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低估值和高增長,前者往往具有確定性,而後者沒有確定性。
當低估值因為總體經濟不振,陷入低增長,是極好的買入時機。因為經濟的規律總是高低相間,週而復始。一旦經濟轉好,低估值回到合理估值,就會有極佳的回報。
當低估值遇到流動性的問題,比如利率提高股市缺乏吸引力,比如股市過度擴容,但基於流動性總是會回到合理的水平,因此,一旦恢復,估值就會得到修復。
當然,最佳的狀態是低估值加上高成長,那麼,當低估值回到合理區域,就會獲取公司快速增長帶來的利潤以及估值上升帶來的利潤。
簡而言之,因為非公司長期轉壞產生的低估值,就產生了很好的買點;同樣,當大盤總體處於低估值的狀態,因為經濟總是增長的,所以,未來的收益就具有了極高的確定性。
低估值買入是王道的原因,就在於一些暫時性的問題總是會過去的,在於人們情緒轉換後,價格又回到價值的身上。
(二)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低估值的時候喊危險;高估值的時候喊安全。
很多人成日關注自己沒有能力關注的宏觀經濟,憂心忡忡。(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哪個是真的經濟學家,哪個是假的;他們也不知道經濟學家是有很多派別的,看
多看空本來就有兩派,如果有第三派,那麼就是中立的。他們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是外行經濟學家,因為往往越外行的人,說出來的東西越淺白;也只有外行的假
冒的經濟學家,敢說自己什麼都懂。)當然,還有一些人精力過剩,喜歡看世界經濟的,可惜的是他們談起歐美經濟貌似頭頭似道,實則狗屁不通。
如果他們現實點,回頭好好想想一個簡單的可以輕易論證的事實,那就是:即使是金融危機,也不比一個股票pe被腰斬更嚴重。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的經濟損失了百分50嗎?歐債危機,歐洲的經濟損失百分50了嗎?我們看到的,最多也就是讓經濟增長停滯罷了。而股票的pe被腰斬,就可以讓一個股票從20元跌到10元。
因此,股民談經濟有問題,不如多關心他買的股票是否估值太高了。因為即便公司一兩年不盈利,也不過損失百分十幾二十的利潤罷了;而買太高估值的股票,一旦回歸,就是玉石俱焚。
高估值是萬惡之源;低估值帶來未來的財富;故事週而復始。讓我們看看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
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時,可口可口市盈率近15倍。1988年到1998年十年間,可口可樂淨利潤複
合增長率為14.7%(略低於15%),1998底年股價達到66元,市盈率46.47倍!淨利潤的增長加上估值的提升,讓巴菲特十年的投資淨值增長
12.64倍,年投資回報率達28%,這是一個標準的戴維斯雙擊。1998年到2011年,可口可樂的淨利潤年復合增速仍然有10%,但十三年間股價沒有
變化,只是市盈率從46.47倍下降至12.7倍,失落的十三年。
(三)
大多人對市場的預期,是中短期預期。不是長期的預期,就像一畝田,你可以預期它明年收成不好或者大好,但一畝田的產量其實是有個定數的。一畝田的長期平均
產量是1000斤,當它有一年的產量是1300斤或者700斤的時候,這畝田的價值其實變化不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根據這畝田長期穩定的產量進行定價
的。但在股市中,因為市場先生的存在,因此當它是700斤的時候,就給500斤的價格;當它是1300斤的時候,就給1500斤的價格。
此外,大多好的公司長期的收益是相對確定的。拉長時間,這些優秀的公司收益率,除了極少數公司,大多相差不大。因此,如果兩個同樣的好公司,他們的估值相差巨大,正常情況下,就讓人擔心是否有透支的問題,或者,會欣喜的發現某些公司因為市場的亂流而產生嚴重低估。
投資是從大概率出發的,是從常識出發的。低估值,除了和自身對比之外,還和這個群體裡的其他公司對比。高估的必然回落,低估的必然前行。輝煌的(透支)將
蒙上塵埃;而遺棄的最終會被發現。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這個本源,就是價值,就是不通過博弈的價格而純粹來源於公司的回報。而當我們假設其他變量相同,
只從估值這個角度入手,低估值當然就是萬王之王。低估百分50,就可以輕取一個好公司5-7年的辛苦經營;高估百分百,則意味這個好公司5-7年的利潤事
先被人領走了。
(四)
不要去考慮宏觀經濟永遠變壞的一天,因為宏觀經濟總是會從陰天,雨天走向春暖花開,買在寒風蕭瑟,賣在陽光雨露後。因為人們總是如此容易被外界影響,同時又不知道只是季節輪轉,只是晨昏交替,只是潮漲潮落。
范仲淹如此描述到: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而季節輪轉後: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低估值買入,是看清了輪轉、交替、漲落,知道太陽會升起,知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通過歷史的經驗確定二十四節氣來推算的春耕夏種秋收冬藏。
雷蒙德·戴利奧(Ray Dalio)整了整襯衣的開領,在他手旁,堆積著成摞的書籍,從知名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的《1929年大崩潰》,到現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的學術著作《美國大蕭條》。屋子裡蔓延著一種安靜的常青藤氣息,以及帶有宗教氣質的絲縷神秘感。
但讓他為公眾所知的,卻是金錢與財富——看似與書卷氣、宗教感毫不相干的事物——特別是近年來他的成功,讓本願意選擇低調再低調的他,不得不走到前台。
這位63歲的美國人有著以下的稱呼:《福布斯》雜誌2011年全球最賺錢對沖基金經理(在市場慘淡的2011年斬獲138億美元),《時代》雜誌2012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索羅斯之後的「對沖基金之王」。
他就是全球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雷蒙德·戴利奧。如今他對宏觀經濟、投資策略的一言一行都會震動華爾街,如同其他行業領袖巴菲特、保爾森一樣,他已經是全球投資行業的風向標。
而這位全球投資大師與中國也有著不少淵源。據國外媒體的報導,中國國家主權投資基金中投公司便委託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作為自己的資產管理者之一,雷蒙德·戴利奧的兒子、「中國關愛基金會」(ChinaCare Foundation)創始人馬修·達里奧(Matthew A。Dalio)一直在為中國孤殘兒童籌集善款,讓他們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馬修·達里奧在接受中文媒體採訪時說,他來到中國,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對中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在他看來,世界未來的希望在中國。」
這些公開的數字和頭銜只是雷蒙德·戴利奧的一面,在投資觀點上,他相當開放並公開,他甚至稱之為「理解的模板」。試問有多少對沖投資者會做到這一點?
