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山之石 全球最普及荷蘭社會宅飆出豪宅價

2015-03-23 TCW
 
 

 

無殼蝸牛的居住正義,對上有房族資產貶值的疑慮,社會住宅帶來的兩難與對立,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方?

解方一:荷蘭GWL社區善用政策優勢,社會住宅也能變豪宅

你相信,現在被台灣人視為「嫌惡設施」的社會住宅,能成為帶動當地房價翻倍的指標豪宅,想住還得排上十年?

在全球社會住宅最普及的國家——荷蘭,這件事天天都在發生。

在當地,社會住宅普及率超過三四%,因此,社會住宅不只是尋常風景、與私有住宅無異,在首都阿姆斯特丹,還出現全球最成功的社會住宅典範。

位於阿姆斯特丹西邊的GWL社區,改建自廢棄的自來水廠。在占地六公頃(約大安森林公園四分之一)的社區裡,低矮的紅磚建築,與前衛的玻璃帷幕公寓相互錯落,沿路上,不時穿插手工藝品小店、工業風裝潢的咖啡廳與小型花園等,乍看之下,整體氣氛和台北松菸文創特區、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沒有兩樣。

想成為這裡的住戶,要付多少錢?三十坪的公寓,一個月租金不到兩萬元,是當地行情的三分之一。若是想買,落成已十七年的中古屋,一坪仍要價超過六十萬元,約是同區類似物件的一.五倍。

價格如此天差地別,原因就在GWL共六百個住宅單位中,一半規畫為社會住宅,供年所得在四○%分位點以下的家庭承租,四分之一為補貼式自用住宅,讓中所得家庭可以較低房價購買。剩下的四分之一,則是對外公開販售的高級住宅,售價隨市場機制浮動。

當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倡的混居,在台掀起階級對立時,豪宅與社會宅「混搭」的GWL則是供不應求,高級住宅售價十七年間翻漲一倍,想承租社會宅,還得排上十年。為什麼,這裡能讓有錢人、中低收入戶的需求同時獲得滿足?

荷蘭人、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客座教授羅斯曼(Jurgen Rosemann)認為,關鍵在GWL的特殊性,即善用政府權限,提供一般社區沒有的「獨家」誘因。

除保留具歷史特色建物、營造社區特色外,受政府支持,GWL也是全球最早實施無車化的社區之一,被釋放出的車道空間,轉化為八十個大小不一的花園,出租給住戶種植花草作物。由於整個社區只開放腳踏車通行,非常適合育有幼兒的家庭,對有錢人來說,這可是用錢都買不到的居住條件。

解方二:香港藍田?抓違規扣分,九年間只有六戶遭驅趕

華人崇尚「有土斯有財」,將房屋視為資產、商品,導致大多數華人社會的房價皆居高不下。但是,這並不代表社會住宅就因此窒礙難行。

在和台灣背景相似的香港,當地人稱為「公屋」的社會住宅普及率達三○%,為亞洲最高。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林育如認為,背後原因,除香港面積狹小、高房價,導致公屋發展較鄰國早之外,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避免公屋遭污名化的關鍵之一。

二○一○年,港星劉德華出席位於香港九龍的公屋、「新藍田?」重建落成儀式,他年少時曾在此居住,也是香港無數出身公屋的名人中,最知名的例子。

與台灣人對「貧民窟」的刻板印象相反,香港公屋能成為許多成功者的搖籃,在於經過六十年發展,管理制度日漸成熟,讓公屋租金雖然只有市價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透過二十八條禁令,約束承租者的行為,讓居住環境還是能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

這二十八條禁令,小至吐痰、於窗台上放置拖鞋、冷氣機滴水,大至亂丟垃圾、非法賭博、寵物隨意便溺等,全都要管,並交由民間物業管理公司執行稽查。這等於在香港七十八萬戶公屋中,設置糾察隊,依情節嚴重性,區分為三、五、七分,逐次扣分。若租戶在兩年內扣分累計達十六分,則租約中止、必須立刻走人。

