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出口訂單大幅縮水 平湖約六成服裝企業「吃不飽」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66329.html

為中國服裝重要出口基地之一的浙江平湖,目前該地區的服裝企業的經營情況可以用「慘淡」兩個字來形容。

浙江平湖一位從事服裝代工的企業家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平湖因為沒有訂單倒閉的企業,聽說有可能超過200家,僅我所確定的至少有幾 十家。」他告訴記者,倒閉的並不全是私人小作坊,有不少是100~200人規模的工廠,今年因為沒有訂單,又加上成本太高,只能關門大吉,今年上半年平湖 出現過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半年比上半年更嚴峻。

另一位代工企業負責人說:「平湖現在有60%~70%的服裝企業沒有足夠的訂單開工。」

平湖進行工商註冊登記的服裝企業約有1600餘家,大部分是來料加工的運營模式,加工好後交給客戶出口。平湖發改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作為平 湖的支柱產業之一,服裝行業利潤同比下降76%。依據平湖另一政府部門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平湖整個服裝業累計虧損2177萬元。

一家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負責人說:「以前我們是吃乾飯,今年只能吃稀飯,去年我們的利潤有400萬~500萬元,今年不到100萬元,最後可能只能 打平,幾乎沒有利潤。你們以為今年棉花從每噸3萬元降到2萬元,雖然原材料成本低了,但是其他勞動力、財務成本、運輸成本並沒有降下來,甚至還有提高。」

中國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表示:「據江浙、廣東等地企業反映,工廠招工只有往年的7~8成,甚至不到5成,企業只能大幅漲薪。繼去年大幅提薪後,長三角、珠三角今年工資普漲20%~30%,且呈現持續剛性上漲的趨勢。」

此外,目前頻繁出台的緊縮貨幣政策導致紡織服裝融資成本提升過快、利息支出明顯增多。據中國第一紡織網數據,2011年1~6月,我國紡織行業財務 成本同比上漲了35.36%,遠高於同期主營業務收入增速(30.50%)4.86個百分點。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長37.77%。

不僅中小服裝企業出口遭遇壓力,即便如雅戈爾實力較強的服裝企業也面臨業績縮水的壓力,今年上半年雅戈爾服裝出口金額10.49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為13.4億元,減少近3億元。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服裝及衣著附件累計出口金額達到115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3%。

汪前進說,海關統計的數據外表光鮮,實際上包含了諸多隱情。比如今年1~9月出口金額增加20%以上,去年到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約7%,考慮這一因 素,出口金額增加的幅度只有15%;出口服裝與往年相比提價幅度也比較大,除掉提價因素,中國服裝出口的數量增長可能只有3%左右。

剛剛結束的2011年廣交會一期(10月15~19日)上,機電產品累計成交207.8億美元,金額比上屆增長4.5%,但是在訂單數量方面,一期機電產品對美國成交比上屆降幅高達33.1%,對歐洲市場也下降21.3%。由此可見,目前歐美等海外市場並不樂觀。

汪前進認為,未來半年將是眾多服裝企業特別是從事代工的中小企業面臨壓力較大的時期,傳統上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都是服裝生產的淡季,而且中國在春節前後會產生大量的資金回籠需求,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很容易在上述兩種因素的夾擊中倒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2

發改委專家稱為政績過度生產糧食,當前儲備十年吃不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072.html

發改委專家稱為政績過度生產糧食,當前儲備十年吃不完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07-31 10:13:00

對於目前庫存多的說法,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提醒到,最擔心的就是盲目樂觀,因此減少農業投入,減少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減少對農業其他方面的投入。一旦減少,發現危機再來就晚了。農業的生產能力跟工業建設不一樣,不可能很快。

在中國當前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十一連增”後,中國的糧食安全程度不升反降,而且是不斷下降,越來越低。因為生產的越多,進口的越多。

針對這一現象,7月30日,在“2015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稱,當前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供給最充分的階段。之所以出現賬面上的下降,在於對糧食口徑的統計,以及中國的糧食儲備制度。

糧食超儲所導致的自給率下降假象

馬曉河認為,對凈進口貢獻最大的是大豆,正因為把大豆混淆在糧食里才導致糧食自給率下降。如果將大豆剔除,那麽糧食自給率將保持在95%以上。再扣掉薯類會更高。

為什麽剔除大豆呢?他認為,嚴格意義上大豆不是糧食,世界上也很少有國家把大豆算為糧食的。正因為中國這樣做(把大豆納入糧食範疇),糧食自給率才超速下降,從2000年的100%,下降到2014年的89.4%。如果繼續這樣做,那麽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還要下降。

