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4 Aug 2008 - 現在強勢不代表永遠強勢!主題銷售之毒害! 紅猴股評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8/08/14-aug-2008.html
股價持續下挫並屢挫新低,去年市場吹捧的神話逐一被擊破!中國地產股倒下,分析員、報紙雜誌專欄及財經演員叫大家轉買中國基建股;到中國基建股倒 下,他們又叫大家轉買中國資源股;接着相同的故事還發生在中國航運股、中國內需股、中國醫藥股......到最近連中國銀行股也告倒下!

因 市場資金匱乏及擔心經濟下滑,市場正進行着逐個產業估值被調低的過程,這個過程於過往大跌市亦曾發生,有經驗的投資者理應清楚知道,現在股價強勢不代表永 遠強勢,信心崩潰時多好的業績、多美好的故事亦是徒然!但那些分析員、報紙雜誌專欄作家及財經演員卻叫大家於某個行業股票輸了錢便將資金調往較強勢、PE 仍企得住的行業,輪到此行業股票股價下挫,又叫你將資金調往另一股價還強勢的行業股票,循環再循環,就算每次乖乖止蝕,資金也會少了一大截!

今 天報紙,報導俄羅斯股市於半個月跌了22%,今年5月突破一年新高,於全球股市大挫下可算獨善其身,但急挫下上月已跌破一年新低!相似的例子還有巴西股 市、新興市場、台灣股市、商品甚至最近較熱門的抗通脹債券(TIPS)等。上述這些就是分析員、報紙雜誌專欄作家及財經演員於過往半年於不同時間推介大家 買入的東西,原因就是強勢及可獨善其身!但是,結果是否這樣?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為什麼分析員、報紙雜誌專欄作家及財經演員會作出這些推介?原因可能包括

- 他們真的以為幫到投資者
- 他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出報告、寫專欄、上電視......他們不做這些,那會有公司出糧給他們!為「做」而做,結果通常不理想
- 他們要投資者不斷買賣,才能幫公司賣到基金,收到佣金

聽有利益衝突的人給你的意見時,請先想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

畢菲特也有完全看錯市的時侯!但他現在仍是「股神」! 紅猴股評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2/12-feb-2009.html


筆者於2月8日的股評(按此重溫)提及畢菲特曾於2008年年中曾認為金融危機最壞時刻已過,有讀者不相信,筆者只好用WiseNews找出香港傳媒於2008年5月5日的報導,證明畢菲特也有完全看錯市的時侯!

「巴菲特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指,由於旗下投資旗艦巴郡(Berkshire Hathaway)未有足夠資金及周詳計劃,故未有收購貝爾斯登。他認為,聯儲局透過摩根大通拯救貝爾斯登,是適當的做法,相信信貸危機最壞時刻已過。

不過,巴菲特在股東周年大會上指出,美國的政策對美元形成壓力,從而使美元走軟,相反歐元及英鎊對美元不會出現大幅貶值。」

當是恒指及道指分別從3月貝爾斯登事件時的低位大幅反彈至25,000及13,000以上,而現在恒指及道指分別為13,228及7,939,下跌超過40%!而美元卻沒有如他預期般走弱,反而歐元及英鎊對美元大幅下跌!

畢菲特當時無疑完全看錯市,但他的行動卻沒有即時配合他的說話,反而在雷曼事件發生後不斷以優惠條款買入優質企業的優先股及可換股債券,到現在還持有大量現金等待買貨,他的「股神」地位依舊無損!

筆者想提出一點投資者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胡亂根隨別人作出投資決定。畢菲特當然是投資者公認的「股神」,但他的投資決定看得很長線,以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作投資年期。但香港的投資者大多只爭朝夕,非常短視,若以畢菲特的投資決定或說話作根據作投資,今本是一大錯配!

很多所謂專家,只因「眾人皆醉我獨醒」下成功作出了一次驚人預測,其實之後無以為繼,就因一次成功便被「奉若神明」。很多財經演員,只因形象討好,口才了得,但說話往往毋寧倆可,卻又大受歡迎。投資者若因此根隨他們的投資建議,卻非因他們之實力,亦是一大錯配!

投 資從來不易賺錢,若只存僥倖之心,實際只是胡亂根隨別人的投資建議,縱得一時快樂,受害的最終只是自己!若不想認真用時間學習投資,鍛鍊出自己一套正確投 資思維,只需分段買入盈富基金(2800)(前提當然要看好中國及香港的未來!)就是了,利用時間做好工作或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總好過兜轉數年最後還只 是得個吉好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3

讨论:现在可以投资银行股吗? laoba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31i.html

无论什么样的意见,都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判断越来越接近于事实。 每一个人的观点也许都有可取之处,任何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一定谁说服谁。思维的碰撞总会带来有益的启迪,理越辩越明。

 

渔夫

当股市跌到现在,如果还在为估值犹豫发愁,应该反省一下,性格是不适合价值投资。重温一下,天堂与石油的故事:
一个石油商死后上了天堂,结果圣彼得说:实在抱歉,我知道您在世时行为正派,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天堂里已经饱和,实在住不下人了。这个石油商说,不要紧, 我有办法,他对天堂的大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啦!马上从大门里跑出一大堆人,要赶到地狱去。圣彼得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说:现在你可以进天堂了。不料 石油商说:“不,我想去地狱,说不定这个消息是真的呢”。
当恐惧袭来时,只有“常识”才是克服恐惧与贪婪的利器