但他的個人生活卻相當神秘,甚至可以是他隱秘的一面。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他:易上當受騙、麻木不仁、情商為零、過分簡單化、驚人的自命不凡、古怪、且錯得離譜。
他從不公開自己的愛好。他每星期有五天做20分鐘天馬行空的冥想。他寫過一本叫做《準則》的圖書,並不斷更新版本。在最新版本中,他列出了300條準則,很大的一部分與安·蘭德的《源泉》中的思想異曲同工。而在他的對沖基金公司中,任何新員工都要經過層層的個性審核,來確定他們是否與這家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公司相匹配。審核的原則不用說,自然是《準則》中的精髓。
無論如何,是時候揭開這位全球投資領袖的面紗,分享他的投資智慧了。
哈佛頑童
進入哈佛大學也許並不是他預料到的,但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發現披頭士樂隊的超級冥想並自己嘗試。他說,這使他在學校更加優秀,並把這個成功的習慣一直堅持。
1949年,雷蒙德·戴利奧出生在美國紐約皇后區傑克遜高地(Jackson Heights Queens)的一個與金融毫無關聯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名爵士樂手,母親是家庭婦女。年幼的他可不是一個好學生,他自己說記性差,不愛學習。
同許多美國人一樣,他從中學起便打工賺點零花錢。彼時,恰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一輪小牛市,戴利奧在高爾夫球場做球僮賺取零花錢,而打高爾夫球的商人總把股票掛在嘴邊。年僅12歲的戴利奧便這樣開始炒股了。
他買的第一隻股票是東北航空公司(Northeast Airlines),「我買它是因為這是我唯一買得起的股票,每股不到5美元。當時東北航空快要倒閉了,但被另一家公司收購,股價隨即翻了三倍。因為走運,我賺了錢,當然沒過多久我就把錢還給了股市。從此我知道,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是何等困難,而如果做錯,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事後,他如是向媒體講述了自己的第一筆投資故事。
在他開始業餘投資生涯的同時,這位「差生」進入紐約長島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他在哈佛大學進修MBA。進入哈佛大學也許並不是他預料到的,但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發現披頭士樂隊的超級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並自己嘗試。他說,這使他在學校更加優秀,並把這個成功的習慣一直堅持。
在大學和MBA學習期間,他依舊獨立交易股票。畢業後,他順理成章地在華爾街找到了一份工作,出任多米尼克經紀公司(Dominick &Dominick)大宗商品交易部主任,一年後進入希爾森海登斯通(Shearson Hayden Stone)經紀公司的商品期貨部門工作,利用期貨幫助企業對沖市場風險。不過這是他職業生涯中很短暫的被人管理的時間——因醉酒以及毆打老闆,他被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辭退。
接下來,他說服以前的客戶繼續聘請他當顧問,並在26歲那年成立了布里奇沃特公司,辦公室就是他家臥室。那一年是1975年,全球資本市場正處在熊市之中。
奇蹟生涯
自1975年成立迄今,經過37年的努力經營,布里奇沃特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著1200億美元的資產。他早在2007年12月就對金融風暴發出了預警
默默無名、生逢寒冬,沒有人看好雷蒙德·戴利奧與布里奇沃特公司能生存下去。
但自1975年成立迄今,經過37年的努力經營,布里奇沃特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著1200億美元的資產,麾下Pure Alpha基金總共已為投資者賺取了358億美元的收益。該基金利用宏觀投資策略,從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及判斷中獲利。
這位頑童與現實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就如他說的一句話,「人類永遠不可能設計出蚊子式的飛行裝置。面對複雜的大自然,人類的智慧是不是基於一個蘋果而來的?」他始終相信一種自然的規律和力量。
對自然的喜愛與崇敬,體現在雷蒙德·戴利奧的方方面面。
比如,與許多投資人蝸居在華爾街高聳寫字樓中的格子間裡面不同,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坐落在康涅狄格州韋斯特波特縣一片茂密的林地中,是一幢不起眼的磚石玻璃結構三層樓房。
在這個磚石房子裡,過去20年布里奇沃特的旗艦基金、現有資產超過380億美元的Pure Alpha基金,年平均回報率達15%,安然度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美國網絡泡沫破裂、「911」恐怖襲擊導致的市場動盪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沒有一年的虧損超過2%。
僅以最近一次的2008年金融風暴為例,Pure Alpha的兩隻基金逆勢而出:扣除費用後,Pure Alpha 1淨回報率達8.7%,Pure Alpha 2淨回報率更是高達9.4%。
事後為公眾所知的是,他早在2007年12月就對這場金融風暴發出了預警。2007年雷蒙德·戴利奧在白宮發表了關於次貸危機的講話,根據《紐約客》的文章,他還和財政部和白宮官員做了一次坦率的談話,將一
些數據展示給經濟官員看,警告他們即將到來的金融危機,可是卻沒有人聽他的。
「雷提出的觀點是,他預期銀行系統的損失將是天文數字。」——前布什政府官員回憶道,「所有人都在談論流動性,只有雷說的是償付能力問題」。從那時起,雷就說他是多麼讚賞政府處理經濟復甦的能力。他告訴《經濟學人》:「是我見過最美麗的去槓桿化過程」。
對於自然的喜愛,還在雷蒙德·戴利奧的日常生活中。他的最愛是在這座房子裡冥想20分鐘,有時候是在交易時段。這並不影響他在休息的假日轉身為狂熱的獵人,追逐麋鹿。
對於雷蒙德·戴利奧的成功,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cker)是這樣點評的:「對許多對沖基金來說,成功是捉摸不定的。基金越大,越難以保持出色的表現。雷蒙德·戴利奧25年多來挑戰這種難以成功的可能性。它或許不能證明他有資格躋身最有影響的人物之列。更重要的是,他對經濟這台機器的運轉有著與傳統略有不同的強烈信念,由此做出的判斷具有先見之明。比如,他是第一批認識到美國和一些歐洲經濟體負債和槓桿過多存在風險的人。金融危機期間,有些人認為美聯儲的行動危險,但他對此強烈支持。這也是一個例證。雖然他有一艘航海的船,但他的『遊艇』設備是用來深海探險的。這個事實也反映出Ray的求知慾和活躍的思想。」
投資準則
他撰寫了《準則》並不斷更新版本,這本書,不禁令人聯想到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比哲學著作好讀不了多少的但對投資理解深刻無比的一本書
自2000年以來,布里奇沃特公司員工從不到100人迅速發展到超過800人。但雷蒙德·戴利奧要求所有新入職員工都熟讀他撰寫的《原則》一書,並鼓勵員工在公司會議和日常工作引用和參考《原則》內容。在他看來,「這300條原則是公司的文化航母(culture carriers)。」
