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資本之王讀書筆記及併購基金

http://xueqiu.com/9262363803/24095684
因本人倉位中持有一個券商組合,之前寫過幾篇關於海通證券和中信證券的文章,主要是進行整體資產負債表和業務框架的研究。隨著券商創新業務的開展和槓桿率的提升,證券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必然越來越複雜,因此研究證券公司的具體業務特點變得越來越有必要。

我之前提到要寫一個系列,包括資產支持證券、併購基金、做市商制度、收益互換等當前創新業務熱點。今天是第三篇,主要是關於併購基金。本文主要是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出現,部分內容已經發表在本週六出版的證券市場週刊上。

第一篇: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案例研究」(http://xueqiu.com/9262363803/23888390)
第二篇:"證券公司信貸業務研究"(http://xueqiu.com/9262363803/23959897

5月中旬股票市場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大事件:資本市場聲名顯赫的大佬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和大股東平安信託相互責罵,好像潑婦罵街一般,讓人大跌眼鏡。「平安進來後,家化集團便名存實亡,只有賣資產,我一直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法人結構決定他們不能為所欲為!」5月13日,執掌家化集團28年的家化股份董事長葛文耀突然在微博上聲討公司大股東平安信託。從葛文耀的意思看,貌似平安信託也企圖染指家化股份。隨即平安信託強硬回應,稱家化集團個別高管私設小金庫,侵吞公司與退休職工利益,涉案金額巨大。此前在5月11日,家化集團召開臨時董事會議,罷免葛文耀在家化集團的職務,由平安信託副總經理張禮慶出任家化集團董事長。

從公開報導看,大概是因為平安信託賣了家化集團的資產,而且還要阻撓葛文耀收購海鷗手錶,把老葛惹火了。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起典型的併購基金和管理層衝突的案子,於是想起看看」資本之王」。這本書介紹了私募之王黑石集團成長史,展現了世界最著名的併購基金公司黑石集團創始人之一史蒂夫施瓦茨曼的人生經歷,以及他與黑石的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黑石、乃至整個PE行業在不同環境下的發展軌跡。

併購基金屬於私募股權基金,是以控股或者私有化的方式控制目標企業,對目標企業的業務、管理團隊等進行重組改造,待其盈利改善後退出,以獲取收益。併購基金的收購資金通常來源於募集的資金和債券市場或者銀行併購貸款。併購基金的投資對象主要是陷入經營困局又有潛力可挖,有一定的業務基礎的企業,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成熟市場中,併購基金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中所佔比重較大,對促進企業兼併重組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併購基金作為替代資本市場,對股權和債券市場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本文無意對平安和家化做是非評判,只是借這起事件研究併購基金的特點。請中國平安和上海家化兩邊的朋友勿拍我磚。我先來介紹一個書中的經典案例,以便展開分析。

塞拉尼斯是一家總部在法蘭克福的化工製造商,因經濟蕭條而陷入困境。黑石看中塞拉尼斯,是因為這是一家主要業務在美國的公司,經歷了多次併購且在德國上市。黑石認為如果塞拉尼斯重新在紐約上市,市場將會給出比德國股市更高的現金流倍數估值。除了跨境套利外,黑石也認為化工行業低估,隨著經濟上升,成本降低,利潤將大幅增加。在重組過程中,黑石設立了一家控股的空殼公司,這家公司除了少數由黑石以及黑石管理的基金注入的資金外,主要通過貸款進行收購。獲得控制權後,黑石立即按照如下手段對公司進行重組。

1,調整管理文化,從內部提升新任CEO,以便更對美國投資者的胃口,以完成最終的IPO。

2,向塞拉尼斯注入資金,並且塞拉尼斯發行優先股以籌集運營資本。

3,調整組織結構,消減管理費用

4,裁員減薪,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出售虧損業務

5,通過收購兼併擴大業務範圍,在經濟回暖時提價,提升現金流

6,由塞拉尼斯借錢分紅給黑石,黑石順利收回大部分投資。

7,在獲得控制權8個月後將塞拉尼斯在紐約IPO上市,然後陸續賣出股票套現。

黑石及其投資者在這筆交易中獲得利潤29億美元,是投入資本的5倍,也是其公司歷史上最大的單筆業務利潤。後來黑石在總結經驗時認為:行業週期性上揚,股票在美國的高估值使得公司獲得了大部分利潤,剩下的原因要歸功於運營改善。這個成功經驗和價值投資者的獲利途徑有些相似。