发现到影响中国经济风险的因素,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制胜决策。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原动力,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当这个动力出了问题,经济一定出问 题。
近期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否“真正”遏制房价。否则,房价又将像脱缰的野马,冲到又一个新高度。一切将无法挽回。社会问题,该发生的将一定会发生。 所以,我们应乐观的看到房价会得到遏制。
当然,“大的隐忧”正静悄悄的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当中国一旦犯了“知识的诅咒”的错误时,我们自己应如何决策?
价值投资者就是应该在大雾迷漫时能够看透迷雾中的目标。

 

sitem00n

我的观点是低估高估也是和折现率有关的。现在有多少人认为银行业绩会在未来年份衰退么?一个简单的假设就是,如果未来10年银行业绩0成长,那么目前的 PE值是否合理?
工行目前PE是8,连续10年零成长下,还有12.5%的收益率,我想这已经是很好的回答了。金融业是万业之母,如果金融业10年零成长,中国经济会如 何?中国社会会如何?覆巢之下安得完卵,那时候别说持有股票,连持有人民币都是错的。
A股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对于已经很高PE的股票,依然过度乐观。对于已经很低PE的股票,还过度悲观。所以A股提供的双击双杀的机会很多。

对于很多A股投资者而言,年复利12%是一个低的离谱的收益率,所以对于任何价值投资者讨论的所谓“确定性收益”,他们都不屑一顾。原因就是这种确定性收 益“太低”。
这个是很幽默的。我姐夫炒股多年,我问他想赚多少,他说不多,每年能有个30%-40%也可以了。然后我问他,过去10年他平均收益率是多少?他说,大概 没亏,估计打平。
然后我再问他,既然你过去10年收益率几乎是0,你凭什么认为今年你可以赚30%-40%呢?
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只是“想”赚很多,不是“确定”要赚很多。所以如果给他们一个建议可以让他们每年安全的赚12%的收益,他们是不会要的。我们买的是 股票,人家炒的是心跳。

 

新浪网友

完全同意楼上的分析,现在的银行无需增长即可提供10%左右的年收益率,别以为中国的银行都跟花旗似的,看看富国银行就行了。《股市真规则》里提到美国银 行股的PB在2.5-3.0倍之间,中国现在的银行比这还低,何贵之有?当然,如果中国经济崩溃了,银行股会比这惨的多,不过32年美国大萧条时,别的公 司的股价也没看出来好过银行,一样的惨,当然,那时候生存都会成问题,还是准备上山打猎吧!我们都会成为原始人的,股市也会关闭的,一切都会去见上帝的。

 

一枝春

本质上,银行股的估值高低,和投资者的估值高低一样。这是用钱赚钱的高风险行业,管理者的水平高度,决定了估值的高低。股市菜鸟的估值能和股市老手高手的 估值一样么?即便是高手,譬如股神,我们可以给他很高的估值么?可能很快的,他输得连裤叉都没有了,你会发现有些过去的股神,现在估值很低,譬如但斌,譬 如李驰,譬如林园,你就投资他们的信托吧。所以我说,这种高风险行业,本来就不该给它高的估值,它不过是垄断、经济高增长(银行),或者牛市(投资)时赚 了许多钱罢了,并不能据此就认为目前它们低估了,因为或者拐点(经济增长,牛熊转换)正在到来。许多人并不明白银行是个很特别的行业,却在大谈PEPB 的。请问,作为投资者的你,PBPE又是多少,能根据去年的业绩,认为目前你自己已经被低估?!

 

fanwy

关于银行股:现在是1.6~2倍PB,如果未来2~3年的利润能覆盖未来坏帐出现的计提,这个价就是低估的,如不能覆盖,或是无底洞,那就是是高估低估的 问题了,而是存亡的问题。而不管当坏帐爆发时的PE是多少。前提是中国在未来20年里,平均GDP能否保持6%以上的增长。
 
      对长期投资者来说,至于估值,也没那么玄乎。
 
      企业存有的意义,就是产生利润,企业的可续寿命越持久,可享受的 估值应该是越高。在这个前提下,ROE/PB已可充分的估值。值在于5%~10%者,毫无疑问应该买入。别忘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创业失败还是大多数,实 体资产长期看能保持10%的收益率亦是不错的了,资本市场能有这样的投资机会,是幸运。在90%的时间里预测大盘,等于算命。
 
      长期投资者的成败在智慧,找到未来5年,10年,20年可持续盈 利的企业以合适的价钱买入是关键。
 
      关于宏观,如果信国家,那就持有;关于世界,如相信人类,那也是 持有, 如果不想信,那还谈什么投资呢!!!

