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人話過,有錢佬有兩樣嘢至鍾意搞,就係政治同埋女人。但計華華話,應該仲有一樣,就係傳媒,而呢一家嘢,近年嘅吸引力,似乎已經超越咗前面嗰兩樣!個個唔係撈開呢行嘅,都話要做傳媒大亨,而就算條路幾難行,都冇打擊佢哋要成為一個傳媒大亨嘅決心! 好 似台灣米餅大王蔡衍明咁,一單「謎」一樣嘅收購(亞洲電視),再加一句冇香港記者聽得明嘅「炸能狗狗」(閩南話吃人夠夠),令佢個朵響遍粵港澳湛!咁亞視 單嘢o依家上咗法庭,仲喺度膠着緊,但唔使替蔡老闆擔心,因為佢喺台灣已經有電視台,又有報紙,仲趁呢個空檔,蛇咗返鄉下食其大茶飯! 行家話唔係咁易 寶 島最大嘅有線電視系統中嘉(至少有105萬用戶o架),隨時落入蔡老闆嘅財團!蔡老闆拍住東森董事長王令麟同另一知名富豪蔡鎮宇搞咗間「旺旺寬頻」,打算 收購中嘉,單刁據聞盛惠715億新台幣(即係大概181億港紙),應該係record high,蔡老闆佔「旺旺寬頻」五成一股權,要掟幾多出嚟有數得計。 蔡老闆嘅傳媒版圖幾時可以擴展到有線電視呢?聽台灣行家講,又似乎唔係 咁易。第一,單刁應該要搞9個月先掂,加埋,蔡老闆檔旺旺中時集團,之前因為中視(免費)同中天(收費)兩個電視台引發嘅跨媒體變更,同監管機構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有牙齒印,家陣話叉隻腳埋有線電視度,唔係話叉就叉得……結果會點?唔知會唔會好似亞視單刁咁戲劇性呢? 李華華 |
|
||||||
潮人兼 I.T(999)大老闆沈嘉偉出咗名怕醜兼怕見傳媒,華華近年見過佢幾多劑,真係一隻手數得晒。但自從佢嘅「代言人」、前I.T副主席盧永仁辭工返歸湊仔 之後,沈生惟有焗住落場去記者會同傳媒過招!噚日又係「報案熱線」派成績表之時,唔知係咪今趟業績靚、股價又做到功課,沈生諗住傳媒同分析員都會錫住佢, 所以,噚日好明顯淡定有錢剩,企定定畀大家影相同發問,再冇急急腳鬆人。 但所謂三歲定八十,沈生人就坐咗喺度,但個口就撬極都唔開!佢全程 好留心聽大家嘅問題,但係有意見嗰陣,佢自己唔會講,淨係同隔籬個融資經理吱吱噚,再叫佢「轉告」大家,而就算佢忍唔住開咪,每句說話大概都唔會超過10 個字!望住台上嘅佢,華華腦海只浮現到「聽不到的說話」、「開不了口」、「沉默是金」、「沉默的羔羊」…… 搵人轉告自己唔講 而 全個記者會,歷時大約一粒鐘,華華聽得最清楚嘅,就係以下呢一截……I.T個股價上兩季俾芬佬笑係「must-buy item」,咁股價殘咗咁耐今日終於吐氣揚眉,沈生有咩感想呢?「唔講股價!」咁覺唔覺得自己掂呀?「唔敢講成功!」咁會唔會減持套現呀?「唔減持!」見 完沈生之後,華華突然驚到自己會患上語言障礙…… 李華華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30/2177035.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华视传媒与数码媒体集团(DMG)在一年前敲定的并购案出现了戏剧化的变化。
昨日(12月29日),华视传媒对外宣布,公司在美国法院对DMG提起诉讼,指责其股东及管理层财务造假,导致华视传媒以1.6亿美元的虚高价格收购了DMG资产。如果上述诉讼请求得到法院支持,DMG股东将面临巨额赔偿。
DMG股东被指蓄意造假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目前华视传媒CEO李利民等高管目前均在美国处理上述诉讼,而作为被诉一方的DMGCEO曹嘉泰也在第一时间针对事件予以回应。
“我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事实并不像华视传媒所说的那样,目前我们已经委托律师处理相关事务,很快就会对外公布了。”曹嘉泰对记者表示。
去年10月份,华视传媒在上海宣布以1.6亿美元收购地铁电视广告运营商DMG,完成从公交到地铁广告网络的覆盖。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根据当时的交易,1.6亿美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进行,整个付款过程共分为3步:第一步是在交易完成时付给数码媒体集团共计 1亿美元,其中4000万美元现金,另外6000万美元为股票;剩下的6000万美元付款将分为两笔,每笔为3000万美元,分别将于交易第一年和第二年 的周年纪念时交付。
