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夕陽產業”爭第一,華為們到底在想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4/154383.shtml
導讀 : 夕陽產業PC,為什麽有這麽多智能手機廠商想要進入?
i黑馬 楊博丞 2月24日報道
PC這個已經有些沈寂的詞語,這兩天卻儼然有成為新熱詞的趨勢。
2月22日,2016年度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在會上,華為發布了一款惹人眼球的筆記本電腦——MateBook,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同時宣布,華為遲早要做筆記本市場的全球第一。
不僅是華為,小米也於去年宣布了將要進軍PC產業的動向。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PC行業已逐漸落寞,屬於“夕陽產業”的範疇,那麽,為什麽在此時華為要進軍PC產業?
PC疲軟,二合一電腦卻在上升
華為要做筆記本電腦的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業界流傳。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炒作,因為華為在電腦行業的基礎基本為零,毫無經驗,即便擁有雄厚的技術,想成功整合出一款具有品質的筆記本電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其實,華為早在四年前就開始關註PC行業,但真正決定進入PC領域則是兩年前。“我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包括英特爾的處理器,它能夠滿足產品的要求,所以就把行業中的技術進展,加上華為在智能硬件領域積累的能力整合起來。”華為消費者業務部家庭產品線總裁楊誌榮這樣表示。
在MWC大會上,余承東推出了MateBook。這款筆記本電腦搭載全新的Windows 10操作系統,並配備與MacBook相同配置的Core M系列處理器,這款低功耗處理器的最大好處在於它所發出的熱量極低,因此不用為其加裝散熱系統。MateBook根據系統配置不同,售價從699美元到1599美元不等,預計今年4月起,將在亞洲、歐洲、美洲等數十個國家陸續上市。
余承東在發布會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MateBook就是要做 Windows 版本的 MacBook。Windows兼容性更好,體驗也更足。”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幾層含義。
仔細看這款電腦,其實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而是筆電平板二合一的電腦產品,與微軟Surface和聯想Yoga極其相似,既能當筆記本使用,也能單獨當做平板電腦使用。
目前,在 PC 市場比較流行的兩個品類,一個是遊戲 PC,另外一個,就是 PC 平板二合一產品。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在IDC公布的2015年PC市場Q4調查數據中顯示,全球PC市場在第四季度出貨量下降了10.6%,總量為7190萬部。IDC認為,2015年PC出貨量的下降幅度是史上最大的,超過了2013年的-9.8%。其中,出貨量排名前六的PC廠商分別是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和蘋果。

數據來源:IDC
通過數據我們得知,當前的PC市場的確已經出現疲軟狀態,並還在逐漸萎縮。可能有的人會說,PC市場真的會死嗎?但是對於PC來說,還存在極大的用戶群體。比如現在大部分公司內用戶辦公的主力工具仍然是PC,而這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無法替代的。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數據。在IDC 的報告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在2015年的出貨量,卻較2014年增長了75%。在整體不景氣的PC行業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卻逆勢增長,看來是一部分消費者將二合一電腦的產品看成了PC的替代品。這也從側面也反映出一個事實:雖然當前PC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獨特產品會脫穎而出,從而帶來新的商機,“有利可圖”。
華為不是第一次和聯想爭奪市場了。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排名中,早就能見到華為身影。據IDC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份額,蘋果公司以24%高居榜首,三星位居第二,聯想以5.4%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名分別為華碩和華為。
值得註意的是,華為平板電腦在2015年Q4的出貨量同比124.6%。但處於第三位的聯想卻同比下滑13.5%。在平板電腦市場上,華為與聯想之間只隔著一個華碩。
PC業務對於聯想來說至關重要,這可是它的最後一道“護城河”,是其嘔心瀝血20多年的核心,但這次華為想要再進一步,也從中分得一杯羹。現在,華為品牌在國內市場也有著不小的號召力,存在不少忠實用戶,一旦進入PC市場之後,這些用戶難免不去購買這款產品,那麽,這將產生一群華為PC產品的“隱形群體”。
二合一電腦會成為主流嗎?
縱觀市場格局,當前,配備可拆卸式鍵盤和觸控筆的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已成為PC公司的主推方向。蘋果2015年推出iPadPro,微軟旗下有推出多年的Surface系列,聯想、戴爾也均有相類似的產品。
其實,二合一這個名詞有著多種含義。你也可以說,它代表了工作娛樂二合一,也可以指代性能和便攜、更可以是耐用和美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一些用戶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希望電腦在擁有時尚外觀的同時也具備移動便攜性,還希望能夠有強勁的性能和長時間的續航能力等等,來滿足他們日常娛樂和工作自由切換的需求,即這款產品可以在辦公時當做一臺筆記本電腦來使用,在閑暇時候也可以當做平板電腦來使用。
用戶可能需要更多的“二合一”,而這也將成為未來移動終端或消費電子品的新方向。
如今,華為作為以前並未涉足過PC業務的“新手”,選擇了與英特爾進行合作,一起殺入PC市場,從廣義來說英特爾+華為已經是二合一,即華為的硬件+英特爾的硬件(主要是CPU的供應)。
“我們整個能力體系,已經能夠支撐我們做好智能產品的體驗。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看到,可以把手機領域積累的很多能力,尤其是技術能力,快速的複制到PC領域來。”楊誌榮說。他認為,華為在手機領域的積累足以令華為在PC市場同樣有所作為。
余承東也強調,華為PC不僅面向商務人士,還面向家庭用戶。PC對於企業商業客戶是必不可少的設備。
知名互聯網學者李易卻對華為“把手機市場的成功複制到PC領域”持不同意見,他表示:“在一個下行的市場里面是否能夠複制在上行領域的成功,這本身就是一個問句。從另一個角度講,在一個急劇下滑的市場中,你要做到第一,有什麽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無論是哪家廠商,在進入到一個已經走下坡路的市場時,都可能會‘栽跟頭’。”
而無論二合一電腦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對於華為而言,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和眾多在該領域耕耘多年的對手競爭,都是件要花費精力的事情。那麽華為為什麽會選擇這一步呢?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華為做二合一電腦其實意不在於銷量,而在於智能終端間的無縫連接,只有做PC才可以更好地承載華為的消費和商業業務。而單看PC領域的競爭,目前在國內聯想的PC業務已經占比足夠多,其次是國外的一些廠商,所以華為推出PC,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
華為推PC,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根據閆占孟的看法,華為在短時間內並不著急與聯想這些純PC廠商之爭,也並不急於將這項業務打造成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PC業務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走這一步棋為的是華為今後更大的野心。
余承東在昨日的發布會上也有講到:“移動辦公產品市場仍有機會,MateBook將幫助華為補上PC的缺口,進而構築無縫智能生態,為用戶提供移動智能終端全場景體驗,同時進一步提升華為自身智能終端的全場景布局,為消費者提供多用途、連接性的移動生產力工具。”
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很清楚,華為將借助MateBook填補PC上的業務缺口,從淺層意義來講華為在意的是連接,但從深遠意義來講,是為了完整的華為終端生態圈。
目前,在華為終端中,已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移動接入產品、家庭接入產品、智能家居、OTT、車載模塊等設備,縱觀這些設備實際華為已經建起一個IOT生態圈,但中間缺少了一個能夠連接這些設備的環節,因此在智能終端業務中,PC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縱觀現在電腦市場,移動端與PC端的結合,成為了各大廠商探索的主要思路。業界公認未來的PC辦公趨勢是跨平臺、跨終端、跨屏幕的,手機作為PC辦公的延伸,二者通過雲同步進行多屏互動,這就需要一條生態圈的完整性。
華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效仿蘋果的做法。Mac用戶大多由iPhone用戶轉化而來。由於iPhone方便的雲同步服務,擁有一臺Mac成為了iPhone用戶的最佳選擇。華為也想利用這種做法,去拉動購買手機的用戶來購買matebook,利用華為雲實現無縫連接。
而對於華為這樣做硬件產品出身的廠商來說,做PC不會太難。
首先,華為擁有一整套的手機研發團隊,而且擁有自己的自主芯片產業,更有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和團隊,這些資源都可以直接平移到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中,發揮華為整條生態產業鏈的優勢。
另外,余承東也曾公開表示,當Windows對於ARM架構有更加出色的兼容性之後,不排除在windows平臺中使用自家的麒麟處理器。不過,這條路早在蘋果時代就已經走過,後來因種種問題,喬布斯迫不得已答應了和英特爾的合作。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而且能否提升兼容的重點在於微軟並非華為。
余承東也在發布會中提及,華為不會輕易進入某個行業。所以,華為會選擇尋找市場差異化所帶來的突破口,並利用突破口打造帶來變革的筆記本電腦。在本次MWC大會上,華為圍繞PC端,也提出了PC3.0時代的概念。
PC 3.0時代,華為能否角逐成功?
什麽叫PC 3.0?華為提出的PC 3.0,意為與其他智能終端互聯互通,而PC 1.0和2.0時代是最早的臺式電腦計算能力和筆記本電腦+移動端協同計算能力。按這個說法來講,其實,現在蘋果已經進入了PC 3.0的互聯互通時代。
“華為的戰略和願景是圍繞工作、生活、起居、出行,全場景構建一個無縫的智能生活。”余承東表示,從生態系統角度看,華為需要進入PC領域,PC是無縫智能生活聯接的一部分。
余承東說,智能終端正逐步進入全場景體驗時代,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設備,通過多場景協同來實現用戶無縫隙統一體驗,PC作為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楊誌榮也表示,華為將打破傳統PC的行業瓶頸,為用戶提供適應“移動辦公”的無縫互聯互通對接工具。
目前,手機市場已是紅海,華為必須要開拓新業務以換取新增長點,而華為的生態圈中又缺少PC產品一環。但PC行業從長久來看,出貨量依然避免不了下跌。PC產品更新換代周期也較長,遠低於換手機的頻率。
易觀智庫分析師楊帆認為,在這個擁有成熟產業鏈的市場中,各廠商的玩法相當,近幾年銷量不太可能有大的增幅。“對於華為來說,進軍PC領域是對消費類產品布局的反映,先試試市場反響。”
看來,對於華為的願景來說,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華為進軍“夕陽產業”PC,到底在想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7/156113.shtml
華為進軍“夕陽產業”PC,到底在想啥?
楊博丞
華為究竟是真的進軍PC產業,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會成功嗎?
文|楊博丞
今日,華為舉行發布會,發布國行版MateBook,配置與2月份在MWC發布的配置相同,只是售價方面有所不同。
酷睿M3+4G+128G版本售價4988元,酷睿M5+4G+128G版本售價6688元,酷睿M5+8G+256G版本售7388,酷睿M7+8G+256G版本售9688元。對比國外價格平均貴500元。
PC這個已經有些沈寂的詞語,隨著MateBook的發布卻儼然有成為新熱詞的趨勢。
2月22日,2016年度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在會上,華為發布了一款惹人眼球的筆記本電腦——MateBook,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同時宣布,華為遲早要做筆記本市場的全球第一。
不僅是華為,小米也於去年宣布了將要進軍PC產業的動向。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PC行業已逐漸落寞,屬於“夕陽產業”的範疇,那麽,為什麽在此時華為要進軍PC產業?
PC疲軟,二合一電腦卻在上升
華為要做筆記本電腦的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業界流傳。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炒作,因為華為在電腦行業的基礎基本為零,毫無經驗,即便擁有雄厚的技術,想成功整合出一款具有品質的筆記本電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其實,華為早在四年前就開始關註PC行業,但真正決定進入PC領域則是兩年前。“我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包括英特爾的處理器,它能夠滿足產品的要求,所以就把行業中的技術進展,加上華為在智能硬件領域積累的能力整合起來。”華為消費者業務部家庭產品線總裁楊誌榮這樣表示。