 

投资僧

对同一事情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投资者的差异。
房地产行业会有很大的风险?银行业会有很大的风险?我认为有这种观点的投资者一定是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得出的结论,说白了还是恐惧的受害者或跟风 者。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和银行业和美国发生问题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本质说一个是需求超过供给;一个是供给超过需求。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且还会长期 存在,同时决定着以此生存着的企业的命运。我就是以此来决定我的投资的。我曾经考问过自己无数次,这样的结论对吗?回答是肯定的。你的对你的结论承担责 任,因为结论后面是实质的投资--如果只是说说另当别论。

 

peoplechqd

上面的一些讨论都涉及到高增长,未来几年是否能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我持谨慎态度,中国的银行业板块市值已经是非常大非常大的一块,这样高的市值下,是否着他 们还能翻番?翻番后是否意味着称霸全世界?持怀疑态度。
关于所有行业持续高速发展也持怀疑态度,倒是对未来内需行业保持乐观。
为什么大家对苏宁看好?只是一个销售平台而已,国内的平台太多,苏宁与国美没本质上的差别,也和市场上的大家电市场没多大的区别,构成不了很好的防火墙。

 

股民老k

市场低估没低估不知道。某些企业尤其是银行股肯定是低估了。
安全边际为1折的说没低估,安全边际为5折的说低估了。
个人所设的不同安全边际不应拿来等同企业价值。

芒格这次在股东年会上说富国银行股价低估的时候,大家可以去查查当时富国银行的市净率。富国银行的规模也已经非常大了。
富国银行代码:WFC

 

zhaohuazone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拥有 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会导致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导致财富存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存量不能与经济增长率保 持同步增长,从而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
这段话同样适合公司,那些能持续的高质量的稳健增长远远胜过短暂的不可持续的高增长。只能维持几年高增长后就戛然而止的那不叫增长。

 

新浪网友

银行股再下跌40%那才叫低估呢,现在马马虎虎而已。
2倍的PB,觉得叫低估呀。
地方抵押贷款危机一爆发,市盈率马上就到30多倍。

 

lee的投资

最近老巴说了一句,希望引起我们的警惕,未来的时间货币将快速贬值。没看原话,应该是这意思吧。看看今年的各种价格,蔬菜也都已经进入元时代了。
再想想我们地方政府的巨量债务,怎么解决?靠地方的财政收入?养活公务员都成问题。只有央行多放出货币,让钱越来越不值钱,借的钱也就好还了。记得10几 年之前,政府说什么赤字财政,很多专家还很担心中国政府怎么解决?现在看看那时政府发行的那点债算什么啊。看一看这些年银行资产的增加倍数,就知道社会的 货币资金增加了多少倍。
基于这种想法,我觉得银行对外的贷款没那么可怕,发生坏帐不会那么严重。相信伟人的话: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果现在让它还款,当然是两败俱伤。大家都缓一 缓,等社会上的钞票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来还贷款。就可以实现双赢了。政府兑现了承诺,银行收回了贷款。这些年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所以,在货币贬值的时代,把钱存在银行,将是最失败的事情

 

新浪网友

未来宏观政策方向似乎只能由粗放性的“高财税宽货币”朝“轻财政严货币”方向探索了,理论上金融行业也逐渐失去宽松的货币环境背景了(依赖经营“规模”提 升业绩的空间极其有限),如果大有之,那一定是“台日泡沫”伺候了;基于这些,中国内地金融票(包括地产汽车等等产业链条行业)估价确实需要谨慎保守了。

 

丁丁

我认为不管房地产今后会如何发展,即使房价下跌60%,像招商银行等仍然不会倒闭,最多损失一年的利润。而且中国的银行都大到不能倒。眼光放长远来看,中 国的经济会持续不断的增长。正像巴菲特所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人的潜能的提升,而且中国还没有达到技术的前沿,可以复制发达国家的技术,再加上低廉 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是不容置疑。既然中国经济会增长,银行又不可能倒闭,长期来看利润肯定会持续增加。也许现在买入一半银行股,如果房地产 泡沫真破裂再买入另一半可能是比较好的办法。

 

新浪网友

目前市场中按照我的估值体系,只有银行,保险等少数行业处于低估区间,但不是砸锅卖铁的程度,很多行业处于合理区间,挺多的,至于中小板等自不必说,泡沫 还很多,而且很多股票从来就没有真正低估过,所以总体来说,目前可以开始买入,但要循序渐进,起码可以分享到价值成长的收益。

 

穿越历史

银行板块就只能从做股市的战术需要上去考虑.估值这个东西,高了还有更高,低了还有更低,完全是资金战略做多一个市场与做多一个市场的需要,决定做空了, 没有彻底撤离之前,还有更低.没达到战略做多的目前,还有更高.
只有资金增量基本均衡的情况下,考虑估值才有意义

做空的低点,完全在于成本.估值不是最重要.当然,如果你觉得估值很低了,几年后肯定能赚,现在买亏点无所谓,那也可以.

