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大原油進口國之憂

2013-11-04  NCW
 
 

 

中美油氣產消反差強大,不僅引來對中國消費壓力的擔憂,更產生如何保障

能源通道戰略安全之困

◎ 本刊記者 張環宇 文zhanghuanyu.blog.caixin.com 10月上旬,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數天內發出兩份報告,一份宣佈美國在2013 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非歐佩克原油生產國; 另一份則預測,9月美國日均石油消費與產量差值為624萬桶,同期中國的差值為630萬桶,中國自此超越美國,晉身最大原油進口國。

水落石出。當前面的遮光板撤去,光柱便完全照在中國頭上。

自稱進行獨立數據調查及分析的美國能源信息署,用 “game change”來形容這一轉折,除了其國內能源價格及海外油氣資源格局可能的變化,似乎也意指國際能源市場的主角更替。

以淨進口量估算,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本世紀初的32% 上升至2012 年的57%。過去幾年間,中國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原油消費出現井噴式增長,但本國原油產量卻僅略有增長。

近日,國家能源局首次將頁岩氣納入戰略性新興行業,並規定頁岩氣出廠價格實行市場定價,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對頁岩氣開采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研究出台資源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收激勵政策。

“中國石油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趨勢 已是確定無疑,依存度升到60% 甚至更高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一位長期研究油氣資源的學者向財新記者提到,中國的油氣資源人均佔有量本來就偏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油氣消費量的增加,油氣短缺矛盾顯現已不足為奇。反觀美國,在油氣產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其人均汽車擁有量及客車行駛里程已呈下降趨勢。增減之間,兩國反差更為突出。

“餅就這麼大,關鍵是怎麼節約消費,這就需要政府在引導消費結構上好好想辦法。 ”這是中國學者的思考,而海外觀察者更關注,美國能源可能實現自給,作為原油聚寶盆的中東等地,其能源通道的戰略意義還有多大?

自給率之憂

中國的整體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左右,但能源結構並不均衡,考慮到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能源佔有量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 》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佔有量僅為 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

另一方面,中國當前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相比煤炭資源,中國油氣資源的貧乏更為明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油氣供需矛盾愈發尖銳起來。從上個世紀末的2億噸到2012年的4.8億噸,中國的原油消費量倍增僅僅用了15年時間,但同一時間內,中國的原油生產量僅僅從1.6億噸上升到2.1億噸。

“原油產量基本就在當前的水平上下,除非發現新的油氣資源,否則很難大幅上升,至於頁岩氣,短時間內不會發展太快,要知道,雖然最近幾年美國頁岩氣產量增長很快,但之前是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積累的,中國很難一蹴而就。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這樣分析。

國際能源署(IEA)近期的數據顯示,最近兩個季度,美國原油日產量達到十年來的巔峰,為1000萬桶左右,這也意味著,美國很可能會在明年二季度以前超越俄羅斯,成為最大的非歐佩克產油國。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經濟又持續以高速增長多年,中國在能源消耗方面超越美國是遲早的事情。隨著美國頁岩氣技術的進展,美國的能源生產量正在急劇增加,因此,美國能源的消費缺口正在縮窄,中國則正好相反。

就在 EIA 發佈報告的同時,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中國淨進 口原油2568萬噸,同比增長近28%。針對中國9月原油進口量大增,有觀點認為,中國9月石油進口量大增或源於天氣因素影響,大慶等中國主要產油區遭遇洪水侵襲,部分油井被關閉,新油井開采計劃也有所延遲,產油量下降主要受到天氣因素影響,但隨著這種影響逐漸消退,油井產量將會恢複,進口量自然會出現回落。

不過,即使原油產量恢複到正常水平,也很難應對消費量的快速攀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銷售汽車1930.64萬輛,而在次貸危機初期的2008年,中國的汽車銷量只有900多萬輛。不僅如此,盡管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2億輛,但和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從絕對值還是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都存在相當大的上升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勤華對財新記者說,很多發達國家也經歷過中國的消費階段,比如日本人在上世紀70年代就頗為青睞大排量的汽車,事實證明,這種消費偏好很難被控制住。

“汽車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中國政府不能也不會出台過分嚴厲的(限制)措施。而且,在人均收入增加和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的大背景下,汽車消費的增加也是很難抑制的。 ”一家國際能源咨詢機構的研究員對記者稱,中國正處於消費升級的關鍵時點,汽車消費很難人為抑制住。 “不然還怎麼去談7%、8%的增長速度呢?”