數據顯示,在整體糧食進口量中,大豆占比重超過70%。稻谷、小麥、玉米等三種主要糧食產品自給率相當高。馬曉河說,如果完全按照谷物自給率算,扣掉大豆、薯類,那麽2013年的糧食自給率是97.6%。

至於糧食超儲,馬曉河認為,“我們的儲備糧非常豐富,遠遠超過國際安全儲備線。我算過一個賬,當前的糧食儲備可以供城鄉居民吃十年也吃不完,不過沒等吃十年就爛掉了。”

他說,如果糧食儲備不超儲,讓大量的谷物從儲備退出到市場上,那麽自給率也要高。有意通過儲備把糧食收到倉庫里造成市場短缺,刺激生產,刺激進口,也造成了自給率下降。實際這是一種假象,如果從目前70%的儲備率降低到30%,那麽自給率完全超過100%。

不過,對於目前庫存多的說法,在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提醒到,最擔心的就是盲目樂觀,因此減少農業投入,減少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減少對農業其他方面的投入。一旦減少,發現危機再來就晚了。農業的生產能力跟工業建設不一樣,不可能很快。

政績導向下的過度生產

本屆政府對糧食安全格外重視。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也面臨新常態。

馬曉河說,社會對糧食的需求將會出現結構性變化,口糧會繼續減少,間接需求持續上升,對糧食的需求走向中高端化。還有,國家會繼續加大糧食生產將是新常態。“鋼鐵可以不搞,糧食生產是不能不搞的。”此外,吃糧的人越來越多,種糧的人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老齡化,這也是新常態。

此外,過度生產與超額儲備,耗費了大量公共資源。這使得糧食安全面臨新的不安全。

為什麽會過度生產呢?因為追求政績。馬曉河說,“誰在任當部長都不願意在自己任期內讓糧食減產。”要是減產,一是臉上不好看,二是沒法跟領導交代。所以最終結果是年年豐收。

他說,糧食豐收本來是波動的,市場有波動,自然環境也有波動。非得通過行政幹預讓產量只增不減,會永遠增產嗎?都知道這樣不行,但是誰也不願意讓它慢下來。

那麽,這樣一來,過度生產就必然導致浪費資源。這包括,土地、水源、公共財力。馬曉河反問,為什麽今天還要保持糧食多了不怕,爛在庫里也比沒有強的觀念呢?難道儲備產能在地里不更好嗎?

除此以外,土地、水等稀缺資源的減少,質量在變差,同樣威脅糧食安全。馬曉河說,耕地不斷減少,質量下降,是地方政府的一個最大錯誤。用好地蓋樓房,少報多占、未批多占、占好補差,這些都加速了耕地變少變差。還有就是為保障糧食增產,不斷打深井,何時才到頭呢?而且生產的糧食,市場又不需要,還要臨時儲備起來。

未來糧食安全如何設計?

在中國的糧食市場是扭曲的。一方面,通過大量的財政投入補貼而不斷提高政府收購價刺激生產,使糧食年年增產,打破了波動曲線,成了一種直線式上升。另一方面,在年年糧食豐收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又以高於市場價收購糧食,收的糧食又超出市場需求,於是將糧食儲存起來。結果造成國家儲備越來越多。

為了應對這種超額儲備,不但國家要投資大量建設糧倉,還要向國有企業投放越來越多的糧食補貼費用,造成財政補貼增加。同時,為了保持庫存糧食不過期,每年又不得不進行大量的糧食輪換,最終扭曲了糧食市場。

那麽如何設計未來的糧食安全呢?馬曉河說,今後一定要調整糧食安全目標,一定要改革現在的糧食統計口徑,跟國際接軌,就搞谷物標準,把糧食安全轉化成谷物安全,將谷物安全的目標定在95%,食品自給率定在80%。

他建議,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制定國家的目標儲備政策和目標價格政策。政府收購,保持儲備率(儲備量占到消費量)達到30%,每年在庫存中輪換。然後按照高於市場相應比例收購,將指標分配給農戶。

另外,今後糧食安全要向高標準農田轉換,向中低產田改造轉換,向優質良種、現代農機裝備、病蟲害防空、測土配方施肥、土地汙染治理等項目轉換。當前要適度壓縮種糧面積,鼓勵支持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以增加農民收入。

有人擔憂要是下一季度減產了怎麽辦?馬曉河說,高標準農田就是針對糧食生產能力建的,在法律上可以規定,必須生產糧食,現在不需要可以種別的,但是一旦需要必須轉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04

