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通「北向」先行只限機構投資者 散戶未可參與
1 :
GS(14)@2017-05-18 01:09:11【本報訊】債券通終獲人民銀行公佈放行,有望爭取於7.1回歸周年前開通!不過,零售散戶原來暫未能參與,且首階段只會先開通「北向通」,讓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南向通」會適時再作研究。記者:陳洛嘉 周家誠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宣佈試行債券通時,雖曾稱有助香港居民有更多投資渠道,但人行與金管局昨公佈落實債券通合作,投資者範圍只包括境外央行、主權基金、國際金融機構等中長期投資者,散戶暫未可參與。
料7.1回歸前後推行
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表示,債券通初步只開放予國際機構投資,不設零售層面,是普遍做法,但不排除越來越多機構參與,市場會有更多零售基金等產品出現,屆時散戶亦會受惠。債券通首階段會先開通「北向通」,但正式啟動時間仍未有定案。有消息人士就指,本港大型中資銀行近日已到各大金融機構路演,要求在開放當日「酌量買啲」,令市場氣氛熱烈,推斷是在7.1回歸周年當日前後推行。由於債券通牽涉複雜的技術和法規,李達志稱,先開通準備工作較成熟的「北向通」,可為「南向通」累積經驗,未來亦要着手草擬法律文件等,故難透露具體時間表,但會盡快落實。債券通主管(外事)劉中健就指,先開「北向通」與內地資本外流的憂慮無關。
北向通無額度限制
「北向通」沒有額度限制,可投資範圍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及公司信用債券等,與現行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的運作一致,但結算安排則會透過金管局旗下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進行,港交所(388)亦會提供一個讓境外投資者與內地交易商直接交易的新平台。雖現時境外機構投資者已可透過內地商業銀行、代理等參與CIBM,但李達志認為,透過CMU手續更簡單,開戶及合規要求更貼近國際做法,可節省不少時間。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亦認同,去年中國雖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予境外投資者,但要透過合資格的代理人交易和結算,在交易上會存在滯後,透過債券通渠道則明顯較直接及快速。他估計債券通初期需要做得較為成熟,才可以開放予個人投資者,原因是國內債市波動。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董事總經理王良享認同,不設散戶參與是因為希望保障他們,除非未來本港債市普遍化,明顯對債券投資認識增多,才是發展的好時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7/20023804
債券通傳下周一啟動 北向結算業務規則出爐
1 :
GS(14)@2017-06-28 05:45:13【明報專訊】人行於5月中首次正式公布推出債券通,市場一直傳言有關措施會在7月正式啟動。7月限期將至,當局陸續公布執行細節,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昨日公布債券通「北向通」的登記托管結算業務規則。而內地媒體報道,當局已確定首批做市商名單,並計劃在下周一(7月3日)正式啟動債券通。
料匯豐渣打五大內銀提供流動性
內地《經濟觀察網》引述消息稱,債券通最快於7月3日正式啟動,由於流動性提供者是債券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內地與香港已確定首批20家做市商名單,包括14家中資機構和6家國際金融機構,如工行(1398)、農行(1288)、中行(3988)、建行(0939)及交行(3288)五大行,另還有一批領先的股份制銀行,亦包括四大券商。至於國際機構方面,則包括了所有具備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結算代理人資格的在華外資機構,即匯豐中國及渣打中國等。
將透過三大離岸交易平台買賣
另外,交易平台Tradeweb早前公布將與中國外匯交易所連接,成為離岸投資者參與債券通的主要交易平台。據了解,現時另外兩家主要的交易平台MarketAxess及彭博,亦將獲准成為債券通的主要平台。而當局另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包括審批這幾家交易平台的客戶,是否符合參與債券通的資格,因為當局只容許央行機構或養老基金等中長線投資者參與內地債市。
債券通的細節逐步敲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宣布「北向通」的登記託管結算業務規則,該公司承擔一級託管職能,香港金管局的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則承擔二級托管職能。此前人行已公布債券通的細則,包括釐清匯兌方式及名義持有人的權益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10&issue=20170628
A股復市升 北向資金超南向 內房濠賭急跌 恒指回吐131點
1 :
GS(14)@2017-10-15 14:01:25【明報專訊】A股在黃金周長假後復市,滬深300指數升近1.2%,滬深港通恢後首日,資金北向淨流入A股市場合共75.64億元人民幣,北向流入A股較港股為多下,港股成交未見大跌,仍維持逾900億元水平,不過恒指乘勢調整,全日回吐131點,內房及濠賭股跌幅較嚴重。證券界認為,港股經過兩周升勢,略為調整屬正常,但是短期內不脫離28,000至29,000點上落格局。
明報記者 陳偉燊
