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開發新市鎮踢走發展商

1 : GS(14)@2012-06-20 23:16:0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0/News/ec_gga1.htm



發展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新界東北規劃第三階段諮詢工作,並建議修訂3個新市鎮的密度和規劃(見表)。文件再無提及「公私營合作」,只表示會採用傳統方式開拓新市鎮,過去發展沙田、粉嶺、上水及將軍澳等亦有先例。文件解釋,採取一個能確保協調有序地開拓土地的方法,對增加土地供應至為重要,並承認過去諮詢時,市民質疑規劃未落實已引發私人業主逼令租戶遷出,令市民無家可歸。因此政府建議以傳統的先收地、後開發的方式發展東北。

政府估計,在新開發模式下,原居民鄉村如河上鄉、燕崗村、坪輋村等不受影響,但非原居民鄉村約1700戶共6500人可能要遷出,包括馬屎埔村、虎地坳村、太平山村及石湖新村等。當局會在古洞北預留3.2公頃土地,安置受影響住戶。
6500非原居民須遷 2017動工
政府由目前至8月進行第三階段諮詢,收集市民意見,以制定詳細發展藍圖,預期最快2017年動工,2022年首批市民遷入,整個計劃可創造5萬多個職位。
住宅增8000 5.38萬伙四成公屋
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3個面積合共逾800公頃的新市鎮,擬建住宅亦由原來4.58萬個增加8000個,至5.38萬個,共容納15萬人口,當中古洞區將建2.87萬個住宅,較原來規劃急增三成。3區整體住宅有43%為公屋,餘下為私宅。
安達臣道建8650住宅 八成私宅
市區土地方面,發展局將於本月下旬至9月下旬,就觀塘安達臣道石礦場土地規劃進行第二階段諮詢,建議該社區可供應8650個單位,容納約2.3萬人口,當中包括6920個私人房屋單位及1730個資助房屋單位。政府表示,有鑑於秀茂坪區及毗連的安達臣道以公屋為主,建議資助房屋用地全用作興建新居屋。
2 : 八旗子弟(15368)@2012-06-20 23:20:59

睇黎未來發展重點在新界
3 : GS(14)@2012-06-20 23:21:57

http://www.devb.gov.hk/tc/public ... /index_id_7212.html

立法會十一題:上水石湖墟、粉嶺聯和墟及大埔墟的規劃發展

http://www.legco.gov.hk/yr11-12/ ... 628cb1-2207-3-c.pdf
立 法 會 發 展 事 務 委 員 會
新 界 東 北 新 發 展 區
規 劃 及 工 程 研 究—
建議發展大綱圖和第三階段公眾參與
4 : GS(14)@2012-06-20 23:22: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0/News/ec_gga2.htm
失10公頃濕地 塱原建生態公園補償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0/News/ec_gga3.htm
潘永祥表示,表面上看,發展商收購具發展潛力土地,須承擔一定風險,若政府基於公眾利益,收回土地興建大型基建如公路或鐵路,發展商無從追究。「但政府一直表示,考慮以公私營合作方式開拓新界東北新市鎮,發展商收購土地,當然是打算起樓,但政府突然改變發展模式,說要收回土地,理由又是用來起樓,那就對發展商很不公平。」他說,政府於1990年代末期已提出發展新界東北,農地亦變得有價,政府即使以特惠補償向地主賠償,地主亦不一定能夠獲利。

新界東北關注組成員陳劍青則表示,以馬屎埔村為例,有村民的農地被收購呎價約百多元,若政府以「甲區」特惠補償率向發展商賠償,呎價高達900至1000元,認為發展商「有覑數」。對於政府棄用公私營合作發展模式,他認為只是踏出一小步,昨推出的修訂發展藍圖,仍未有保留農地,給予鄉郊農耕活動空間,罔顧村民需要,「政府以為安排村民上樓就當解決問題,這種思維實在太落後」。

陳又表示,政府宣布開拓新界東北新市鎮多年,大量居民被逼遷,單是馬屎埔村,1990年代仍有700多戶,現時只餘約100戶,村內大部分土地已被收購,都是公私營合作帶來的禍害,政府應研究如何補償受影響居民。
5 : greatsoup38(830)@2012-06-20 23:57:2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0/16441813