但即使如此,自二○○三年起九年間,香港公屋超過兩百萬居住人口中,扣分累計達十六分、遭強制驅趕的,只有六戶。

不過,林育如強調,香港公屋制度,早期也曾因管理不善、帶給社會負面觀感,歷經不斷修正而來。才要開始的台灣,因可直接吸取鄰國經驗、縮短摸索期,相對有利。或許,社會住宅,有一天,會成為你意想不到的好鄰居。

【延伸閱讀】台灣社會宅又貴又少!—亞洲各國公營住宅比較

台灣˙普及率:0.08%(最低)˙主導單位:地方政府˙出租對象: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40%者(台北市)(門檻最低)˙租金:月租約1萬~2萬元(最貴)

新加坡˙普及率:4.5%˙主導單位:建屋發展局自行興建˙出租對象:家庭月收入不超過新台幣3.6萬元˙租金:依承租者條件,月租約在新台幣624~6,600元間

韓國˙普及率:5.1%˙主導單位:政府擬定政策,公法人執行˙出租對象:依住宅類型,分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10%以下、20%~40%兩種)˙租金:低收入戶租金在市價30%以下,中收入戶為80%以下

日本˙普及率:6.1%˙主導單位:中央政府立法、地方政府執行˙出租對象: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25%者,弱勢者放寬至40%˙租金:依據區位條件、住宅面積、家庭收入等係數來計算

香港˙普及率:30%˙主導單位: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自行興建˙出租對象:家庭月收入水平最低30%者˙租金:月租約新台幣6,000元。對收入更低、年長者家庭再減免

資料來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83

瑞典兩個「世界第一」 台灣年金的關鍵解方 他山之石》提早31年預見危機 改革成果全民都服氣

2016-03-28 TCW

這個國家,早在一九八四年就發動年金改革,並被世界銀行當成年金改革的典範。經歷十四年的大改革,竟能讓全民信服,還能兼顧公平及永續。它究竟厲害在哪裡?

台灣現在呼之欲出的年金改革,是由準政務委員林萬億幕後策畫,而他的改革核心,就是來自瑞典在九○年代的年金改革。其實,瑞典的年金制度,出了兩個「世界第一」。

一九一三年,瑞典就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全民強制性年金制度的國家。在原本的舊制中,勞工一毛錢都不用出,老年給付都靠稅收財源,是完完全全的社會福利。

然而,瑞典的福利不是白吃的午餐,原本制度下,八○年代租稅負擔率(稅收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平均高達五成(台灣當時約為一八%);而且,靠稅收退休能領到的錢不多,雖然政府在原本制度上疊上一層隨收隨付制的補充年金,退休替代率也只能撐到五○%左右。

最重要的是,瑞典政府發現,當人口結構開始老化、經濟成長降低時,這個仰賴稅收及隨收隨付制的年金制度,如果未來不做調整,財務可能就會出問題。

選後的迫切危機

推翻舊制 七黨聯合起草法案瑞典退休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桑丹(Annika Sundén)曾指出,當時瑞典退休金的計算薪資基礎,是退休前收入最高的十五年平均薪資,雖然比起台灣的計算方式已很嚴格,「但仍然造成退休金支付上的不公平,再加上提早退休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因此也引發了社會討論。這可說是年金改革的起點。」她說。

一九八四年,政府便著手開始研究年金改革的可能性,桑丹也是瑞典第一批研究者。「如果當時沒有開始討論,依照預估,我們的退休金在去年(二○一五年)就會破產。」她說。相較於瑞典在擔心三十年後的事,距離人口老化的高標「超高齡社會」也還早,台灣的退休基金都將在未來十年陸續虧損、破產,並進入超高齡社會,瑞典人真的想得很遠!