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
在MWC大會上,余承東推出了MateBook。這款筆記本電腦搭載全新的Windows 10操作系統,並配備與MacBook相同配置的Core M系列處理器,這款低功耗處理器的最大好處在於它所發出的熱量極低,因此不用為其加裝散熱系統。其他方面配置為,4/8GB內存、128/256/512GB固態硬盤、搭載12寸2160×1440 IPS液晶屏、500萬像素攝像頭、雙麥克風雙喇叭加杜比音效、33.7Wh電池(續航10小時)、USB Type-C接口和智能充電,預裝Windows 10、Office 2016。
HUAWEI MateBook還支持MatePen手寫筆,類似Surface Pen,該手寫筆支持快速操作,比如打開OneNote等,並且MatePen支持2048級壓感,MatePen內置充電電池,充電1小時, 可用1個月。
在MWC的發布會後,余承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MateBook就是要做 Windows 版本的 MacBook。Windows兼容性更好,體驗也更足。”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幾層含義。
仔細看這款電腦,其實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而是筆電平板二合一的電腦產品,與微軟Surface和聯想Yoga極其相似,既能當筆記本使用,也能單獨當做平板電腦使用。
目前,在 PC 市場比較流行的兩個品類,一個是遊戲 PC,另外一個,就是 PC 平板二合一產品。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在IDC公布的2015年PC市場Q4調查數據中顯示,全球PC市場在第四季度出貨量下降了10.6%,總量為7190萬部。IDC認為,2015年PC出貨量的下降幅度是史上最大的,超過了2013年的-9.8%。其中,出貨量排名前六的PC廠商分別是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和蘋果。

數據來源:IDC
通過數據我們得知,當前的PC市場的確已經出現疲軟狀態,並還在逐漸萎縮。可能有的人會說,PC市場真的會死嗎?但是對於PC來說,還存在極大的用戶群體。比如現在大部分公司內用戶辦公的主力工具仍然是PC,而這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無法替代的。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數據。在IDC 的報告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在2015年的出貨量,卻較2014年增長了75%。在整體不景氣的PC行業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卻逆勢增長,看來是一部分消費者將二合一電腦的產品看成了PC的替代品。這也從側面也反映出一個事實:雖然當前PC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獨特產品會脫穎而出,從而帶來新的商機,“有利可圖”。
華為不是第一次和聯想爭奪市場了。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排名中,早就能見到華為身影。據IDC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份額,蘋果公司以24%高居榜首,三星位居第二,聯想以5.4%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名分別為華碩和華為。
值得註意的是,華為平板電腦在2015年Q4的出貨量同比124.6%。但處於第三位的聯想卻同比下滑13.5%。在平板電腦市場上,華為與聯想之間只隔著一個華碩。
PC業務對於聯想來說至關重要,這可是它的最後一道“護城河”,是其嘔心瀝血20多年的核心,但這次華為想要再進一步,也從中分得一杯羹。現在,華為品牌在國內市場也有著不小的號召力,存在不少忠實用戶,一旦進入PC市場之後,這些用戶難免不去購買這款產品,那麽,這將產生一群華為PC產品的“隱形群體”。
二合一電腦會成為主流嗎?
縱觀市場格局,當前,配備可拆卸式鍵盤和觸控筆的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已成為PC公司的主推方向。蘋果2015年推出iPad Pro,微軟旗下有推出多年的Surface系列,聯想、戴爾也均有相類似的產品。
其實,二合一這個名詞有著多種含義。你也可以說,它代表了工作娛樂二合一,也可以指代性能和便攜、更可以是耐用和美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一些用戶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希望電腦在擁有時尚外觀的同時也具備移動便攜性,還希望能夠有強勁的性能和長時間的續航能力等等,來滿足他們日常娛樂和工作自由切換的需求,即這款產品可以在辦公時當做一臺筆記本電腦來使用,在閑暇時候也可以當做平板電腦來使用。