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43%新落成的住宅單位將規劃為公屋,餘下57%則興建私樓,但當局正研究在私營房屋用地物色合適的地點發展新居屋。日後的住宅會集中在擬建的古洞北鐵路站,以及粉嶺北市中心的公共運輸交滙處,方便居民接駁至粉嶺及上水的鐵路站。
同時,新發展區將放棄公私營合作模式,採用如沙田、將軍澳等「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由政府負責收地和清拆所有土地,以及進行土地平整工程等。發展局發言人稱,受影響人士會按照政府的賠償及安置政策,料涉及400億元,而今次收地有大約1,700戶、6,500名非原居民受村落包括馬屎埔村、坪輋新村、河上鄉、天平山村等受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16

規劃署署長凌嘉勤:2030規劃新市鎮 須促進同區就業

1 : GS(14)@2016-10-27 05:36:45

【明報專訊】港府今日料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以下稱《2030》),為本港勾勒中長期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署署長凌嘉勤上周六出席香港測量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率先與業界探討本港過去和現在的規劃及發展經驗,前瞻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指出,目前本港工作機會集中於維港兩岸,於新界新市鎮居住的市民到市區上班長途跋涉,故未來城市規劃的其中一個方向是新落成的新市鎮內除了設有住宅,區內亦須造就大量工作機會,推動同區就業。

明報記者 葉創成

觀塘延線的兩個新站何文田站及黃埔站於本周日啟用,成為城中熱話,其實作為本港首條地鐵線的觀塘線(觀塘站至石硤尾站),早於1979年於10月1日已通車。據凌嘉勤所述,港英政府早於1948年發表的《香港初步城市規劃報告》已提出興建地鐵此大型集體運輸系統。該報告當時亦建議興建紅磡海底隧道、填海造地、在新界發展新市鎮,以及搬遷火車總站;隨着這些建議陸續落實,本港經濟於上世紀80至90年代亦開始起飛,可見前瞻性的地市規劃十分重要。

即將公布的《2030》會探討本港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及土地和發展的策略和可行方案,以配合本港最新的需要。此時此刻要為本港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作規劃,需要注意哪些因素呢?凌嘉勤指出,科技發展迅速,以及財富西向東移,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影響所及,中國內地及印度未來將有大量中產階級崛起,而他們均位處香港5個小時的飛機航程內,為本港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

居所及工作地不平衡 影響生活

本港應該如何面對上述挑戰才可轉危為機呢?凌嘉勤指出,他對於本港城市規劃的其中一個倡議(initiative),是解決現有的居所與工作地點不平衡問題(Addressing Home-Job Imbalance Issue),從而提升港人生產力及生活質素。他解釋,目前由填海而成、主要位於維港兩岸約7平方公里的土地,住有約27%本港人口;但這些地區卻提供本港逾70%的寫字樓樓面,以及約50%的商業樓面(零售用途為主):「相信大家會有此經驗,每個早晨繁忙時段大量民眾由北向南移上班,在黃昏放工時段他們轉為南向北移歸家,因為工作集中於維港兩岸,但過去多年落成的新市鎮主要坐落於維港以北的新界區。」

凌嘉勤認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港府目前在規劃擴展東涌,發展古洞北及粉嶺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新市鎮時,區內不單設有大量住宅可容納新增人口,而且希望區內能提供數以萬計的職位(見圖);這樣的話,當地居民便不需要承受舟車勞頓才可上班的苦頭,從而提升生產力及生活質素。另外,這些新增職位部分來自科技研發中心,亦符合全球重視科技發展的趨勢。

新規劃須重視氣候變化

本港以自由經濟聞名於世,凌嘉勤笑說,自己與外界介紹上述新市鎮的規劃工作時,經常會被人質疑:「政府怎會有能力決定私人機構於哪些地區提供新增工作機會呢?」他的回答是,政府希望具備願景(vision),並且與私人機構合作創造就業機會:「如果我們不具備願景,20、30年後工作機會仍集中在維港兩岸,不會分散至其他地區;當然,要達至此一願景需要政府與私人機構合作」。

另外,凌嘉勤指出,本港上周出現罕有的「10月颱風」,可見氣候變化的問題亦值得重視;因此,該署在規劃新市鎮時,除了重視同區就業外,亦有其它三大倡議,當中包括,(一)城鄉共融和城市耕種,例如建議保存古洞北新發展區內塱原37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及45公頃農業地帶;(二)適宜居住及可持續發展,把人口集中在鐵路站附近步行可達的範圍內,以減少車程,並建立日常生活所需齊全的社區;(三)重視環保,在水和固體廢物處理、節約能源及通訊方面,採用環保的基礎設施。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955&issue=201610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91