一九九○年,瑞典經濟衰退、失業率增加,再加上原本年金設計上的缺點,年金改革已是全民期待。

一九九一年大選時,原本執政的社民黨下台,勝選的四大黨,組成中間偏右的聯合政府,在當選後,就以改革年金制度作為最優先的政策。

而聯合政府的目標,就是完全翻新舊制度,他們當選後,馬上成立「國會年金改革工作小組」,研擬方案。這個小組,也就是台灣新政府五月將組成的「年金改革委員會」原型。不過,瑞典的改革團隊,主要由執政的四個黨派與在野的三個黨派,總共七黨聯合起草法案。

仍遇反對聲浪

光尋求共識 就花了三年討論然而,瑞典的年金改革,在當時仍然引起國內少數批評,因為年金改革工作小組拒絕讓利益團體參與討論,把退休者團體擋在門外。瑞典紀錄片導演尤瑟森就拍了一部《誰想要退休?》的紀錄片,指責年金改革是「黑箱作業」。

面對社會不同的聲音,工作小組在討論上也遇到困難。「一開始,每個黨要的東西都不一樣。」當初主導工作小組的自由黨議員康伯格,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但是,經過一番痛苦漫長的討論,我們終於達成共識。」多久?這一討論,就是三年。

一九九四年,康伯格終於完成改革方案的起草,送至國會審議。「但那都是形式了,因為這法案就是我們七黨一起討論出來的,全國的意志都在上面了。法案最終以八五%的高票數表決過關。」康伯格說。

改革一:確定提撥制

費率一致 以終身平均薪資計算這個瑞典四百多萬保險人期盼的新制度,維持隨收隨付制的精神,但把第一層原本「確定給付制」(如台灣勞保和退撫)改為「確定提撥制」(如勞退新制),變成「所得年金」及「附加年金」。

只要是有工作的人,不分公務員及勞工,都依個人薪資所得繳納一八.五%的總保險費(其中勞工負擔七個百分點,雇主負擔一○.二一個百分點,政府補足尾數),存在每個人的帳戶。

而你的個人帳戶,會透過每年寄發橘色信封來向每一位公民解說。在這個橘色信封裡,有保險人個人帳戶內累積的存款及利息,未來退休後每個月可領退休年金;若想拿到五五%所得替代率,必須工作到何時,還有基金操作績效等資訊。現在瑞典民眾更能在網站上查詢,也提供了各種預測工具,幫助民眾規畫退休。

瑞典新年金從確定給付制,改為名義上的確定提撥制,不僅讓國家財政從原本下一代養上一代的沉重負擔中解放出來,同時也對退休給付的條件改得更嚴格。

原本計算薪資是以十五年最高平均薪資計算,瑞典改為十六歲後到退休的終身平均薪資。同時,基金也對全國所有人公平對待。「不論你是誰,同一世代,大家投進去的錢一樣多,退休後拿到的也會一樣。」康伯格說。

瑞典在設計新年金時,為了確保基金財務能長長久久,不用每隔幾年就年金改革,還幫基金裝了一個「自動導航裝置」。

改革二:自動平衡機制

每年計算 兩年未達平衡就調整

 

這是瑞典的另一個世界第一。它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自動平衡機制」(Automatic Balancing Mechanism, ABM)來調整退休金給付的國家。基金每年會計算資產、潛藏負債,並納入經濟情況的變化,和國民平均壽命、退休年齡、薪資成長等變數連動,看財務是否能夠平衡。當連續兩年平衡率低於一(年金潛藏債務超過資產)時,就會自動啟動平衡機制,調低該年度退休金的給付,直到年金財務恢復平衡為止。

「會這樣設計,是因為我們經歷過痛苦的政治協商。所以,大家都想省事一點,讓年金的運作『去政治化』。」康伯格解釋。

這個機制,成為瑞典基金永續的一大關鍵。當台灣卡在年金改革的政治角力中,誰也不肯退讓;瑞典的自動平衡機制,配合原本就公平的給付制,讓全民真正共同承擔,還能維持世代平衡。

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按照基金統計,在一九九○年出生的瑞典年輕人,將比一九四○年出生的老人,少領一四%退休金,多工作兩年。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年輕人吃虧,但按照預期壽命統計,他能比現在退休的老人多活四年,因此還能多領兩年退休金,算起來,並沒有吃虧。