替代路仍遠

過去幾年時間里,各種新能源概念的崛起令人目不暇接,從 “特斯拉”電動車到光伏、風能的中概股崛起,幾乎所有的新能源概念題材都曾經被瘋狂炒作,多數概念炒作僅僅是曇花一現,畢竟,距離替代傳統能源,新能源仍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到新能源形成規模,很可能還要20年甚至更長時間。 ”許勤華對財新記者表示,想要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政府還需要在基礎設施方面做出很多努力,比如一直困擾新能源電動車的續航和充電問題,政府必須增加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在充電樁網絡成型之前,消費者很難大規模接受新能源。

在她看來,中國石油資源依賴進口的狀況很難改變,但民衆對能源的恐慌更多源自心理因素。 “你去看日本和韓國,它們的進口依存度更高,如果按照這種思維,它們更應該感到不安全” 。

她覺得,石油消費量看不到峰頂,這種持續增長的消費壓力才是恐慌的源頭。石油消費結構中,用于電力較少,主要還是交通和化工,因此,對一些可以採用替代能源的行業應該積極轉變。

同時,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政府及民衆的當務之急。

許勤華稱,當前的情況下,一方面應該積極開源,不僅僅通過股權等方式獲得新的能源儲備,更要積極去升級技術,在原有能源品種的清潔利用和高效率利用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像日本,煤炭的能源轉換比例相當之高,相比之下,我們還是有很多潛力可以去挖掘的。 ”許勤華稱。

由於受到資源儲量的限制,中國在原油開采方面的潛力相對有限,但中國的煤炭資源相對豐富,這或推動政府將政策向煤化工方面傾斜。今年以來,有包括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和煤制油等多個新型煤化工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通過,這些項目多分佈在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較強,人工成本較低,更是因為投資周期長、投資規模較大而頗受地方政府歡迎。

“關鍵就是能否產業化,還有形成規模效應。 ”一家國際能源咨詢機構的研究員稱,一些煤化工項目盡管已經建設多年,但仍面臨很多技術和產業化制約,系統故障較多,經常要停運檢修,這嚴重影響了項目的盈利狀況,而且,產品下游的接受度也不高。

“關鍵還是技術,打通全系技術,提高成品率,然後再用規模去降低成本。 ”不過,該研究員也表示,各地一旦蜂擁上馬煤化工項目,最終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這就需要國家在審批環節 把握好尺度。

對美國而言,成熟的頁岩氣技術幫助其降低了原油的依存度,但對中國而言,距離產業化生產仍然路途遙遠。按照《頁岩氣“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中國頁岩氣產量將達到65億立方米。但對於這一數字,業內專家仍保持質疑,因為頁岩氣開采仍然受到地質條件、資金、管網建設和水資源匱乏等條件制約。

“頁岩氣產量短期內不可能噴發,‘十二五’期間主要還是資源勘查,查探家底,離大規模開發還差很遠。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能源市場與碳市場研究室主任張躍軍稱。

據EIA公佈,2012年美國頁岩氣產量占全球的39%,加拿大為15%,中國不足1%。在一些學界人士看來,美國近幾年油氣自產量大增,並不意味著中國也能成功複制。畢竟水力壓裂法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即使對於美國而言,在乾旱地區從事頁岩氣開采所耗費的水資源也是不能持續的,對水資源相對貧乏的中國而言,這更是一大制約。

困擾頁岩氣產業發展的另一重阻礙則是其對環境產生的損害。開采過程中,注入水要加注一定比例的化學製劑,這是否會對當地的地下水資源造成汙染?過度開采又是否會引發地震活動?諸多疑問並未形成定論。出于對環 境汙染的擔憂,頁岩氣資源同樣十分豐富的歐洲,對其開采技術並未表現出很大的熱情。

對中國而言,如何平衡頁岩氣開采和環境、水資源保護之間的關係,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戴維· 羅賓遜 (David Robinson)相信,在美國能源獨立影響下,中國最終會克服機構、設備及技術等方面的挑戰,開采頁岩氣這類資源,當然,這需要時間、社會的支持、大筆投資和行業改革。

何以解憂

中國原油需求的持續上升,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又是否會給油價提供更多的上升動力?

