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龍頭搭上李嘉誠染指和記電訊
|
|
曾叱咤江湖的向氏家族,在港低調 了好一段日子。至最近,已故新義安創辦人向前的孫兒向展偉,以特許經營方式,染指首富李嘉誠旗下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分別在銅鑼灣糖街及新義安地盤、尖東的 半島中心,開設兩間3流動電話專門店。四十多歲的向展偉是執業律師,但黑白中人都知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向家第三代龍頭接班人,正磨拳擦掌準備大展威風。向 家成功搭上李嘉誠,但有關特許經營方式,卻令人關注3流動電訊持有的三百萬手機用戶個人資料,會否落在具江湖背景的人士手上,私隱保障響起警號。本刊向電 訊管理局查詢,局方卻原來未知悉兩者合作。雖然向家在回歸前獲北京「招安」金盆洗手,但知情者指出,九七至今警方仍一直留意向家的舉動,今次向、李兩家合 作經營3已引起警方關注。
聖誕節最後一天公眾假期、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午一時,屬新義安地頭的尖東半島中心再度熱鬧,醒獅鑼鼓響震天,為祝賀經營流動電話業務的3地鋪開張。當日負責 拿金鉸剪的剪綵主人家,不是3母公司和電香港大老闆李嘉誠或和電香港主席霍建寧。面向香燭乳豬、站在中間牽着金球綵帶的主角——他戴茶色眼鏡、穿黑西裝、 結紅波點呔、配金手錶。他,就是獲得3特許經營權的新義安鼻祖向前的孫兒、第三代龍頭接班人向展偉。而站在向展偉旁邊的,是其叔父向華國。出席開幕儀式 的,還包括向家第三代成員——向展邦、向展威。當日有數十個花牌到賀,下款署名包括阮雲道、佳寧娜集團、屯門鄉事委員會、美亞娛樂,另有「信旺麻雀娛 樂」、「大亨利麻雀公司」、「土瓜灣仝人」、「龍王」,及曾因涉及賣淫及洗黑錢而被捕的新義安「426紅棍」細B等。而送花牌者中,少不得另一主人家—— 和記電訊Carmen Chan及David Fung。向展偉與向華國一身黑衣面向大街剪綵,向展偉身上貼有一張「3 寬頻無限」的宣傳貼紙,儀式舉行期間有多名黑衣人圍觀。向展偉替醒獅點睛及切燒豬後,逗留一會便離開。
用戶資料難保障
向展偉是以「星火電訊控股有限公司」的名義營辦3特許經營門市,他亦是該公司的唯一董事。公司註冊處記錄顯示,星火電訊去年九月註冊,登記地址是向展偉在 佐敦道開設的律師樓。星火電訊於半島中心地下開設3門市,租約由二○一一年十一月起為期兩年,每月租金十三萬五千元。
向家殺入電訊業務,最令人關注擁有三百萬流動電話客戶的3,客戶個人資料落入第三者手上。在向展偉的3半島中心門市開業後兩週,記者以3現有客戶身份,向 店員要求查閱登記地址。店員先在電腦輸入記者的手機號碼,並要求記者拿出身份證核對,之後準確讀出記者現居的住址,證明店員可進入資料庫讀取3客戶個人資 料。
此外,不論是尖東還是銅鑼灣,向展偉的兩間3特許經營門市陳設,與一般3店鋪無異,內裡沒有任何提及特許經營的告示,只是招牌沒有「3 Shop」字眼,僅是黑底白字「3」商標。兩間店的員工同樣能透過資料庫,得悉記者的手機月費計劃。記者向兩鋪店員查問特許經營,店員承認:「星火電訊營 辦3,我哋同其他3門市無分別。」
3一直未有詳細公布其特許經營模式,如何在引入第三方營辦商的同時保障客戶私隱成疑。本刊在3網頁找到去年八月更新的「私隱政策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提 及3可向其聯營公司、代理及承辦商、追收欠款公司等披露及轉移個人資料。
該聲明又指,3要求提供的個人資料包括但不限於: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傳真、住址、電郵、信用卡資料、銀行賬號等。另外,又提及「我們可 能自動收集關於閣下使用我們服務的資料,例如撥電連線時間、持續時間、來源地及目的地等,以便準確報告和管理你的賬戶」。
向家兼營財務公司
除了星火電訊,公司註冊處顯示,向展偉還是泛亞財務有限公司、泛亞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等企業董事。其中泛亞財務於一九八六年曾取得放債人牌照,但一年後被南 九龍裁判法院下令吊銷,如今政府的放債人名單上列明其牌照狀況是「駁回申請」。泛亞財務七十年代成立時,由向展偉的父親、即目前龍頭向華炎申領牌照,向華 炎至今仍是董事。雖然未能續領財務公司牌照,但泛亞位於豉油街一幢商業大廈頂樓的辦事處有人辦公,門外寫有「營業範圍 金融投資 地產買賣 保險代理」。記者按門鈴表示想借錢,職員透過對講機說:「我哋唔借。」拒絕開門。其後大廈看更上來查問並指:「佢哋淨係做佢自己人生意,唔做街客。」向家 中人透露,泛亞只借貸給江湖兄弟救急,多為短錢,利息約兩分。而其保險代理公司,亦只服務社團兄弟。根據保險業聯會的保險代理登記冊資料,泛亞保險在一九 九三年登記,負責人是向展偉的兄長向展成。
電訊管理局未獲知會
有電訊業人士質疑:「向家搞3可會變成江湖大佬一條龍服務,由開手機到收數都做埋?3用戶的個人資料,會否被大佬交到旗下業務?又或者由一個大佬交到另一 個大佬手上?商店的員工又可是大佬請來的兄弟?」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不評論個別個案,但強調電訊商收集資料前,必須告知客戶其資料可能移轉予什麼 人。事實上,電訊業客戶私隱保障如履薄冰。早於二○○一年,廉政公署偵破電訊公司職員向「大耳窿」收數員洩露顧客資料案件,落案起訴四人,包括電訊盈科及 和電一名技師。二○○六年,廉署更拘捕二十一人,懷疑五大電訊公司職員每次收取數百元賄款,替收數公司提供其目標人物的地址電話。廉署最新數字顯示,去年 涉及電訊服務業的整體貪污投訴共有四十宗,按年升六成。除了私隱保障問題,向展偉的星火電訊並無向電訊管理局領有牌照,卻可替持牌電訊商3營運。電訊管理 局回覆本刊指,沒有和電與星火電訊的特許經營合作資料,未能評論其營運模式,但強調持牌電訊商必須遵守客戶資料保密的牌照條件。局方指,任何人如以代理商 方式,銷售流動電話持牌營辦商的電訊服務,不受《電訊條例》規管。但假如代理違反牌照要求,持牌營辦商須負全責。
