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吳曉波:知識付費最大的坑是什麽?如何避免走彎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2/160803.shtml

吳曉波:知識付費最大的坑是什麽?如何避免走彎路?
筆記俠筆記俠

吳曉波:知識付費最大的坑是什麽?如何避免走彎路?

所以,自媒體的變現路徑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吳曉波

一、內容為王是個偽命題

其實我是一個常年的文字寫作者,這些收費對我來說是常規意向的收費方式。

早年的收費形式,比如說我們給出版社出版圖書有稿費;我們給視頻節目制作視頻的時候,會有廣告費等,所以知識它從來不缺乏變現的通路。有變化的是我們這兩年所謂的自媒體帶來了內容直接變現的可能性。這是我們今天討論這個話題的意義所在。

我是2014年5月份開始做《吳曉波頻道》的,到今天已經兩年半了。這兩年半里其實我們在知識內容的生產、傳播和變現的方面有很多的嘗試。傳統意義上的變現方式依然存在,比如,《吳曉波頻道》每年會有一批是廣告的收入,這是傳統意義的廣告變現方式,但是也出現了新的可能性,就是內容直接變現的可能性。

892981849dc049969b9ceee7ad08f9c1_副本

大家如果有看《吳曉波頻道》會知道,每個禮拜我會有1-2篇的專欄文章。如果你對比我以前在新浪的專欄、中國企業家專欄的話,你會發現,其實我關註的領域並沒有變化;其次,我在寫作的風格和方式上也沒有太多的變化。

所以今天我們在談知識變現的時候,首先我認為自媒體改變的並不是內容本身,那麽自媒體改變了什麽呢?

第一,改變了內容與消費者的之間關系;

在過往的很多年,我們的寫作都是單向的,在自媒體出現後,出現了一個詞叫做“用戶”。有了用戶以後,就使內容與消費者之間變成了互動性。我們用技術就可以知道用戶喜歡什麽,或者不喜歡什麽。

我在我的頻道里寫我的專欄,從第一天起,我就設置了一個環節叫做“投票”,專欄寫完以後,我會設計一個“投票”的內容,一般會有4-5個題目。現在我們有200多萬用戶,用戶對一個問題的觀察,和你設置這個問題時的成見是不一樣的,它自己會產生一種觀點。

第二,在做自媒體的時候,我發覺一個內容生產者開始具備一種新的觀念,叫做:“產品”。

以前我們講內容為王,其實這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命題是:你的內容能不能被格式化?能不能變成一個產品?我覺得這才是最關鍵的。

比如《吳曉波頻道》當時上線的時候,在一個月,我們就推了一個東西,叫失敗值測試。我設置十幾道問題,用戶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以後,會對用戶的回答反饋一個分級。比如65分,75分等,然後用戶回複一個數值,可以找到對應的數值我給用戶的一個評價。這是用新方式,做出來的一個產品。

如果今天我再來做這個產品的話,我可能會增加一個支付的環節。你要取得那個報告,可能需要支付3塊錢,才能看到。

現在,我們推出音頻節目,叫做《每天聽見吳曉波》。它是一個180元的音頻產品,我會講關於財經方面的知識。從7月份上線到現在,這個產品已經銷售了超過9萬。

所以,你問我自媒體收費是不是一個趨勢?我認為這是工具革命帶給我們的一個福利;第二自媒體的變現方式會有很多種,有音頻、有視頻、有測試題,甚至未來有研究報告等。

所以,自媒體的變現路徑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二、如何把知識付費的效果放到最大化?

資本與內容關系越來越密切,內容與消費也非常緊密。為什麽?這涉及到我們對當今中國傳播的理解。比如你是賣花、你是賣車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大眾的市場,我們希望每個人都來賣我的花,賣我的車,這是一個大眾的傳播。

但是你會發現在今天的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圈層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朋友圈都是在知識、價值觀層面跟你類似的人。

所以你活在一個接著一個的圈層里,活在5-8個的圈層里,所有的有效傳播,都會在圈層中進行,這是今天發生的一個新的變化。

當這些變化發生的時候,中國由一個大眾傳播的時代,進入到一個小眾傳播的時代。

那麽大眾傳播和小眾傳播的區別在哪里?

大眾傳播的特點是:

▷單向性的,一個單點向多點發生的過程;

▷它是靠戲劇化來吸引人的註意力的,特別的直觀;

▷它是碎片的,它的信息是單點爆發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小眾傳播的特點是:

▷專業性;

▷很精致;

▷互動性。

傳播形式的改變,帶來了兩個變化:

第一,內容生產者靠內容本身就能實現盈利;

第二,行業企業會利用內容完成它的商業傳播價值。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整個傳播格局隨之改變。

至於如何把知識付費的效果放到最大化?