期指昨日表現窄幅高水,昨日下午收市僅比港股收市高水20點,報28,347點。即使外圍朝鮮局勢的地緣政治問題有升溫迹象,扯高現貨金價0.67%,高見1283.4美元,無礙夜期時段維持高水,但是高水幅度初段一度收窄至6點。
A股ETF受捧 成交額增逾兩成
昨日A股復市如預期開高,市場資金積極追入在港掛牌的A股ETF,南方A50(2822)及安碩A50(2823)成交額高達10.51億及4.99億元,較上周五增加21%及28.6%。緊貼內地炒5G概念,在港電訊設備股亦獲垂青,晨訊(2000)升5.3%;摩比發展(0947)亦升1.9%。
重磅科技股騰訊(0700)、內銀股、內房股及濠賭股全線受壓,其中騰訊跌近1%,拖跌大市26點。內地銀行股方面,投資者沽大型銀行股,工行(1398)及建行(0939)均跌近1%,反之小型城商行如青島銀行(3866)及鄭州銀行(6196)獲捧,普遍升逾1%,鄭州銀行更創近10日高位。另外,因為十一黃金周檔期訪澳旅客即使增加,但因為內地客比預期早離境,亦扯跌濠賭股,銀娛(0027)及金沙(1928)分別跌3.25%及2.65%,銀娛股價更為眾大藍籌股中跌幅最大。
至於電視廣播(0511)(TVB)即使贏了司法覆核,但是重啟回購方案仍然障礙重重,尚待通訊事務管理局對其股權轉變問題作進一步查詢及研究。這卻無礙其股價炒高4.2%,其成交股數罕見比平時大增,達到175萬股,為正常情况下的1至2倍。
券商:恒指料維持28000至29000上落
凱基證券董事及研究部主管鄺文彬表示,內地A股開市,反而成為投資者獲利回吐的藉口,短期內維持在28,000至29,000點上落。但是因為朝鮮局勢較緊張,或令投資者變得憂慮。六福金融分析員黃威認為,港股此前已經連升兩星期,昨日跌市屬正常情况,市况仍算不俗,在成交近千億元支持下,如果28,100點仍具支持的話,後市仍有條件再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733&issue=20171010
證監:實名制由北向做起
1 :
GS(14)@2017-10-15 16:52:06【本報訊】「互聯互通」機制最快於明年中推行實名制,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表示,屆時會由「北向」交易做起,而證監會亦會相應要求「南向」交易提升透明度,但至於會否擴展至「互聯互通」之外的產品,則視乎實際情況。
盼明年中推出
他解釋,實名制是國際趨勢,於歐美已有例子,而證監會已研究了一段時間,冀於明年中推出,但未有確實日子。此外,他認為本地劵商落實實名制的難度不大,而證監會將與港交所(388)確保措施盡量簡單,令其容易執行。他稱,現時滬港通和深港通佔本港成交量約6%,預料未來會繼續增加,而隨着跨境資金增多,兩地監管機構亦須加強合作。創新板諮詢剛剛完結,港交所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表示,現時正在分析回應,仍須與證監會討論,目前並無時間表或結論,但初步顯示,市場支持吸引新經濟及金融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他又強調,創新板是「緊急」事項,不應拖延,會盡快完成分析,希望於年內公佈諮詢結果,之後再就詳細規則進行諮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1/20179155
A股拖累 港股3萬關一天失守 外資趁勢低撈 北向成交逾234億創新高
1 :
GS(14)@2017-11-26 14:51:48【明報專訊】憂慮內地加強金融監管,上證綜指昨午尾市突然大跌,創近一年最大跌幅,並拖累港股午後急挫,踏上30,000點關後一天即告失守,一度跌逾400點。然而,外資趁勢撈A股,北向交易額創歷來最多,且整體錄得的淨買盤是近兩周最多。大行則繼續看好中資金融股,認為可帶動港股突破2007年的高位。
明報記者 廖毅然
昨日深股通成交創去年開通以來最多,達91.47億元人民幣,連同滬股通合計成交額為234.68億元人民幣,破了2015年7月初大跌期間的紀錄。而滬股通錄得逾20億元人民幣淨買盤,資金更罕有流入茅台A股。茅台自上周股價突破700元人民幣之前,外資已開始沽出,自上周三起連續6個交易日,滬股通合共淨沽出該股30億元人民幣,但昨日突見流入,錄得淨買盤1.67億元人民幣。
昨晚夜期回穩 維持高水
但外資流入難阻A股下跌。昨日下午2時起上證綜指突向下插,收市報3351點,跌78點或2.29%。滬深300及深成指亦分別跌2.96%及3.33%。原本好淡爭持的港股亦受拖累,尾市一度急挫410點,收報29,707點,跌295點,總成交1358億元。但昨晚恒指夜期初段回穩,普遍維持高水,最高見29,950點。
瑞士寶盛私人銀行高級證券分析師周雯玲表示,市場突然憂慮內地加強金融監管,因為自上周起,無論人行或中銀監等監管機構,都分別推出針對資產管理業及銀行業的新規,日前中保監亦放話指要重塑保險監管,加上有傳安邦被迫沽出內銀股持股,種種消息集中起來,令人猜測中央要大規模整治金融行業的問題。
中資金融領跌 騰訊挫1.7%
中資金融股是昨日港股的跌市元兇,內險股首當其衝,平保(2318)挫3.8%,建行(0939)及工行(1398)跌1%至2%。強勢股續回吐,騰訊(0700)跌1.69%至419.6元,瑞聲科技(2018)跌4.24%,是表現最差藍籌股。不過,恒指成分股中有22隻上升,主要為「本地薑」,新地(0016)及領展(0823)均升逾1%。
瑞銀發表報告,繼續看好內險股,認為行業有三大正面因素,包括利率上升有利投資及儲備金、監管新規令毛利率擴張及行業估值廉宜等。該行最看好平保,最新目標價為106元。
大市沽空率降至8.5%
儘管恒指失守30,000點,但大市沽空率進一步降至8.5%。大行繼續「鬥牛」,繼日前高盛預測港股明年升至32,000點,建銀國際昨日預計,明年初港股可升至34,500點,建銀國際證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及主管蘇國堅表示,千億成交將是常態,「北水」流入繼續是港股上升動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642&issue=2017112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