截至目前,华视传媒已经向DMG支付了40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票,剩余的6000万美元现金计划在2011年年初和2012年年初分两次支付。
据华视传媒相关人士介绍,近期发现DMG股东及管理层存在收购期间对财报数据存在蓄意造假的行为,从而引诱华视传媒以过高价格进行收购。
传票和相关文件显示,华视传媒将连同旗下全资子公司VisionBest向美国纽约州纽约郡高等法院起诉戈壁资本、橡树投资、Sierra投资以及其他 未提及的共同被告,通过虚假、欺骗误导华视传媒认为有关数码媒体集团的财报状况和业绩报告是良好的,于是夸大了购买标的,几家被告从中则获取不菲的利润。
华视传媒提出巨额索赔
对此,华视传媒方面目前向法院提出了以下诉求:1、拒绝支付剩余的6000万美元收购款;2、要求DMG股东及投资方返还通过造假所获得的1亿美元现金 和股票;3、拿回华视传媒在共管账户中的资金。(此前双方为了保障交易顺利进行,曾设立了第三方共管账户);4、要求DMG股东及管理层支付不低于 8000万美元的补偿性赔偿金;5、要求DMG股东及管理层支付惩罚性赔偿金,具体金额在审判中确定;6、要求对方支付法院认为公正和适当的利息、律师费 以及其他支出、成本等。
华视传媒表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华视传媒收购数码媒体集团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损约为8950万美元至 8510万美元。依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管理层现正要求对上述商誉进行年度减值测试。管理层不排除对上述商誉及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包括非现金减值在内的 调整的可能性。
双方的诉讼也对华视传媒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本周二的交易中,华视传媒开盘迅速走低,后低位盘整,截至收盘报每股3.92美元,跌4.16%。
|
||||||
雄獅成立新媒體事業群﹁欣傳媒﹂,拍旅遊節目甚至偶像劇,進軍競爭激烈的傳媒產業。旅遊業霸主雄獅要如何靠新的媒體布局,建構下一個十年的競爭力? 撰文‧林讓均 雄獅集團要跨足媒體?去年底以來,業界就流傳雄獅集團將要大轉型的消息。今年四月初謎底終於揭曉,雄獅集團旗下的雄獅旅行社明年底將上市,也已經成立新事業體「欣傳媒」,要自製、發行旅遊性刊物與影音節目。這不禁令眾家媒體暗驚,是否又會多一個競爭對手? 「我們不會什麼節目都做!基本上,節目內容還是圍繞著『旅遊』主題,最主要是想要行銷我們的旅遊產品!」欣傳媒執行副總兼雄獅集團新媒體策略長郭至楨說,雄獅之所以成立欣傳媒,是為下一個十年的競爭力在做準備! 從旅遊產業 轉型生活產業這幾年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一直在苦思如何找到下一個成長引擎。不過,雄獅集團旗下的雄獅旅行社,國外旅遊市場市占達一六%,去年營收高達新台幣二五○億元,已經登上台灣旅行社龍頭寶座,但王文傑仍「坐立難安」。 一九九○年以來,雄獅因為搶得先機,成為國內第一家導入ERP(企業資源規畫)管理系統、網路下單的旅行社,這個先行優勢是雄獅過去二十年來保持領先的最重要關鍵。然而,在資訊化、電子商務成為旅行業的基本配備後,雄獅原有的優勢已經在快速流失之中。 王文傑認為,雄獅惟有從「旅遊產業」轉型到「生活產業」,才能延續競爭力。因為「旅遊已經變成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態度,旅遊即生活了!」而媒體就是催動產業 轉型的加速器。腦中歷經一場寧靜革命的王文傑,直至找到擁有二十六年媒體經驗、曾任中時電子報總編輯與公視副總的郭至楨,才算勾勒出媒體新事業的輪廓。 為了欣傳媒的發展,王文傑已備妥三年銀彈;而去年五月才剛遷入內湖的雄獅新總部,也已為欣傳媒準備好偌大的攝影棚與錄音室。 「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媒體匯流的主題,和王董一見面,我就請他給我半小時闡述想法,後來果然一拍即合!」去年九月來到雄獅的郭至楨說,長期以來,旅 遊業把大量的宣傳資源放在各種平面、電子的大眾媒體上,但「媒體放煙火的時代已經過了!」因為,旅遊形式愈來愈深化、多樣,大眾媒體的「煙火」(宣傳效 益)不再能持久,也無法深入分眾客群。 