假如买股票是门生意,那你买它干吗?当然是为了盈利,假如说这个股票价格就横在那里不动了,那你买它图什么?因为它能赚钱,赚了分红给你嘛,分的红超过你 原始投资,红利的贴现比你现在买入的价格低嘛,但如果要100年才收回你的投资,那肯定就不买了.所以就希望有价格差的收益啊,那你怎么知道买入了一定涨 啊,或者多少时间才涨啊,所以有短线和长线啊,所以老巴就喜欢长线嘛,因为他知道一门生意从宏观角度看,为来几年肯定能涨,因为未来几年有市场人士喜欢的 故事在这个股票上发生,大家到时都会去买罗.就象高盛,他还在坚信,当然了,人类社会总体来说经济体量总是上升的,所以货币的发行也是上升的,所以未来同 样的东西未来价格总是会上去的.所以关键投资还是看能否胜过钞票发行的速度了,通胀率嘛!

 

昆仑山下的农夫

对银行还是要谨慎。为什么呢?第一,目前,国内银行业还是息差为主,受政府主导,未来世界经济如果中长期低迷,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通胀持续,国内经济不排除 面临滞涨局面,那么非对称加息会压缩银行息差,这是我不看好银行的主要原因。第二,国内银行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周期,去年大量放贷,房地产贷款,基建贷 款,地方政府贷款,未来有多少无法收回,目前连中央恐怕都没有底气。第三,国际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等会计政策正在出台,这可能会导致银行 会计利润不好看,盈利下去了,估值还得降低,到时候就是戴维斯双杀了。

 

新浪网友

我倒是赞成对冲基金经理休·亨德利(Hugh Hendry)的观点,中国要出现崩盘,原因有二:一,房地产就不用说了,二,地方融资,今年我 们这个小小的地区有两条高速要开工,以前一个二级公路都还没建完的项目,就要上马高速公路了,这些都要地方配套资金,地方政府还得靠贷款,这样的不产生坏 账才怪。

 

一枝春

有一件事情很奇怪:东亚的市场,除了香港原在英国管治外,日本、台湾都没有走出逐波向上的趋势行情,这是因为投资者过分投机,还是ZF过分管制?我想原因 都有,其实是股票制度的水土不服问题,也就是郎咸平说的信托责任问题。所以在中国,离开市场本身来纯粹投资企业,恐怕有些难。而国人本身又有缺乏理性、头 脑发热跟风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强化,所以就形成中国市场和中国社会一样的折腾文化,不断高换手投机,不断大幅波动的习性。但是,折腾久了,加上经济现实的变 化,总有消停的时候,危机迟早会出现,这是不以谁的救市政策和意志为转移的,不想付出任何代价的度过调整期间、转型期是不可能的。而投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就是:一个不顾现实,继续保持原来的多头思维,无视形势的变化,更不会想到全流通后、股指期货出台后市场资金和盈利模式的变化;二是以为只要自己拿着“伟 大”的企业,就可以无视价格,无视大盘估值的变化。

 

雷声滚滚

很多看好银行的朋友们不知是如何估值的,真的算算PB、PE就行吗?30年的高速成长使得我们很容易在趋势外推的参数选择中偏于乐观,即使以略偏乐观的的 估值,银行也只能说估值合理或者说略微有所低估(这种低估远谈不上有什么安全边际),也就意味着以目前价格买入者能获得大约年10%左右的复合收益,如果 只想对抗通胀,在10年的周期里如此选择还是可以的,但若想获得超额收益,失望的机会不小。

 

新浪网友

现在这个阶段头脑发热比脑袋冰凉强,因为他的心拔凉拔凉的,不过现在我周围的人绝大多数都跟一枝春的观点差不多,甚至有不少人比他还悲观,这很符合人性

 

新浪网友

一枝春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合理的,你自己去看看美股很多小型科技企业的股指比中小板还高。还有就是过度看空股市本身也是一种贪婪的表现,因为你想以很低 的价格买而已,我还想5毛钱买工行呢,可能吗,现在的经济规模市场不可能跌倒2000点以下

随风而去

整体市场的估值无疑是重要的。且不说趋势的力量,但说基本面分析,也要参考整体估值。基本面分析有很多无效性:  信 息的不完备。我们了解的信息和实际情况的差距       专业 知识的欠缺,我们不可能成为行业专家。从概率上讲,整体市场低估的时候,个股低估的机会更大。
关于银行,本人已经持有。过去的估值经验认为银行已经低估,如果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是如果不相信自己的估值体系,还相信什么呢?还 有一个信念是银行不可能倒,银行倒了,人民币的整体市场经济体系就完了。

 

新浪网友

现在当然是低估阶段,如果你对未来中国发展有信心的话。不排除股市还会下跌,但以5-10年的角度看,根本不是问题。现阶段最值得买的还就是地产股和银行 股,看看苏宁、民生、万科,如果对它们都没有信心了,我不知道应该对什么股票有信心,难道是对50-60倍市盈率的所谓确定增长的医药股、消费股?该卖掉 的是它们

 

穿越历史

谈估值低还是高了,谈价值投资,认为现在低了,即使现在跌了,买了,以后就还能涨起来的.所以暂时的涨跌就不要去计较了.那这个涨未来会是多少长?半年, 一年,几年?十年?你怎么知道未来的世界经济如何发展?你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社会要素是什么?未来10年这些要素是否还存在,是否 还能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否支撑银行规模的扩张,利润的增长率?这些社会要素都搞不清楚,还谈价值投资?整天坚信经济能增长多少多少?那这个就低估 了,就可以买了,买了不怕.你怎么知道经济能增长多少?先把中国改革三十年经济增长的社会要素弄明白,再来谈经济能否增长?再来谈价值投资,来谈估值吧. 巴菲特可每那么傻.在这里吵着低估的人,估计能持有半年以上的没有.

