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一爭議】政府補貼實體書店也有錯?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345

201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正式掛牌營業,該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稱:「首先是來自我們三聯書店八十年來始終秉承的由我們創辦者之一鄒韜奮先生提出的辦店宗旨:竭誠為讀者服務。」不過最重要的是錢從哪裡來。據介紹,一是2013年12月政府免掉了書店13%的增值稅,該書店因此節約成本100萬元。二是該書店2013年獲得了100萬元的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書店接受補貼助推「全民閱讀」,也有錯?

正方:政府為了提倡全民閱讀起見,補貼三聯韜奮書店。是稅收用之於民的體現,比官員把錢花在三公消費上要好得多。三聯韜奮書店接受了補貼之後用來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竭誠為讀者服務,這才是把錢用在了「公益」的刀刃上。該書店不唯利是圖,堅持把公益置於商業利益之上,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是大家的表率。不知道一些噴子為何攻擊政府補貼書店。

反方:書店呼籲與接受政府補貼,是強迫納稅人出錢給自己埋單,損人利己有什麼高尚可言?明明書店得到了好處,為什麼還擺出了一副公益的姿態?你真有底氣竭誠服務讀者,就拿自己的錢出來搞,如果虧錢了還一直做下去那真叫公益;如果還能掙錢,那就商業與公益兼得了。政府補貼,初衷是提倡全民閱讀,最後是補貼了書店和一小撮愛好夜讀的讀者,不太好吧?

正方:高質量的實體書店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甚至成為城市的名片。例如台北的誠品書店,已經成為一張文化名片,去台灣遊歷的文化人誰不知道,「到台北,逛誠品」已經成了許多遊客的口頭禪,甚至有人專門去台北逛誠品書店。如果通過一定的政府補貼打造出像誠品一樣名聲在外的書店,會對一個城市產生多大的「正外部性」,算一下大賬就知道有多划算了。

反方:台灣誠品的成功源於政府補貼呢,還是其商業模式?誠品與其說是一家傳統書店,還不如說是一家以書籍為營銷主題的綜合性Shopping Mall。表現在產品上,除了中外圖書,還有兒童用品、文具玩具與影音製品,還有餐廳和咖啡廳配合,以及家具、畫廊、花店、瓷器與珠寶等場館;同時還有音樂會、報告會、座談會、表演與展覽等各類活動。別用誠品忽悠政府。

正方:現在內地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書店的衝擊,經營慘淡,鮮有盈利的,再這樣下去,實體書店都要垮了。政府補貼實體書店,部分緩衝了實體書店受到的不正當競爭。例如網絡書店打折很厲害;要是搞來了國外的風投,甚至通過燒錢虧本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這哪是正常的商業競爭啊,分明是對實體書店的殺戮。政府要是不補貼,實體書店都要垮了,哪裡出得了誠品。

反方:實體書店需要開在鬧市,鋪租不菲;網絡書店需要倉庫,放在城郊就可以了,並且讀者購買的成本低,在網上找到書下單就行了,不需要鄭重其事去一趟城裡。長遠看,實體書店不敵網絡書店是很正常的,政府補貼解決不了問題。至於說網絡書店能吸引風投燒錢,那也是風投看到長期盈利的前景,風投也不是傻子為顧客做好事的,否則實體書店也去吸引風投啊。

【點評者說】目前實體書店尤其遭人非議的一點是,一邊呼籲與接受政府補貼,一邊要求政府限制網絡書店新書打折。言下之意:我新書打折賣便宜了就虧本了,但網絡書店還能生存下去,所以要通過政府約束競爭對手的行為,這有點競爭不過就乞靈於權力的意味,好比兩個小孩打架,落下風的一方叫來了家長。問題是:如果政府真限制新書打折,在網絡銷售渠道強勢的前提下,新書的明面定價會下降,理論上,和目前新書較高的明面定價再打折是一樣的,因為是讀者的支付能力與支付意願決定了新書能賣多少錢,而不是新書的明面定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