密集開鋪爭市場
3現有六十七間門市,是本港有最多門市的單一電訊品牌,而其餘三大電訊商數碼通、電訊盈科、CSL(包括1010、One2Free、新世界傳動網)回覆 本刊,指沒有以特許經營方式外判門市營運予第三者。東英金融去年十二月的分析報告提及,和電香港將門市營運、電話接線中心、網絡管理等服務工序外判,為節 省開支。其中在其逾六十間門市當中,三分之二已外判,引入特許經營模式來控制員工開支。另有分析員估計,和電香港為抓緊近年iPhone掀起的智能手機 熱,使出密集式開分店攻勢,目的是要鞏固其電訊一哥之位,「情況就如姊妹公司百佳,要追住惠康打一樣。」他又指,「用3個名搵公司合作,中小企求之不得, 即使無肉食但泊得和電碼頭,對細公司名聲好有着數。」東英分析報告又提及,和電香港現擁有逾三百萬流動電話客戶,其市場佔有率達百分之二十三,與CSL相 若。而數碼通及電訊盈科各佔百分之十二。不過,由於3主打平價月費及低數據用量計劃,截至去年六月和電錄得的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只有二百三十八 元,遜於主要對手、新鴻基地產郭氏家族數碼通的二百四十九元。截至去年中香港的智能手機滲透率為四成,東英預計滲透率會在二○一四年增至七成五,這塊肥 肉,是3及其他流動電訊商爭奪目標。和記電訊早於一九八四年獲港府發牌,經營AMPS制式流動無線電話網絡。九二年以天地線品牌率先推第二代流動電話,二 ○○八年亦率先在港推出iPhone 3G。翌年,和記電訊國際分拆旗下香港及澳門業務、以「和記電訊香港控股」之名上市,前年母公司和記黃埔,瞄準和電國際持有逾八十億現金將其私有化。
目前和電香港的營運舵手黃景輝,在上市前夕出任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他於九六年加盟和黃集團,擔任和記電訊技術總監,一九九八年晉升為和記電訊之固網總 監。至於李嘉誠「頭馬」霍建寧,則是和電的主席兼非執行董事。和電發言人回應本刊查詢,指出一如本地其他商業機構,引入特許經營商以協助推廣及銷售產品及 服務,而特許經營商於商業社會亦被廣泛地採用。對於商業夥伴的選擇,和電設有一套嚴謹的商業夥伴評估程序,以保障股東及顧客之利益。亦設有一套嚴謹的營運 守則及監察程序監控所有店鋪的營運,以確保所有店鋪恪守及嚴格執行電訊條例指引及個人私穩條例。向展偉至截稿前,未有回應。
社團御用律師
今次代表向家與和電合作的向展偉,被喻為第三代龍頭,人稱「太子」的他作風低調甚少曝光,卻擁有高學歷而且深懂投資。四十多歲的向展偉,是現任龍頭向華炎 的第三兒子。向華炎在父親一九七五年死後接棒,八十年代是港英政府的監視目標,曾於八七年轟動一時的「龍頭案」中,被裁定管理新義安幫會罪名成立判監七年 半,為向氏九兄弟中唯一入獄的人,八九年上訴得直獲釋,此後銷聲匿跡,現年七十九歲。向展偉是向家第三代中難得的專業人士,曾留學英國 University of Sussex取得法律學位,深得父親信賴故獲交棒,育有二子一女。他開設向展偉律師事務所,而擔任其律師樓顧問的,是前市政局議員黎學廉,黎學廉是向展偉 的大學校友。知情人士指出,向展偉是向氏家族的御用律師。九十年代中期,前區域市政局主席、知名鄉紳張人龍的兒子張德貴和張德熙,在蘭桂坊開設Club Berlin,而向展偉則擔任Club Berlin的法律顧問。警方一九九四年指,在Club Berlin發生的案件,佔同年蘭桂坊全部案件的六成,包括藏毒、傷人、拘捕自稱黑社會人物等,Club Berlin二○○二年結業。此外,向展偉的叔父向華波,二○○○年被控縱火,亦由向展偉代表出庭。
科網熱賺兩億
隨着向家在九七後金盆洗手,向展偉亦開始在商界大展拳腳,尤其鍾情電訊科網業。二○○○年,他趁科網股熱創辦多媒體視像及影音產品網站 WebVideoShop.com,同年七月與麗新發展主席林建岳達成初步協議出售股份,向展偉收取了三百三十萬元訂金。他後來改變主意,把網站賣給上市 公司科建拓展。科建拓展後台強勁,大股東包括:韓國三星、美國通用電器、新鴻基創辦人馮景禧長子馮永祥掌控的禹銘投資。林建岳因此曾經入稟,控告向展偉未 歸還其付出的三百三十萬元及利息。向展偉當年向科建拓展出售WebVideoShop前,其叔父向華國出任董事的公司欣達科技,率先入股科建拓展一成四, 並與馮永祥聯成一伙。一個月後,科建便斥資二億五千五百萬元收購WebVideoShop百分之八十五權益。WebVideoShop當時的純利只得九十 七萬,交易引來三星不滿。二○○三年初,科建以七千二百萬元代價,出售WebVideoShop百分之四十五權益。科建拓展後來易手,現為上海實業城市開 發集團。向展偉因深懂財技,成功埋富豪圈子,由科網熱潮至今十年後,向展偉再踏上電訊台階,今次更攀上首富李嘉誠王國。向、李兩家之所以在電訊業碰頭聯 手,亦基於互惠互利。電訊業向來是有勢力人士爭奪的搵食地盤,各大電訊商派人入屋苑鋪線、在路邊兜生意,新義安、和勝和、十四K等都有人參與。和電香港招 攬向家特許經營3業務,有向家第二代成員估計:「做生意好多時都有糾紛,有乜事發生,打個電話就知道應該找邊個溝通。」
李嘉誠與潮州幫