郭至楨舉例,雄獅花在某大型入口網站的宣傳費用,一年超過三千萬元,就是希望藉由入口網站,把人流與商機導向雄獅;但這麼一來,網路世代最重要的「內容」 和「社群」都在別人手上,雄獅付了錢、提供點子,卻還是受制於人。「所以,欣傳媒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媒體內容的詮釋力拿回來!」郭至楨表示。 創欣傳媒 拿回內容詮釋權 不過,雄獅其實不是第一次跨足媒體,早在○三年就曾經有「雄獅旅遊頻道」,只是後來因為與電視台的分拆比率不理想、成本過高而玩不下去。 近幾年,雄獅也嘗試經營網路社群,找來「工頭堅」等知名部落客,做大「達人帶路」的旅遊商機,但達人部落客的影響力,卻局限在較年輕的網路族群。 那這次「欣傳媒」能開創什麼新局?首先,郭至楨把欣傳媒定位為「台灣第一個旅遊生活網路平台(Travel & Living Channel)」,自製以旅遊為主題的媒體內容,例如「行腳類的旅遊節目」,甚至打算起用第一線演員拍攝「旅遊偶像劇」;而除了網站上的影音內容,雄獅 在四月還發行了《Bon Voyage一次旅行》文創雙月刊。 一次玩這麼多種媒體,風險頗高,為了防止淪於「燒錢」的惡性循環,郭至楨打算「借力使力」。他說,未來自製節目不會固定在某一個電視頻道,播出的平台將以 自家網站、MOD與IPTV等進駐成本較低的數位媒體為主;而電視台則只選擇一或兩家,採取策略合作方式,這將能引進贊助資源、把產製成本壓低至少三分之 一。 郭至楨說,除了上述自製內容,雄獅在台灣也有五十六個實體門市、旅遊巴士等通路,內容、通路一把抓之後,將吸引可觀的廣告收益,欣傳媒不怕沒本錢做節目!雄獅明年上市之後,也將使資金來源更為穩定。 談到雄獅跨足媒體,一位同業的高階主管坦承看不懂這個商業模式,更搞不清楚雄獅要靠媒體賺什麼錢?這其實也是大家的疑問。 用一條鞭法 囊括周邊商機「欣傳媒以自製內容打頭陣,正好可以串起雄獅背後一整個龐大的旅遊產業!說到底,我們最後賣的還是旅遊產品啊!」郭至楨分析,現代人的「吃、 喝、玩、樂、遊」都重視「體驗」,所以雄獅的節目將強調旅行中的各種面向,例如文化、美學、時尚與健康的體驗,讓消費者看到節目就想出發去旅行。 而雄獅也打算利用自製節目在中國大打宣傳戰,想跳過當地旅行社牽線這道流程,直接取得陸客青睞、提早攔截陸客自由行商機。 「這看起來是旅遊產業價值鏈的重新串聯,除了賣旅遊行程,還會有許多因旅遊而衍生的周邊商機,商機將遍及生活各層面,難怪雄獅要說自己是轉型到『生活產業』!」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觀察。 看來,雄獅不只想當旅遊霸主,這回跨足媒體之後,也想深入消費者的內心,盡可能地挖掘各種生活商機! 雄獅集團 成立時間:1977年 集團董事長:王文傑 總資本額:6.23億元 2010年營收:250億元(單指雄獅旅行社營收)事業群:雄獅旅行社、欣傳媒、傑森整合行銷、雄獅杏林醫療等七大事業體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riq.html
年份
|
香港
收入
|
台灣
收入 |
收入
合計 |
利潤
合計 |
互聯網
利潤 |
台灣
虧損 |
報刊
雜誌 |
備
|
1999
|
2.17
|
|
2.17
|
-0.78
|
|
|
-0.78
|
借殼上市,此前虧損
|
2000
|
3.5
|
|
3.50
|
-1.46
|
|
|
-1.46
|
收購蘋果日報網上版
|
2001
|
9.6
|
1
|
11.20
|
0.27
|
|
-1.15
|
1.42
|
整體上市並推台灣雜誌
|
2002
|
19.3
|
1.3
|
21.50
|
3.68
|
0.036
|
-1.67
|
5.31
|
|
2003
|
19
|
4.7
|
24.37
|
-0.90
|
0.095
|
-5.74
|
4.75
|
推出台灣蘋果日報
|
2004
|
19.7
|
8.8
|
29.32
|
1.04
|
0.112
|
-2.03
|
2.96
|
01-04年台灣業務虧損
|
2005
|
19.7
|
12.5
|
33.20
|
4.41
|
0.133
|
|
4.28
|
|
2006
|
18.2
|
13.5
|
32.45
|
3.42
|
0.119
|
|
3.30
|
|
2007
|
19.7
|
14.4
|
34.80
|
5.20
|
-0.213
|
|
5.41
|
增網絡研發部
|
2008
|
19.7
|
11.9
|
32.90
|