「身為福利國家,我們需要每一個人盡可能地工作,國家才有稅收。因此,我們在設計退休時,也盡量鼓勵老年工作。」康伯格說。

改革三:漸進式退休

老人工作領薪資 還可領年金當時除了將退休年齡從原本的五十五歲延後到六十一歲(現為六十五歲),新年金還引入漸進式退休制度。如果在六十七歲前都繼續工作,漸進式退休者可一邊工作領取薪資,並領取部分年金,還可累計額外的年金權利,讓老人樂於工作。

瑞典的年金改革,因為公平,社會在團結氛圍下沒有分裂;又因應人口老化客觀條件,能夠永續。世界銀行把瑞典的經驗,當成年金改革的教科書,稱讚它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例子。從流程到制度的設計,也都值得台灣學習。

二○一六年,台灣已有如瑞典當時期待改革的社會氣氛,但我們沒有瑞典當初充裕的時間,可以慢慢討論。政府能否善用機會,打造讓全民安心退休的新年金制度,就看台灣版的年金改革委員會,能否順利。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60

搶救政府新血 先進民主國家這樣做 他山之石 擴大人才庫、善待政務官

2016-05-23  TWM

如何塑造高品質的政務官?反貪腐一定要公開個人財產嗎? 從人才培養到與立法院的互動,歐美先進國家這樣做。

政府政務官難找,不只是台灣的問題,許多先進國家也都碰到過。事實上,國際許多先進民主國家,從人才培養到與立法院的互動,都有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塑造高品質的政務官。

人才池不足

英國解方:延攬學者、商界人士,建立影子內閣培養政務官,近代民主政治的發源地英國有解方。內閣制的英國,行政首長都是由資深的下議院議員擔任,而幕僚及團隊則由資淺的議員組成。這樣的好處,是「不會發生政務官雖然是社會專業人士,行政經驗卻無從培養,難以融入政治環境的窘境。」英國The Institute for Government資深研究員萊道爾(Peter Riddell)說。

但面對人才匱乏的現象,英國還是要找出解決之道。萊道爾舉例,面對人才池越來越小,二○○七年,英國前首相高登遂大舉用才,以「廣納賢能」(Government of All Talents)為號召,擴大非議員閣員,納進許多沒有政治經驗的學者及商業界人士進入內閣。

除此之外,英國的在野黨也有正式組成「影子內閣」(反對黨監督執政黨)的傳統,由卸任的政務官及議員、專家、學者集結而成,對執政黨提出批評及反對政策。國內不少學者也建議,國民黨團應趁著在野這段時間,組影子內閣,重新建立起台灣的政務官人才池。

財產公開趕跑人

美國解方:官員安全堪慮,陽光法案急轉彎一二年,為了加強政府透明化,美國通過《STOCK法案》。其中一項最受爭議的規定,就是高階官員與政務官申報的財產資料,全部都要在網路上公開,曝光程度相當於台灣的《陽光法案》。

然而,在一三年四月十五日,法案生效前,國會卻通過了法案修正案,取消網路上揭露財務資訊的規定,讓財產申報回到原本封存,民眾僅能書面申請調閱的流程。

為什麼?美國國家公共行政學院出了一份報告「《STOCK法案》公開財產對政府影響的獨立研究」,明確反對法案網路公開財產。報告指出:「法案如果施行,會對官員人身安全造成問題」,「高階官員的人才庫已經逐漸縮小,公職吸引力和其他民間職位競爭已失去吸引力,法案對政府吸引、留住人才,將會有長期且負面的影響。」事實上,若分析國際透明組織的「清廉印象指數」就能發現,在主要國家中公開官員財產與不公開之間,並無直接關聯。美國撤除《STOCK法案》網路公開的議案,獲美國參議院全數同意,毫無異議。

對照美國,看看台灣,我們是否也能在反貪腐與政務官人身安全中間,找到平衡點?