CFP供圖
用戶可能需要更多的“二合一”,而這也將成為未來移動終端或消費電子品的新方向。
如今,華為作為以前並未涉足過PC業務的“新手”,選擇了與英特爾進行合作,一起殺入PC市場,從廣義來說英特爾+華為已經是二合一,即華為的硬件+英特爾的硬件(主要是CPU的供應)。
“我們整個能力體系,已經能夠支撐我們做好智能產品的體驗。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看到,可以把手機領域積累的很多能力,尤其是技術能力,快速的複制到PC領域來。”楊誌榮說。他認為,華為在手機領域的積累足以令華為在PC市場同樣有所作為。
余承東也強調,華為PC不僅面向商務人士,還面向家庭用戶。PC對於企業商業客戶是必不可少的設備。
知名互聯網學者李易卻對華為“把手機市場的成功複制到PC領域”持不同意見,他表示,在一個下行的市場里面是否能夠複制在上行領域的成功,這本身就是一個問句。從另一個角度講,在一個急劇下滑的市場中,你要做到第一,有什麽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無論是哪家廠商,在進入到一個已經走下坡路的市場時,都可能會“栽跟頭”。
而無論二合一電腦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對於華為而言,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和眾多在該領域耕耘多年的對手競爭,都是件要花費精力的事情。那麽華為為什麽會選擇這一步呢?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華為做二合一電腦其實意不在於銷量,而在於智能終端間的無縫連接,只有做PC才可以更好地承載華為的消費和商業業務。而單看PC領域的競爭,目前在國內聯想的PC業務已經占比足夠多,其次是國外的一些廠商,所以華為推出PC,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