2.57
|
-0.622
|
|
3.19
|
開發互聯網動畫
|
2009
|
18.3
|
12.5
|
31.30
|
3.18
|
-0.734
|
-0.95
|
4.86
|
籌備台灣壹電視虧損
|
2010
|
19.7
|
14.6
|
34.80
|
-0.20
|
-0.497
|
-4.59
|
4.89
|
壹電視獲批電影體育台
|
2011
|
|
|
|
|
7.379
|
|
|
出售70%的動畫股權
|
年份
|
香港蘋果日報讀者
|
東方日報
|
台灣蘋果日報讀者
|
自由時報
|
備
|
2002
|
1444
|
2119
|
|
|
03年進軍台灣
|
2004
|
1288
|
1663
|
2008
|
2872
|
|
2006
|
1275
|
1645
|
2574
|
2697
|
|
2008
|
1633
|
1762
|
2862
|
2799
|
|
2010
|
1566
|
1457
|
3225
|
3013
|
|
|
壹傳媒
|
鳳凰衛視
|
中視
|
台視
|
備
|
代碼
|
00282
|
02008
|
9928
|
8329
|
中視台視沒找到詳細年報
|
股價
|
1.02
|
2.95
|
28.1
|
13.5
|
中視台視股價為台幣
|
PE
|
負
|
35
|
43
|
15
|
|
PB
|
|
6.78
|
2.28
|
1.54
|
|
市值HKD
|
10.57
|
150
|
10
|
10
|
壹電視淨資產10.57億
|
ROE
|
負
|
19.0%
|
8.4%
|
10.8%
|
|
負債率
|
11%
|
42%
|
72%
|
39%
|
|
現金
|
|
|
|
|
|
總負債
|
1.27
|
16.2
|
11.0
|
4.2
|
|
|
||||||
最晚年底前,打開電視,就可看到黎智英製作的節目。繼十年前壹傳媒引發的台灣平面媒體革命之後,一場台灣電視史上最大的顛覆與風暴,恐怕也將來臨。 撰文‧劉俞青 今 年六月,香港壹傳媒(○二八二;HK)去年度財報一公布,因為大舉投資台灣壹電視,導致去年由盈轉虧,全年度小虧二千萬港幣,當時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就宣 布,不僅今年不發股利,同時,由於壹傳媒還會持續擴大對壹電視的投資,未來幾年,很可能也不會發股利。黎智英這席發言,等於正式對外宣告,無論還要投注多 少成本,他對這張台灣電視執照,是要定了!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日,黎智英赴國家通訊委員會(NCC)親自報告,企盼四年之久的新聞台執照,終於到手;算算從壹電視成立到拿下執照,黎智英狠虧超過十七億元,才取得這張「鑲金框銀」的執照,這可能是台灣電視史上最貴的一張。 黎智英的拚勁,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國內長期研習新媒體時代的博理基金會架構長賴麒宇直言:「我想不出他(指黎智英的壹電視)有什麼理由不會成功!」 提高戲劇製作費 自認新聞台才可快速有成績繼二○○一年台灣《壹週刊》創刊、○三年《蘋果日報》也跟著來台,如今,壹傳媒登台整整十年之後,這位台灣沒有人不認識的「狗仔大亨」,終於正式宣告:壹電視要來了! 黎 智英想從平面媒體跨行做電視,已經很久了,他在壹傳媒的年報上,「主席報告」一欄親筆寫下,「我們現在將目光轉向台灣的電視產業。寶島電視產業的情況,與 壹傳媒登陸當地前的印刷(即平面)媒體產業相似。明顯地,當地的電視產業素質欠佳、技術落後、缺乏優質頻道提供觀眾挑選。換言之,時機已到,壹傳媒繼改革 報章及雜誌行業的生態後,現要一舉革新電視產業……。」黎智英的主席報告絕非僅止於報告,事實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今周刊》專訪黎智英時,他首度對外大 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當時開出的理想、擘畫,都一一實現,包括從去年底開始大送機上盒、他的電影台播的影片要比HBO頻道更快更新,而且壹電視不怕別人抄 襲,黎智英打開壹電視大門,歡迎參觀,一組三百多人的動畫團隊,品質絕對不輸好萊塢電影製作,其中光是一個用三千顆LED燈描繪真人臉部動態的設備,要價 七十五萬美元,他甚至揚言要把戲劇節目每集製作費提高到新台幣五百萬元(目前台灣高成本的偶像劇,一集不超過三百萬元)。 