新義安鼻祖向前是潮州人,五十年代被逐離港。接棒的長子向華炎,其妻呂杏華的父親呂六,是五億華探長呂樂之叔父。向華炎結婚時,呂樂仍未升任探長,向、呂 兩家自此識英雄。一九五六年,新義安及十四K兩大黑幫發起雙十暴動,呂樂由於熟悉兩派江湖人物,掌握線報,以掃蕩黑社會聞名,之後升任總探長並獲英女王授 勳。同是潮州人的呂樂升任總探長之後,活躍於坊間社團活動,包括聯繫其鄉里潮州商會。一九七一年出版的潮州商會金禧紀念刊記載:「……李嘉誠先生榮任香港 潮僑塑膠廠商會副理事長,特於一九六七年五月四日晚假座金龍酒家六樓宴賀,並邀請同鄉碩彥呂樂先生、藍剛先生(另一華探長)等人蒞臨指導。」李嘉誠為籌建 潮州會館捐三萬元、呂樂捐一萬元。呂樂之後因貪污被查,七四年廉政公署成立前夕移民加拿大,二○一○年在溫哥華病逝,終年九十歲。
向氏家族
1. 曾為國民黨少將,創立「義安工商總會」,53年被港英政府指涉嫌參加三合會及非法政治活動,被遞解出境後遷居台灣,75年心臟病發過身,享年71歲。2. 2010年病逝,享年85歲。3. 79歲,87年捲入「新義安案」,被警方指為新義安「龍頭」而起訴,被判監7年半,後於89年上訴得值獲釋。4. 55歲,87年在「新義安案」中被判囚5年,後於89年上訴得直獲釋。5. 執業律師,向家第三代接班人。6. 66歲,00年被控縱火,後獲撤銷控罪,現於珠海定居。7. 39歲,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02年被控藏毒,獲輕判接受18個月感化。8. 30歲,09年因藏毒被判監18個月。9. 曾為上市公司科建拓展之主要股東。10. 與胞兄向華強創立永盛電影,現主攻內地電影市場。11. 曾於基督書院任教英文,後與胞弟華強辦東方公主號賭船。12. 39歲,於澳洲Monash University畢業,10年與胞弟展威開設模特兒公司。13. 比胞兄展邦小4歲,同樣於澳洲Monash University畢業。14. 63歲,上市公司中國星集團主席。15. 台灣影星,73年著名武打巨星李小龍在其寓所暴斃。16. 又名陳明英,現年56歲,上市公司中國星集團副主席,現於澳門經營 賭廳。17. 35歲,原名向詠恆,畢業於中文大學宗教系,曾從事化妝品及珠寶代理。18. 28歲,藝名向佐,任職演員。01年涉嫌藏毒,最後被判無罪。19. 25歲,又名向佑,任職室內設計師。09年因打架被判守行為1年。20. 37歲,現為無綫藝員。
回歸前被招安
向前家族與李嘉誠,同樣都是潮州人。「義安」是潮汕古稱。向前曾是國民黨少將,一九二一年在港創立義安工商總會,獲華文政務司署註冊。戰後一九四七年,港 英政府指義安工商總會涉及黑社會活動,因而取消其社團註冊。一九五三年,向前被港英政府指他涉嫌參加三合會及非法政治活動,遭遞解出境,此後於台灣定居至 終老,七五年心臟病去世。向前一手建立的新義安,八十年代最鼎盛,為本港最大黑幫,高峰時多達十萬人遍及全球,香港紮根於尖東一帶夜場。中共中央軍委前副 主席劉華清,更將向前之子、活躍娛樂圈的向華強收為義子。隨着九七回歸,向家的舉動亦引起北京關注。向家中人透露,八九年六四後、一九九○年中央透過時任 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黃文放,邀請向前第三子向華榮一家五口上京,與當時統領國安的國家安全部部長賈春旺會面,北京更花三十萬元讓他們入住香格里拉酒 店。知情者說:「中央知道向家在香港有影響力,希望溝通,令香港過渡順利唔會亂。」向華榮回港後不久,中央再召龍頭向華炎及其弟向華強上京,與江澤民為首 的中共第三把交椅喬石會面。之後便有江湖傳聞中央出動銀彈「招安」,向家因而答應九七後金盆洗手。
賭照搞戲照拍
向前共有四名妻子,向家九兄弟由三母所出,當中最為人熟悉、活躍娛樂圈的向華強是上市公司中國星集團主席,近年活躍於澳門投資,去年一月動用五億五千萬 元,向賭王何鴻燊旗下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購買新口岸四幅未開發地皮,計劃開設酒吧、夜總會等。二○○八年中國星與澳娛共同投資的澳門蘭桂坊酒店亦 位處新口岸。向華強與妻子陳嵐在澳門現有五個賭廳,與四太梁安琪友好。向華強與胞弟向華勝亦曾聯手創辦永盛電影,向華勝在回歸後一度停了拍戲,二○一○年 復出主攻大陸市場,曾投資任賢齊和大S主演的電影《龍鳳店》。向華勝因與修身堂主席張玉珊的戀情而為外界注目,向、張兩人二○○六年分手。向家第三代不少 亦因涉足娛樂圈而為人熟識,向華強長子向展平(藝名向佐)是演員;向華光之子向展邦、向展威同開設模特兒公司。向家隨着香港回歸金盆洗手十五載,如今新義 安尖沙嘴一帶的話事人,細B、陳一、高達等,平日運作已和向家無關,但向家仍是「精神領袖」。據悉,向家至今仍是警方目標人物,前年向華強母親鍾金逝世, 喪禮前夕警方特別派出警司約見向華強溝通,以防有人借白事生事,喪禮亦有警員在場。知情人士指出,今次向展偉這龍頭繼承人介入3業務,已觸動警方神經。即 使已被北京招安,向家其實一直沒有離開特區警方的線眼。
|
|
長江實業(0001)及和記黃埔(0013)分拆酒店可以賺幾多錢? (1)
2012年10月12日,長江實業(1)及和記黃埔(13)宣佈分拆酒店商業信託
Horizon Hospitality (Holdings)上市,該酒店信託包括4間酒店,即紅磡的海韻軒海景酒店及旁邊的海灣軒海景酒店、馬鞍山的海澄軒海景酒店及葵涌的雍澄軒酒店:

海韻軒酒店 (圖片來源: Panoramio)

海灣軒酒店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海澄軒海景酒店 (圖片來源: Google Map)

雍澄軒附近一景
