測序是“生物分子測序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測序使用的是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提供的MinION測序儀,只有手掌大小,既方便又快捷。測序原理是通過納米孔施加電流,同時讓含有檢測樣本的液體流經檢測儀,不同的DNA分子會引起不一樣的電流變化,通過電流變化就能識別出這種基因序列的生物。
該實驗準確來說是一個測試,測試MiniION便攜式DNA定序器是否能在太空正常運行--事實證明到目前為止,運行沒有問題, 太空和地球上的兩種測序結果能完美匹配。
有了在太空中測序DNA的方法,就能識別出國際空間站內的微生物是否威脅宇航員的健康,幫助地面科學家隨時了解宇航員們的生活環境,及時告知他們是否要做清潔或服用抗生素。太空DNA測序儀對未來造訪火星等需要長時間待在空間站的宇航員來說,是保護他們健康的重要工具。
另外,測序儀還會成為空間站其他科研的重要工具,比如直接檢測繞軌飛行中遺傳物質或基因表達的變異,而不用再像以前一樣等幾個月返回地球後才知道結果。
近年來,太空產業風生水起,矽谷的風險資本家們已經不再滿足於打車應用和送餐服務,開始把目光投向太空探索。
羊群效應?
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創紀錄的23億美元投資基礎上,今年年初至今,在與太空領域相關的20筆交易中,投資金額總計已達2億多美元。
著名風險投資家、德豐傑合夥人史蒂夫·尤爾韋松(Steve Jurvetson)就投資了包括SpaceX在內的多家太空初創企業。他希望矽谷能有動力投資這樣的企業,因為它們對探索未知充滿了熱忱。
不過他也承認,大家之所以投資太空領域,更可能的原因還是受誘人的回報所吸引。他說,幾十年來,太空行業始終呆在沒有競爭的溫室里,現在,這個領域終於向商業活動開放了。
由於大數據分析和雲計算的發展,外加電子組件的提效和降價,創業者得以從太空中捕捉賺錢的機遇。
如今,吸引到投資和關註的太空企業不在少數。資金最雄厚的有伊隆·馬斯克的SpaceX,以及通過人造衛星提供高速互聯網接入的OneWeb,還有亞馬遜傑夫·貝索斯創辦的Blue Origin,研制人造衛星的Planet,以及有比爾·蓋茨撐腰的聯網衛星天線制造商Kymeta。
風險投資家們表示,人們對太空領域的投資興趣正在不斷升溫。而矽谷的投資尤以羊群效應著稱,風投公司Lux Capital的赫伯特(Peter Herbert)說,現在每周都有看中太空領域的機構投資者找到他。
挑戰和風險
著眼太空的初創企業往往都想顛覆或者重新定義這個由來已久的行業。比如舊金山的Planet公司就專門建造不到4公斤重的人造衛星,試圖捕捉整個地球的圖像。
這些迷你衛星被命名為“鴿子”,由SpaceX等公司送上國際空間站,再由空間站宇航員收集起來送入軌道,形成衛星群。目前已經有60個這樣的人造衛星在繞地球旋轉。
到目前為止,Planet融資總額共計1.83億美元,並簽下了100多個客戶。亞馬遜保育協會就用它的圖像來監視秘魯的非法金礦開采活動;拜耳作物科學這樣的農業巨頭則用這些數據來測量農作物的健康程度與產量。
Planet聯合創始人兼CEO馬歇爾(Will Marshall)曾是美國宇航局的一名科學家。他說,相比於空客公司這樣的老牌衛星制造商,他們的圖像在清晰度方面略遜一籌,但論地表覆蓋率和更新頻率,Planet遠在他們之上。
風投們承認,太空領域初創企業面臨不小的挑戰,比如當前商業火箭的發射頻率太低,貝索斯曾估計,現在全世界一年有50場發射就已經相當不錯。因此,只有那些最緊要的任務才能進入太空。
這些發射的可靠性也不甚理想。9月1日,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進行靜態點火試驗時在發射臺上爆炸,有效載荷被摧毀,其中包含Facebook旨在給非洲地區提供網絡覆蓋的互聯網衛星。此外,在2015年6月,SpaceX的另一架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2分多鐘後爆炸,摧毀了有效載荷中的國際空間站物資。
2014年10月,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s)一架搭載國際空間站物資的安塔瑞斯火箭在升空15秒後爆炸並墜回發射臺。
另外,該領域軟件工程師的數量也遠遠不夠。
前景誘人
不過在尤爾韋松這樣的投資人看來,太空技術的發展前景還是相當誘人的。他說,前往月球甚至更遠處的太空旅行已經呼之欲出了。
他還預言,未來四年,像SpaceX這樣的初創企業將會發射數以千計的衛星進入地球軌道,使地球上更多的地區接入互聯網。
他認為,從20億人聯網到60億人聯網,這個過程會比人們想象中快得多,因為這些衛星網絡會讓互聯網遍及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這將是我們親歷的一場最大經濟變遷。
不過,就當前太空領域的技術進步和投資規模來看,這樣的預測未免有些太過樂觀。
貝索斯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分析稱,今後50年內,太空產業的黃金時代都不太可能降臨,因為重大基礎設施都沒有到位。只有在發射成本降低、頻率提升之後,大量的初創企業才能湧入這個產業,發揮各自的才幹。
天宮二號9日上午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自7月上旬起陸續進場後,按照飛行任務測試發射流程,於9月9日完成了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