輸港大閘蟹“有毒” 專家稱二噁英超標5倍照吃不誤

每到秋天,林麗(化名)就到香港銅鑼灣的老三陽老店買陽澄湖、東太湖的大閘蟹,方便家庭聚會時食用。而今年又到吃蟹季,但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下稱“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卻公布,於抽查中發現兩個大閘蟹樣本二噁英超標!跟大部分香港人一樣,林麗對買大閘蟹這一儀式感的執著瞬間蕩然無存。

食環署食安中心正進行年度大閘蟹的時令食品調查,於9月下旬共抽取了5個大閘蟹樣本,共約12公斤,進行了二噁英及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的含量檢測。其中,兩個大閘蟹樣本被檢出,總含量超出中心的行動水平——即每克食物樣本的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總含量不可超過6.5皮克毒性當量(濕重計),為保障市民健康,該中心決定暫停有關水產養殖場生產的大閘蟹進口及在港出售。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二噁英是一類劇毒物質,可導致生殖和發育問題,損害免疫系統,幹擾激素,還可以導致癌癥。

消息一出,不少銷售大閘蟹的老牌商家大為震驚。老三陽老板稱,旗下貨源來自自家的太湖養殖場,原本預計今年入口80噸大閘蟹,但自從二噁英的消息傳出,立即有酒樓要求退貨或取消訂單,初步預計損失高達600萬港元。

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秘書長嚴金虎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協會已經組織對陽澄湖大閘蟹進行抽檢,歷史上還未發現二噁英超標這類情況,此次超標的可能原因是塑料垃圾等環境汙染導致。對於香港的檢測結果,嚴金虎有疑問:“九月份的檢測,為何到一直到十一月初才公布?”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偶爾食用大閘蟹角度看,這次超標對人體不會造成影響,香港方面可能也是作為一個風險指標來抽檢,內地還沒有制定專門的標準。記者采訪了多位食品專家,給出的意見是不必擔心,可照吃不誤。

老饕月食3只蟹便超量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稱,消息不免令市民恐慌,將影響其他來自非出事養殖場的大閘蟹,他估計約有70%的商家會受到影響。

廣隆行大閘蟹商家的負責人趙小姐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該公司的進口貨源完全合格,可是也受到影響,目前已有70%至80%的客戶要取消訂單,而客源也瞬間減少了80%至90%,很多客人都聞“蟹”色變,拒絕購買任何大閘蟹。

實際上,包括老三陽等在內,在港共有15家大閘蟹專賣店同樣有涉事的大閘蟹。截至記者發稿,香港市場上已回收800公斤的大閘蟹。

此次涉事的大閘蟹來自江蘇省兩個水產養殖場,分別是吳江萬頃太湖蟹養殖有限公司(下稱“吳江萬頃”)和江蘇太湖水產有限公司(下稱“太湖水產”),供港大閘蟹量分別是3.8噸和210噸。根據食安中心的檢測結果,2個大閘蟹樣本分別含有11.7皮克及40.3皮克的二噁英,分別較可接受標準的6.5皮克高出80%及5倍。食安中心建議業界,如持有來自該兩個養殖場的大閘蟹,應立即停用及停售。

該中心顧問醫生何玉賢稱,在日常食物中,人體已經會攝入少量二噁英,如果在大閘蟹當季(大約3個月)時間內,以含40.3皮克的大閘蟹樣本計算,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個月食用14只大閘蟹已經超出每月可容忍攝入量。如果是平時偏好進食高脂肪類食物的人士,本身已攝取較多二噁英,食用3只4兩重的大閘蟹已超標。不過他也強調,有關數字是以一生平均計算,即非長期大量食用,風險不算高。據世衛網站,專家確定二噁英的暫定每月容許攝入量是70微微克/公斤。

企業稱涉事大閘蟹“直接銷毀”

11月3日,香港食環署食安中心助理署長(食物監察及管制)蔡美儀在記者會上解釋,二噁英化驗技術複雜、需時較長,每個樣本都需要數只蟹,必須先拆出可食用部分,再做凈化,整個化驗就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而涉事的兩家養殖企業暫時均否認產品存在超標問題。

吳江萬傾對《第一財經日報》回應稱,產品有合格證,全部合格。

本報記者致電太湖水產,對方表示香港通報事件屬實,不過,對於是否如香港方面所通報的那樣“二噁英含量超標”,還需要拿樣本到權威檢測機構進行進一步檢測,“已經通過當地質監部門將產品送檢到國家質檢總局”。對方表示,此次會單獨檢測二噁英含量這一項。目前還在等檢測結果當中。至於何時會出具檢測結果,“還不清楚”。