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
華為推PC,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根據閆占孟的看法,華為在短時間內並不著急與聯想這些純PC廠商之爭,也並不急於將這項業務打造成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PC業務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走這一步棋為的是華為今後更大的野心。
余承東在MWC發布會上也有講到:“移動辦公產品市場仍有機會,MateBook將幫助華為補上PC的缺口,進而構築無縫智能生態,為用戶提供移動智能終端全場景體驗,同時進一步提升華為自身智能終端的全場景布局,為消費者提供多用途、連接性的移動生產力工具。”
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很清楚,華為將借助MateBook填補PC上的業務缺口,從淺層意義來講華為在意的是連接,但從深遠意義來講,是為了完整的華為終端生態圈。
目前,在華為終端中,已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移動接入產品、家庭接入產品、智能家居、OTT、車載模塊等設備,實際華為已利用這些設備建起了一個IOT生態圈,但中間缺少了一個能夠連接這些設備的環節,因此在智能終端業務中,PC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CFP供圖
縱觀現在電腦市場,移動端與PC端的結合,成為了各大廠商探索的主要思路。業界公認未來的PC辦公趨勢是跨平臺、跨終端、跨屏幕的,手機作為PC辦公的延伸,二者通過雲同步進行多屏互動,這就需要一條生態圈的完整性。
華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效仿蘋果的做法。Mac用戶大多由iPhone用戶轉化而來。由於iPhone方便的雲同步服務,擁有一臺Mac成為了iPhone用戶的最佳選擇。華為也想利用這種做法,去拉動購買手機的用戶來購買matebook,利用華為雲實現無縫連接。
而對於華為這樣做硬件產品出身的廠商來說,做PC不會太難。
首先,華為擁有一整套的手機研發團隊,而且擁有自己的自主芯片產業,更有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和團隊,這些資源都可以直接平移到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中,發揮華為整條生態產業鏈的優勢。
另外,余承東也曾公開表示,當Windows對於ARM架構有更加出色的兼容性之後,不排除在windows平臺中使用自家的麒麟處理器。不過,這條路早在蘋果時代就已經走過,後來因種種問題,喬布斯迫不得已答應了和英特爾的合作。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而且能否提升兼容的重點在於微軟並非華為。
余承東也曾在發布會中提及,華為不會輕易進入某個行業。所以,華為會選擇尋找市場差異化所帶來的突破口,並利用突破口打造帶來變革的筆記本電腦。在本次MWC大會上,華為圍繞PC端,也提出了PC 3.0時代的概念。
PC 3.0時代,華為能否角逐成功?
什麽叫PC 3.0?華為提出的PC 3.0,意為與其他智能終端互聯互通,而PC 1.0和2.0時代是最早的臺式電腦計算能力和筆記本電腦+移動端協同計算能力。按這個說法來講,其實,現在蘋果已經進入了PC 3.0的互聯互通時代。
“華為的戰略和願景是圍繞工作、生活、起居、出行,全場景構建一個無縫的智能生活。”余承東表示,從生態系統角度看,華為需要進入PC領域,PC是無縫智能生活聯接的一部分。
余承東說,智能終端正逐步進入全場景體驗時代,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設備,通過多場景協同來實現用戶無縫隙統一體驗,PC作為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楊誌榮也表示,華為將打破傳統PC的行業瓶頸,為用戶提供適應“移動辦公”的無縫互聯互通對接工具。
目前,手機市場已是紅海,華為必須要開拓新業務以換取新增長點,而華為的生態圈中又缺少PC產品一環。但PC行業從長久來看,出貨量依然避免不了下跌。PC產品更新換代周期也較長,遠低於換手機的頻率。
易觀智庫分析師楊帆認為,在這個擁有成熟產業鏈的市場中,各廠商的玩法相當,近幾年銷量不太可能有大的增幅。“對於華為來說,進軍PC領域是對消費類產品布局的反映,先試試市場反響。”
看來,對於華為的願景來說,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
[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華為
PC
MateBook
贊(...)
分享到:
超單身世代 30歲以上 單身人口559萬創新高,他們在想什麼,你不能不知道
2016-08-08 TWM
|
|
單身是一種罪惡?單身是公害?過去十年,或許這種說法仍很普遍,但放眼當今,歌頌單身、樂在單身的新品種,正逐漸冒出頭。 他們的勢力比你想像的還龐大,已高達五五九萬人(三十歲以上),創下台灣單身人口的新紀錄;他們樣貌多元,有離異單身、單親單身、類單身(同居單身)、中年未婚……。而且,比起舊世代,這勢力超級龐大的單身新世代,自主性更高、更懂得規畫單身生涯,消費力高且重視理財,擁有「一個人」也從容自在的本事,享受「樂在單身」的人生狀態,我們稱之為「超單身世代」。 台灣人口新勢力活得更自主、更健康、更富有 如今的超單身世代在想什麼?網路人氣作家御姊愛,二○一四年在部落格寫下〈她們,為什麼一直單身〉的文章,創下一個月五十五萬人次的高點閱率,當時她三十二歲,至今重返單身三年。她自喻生活宛如日劇《熟女不嫁》的女主角翻版,長相不差、獨居、養一隻狗,經濟獨立,又有喜愛的工作與嗜好……。 儘管身邊不乏追求者,她這麼描述自己的狀態:「我想知道自己能飛多高?單身狀態,讓我不再有羈絆」、「重返單身後,我再也不用因熱愛工作,持續加班惹怒另一半;不用壓抑想旅遊的欲望,配合對方的不想浪費……。」 四十五歲的前海悅廣告代銷管理處長劉亮君當年為了重返單身,放棄贍養費,她獨力撫養獨子,又不放棄自我,工作有成的她,戳破嫁入豪門的錯覺,勇於追求想過的生活,如今投入經營部落格,正想發展新事業。 御姊愛、劉亮君追求單身自我價值的想法,與療癒系作家肆一有異曲同工之處。 跨入不惑之年的肆一是不婚族,有交往對象的他坦言,結婚從來就不在人生規畫的藍圖裡。「我覺得人生最大的課題就是照顧好自己,然後用文字療癒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 同樣四十歲、未婚獨居的凱洛媒體行銷總監黃衍澤也一樣,繁忙工作之餘,熱愛衝浪、風帆的他,每年一定為此安排兩趟出國之旅,而且「一個人生活,健康很重要。」他飲食清淡,運動規律,也固定購買保健品養生,捨得花錢在自己身上。 人權環保律師柯劭臻,很早就抱定單身主義,但想生育自己的小孩,三十幾歲便毅然決定到海外借精生子,周遭友人都知道她是未婚媽媽,至今親子關係圓滿融洽。台灣工銀副董事長駱怡君在離婚後恢復單身狀態,決定「獨力生子」,今年六月消息見報,已經是單親媽媽。 離婚人口壯大陣容每10分鐘,就有一對重返單身 隨著社會氛圍的改變,觀念的開放,慢慢孕育出的這個超單身世代,確實已是台灣人口新勢力,而且也具體呈現出台灣中堅人口,有頗高比例處於單身狀態的現象。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顯示,一五年的台灣單身者共計九九六萬人,占全台人口的四九%;其中,三十歲以上的單身者高達五五九萬人,台灣這群適婚年齡階層的單身未婚,從肆一、黃衍澤、劉亮君等例子來看,確實「更自在、更能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 若進一步用性別分析,內政部戶政司統計顯示,一五年整體男性單身比率高達四七.五%,女性單身比率則有三九.二%,與十年前相比,都是倍數成長。其中,三十歲至四十四歲的未婚人數近二百萬人,約占該年齡的三分之一;換言之,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單身。 只是這三分之一裡面,包含比重頗高的離婚單身人口。光是去年,內政部資料顯示,離婚人口創下新高,來到一六三萬人,等於每十分鐘,台灣就出現一對夫妻重返單身。心理醫師王浩威分析,現代人關係比較疏離,過去婚姻關係背後還有兩邊家族牽制,如今家族的影響變小,也讓離婚變得容易。離婚單身增加,其實也「壯大」單身陣容。 他們渴望活得有意義經濟自主,想讓世界變更好 既然不論是「自主」還是「被動」,單身人口數持續放大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台灣社會不可忽視的現象,這群單身族群如何自處,如何安排生活,規畫老後,做好單身準備? 面對這股龐大的單身勢力,東方線上副總監楊少夫的觀察是,不論是單身共生、大齡單身、同居未婚還是離異單身,這個世代的單身者對於「活得有意義」的渴望,要比已婚者來得強烈。 這樣的單身面貌並非偶然,《今周刊》特別與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合作,針對一五三九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單身族群大調查,發現這群單身新世代更自主、更健康,也更追尋生命意義。 的確,單身新世代正在進化,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維公這麼觀察:傳統單身是「孤僻、乏味」的刻板印象已逐漸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有想法、有高度自主性的超單身世代,這些人多半收入穩定、經濟自主,並且生活精采,甚至有讓世界變更好的熱情。 今年四十歲、單身未婚的王耀鳳,就是如此實踐單身生活。她總是把自己的生活排得充實又有意義。「能幫助年輕人圓夢,培養世代傳承,對國家有貢獻,讓我很有使命感。」父親是飛官,講起話來很熱血的王耀鳳,總是熱中於「支持別人夢想」的公益活動。 她去年曾與友人資助台東卑南國小的少棒隊,一年三十萬元的經費,協助培訓的各項需要;也曾認養偏鄉國小少棒來台北參加少棒比賽,負責他們來台北的食宿,還包電影院讓孩子們一起看電影;她也曾支援苗栗山上梅園國小的認養活動,提供孩子們書包、運動服、原住民舞蹈服裝。 看見激勵人心的「倒立先生」黃明正,打算拍環台紀錄片,王耀鳳就幫忙舉辦活動,讓大家認識這位年輕人,替他募款;投入公益的熱情從未間斷過,她也讓自己生命更有意義。 如何面對孤獨在獨處時光裡,餵養生命養分 只是,日子再怎麼充實,關於孤獨,王耀鳳還是誠實做了這樣的描繪:「我常感覺孤獨,尤其人到了一定年紀,特別要正視這份孤獨感,我覺得孤獨是迷人的,在我的生活裡有八成時間是與人共處,跟事業夥伴、跟好朋友、跟教會姊妹、跟家人,現在我其實滿珍惜獨處的時間。」 她接著說,「獨處的時候,我閱讀(聖經、雜誌、書籍)、我禱告、我會上YouTube看錯過的《文茜世界週報》節目,時而整理思緒、時而安靜,我生命的養分,就是在獨處的時光裡被餵養的。」 老家在屏東的王耀鳳,高中畢業後就北上求學,對身為空軍的父親的記憶,多數停留在飽受老人憂鬱症與癡呆症所苦的磨難,「我母親一邊要照顧年邁病痛的父親,處理他反覆無常的情緒,又要照顧我們三姊妹,日子真的很煎熬、很辛苦,所以我一開始的人生目標除了賺大錢、買房子,有愛國心,深刻感受到,還要夠健康,才能過上好日子。」 王耀鳳大學主修戲劇系與大傳系,曾從事紙風車劇團與企管顧問工作,兩年的忙碌生活,月薪不過二萬八千元,雖然眼界大開,也對工作有熱情,卻覺得賺錢、買房離她好遠,更別提年少時「讓國家社會變更好」的遠大夢想,驚覺自己要改變後,想創業又沒本錢,決定投入直銷。 花了十年努力工作、理財,如今王耀鳳在台北市北寧路上,擁有一戶三十坪的樓中樓,以及一套收租的房子,有了老父親晚年病痛的前車之鑑,她買足了醫療險,並以紀律飲食與規律運動來維繫健康與體態,同時也積極投資研發App軟體,透過經營社群互動抓住年輕世代的眼球,吸引更多的夥伴與客戶。「有了經濟自主當後盾,我就有追求夢想的勇氣!」王耀鳳自信地說。 樂享單身的關鍵經濟無憂,身心也要健康 王耀鳳這樣的單身面貌並非偶然,也呼應《今周刊》針對三十歲以上單身族群大調查的發現,「樂在單身」的前三名:「生活自主」、「經濟掌握度高」、「不須煩惱另一半的家族瑣事」之餘,比率最高的分別是「有獨處空間」與「能追求夢想」各占三成五與二成。 至於生活要快樂,單身族認為最重要的三項條件是:「經濟狀況要好」、「身體要健康」、「對自己充滿自信」,其中「工作要有成就與樂趣」占二五%。 單身者的夢想藍圖方面,滿足經濟富裕需求後,「找到固定伴侶」占比最高達三一.