9日8時35分,承載著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1.5小時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後續,將在發射區開展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工作,完成最終狀態確認後,火箭加註推進劑,計劃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搭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項應用載荷,以及失重心血管研究等航天醫學實驗設備,配備在軌維修技術驗證裝置、機械臂操作終端在軌維修試驗設備,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試(實)驗。垂直轉運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
目前,空間應用系統、酒泉發射場和測控通信等系統,已完成執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相關準備工作。
據央視新聞報道,世界首套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等測試系統日前隨“天宮二號”飛上太空。待“神舟十一號”和航天員到來,“天宮二號”將開啟人類史上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此實驗可將航天員的思維活動轉化為操作指令,並監測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等狀態。
腦-機交互將是未來人-機交互的最高形態。航天員在太空環境,完成複雜作業任務受到極大的限制,腦-機交互可以不依賴外周神經和運動系統,將航天員的思維活動轉化為操作指令,同時又能監測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等神經功能狀態,實現人機互適應,減輕作業負荷,是最為理想的人機交互方式。即將開展的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就是對這一技術在軌適用性的最為關鍵的驗證。
9月23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近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華航天博物館聯合阿里巴巴旗下電商“聚劃算”在北京共同召開媒體溝通會,宣布開啟“奇聚太空”聚劃算太空營銷計劃。
三方首次將互聯網與航天相結合,共同探索包括火箭脫落材料定制、太空農業等創新項目,為中國航天科技尋找更為多元的商業應用空間,並拉近普通人與航天科技的距離。此外,三方將通過定制首顆電子商務衛星,向外星人發出“到地球購物”的倡議。
三方計劃將於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電子商務衛星——聚劃算號,通過航天科技與電商消費數據的結合,未來開啟一系列包括太空農業、太空情人節甚至太空定制唱片的新玩法。例如,聚劃算可以利用衛星功能拍照監測全球農業種植和收獲情況,從而第一時間將全球最好的蔬菜輸送到消費者餐桌。
據悉,商用衛星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有較為成熟的嘗試,但在國內與電商公司的探索尚屬首次,“本次合作對雙方來說都具有里程碑意義。”關嵩表示。
“未來,聚劃算消費者將有機會享受到跟衛星轉動軌跡同步的全球好貨,將情侶之間的信物或紀念品送達太空,並向太空生命傳遞優質的地球產品、美好的地球文化,開辟一系列衛星定制經濟。”聚劃算總經理劉博表示,“聚劃算將持續在事件營銷和推動商家爆發上進行創新。”
據悉,為了探索更多新奇玩法,從9月22日開始,聚劃算還將通過技術達人們聚集的問答平臺知乎征集關於太空計劃的意見建議,將用戶的創意送上天。
據英國雜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報道,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10月10日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火箭專家韓鵬新透露,其所在研究院已設計出一款太空飛機,最突出的特征在於可以增加搭載乘客的數量至20人。《新科學家》網站稱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飛機,擬用於商業用途。
在航天航空領域,太空飛機又被人們稱為空天飛機,是航空航天飛機的簡稱。它是一種把航空技術與航天技術高度結合的飛行器,可以集飛機、運載器和航天器等多重功能於一身,與常見的普通航天飛機相比,太空飛機可以在大氣層中持續高超音速飛行,起飛時不使用火箭助推器,而是使用跑道滑跑水平起飛,與常見的民航飛機一樣。
韓鵬新在國際宇航大會中指出:“我們設計的太空飛機將采用垂直起降方式,無需任何地面跑道和飛行平臺輔助即可以完成發射和降落過程。”
據他介紹,已目前經設計出的兩種太空飛機,其中之一重量約為10噸、機翼長6米,能搭載5名乘客以每小時最大6馬赫(1馬赫為340米/秒,合1224千米/時)的速度飛至100公里的大氣層和太空分界線,可以進行約2分鐘的失重飛行;另一種重量100噸、機翼長12米,能搭載20名乘客以每小時約8馬赫的速度飛行至130公里的高度,可以進行4分鐘的失重飛行。除此之外,後者還擁有能夠依靠自身動力起飛的帶翼火箭,可以將小型衛星送入大氣層外的運行軌道。
此外,韓鵬新還透露,太空飛機的設計飛行次數將達50次,預計一程費用在20萬至25萬美元(約133-167萬人民幣)之間。他還說,將於兩年內試飛,“幾乎所有的地面測試已經完成,而且測試機中全部子系統都運轉良好”,預計2020年該飛機將攜帶負荷物從某個商用宇航中心升空,而達到安全標準後將載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