《原則》先從概念上(conceptual)講述實現理想目標好與壞的反應,再介紹成功履行計劃所需具體條件。雷蒙德·戴利奧表示,這套五步驟進程(5-Step Process,5-SP)經過多年反覆試驗(trial and error)和集思廣益的心血結晶,是他的成功之道,甚至可以提升到達致人生目標所需的層次。這本書,不禁令人聯想起另一位對沖基金之王喬治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比哲學著作好讀不了多少的但對投資理解深刻無比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顯現出雷蒙德·戴利奧超級現實主義者(hyperrealist)的實質。這個名詞的意思是,世間萬物萬事所各自依循運行的自然法則,當中牽涉到類似因果關係,例如某人做了一件事X,包括物理、經濟和心理的法則會引致後果Y的出現。
在達里奧的理解中,每個人需要深切瞭解和接受與現實融合才會順利達致所追求的目標。而個人或機構的潛能要得到盡情發揮,必須認識原則的價值以及實現目標的進程中去適應(adaptation)原則,正如達爾文說的「最強壯的物種不能生存,最機靈的物種也不能生存,只有適者生存」。而好與壞準則就是實現目標進程時個人面對客觀環境的反應。
雷蒙德·戴利奧相信成功的人生是由現實(reality)、夢想(dreams,不脫離現實的目標)加上實現目標的毅力和決心(determination)組成,而主導夢想能否實現,取決於奮鬥過程的五步。「每一步都是清晰獨立程序,必須按部就班逐項進行,而每個步驟要求不同的才能和紀律去完成。」他在書中寫道。
《金融時報》的一篇評論認為,雷蒙德的個人色彩相當濃厚。《準則》的雄心讓人想起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兩位作者都相當自信,都相信並非由推理得出,而是通過實踐發現的準則。他的哲學是美國夢狂熱的原教旨主義版本。他宣稱,「人們勞有所得」——如果你坐擁約40億美元的財富,這個觀點還是令人欣慰的。他還認為,「人們賺多少錢,大致反映了他們對社會的付出。」
這位和妻子芭芭拉生活在格林尼治5500英呎豪宅裡的富豪,2010年與妻子簽署了巴菲特發起的捐獻活動——宣佈將大部分財富用於慈善事業。「體面地擁有更多財富並不是那麼重要。將我們的財富給予那些急需的人們才是一項優良的投資。」他說。
而在日常,戴利奧卻遵守著勤儉的作風,他幾乎每天都穿同樣的衣服上班。斜紋棉布褲、船鞋,以及名字標牌RAY。他甚至有時候會穿Crocs鞋去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54.html
中國最大的便利店系統是哪一家?7-11?在哪裡?北上廣深?都不是。它叫美宜佳,在東莞。
公開數據顯示,東莞市糖酒集團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下稱美宜佳)的門店數比上海農工商便利集團(擁有好德、可的)和7-11(內地)的總和還要多出近千家,是中國最大的便利店系統。
消費者的便捷性需求是便利店這種業態的生存根基,因為淘寶永遠無法滿足你半夜走在路上口渴時的需求。美宜佳避開7-11等品牌聚集的鬧市區,多選擇居民區、工業區甚至城鄉結合部等租金低廉的地方開店。截至2012年年底,美宜佳門店總數超過了4600家。平均下來,美宜佳將每年新增數百家門店的速度保持了15年。
一個工業區能開家樂福嗎
開店的人叫葉志堅,美宜佳母公司東莞市糖酒集團的董事長。他生於1951年,個頭不高,國字臉,一臉和藹的笑容被下屬解讀為「極具服務意識,沒有政府官員作派」。葉曾任東莞市商業局副局長,將雀巢等跨國消費巨頭「招」到東莞。1989年進入東莞市的國有企業任職,以商業嗅覺敏銳著稱。據說,「以前東莞市商業局下轄十大國企,現在除了政府保護下的食品公司外,都倒掉了。只有糖酒集團(2000年轉為私企)越做越大」。
當地同行稱葉為東莞零售業教父。東莞市便利店行業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均出自糖酒集團,他們一位曾是葉志堅的文字秘書,一位曾是美宜佳的員工兼第一代美宜佳店主。他們互不服氣,但都說:我只服美宜佳,我們都應該感謝美宜佳。他們表示:「東莞所有的便利店公司基本都有美宜佳的血統,要不直接從美宜佳出來,要不在受美宜佳影響的公司做過。甚至有些深圳的便利店公司也是如此。」
1997年美宜佳創立時,葉還沒那麼瀟灑。那兩年他頗感壓力。營業面積在10000平方米左右的沃爾瑪和家樂福要落戶東莞,而佔據糖酒集團一半營業額的美佳超市只有300-500平方米大小—它無法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若與1992進入中國、大小為100平方米左右的7-11相比,美佳超市商品種類又顯得過多。國內超市的未來必須二擇其一。
東莞糖酒集團相信東莞會是便利店生存的土壤。中國北方的冬天過於嚴寒,晚上八九點鐘時行人已大多蜷縮在家中。作為營業時間最起碼16小時的臨街店舖,便利店需要夜行人群的消費額以分擔房租。東莞位於亞熱帶,12月還可以穿短袖。東莞是國內大中城市中本地人口占比最低的城市,這裡的外地打工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長期保持在90%以上。單身的打工仔、打工妹是南方盛行的夜生活的主力人群,有便利消費的需求,也有能力消費。
也不能在南方挑選過於發達的城市,因為上海、廣州的臨街店舖房租動輒數萬元;2003年東莞桑園工業園臨街店舖房租為1500元,2012年時也不過約2500元。太窮的城市也不合適。否則消費者購買一瓶飲料時,會計較便利店與超市之間1元錢左右的價差。東莞是廣東省第三富庶的城市。
或許最適合便利店業態發展的環境因素是,20世紀90年代初上萬家港台商人投資的工廠,將東莞分割成一鎮一產業、一鎮一中心的地理格局。在東莞,市中心的房價並非東莞市最高,房價最高的行政區域又並非交通中心。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市中心意味著適合大型百貨、超市生長的商圈屈指可數。「一個工業區能開家樂福嗎?開不了。但是這些人又有消費需求,那就開小店。」東莞市一家便利店公司的創始人對《創業家》說,但具體在哪兒開店、賣什麼、如何宣傳,糖酒集團在1997年並不清楚。
那一年在東莞市南城區莞太路附近有一間美宜佳直營店堪稱失敗的典型。它身處數萬人的工業區,卻在貨架上陳列30多塊的玉蘭油麵霜。5個員工不是看電視就是打瞌睡。店只有四五十平方米大小,人流卻稀少得被稱為山洞。該店一天的營業額只有1000元,開張沒幾個月就瀕臨倒閉。
當時在糖酒集團負責美宜佳營銷策劃事宜的周星軻決定接盤。他交了3萬元押金,還承諾每月上繳7000元淨利潤。周相信人流會是生意的根基。
「我買了兩個大音箱放在門口,每天都給打工的放流行歌曲:《知心愛人》、《你在他鄉還好嗎》、《999朵玫瑰》、《無言的結局》。我去批發市場找打工妹、打工仔感興趣的麻辣小吃。還定期抽獎,來我這裡買夠10塊錢給你張獎票。當顧客認可我們後,我又把商品結構變成高毛利的,比如保健品。這麼著,夏天接盤,國慶節當日(營收)我就做到了1萬多元,大年三十那天,我做到了2萬元。平時每天的營業額接近5000元。我拎著幾百塊的綠皮人頭馬去還之前欠別人的1萬塊錢。」
1/4的門店退出了美宜佳
1997年時,糖酒集團還不能確定美宜佳該選擇何種成長路徑。以直營店的形式擴張,一個店得新增5位國企員工,管理成本太高;以特許加盟形式擴張則無須擔憂一次性投入的15萬-20萬元 (其中1萬元的加盟費,每月再繳1000元管理費,裝修由加盟商出錢美宜佳負責)開店成本和人工,而且加盟商經營的是自己的事業,美宜佳相信他們會更用心和節約,不至於大白天坐在店舖裡打瞌睡。