八%,其次是近二成的「投身公益活動」。其中,四十歲至四十四歲單身者,願意「投身公益活動」比重高達二四.六%,是三十歲至三十四歲單身者的二倍。 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今年五十歲的劉維公就坦言:「單身,確實有助於我參與推動國家公共事務的熱情。」 最頭痛的難題老年照護,怕以後沒人顧 至於單身者最焦慮的事,高達七成對「錢不夠用」感到焦慮。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郭迺鋒分析,單身族的財務風險較大,因此更該對財務規畫有想法,對照本刊的調查,則有五成七的單身族會將薪資的一成以上,做投資理財,顯示單身族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也願意投入理財。 此外,單身族擔心的事當中,「最怕老了沒人照顧」占四七.二%,「得老人癡呆症」占二五.一%,「生活失去重心」占一二.六%,可見對於這群自主性高的單身族來說,老年照護才是最頭痛的難題。 一個人的孤獨感,永遠是單身者自處的挑戰,有趣的是,在「孤獨指數評量」的測驗調查中,除了「感覺一個人去做手術最孤獨」奪冠達三七.九%,但也有高達二七.二%的人認為「沒什麼好孤獨的」,顯示單身者有其自處之道。 其他的孤獨感排行,則有逾二成的人認為「一個人去旅行」最孤獨,由此可見,KKdays、Klook旅遊平台網站,鎖定旅伴媒合商機其來有自。 然而,面對孤獨,單身的知名作家張曼娟這麼建議,「如果你有獨處能力,就能駕馭孤獨;若沒有,就要練習喜歡自己,才能吸引頻率對的人也剛好喜歡你。」 孤獨會使得單身者積極尋求結婚機會嗎?調查顯示,「你是否會積極尋找伴侶結婚」的選項,整體來說,有超過六成的適婚單身者,對結婚興趣缺缺,而且女性不想結婚的比重遠高於男性;其中,男性有高達四三﹒七%的人表示「會積極找結婚的伴」,要比女性占比的二四﹒一%來得高;而選擇「完全不想結婚」的女性高達四五﹒四%,要比男性的二五%高出許多。 肆一分享他的觀察,「科技網路發達反而放大了單身者的寂寞感,只是,大家做了很多事情來掩蓋這些寂寞,所以不想結婚,也想找個伴。」 肆一說,自己平常是個單純的出版社編輯,回到家,雖然有室友共住,也有交誼的公共空間,「但我大多習慣待在密閉式空間寫作,在小小的空間裡閱讀、思考與自己對話,只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我覺得單身不婚者變多,和都會區高房價多少有點關係,像很多人要結婚就會想先買房,但錢不夠,就會想放棄。即使我對婚姻沒有想像,想在台北買房,高房價也讓我卻步,雖然和不婚沒有絕對的關係,但少了買房成家的動力,我反而把更多時間與力氣花在其他美好的事物上,沒有結婚的打算。」對於單身不婚,肆一這樣解釋。 高房價讓人難成家寧可把力氣用在其他事物 房價居高不下,讓許多單身者未能擁有自己的房子,但也有許多人有房、不獨居,與家人同住,從本刊調查顯示,有高達五三.五%的單身者與父母同住,即使年齡層在四十歲至四十四歲的大齡單身族,與父母共住的比重也有五成,三十五至三十九歲年齡層則高達六成。 四十五歲的室內設計師廖韋強,離婚後,就把母親接來同住,「與其說我照顧媽媽,還不如說是互相有個照應,比起獨居時,家裡總是泡麵、罐頭,與母親同住飲食更健康。」 單身者的社交生活,也比一般人想像中的「陽光」,從問卷結果顯示,他們認識新朋友的管道前三名分別是,參加旅遊活動占五四.三%、戶外活動占五○.二%,從事義工服務二五.七%,App交友軟體與交友網站各僅一成。 調查結果還有一項有趣的現象,即使單身,仍有高達五一.六%想要生育孩子;其中,「沒對象也不想結婚」者,有二成想生育孩子。 曾專文探討「凍卵生子」議題,而受到關注的網路媒體《女人迷》主編柯采岑認為,「拜社會與科技進步所賜,婚姻裡能提供的,沒有婚姻依然可以獲得,單身,就只是一個自主性比較高的選項,即使台灣單身者借精生子尚未合法化,遠赴海外孕育下一代的人,正逐漸增加。」 未來,一旦法令開放單身者也可進行人工生殖,單身者可合法透過這類醫學幫助,不婚生育下一代,屆時,「單身父母現象」也許將成為台灣的另一幅社會風景。 無論如何,「單身」是每個人都可能有機會經歷的狀態,或人生的一種選擇,只要做好準備,就算單身又怎樣?當「超單身時代」浪潮來襲,為了挖掘背後蘊藏的龐大商機,這股勢力的新面貌,你不能不認識。 |
沖擊3200點前夕:基金經理在想什麽?
三季報落下帷幕,機構持倉風格的變化牽動著市場的心。尤其公募、私募為代表的買方成為市場最主要投資者之一,他們的動向值得關註。
在眾多的觀測維度中,基金“獨門股”歷來是頗為重要的指標之一。Wind統計顯示,三季度公募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在20%以上的有36家,占比約為1.63%。
與上半年末相比,三季度公募整體持倉變化不大,但結構發生一定變化,尤其是對主板進行了一定的加倉。但這並不代表中小創在四季度不存在機會。一些基金經理開始認為,價值股的價值窪地幾近填平,成長股有望接棒。
公募高度控盤不足1%
作為A股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整體持倉風格的變化代表主流機構對市場的看法。隨著公募基金三季報披露完畢,公募的操作手法也逐漸露出水面。
統計發現,在全市場近3000只A股中有超過7成的個股顯示出基金公司有投資跡象,不過,從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分布看,絕大部分基金持股上市公司的比例小於5%。統計進一步顯示,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超過5%的A股有501只,其中持股比例超過30%的上市公司有8家,呈現基金高度控盤狀態。
呈現出基金高度控盤的8只個股分別是恒華科技、耐威科技、新海股份、東方時尚、康弘藥業、民和股份、凱撒文化及華宇軟件。
凱石金融產品研究中心認為,基金控盤個股呈現出“業績增長+轉型受青睞”的特點。比如恒華科技便屬於“產業+資本”助力的典型。2016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2億元,同比增長70.86%;凈利潤4436.67萬元,同比增長59.69%;扣非凈利潤為4387.38萬元,同比增長128.77%,反應其電網信息化業務持續高增長。
本報也註意到,縱觀公司持股占流通股比例以及獨家持股占基金持股比例,並未出現基金控盤股被某一基金公司獨門控盤的情況。
通常的基金控盤股持股情況是,基金公司旗下一只或多只產品高比例持有某只股票,且該基金公司總共持股高於其他機構。這也意味著,多家基金公司一致看好該股。不過,有基金經理提示到,基金高度控盤的個股存在風險。
上海一位資深公募基金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持股集中度較高是一個潛在的風險。萬一有利空消息釋放,單個持股較多的股東面臨著減倉壓力。”
“利弊不太好量化,持股集中股有好處也有壞處。持股集中度高,那麽新進來股東可供購買的股票就少,價格容易上漲,因為供給少了;另一方面,老股東的賣出行為可能對市場存在較大沖擊。對散戶來說,機構持股集中度上升過程中有好處可以享受,但是要預防集中度太高的情況下出現黑天鵝情況。”該上海資深公募基金經理分析稱。
計算機倉位降至3年半來最低
從基金整體持倉情況看,與半年末相比倉位變化不大,但是結構有一定改變。Wind統計顯示,偏股型基金仍然重倉中小創,不過主板占比較6月末顯著提升,這也顯示了基金在三季度對主板進行了加倉。
與今年6月末相比,公募在銀行、建築、輕工等板塊有較為明顯比例增加的持倉,另外醫藥、電子、家電等行業最受公募基金親睞,超配幅度較為顯著。相對而言,TMT行業整體倉位下降,其中計算機行業倉位降至近3年半來最低水平。
深圳一位基金經理便指出,基金配置的變化顯示了目前主流機構投資者行業配置逐漸均衡,前期主要重倉於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格局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不過,從上述統計也可以看到,8家被基金高度控盤的個股中有7家是屬於中小板,主板有1家。也就是說,基金抱團現象集中在中小創。
具體來看,公募最為偏愛恒華科技。這家計算機創業板公司的流通股被近5成的公募基金所持有;同樣是創業板的耐威科技,基金持股占到流通股的比例也有36.86%。
恒華科技也是公募在三季度重點加倉的一只個股。與半年度相比,基金占到流通股的比例增加了5.33%。增幅最為明顯的是東方時尚。這家主營駕校培訓的主板公司,本期機構持有流通股的占比增加了12.58%。
近來A股市場迎來一波小反彈。截至11月1日,在過去的21個交易日滬指上漲4.76%,最高是3137.03點。隨著1號的上漲,大盤也在向著3200點邁進。
盡管市場分歧依舊,但開始有基金經理認為,成長股將接棒價值股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市場的主基調。
在融通新區域新經理基金經理楊博琳看來,價值股的價值回歸回到了一個合理的區間,其整體盈利增速可能會趨緩。在價值窪地被填平後,後續這類資產或許仍有上漲空間,但很難成為主基調,或許唯有創新能為市場註入新的活力。
東方財富choice的統計也顯示,三季度末重倉持有中小創的基金很多都是“互聯網+”類,並且一大波這類基金持股占到流通股比例較高。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在人民幣貶值壓力存在的情況下,房地產政策調控有可能出現,那麽對科技股來說有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流動性考驗。
私募謹慎布局積極調研
目前,上市公司三季報已披露完成,各私募大佬的持倉也浮出水面。可以看到,很多主流私募的持倉均出現了一定調整的比例,例如上半年熱衷炒殼的辛宇在三季度選擇大規模從殼股撤軍,10只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已不見其身影。羅偉廣管理的基金也從5只個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消失,包括其二季度大舉加倉的“潮宏基”。
三季度,A股市場整體震蕩低迷,沒有出現較為確定的機會。同時加上國內外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占比較大的股票型基金在規模擴張上較前期有所減速;債券市場方面,信用事件頻發投資難度也在加大。
這也表現在私募重倉持有一只個股的比例甚至要低於公募。在可統計的748只私募產品中,重倉股持倉占到流通股比例在0.6%以下的便有336只,只有56只單只個股持倉比例超過2%。
在知名私募中,民森、鼎薩、尚雅等為數不多的幾家私募機構重倉股的持倉超過3%。
隨著私募證券基金規模增長速度的放緩,與二季度相比,百億級私募證券管理人名單並未出現太大的變化。格上理財統計也顯示,三季度末,規模達到50億以上的陽關私募則有86家,其中15家為新晉,並且有一半在北京。
偏空代表的弘尚投資便認為中國經濟轉型仍在持續推進中,經濟轉型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仍然較大,且產業階級調整的代價並非短時間能很快緩解。
不過,隨著經過2個月的調整,滬指站上3100點,私募調研也比此前更為活躍。統計顯示上周私募調研個股約80家,環比增加近2倍,其中中小創占比超過50%,比此前明顯升高。行業方面,私募對電子和化工行業調研熱度最高,各有10家公司受調研, 計算機行業共調研8家次之。
過去10天,主流私募中淡水泉調研了6家、星石調研了6家,尚雅也調研了4家上市公司。科華生物同時受到淡水泉和翼虎調研,和聚、新價值等39家調研了匯川技術。
還沒就任,特朗普已在想方設法盡快退出《巴黎協定》
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執政過渡團隊成員披露,特朗普正在想辦法以在就任後盡快使美國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據路透社13日援引一名在過渡團隊中從事國際能源和氣候政策工作的成員的話報道,特朗普團隊正想方設法,繞開《巴黎協定》中就退出協定規定的時間表。
按照協定,某個締約方如果打算退出,需要等待4年。《巴黎協定》於11月4日生效,意味著特朗普需要等到下次美國總統選舉前後,美國才能退出。
這名不願公開姓名的特朗普幕僚說,盡快退出的方案眼下包括美國退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或者特朗普以總統身份發布行政命令,推翻現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批準《巴黎公約》的決定。