(圖最高一座是隔鄰的雍雅軒,最初為同一地段的地產項目,會所也是共用。)
(圖片來源: Google Map)
至於這4個物業的資料如下:

根據資料,至於今次集資額是5至8億美元(39億至62.4億元),以出售70%權益及最高集資額45%的借貸比率計,這批物業的價值大約137億至162億元,那究竟他們大約賺多少錢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下篇待續)
長江實業(0001)及和記黃埔(0013)分拆服務式住宅可以賺幾多錢? (2)
上篇在此,今篇
再續。
前文已提及這些地的購地時間,但其實那些地是如何來的? 現在我們談談吧。
(1) 土地取得價格
1. 海澄軒說起海澄軒,如果是30歲以上的網友應該有留意過長實當年以1.2億,即每呎約200元超低價投得酒店地的新聞。當初該塊地皮最初是用以興建住宅,另以荃灣及圓洲角地皮選定發展酒店的,但因圓洲角地皮更適合興建公屋,故改為酒店用途,後來荃灣地亦因旅遊業不景被取消,至現時還未發展,故只剩下馬鞍山土地作投標,後來建築處官員多次欲阻撓投標,但不成功。
根據
審計處的推算,該項目的發展價值約18億,地價餘值約7.64億,導致公帑流失逾6.44億元。但李嘉誠當年稱,該地皮因有溶洞關係,建築費難以估算,他們投標的價值已是最高,獲得的利益只是多於銀行存款矣。據
大公報報導稱,這些物業的建築成本大約9億元。
2. 雍澄軒至於雍澄軒,其實當年就是香島印染(172,後易名長發建業、金榜集團)的漂染廠房,後來上市公司股權出售予禹銘投資(666,現新工投資)。在1997年金王陳發柱的添發慶豐(661,後易名中國資源開發、大冶有色)購入該部分股權,作價5.1億,並以3.5億票據支付。
在購入上市公司後,添發慶豐打算開發該幅土地作酒店及往宅,但後來因金融風暴襲來,因這系公司擴張過度、債台高築,故需折腕求存,於是長江實業(1)取得這公司的土地資產之餘,並一度成為該等公司的大股東。這塊地皮也在2000年10月以1.47億元
出售予長江實業,呎價僅180元。
在長江實業購入這些地皮後,亦陸續出售此等公司的股權,其中添發慶豐最終出售予大冶有色,轉營金屬資源開發,至於長發建業的故事,可參考
此文。後來,該等地皮在2002年補足3.1億地價,每呎390元,並被發展成住宅雍雅軒及服務式住宅雍
澄軒,前者已於2006年陸續出售並套現,當時呎價約3,000至4,000餘元。
3.海灣軒及海韻軒這些地皮是相鄰的紅磡灣新填海地,在2002年政府對外招標,8月及10月作價分別為10.9億及6.55億,每呎土地價格分別為942元及510元。
(2) 建築價格1. 海澄軒據大公報
報導稱,酒店的建築成本大約8至9億元,為保守計,以9億為標準。
2. 雍澄軒、海雅軒及海韻軒
以近期長江製衣興建每呎成本2,500元及以2012年是2000年代中期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的數字約2倍計算,每呎估計建造價約1,250元。
(3) 套現金額1. 雍澄軒
以該地塊可建面積約80萬呎,並發水25%,扣除該酒店的面積25.71萬呎計,估計已出售面積約74.29萬呎,以當年出售價平均3,500元計算,套現所得約24.64億元。
2. 出售商業信託的價值如上文所述,根據資料,至於今次集資額是5至8億美元(39億至62.4億元),以出售70%權益及最高集資額45%的借貸比率計,這批物業的價值大約137億至162億元。
(4) 獲利金額從下表可見,長江實業及和黃在這個交易可以取得188億,扣除72.46億成本,實際勁賺115.54億元,過未計算服務式住宅過去幾年的利潤,如果扣除該等利潤,以14年投資期計算,每年回報率7.05%,可謂一般。

(5) 總結
從上文可看到,全部物業都是在物業低潮購入,可見眼光準確,今次出售,是否預示物業市場見頂? 或許今次套現只單純為了投資外國需要,但從長江實業(1)和記黃埔(13)近來陸續出售港口資產、香港零售商場資產及酒店物業資產,以及中國內地資產組成各項商業信託及房產信託於香港及新加坡上市,並把資金投入英國及歐洲地區的資產看來,他可能不太看好中國內地,但他一定是看好歐美地區的穩定資產,雖或許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回報是重要了,何況他運用高超的財技,減持超過50%的股權,但仍可保住表決能力,真是高手。
至於他投資歐美的基建項目,均集中於兒子李澤鉅長江基建(1038)及電能實業(6,前香港電燈),而長江實業(1)只應會計要求略作參與,可見現在發展重心是在長江基建,所以未來發展最好應是這家公司。而長江基建的好,亦可為大兒子建立戰功,為未來接班做好準備,李嘉誠的苦心莫過於此。
身份被盜出手機 和記照追數
|
|
有讀者年前無辜被人盜用公司的商業登記出手機,隨即報警處理,電訊商知悉事件,犯案者亦已認罪入獄;逾一年後讀者卻離奇遭收數公司追收電話費,揭發電訊商意圖逼他為犯人找數! 江先生是酒吧東主,一○年八月,他屬下一名員工盜用了酒吧的商業登記,於和記買了十一部iPhone連上台月費合約,事後轉售手機圖利,一個月後江先生收到和記電話費月結單,揭發事件,並即時報警處理。其後該員工被捕並承認控罪,在去年一月被判入獄三個月。江先生以為事件告一段落,豈料事隔逾一年後,江先生在今年九月中突然收到和記委託收數公司發出的追數信,於是致電和記查詢,才知道是與之前的案件有關:「和記竟然話要追番之前個員工私下出咗嗰十一部iPhone嘅電話費同毀約費,總數要十四萬!」今次追數公司是受委託,先追收其中一部電話的月費及毀約費,合共二萬三千多元。