事實證明,他已經在做了,目前還在線上播出的「拜金女王」,每集製作成本新台幣四百六十萬元,但這些,都還不是黎智英最想要的,他說:「新聞台才是最快會交出成績單的頻道。」如今,千呼萬喚,新聞台頻道終於到手,外界都等著看,肥佬黎要如何出手。 搶時間也要搶位置 未登場 枱下交易已熱呼呼台灣電視產業生態特殊,有線電視長期被系統商連手把持的惡質產業環境,就像一條馬其諾防線,整個電視產業因此停滯多年,一動也不動。如今,黎智英來了,他要來突破這道固若金湯的防線,能不能做到? 截 至目前為止,壹電視已經送出四十萬個機上盒,根據壹傳媒表示,平均開機率大約三成,換言之,如今壹電視的新聞台已經在全台約十二萬個家庭播放。接下來,拿 到執照之後,很快地,根據壹傳媒內部評估,最快在八月底、九月初,壹電視就可以登上中華電信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按照目前MOD約裝設八十幾萬台,開機率二五%計算,約有二十萬個家庭可以收看,這個收視人口換算下來,大 約有○.一的收視。 但肥佬黎的算盤當然不僅於此,畢竟登上有線電視系統,讓民眾打開電視就可以收看,才是壹電視眼前最重要的事。 壹 電視總經理王子云直言,「接下來這個禮拜(指七月下旬),有好幾場硬仗要打。」目前已經有幾家系統商主動上門來探詢合作意願,而和凱擘、中嘉等大型系統商 的談判,也將在近期內登場,壹傳媒的談判有兩大方向「是要搶時間,還是搶好位置?」王子云的答案是:「兩者都要。」所謂搶時間,是指不管頻道位置,能上就 先上,目前有線電視新聞台的區段是從五十台到五十八台,但壹傳媒一時半刻要介入的難度恐怕相當高,因此眼前即使是後面七、八十台的冷門位置,在搶時效的前 提下,無論是購買或租用頻道的方式,能上就先上了。 但明年一月,國內所有頻道將有一次換約潮,屆時壹傳媒無論如何,要卡進這個「黃金區段」,要怎麼卡位?要付出多少代價?誰會被擠出去?將高度考驗各系統商如何看待壹電視帶進的收視率價值。 「放 心,系統商不會對壹電視築起馬其諾防線。」一位系統商大老斬釘截鐵地說。在「利」字當前下,儘管壹電視絕對是所有頻道商可敬可畏的對手,但只要壹電視能夠 帶進亮眼的收視率,「誰會和銀子過不去?」壹電視重金製作的「拜金女王」,已經賣到其他頻道上映,而目前許多三立電視台的節目,也都已經賣給壹電視播出。 此外,中天、緯來都已經和壹電視有業務往來,壹電視還沒正式熱身登場,但枱面下的交易已經熱呼呼。 預計今年年底前,打開電視,觀眾就會看到黎智英精心製作的新聞台、電影台。肥佬黎的媒體就要直接從平面,躍上電視頻道,更直接走進每個台灣人家庭,這一次,黎智英會怎樣顛覆台灣電視產業,值得觀察。 壹 傳媒登台10年,從平面轉戰電視2001年 台灣《壹週刊》創刊2003年 台灣《蘋果日報》創報2007年7月 壹電視成立2009年 壹電視正式向NCC申請成立綜合台、娛樂台、電影台、體育台2010年3月 NCC發給電影台、體育台執照2010年7月 壹電視新聞台網路開播2010年12月 機上盒開播2011年7月 NCC發給新聞台執照 製表:劉俞青 |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09-12/110856638.html
光線傳媒與華誼兄弟、華策影視完全不一樣。9月2日,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財經》記者篤定地表示,他們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公司。
一個月前,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300251.SZ下稱光線傳媒)登陸A股創業板,在光線傳媒之前,華誼兄弟(300027.SZ)、華策影視(300133.SZ)均已在創業板上市。而在王長田身後,小馬奔騰等影視公司也已接近上市。
8月3日,光線傳媒上市首日收盤價74元,漲幅達到41%。其後連續下跌數日,至9月6日收盤,光線傳媒市值仍達75.5億元,市盈率66.92倍。
這並非最好的上市時機。大勢低迷,傳媒業未能倖免。自2010年四季度以來,傳媒行業指數持續下行,目前估值處在歷史低點。長江證券的報告顯示,2011年以來傳媒行業的PE均值為36倍,「遠低於2004年至2010年間的55倍」。
與華誼兄弟、華策影視純粹依靠電影、電視劇內容賺錢的商業模式不同,光線傳媒的業務已經觸及廣電傳媒的核心領域。
在過去數年間,通過「以內容換取廣告時段」的合作模式,王長田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時段聯供網」「頻道聯供網」。