不讓立院作秀

德國解方:五天前提問,一小時答十八題如果台灣立法院質詢是歹戲拖棚,那麼德國議會質詢就是字字珠璣。根據《德國議事標準》,黨團質詢的問題,必須由五%以上的議員連署提出,且所有問題都要五天前先提交,禁止脫稿演出、減少重複。此外,議員個人還是有機會獨秀,每周三有一小時,議員可以向各部會部長做「口頭質詢」。

一周一小時的時間怎麼夠質詢?台灣民眾看慣立法院時間又長、戲又多的質詢方式;在德國議會,一五年一整年下來,總共只有五十個小時的口頭質詢,卻提出了九百多個議題,平均下來,一個小時可以問答十八個不同議題。

如此高效率,是因為德國議會就連議員事先交的問題格式都有嚴格限制,問題必須提出數據及前提,方便回答。而問題主要由書面回覆,口頭質詢僅是補充,因此快問快答,效率極高。

如果台灣要擺脫立法院的作秀文化,提高政務官在質詢時的效率,德國議會的質詢規定,值得參考。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69

他山之石》別國積極攬才 台灣拒人於門外 這四件事做不到 就甭談亞洲矽谷

2016-07-11 TWM

新創籌資不易,新加坡大手筆支持創業家;韓國為鼓勵教授創業,設大學讓教授開公司。而台灣,「亞洲矽谷」喊得火熱,但缺乏配套,連本國人都不想去,何況是外國人。

今年六月,新政府列為五大政策之一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在行政院院會議程上被臨時撤回。原因來自新創圈的強力反彈,新創圈認為,若要打造理想的創業環境,人才、技術、資金、法規缺一不可,而最不缺的就是圈地招商的舊思惟。

創造好環境 人才自然會想來台灣高喊亞洲矽谷,就必須先了解矽谷成為創新代名詞的背後原因。和沛科技董事長翟本喬曾以自身經驗說過,當初他離開紐約貝爾實驗室,跑到矽谷谷歌時,有些同期的工程師卻不願離開紐約,但「谷歌為了攬才,索性在紐約開設辦公室,」同樣的情形亦發生在西雅圖、匹茲堡。

台灣真正要做的,是配合人才的需求,打造吸引國際人才的環境,有人,才能帶來技術和創新,進而吸引資金及國際企業,造就亞洲矽谷。因此,政府把亞洲矽谷園區設在桃園,管理單位卻是桃園市政府,缺乏一級單位和統一窗口;相較之下,新加坡標新局(SPRING)提供一站式服務,從申請創業家簽證到補助資源等,一天就能搞定公司成立程序。

打造亞洲矽谷,關鍵還是如何吸引人才。為了鼓勵國際創業人才來台,政府去年七月新開辦了創業家簽證,立委蔣萬安就公開表示,原本一年預計發出的兩千張簽證,至今年五月止,卻僅有二十一人申請、十四人通過,不到預期的一%。他認為問題出在配套不足、審核標準欠缺彈性。

簽證變友善 家屬也要一起受惠「若要吸引國際創業人才,不能只有創業家本身,必須連同其家屬一併考量。」包括創業家的配偶及小孩來台的就業和就學問題,都需要配套。

以新加坡為例,只要取得創業家簽證,就可申請家屬簽證,使配偶能申請在當地工作,小孩直接入學新加坡中小學,甚至可以全家一同申請永久居留證,享有當地居民的權利與福利。

相較之下,台灣的創業家簽證顯然過於苛刻,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更直言,「按照現行的資格要求,若老外已經拿了許多獎,怎麼還會想來台灣,台灣又沒給他們錢。」另外,聘雇外籍白領的規定也不合理,「台灣在吸引外籍白領的心態還是很保守。」蔣萬安強調,對於外籍白領薪資、聘雇公司資本額、營收都設下最低門檻,政府心態還是在管制,而非鼓勵。

政府多資助

配合稅負優惠

在新創融資方面, LIVEhouse.in創辦人程世嘉認為,台灣新創最欠缺的是早期投資。固然國發會透過國發基金與民間創投共同對新創出資,但與鄰近的新加坡、韓國一比,台灣的政府出資比例卻明顯偏低,就連新加坡都祭出稅負優惠。台灣應該提高政府相對投資比例和稅負優惠,增加國際創投來台投資的誘因。

依照現行作法,不僅將國際人才擋在門外,連國內擁有技術能量的教授也被法規綁死。根據教育部的「公立各級學校專任教師兼職處理原則」,僅允許教師擔任新創生技新藥公司的董事,卻不得參與其他新創事業。