這是一起典型的併購重組案例,作為參照,讓我們仔細看看上海家化在平安信託成為大股東後發生了什麼。葛文耀的微博明確提到平安信託賣掉了家化集團的資產,另外據媒體報導,平安信託也阻止了家化投資手錶和精品酒店。據上海家化公告,家化集團掛牌價格為51億元,其中包括持有的家化股份股權價值約為43.8億元,由此可見集團公司評估價格應該超過7億元。平安信託將這部分不相關的資產清理掉,回籠資金,是併購基金的標準做法。上海家化公告中還同時聲稱,」平安信託認同上海家化(集團)多元化時尚產業發展戰略,對受讓後的標的公司有明確的發展規劃」。葛文耀主政家化數十年,一手把家化集團帶大,是個說一不二的主。現在平安剛一入主,就像毛主席打土豪一樣,馬上「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葛文耀焉能不發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據《環球企業家》報導,2003年葛文耀就曾和投資人商討國資委從家化股東席退出一事。一位家化高層表示,家化的國有股東上海國盛集團希望對家化每筆財務入賬和支出進行審批,但葛文耀並不同意,其強勢可見一斑。葛文耀要找的是一位理解並願意與之共築家化時尚藍圖的夥伴。葛文耀告訴本刊,他接待過的拋出橄欖枝的投資者,多達20多家,葛首先刷掉的就是外資背景和短期投資者。最終的角力,在海航與平安之間展開。平安在標書中盡表誠意,不僅拋出70億注資計劃,並承諾未來5年內追加投資70億元,幫助家化2015年銷售收入突破160億元。不過,這其中的微妙決定因素,還在於葛文耀與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惺惺相惜。一位家化內部人士告訴本刊,「老葛覺得馬和他有一樣的做企業的價值觀和理想。」說到底,葛要找的,是一位值得託付身家的摯交。借由平安投資,上海家化不但可以實施更強勁的內部激勵人才機制,招攬更多人才,而且有能力著手打造包括鐘錶、酒店業的本土時尚帝國—這兩點,均是葛文耀內心夙願。

這只是葛文耀一廂情願,實際上他並不瞭解資本的本性!葛文耀應該慶幸,如果是海航入主,恐怕早磨刀霍霍向豬羊了。財經媒體上對海航高負債率、對現金的飢渴的報導連篇累牘,再蠢的人也能看出海航就是衝著家化充沛的現金流去的。

再說,日化及時尚品牌培育期漫長,且全球巨頭云集中國,競爭激烈,風險非常大,國內化妝品品牌和鐘錶品牌幾乎被海外巨頭趕盡殺絕。上海家化的旗艦產品佰草集投入7年之後才實現盈利,從2005年才開始逐漸成為上海家化的支柱品牌。葛文耀指望平安信託不僅不退出,還繼續將70億巨資投入虛無縹緲的鐘錶和精品酒店業務,實在天真的很。國產鐘錶命運多慘淡呀,飛亞達90年代初風靡全國,現在還不是一樣淪落到瑞士名表的代理商。(偶曾寫過一篇小文分析了飛亞達的業務:http://xueqiu.com/9262363803/23190057)人家平安信託的錢都是有成本的,平安信託的投資者們天天都想著趕緊回本回利潤,哪裡願意和你天長地久。

除了平安信託出售集團資產和阻止收購鐘錶以外,我們還能在上海家化的年報中發現兩個平安信託參與業務重組、改善利潤的線索。其一,其實明眼人不難發現,上海家化2012年營業收入增長了25%,毛利率由上年的57.52%下降到55%,利潤率居然大增72%,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銷售費用只增長了8.72%,佔營收比重大幅下降,由35.9%下降到31%。在競爭慘烈的化妝品市場,上海家化怎麼敢隨便消減銷售費用?莫非根本就不需要花那麼多錢?平安信託指責"家化集團個別高管私設小金庫,侵吞公司與退休職工利益,涉案金額巨大",是不是就是指這裡呢? 其二,上海家化2012年報中記載公司砍掉了一些產品線。「集中資源,做大「六神、美加淨、佰草集」三個超級品牌,關停了投資效益不佳的清妃、可採、露美和珂珂品牌。「可採是上海家化於2008年初通過收購得到的品牌,運營一直沒有改善,在2011年及之前的年報中從來都沒有提到要對這些不良資產進行清理。平安一入主家化集團,家化股份就剝離不良資產,這是巧合嗎?