在這兩個平台上,光線傳媒製作的《娛樂現場》《音樂風雲榜》等節目在上百個電視頻道播出,光線傳媒也從這些電視台獲得相應廣告時段,銷售廣告。
「我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公司,不是純粹的娛樂公司。」王長田說。
傳媒、娛樂兩個詞,商業模式卻勢同霄壤。時至今日,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傳統的廣電傳媒領域仍屬禁區,而國有廣電資產的上市依舊困難重重。隨著衛 視崛起,多數地面頻道難與衛視抗衡。光線傳媒在市場夾縫當中,將地面頻道、城市台價值不大的散亂播出時段,拼成一張獨特的廣電內容網和經營網。
現在,這張網絡在資本市場價值數十億元。而就在此輪的連續下跌開始之前,光線傳媒的市盈率高於此前上市的華誼兄弟、華策影視等傳媒公司。
十年前,一度由於製播分離的探討試驗,民營傳媒公司曾經看到了進入廣電傳媒領域的機會,一批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公司隨之湧現並盛極一時。其中光線傳媒、派格太合、歡樂傳媒和唐龍四家公司實力最強,被譽為「民營四公子」,而今,光線傳媒之外,其他三家均已式微。
「前些年這個行業被壓得太狠了。2006年、2007年被壓得太狠了。」王長田對《財經》記者說。
而王長田認為光線傳媒之所以能撐持到今天,與其對成本的控制有莫大關係。過去幾年,他計算器不離手。
對於成本的在意直接影響到了王長田的路徑選擇:多數娛樂公司均將其生意基礎搭建在項目運作上,風險、成敗繫於一部或者幾部電影、電視劇,但是傳媒公司卻需要一個成熟的流水線,搭建時段頻道網絡和自己的發行網絡,其初衷莫不如此。
「基因比較好的蛋」
對於商業模式,王長田有一個雞蛋和母雞的理論——務必要找到基因比較好的蛋。王長田對《財經》記者說:「把它養成一隻母雞;然後你喂食,讓它自己下蛋。這個母雞其實就是商業模式。」
聯供網模式便是王長田所說的「基因比較好」的蛋。「如果我光做項目的話,那我就是個一般的影視公司。」王長田說,影視劇製作一般以項目為主,缺乏連續性,而表現於影視公司的業績,經常會有大年小年,豐歉輪迴。
王長田認為,這樣的項目公司式的做法是很難做大規模的,如果為了滿足上市要求,迎合資本市場的發展需求,則會擴大項目數量或者是單個項目的規模,而這又往往帶來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積數年之功,王長田將光線傳媒從項目製作公司變成了一個傳媒產業體系。公開資料顯示,節目製作仍是光線傳媒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2010年,其欄目製作與廣告收入佔總收入的57%。
但是,在幾套固定的節目內容的基礎上,時段聯供網、頻道聯供網和新媒體聯供網構成了光線傳媒業務的核心。時段聯供網是將單個電視節目分別與各個電視台逐一簽訂節目銷售協議,以欄目換取其中的廣告時間,再通過貼片廣告、植入廣告的時間運營實現收入。
頻道聯供網則是與地面電視台的一個頻道簽訂五年以上的合作協議,每日向合作頻道打包提供六小時的首播內容。總廣告時間的30%-40%由光線傳媒運營。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末,該網絡覆蓋了142個電視台,307個電視頻道,每日首播1200餘頻次。近三年公司的貼片廣告、植入廣告和冠名廣告總收入年均複合增長20%。
「我們雖然沒有電視頻道,但是通過與別人合作擁有了一個媒體平台。」王長田對《財經》記者說,「然後我往裡裝內容,它就連續地產出。而這個平台 收入的上漲並不同比帶來成本的增長。」招股書顯示,光線傳媒電視欄目的毛利率由2008年的32.95%,上升至2010年的51.42%。
業內人士認為,製作公司以欄目換取其中廣告時間的運營模式並不罕見,但能夠與各級電視台合作,形成網絡化運營規模的競爭對手卻寥寥無幾。
此前幾年中,曾經有民營傳媒公司變相獲得衛視的經營權,其中典型莫過於青海衛視。對此做法,王長田一直抱以謹慎的擔憂,衛視節目的運作成本或許是王長田所忌憚的。但是,現在王長田正在重新評估與衛視的合作。
時下,遼寧衛視一檔名為《激情唱響》的娛樂節目,正在與湖南衛視老牌的《快樂女聲》正面PK。《激情唱響》的版權方fremantle也是《中國達人秀》的版權方,而節目的製作方正是光線傳媒。
《激情唱響》之外,另外一檔名為《大牌生日會》的節目早已經在深圳衛視播出,此外,名為《生活魔法師》的節目也在陝西衛視開播。