2016年11月4日,法國巴黎塞納河畔亮燈,慶祝《巴黎協定》生效。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後者於今年11月4日生效。
截至12日,《巴黎協定》已經獲得109個國家正式批準。
養育負擔太重不敢生二胎?衛計委也在想辦法
2016年是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單獨兩孩政策的第三年,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國家統計局根據1‰抽樣調查,推算2016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86萬,這也是2000年以來最高的出生人口年份。
1月22日,國家衛計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面兩孩政策工作進展等情況。
會上,有記者提出問題稱,“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後,很多人都說這個政策好,但是覺得養育的負擔太重了,不敢生,國家有沒有具體采取哪些措施來消除人們的這種顧慮?”
對此,衛計委計劃生育指導司楊文莊司長坦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養育子女的成本確實也在不斷增加,壓力很大。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以後,衛計委通過多次調查,這個問題進一步凸顯。
根據衛計委2015年生育意願調查的結果,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願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分別占到74.5%、61.1%、60.5%。照料壓力、養育成本、女性的職業發展,以及追求生活質量等因素,增強了對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約束。
楊文莊指出,有調查顯示,育兒成本已經占到我國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個負擔。托育服務短缺也非常嚴重,0-3歲嬰幼兒在我國各類托幼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50%的比例。我們國家80%的嬰幼兒都是由祖輩參與看護。
此外,近年來大中城市房價攀升,許多家庭也由於這些因素在考慮推遲生育,或影響再生育的決策。同時,一些用人單位擔心女性生育二孩提高用人成本,就業歧視問題也有所顯現,一些地方女性產假、哺乳假等權益落實不到位。母嬰設施缺乏,女性在兼顧家庭和事業發展方面,存在著很多的顧慮。
楊文莊強調,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明確提出構建家庭發展支持體系,鼓勵按政策生育。按照中央的要求,國務院40多個部門明確分工,推動任務落實。一方面,積極構建配套的政策體系,完善醫療、托育、教育、社保、稅收等相關經濟政策,加強婦幼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生育免費服務制度,加強兒童醫療服務供給。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托育服務,大力推進學前和中小學義務教育均等化,開展相關福利制度的政策研究,完善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措施,保障女性就業、休假等合法權益,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
楊文莊表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各國在鼓勵生育上,主要采取經濟支持、提供托幼服務,還在女性就業方面提供一些便利和促進政策。但政策實施的效果一般有5到10年的滯後,這也提示我們需要在政策制定落實方面,加緊做、加快做。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強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的建設,倡導家庭負責任、有計劃的生育,摒棄重男輕女的陋習,把生育與養育教育結合起來,對子女的健康成長負責。重視家庭建設,尊老愛幼,夫妻共同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不要把責任都推給母親。也要健全完善相應的服務設施,關心婦女兒童發展,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
那些選址沙漠或者北極圈的企業都在想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41.shtml
那些選址沙漠或者北極圈的企業都在想什麽?
有些企業選址在北極圈、沙漠中心、地下30米處,是不是很好奇?
本文由選址960(微信 ID:xuanzhi960)授權i黑馬發布。
聽說很多牛氣哄哄的企業最喜歡選址在城市夠大、地段夠好、人才夠多、配套夠硬的地方。
畢竟這些大企業即使是選址在郊區或小鎮,那也是北京或上海的郊區、美國矽谷的小鎮。
總結起來,他們選址的共性大概有這麽幾個:平原、繁華、方便。可是偏偏有些企業的選址不符合這一選址的共性。比如那些選址在北極圈、沙漠中心、地下30米處的公司。
是的,你沒有看錯:北極、沙漠、地下30米,是不是很好奇?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選址這些地方的企業們都是怎麽想的吧!
1 那些選址北極圈的企業
“在這里工作的最大挑戰是什麽?那就是在室外只有零下30攝氏度的時候開車來上班!”
——北極圈員工