他擔心另外十部電話的追數信將陸續寄來,於是立即向和記覆述當年案件,又提供警方信件作證,表明電話並非公司購買,惟和記仍要求江先生繳款,江大感氣憤:「啲電話唔係我出嘅,我係俾人盜用公司資料,我唔明點解我仲有責任俾呢筆錢!」 對質堅持追數 記者以三人會議方式與江先生一同致電和記,江問負責處理事件的職員為何明知該批手機是非法開戶,仍向他追款,職員竟反問:「點解我哋唔會追番啲錢?手機係用你公司個商業登記出o架嘛!」江重申當年警方已知會和記,和記明知戶口屬非法,無理由不取消,反而照計一年電話費,職員竟理所當然地回應:「警方係有通知我哋,但無人書面通知我哋要停機,貴公司亦都無通知我哋要停機,咁真係有人出咗機,我哋只不過係講事實,而家有個費用未交就追收,如果你交曬啲錢我就唔會追。」追問之下,職員指十四萬元的欠款包括該十一部電話在過去一年合共七萬多元的電話費,以及接近七萬元的毀約費。江質疑過去從無收過電話月費單,十一部電話從無交費何以仍能運作一年,而且為何欠款一年,到今年和記才突然追收,職員並無回答。 專家話合約無約束力 律師伍家賢初步瞭解事件後,明確指出該批手機合約對江先生的公司根本沒有約束力:「當初呢啲戶口開嘅時候係非法,就算用公司名開,都根本唔關間公司事,對間公司亦無約束力。當年報咗警之後,電訊商就應該取消戶口,而家好明顯係電訊商當時無cancel,喺度死撐。就算告上法庭,電訊商都追唔到筆錢啦。」通訊事務管理局及消費者委員會皆認為,事件不涉及一般電訊合約糾紛,建議事主循民事追討或報警。 回應拒認亂追數 本刊將投訴轉介至和記,惟和記的回覆與其職員於電話所述有所出入,和記發言人指一○年十二月曾收到江先生公司一名女職員通知,表示該十一個號碼並非該公司使用,要求和記取消服務,而和記職員亦已向對方提供終止服務申請書,惟之後再無收到回覆,故至今亦未能終止服務,並表示職員曾向江先生講過須提交終止服務申請,只是江沒有做,和記更表示,須於接到有關案件的調查結果,才會跟進事件。發言人又指自一一年二月起已多次發出電話費月結單,而十一個號碼當中有兩個仍有使用記錄。江先生則堅稱從未收到月結單,亦無收過終止服務申請書,對於有號碼仍在使用,他表示將報警處理,並會向和記發律師信,追究到底。(陳凱敏) 十一個電話號碼分開追數 江先生的公司當年被盜用商業登記,一共開設了十一個手機戶口,根據和記職員提供的詳細戶口記錄,十一個電話號碼當中只有兩個月費相同,其餘月費由三百七十一元至一千四百多元不等,職員指十一個戶口皆於一○年八月開始計算月費,全部均繳交了首月月費後便再無交費,加上十一個戶口各須付約六千三百元毀約費(欠交月費被視為單方面解約),因此江先生的公司總欠款達十四萬四千多元。不過,是次江先生被收數公司「駿菱顧問」發信追收的只是十一個戶口中欠費最多的一個,共二萬三千多元,換言之,和記日後可能會再分別追收餘下十個戶口的欠款。 壹判官 和記明知事主俾人盜用身份開戶,竟然仲理所當然話「咁有數就追」,罔顧實際情況,認真離譜!評分:劣劣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
存稿系列(4): 地盤佬定林少陽? 短評和記電訊香港(215)
話說某一日,我在九龍站附近地盤走過,聽到一堆地盤佬評論幾個無線電話台的服務質素的時候,其中一個地盤佬講緊和記的「3」質素差劣,有部分地方甚至沒有訊號,客戶服務又唔好的,異口同聲附和,有人又話,都唔知幾時他的服務被人差評至此,其實聽到他們的說話,心也想加把口入去,但是自己不擅溝通,還是借呢個地方同大家說說我的推論。
1980年代時候,和記是由傳呼台開始做起,後來只是不斷收購對手,最後建立起壟斷地位。在1990年代,又開始進軍流動電訊,雖然因為初段的投資失誤,最好的網絡已被當年香港電訊的CSL佔了,曾較為落後,但憑著當年和記懂得宣傳之道,找到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作為代言人,所以在流動電話通訊上市場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逐步趕上,成為主要市場參與者之一,能與香港電訊一爭長短。
不過,隨著業務成熟,且已據有市場的重要地位,和記電訊在網絡的投資明顯減少。在2001年,在流動通訊的投資大約是10.88億,在2006年只有2.85億,但近年在3G甚至上網的趨勢下。有人可能話他是成熟了,所以不用這麼多資本開支,但是在2011年,不計上購買頻譜的一次性開支,固定投資也只是6.19億,況且也未計近兩三年通漲加速的影響,實際上開支和很多年前已沒法比較,所以亦唔難預料到他們的服務質素下滑。
至於前幾個月看見林少陽說,談及現金流情況,其實可接受的。但在資產負債表的質素來說,翻開這間公司的報表可以發現,公司資產大約106億,但其中45億是一些商譽,有17億無形資產是頻譜,剩下的有形資產大約43億,但是公司的現金只有2億,銀行債務雖然是剛和銀行簽訂銀團,但金額38億,顯是一派財務不佳的印象。雖然自由現金流正常來說每年大約都有10億,加上背景雄厚,未來就算要還債務,也可以繼續由短期轉回長期,財務周轉上問題卻是不大,但以現時市值166億來說,就算沒有增長,卻肯定是偏貴。
就長期來看,如果服務仍然是這樣的差,客戶到期不續約,客戶也會慢慢減少,但是在流動電話上網的潮流下,用戶消費必然增多,所以或許能抵銷這方面的影響,況且他另外一個固網業務收入以商業用戶為主,收入相信頗為穩定,所以都會幾平穩。但要從地盤佬客戶或者搞投資的林少陽的選出誰是對的,我會選地盤佬。搞財務運作而忽略客戶的需要,始終是本末倒置所為。不過如果沒有選擇之下,其實壞的服務還是有人去用,而且不會有怨言,這我也不能評論了。
奇怪的潛在套戥機會 - 長江和記的特別股息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17.html相關股票:長江實業(0001.HK), 和記黃埔(0013.HK)