王長田透露,《激情唱響》的模式是純粹的節目委託製作收取製作費用,接下來,光線傳媒將會與央視在某一個節目上開展合作。而在《生活魔法師》的節目中,光線傳媒則已經開始以內容換取廣告時段的模式。
上市之後,光線傳媒獲得10億元的超募資金。9月2日,王長田對《財經》記者透露,會將部分資金用於探索新的電子商務模式的嘗試。而這在此前招股書中,並未太多提及。
除了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嘗試,對於其餘超募資金的使用,王長田已有計劃。當下,互聯網視頻漸漸成為趨勢,光線傳媒也希望能在這一市場有所作為,包括製作專供視頻網站的節目內容。王長田還考慮過參股甚至收購一家視頻網站的可能性。
力保電影市場前三
影視劇是光線傳媒近年來逐步拓展的另一領域,也是此次上市募資的重點投資方向。這是否會成為光線傳媒下一個利潤增長點?
目前,光線傳媒在影視劇方面的業務以國產商業影片的投資、發行為主。王長田認為,從發行切入影業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光線傳媒累計發行了20部電影。票房總額從2008年的0.51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14億元,三年內增長超過了5倍。
王長田指出,從製作角度切入營業,難以形成規模。「大多數電影公司是從製作開始切入的,但是這種模式風險非常高。」王長田對《財經》記者說,「數量也很難上去,每一家每年最多做兩三部、三四部,做不成大公司,全球的電影公司都是如此。」
他認為,以發行公司的身份切入可以與院線、購買版權的媒體相互平衡風險,並結成更好的關係。此外,光線傳媒本身擁有的傳媒平台既可以為電影提供宣傳,也可以對沖掉一部分電影業務帶來的現金流的波動。
投資製作依然是提高影視業務的終極階段。「走到一定程度,不投資製作,好片子拿不著,所以必須投資。」王長田對《財經》記者說,「你有很好的發行能力,能夠支撐投資製作的時候,主動權還在自己手裡。」
光線傳媒的電影發行網絡以本地化營銷為主。「我們進入到了終端影院。別的公司大部分是幾個人到二十幾個人之間,主要在北京運作全國的市場,主要是跟院線打交道,而不是跟終端影院打交道。」王長田說。
王長田認為,院線是影院的集合體,但僅與院線溝通,無法瞭解到影院的排片方式和營銷手段,也無法熟悉當地的習慣,因此必須「進入到終端影院。密切聯繫影院,為它們提供服務,根據它們的特點進行推廣」。
光線傳媒招股書顯示,其網絡覆蓋的50個城市票房收入佔全國電影票房總額的85%以上。光線傳媒在國產片領域的市場份額逐年上升,目前發行總數 與票房收入佔國產影片的比例也穩定在5%左右。從2010年業績來看,光線傳媒的電影發行數量和票房收入進入行業前五、民營電影公司前三。
據瞭解,目前光線傳媒的發行團隊分佈在全國60個城市人數超過80人,而其他公司則僅有幾人。其可覆蓋城市超過100個。
王長田相信,未來一兩年之內,光線傳媒將穩居電影市場「民營前三」的位置。但是,王長田也有遺憾,光線傳媒「沒有大製作、高品質、高票房的電影」。
「高品質的影片不是沒有,但是數量上、比例上沒有那麼多。有些片子的品質不是特別的理想,其實這些片子主要還是由於代理發行造成的,因為代理發行的品質不是很好控制。」王長田對《財經》記者說。
一度,光線傳媒曾經對《精武風雲》寄予厚望,而在該片上映之後的最初幾天也曾經帶來驚喜,但是其影響和收益增長卻未能持續。
王長田表示,目前代理發行已經不能滿足光線傳媒的需要,未來將逐漸轉向投資加製作為主的方式。「投資發行和製作發行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掌控權,定位、主創、投資規模、市場營銷方案,檔期安排,我們都有控制權。」
招股書顯示,2010年光線傳媒的主營業務中,電影業務佔比32.19%。王長田透露,這個數字在2011年會有所提高,「去年影業和電視劇加在一起是30%左右,今年可能達到40%」。
王長田的大片夢想很可能在未來半年之內實現,有一部大製作影片的雛形已經非常清晰。
唯一的疑問是時間,2011年「賀歲檔」競爭過於慘烈,《金陵十三釵》《大魔術師》《龍門飛甲》多部大製作影片搶奪「賀歲檔」份額,王長田有意將其大製作影片留待明年。
製播分離懸念
廣電傳媒行業一直受到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嚴格監督、管理。1999年11月,國務院下發82號文件,釋放製播分離信號。這一度成為民營傳媒公司迅速發展啟動的時機,也正是在這一文件的影響下,光線傳媒等一大批民營傳媒公司應時而生。