2011年,Facebook宣布在位於北極圈以南不到 70 英里的呂勒奧小鎮建造數據中心。
要知道北極是非常寒冷的,呂勒奧也不例外。這里大部分時間的溫度都在1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44攝氏度 。
在這里工作的Facebook員工曾直言不諱的表示,在這里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室外溫度只有零下30攝氏度的時候開車上班。
老板:馬克·紮克伯格
員工:150名
面積:84000平方米(相當於6個足球場)
位置:瑞典呂勒奧

Facebook位於呂勒奧的數據中心
Facebook選址在這里有三個原因:
第一,這里的電力充足且便宜。呂勒奧是一座工業城市,背靠呂勒河,建有瑞典最大的幾座水電站。
資料顯示,瑞典呂勒河附近生產近160萬千瓦時的水力電能,相當於瑞曲全國電量需求的10%,自1979年以來,當地的高壓電線還沒有中斷過一次。此外,這里還是歐洲電費最便宜的地區。Facebook無需為建立數據中心而重新設計電力供應系統。
第二,高質光纖網絡數據傳輸無憂。瑞典擁有密度極高的光纖網絡,這可以確保數據暢通無阻的達到其他歐洲國家。
第三,低溫利於設備冷卻。大多數數據中心需要花費大筆資金來防止服務器過熱,但對於靠近北極圈呂勒奧,這個問題能得到很好的解決。Facebook設計了巨大的風機將外部冷空氣引入機房內,為成千上萬臺服務器物理降溫。
Facebook的CEO紮克伯格表示:“跟傳統數據中心相比,這整套系統的效率要高出 10%,而消耗的電力則少了將近 40%。”

Facebook位於呂勒奧的數據中心的風機
當然,除了Facebook還要很多知名的企業選址在北極圈,比如皇家殼牌、埃克森美孚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等,他們選址北極圈目的就很明顯了——石油的資源爭奪戰。

畢竟北極地區蘊藏的油氣資源約占全球未開發油氣資源的五分之一。此外這種選址更多的是摻雜了國家性質的選址,“哪里有石油搶哪里”。
2 那些選址沙漠的企業
“很多時候,企業的選址都是向利益看齊的。最終建在哪兒,就看哪里的蛋糕最大最好吃。”
——選址寶典

2014年2月,特斯拉宣布將建造一個超級工廠,將在5個州內做出選擇。直到2014年9月選址才被證實為內達華州的沙漠中心。
關於特斯拉為何選址在內達華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特斯拉選址調研】你所不知道的50億美元超級工廠背後!”中已經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藍字閱讀,這里我們主要分析的是為什麽要選址沙漠。
老板:埃隆·馬斯克
員工:預計6500人
(完工後生產旺季雇員人數)
面積:1260000平方米
(接近100個足球場大小)
位置:美國內達華州
一方面,沙漠充足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可以用來工廠發電。另一方面,沙漠的土地價格相較於其他類型土地要便宜很多,土地存量也足夠支持特斯拉的超大需求面積。
更為關鍵的是,沙漠人煙稀少的設定,對於特斯拉的超級工廠並無太大影響。因為特斯拉超級工廠是全自動生產工廠,其四大制造環節:沖壓生產線、車身中心、烤漆中心和組裝中心有超過150臺機器人參與。即使是超級工廠完工後的生產旺季雇員人數預計為6500人,這對於一個126萬平方米的工廠來說,簡直少的不可思議。

拋開特斯拉超級工廠選址沙漠不談,國內也有企業特意將工廠選址在沙漠。比如在內蒙古騰格里工業園區中落戶的諸多化工企業,他們選址這里的原因簡單粗暴——排汙環保成本低,而後成為曾經轟動一時的“騰格里沙漠汙染環境案”。

實際上,大部分企業的工廠最終建在哪兒,都是政府與企業利益談判和博弈的結果。沙漠建工廠,背後也是一道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的算術題,誰輸誰贏在於是長視還是短視。
3 那些選址地下的企業
“地面上的普通數據中心到處都是安全弱點,你要應付各種攻擊可能性。”
——Iron Mountain數據中心運營副總裁

2008年,選址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地下30米處的花崗巖巖床中的 Pionen(牡丹)數據中心完工。建設期間,為了擴大空間,期間共炸掉超過4000立方米的堅固巖石。
老板:瓊·卡爾侖
員工:15人
面積:1200平方米
位置: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地下30米
這里原本是冷戰時期的一個軍用掩體和防核地堡。將山丘的巖石挖空後修建而成,整個數據中心只有一個入口,而且配有半米厚的金屬門作為保護,能夠抵禦核攻擊和電磁脈沖炸彈的戰爭掩體。
冷戰結束後遭空置,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舉辦派對、展覽及演出的場所。數據中心的名字仍然沿用地堡的軍用代號:Pionen White Mountains(“Pionen”是瑞典語,對應英文為“Peony”,是“牡丹,芍藥”)。
數據中心建設在這里,最大的原因在於安全和保密性。跟你所想象美國大片的秘密基地一樣,進入這里需要層層的檢查。英國每日郵報的采訪者表示:“這里在一條長約30米的走廊里,有數道安全門相隔,每走幾步就會遇到一道,必須等到後一扇門完全關閉,才能輸入密碼,打開前一扇門。“

實際上“地下30米”還不夠深,位於地平面以下約220英尺(約67米)的Iron Mountain(鐵山)同樣夠安全。
Iron Mountain(鐵山)是美國一家專註於存儲備份、數據安全的公司。其地下資料庫面積達145公頃,就像石灰巖洞組成的迷宮一般。在110個面積相當於足球場大小的地下室里,儲藏著來自政府機關、公司企業的機密資料。

Iron Mountain的主數據中心位於賓夕法尼亞州一座占地1000英畝的石灰石礦地下22樓的地方,這是一座安全級別僅次於白宮和國防部的秘密資料庫,號稱是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4 北極、沙漠、地下以外
除了北極、沙漠和地下的選址,還有一些選址在海底、南極、教堂甚至是自然保護區的企業。
除外太空的選址還未實現,似乎整個宇宙已經沒有什麽犄角旮旯是我們不能開公司的地方了。
[本文由選址960(微信 ID:xuanzhi960)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南極
Facebook
贊(...)
分享到:
裁掉3000多人,微软在想什么?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5/164156.shtml
从巨头的“小动作”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端倪。
7月4日,微软官方的一个简短声明宣布了裁员计划:“微软公司正在实施一系列的重组改变,旨在为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务。今天,我们已经开始通知一些员工,他们的岗位可能被取消。”
事实上,早在声明发布之前,裁员消息已在微软员工常用的匿名聊天应用Blind上传播。对老员工众多的微软而言,员工能预见7月份的裁员并不奇怪。

微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
最近3年,每到7月份,微软都会有一轮规模不小的裁员:2014年7月,微软CEO萨提亚履新当年,微软执行了成立以来最大一轮裁员,1.8万人被辞退,主要涉及此前收购的诺基亚部门;2015年7月,微软裁员7800人,主要是一些手机业务人员;2016年6月,微软硬件制造部门裁员1850人。
内部传言往往是真的。官方声明发布后,微软近年的“7月裁员季”再次开启,至少3000人将离开微软,主要来自销售团队。
微软7月裁员季
为什么是7月前后?众所周知,这家老牌巨头正在经历转型,转型期不断调整的公司业务势必需要人员结构与之匹配,相关增减在所难免。而7月正是微软财年的第一个月,在这时节大动一番筋骨,整装待发,新财年的相关数字才更能反映公司最新动向。
那些在7月裁员季被列入名单的员工,很难说是“幸运”或“不幸”。业界公认的是,微软给的裁员赔偿金“比绝大部分公司要好”。一位微软员工告诉AI财经社。一些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能拿到几十万美元的赔偿金,甚至会调侃说“足够来一次小创业”——根据官方发布消息,去年6月,从微软硬件制造部门离开的1850位前微软员工,总共拿到2亿美元的遣散费,人均10.8万美元。