事件背景:和黃(00013.HK)售屈臣氏股權予淡馬錫完成 下月派特別息
=================
和黃(00013.HK)上月宣佈出售近24.95%屈臣氏股權予新加坡淡馬錫。有關交易已經完成。公司及其控股公司長實在下月14日各自向股東派發每股7元特別息。
為確保收取特別股息之權利,所有股份過戶文件聯同有關股票,必須於5月7日營業時間結束時已登記在公司股東名冊內之股東。(ta/w)
2014-04-17 08:06:54
=================
長和系沽屈臣氏股權後派特別股息本應不是大新聞,但奇怪的是,消息公佈後,兩股的相關期貨和期權的價格並未就這次特別股息而作出調整
。截止現在(2014年4月17日13:56)正股和其衍生產品的價格如下:
長江實業:
1. 正股$136.50 2. 五月期貨$133.4/$133.66 3. 五月$127.50 CALL $9.13/$9.43 4. 五月$127.50 PUT $1.03/$1.11
和記黃埔:
1. 正股$107.40 2. 五月期貨$105.54/$105.80 3. 五月$100.00 CALL $4.19/$4.43 4. 五月$100.00 PUT $1.11/$1.18
按道理,股票期貨或期權價格是需要根據公司派息金額而作出相應調整。例如和記5月21日會將末期股息$1.7除淨,因此期貨和正股之間便有約$1.7 ($107.4-$105.8)的差距。但最奇怪是$7的特別股息已肯定會於5/5除淨,但現時正股和期貨之間並沒有反映此派息金額對股價的影響,因此或者會衍生出一個無風險的套戥機會。
假設現時買入1,000股和記正股;並沽出1,000股和記期貨, 5/5日會出現3個情況:
1. 和記跌落$100 - 每股正股虧損$7.4差價,收取每股$7股息,每股期貨賺取約$7.24 2. 和記升上$115 - 每股正股賺取$7.6差價,收取每股$7股息,每股期貨虧損約$7.76 3. 和記維持$107 - 每股正股虧損$0.4差價,收取每股$7股息,每股期貨賺取約$0.24
如此看來,無論和記股價於5/5會如何發展,邊買正股邊沽期貨的操作是必然錄得每股約$7的交易盈利(未計手續費用),而付出的本金則是正股交易金額(每1,000股$107,400)及期貨保證金(每1,000股約$10,000),也是未計手續費用。
我也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個奇怪的現象,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看漏或看錯某些資料。整套操作,最大風險是原來這$7的特別股息永遠也不會從期貨中調整過來,那麼所有做法都是白忙一場,最後輸手續費離場。但若然真的出現錯價,那麼短短十個交易日內便有5%以上的無風險回報,是相當相當吸引和值搏的。看來看去也不見得這個套戥機會會令人輸到傾家蕩產,而這樣的機會人生不會有幾多次,我自己是點都會衝入場搏一次,就算最終結果是輸,後悔的也只是不能再買大一點。
利益申報:現時持有4,000股和記正股, 5,000股和記5月期貨淡倉, 3,000股和記5月$100 PUT
泛海接盤李嘉誠旗下和記港陸
來源: http://xueqiu.com/1025819408/30792509
李嘉誠再次拋售內地物業,接盤者為內地富豪盧誌強名下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46.SZ)。 ■ 近40億港元購七成股份,主要資產為上海港陸廣場和港陸黃浦中心
李嘉誠再次拋售內地物業,接盤者為內地富豪盧誌強名下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46.SZ)。
泛海控股於8月12日公告稱,擬以近40億港元收購和記港陸有限公司(00715.HK)逾七成股權,出讓人為亞洲首富李嘉誠控股的和記黃埔(00013.HK)旗下兩家全資附屬公司。
和記港陸主要於中國內地從事物業投資及賺取租金收益,目前旗下的兩棟物業為港陸廣場和港陸黃浦中心,均位於上海人民廣場商圈。
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泛海控股擁有18家控股子公司,開發的項目分布於中國北京、深圳、武漢、上海 、杭州、青島及美國洛杉磯等地。
盧誌強為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泛海集團)董事長,泛海控股為其下屬公司。泛海集團在金融領域涉獵甚廣,主要投資控股的金融機構有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生信托有限公司等,參股的金融機構有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泛海控股享有獨家權
和記港陸前身為港陸國際——為 “玩具博士”陸宗霖所創辦,1992年引入長江實業(00001.HK)作為股東之一,後由和記黃埔接手,陸氏家族於2008年全面淡出。
和記黃埔發言人表示,和記港陸近年業務已不太活躍,公司想過很多選擇,認為泛海控股出價較有吸引力,所以決定出售,同時建議和記港陸董事會派息每股0.2元。至於此次出售股權是否反映長和系進一步撤資內地,發言人引述李嘉誠在年初業績會上的言論,稱“有買有賣是很平常的事”。