源於英國的製播分離改革,在英國推出之時便鼓勵市場化節目製作的特點,普遍以「委託製作」的方式運作,其中明確規定部分電視台的市場化節目製作的採購比例。因此,這一改革普遍被認為有利於民營傳媒公司的發展。
包括王長田在內的多位民營傳媒人士,均曾經對製播分離改革抱以厚望,期待製播分離改革能夠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是,就在過去十年當中,這一體制改革措施幾度生變,爭議重重,至今仍不十分明朗。
2004年7月,廣電總局「34號令」,首次將體制改革與產業發展的有關措施闡述清楚,明確鼓勵民營機構參與電視劇製作,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企業可以實行三分開和三分離,其中三分離之一就是製播分離。
此後,廣電總局的態度雖幾次反覆,但前一波體制鬆綁仍為民間製作機構帶來了增長空間。興業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在此幾年間,電視劇年產量仍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遞增,2003年產量首次超過1萬集,2007年則超過1.4萬集。
2008年7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製播分離試點方案,原定12家地方廣電先行試點,此後又將這一方案改為全國推廣。2009年8月,廣電總局正式出台《關於認真做好廣播電視製播分離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首次針對製播分離改革發佈指導性文件。
《意見》進一步提出了改變電台電視台單純的自制自播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展壯大節目內容生產能力,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為製播分離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但是,就在業界盼望廣電傳媒改革取得突破之時,被當做突破口的製播分離改革卻悄然止步。2010年初,有決策層領導明確表態「製播分離」將僅限於影視劇領域,最為核心的電視節目製作不在製播分離改革範圍內。
光線傳媒等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將無法分享製播分離改革的成果。雖然如此,當下,中國電視傳媒現有的競爭格局卻依然使得民營電視公司有深入參與機會。
當下,中國電視節目的供需缺口大,重播率高,電視節目內容資源嚴重缺乏。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電視節目播出總量為1577.68萬小時,電視節目製作總量為265.36萬小時,播出量是生產製作量的5.94倍,平均重播率達到83.18%。
也有樂觀者認為,製播分離實際上是不斷向好的過程。決策層所不認同的是電視台內製播分離的形式,而對於推進與社會化公司的製播分離則未有明確說法。
興業證券分析師劉勇指出,「之前的改革只是把製作部分的事業編制轉變成了企業編制,電視台採購時還是向體制內傾斜。」劉勇說,「未來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電視台也會慢慢傾向於購買高質量的節目。像光線傳媒,或是東方風行這些做綜藝類節目較多的企業份額也在不斷上升。」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65855.html
王長田指出,今年影院的數量取得空前增長,從原來1000家主流影院已經發展到2000家。但是電影票房的增長卻遠遠低於影院屏幕的增長,而且影院又要付出高租金,下一步的運營是會出問題的。
王長田稱,光線之所以不投影院,是因為現在做來不及了。但當目前這些影院走到一定程度後需要進行整合,「我們會去看哪些影院是值得被投資和收購的。」
「將來我們做影院的時候,上來就必須做最『猛』的那個,否則現在進入就會成為所有影院的競爭對手。」王長田說。目前光線傳媒主做電影發行,和多家院線影院打交道。
王長田同時認為,電影產業作為一條產業鏈龍頭,會涉及到版權銷售等很多相關產業,帶動性很強,實際可投資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