對東莞人乃至廣東人而言,加盟美宜佳無疑是一個投資的好出口。即便是在東莞的打工族也能積累下一筆小財富,1998年加盟美宜佳這是個不能掙大錢但是可以居家過日子的小生意。
美宜佳副總經理周振興認為這時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心理開始出現,「找個舒服、賺錢、不看人家臉色的工作好難,不如自己創業做小老闆。而且,中國的投資渠道少啊,那搞什麼呢?開個美宜佳。我們很少做廣告,開好一個店就會有口碑相傳。」
糖酒集團決定以特許加盟為主,由周星軻(周自稱是美宜佳營銷策略的最初設計人)介紹複製店面的營銷經驗。1999年,美宜佳門店數變成99家;2001年,美宜佳擴張至221家。這個數字被天福便利店創始人歐陽華金視為便利店公司的門檻。
「做到200間店,你沒有採購、配送、信息系統的話,你多開兩個店,可能就得關兩個店」。加盟商若自行採購,折衝油價、時間、人力後,與統一採購所耗的成本相差無幾。若將採購、配送統一交由美宜佳總部承擔,店主需要負責的就簡單得多:在美宜佳選擇1500-2000種商品和清潔店面。
1998年糖酒集團的採購、配送能力相對薄弱,儘管瞭解統一採購和配送的必要性,但並未嚴格執行。1997-2001年,美佳超市、品牌供貨商、批發市場成為美宜佳便利店採購來源。配貨在相當程度由加盟商自行解決,周星軻開自己的轎車拉貨。
2000年,美宜佳成為糖酒集團的二級子公司時,周振興已經感受到分散配貨和採購的弊端,「消費者投訴你的商品質量有問題」。這樣的負面評價顯然會影響所有門店。美宜佳決心整頓管理系統:每家門店得寫向總部採購不低於某數字的保證書。
這個要求是美宜佳原有的溝通系統無法承載的。成立之初,總部與門店之間的溝通得經過三四個層級,而且容易出錯。比如報貨,過去的流程是門店將報貨單傳真給總部,但雙方常為傳真而來的字跡清晰與否扯皮。美宜佳副總經理周振興說。「明明只要7個,你給我9個,或者給你6個,還少1個。」而總部對各門店的財務、運營狀況更是知之甚少。
糖酒集團想到了POS系統。美國人發明的POS機外形與收銀機無異,不同之處在於其背後的通信網絡和數據處理中心。在7-11日本創始人鈴木敏文看來,「POS系統對銷售數據的詳細蒐集和對銷售情況的掌握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可以清楚地知道什麼商品在什麼時間段賣掉了多少件賣給什麼樣的顧客。」
2000年年底,經零售專家顧建國介紹,美宜佳高管前往上海參觀了可的便利店。在那裡他們見識了POS系統。周振興沒見到鈴木敏文描述的場景,但對可的「就靠POS系統完成了門店與總部間的統一採購、配送」印象深刻。
顯然,它同樣可以解決美宜佳總部與門店之間的銜接需求。而且糖酒集團認為美宜佳更換設備完成店舖的信息化改造事關全局:數據挖掘可以指引商品結構的調整,還可以增加充值、水電、交通卡等吸引人氣的便利服務項目,未來能賺更多的錢,POS系統不是收銀機,而是數據分析器。
但統一採購的強硬口吻已經惹惱了加盟店主們。美宜佳希望他們買1萬多元的POS機,而不是3000元的收銀機。絕大多數加盟商不讚成更新設備。周星軻當時是美宜佳最大的加盟商,擁有7家便利店。他也做好撤出準備:門店租期到位後不再續簽,也不再開設新的加盟店。
美宜佳仍然要求強行更替設備,周振興回憶說:「公司領導認為必須走出這一步」。最後的結果是,1/4的門店集體退出美宜佳。這些門店之後另行成立嘉和便利店公司,它沿用了美宜佳此前的鬆散管理。今天,在東莞街頭已很難見到嘉和便利店。
周星軻現在認為,「美宜佳的決定是很對的……其實我們也走過這個(無POS系統)彎路」。當時他倒頗為感傷,作為經常向公司提意見的職業經理人,他認為國有體制忽視了他。2002年,有人找到周星軻要求加盟,他順勢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即今天的廣東省第三大便利店公司上好便利店。
事實上,當時糖酒集團的國企改制已經進入了尾聲。2003年,東莞市糖酒集團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成為大股東。國資在接下來的10年內逐步蛻化,截至2012年管理層持有的股份合計已經超過50%。糖酒集團則持有美宜佳62%的股份。
這個過程中很難不經歷人才流失的環節。2000年時已經由葉志堅秘書轉任美宜佳總經理助理兼管理部經理的歐陽華金決定離開。他在糖酒集團負責過代理、貿易等業務後,自認為其外地人的身份很難繼續高昇,又因為「美宜佳的賺錢效應,開始的時候加盟商都賺到錢,」2004年,他成立了今天為廣東省第二大便利店公司的天福便利店。
糖酒集團並不理會,繼續完善美宜佳作為投資創業平台所需要提供的關鍵服務:物流。2002年,美宜佳的兄弟公司時捷物流承擔起美宜佳的物流任務。隨後美宜佳又興建兩萬平方米大小的倉庫。到2012年,時捷物流每天都有幾百輛貨車為店舖配送貨品(美宜佳門店為兩天配送一次)。
隨著支持系統的逐步完善,2003年年底美宜佳開始向廣東省其他城市複製自己在東莞的發展策略。與之相比,天福便利店這兩年才開始完善它的POS系統,增加能招徠顧客的手機充值等便民服務,而上好便利店據說至今未實現統一配送。
不過,這些美宜佳的隔代公司倒是認命。他們覺得,你創始人商業敏感度高,公司起步早,又在2001年不惜代價將公司扭上發展的正軌。趕不上。周星軻說,美宜佳怎麼都不願意離開廣東省,那我們不能重複這個定位,我們就走出廣東省。歐陽華金則採取跟隨戰略,「我們不期待超過美宜佳,跟著美宜佳屁股就可以了。」天福便利店的加盟費、管理費均為美宜佳的一半。
失敗的電子商務試水
2007年美宜佳在珠三角已漸成密佈之勢,其統一採購、配送、POS系統初見大成。2010年,淘寶網找上門來,希望與門店數超過2000家的美宜佳商量「電子商務的最後一公里怎麼做?」這時,美宜佳才開始思考電子商務與自身的關係。
「我們的門店遍佈廣東省,這是最大的資源,每天有150萬消費者光顧我們的門店。但我們怎麼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務,讓消費者網上購物,上門店取貨?」
百思不得其解。美宜佳決定先建立一個網站,在網絡上賣貨。2010年10月份,美宜佳生活館上線,美宜佳期待它「涉及居民生活的都可以嘗試著去做,一個美宜佳店就是大賣場」。
一直觀察美宜佳的歐陽華金認為讓消費者上門店取貨的思路錯了:消費者既然從電腦下單,就不願意去門店去提貨。如果人不在,可以讓門店幫忙收一下,但我人在家裡下單,就是等著送貨上門。網上消費的人,就是不想出門那種人。
最大的阻力來自店主。2011年6月,美宜佳期望門店幫它貼宣傳海報、逢人即推薦生活館,被加盟商拒絕。「店裡有的商品,生活館裡都有。我賣20塊錢,在網店裡賣18塊。你叫我們怎麼給你推」。東莞中塘鎮的加盟商陳細根說。陳在3個月內通過電子商務賣了幾千塊,不足他店面一天的日營業額。而他竟然獲得美宜佳電子商務推廣的獎項,其他門店的推廣效果可想而知。
門店抗議過大,3個月後,美宜佳生活館又轉型為團購,但在陳細根看來毛病同樣很大。「團購的商品都是家庭用品之類,洗衣液賣得很便宜,但誰去買?你叫二十幾歲的人去團購這個嗎?家庭婦女才會買,但在東莞四十歲左右的婦女可能不會上網。」團購對陳的門店沒有發生任何影響。
由於試運行效果欠佳,2012年夏天開始,生活館的網站暫停服務。陳細根覺得美宜佳試水電子商務沒錯,但目前的經驗是,它瞄準的客戶群不會上網,會上網的客戶群卻跟加盟商門店的商品結構類似。這讓美宜佳感到頭痛。「觸網有個很艱難的過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未來我們商品的選擇跟線下會是兩回事。但究竟該賣什麼?商品選出來後,營銷模式也應該不同,怎麼去宣傳?」周振興說。
他只能安慰自己,「沒關係,這麼大個門店系統,我怕什麼?慢慢來。」
廣東連鎖零售體系