 

新浪网友

不赞同一枝春的某些观点,如果"出来混的,总归要还的",那我就不出来混了,如果中国未来真的出现一枝春所说的那些极端情况,那钱在国内投在哪里都是个问 题.

银行股目前来说应该是个比较安全的投资标的,梦想高收益的奉劝别买,较安全又有可能出现相对不错收益的可以考虑苏宁电器,海油工程,想暴利的时刻关注地产 股.........

 

sitem00n

巴菲特最近自己就一直在买银行股,我不知道为啥巴菲特信徒不会买银行股?
另外,穿越同志开口闭口国际形势经济发展,请问你能判断出未来中国10年年均GDP成长率么?专家说不准,我们说不准,难道就你能说准?你全篇都是问号, 只是我一样没看见答案。
对于买银行股的,应该都假设未来中国10年GPD零成长。经济零成长下,投资其他也没啥好结果,这时候还能有每年12.5%,我觉得挺不错的。

 

穷光蛋2004

买入的标准,是股票是否便宜了,而不是还会不会下跌。有的人以价值投资自居,但是却总在做短期内预测市场走势的事情,实在是可笑。如果你觉得还会跌,你的 理由?更可况,你的理由即便是100%正确,市场也并不一定非要这么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55

現在應該怎麼辦?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3104

自9月開始,恆生指數從兩萬點一口氣升上上星期的24877點高位,升幅達24%,期間沒有經過似樣的調整,許多平時沒有買賣股票的散戶,也被升市 所吸引,亦紛紛加入買賣股票之行列。在我的網誌,每天都有大量留言,不是問有錢買什麼股票好,就是問某隻股票這個那個,其實發問者通常是半桶水或對股票毫 無認識的網友,通常在股票市場上輸錢的就是這班人,我把這群人區分為三個類別,並在這篇文章中,給你們一些忠告。

第一類是跟我投資多年的網友,在兩萬點樓下基本上入飽了貨,他們已經獲利豐厚,但賺錢並不會為你們帶來安心,有人總希望更加跑贏大市,時常找機會換 馬,有人總是杞人憂天,驚個市一朝回吐,盈利化為烏有,於是經常希望沽貨減磅,這兩種人,一是貪婪,一是恐懼,我認為既然是低位買了貨,並決定長線投資, 又知道只要持之以恆,未來發達致富是預計之內,那就應該跟我一樣,以平常心面對,一於坐定定,等收錢。

第二類網友手上持股比例偏低,並持有大量現金,見個市愈升愈急,又從報章或傳媒得知美國要行QE2,並大印銀紙,手上持有的港元將會貶值,於是心急 如焚,想買貨又驚買貴,唔買貨又驚個市再升,咁應該怎麼辦? 首先,你們要知道投資股票是長遠的事情,如果你們的本金唔可以放低三、五年,就不要買股票好了,你既然不懂宏觀經濟、行業分析、公司估值等等的東東,我建 議你做月供股票或行平均買入法,例如有50萬本金,就分五注,每三個月買入一注,至一年時間入齊貨,個市高買到少一點股票,個市低買到多一點股票,以平均 買入法入貨,始終會儲到多一點股票,收集目標以大指數基金如盈富(2800)、H股指數基金(2828)或大藍籌如中人壽(2628)、平保 (2318)、建行(0939)為主,這個策略包你跑贏8成大戶與散戶或99%的投機賭徒。

第三類網友當然是佔大多數的投機賭徒,有些是全情投入,有更多的是間中參與,我當然建議你們不要再倒錢落海,如果想找尋刺激,現在有許多什麼什麼股 票大亨或投資大亨的網上遊戲,可以給你一展所長,贏了有滿足感,輸了無傷大雅,好過做水魚,送錢比人使,賭仔必勝訣﹕「不賭是贏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72

銜命打造國泰金控證券新版圖 朱士廷:現在買台灣的券商太貴了!

2011-6-20  TWM




累積近二十年期貨業打滾的經歷,同時擁有業界與交易所經驗的朱士廷,市場傳聞銜命而來,要為國泰金控打造拼圖的重要一角——證券版圖,近期之內,有可能達陣嗎?

撰文‧林筱庭

今年五月,在市場一片驚訝聲中,前交易所副總朱士廷宣告落腳國泰金控,擔任國泰證券董事長;但驚訝聲還沒停歇,才一個月的時間,市場傳聞滿天飛:國泰金對群益證、統一證頻頻示意的消息,已讓股票先行飛奔漲停。朱士廷的董座椅還沒坐熱,已經四處物色起好標的了。

銜命衝刺

成功推動台灣權證市場

事實上,在期貨業打滾快二十年,接著轉入主管機關擔任期貨交易所、證券交易所副總的朱士廷,無論在業界或公部門,從來不改他積極做事的態度,只要事情對了,銜命努力往前衝的個性,和一般人對﹁官老爺﹂的既定形象,顯得很不一樣。

