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於東南亞金融危機,各國金融當局和理論界比較一致的意見是:(1)證券市場、期貨市場等具有不完全性質的市場,不存在一個有帕累托效率的均衡點,容易出現哄抬價格的泡沫現象;(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條件;(3)由於泡沫或遲或早、必不可免的破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損失,宏觀經濟當局應當積極設法防止泡沫經濟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後努力防止突然崩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
作為直接隸屬於國務院的大型非銀行金融機構,中信所發行的債券並不具有主權債務的性質,卻因中國政府的支持而享有極高的信用。這種「政府加公司」的模式被稱為「窗口公司」。
廣信申請破產事件是一個分水嶺,表明中國的金融機構開始遵循市場經濟的鐵律,政府亦不再對國有金融機構及窗口公司所欠外債承擔無限責任
——《廣信興衰始末》
《期貨市場:最後的瘋狂》這篇文章讓我聯想到了最近正在看的《偉大的博弈》,內幕交易,市場的混亂非常類似早期的華爾街。
進入今年1 月以來,多空雙方在在7 月合約上膠著酣戰。1 月11 日廝殺進入白熱化, 收盤時該合約持倉達到雙邊401392 手,已超過交易所規定的市場持倉總量,場內積聚極大風險。其後幾天,交易所連續出台大幅提高保證金和控制漲跌停板、直至強制平倉的措施,使市場在18 日時基本歸於平靜,而此時場內的期價已拉抬到對空頭極為不利的高位。但交易所卻偏偏在這一天,突然更改規則,終止了所有綠豆合約的正常交易,強行以對空頭不利的價格將場內全部空單與多單對沖銷零。
「中國的期貨交易所一直有解不開的多頭情結,以為錢總比貨多,在買方市場下價格上漲是必然,所以總是縱容上演多逼空,還屢屢成功。他們完全忽視了一點,即中國的期貨市場是在買方市場的環境下建立發展起來的,但現在中國的經濟已逐漸進入了賣方市場;現貨價格一直在跌,期貨價又能漲到哪裡呢?這便是此次綠豆多頭必敗的大環境。但鄭交所並未真正認識到這點,才走到今天無法收拾的地步。」
中國的交易所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中介機構,它們有時利用控制風險的規則來左右市場的風向,其中目的之一就是活躍交易,多收手續費。因此,這其間有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內幕,甚至將中介的交易所也間接捲進多空雙方的殊死廝殺中,幾乎成了市場中的第三方力量,最終導致不公平交易。
——《期貨市場:最後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