廣東是中國輕工業消費品的生產製造中心,企業從傳統的製造業要往市場走,要控制終端,用連鎖經營的方式,確實比較有效,比委託給各地的代理商,甚至賣給家樂福等大的商場,幾個月拿不到貨款要有利。有些企業實力不足,只能自己做旗艦店、直營店打造形象,通過加盟店的方式擴大市場,改變了原來的產銷、批發模式。另外,廣東的購買力佔全國12%,深圳、佛山、廣州市場加起來都超過北京和上海的市場。廣東人有錢,錢需要有投資出口,放銀行是一種方式,買股票也是一種方式,買商舖、買房子也是一種方式。投資一個成熟的特許加盟的項目,和投資其他的金融產品是一樣的。
i黑馬 導讀:人稱「分析師之王」的Horace Dediu發表了一篇短文,展示前六家規模最大的PC廠商去年第四季的銷售、營收、毛利和獲利等情況。根據他的圖表,毫無意外地,前六大個人電腦廠商中以蘋果賣出的電腦最少,但是獲利最高的卻也是蘋果——甚至比另外五家個人電腦大廠(惠普、聯想、宏碁、戴爾以及華碩)加起來還多!
在對蘋果公司的一系列分析上, Asymco 創辦人、素有「分析師之王」之稱的Horace Dediu 以其專業的精神和精準的預測為外界所稱道,其分析常常被彭博社、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福布斯等媒體引用。
傳統PC 市場正在萎縮,蘋果獲利稱王
PC出貨量被智能移動設備追過並不是新聞,但Horace Dediu指出,PC不僅連續四季出貨量減少,在今年第一季的出貨量甚至萎縮超過10% 2,幅度之大或許是過去20年來僅見。
Horace Dediu 分別以六張圖表對六大個人電腦廠商做比較:
以銷售量來看惠普最多,聯想居次,蘋果最少;以平均單價來看,蘋果最高,其次是戴爾,宏碁最低;營收的部份Dell 居冠,蘋果第四,宏碁最低;營運利潤則是蘋果最高(18.9%),最低的是宏碁(不足2%);每賣出一台電腦,蘋果可賺得超過250 美金,其他五家則是不到50 美金;最後一張是獲利圖,蘋果在Mac 上的獲利超過其他五家廠商的總和。Horace Dediu 指出蘋果的獲利大概佔了整個PC 產業的45%,比他們在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72%)差,但也「不錯了」。
Horace Dediu 的分析方式或許有討論的空間,因為蘋果是前六大廠商中唯一自行開發操作系統的,而其他五家廠商必須就操作系統(Windows)支付微軟授權費,這顯然侵蝕了他們的利潤。不過個人電腦市場高峰已過應是不爭的事實,例如華碩頻頻嘗試發展不同於傳統人電腦的產品,而戴爾與惠普已逐漸將發展重心轉移,戴爾甚至已經下市,尋求更靈活的策略運用空間。
但Horace Dediu 指出蘋果並非對個人電腦市場衰退免疫,只是他們還有龐大的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市場,以及來自內容和服務的營收等。那其他PC 廠商該怎麼辦?Horace Dediu 認為他們恐怕只能把希望寄讬在微軟身上,希望其發展策略是正確的,不過……
Sounds risky.
聽起來很危險。
英國石油公司(BP)12日發佈了最新的《世界能源統計評估》(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本文將繼續與讀者分享其中的一些精彩圖表。
相關鏈接:BP圖表(一):2012年美國石油產量增長創歷史之最
要點回顧:
【煤炭篇】
北美的煤炭儲采比(reserves-to-production ratio,R/P比值)最高,為244年,因該地區煤炭產量下降。
2012年,世界已探明煤炭儲備較10年前下滑,但仍能夠滿足109年的全球生產,這一R/P比值是所有化石燃料中最高的。
去年全球煤炭產量增加2%。亞洲貢獻了所有淨產量增長,抵消了美國產量的大量減少。去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增加2.5%,低於4.4%的十年平均增速,但仍是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亞洲貢獻了所有的淨消費量增長。
2012年的世界人均煤炭消費情況:
【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篇】
可再生能源供應了全球4.7%的發電量,其中歐洲和歐亞大陸的比例為8.2%。
世界核能發電量減少了6.9%,為連續第二年減少,且為紀錄最大跌幅。
去年世界生物燃料產量下滑0.4%,為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2012年大圖表】
石油仍然是全球主要燃料,佔世界能源消費量的33.1%,但這一比例是有記錄以來最低,且石油已連續第13年喪失市場份額。
在亞太地區,煤炭仍是主要燃料。2012年,亞太地區約佔全球能源消費量的40%,且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69.9%。亞太地區是唯一 一個對單一能源依賴度達50%以上的地區。
從儲采比來看,煤炭仍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化石燃料(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已大幅增加)。
頁岩油氣開發技術革命讓美國能源產業煥發第二春。英國石油公司(BP)上週公佈的最新《世界能源統計評估》顯示,去年全球石油日產量增加190萬桶,其中美國日產量增加100萬桶,排名全球第一。
關於社交營銷,說成功案例的比較多,談失敗的比較少,看到杜蕾斯的一個失敗案例,很有意思。有幾個信號值得關注:
1、社交營銷正在成為主戰場。未來五年,不少公司將把22%的預算投向此類營銷活動,而當前這一比例僅為8%
2、過去,品牌依賴於廣告;未來,品牌依賴於跟用戶的互動。甚至是激發用戶的參與感。上次見雷軍,他說小米本質上賣的是參與感,找時間寫篇文章。
3、隨著越來越多大品牌的加入,社交紅利正在下降,用戶的G點變得越來越難以挑逗,需要更加創新的手法。
======小杜杜的分割線:
來源:彭博商業週刊 文/Andrew Roberts 翻譯/魏群
緊急避孕用品,蝙蝠俠!在近期發起的一項網上營銷活動中,杜蕾斯(Durex)請Facebook用戶來投票,決定哪座城市應享有「緊急避孕套」送貨服務——這項服務是為了讓那些手頭沒有避孕用品的戀人能夠通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或筆記本,享受到快速送貨服務。得票最多的是巴特曼市(Batman,英文拼寫與「蝙蝠俠」相同)。
巴特曼是土耳其東南部一個省份的首府,這裡盛產石油,居住著保守的穆斯林居民。社交媒體專家認為,這場投票的結果幾乎毫無疑問是被網絡流氓所主導。Facebook投票活動頁面顯示,巴特曼的得票數為1577票,超過了巴黎和倫敦。為期兩個月的推廣活動於4月份結束,之後,該頁面一直訪客寥寥。
利潔時集團(Reckitt Benckiser Group)旗下的杜蕾斯所遭遇的尷尬局面說明,品牌選擇社交媒體作為營銷平台是存在風險的。
杜克大學福誇商學院調查顯示,市場營銷人士預計,未來五年他們將把22%的預算投向此類營銷活動,而當前這一比例僅為8%。「不管哪個品牌,只要是想與消費者保持互動,都不得不涉足社交媒體領域。」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分析師黛布拉·埃荷·威廉姆森(Debra Aho Williamson)說,「但……也可能把事情搞砸。」
麥當勞(McDonald's)就是其中一例。2012年1月,麥當勞出資在Twitter上發起了#McDStories(麥當勞故事)話題,蒐集對麥當勞餐廳表達好感的帖子。但是,發表評論者卻拿肥胖問題和糟糕的食物來開玩笑,使得麥當勞不得不在發起話題不到兩小時之後,就草草結束了這一活動。相比之下,2月份「超級碗」期間Mondelez International的遭遇似乎要好一些。在照明設備故障致使比賽延遲之後,負責Mondelez旗下奧利奧餅乾的廣告公司在Twitter上寫道:「斷電?沒問題」,並加入了一則廣告的鏈接,內容是:「看不見也能投球。」Mondelez並未披露奧利奧的銷量是否因此得到提振,但它表示,這個帖子被轉發了超過1.5萬次。威廉姆森說:「這使得其他品牌紛紛另眼相看。」