雙方關係鬧僵,裡面也有平安的不是。當初平安為了競標成功,不惜胡亂承諾,這對平安有不利的一面,將來再進行類似的收購,恐怕就會遭到管理層更多的牴觸,增加併購阻力。

黑石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黑石歷史上第一筆重要業務,是和美國鋼鐵集團合作,重組其旗下運輸之星業務。當時美國鋼鐵集團正面臨惡意收購的威脅,「三個黑石合夥人沒有將談判焦點放在價格上,而是著重分析對方的擔憂之處,並進行安撫」,美國鋼鐵集團高管說,」這三個人讓美國鋼鐵集團感到放心「。不僅僅在言語上打動客戶,黑石在交易結構上也做了有益於客戶的安排。雖然黑石收購了標的公司51%的控股權,幫助剝離了相關負債,改善了美國鋼鐵集團的資產負債表,但是黑石仍然讓客戶在企業關鍵決策上擁有和黑石對等的表決權。黑石贏得了客戶的信任,美國鋼鐵集團反過來向黑石提供融資幫助。這項業務的成功為黑石贏得了」黑石集團合作夥伴「的好名聲。平安在收購上也運用了這個技巧,可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一旦成交馬上就翻臉,不大厚道。

要想瞭解平安信託的行為,還得從它的資金來源、運作和退出方式談起。通常來說,併購基金需要在儘可能的短時間內脫手,如果有合適的買家,收購協議的墨水還沒幹,就可以再簽一個賣出協議,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利息負擔重。在家化案例中,平安信託的資金來源有所不同。從平安的年報來看,投資業務是平安的一項重要業務支柱,其核心子公司是平安信託。平安信託從事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在內的資產管理業務,截至2012年12月31日,平安信託淨資產為人民幣151.47億元,資產管理規模達人民幣2,120.25億元,扣除子公司平安證券淨資產85億,平安信託合計自身只有66億淨資產,和管理的總資產規模相比微不足道。2012年 營業收入合計 30億,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 22.7億 佔75%。可見平安信託就是個第三方資產管理服務公司,主要是靠管理費生活。這種公司的商業模式,就是要不斷退出收購,了結利潤,將投資收益分給投資者,這樣下一期信託產品就能募集更多資金,收取更多管理費。指望和這種搞一夜情的託付終身,葛文耀太天真了!

平安信託的的融資手段主要是私募資金,從年報中看不出債務融資的跡象。實際上在華爾街成熟的併購交易中,併購基金的資金來源大部分是來源於債務融資,槓桿收購是併購基金的主要運作方式。」資本之王」書中對槓桿收購做了很好的描述,「槓桿收購是步步為營的地面戰爭,作為私募股權投資者,你需要成為一個某種意義上的「控制狂」,耐心地預想到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並制定好對策。… …漸進改善它的盈利能力以提升公司價值。槓桿收購更關注現金流,這是因為只有公司能在經濟起伏中保證還本付息,銀行才同意放貸,投資者才會購買公司的債券。私募股權投資意味著要對企業進行深入探查和分析:年收入能增長一個還是兩個點?最終利潤有多少?那些成本可以降低以提高利潤率?」。

和偶這樣的小散在二級市場的的投資評估不同,黑石這樣的併購基金主要評估的指標是現金流倍數。一句話,借的錢是要還的,怎麼還,拿併購標的的現金流償還。這裡現金流是指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支出剩下的部分,不考慮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等經濟利益流出。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槓桿收購的浪潮,很多收購者覺得EBIT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於是更進一步,扣除折舊 (depreciation )和攤銷費用(Amortization)得出EBITDA,用EBITDA來衡量公司付息能力。在資本之王中,隨處可見用現金流倍數評估併購標的案例。現金流倍數也叫交易乘數,用公式表達如下:
查看原圖LTM是指過去十二個月。

併購基金收購後使用併購標的的現金流快速歸還債務,剩下的就是權益收益,併購基金自然大賺一筆,實現驚人的股權回報率。股權回報率通常是基於最終股權價值的初始股權投資的內部回報率。用公式可以表述如下:
查看原圖
從這個公式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併購基金大量借債,為什麼希望短時間內再出手,為什麼併購基金一定要取得控制權,然後努力改善運營。