法規要鬆綁 別限制學界創業反觀鄰近矽谷的史丹佛大學,從三○年代至今,校友、教員共創辦了三萬九千九百家企業,並帶來五四○萬個就業機會,每年產生的營收高達二.七兆美元。這麼強大的創業能量,正是來自該校對師生創業的支持。史丹佛不僅不限制教授到業界任職,甚至允許教授留職停薪創辦公司,所有教授均可申請兩年的「創業假期」,這讓教授更能看清社會的真實需求,也幫助學生更能結合實務對比台灣,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認為,「美國教授要創業很容易,擁有好技術的教授,即使創業失敗回去教書,別人會覺得他很有經驗;但在台灣失敗了,連學校也回不去。」若借鏡鄰近亞洲國家,可發現台灣不僅需要調整法規,思惟也須改變。對吸引人才的戰略、投資誘因的設計等,都值得政府深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56

公募FOF首單尚未落地 “他山之石”可借鑒

自證監會正式發布操作指引後,公募行業基金中的基金(FOF)已然箭在弦上,大批公司積極籌備產品,謀求拔得頭籌,搶占行業先機。

跳出國內市場,海外尤其是美國的共同基金FOF業務早已高歌猛進。1985年3月,美國市場首只真正意義上的公募FOF的問世,明顯帶動了基金產品的銷量,同業競相跟進,使得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公募FOF變得家喻戶曉。

眼下,國內公募FOF尚未落地,市場存在諸多疑慮,比如具體操作方式,如何破解雙重收費難題,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外FOF運作經驗無疑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為此,《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摩根資產多元資產管理團隊的基金經理高禮行(Leon Goldfeld)以及上投摩根國際投資部總監、全球多元配置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張軍,兩位擅長全球資產配置的資深基金管理人以海外FOF模式為例,分析了中國公募FOF未來的發展前景。

摩根資產多元資產管理團隊的基金經理高禮行(Leon Goldfeld)

全球FOF市場發展

第一財經日報:國內公募FOF“含苞雖未放”,但外界卻已高看其發展潛力,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公募FOF未來的發展極有可能像美國市場占比10%那麽高。在你看來,中國公募FOF能否興起,背後的依據是什麽?

高禮行:FOF具備多種策略靈活配置的優勢,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由於資金規模較小很難做出投資組合,但FOF可以幫助他們做到投資組合的多樣化。

從操作層面上,相比普通的公募基金,FOF投資範疇更大,是一個相對更加有效的投資方式,就成本而言,也是更加優化的一個選擇。

日報:海外公募FOF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如何做好權益類與固收資產的配比?

張軍:一旦公募FOF運作起來,需要盡可能把各種產品線都做好。公募FOF設立了,是永續存在的,所以股票債券都會配置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保守型、平衡性、激進型三大類別。還有一類是目標日期型的FOF,具體的操作模式需要通過契約事先約定好。舉例來說,如果今年設定一個產品名為2026,即在未來的10年當中,產品組合中股票的比例逐年減少,從2016年開始是80%的股票20%的債券,到2026年,就變成了80%的債券20%的股票。如果你是2026年退休的客戶,就比較適合這樣一只FOF產品。

日報:產品的各類配置權重會定時更新嗎?高禮行:配置會中長期調整,因為本身FOF是一個中長期的投資產品,並不是投資單純某個個股的基金。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會考慮兩個層面,。首先第一個,產品在做主動的資產配置的時候,投資的資產類別,區域會根據市場狀況做調整。這個調整會按月參考量化指標、質化指標共同完成。第二個層面,對在各區域所選擇的基金進行調整,一般在6到12個月會對投資的基金進行審核以及在有需要的情況下進行調整。

日報:中國公募FOF首單尚未落地,截至目前市場對此存在疑慮。比如,當前業內熱議的費率問題,尤其是如何破解雙重收費的難題?