總部位於倫敦的Recipe Advertising公司的戰略總監馬克·斯通(Mark Stone)認為,全球最暢銷避孕套品牌杜蕾斯原本可以避免這場尷尬,只要它將投票限定在少數幾個城市,而不是讓投票人任意選擇城市。「因為黑客們隨時都在尋找機會製造麻煩,所以你想要確保,你們已經採取了預防措施來避免出現任何混亂狀況。」斯通說,「有必要制訂一個應急預案。」斯通曾與利潔時旗下其他品牌進行合作,包括爽健(Scholl)足部護理產品。
對杜蕾斯而言,巴特曼投票事件是少見的失誤。杜蕾斯在過去三年中一直在穩步增長,這得益於新產品的推出、在新興市場的擴張、容易記住的廣告以及與消費者加大網上互動力度。去年,杜蕾斯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一項活動,讓消費者自行設計新的杜蕾斯包裝盒並進行投票。最終的獲勝方案將避孕套設計成了一對戀人擁抱在一起的形象,後來,杜蕾斯的新包裝採用了這一設計。這項活動在六週之內吸引了5萬種設計方案,設計競賽網站的訪客也達到了140萬人次。利潔時首席執行官拉凱什·卡普爾(Rakesh Kapoor)4月份向分析師表示,在杜蕾斯,「我們確實提升了我們的創新能力,我們的創意。」
利潔時表示,公司不會在巴特曼或其他任何地方推出「緊急避孕套」服務。這項服務僅去年年底在迪拜短暫推出了一段時間。利潔時發言人安卓利亞·道森-謝潑德(Andraea Dawson-Shepherd)表示,杜蕾斯的社交媒體營銷「將進入新的領域」。
無論如何,巴特曼都不太可能成為「緊急避孕套」服務的前哨。《悅游》(CondéNast Traveler)雜誌對這座城市的描述是:「怪異的水泥建築在寸草不生的高原上蔓延開來,這裡沒有真正的歷史遺蹟」,它對遊客的主要賣點就是城市的名字。對於最近的這場鬧劇,當地居民並不感興趣。在杜蕾斯的活動中勝出「是個天大的笑話」,來自鄰近城市馬爾丁的可持續發展諮詢師阿卜杜拉赫曼·泰梅爾利(Abdurrahman Temelli)說,「我是庫爾德人,我知道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所以說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文化帶有宗教色彩。」
總之 土耳其巴特曼市贏得了杜蕾斯在Facebook上舉辦的一場避孕套競賽,之後,杜蕾斯放棄了這一推廣活動。
| ||||||
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稱,將繼續重點發展同業和金融 市場業務 ◎ 本刊記者 凌華薇 李小曉 見習記者 吳紅毓然 文7月16日晚上8點整,窗外下著蒙蒙細雨,各家商舖已開始打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26層,稍顯狹小的行政樓層會議室,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準時步入。 55歲的李仁傑兩鬢略染銀灰,與灰色西服、金絲邊眼鏡十分相配。 這也許是中國銀行業內目前最受關注的一位行長。 李仁傑曾在中國人民銀行福建分行供職12年 ;1998年,他從長城證券董事長任上離職,加入興業銀行。2002年,李仁傑從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升任總行行長至今。2007年,興業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後,從偏于福建一隅的一家普通股份制銀行,變得引領行業之先。 2003年,財新記者在福州第一次採訪李仁傑時,興業銀行剛剛引入恒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三家外資戰略投資者,價格是市淨率(P/B)1.8倍。現在,興業銀行的 A 股市價是P/B不足0.8倍,即股價在淨資 產基礎上打八折。但這不妨礙很多投資人仍把興業銀行視為最會賺錢的銀行。 一是,借助銀行業多年的高速增長,早年的投資人實際盈利頗豐。2003年興業銀行的總資產只有2600億元,不及2012年末資產總額3萬億元的十分之一。 二是,興業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ROE)多年保持在25% 以上,居業內前三甲,更是指興業銀行每每領創新之先的市場化形象。自2005年首推“銀銀平台”以來,在業內看來,興業銀行已將同業業務做到極致。 我們談到近日一部網上紀實性小說《同業鴉片》 。匿名的作者出自金融業內,內容糅合了6月“錢荒” (參見本刊2013 年第25期“銀行履險” )和此前債市機構違規“養券” (參見本刊2013年第15 期“債市碩鼠” )等內容。 小說描繪的市場贏家“藍興銀行”之精明、彪悍的作風,很像在影射興業銀行。被問及此,李仁傑笑稱“只看過兩章,太過演義” 。 談起6月29日在上海陸家嘴論壇上,被記者圍追堵截到洗手間的窘人經歷,李仁傑直稱,並不存在“錢荒” ,由此回答了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市場格局變化。在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從業內指出的隱性擔保“軟肋” ,到如何解決風險控制,再到銀行業與宏觀經濟的互動,李仁傑正面回答了不少業內關心的敏感話題,亦不乏避重就輕的太極。 “興業銀行已經準備好了,面對市場和政策可能出現的變化,我們充滿自信。 ”對於當下對同業業務的監管限制,利率市場化進程提速可能帶來包括同業業務利差趨於逼仄的威脅,李仁傑如此作答。 數據顯示,2012年,興業銀行同業業務增速不到50%,而招行、建行、寧波銀行增速都在60% 以上,民生銀行增速達150% 以上,平安銀行更超過300%,它們顯得更為激進。 對於近期不少銀行模仿興業銀行“銀銀平台”盈利模式的競爭局面,李仁傑表示, “銀銀平台還並沒有做到極致” “興業最不怕的就是競爭” 。 沒有“錢荒” 財新記者: 6月底銀行間市場的“錢荒”問題幾乎變成了全民話題,一些銀行成為輿論焦點。你怎麼看? 李仁傑:中國的金融體系跟國外完全不一樣,不存在所謂“錢荒”的問題。各家銀行在央行有20% 的存款準備金,整個金融體系在央行還有1%-2% 的超額準備金,例如興業銀行超額準備金就在2% 以上。從這個角度看,不存在所謂“錢荒” 。所以, 央行也不斷聲明, 總量而言,不存在“錢荒” 。 之所以會出現6月份的情況,其實是多個偶然性因素疊加在一起,並被一些輿論故意放大了。我在興業銀行6月26日的投資者交流會議上就表示,這種情況是短時的,不可能延續到7月底。 試想一下,如果這種狀況長期持續,利率居高不下,則國債發不出去,政策性的金融債也發不出去,這幾年蓬勃發展的銀行間市場的融資停滯,再接下來可能會影響到各家銀行的信貸定價,這都會對宏觀經濟的穩定和中國實體經濟造成衝擊。我相信監管當局並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 這次很偶然的流動性緊張,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震動,我認為是因為央行的貨幣政策的傳導與金融機構對央行貨幣政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一些時間差。沒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再加上今年以來國外的分析師及媒體不太看好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國內也有呼應,一時間市場氣氛很緊張。