香港建築師學會吳永順:新市鎮建公屋 解決青年住屋問題

1 : GS(14)@2016-12-01 07:52:37

【明報專訊】本港土地及房屋供不應求,造成樓價及租金不斷上升,有關升幅拋離青年人的收入增長,結果對有意脫離家庭經濟依賴、展開獨立生活的青年人,帶來顯著困難。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建議,港府應該加快發展洪水橋、古洞、元朗南、東涌等新市鎮,同時積極填海造地增加土地儲備,並且在這些新增土地供應上優先發展公營房屋,解決青年人的住屋問題。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房屋問題是香港社會其中一項最受關注的民生議題。樓價高企、租金上升、居住面積狹窄等情况,一直困擾不少本港青年及家庭。由香港建築師學會、 香港房屋協會及香港青年協會三方合作,於7月6日至8月16日期間進行「香港青年對住屋的期望」調查(下稱《研究》),以電話成功訪問800名年齡18至34歲青年,61.1%同意擁有獨立居住空間是人生目標之一,只有15.3%表示不同意,反映不少青年對追求獨立居住空間的重視;惟在樓價高企下,要實現買樓這人生目標並不容易,故僅26.6%受訪者指有考慮置業,較2006年同類調查的55.1%,下跌28.5個百分點(見圖)。

《研究》的主要觀察包括:(一)面對樓價高、租金貴,加上缺乏經濟能力下,要擁有個人的居住單位實非易事;不少青年人選擇與家人同住,延長對家庭經濟的依賴;(二)隨着年齡增長,青年傾向有個人自主的生活空間,對房屋需求大;但因收入追不上樓價升幅,青年住房的期望與現實出現落差;(三)隨着香港樓價不斷攀升,實現置業並不容易,部分青年對「置業」的期望出現變化,不願將自己人生局限於追逐一層樓,認為人生還有更多可能性;(四)香港青年既重視獨立空間,亦同時關注單位面積,然而,樓價高,單位小,生活空間愈住愈窄。

解決房屋問題 不能靠私人住宅

吳永順接受訪問時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港府需要改善青年人的居住生活空間。面對青年人上樓難的社會問題,他建議政府應該落實長遠房屋策略的總建屋目標,在未來10年提供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讓不夠錢買私樓的青年人可入住公營房屋,從而有個人自主的生活空間,「目前本港私人住宅樓價之高,大部分年輕人根本難以負擔,而私樓發展商希望滿足最多人的購買力,亦被迫將貨就價,把單位起得愈來愈細。若政府希望解決《研究》所顯示的青年人住屋問題,須大幅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而不能靠私人發展商,因為後者目的只是製造商品賺錢而已」。

根據《研究》的數據,截至2020/21的未來5個港府財政年度,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僅9.45萬個單位,即每年平均供應不足1.9萬個,遠低於上述長遠房屋策略的每年平均2.8萬個單位的建屋目標;另一方面,公屋所有配額及計分制最新申請者達14.07萬人,當中52.5%未滿30歲,47.5%則30歲或以上,而公屋輪候冊已由3年增加至4年,反映公營房屋嚴重供不應求。

啟德屬維港貴重地皮 應售予發展商

相信大部人港人也同意,港府應該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照顧青年人,但問題是地從何來呢?啟德屬港府現有最大的土地儲備來源,惟吳永順分析,該新發展區屬維港旁邊的貴重土地,若出售予私人發展商作興建住宅或寫字樓,可望為庫房帶來龐大收入;若把有關土地用於興建公營房屋,未必可以最有效運用資源:「雖然解決青年人的住屋問題十分重要,但不能因此一概而論將所有土地用於興建公屋,要視乎該地皮的位置」。

因此,吳永順建議,港府有必要積極開發洪水橋、古洞、元朗南及東涌等新市鎮,並且將當中至少一半住宅用地撥作公營房屋用途,長遠來說更要考慮在維港以外填海,增加土地儲備作為未來潛在供應;過程中若面對環保人士的反對聲音,應該以理據去說服他們,致力達至雙贏的方案,「目前港府要發展新市鎮,無疑會比以往面對更多反對聲音。但社會的共識是增加土地供應及住宅供應,這其實沒有甚麼方法,一是搵新土地,二是把在現有土地的物業拆卸重建。要搵新土地的話,若不改變郊野公園用途,基本上只有填海、開發棕地、地底岩洞等方法,而後者的開發成本相當高,所以我覺得在維港以外填海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過程中要與環保人士充分溝通如何減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環保問題重要,但我們香港真的很需要土地儲備,這樣才不會出現目前在住宅供應上捉襟見肘的情况」。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68&issue=20161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7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