不高的體型、像小鋼炮一樣圓嘟嘟的身材,讓人見過就很難忘記。但他讓外界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體型,而是成功推動了台灣的權證和存託憑證(TDR)市場。自他 二○○七年上任證交所副總以來,上市標的權證累積發行從二七○八檔,增加到○八年的三七○○餘檔,○九年再增至六千餘檔,而去年則首度破萬檔,達一○○四 三檔,每年都以驚人幅度成長。

又例如,推動外國企業來台第二上市,即台灣存託憑證,朱士廷笑說:「TDR過去十年沒做起來,這十年只有四檔,我走的時候有二十六檔,你說是不是我做起來 的,我不敢說,只能說是天時、地利、人和。」近幾年,積極為台灣的證券市場奔走,有﹁點子王﹂稱號,但也為自己招來兩極評價,不過其實多數的業者提到他, 都是感念在心,市場都知道,沒有朱士廷,TDR可能還在原地踏步。

但這回場景轉換到國泰金控走廊上,這種「疾走」性格,要充分融入向來以保守穩健著稱的國泰金文化,會不會水土不服?「老實說,我要來之前,很多朋友已經跟 我提醒過了」,但朱士廷只說,「當時無論蔡董(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或李總(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找我時的談話,等我真正踏進來之後,他們還是說一樣的 話,我覺得這樣就對了,認真做事就沒有融入的問題。」

轉彎達陣

以中國市場擴大市占率

正式上任才一個多月,市場已經分別傳出國泰金對尚未加入金控的「單身券商」頻頻示好,包括群益證、統一證,同一時間,向來謹言慎行的蔡宏圖也公開表示: 「國泰證券要擴大市占率。」一席話,更讓外界相信,蔡宏圖找來朱士廷,就是衝著購併而來,要借重朱士廷的談判能力,與廣大的人脈,幫國泰金物色個漂亮的新 娘。

但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金融分析師分析,自從元大一口氣以一.七三倍的股價淨值比,買下寶來證之後,一下子就墊高了所有證券股的身價,「後面排隊出售的券 商,只會比一.七三高。」以此類推,淨值將近三百億元的群益證,﹁要價﹂至少五百億元起跳,統一證也要將近四百億元,﹁太貴了!﹂朱士廷搖搖頭說,「此時 絕對不是買貨的好時機,如果拿這些錢去開拓中國市場,可以追求自我成長,也符合蔡董所謂的『擴大市占率』啊。」國泰證在券商中排名第二十五名,經紀市占率 僅○.七%,但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個「富爸爸」國泰金。近幾年,國壽在大陸頗有斬獲,目前已有七家分公司、三十三個營銷據點,是台灣金融業在中國人脈最 廣、深耕最久的金控公司,朱士廷自然不會不懂這個道理,因此儘管在台灣排名落後,但他說,未來決戰點將會在中國。

「台灣只有三萬多平方公里,你在台灣做三千億元,在那邊可能是一個省的業務量而已,相較之下,台灣排名就一點也不重要。」朱士廷覺得,中國證券界很多業務的手法、創意,跟台灣還是有段距離,台灣的優勢就在於多元、創意,處理問題比中國靈活。

「未來如何在中國市場占有地位,回過頭來就會影響你在台灣的地位。」朱士廷說,只要大老闆蔡宏圖全力支持,加上整個國泰集團龐大的資源,要拚到一個「有意義的市占」指日可待。

轉入民間

小鋼炮能否繼續發威?

今年才四十六歲的朱士廷,在證券業其實還屬於「年輕一輩」,但豐富完整的資歷,讓他既有老成的性格,又有年輕人的衝勁。尤其談起整整七年交易所的歷練, 「在期交所、證交所打滾七年下來,如同在少林寺磨練。」朱士廷說,當初走進交易所,渾身是勁,是個遇到困難只想拚命剷除,結果搞得自己頭破血流的「毛頭小 子」,如今性格慢慢磨圓,知道如何繞個彎,回過頭再慢慢想法子達成目標。

「我永遠記得,進期交所第一天開會就開了整整兩小時,當時我就舉手說:『報告長官,我們已經開了兩個小時了,請問你的結論到底是什麼?』」朱士廷笑著說,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實在莽撞,難怪當時每個人都像是看到外星人一樣看著他。

七年過去,小鋼炮也許圓融了些,但辦事衝勁依舊,也給台灣的交易所帶出不一樣的文化。但這回他衝進台灣第一大金控,要衝撞出如何不同的火花,外界都在看。

朱士廷

出生:1965年

現職:國泰綜合證券董事長經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兼發言人 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

中信期貨董事長

學歷:台大商學院研究所EMBA

東吳大學國貿系

「點子王」名不虛傳

期交所期間:

‧推動期貨人才精英班

‧獎勵碩士、博士生撰寫期貨相關論文,分別獎勵10萬元、30萬元

證交所期間:

‧推動台灣存託憑證,從2008年只有4檔增至今年已有26檔‧上市標的權證發行從2007年僅2708檔至去年底已增至10043檔‧推動首檔ETF和香港相互掛牌,並引進4檔香港ETF於台灣掛牌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1