我認為 這是不理性的,不可持續的。 在這種氛圍下,大家難免心慌,都會做預防措施,未雨綢繆。當時我們也把超備(指商業銀行存在央行的超額儲 備金——編者注)加大了很多。比如說,我們正常超備,200來億足夠了,再加上還有六七百億高流動性的債券,作為第二超備。但那段時間,興業銀行的超備平均都是五六百億元。全市場都採取這樣的措施,就形成了所謂的“錢荒” 。 財新記者 :市場認為央行希望借流動性警示,推動金融機構主動去杠杆。這次事件對興業銀行的影響有多大? 李仁傑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在經歷一段時期資產負債表的大幅擴張後,去杠杆有利於擠出經濟中存在的泡沫,促進結構調整,提高未來供給的效率,提高潛在增長率。中國的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的減杠杆、放緩規模增速是必要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充分理解央行。 作為金融機構,對宏觀形勢應有自己的理性分析。自去年11月以來,市場流動性就比較寬鬆,我們預期央行一定會關注到 M2的增長速度太快,因此年初就定了調子,要調結構、降杠杆、適當放緩發展步伐。四五月份,我們密集召開了幾次經營管理層會議,包括自營投資業務委員會、資產負債與業務管理委員會、行長辦公會等,把減杠杆作為硬任務,不強調以資產規模擴張為目標。 原來我們的同業業務是根據資產配置來決定負債的,現在資產配置減少了,杠杆降低,同業負債也相應少了。 6月底,我們也有限制資產業務,防止月底沖規模,目的是擠“泡沫” 。 但那段時間並沒有嚴格限制資金拆出,也沒有做一些所謂“技術化的動作” 。 當時有一些銀行申請央行延長支付系統服務的時間,但興業銀行從未出現需要央行打開特別交易“窗口”的情形。 財新記者:所以興業在這次事件中並非受害者?你們如何把控流動性風險? 李仁傑 :金融市場業務,興業起步比較早,對市場比較敏銳,也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懂得如何管理流動性風險。 我們隨時都掌握得到全行全盤的資產錯 配和流動性的狀況,至今從未出現過支付困難的情況。 首先,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宏觀分析的團隊,對宏觀政策能做到前瞻判斷;第二,我們有機制,可以靈活地對資產 負債、業務節奏做出安排、調整; 第三,我們內部的調控系統是相對比較先進、成熟的,主要通過內部的FTP,引導內 部轉移定價和外部報價,司庫管理職能歸屬總行計劃財務部,跟金融市場、企業金融、零售銀行三大條線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傳導機制,能把市場的變化及時傳導到興業銀行的整個體系,對市場的反應是比較高效的。 財新記者:有人說這次“錢荒”是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搶奪流動性的一次預演,且利率市場化可能對興業這樣對資金價格比較敏感的銀行影響較大。你怎麼看? 李仁傑: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必然趨勢。 利率市場化後,從長遠看,不單是興業,整個銀行業都將面臨息差縮窄的現實。 從現有的興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來看,我們的優勢是實行市場化利率定價的業務比重相對較大,利率已經比較市場化了,並且積累了一些市場化利率定價的經驗和靈活的管理機制。第二,興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新興業務已經預見了今後市場化的需求、方向和趨勢,做了一些提前布局。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負債結構中財政性存款的比重小,所以今後財政存款市場化對我們的影響就很有限。第三,一個國家在特定的時期,息差、利差是客觀存在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整個國家的貨幣政策、供需關係的影響等。比如美國完全利率市場化了,但美國有些銀行的利差仍然非常高。 息差縮窄必然推動銀行不再過分依賴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必須大力開拓中間業務等其他新興業務。同時,也要求銀行具備更高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定價能力。因此,這些年我行在建立合理的定價機制、建設有效的風險識別系統和定價系統、培養和引進利率定價和利率風險管理人才方面加大了投入。並且在提高全行綜合服務能力,提高客戶忠誠度,加強中間業務發展方面下大力氣。我們很有信心去迎接利率市場化的到來。 同業先鋒 財新記者 :近年來,興業銀行是銀行同業業務創新的急先鋒,甚至被稱為“同業之王”。這次流動性危機發生在同業市場,是否意味著興業另辟蹊徑的發展模式受到了挑戰? 李仁傑:發展到今天,商業銀行同業活動項下統計的業務範圍很廣泛,我覺得首先要厘清概念。 我們把同業業務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本身集中的是企業集團內部的存款,但現在算作同業業務。此外,交易所存款、通道業務也都屬於同業。興業銀行的這類業務量很大,我行實現了所謂全口徑覆蓋,就是指對財務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非銀行業務基本全覆蓋。 第二類,中小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 比如銀銀平台,現在的成員有超過400 家中小商業銀行,連接網點超過2萬。 剛開始不是為了資金往來,而更多是服務、清算。現在合作越來越多,有的是清算服務,有的是資金買賣。中國目前資金相對比較多的是“農”字頭的機構,如農信社、農商行,資金比較穩定。這類業務一方面是基於我們對他們提供的服務,一方面是他們有需要在市場上賣掉資金,和國外大量的儲蓄銀行一樣,這種業務實際上是一種互補關係。 第三類,我們和大中型銀行的資金往來。這一類可能更多偏重于資產,我們做買入返售、同業待付,也跟這些銀行的分支機構做一些資金往來業務。這一部分的資金往來有一定的同質性,相對沒那麼穩定。 在我們的同業業務中,重點鼓勵前面兩類,第三類不是重點,基本上是根據資產配置的需要來發展。如果資產配置不需要,就會壓縮這一塊。 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成為興業銀行的傳統優勢業務,一是因為我們起步比較早,業務發展節奏比較穩健、合理。 我行同業業務從1996年開始起步,從證券資金清算業務開始切入,證券資金清算業務量曾連續多年位列全市場前三名。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並組建專業隊伍、豐富完善產品體系,從證銀合作向銀銀、銀信、銀保、銀財合作,以及場內資金交易、代理貴金屬、衍生產品交易、資產管理等領域延伸擴展,形成比較完整且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金融市場板塊。 二是堅持“大同業、寬領域”發展,業務結構比較均衡、多元。從客戶結構看,基本實現對各類銀行同業、證券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的全覆蓋,客戶主體、類型比較均衡。 三是嚴格風險管控,始終堅持前、中、後台分離,建立完善的防火牆和風險隔離制度。