他說,二噁英檢測是香港新的檢測項目,以前沒有檢測過。而為什麽此次會增加,他表示也不太清楚。

那麽內地在出口香港前為什麽檢測不出來呢?他表示,內地並沒有這一項檢測。

對於出口到香港的大閘蟹,他說,公司的處理方式是直接銷毀。目前,公司在內地、香港的產品全部暫停銷售。

記者在翻查2012年的一份由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出具的動物衛生證書時發現,在日常檢驗項目中,並沒有對二噁英的檢測項。不少香港進口商都反映,由於二噁英並沒有出現在動物衛生證書上,所以對此事也非常迷茫。

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負責對太湖出口大閘蟹養殖企業的苗種、水質、投入品等全過程監管,開展安全風險監控和監測,並在出口前由檢驗檢疫人員到現場進行查驗和監裝。“下一步我們將第一時間通過權威渠道發布檢測結果,並根據結果依法依規采取相關措施,給予妥善處理。”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回應說。

可能是飼料或環境被汙染

對於此次大閘蟹二噁英超標的原因,嚴金虎向記者表示,可能是塑料垃圾汙染導致水質汙染,最終導致大閘蟹二噁英超標。朱毅表示:“正常情況下,蓄意添加二噁英是不可能的;最可能是飼料被汙染了,還可能是養殖環境被汙染了,都可能導致檢測結果超標。”

朱毅表示,二噁英是“毒王”,比黃曲黴毒素、砒霜都毒。大量的動物實驗表明,很低濃度的二噁英就對動物表現出致死效應,二噁英脂溶性,容易存在於動物脂肪和乳汁中,肉、禽、蛋、魚、乳最易受到汙染。

不過,朱毅強調,消費者不必恐慌,這次檢測出來的超標大約是五倍,因為本身值要求很低,超標五倍的量也是很小的,而且螃蟹不是主食。“這只是一次抽檢,另外螃蟹不是天天吃,珍饈美味,偶爾一嘗,暴露風險可以不必擔心。孕婦和乳母可以警惕性適度高一些,保護好胎兒和嬰兒。”朱毅表示。

朱毅還表示,水產品的常見汙染物檢測中,會常規檢測多氯聯苯,但通常不檢測二噁英。對於大閘蟹中的二噁英含量,內地尚無檢測標準。朱毅稱:“和國際上的二噁英超標事件相比,這一次的檢測結果,並不顯得嚴重,其他國際新聞事件中超標能成百上千倍,從目前的二惡英汙染水平和人群暴露,還沒有嚴重到需要制定標準來管理的程度。”

曝大閘蟹出口漏洞

就在10月7日,香港食安中心檢測了25個大閘蟹樣本,全部合格。然而到了11月1日突然宣布檢測到二噁英,令不少業界人士疑竇叢生。

張玉鸞是江蘇高郵湖湖區的大閘蟹養殖戶,人稱“扁擔姐”。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今年蟹區大湖水位偏高,導致大閘蟹可能偏小——這意味著品質達不到出口等級,不排除有人會從外面調大閘蟹來充數。

她推測,這次出現問題,可能是蟹源不明。而從外面收蟹冒充當地蟹,就容易出現用池塘蟹、用藥等問題,這在業內並不鮮見。

她提到,水產生鮮出口檢驗檢疫的程序很嚴格,但都是批次抽檢,不可能把每只蟹都弄死來檢查。送去抽檢的樣本肯定是當地的,因為只有過關了才會出口,在這一批次出現貨源不夠的情況下,就會到處調貨源進行摻雜。“從外表上來看,消費者是區分不出來的。在江蘇,所有的蟹都是一個品種。”

“扁擔姐”說,這就需要企業自律,管好自己,做好溯源。她說,她沒有在全國開專賣店,也不讓別人經手他們的大閘蟹,除了線下店是獨營外,只接受產地直發,不同意別人加盟。這玩意長得一樣,要是換幾個就會毀了百年的品牌,“因為有很多人,太貪婪了”。

蹊蹺的是,很多香港的大閘蟹進口商也在“喊冤”。至少有6家進口商都表示,其貨源並非來自兩個涉事養殖場,而是來自自家的養殖場或向太湖其他養殖場收購,只是透過太湖水產報關及領取出口證。