下面舉一個日常生活中可見的例子來解釋一下。這是一個簡化模型。假設偶購買房子的價格是1,000,000元,用自有資金支付了250,000元的初始權益,並擔負750,000元的負債。在未來五年內,除支付利息開支,用租金償還了500,000元的債務。假設房子五年後的價值仍然為1,000,000元,則購買房子五年後,房子的權益已經提高為750,000美元。假設房子在第5年年底以1,000,000元的價格賣出,則250,000元用來償還剩餘的債務,750,000元留於業主。權益報酬率為:
查看原圖這個例子和槓桿收購基金的運作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槓桿基金動用的槓桿更高,而且因涉及到稅務、資金來源的問題而顯得非常複雜。據有個報導,(我不太肯定這個數據是否真實,可能負債也包括了KKR旗下管理的併購基金)KKR在競購RJR納斯貝克的鬥爭中勝出,收購價是每股109美元 ,總金額250億美元。KKR本身動用的資金僅 1500萬美元 ,而其餘 99.94%的資金都是靠負債籌得。除了高槓桿帶來收益,由於大量舉債,導致併購標的扣除利息後的稅前盈利很少或者乾脆虧損,併購基金將本來應該交給政府的所得稅也一併笑眯眯地納入了自己的腰包。

印象中巴菲特在年報中曾說,他和查理一見到年報中出現EBITDA就氣的渾身發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指標忽略了折舊攤銷費用。巴菲特也非常喜歡私有化收購,不過他會一直持有運營,不會想著通過IPO或者併購而再次出售。作為企業運營者,巴菲特當然不喜歡EBITDA。槓桿基金玩的是一夜情遊戲,天亮說分手,他們怎麼會有興趣關注長遠發展。

說到巴菲特,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不是平安證券而是巴菲特收購了上海家化,結果又會怎樣?雖然巴菲特號稱不管併購的子公司的日常經營,但是他卻一直要求子公司將多餘現金分配回母公司,自己牢牢地把握著資本分配權,使他們無法把多餘資金用於低效率的項目上。我相信巴菲特同樣不會同意葛文耀去搞手錶和精品酒店這些勞什子玩意。和平安信託的不同的是,巴菲特談收購的時候,估計也不會像平安信託那樣為了競標成功而瞎許諾注入巨資云云。

美國資本市場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很多上市公司股權已經高度分散,管理層或者董事會這些內部人控制著公司。如果不改善,或者因為外界環境而陷入困境,導致股東不滿,這個時候就會有併購基金,惡意收購者或者競爭對手接管。比較著看,國內的公司就太舒服了。

華爾街併購基金的發展,伴隨著融資渠道的發展,通常來說,併購基金公司自有資本相當少,基本上都是合夥人自己投入,相對於龐大的收購規模而言只是九牛一毛。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垃圾債券的大量發行,華爾街迎來了一次併購浪潮。其中最典型的一起就是「門口的野蠻人」中描述的經典案例:RJR納貝斯克收購案。這筆被稱為「世紀大收購」的交易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槓桿收購。這本書寫的相當精彩,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在收購進入競標階段後,競標價格快速交替上升。每一輪投標背後都是競標人籌資能力和現金流評估能力的較量。KKR因大量使用了德崇證券發行的垃圾債券最終勝出。

在80年代之前的華爾街,併購業務了了無幾,併購貸款主要來源於保險公司,且獲得條件非常苛刻。這和我國當前商業銀行併購貸款非常相似。國內商業銀行對於併購的參與還遠未達到應有的程度。儘管國內已經放開了商業銀行併購貸款的限制,但併購貸款的投放條件有十分嚴格的限定。《商業銀行併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規定商業銀行在發放併購貸款時,「併購的資金來源中併購貸款所佔比例不應高於50%,併購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五年」。這些限制雖然有利於商業銀行控制併購貸款的風險,但卻不利於併購基金利用商業銀行進行併購融資。

2012年中國的垃圾債券剛邁出一小步,證監會允許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中小企業私募債對企業發行主體有諸多限制,例如主體不能是金融機構,必須達到一定的資產規模,這使得PE基金以發行債券獲得資金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偶甚至覺得這都不能叫做垃圾債。