近兩年,與條線專業化改革相配套,進一步實行風險團隊、窗口“內嵌” ,實行矩陣式管理,風險管理的敏感性、專業性和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業務發展總體健康、可持續。 作為一家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先人一步的業務創新能力的銀行,未來,我們仍將堅持這一經營特色,繼續把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作為一項戰略重點來發展。 財新記者 :同業資產和負債存在的一大問題,被認為是規避監管,實際放大了商業銀行杠杆,增加了風險。對此,你怎麼看? 李仁傑 :關於同業業務,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我很贊同一些業內人士的觀點,即中國銀行業的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太單一。 有人說,銀行就是做存貸款,似乎存貸款之外就是不務正業。這是非常錯誤的。事實上,國際上的銀行,存貸款業務占的比重都不高。中國最大的工商銀行,它的貸款業務占的比重也不斷下降。這些年,銀行不論是資產還是負債,都在不斷豐富,這是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也反映了我們原來的科目設計不相適應。應該全口徑地看銀行的資產 負債,不要認為貸款之外的都是影子銀行,都是躲避監管。比如債券買賣,多發生在同業市場,但都是在表內的,都是受監管的,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約束的。 所以大家不要簡單理解,望文生義,憑想象把它妖魔化。 資產業務的不斷豐富,是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客觀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來的會計統計不夠細緻。比如,理財業務,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說,理財業務其實是一個債權式的直接融資。作為商業銀行,無非要把它做得更加標準,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規範,把合適的產品介紹給合適的客戶,對客戶進行合理的分類,對客戶的風險進行合理評估。 對客戶而言,就是風險自擔、買者自負。 作為商業銀行來講,今後貸款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小,業務收入會更加多元。我們對迎接這種大趨勢充滿信心。 未來的投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資產 管理業務代表了新興業務的主要方向,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制度安排,相信在未來的競爭當中,我們會有很好的表現。 財新記者: 興業銀行創立的“銀銀平台”模式是特色和優勢,但近日平安銀行推出了金橙聯盟,此前民生銀行發起的亞洲金融合作聯盟,南京銀行發起銀行間市場資金聯合投資項目等,請問,銀銀平台作為創新之舉,不被複制的“護城河”在哪裡?銀銀平台是不是已經做到極致? 李仁傑:大家都看好,說明我們這種模式是有商業價值的。市場這麼大,有競爭才有進步。大家都可以做,就看誰有核心競爭力,不能因為別人也做就不做了。前些年有的銀行也想做,但沒能成功。而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實踐並積累了很多年,對此我很有信心。 當然,銀銀平台還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的空間。舉個例子,今後國家要推存款保險制度,存款成本可能會更高,再加上息差收窄,今後可能不是簡單地追求存款越多越好,因為你要存款多,相應要付出的成本也要多,同時運用資金的壓力、對資本的壓力也更大。但如果你具備很強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的能力,能為客戶提供很好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服務,一方面客戶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銀行的各種成本,包括資金成本、運營成本、資本成本等都更低,還能吸引更多客源,所以銀銀平台的理財門戶還大有文章可做。今後如果條件成熟,也不排除把這塊業務剝離出來,成立獨立的公司來做。 風險預提 財新記者 :對於迅速做大的同業資產,業內擔心,存在“抽屜協議”,即出售同業資產的商業銀行提供了“隱性擔保”,而總行並不真正掌握風險的敞口。作為一行之長,你是否擔心這個問題? 李仁傑 :不排除在特定時期、部分業務上可能存在“抽屜協議”的問題,但我覺得這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不是普遍存在,也會很快消失。 首先,現在大中型銀行做審計都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我們已用了十年。 之前一直是安永,現在是德勤,它們也同時審計其他銀行,審計是比較嚴格專業的。如果大量出現你所說的情況,審計師是會發現的。 其次,我行對外擔保業務有嚴格的內控審批制度。 再者,在對分行的管理方面,總行可以監測到所有交易。關鍵在於管理掌握的尺度寬嚴、執行的力度大小,只要總行重視,沒有查不出來的。從我們的情況看,對基層的管控始終是有力的、到位的,這方面我們有充分的信心。 財新記者 :對同業業務可能出現的違約,你有何準備? 李仁傑:在多年發展過程中,興業銀行始終高度重視風險管控,實現對各類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合規風險等的全面有效管理,從未發生重大風險損失。 當然,基於審慎、穩健的原則,我們在內部管理上,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加提了幾十億元的撥備,算是未雨綢繆。 財新記者:目前外界都在討論,監管部門可能要對同業出一套限制政策? 李仁傑 :關於這個問題,我非常贊同新一屆政府關於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其實經濟活動也好,金融活動也罷,政府不應太多干預,也不要出太細的政策。 出了很多政策如果沒有執行,也就沒有效果。政府應該因勢利導,就是在基本的制度上去做一些要求。比如說賣者有責,風險買者自負,信息披露如何規範,產品如何更加標準化,如何做好資產證 券化等。現在存在著一種心態,即用管信貸的思路來管非信貸的業務。 我個人覺得,短期內不會針對同業業務出台過於具體的限制政策。第一,這涉及很多系統性的制度調整,無法一蹴而就。比如,同業業務的定義還不甚清楚。不先厘清定義和分類是無法真正實現規範的。應該先深入調查,把制度和現象理清,再根據不同的情況做規範。 比如,同業市場要細分,拆借市場就是拆借市場,通道業務要更規範,走上資產證券化之路。這也是我這些年一直在呼籲和準備的。從興業銀行自身來講,對同業業務,內部已經做了分類,有相應的規範化的管理要求。 財新記者:你感覺監管層支持興業銀行的一次次創新嗎? 李仁傑:監管層歷來都支持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我還沒遇到過哪個監管官員對我說,你們做錯了,你們銀行只能做存貸款業務。只要合規,透明、盡責,監管層肯定會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