泛海控股公告顯示,泛海控股擬出資價格區間為35.56億港元(相當於每股0.5556港元)至38.3億港元(相當於每股0.5984港元)。收購對象為Promising Land及Uptalent Investments,兩家公司合計持有和記港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71.36%的股份。目前相關各方已於8月11日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就合作事宜進行洽商。
公告並稱,泛海控股已於簽署備忘錄當日以本票形式向兩家出讓方支付共計9.99億港元保證金。同時,自簽署備忘錄之日期開始,泛海控股享有對此次和記港陸股權收購的獨家權。
或為拓展融資渠道
分析人士稱,不排除此次泛海控股只是為了購得一個上市平臺。
泛海控股表示,為進一步壯大海外平臺,公司簽訂了上述諒解備忘錄。如果最終實現收購並順利完成整合,將有利於泛海控股更為充分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推動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泛海控股在上海擁有董家渡10、12、14號三幅地塊,計劃開發建設的泛海國際公寓位於中華路以東,紫霞路以南,王家嘴角街以西,王家碼頭街以北。
泛海國際公寓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近5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包括住宅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商業面積5萬平方米,酒店式公寓3.9萬平方米。項目內規劃有大型綜合商業中心、對公眾開放的大型景觀綠化帶,整個項目計劃建設成為高品質、高智能、環保型的大型綜合社區。
其中,董家渡12號和14號地塊為舊改地塊,須在動遷工作達到80%以上才可以申辦土地使用權證。目前上述兩幅地塊尚未完成拆遷。
上述分析人士稱,董家渡所在地塊因處於外灘金融集聚中心,帶動地塊估值的同時,造成後續地塊拆遷成本的上升。此前為了開發10號地塊,泛海控股已多番融資。此次收購在港上市的和記港陸,不排除是在搭建境外的上市平臺,拓展公司的融資渠道。
對雙匯發展的一些思考和記錄 Magicqw
來源: http://xueqiu.com/1987147481/35107674
雙匯發展這家全國最大的冷鮮肉和低溫肉制品供應商,近幾年每年為全國貢獻超過160萬噸的高低溫肉制品,以及超過1000萬頭生豬。是全國產量規模最大的冷鮮肉和低溫肉制品公司。
依現有年報數據觀察,公司自2009年至2013年的營收從283.5億增長到450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9.68%,凈利潤從9.1億從增長到38.6億元,年均增長33.5%。凈利潤的增速遠遠大於營收的增速個人理解為品牌的競爭力增強。具體的表現形式在於產品線的毛利率大幅增強。

公司總體毛利率也從2009年的9.78%來到2013年的19.43%,五年間增長了接近10個百分點。這也是凈利潤增速遠大於營收的直接原因。5年間規模的擴張讓雙匯的成本優勢一步一步變大。資產的收益率確沒有隨著資產規模的增加而放緩,ROE在2009年-2013年年均保持在30%以上,這依賴於公司優秀的盈利能力以及較為充足的分紅率,這一成績在行業內十分出眾。
經營方面雙匯發展也足夠穩健,在資產擴大的同時負債率確沒有一同增加,2009年雙匯的負債率35.5%,資產總計57.5億,負債合計20.4億元 。2013年負債率24%,對應總產總計197億,負債合計47.4億元。
現金流方面也維持充沛,生意模式能夠帶來大量的現金收入,是門好生意。

但是好公司不代表市場能夠給出合理價格。2009年-2013年雙匯發展的PB估值依次為10.95---15.4---11.5---5.43---7.2。2012年由於非公開增發使得PB下降,除此之外估值一直高高在上。【2014年三季報發布後,10月28日創出PB最低點4.24倍】
公司的經營策略在2011年因全國聞名的瘦肉精事件發生轉變,開始增加自身生豬養殖規模。固定資產投入也開始大幅增加,2011年全年固定類投入4.52億元,2012年至2013年增加到12億至13.4億,自養擴大了三倍,這樣帶來了更穩定也更安全的原材料,對沖了生豬價格的波動帶來的風險,降低了采購外部生豬帶來的安全因素。下圖能夠更直觀的理解公司及行業的養殖模式:

這樣看來經營成效在不斷變好,公司的估值確在2014年不斷走低,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放緩有直接關系。2012年-2013年公司的年均營收增速在10%以上,凈利潤增長率更高2012年116%,2013年34%。2014年三季報發布後,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速分別只有2%和11.5%。
營收放緩的不良體現在公司的存貨一端。2009年-2014年三季度存貨變化為13.9億元---44.2億元。這個數據不能直觀的反應目前公司面臨的困境。從另一組數據,公司的存貨周轉率變化來分析:

快消品行業的特點就是消耗量大,周轉速度快。雙匯從生豬屠宰後進入冷庫開始,依據公開資料顯示,為了保持新鮮度和質量,國家的豬肉戰略儲備儲存期大約為4個月左右。超過四個月後即便處於冷藏狀態下,從營養學的角度看,肉質所含的氨基酸、蛋白質、鈣、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就會開始流失。高低溫肉制品亦同時會有此影響,高溫肉制品保質期時間長就會相應添加防腐劑等保鮮原料,長期食用對人身體有害無益。結合這些看雙匯的存貨周轉率,幾年間已經從21.68下降了近2倍。 雙匯現在所面臨的局面是擴大生產規模後,產品的銷售需要適時跟進,但目前的成效並不太明顯。高低溫肉制品目前的開發雖然較快,品種較多,但拳頭產品並不沒有太明顯的優勢。生鮮肉目前正在全國擴張終端經營店面,這部分未來會貢獻較大的營收和利潤,只是建設網絡需要時間鋪墊。