高禮行: 從FOF收費的合理性來看,FOF的費率應該與最終的業績表現掛鉤。從不同的層面來看,選擇什麽樣的基金管理人、組合結構如何構建,會有不同的收費模式。

換個角度看問題,FOF投資可以不拘泥重複收費,而可以以總費用與產品的業績收益比較,如果剔除費率後的業績收益是令人滿意的,那產品的收費顯然是在合理的範圍內。

FOF投資關鍵

日報:作為FOF的基金經理,在你看來,它能成功運作的關鍵點在哪里?

高禮行:進行FOF投資,首先需要構建一個戰略投資組合;隨後進行基金選擇,考慮到不同策略之間的相關性;主動進行資產配置,比如80%股票、20%債券,同時根據市場情況和對應的周期做相應的調整。

日報:有種說法稱,外部FOF始終面臨一個調研難題,很難充分掌握同業的具體情況,能否從自身運營的角度談下如何化解這一障礙?

高禮行:依據過去的經驗,一個大的平臺以及足夠多的資源,對FOF投資是很重要的。摩根資產有一個專職研究策略的五人團隊,隸屬多元資產管理部門。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專門研究超500種策略、基金經理人及其投資流程、業績情況,在什麽樣的市場環境下表現更好,這一系列研究都是為FOF投資做更好的盡職調查。

對於小平臺來講,做FOF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它沒有足夠多的資源對足夠多的基金經理人做盡職調查。其次,它的規模不夠大,在費率商討方面可能缺乏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48

【休閑】他山之石:8年增長30倍,一家專賣瑜伽服飾的股票為啥這麽牛?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540&summary=

【休閑】他山之石:8年增長30倍,一家專賣瑜伽服飾的股票為啥這麽牛?

於消費品研究的複盤往往有共通的地方,幫助我們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資框架。去年我們曾經和大家分享過Under Armour的十倍股之路,今天我們再來分享另一個三十倍大牛股Lululemon。從成長性來看,Lululemon也是抓住了Athleisure的大風口,從一個小眾市場龍頭變成了大眾市場的壟斷者。同時,Lululemon營銷方式也很特別,是賣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產品,這就給了他們很強的定價權。這種定價權反應在產品結構,以及更強的財務指標。當然幾年前的管理層風波也讓大牛股之路不是那麽平坦,以下是我們的全文分析。


Lululemon是全球著名的瑜伽運動品牌生產商,公司位於加拿大。


前幾天和一個男性朋友聊到Lululemon這個大牛股,作為投資總監的他居然渾然不知。我笑笑說這個很正常,因為Lululemon主要的客戶都是女性,不像UA這種男女通吃的。這個成立於1998年的加拿大運動時尚品牌公司,通過建立高逼格的女性瑜伽服飾,成為了一個三十倍的大牛股。當然,真正要抓到30倍並不容易,因為公司2007年上市後先下跌了90%。當然,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整個實體零售和百貨店都被電商不打打壓後,Lululemon的股價表現依然大幅超越同行,是當之無愧的大牛股。



時代的背景:垂直領域的零頭品牌


任何消費品崛起都有時代的背景,我們曾經分析過的Under Armour就是受益於運動品牌功能性加強的大趨勢而成為一只超級大牛股。Lululemon的崛起也是受益於Athleisure的穿衣風。顧名思義,Athleisure就是運動和休閑風的結合。職業女性開始穿瑜伽褲上班,CEO穿運動鞋參加董事會。過去運動裝的設計看重功能性,只要舒爽透氣,時尚與否根本不重要。而Athleisure風潮之後,運動裝的休閑時尚型被突出。這讓Lululemon站到了風口,從一個小眾市場的龍頭變大。

 

和UA的崛起類似,整個運動行業開始越來越細分。已經不再是和籃球明星簽約就能打響品牌的日子。Lululemon並沒有把錢花在明星代言上,而是把營銷費投入給瑜伽教練,給他們提供免費的服裝,幫助他們做宣傳。而這些瑜伽老師,健身教練作為一個小眾市場的意見領袖,就能不斷影響身邊的學生。可以說Lululemon很早就想明白了“流量入口”來自於哪里。

 

