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濕地減近一成:中國陷入水危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52
本月13日,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公布了林業局於2009-2013年組織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2003年首次濕地資源調查後的十年間,中國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
對中國來說,水供應早已警鐘長鳴,因為我們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度只擁有全球6%的淡水資源。
林業部此次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約合53.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58%。
2003年以來,中國失去了將近34萬平方公里濕地,超過了荷蘭全國國土面積。
從濕地調查的數據來看,水資源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警報已經升級:
十年間全國濕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43.51%,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濕地候鳥遷飛路線、重要江河源頭、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等範圍內的重要濕地還未全部納入保護體系之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濕地保護率僅為51.52%。
而且,威脅濕地生態的主要因子已經由汙染、圍墾和非法狩獵三個增加到五個,新增了過度捕撈和采集、外來物種入侵和基建占用。
威脅因子出現頻次增加了38.72%。主要威脅因素增加,影響頻次和面積都呈增加態勢。
香港非營利組織“中國水危機”網站總監Debra Tan向路透記者表示:
今後水資源面臨的壓力會加大,競爭會增加。隨著城鎮化持續,中國將需要種植更多的作物,在濕地會生長更多的作物。
據中國水危機統計,中國工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5%,中國缺水地區貢獻了全國38%的農業產值和51%的工業產值,合計逾人民幣46萬億元。
缺水不僅影響工農業生產,發電也會受沖擊。中國97%的電力發電都需要用水,而中國政府還計劃到2030年新增1.2太瓦水力發電。
煤炭發電用水已占用水總量的17%,為緩解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嚴重的空氣汙染,中國政府計劃擴大內蒙古的煤炭生產量。
綠色和平組織及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預計,到2015年,內蒙古的工業用水需求將因煤炭增產而倍增,比2010年的需求量高141%。
世界資源研究中心(World Resources Insititute)去年10月發布報告顯示,中國一半以上的燃煤電廠位於嚴重缺水的地區。可以預料,能源、農業和日常用水的水爭奪戰將更趨激烈。
按不同地域劃分,中國水危機歸納認為中國目前有“幹旱11省”,因為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和8個省份都屬於低於水貧困線的地區。
2011年,約有5.1億中國國民居住在幹旱11省,這11個省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貢獻了全國45%的GDP。
中國領導層無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已采取行動增設保護區,增加投資。
本月10日,青海省正式啟動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將全省54.6%的國土面積納入治理範圍。
二期工程含兩大類24個項目,總投資達160.57億元,投資比一期工程投資翻了一倍多。
2005年,中國政府投資75.6億元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建設。
2011年,國務院批準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該試驗區是中國首個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
國務院還批準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以及該規劃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實施方案,按“十二五”規劃,將為保護濕地投入129億元。
但無論如何,失去的資源難以再得,生存、發展的需求有增無減。只要中國還大量需要用水,就面臨“幹渴”的未來。用水和治汙同樣是擺在決策層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