有意思的是,根据微软更早年间的裁员情况,一些员工甚至会在离开不久后,伴随业务调整而被重新录用。
截止今年3月,微软总共拥有雇员12.15万人,最近的3000人裁员体量,只占了不到3%比例。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只能算是正常的末位淘汰。微软甚至早在2016年财报发布时就已预告:“计划在2017财年结束时另外裁员2850人。”
华尔街显然也没有把这次裁员放在心上。7月6日,微软裁员消息大面积传开,截至7月13日发稿(美东时间7月12日已收盘),微软股价不降反升,从68.64美元升至71.15元,公司总市值5498亿美元,继续稳居第三位,排在苹果和谷歌之后。
从微软2017年最新公布的数字来看,上一季度净利润48亿美元;与之对应,谷歌2017年第一季度的营收247.5亿美元,净利润54.2亿美元。
这家转型中的巨头,近年的在人员结构上持续保持进出:2016财年裁去7400人后,随后的9月份,微软就宣布成立7500人规模的新部门——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
今次也不例外,裁员公布后,微软同时宣布了新的招聘计划:未来会招更多云计算服务的销售人员。而人工智能和云业务,正是微软转型后的新方向。
“云为先”的野心
不止一位微软员工对AI财经社表示:在微软内部,大家都清楚意识到,云对这家公司越来越重要。
微软最新发布的2017财年三季报显示,其智能云业务的季度营收达到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而在上一财季,微软Azure云业务销售额增长93%。可以肯定的是,在CEO萨提亚上任后即提出的“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之下,云业务已经切实成为微软三大主营业务的支点。
在公有云领域,微软仍落后于亚马逊AWS;然而,在企业云市场上,微软已经确立领导地位,超过了IBM等公司。基于在企业市场上庞大的Windows服务器体量,微软做起企业生意得心应手,AWS则相对更吸引开发者和初创公司。

目前,市场上对云服务的需求正在细分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都需要量身定制的云服务——这正是微软意图深耕的地方。原微软北美地区销售主管Althoff在去年接受采访时,公开指出微软销售团队对云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能力不强,因此特意聘请了1000余名对云计算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他还认为,微软需要专注6个“优先领域”——制造、金融服务、零售、健康、教育和政府。
“微软需要更多人来做更多垂直销售的工作。这是每家公司在企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基本方法。”市场研究公司Moor Insights&Strategy的创始人帕特里克-摩尔海德(Patrick Moorhead)说。
此次针对销售团队的3000人裁员,同时招聘更多云业务销售人员,无疑是在进一步凸显微软深耕云业务的野心。对此,摩尔海德评价:此次裁员将帮助微软轻装上阵,向企业云领域深入发展。
根据微软官方发布数据,目前,微软生态系统拥有超过64000家云合作伙伴,超过AWS、Salesforce和谷歌的总和,这个数字还在以月均6600家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在商用市场上,微软95%的收入来自于合作伙伴。
微软前任CEO鲍尔默追忆往事时,曾说自己最后悔的是没能提前做好硬件的人才储备,导致错过了移动互联时代,没能把微软变成苹果那样的硬件公司。
显然,现任CEO萨提亚不愿重蹈覆辙。不想错过云时代的微软,已在步步为营做好相应人才储备。太平洋皇冠证券分析师Brent
Bracelin在6月的研报中表示,微软Azure有可能于2017年首次超过亚马逊AWS。预计微软将在10年来首次成为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从行业追赶者变成行业领导者。
两个不容忽视的真相
比起这次裁员,微软的另两起动作更应引起关注:
一是对智能手机市场仍念念不忘。
7月11日,微软宣布终止对Windows Phone 8.1的支持,即,不再试图与Android和iOS进行竞争。
这并不意味着微软就此放弃智能手机的念想。另一厢,微软正在研发Surface智能手机的传言已经不胫而走。据Thurrott的执行主编布拉德·萨姆(Brad
Sams)透露:微软正在检验一款Windows 10移动设备原型,而被誉为HoloLens之父的艾力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正在负责这一项目,目前无法确定最终出来的是手机或平板。
总之,微软正在寻找重新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契机。此前,Kipman一手发起的HoloLens项目曾得到CEO萨提亚的鼎力支持,此番派他负责Win10移动设备原型,可以想见的是,这款设备可能会配备AR和VR功能,以此亮点杀入未来的智能手机市场。
二是混合现实头戴设备HoloLens已经进入临床实操。
6月下旬,武汉协和医院为一名髋部骨折的病人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混合现实技术引导的手术,主刀医生头戴HoloLens完成了手术的全部过程。通过读取病人的检查报告,医生带着HoloLens就能看到病人病灶部位的3D影像,还可以拖拽到现实空间进行缩放、旋转等操作,并与开刀部位重合,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同时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开刀创口。

观众在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体验全息眼镜Hololens。
这意味着,AR、VR等技术辅助医疗设备,已经正式从演讲者们PPT的畅想中走下来,变成了手术室中的现实。
这两个“小动作”都在提示微软对未来的布局与发力的决心。比起关注裁员事件,这些动向更不容忽视。
不论如何,微软这个转型中的科技巨头,其每年的7月裁员季,实质都是展露业务重点的风向标。
【辦公室政治學】面試官究竟在想甚麼?
1 :
GS(14)@2017-08-04 06:10:54【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正值畢業生搵工的時節,講講見工吧。在大公司工作的那幾年,我經常會替部門請人,當面試代表的次數多到數不清,今天我可用面試官的角度,去告訴你──其實我們會請甚麼人。很簡單,又很殘酷的真相是,在我們開玩笑,或吐苦水的時候,大家都經常說一句:我想請個乜人?想請個正常人囉!不要怪我們歧視見工者,當你稍為當過管理的崗位,甚至上網看過某些管理層之苦的文章,你就知道今時今日要請個溝通到的新人,不是一件易事。甚麼為之溝通到?就是我們感到,若果我請了你之後,我不需要因為你的任何原因,而要付出比起其他人更多的時間去做溝通,你才會做到其他人所做到的相同效果。簡單說,就是明明三句講完的話,我對着你,至少要變成二十句,你才會明,又或者願意明(看出分別了嗎?),我就不會請(當然,當中已撇除新入職不熟架步的小問題啦)。另一方面,一間公司,在這個時候要公開聘請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可以勝任的崗位,坦白說,都不會是甚至驚天地泣鬼神的重要崗位,所以真的不需要一個太叻太勁的人,反而最需要的,是一個願意配合的人。看到這裏,年輕人可能又會光火了。唔要叻,淨係要棋子,即係一班老屎忽要打壓年輕人上位啦!請別看太多電視劇了,現實世界可沒有完全的二元對立的。很簡單的一個道理,Steve Jobs當然勁,但當一間公司由上而下,每個人都是Steve Jobs會怎樣?會勁到統治地球?錯!而是不消一日就會倒閉,因為每個人都只會堅持自己的主見,到最後整間企業一步路都走不到。有些崗位,真的只需要一個小齒輪,若你一開始就想當一個軚盤,請你不要來見工了。你不願做小齒輪,但又需要一份工作?也不需要太悲觀,當齒輪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為你當過一段時間的小齒輪,到你當軚盤的一天,你就會懂得怎樣去與你的齒輪溝通了。曾經遇過一些見工的年輕人,一坐下來就急不及待訴說自己有幾叻,在學校做過幾多崗位,又打過幾多暑期工,坦白說,這些經驗是正面的,可惜在表達的過程中,他又過份地抬舉自己,以至搬出在學校或某份暑期工中,與其他人所發生的人事磨擦來證明自己是對的,甚至在言談看輕我們所提供的崗位,結果我們當然沒有聘請他。因為我們都會預視到,他那麼的厲害,若果有天我要他替我們打一封信,他會不會問我二百個問題才願意做?而重點是,那封信可能根本不是真的很重要,卻為了他的個性,公司卻要付出不必要的溝通時間。學懂分辨自信與驕傲那一線之差,無論是見工,甚至做人,都是很重要的一環。關於見工,還有很多可以講,下星期繼續。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
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3/2010961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