77f07d480725ae53694e328212a27ff2

這是一個特別抽象的問題。今天我是一個內容生產者,我從7月份開始做《每天聽見吳曉波》,每天要去尋找一個話題,來跟大家講5-6分鐘。5-6分鐘要把一個知識點徹底的講透,在這個時候,其實我很難去想怎麽把付費的效果最大化。

我能夠想的是:我的這些內容是不是別人願意去聽的?哪些人願意聽我的內容?我只要把我的內容做得好,做得精致,效果自然而然就會最大化。

三、內容創業者不是要講故事,而是要專註產品

因為我們能不能講好一個中國故事,這個事情並不是我能夠做到,或者說我在客觀上沒有想講一個好故事,而是在客觀上願意把我的知識作為一個產品,能夠貢獻給大家。

第二,不管中國故事講得好不好,本身是關於中國這個事情是不是值得講的。我覺得我們都是只能做好一個本分的工作,能夠把自己所看的世界真實的寫清楚,如果它是一個壞的中國故事,我們還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中國有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情。

四、新技術(VR/AR、AI)會成為內容文化創作的工具,還是會顛覆內容創作的方式?

我覺得我們能夠在今天討論知識付費,實際上是一個工具革命的過程。在兩年半自媒體的創作過程中,這是給我最大的一個觸動。

我原來是一個拿筆寫作的人,後來開始用電腦寫作。但很長的時間里,我跟技術進步並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在自媒體的環境下,有了很多可能,因為技術能夠幫你獲得更多的用戶,能夠幫助內容傳播得更廣。而傳播得更廣和用戶獲得的幾何級增加,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過去的兩年半里,其實我對互聯網的技術工具,具有很大的興趣。我們在這方面的使用,還是很後知後覺的。

我在做《每天聽見吳曉波》這個音頻的時候,我下了一個決心,我使用了深圳的一個工具——小鵝通。小鵝通在過去的半年里,幫到了我很多的忙。

比如:

我每天發一個音頻,我到第二天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音頻有多少人收聽了;

用戶是在什麽時候退出收聽的;

大概的反饋是什麽;

每天有多少人訂閱了吳曉波頻道;

……

所有的這些在之前我是完全不知道的,而在這些數據現在都可以通過小鵝通來獲取。

這使得我們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大部分的AR、VR產品,在今天其實還是一個概念性產品,我也看了很多的VR產品,我覺得它們還是令人比較好奇的一些內容。但是我認為這些產品,在未來的幾年內,會有很大的穿透性。

49fdee20cf48730a932b67184ec03815

比如說VR這個產品在影視、網絡遊戲、辦公協同這些方面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變化。所以今天,在工具不斷的叠代出現,我們今天談的知識付費僅僅是一種開始,我們因為去平臺化,所以內容直接和消費者面對面。就好像我今天做這個直播節目一樣,直接和聽眾面對面。

謝謝!

節:

1、作為知識內容供應商,如何快速有效找到適合的受眾?有沒有原則和方法可以分享?

我做了兩年半的《吳曉波頻道》,到現在有200多萬個用戶。平均每天增加的用戶有2千多位。看我們的用戶增長曲線就會得知:如果當天內容非常好的話,會得到用戶的轉發,轉發後就會帶來新的用戶,所以這是一個持久的工作。並沒有投機取巧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內容生產者話,有三點:

▷你能不能找到一個有剛需的細分市場;

▷在這個細分市場中,能不能夠形成獨一無二的風格;

▷能不能在細分市場中,快速做到全中國的前三名。

這是一個內容生產者要做的事情。至於能不能快速的獲得用戶,僅僅是這些工作的結果而已。

2、您覺得知識付費最大的坑是什麽?如何避免走彎路?

我認為最大的坑是:沒有持續內容的生產能力。

因為知識付費的場景是:是用戶付了錢以後,他還會續費。所以這個時候投機取巧的辦法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踏踏實實的把內容做好,做一個可以持續生產內容的人。

3、在圈層化社會里,我們的市場是因為互聯網變大了,是不是也因為互聯網變小了?如何在圈層里穿梭?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我覺得世界是變大了。

比如我長期以來,處在一個特別小眾的財經寫作中,我做自媒體的第一天起,根本沒想過我的用戶會到達200多萬,我認為中國最大的財經類報紙,像中國企業家、財經雜誌等,他們的發行本也沒有超過十萬本,所以我的用戶有200多萬,我已經有很大的幸福感了。

第二,到了200萬用戶的增加以後,也有了新的麻煩。

比如在我們頻道里要談一個投資理財的問題,一個同樣問題的背後,你要面對的是不同收入的各個階層人群。對於一個月工資2萬元的城市白領,和對於一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他們都可能是《吳曉波頻道》的用戶,但是當我談投資理財的時候,我是在對著誰講?這對我來講就是一個困擾的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給《吳曉波頻道》里的用戶做社群,把人從虛擬狀態回歸到社群狀態。這個時候,世界又會被格式化,會被圈層化。這是一個新媒體的環境下,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困難。

在任何一個圈層中,我認為只要你有好內容的產生,一定可以找到受眾的人群。哪怕他非常小眾,那又怎樣,只要找到他們,就有價值。

或者,找到本身就實現了價值。

互聯網知識內容內容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