银行股,现在需要估值吗?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tw7v.html

看见很多人在为银行股估值,考虑各种最坏因素。

 

我个人感觉,现在买银行股其实就是赌中国房地产不会崩溃。如果崩溃了,现在的银行股价格还有大幅下降的空间。如果不会崩溃,以后银行股价自然会有好表现。现在估值基本没有意义。

 

至于有人计算房地产占银行业务比重,那是算不出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7

招商銀行:現在應該買入、賣出或是持有不動?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qyp.html

過去一年來我A股最失敗的操作就是過早的買入了招行,拿了一年至今虧損在5個點以上,招行同時也是我A股目前唯一虧損的票,還好它一直只佔到我倉位的2成左右。

我之所以有這麼失敗的操作,是因為當初只看到了招行的便宜,沒有充分預計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系統的風險,因此也沒有充分考量到這些風險對市場情緒的影響。

市場總是在不斷的變化,對一家公司的評估不能只是對比歷史、停留在過去,與時俱進是必要的。市場總是在有效和無效中來回,所以市場也總能給我們機會,而擴 大我們的視野,增加選擇的標的,更好的利用時間來把握最佳的機會是我們的追求。因為我覺得投資管理最終只是圍繞兩個問題:一是資產,二是時間。

招行,它是中國最優秀的銀行這是毫無疑問的,目前低估也是確定的,但是,我在去年過早的買入,事實已經證明我的決策是錯誤的,而某些人重倉甚至是全倉它更 是錯誤,因為「風險」的意義就是不確定,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在這個市場,我們不確定的永遠比確定多,所以風險始終存在,而規避它的唯一辦法我想就是分 散組合。

招行的討論很多,房地產和地方債的討論更多,而我的發言更多是負面和悲觀的東西,這讓很多買了招行的人不爽。回到前邊我講的風險問題,如果我能對大部分信息特別是負面的信息有比較充分的預估,那麼我的確定性就更大些,最終,我投資操作的風險就會更小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9

本週回顧--現在應該實事求是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06.html

稱8月5日為環球股災日,實不為過。全球多個市場幾乎大部份都跌>3%,波幅較大的市場甚至跌4-6%。以本年度計,指數跌幅超過20%的市場不乏其數,例如巴西和意大利等等。

恒生指數半年日線圖

上圖是恒生指數半年日線圖,六月中已跌穿了三月日本地震時的重要次級調整的低位(頸線),然後反覆上試50天線兩次失敗而回,再跌回頸線以下,然後再裂口下破近期的最低位,熊走勢非常明顯。


藍籌股表現 (5-Aug-2011)


在撰文之時,美國儘管公布了優於預期的就業數字,美股仍然反彈無力,繼續下沉,美國納指再跌3%。可見近日波動並不是因為什麼債務上限或者是就 業數據;而是在擔心歐債危機擴散至西班牙和意大利,以及整個銀行體系;而環球經濟增長也有慢得不能接受的情況出現;巴西、印度甚至中國這些新興市場,大幅 收緊銀根,令這些市場的經濟增速也冷卻下來。資金湧入美國債市、瑞士法郎、黃金避險。

我認為真正令市場恐慌的背後原因是:現在危機出現了,Fed rate 是 0%,美國負債已超負荷,QE都出了兩次,金融機構才剛剛拯救完。而歐洲債務危機能否拯救,不是財務上的問題,而是政治的問題沒解決所以沒有得救,這是最 具不確定性的事情。市場最怕無從估計的不確定性。

與其爭拗牛熊名目,倒不如切實認知當前自己在 Trade 的項目趨勢為何,尊重市場來認真操作。諸國能否拯救世界,誰是百佳,誰是受害者,這對我們的交易都不是重點,真正重要是自己trade 緊的東東之後點行。若然是交易港股,那十分明顯要知道是大盤在走一個至少是中線的下降趨勢,而大量個別股票都是熊趨勢。目前的大盤走勢也切合道氏理論中所 講的熊市: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06.html。明白自己身在一個什麼氣氛的市場,那才能定下理性的對策。次次來個大插都話終極一跌,一年講三四次見了底,但底部卻一個接一個更低的出現,一味牛牛牛,儘管貼圖出來畫個箭咀出來話自己點樣低位入貨,完全於事無補,只會令自己回報像老師一樣負得更深。

BB said, "Bear time now"

個人操作方面,由於前兩天領先股票突然連續兩天沽壓大增,沽出了重倉的英皇鐘錶和銀娛套利,增持了現金水平,亦打算在中資銀行股跌穿50天線後造淡。結果前者做得不夠,後者因害怕到達支持位有夾倉膽小而沒有執行,結果今天倉位仍然受到重挫,回報跌至近乎0%回報的水平。