另外生鮮部分面臨的困難有兩點:一是本地化競爭,在全國擴張的同時也要面對當地的生豬市場競爭,生豬養殖並不是產業化集中的行業,行業的特點本身就比較混亂,各地稍有規模的養殖廠都會與雙匯直接競爭。 二是品牌化選擇,生鮮肉的壁壘並不高,門檻較低,客戶對品牌認知度並不敏感。【我曾詢問過家人對生鮮肉的選擇問題,得到的答案是沒有特別的傾向。在質量相近的情況下一看價格,二看衛生環境狀況。】 因此雙匯在建設銷售網絡時,個人認為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產品定位問題,價格與安全,價格與服務能否區別開當地的競爭者,使消費者趨向於選擇雙匯品牌的生鮮肉,增加客戶粘性。
雖然雙匯面臨諸多的發展問題,但機遇和空間也十分廣闊。2014年2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一則頗有意思的文件,引起公眾的關註。很多人驚呼:"難道中國人吃肉太多了嗎?&# 34;
這份名為《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文件提出食物消費量目標,"到2020年,全國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34;.而根據2013年中國產畜禽肉8373萬噸算,人均吃肉近60公斤。這意味著,人均肉類消費量需下降一半。
站在產業經濟的角度看,如果中國人口到2020年不暴增一倍(目前來看不太可能),那麽,這個消息對養殖業而言,恐怕不是什麽利好消息。它意味著,國家級營養師要求我們少吃肉,多吃點其它東西。養殖業不斷增長的內在訴求,遭遇了營養界的直接狙擊。相信國務院的《綱要》應不是拍著腦袋想出來的,國家營養綱要不太
為什麼不設定、預測和記錄投資業績?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8.html
因為這些都沒有意義。大多數投資者,尤其是新投資者喜歡設定、預測和記錄投資業績,無論是每日、每月還是每年。目的顯然是通過實際成績來驗證投資策略或者投資方法的正確/準確性。可令人遺憾的是,實際業績無法直接或間接檢驗投資理念/策略/方法是否正確。我可以從實際例子和逆向思考來說明問題。
首先來看一個真實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12年前經另一朋友介紹投資了一千萬元在一家公司身上,具體是哪家我就不說了。12年後的今天,那一千萬變成五億,這還不算這些年的分紅派息。折算一下,也就是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8%,這些年來全球資本市場經歷過哪些動盪相信各位都記得清清楚楚,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依然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這個成績估計可以超越華爾街99%的職業投資者。儘管如此,事實終歸不會改變 - 那傢夥對投資可謂一竅不通,對那家公司的了解程度幾乎是零,每年還要麻煩我幫他看財務報表。這是我見過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績好壞可以完全不反映當初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
再看看運用逆向思考結果怎麼樣。假設投資者可以通過檢驗投資業績來有效修正投資理念/策略/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投資水平的目的。那麼這樣一來,投資者應該在剛開始投資生涯的時候只玩模擬投資或者用極少量資金去投資,直到完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再來下重手投資,如果一切按照這個模式發展,那麼應該得到的結果是大多數投資者在其投資生涯中起碼不輸錢,或者說大多數人的投資收益率應該與指數的表現相差無幾。可是這明顯和事實相差甚遠,事實上是大多數投資者的業績遠遠追不上指數,並且不同投資者之間的成績相差也非常大。換言之,假設不成立。
所以,我堅信驗證投資理念/策略/方法在於客觀的邏輯推理,意思就是說,當你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能夠被邏輯地解釋時,它們就是正確的,適用的。
有很多人奉巴菲特為股神,僅僅是因為他們看到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上賺了許多錢,對於他的投資理念卻是一知半解。於是,在2000年那一波科技股泡沫時,由於巴菲特的業績遠遠落後於其他同行,就有很多人跑出來質疑巴菲特,連著名的雜誌封面也開始揶揄巴菲特。我一直跟人說,即使巴菲特這一輩子沒買過任何股票,既不富有,也不出名,但只要我看過他說的話,我都依然奉他為股神。在我看來,通過成績來驗證一種投資理念/策略/方法的做法是危險的。
長江實業買和記黃埔的背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