另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是運動成為一個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也就是說,運動是一個24小時的東西,不是每天1-2小時的健身房鍛煉。這個生活方式涉及到飲食,休閑娛樂,朋友社交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把運動成果show出來。UA的服裝很好滿足了男性用戶對於這種show的需求,Lululemon則滿足了女性用戶show身體曲線的需求。

 

商業模式:銷售一種生活方式


在創立Lululemon之前,創始人Dennis "Chip" Wilson先花了20年創建了滑雪和沖浪裝備的公司。在創建Lululemon的時候,他也是把瑜伽服做了更多的科技元素改良。這點和當年UA的創立有異曲同工之處。創始人都是對於傳統服裝的舒適度不滿意,註入科技元素進行改良,而且在一開始只是非常小眾的市場。隨後正好進入了瑜伽運動興起,Athleisure等幾個大風口,加上Lululemon的衣服是很舒服,很快就被傳播開來。公司的收入從2004年的1800萬美元增長到了2015年的1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52%。同時在2013財年報告中,公司的每平方英尺銷售額為2058美元,是美國所有服裝品牌中最高的。


 

Lululemon商業模式中,有幾點比較特別。


KOL制造流量。首先就是我們之前說的,Lululemon並不依靠任何明星代言做營銷,因為明星代言在今天的時代流量未必精準。Lululemon很早就發現了KOL的力量,將大量健身教練,瑜伽老師作為他們的流量入口。他們發現許多人買瑜伽產品就是通過教練推薦。通過正循環,也奠定了Lululemon在瑜伽行業的高逼格地位。


其次,Lululemon不僅是賣商品,而是賣一種生活方式。從Lululemon里面的員工開始,明天都幾乎被接受洗腦式的教育,說瑜伽的生活方式有多好。在溫哥華的總部里面,到處都是這種標簽在墻上。在面對客戶時,他們不是銷售,更像瑜伽老師。從上到下都完成了生活方式的銷售。所以作為一個生活方式品牌,就比傳統品牌有很強優勢。我們看到有許多運動品牌都有自己的瑜伽裝備,但是沒有人能像Lululemon那樣有定價權。特別是過去十年女權主義的提高,女性越來越註重自己的外表,結婚後也關註身材,她們內心是Lululemon文化最深的接受者。


而從任何商品的定價角度看,最高的定價一定是文化:信仰!



財務對比:PK耐克、UA


我們把Lululemon和耐克,UA進行一些財務數據的對比,從中看到商業模式中的差異。


我們看到三家公司的資產周轉率都差不多在1.5,但是Lululemon的庫存周轉率顯然要高於耐克和UA,這是因為Lululemon在產品線上相對單一,沒有那麽多SKU要管理,周轉率就要比產品線大而全的耐克和UA要強。另一個讓人震撼的應收賬款周轉率。Lululemon非常高,說明在其資產負債表上,沒有任何借款。


這點也和他的商業模式有關。Lululemon有77%的收入來自於公司自營商店,16.5%來自於對用戶的直銷,6.2%來自於包括瑜伽俱樂部等其他渠道。Lululemon所謂的“批發”業務占比遠遠小於其同行。



我們再看另一個讓人震驚的數據對比:Lululemon的DSO(days sales outstanding)只有2.38天,而UA是32.85天,耐克是38.10天。這意味著什麽?也就是說Lululemon只需要2天就能把他的賬目變成現金,遠遠高於競爭對手。這也是來自於Lululemon強大的定價權,並且沒有任何的Wholesale業務。這也導致公司的現金周轉率也明顯好於UA和耐克。



我們再看過去幾年毛利率和凈利率的對比。Lululemon的毛利率過去幾年和耐克水平差不多,說明耐克在原材料成本上的控制比Lululemon更強(因為產品本身定價權Lulu更強),但是兩者的毛利率還是比UA要高。我們再看凈利率,Lululemon的凈利率明顯高於兩個競爭對手。整體凈利率過去五年一直在17%的水平。而耐克凈利率差不多在11%,UA差不多是7%。最後我們看ROA,Lululemon也是高於耐克和UA。前者基本上也是在24%的水平,而後兩者ROA在17%和10%的水平。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