勢估唔到,在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已解決、之前希臘國債問題也暫時舒緩了、SHIBOR 都下跌不少,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星期四的歐美股市可以跌幅如此驚人。星期五一開市已失先機,操作上主要考慮幾點:
  1. 這 種跌幅和寬度,以及多個市場的同步性,並不是一年出現幾次的那一種;對上那次最嚴重是去年五月的跌市,但跌勢沒這次那麼嚴重。不論是恒指跌1200點,還 是道指跌500點,都不是常見的,還要是在一個大盤離高位只是10%左右不到的水平發生,極有可能是 Primary Trend 的重要 Movement。
  2. 大盤在跌1200點後已呈極度超賣,再追沽的值搏率已大為降低。
  3. 這個有機會是一個大跌勢的開始,而不是終結。之後或許有反彈,但可能只是微弱而短暫。資金的走向仍然是避險,在經濟差而有機會長期低息的環境下,尋求穩陣和高息率的回報。
因此,星期五盡量在即日內的小反彈將現金量提高到五成,盡量只留防守性較高的股票(主要是高息率公用股類別),而有較大機會在熊市初 期跑贏的股票,搏取可能出現的反彈。始終大盤真的很超賣:10天RSI是25、Stochastics 是13、William%R -100,完全清倉會有沽在短期最低位的風險。日後再反彈真的發生,或會看情況套利或者造淡,視乎實際情況而定。

最後有幾點想講:
  • 熊市大跌通常走在基本面(消息出即等於舊聞)轉變之前。當跌到最凶狠時,壞消息和實際問題自然會逐個浮出。和市場趨勢對著幹,以證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確十分危險。個人的想法通常充滿 Bias,事後才會發現。
  • 看錯不要緊。如我所講,看錯就是我們的家常便飯。最重要是 Not losing,而唔係 make a killing。
  • 擺脫 Long Bias 的思維,要記住自己可造好也可造淡。熊市也可以賺錢。(這個我也常犯)
  • 睇唔通就離場乜都唔做,唔好Long 又唔好 Short,這是最好。保存實力才是下次贏大錢的關鍵。
  • 在熊市中,Trade smaller and take your profits quicker. Never let your profits turn into losses.
  • Never average your losses and never let your small losses turn into big on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0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8

旁觀富人圈之4:現在的中國只適合創業?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612

 

  民國時中華老字號有16000家,到1990年代的時候,剩下1600來家,現在活躍的,也就160來家。「百年老店」是理想,理想讓人振奮,卻也沉重,有時甚至成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於是覺得還是束之高閣地好。

  

文/東方愚  2011年9月29日 南方週末

2011年9月下旬,均瑤集團創業20週年慶典,請了柳傳志、馬蔚華、周成健、王中軍、黃怒波、馮軍等中國企業界的諸多大腕前來捧場。或許因為大夥兒在一起吃得好、聊得好,所以在最後一天下午名為「通向百年企業之路」的公開論壇上,他們暢所欲言。

再多的「腕」也得等全國工商聯、上海市政府的領導先講話。工商聯一位副主席說,近來企業家們聚到一起,首先談的話題並不是危機是否來襲,而是關於身體狀況惡化。這句話讓在座的大夥兒心裡一顫——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不就是因病於7年前突然去世的嗎(享年38歲)?

柳傳志一如既往地慷慨激昂,從聯想集團股權結構演變史,大講「聯想要做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稱「選好各領域最合適的領頭羊」及「(股權上)成為主 人」至關重要,並又一次放風「2014年聯想會到海外整體上市」。台下兩位記者私語:到時老柳70歲了,他還會是聯想的舵手嗎?

輪到李錦記董事局主席李惠森上台,這位年輕的香港少帥分享的是李錦記的「家族委員會」和「家族憲法」,當他講到「加入家族委員會必須符合『三不准』 條件:不准晚婚(23到26歲結婚),不準有兩個或多個太太、不准離婚」時,台下一片笑聲——大家一定是想到了年來中國內地多位知名企業主因婚姻破裂而陷 入訴訟的情形。

王中軍到台上後,畢竟是在影視娛樂圈混的,非常放鬆,先說從創辦華誼兄弟起就和弟弟王中磊「親兄弟、明算賬」,而後開始調侃:「華誼能不能成為百年老店都無沒謂,反正百年之後我也不在了。」此話一說,場上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周成建這一天像打了雞血一樣,上台後滔滔不絕。最後點題的一句話是「中國現在的政治和制度環境下,其實只適合創業,而不適合做什麼百年老店。」「這 哥們實在!」台下一位中小企業主差點為周喝彩起來。但台上的主持人兼主辦方——均瑤集團副董事長王均豪的臉上則露出一絲尷尬,好像在提示周成建「喂,老 鄉,你跑題了,不要說那麼直白嘛!」

馬蔚華做閉幕演講時也提到,做企業一得有前瞻性,二來格局要大,三要會做人。這些聽起來務虛的話,每位民營企業家都會有不同的詮釋。均瑤集團20週 年年鑑上,很醒目地引用了當年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報導中的一句話「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私營企業家逐漸意識到,不向黨靠攏,企業做大就會很難。」

均瑤集團現在做大了。但卻灑脫不起來。當民營航空業節節敗退時,均瑤旗下的吉祥航空猶如驚弓之鳥。參加論壇前,其公關部門人士再三叮囑:千萬不要向公司高層詢問不久前吉祥航空機長「搶道」事宜 內情。

————————————————————————————————————

《旁觀富人圈》是《南方週末》上專欄。力求精悍犀利。這一欄目的前身,是2009年我博客上的《雙週財經人物盤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