在併購融資中,過橋貸款是一項重要的融資手段。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德崇證券倒閉,垃圾債券之父邁克爾米爾肯被捕入獄,垃圾債券變得聲名狼藉,使得之前來源於垃圾債券的資金轉為主要依靠投資銀行的過橋貸款。(這些貸款通常在隨後的幾年被公司發行的長期債券所替代);過橋貸款是指金融機構A拿到貸款項目之後,本身由於暫時缺乏資金,於是找金融機構B商量,讓它幫忙發放資金,等A金融機構資金到位後,B則退出。從一般意義上講,過橋貸款是一種短期的過渡性貸款。通常併購談判完成後需要馬上交割,這個時候臨時籌集大量中長期債務是相當困難的。過橋貸款起到了過渡作用,是使購買時機直接資本化的一種有效工具。

國內的投行過橋貸款業務甚至連第一步也沒有邁出。上週媒體有消息說,有關部門開會研究草擬證券行業規劃與發展戰略,會上來自監管部門的人士向行業提出十年增長十倍的長遠規劃,監管部門領導給部分券商佈置了兩大研究選題,一是參照海外市場經驗,研究FICC業務的方向及準則;二是研究證券公司融資業務的開展,包括質押、過橋貸款、併購融資等業務。有監管部門領導表示,這兩項業務有望成為今年監管部門及證券行業的最大創新。我之前曾撰文分析梳理了券商的貸款業務(見本文開頭鏈接),包括融資融券、約定式購回、質押式回購,如果上述規劃能成行,看來信貸業務現在又要加上一項:過橋貸款和併購融資。

在21世紀初,華爾街的資產證券化蓬勃發展,為併購基金籌集到充沛的資金。市場資金如此充沛,股票市場也牛氣衝天,收購一個接一個,一個一個的大公司被易手,包括希爾頓,家得寶,飛思卡爾,玩具反斗城等,席夢思甚至被易手數次。有個笑話說美國人不是在車上就是在床上,和性聯繫在一起的床墊代名詞席夢思與擅長搞一夜情的併購基金真是有緣啊。隨著競爭激烈,併購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到2007年被收購的大公司價格達到了現金流的9.8倍。要知道之前黑石併購塞拉尼斯,經過兩年的漫長談判,黑石的出價不過為現金流的5倍。2006年,KKR主導的以330億美元收購連鎖醫院HCA併購案,打破了之前的RJR納貝斯克250億美元收購案記錄。資產證化即所謂的資產支持證券。貸款財團和債券融資集團仍舊先支付貸款,但是將貸款分級打包,賣給其它公司,「放貸人把貸款打包出售給新成立的企業實體,那些實體以抵押貸款為標的資產發行債券,並用從中得到的本金和利息償還債券持有人。在整個過程中允許銀行出售他們已經發放的貸款,以此籌集資金並再次發放貸款。」,隨著資產支持證券的發展,銀行漸漸地已經不把自己當成放貸人而是僅僅作為市場和借款人的中介,從而減少了自有資金的風險,因此也就沒有動力去擔心違約問題。這樣流動性越來越寬鬆,貸款品質越來越差,雪球越滾越大,最終釀成次貸危機。

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小荷露出尖尖角。我曾寫了一篇小文研究了下國內的資產支持證券(見本文開頭鏈接)。國內的創新小心翼翼,著重強調基礎資產的現金流,在這種情況下,當前獲批的幾乎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基建設施融資,比如隧道收費,高速公路收費,公園門票收費、污水處理廠收費等,這和美國的資產支持證券的發展歷史完全不同。美國證券化先是從信貸資產出現的,20世紀80年代,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首先被用於按揭貸款,汽車貸款。

下面說說併購基金的退出渠道,實際上剛才我們也提到了退出渠道,比如平安信託賣掉集團資產收回現金,塞拉尼斯舉債向控制人分紅等。籠統來說,退出渠道分成大概一下幾種。

1,       通過IPO。這種方法受市況影響影響很大。前幾年PE火爆,大家都去做PE,均為投資但不控股、謀求IPO上市退出的突擊式Pre-IPO。最近兩年股市低迷,IPO暫停,項目「爛」在手裡,突擊Pre-IPO的個個傻眼。實際上突擊Pre-IPO的嚴格來說並不是併購基金的典型做法。