在張躍軍看來,中國原油進口量的上升,長期看會對市場預期有支撐作用,從而影響油價波動,但短期內不是影響油價的重要原因。美國庫存變化,政治經濟變動,中東局勢等因素才是影響油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原因。

“投資者似乎更多將這當做花邊新聞來看,市場對此幾乎沒有什麼反應。 ”一家從事商品交易的海外對沖基金研究人員對記者表示,中國對原油的渴求已經不算什麼新聞,而且是伴隨著美國能源需求的減少同時出現的。在大家還在擔心中國經濟是不是能維持高增長的時刻,這種新聞對市場的衝擊力十分有限。

在他看來,中國更應該擔心的是,一旦量化寬鬆退出成真,人民幣難再堅挺的時刻,中國勢必要為原油進口付出更多的成本。 “如果歐洲、日本這些發達經濟體的需求也上來,油價上漲帶來 的壓力也會隨之而來” 。

對中國而言,能源市場改革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劍道認為,產業結構、資源價格、金融市場的成熟度,這些因素都在制約著中國能源結構的內生性調整。如果油價走高,開采和技術革新的速度就會更快,但如果政府出于社會穩定的考慮人為抑制油價上漲,則可能會損害產業擴張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林伯強持有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雖有所進展,但遠遠稱不上真正的市場化。 “你可以試想,石油價格在每桶100美元附近時,我們價格可以聯動,如果再次上到150美元,政府就要考慮社會的承受力了” 。

他進一步提出,如果沒有價格機制和相應的市場准入、產權明晰,油氣開采的資金就很難跟上,技術自然就很難突破。 “關鍵還是要讓市場流動得更有效率,讓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這個市場,在產權、價格方面打破壟斷” 。

他認為,中國雖然可以通過海外並購的方式獲得新的油氣資源,但在全球能源短缺的今天,中國很難獲得後發優勢,且勢必會遭遇重重阻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描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核心利益,將其歸納為確保美國及其盟國和伙伴的安全,確保能源通道安全、反恐、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發與使用。

一旦美國能源自給率提高,能源通道安全的戰略意義勢必有所降低。有分析指出,美國在中東地區部署軍力的重要原因,是為了保障石油輸出的安全,但隨著美國能源獨立以及美國提出戰略再平衡,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支出料將減少。如此一來,中東地區的安全要求將是另一番景象。

中東政權中的反美派對此也表示擔憂,稱中東對美國能源的抑制作用削弱後,原有的秩序將被打亂,中國雖然是中東石油最大的買家之一,但其潛在影響力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

如果中東石油變得可有可無,美國就無需再顧忌中東方面的減產威脅,更可以將其原本的進口份額作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以求在中東獲得更大的政治話語權和影響力。即使美國仍會顧及盟國和戰略伙伴的訴求,但其手段可能會變得更加激進。

中東可能在中國能源戰略中顯得更為重要,這將帶來一系列安全需求。

“關鍵還是要讓原油來源地變得更加多元化。 ”林伯強認為,除中東外,中國還應該積極開發新的油氣資源來源地,比如俄羅斯。

他認為,和中東民族、國家衝突不斷,能源運輸甚至需要軍艦護航相比,俄羅斯產油區相對穩定,又和中國邊界相鄰,同時,俄羅斯傳統的能源輸出地——歐洲的經濟仍在萎縮,需求相對不足,這些因素都意味著,中俄雙方可以在能源領域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10月22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訪華時公開表示,俄中雙方已簽署文件,俄方每年將向中國增供1000萬噸原油,未來十年總量將達到1億噸,總金額達到850億美元。

許勤華則指出另外一種可能性,中國可以和東南亞國家共同開采海洋油氣資源。在清潔能源領域,也可以和周邊國家進行更多的水電合作。

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將在北京雁棲湖舉行,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推進APEC 成員國之間的能源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