2,二次收購。就是找個買家把股權賣出去,通常是下一個併購基金或者是戰略投資者。

還有個不太常見的是資本重組,這項我就不詳細展開了。我想著重說的是,併購基金併購標的後改善運營,提升估值和股價的特點也為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帶來了機會。黑石在以每股32.5歐元取得塞拉尼斯的控制權後,就立即著手重組,實際上這時還有大概16%的股份在外部投資者手裡,在隨後的一年半中,黑石花了更高的代價才陸續完成全部收購,最後一筆股份每股花費了67歐元,是取得控股權收購代價的兩倍。就是因為這些外部投資者知道,隨著公司運營的改善,股價必將越來越值錢。

槓桿收購中包括一個特別的類型,管理層MBO。張裕和雙匯MBO是槓桿收購的典型案例。張裕和雙匯這兩家公司在管理層完成收購後,著手改善運營,增加收入,降低成本。隨著利潤和現金流增長,股價也在持續增長,給很多二級市場投資者帶來了很好的收益。家化被平安成功收購後股價反而盤整下跌,甚至跌破平安入股價,這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買入機會。我當時掂量了半天也沒敢買,這只能怪自己眼光短淺,目不識珠啊。

當前中國併購基金的現狀

中國的併購基金才剛剛起步。2003年弘毅投資是中國併購基金的開先河者,如今券商系併購基金開始浮出水面。2013年1月22日,由工信部 、發改委 、財政部等十二家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併重組的指導意見》正式出台。《意見》提出推進行業兼併收購,鼓勵大型骨幹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延伸產業鏈,並參與全球資源整合與經營。這對我國逐漸興起的併購市場將是一個重大利好,金融機構參與併購的程度將更為深化,併購基金在併購市場中的地位也將進一步提升。

當前併購基金大致包括如下類別,本文主要涉及基金型併購基金,不涉及產業併購基金。

本土私募併購基金:包括弘毅投資、鼎暉創投 、達晨創投、易凱資本等,在併購基金運作手法上與國際資本市場風格較為類似,著眼於產業長期投資,採用完全控股的方式,通過併購整合提升企業價值,最後通過退出方式實現投資收益。

外資併購基金:不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併購基金,比如高盛資本、KKR、黑石、凱雷、華平 、貝恩資本 、德州太平洋等金融大鱷已經進入了中國併購市場。2004年6月,新橋投資以12.53億元人民幣收購深發展17.89%的股權,為了改善運營,提升出售價值,新橋甚至請了曾任美國財長的金融高官整合深發展。後來新橋通過將深發展出售給平安實現獲利退出。張裕和雙匯管理層收購的背後同樣有這些大鱷的魅影。

券商系併購基金:2012年,中信證券獲准設立併購基金。根據中信證券公告,中信證券擬通過其全資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資有限公司,聯合若干產業投資者設立中信併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為開展併購基金業務的平台,管理公司以普通合夥人身份發起設立有限合夥制的中信併購基金。中信併購基金委託管理公司進行管理,規模為50-100億元,以非公開方式向機構投資者籌集資金。在中信證券之外,中金、海通、國泰君安等券商也紛紛申請併購基金募集。券商系併購基金基於其投行業務項目積累、行業研究積澱以及專業團隊優勢,有望成為我國併購基金市場中發展迅猛的一大陣營。

除了併購標的本身外,在併購重組過程中,對投行來說同樣存在很多重大的業務機會,比如併購基金管理費收入,為企業發行債券、優先股這樣的再融資承銷,為後續剝離的業務尋找買家,過橋貸款利息和佣金、財務顧問費用,併購諮詢佣金等,同樣為投行帶來了大量業務機會。在競標RJR納貝克斯的過程中,很多投行如雷曼、摩根斯坦利、高盛等聞風而至,就是衝著其中業務機會來的。」門口的野蠻人」從頭看到尾,偶的感覺就是所有的人都在為錢爭吵,包括律師,會計師,銀行家,董事會成員,高級管理層,公眾媒體,沒有人關心公司的產品、消費者、僱員和社區的利益。以至於作者感嘆:」這些人為什麼如此關心計算機中出來的數據而不是工廠的產品?他們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拆散一家公司而不是去建設他呢?」為什麼呢?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