有香港媒體引述業內人士的話稱,包括此次涉事的吳江萬頃及太湖水產,內地有8家公司有出口大閘蟹到香港的許可。香港進口商一般都沒有出口許可,所以多年來都通過這兩家公司作為中介,報關及申請出口證。而費用大概是每1000公斤大閘蟹,報關手續費1000多港元。

有市場人士稱,如果這種情況坐實,意味著香港進口的大閘蟹有不少都是“走私貨”,可能已經涉嫌違法。

蔡美儀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會在市面及入口層面加強抽檢,事後已在市面上再抽6樣辦送往化驗,目前已經調派人手,在兩周內將有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93

三萬八的遊學之旅卻連飯都吃不飽,遊學亂象誰來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713

每年暑期,不少具有經濟實力的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去國外遊學。盡管只有幾周的行程,但動輒數萬元的花費,遊學已然被家長視為一種教育投資。近日,不止一個家長向南方日報記者反映,這筆投資“打水漂”了,孩子收獲不大之余,更令人不滿的是,行程中還出現了吃不飽,受歧視等諸多問題。事實上,近年來遊學亂象叢生,不斷有家長為其買單,而監管卻一直處在缺位狀態。

3.8萬元的名校之旅連飯都吃不飽

小君(化名)是天河區外國語學校初一的一名學生,這個暑假,他參加了馬克漢姆教育機構組織的英國遊學活動,從未出國的他對此趟旅行充滿期待。讓他對此次英國名校之旅期待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馬克西姆教育機構來校的宣講中,他們繪聲繪色的描述吸引了包括小君在內的不少學生,可以和國際學生交流,參觀當地著名景點,這在業界看來,這些理應是遊學產品的標配,但對於從未參加過此類旅行的孩子們而言,已然足夠新奇,令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入。

馬克漢姆教育機構收取每位學生38880元的報名費後組織了80多名學生到英國,然而事實與該機構所描繪的相去甚遠。“說好的與國際生交流,其實都是自己的學生,去劍橋學校也只是隨便轉一圈就出來了,去景點同樣也只拉個橫幅拍了照就走,去景點的時間基本都是在車上度過的。”小君的家長馬女士吐槽道,行程安排的食宿也非常不好,經常吃不飽。跟讓孩子感到委屈的是,當地接待的人並非機構所言的校長,而是該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對這批中國學生愛理不理,絲毫沒有顯現出地接人員該有的基本素質。

遊學產品緣何貨不對板?截至記者發稿前,未收到馬克西姆教育機構關於此事的回應。馬女士表示,馬克漢姆教育機構的學生回來家長均向學校和該機構提出投訴,但都沒人處理,該機構負責人也不予回複。

遊學火了,但“學”的含金量普遍不高

暑期以來,不少參加過遊學行程的學生表示“遊學”名不副實,遊得多,學得少。廣州某中學高中生陳一山告訴記者,他曾經參加過的赴美夏令營,就是走馬觀花式的旅遊,領隊甚至還帶他們進入商場,不少學生在此消費動輒數千元。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旅遊消費需求的上升,越來越多人選擇暑期帶孩子出國旅遊,而相比單純的遊山玩水,有學習內容的遊學產品更受家長青睞。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家長普遍有望子成龍的期待,他們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資花費不菲,如果在一趟旅行中,能讓孩子在遊玩的同時,又能長見識,提高英語水平,這樣的行程往往是受青睞的;另一方面,從供給方來看,遊學行業的毛利率可以達到20%~30%,遠超大眾旅遊,因此越來越多旅遊企業企圖在“遊學”版塊獲得更多利潤,讓旅遊搭上教育的便車,提高產品附加值。

然而,在魚龍混雜的遊學領域,“學”的時間占比和內容含金量,一直廣為學生及家長詬病。近日,多名家長向記者反映,參加的遊學團多以旅遊為主,學的時間不到行程安排的一半。

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尤其是實力較弱的小機構,他們混跡在學校圈中,一旦獲得了學校的允許,就可以在學校進行宣講招生,順理成章的做成一筆不菲的學生生意。但該機構的信譽如何,服務質量如何,家長只能夠聽該機構的一面之詞,學校並不給予參考意見。“很多時候只能靠學生試過才知道品質究竟是怎樣的。”張女士坦言,這樣的試錯成本有些高,畢竟不同於一般消費品,動輒數萬元的遊學產品,相當於不少家庭半年的收入。

遊學市場監管存空白

貨不對板,體驗很差,學無所獲,家長為此買單,企業因此而受罰了嗎?事實上,在遊學領域的監管,仍然存在空白。

目前,目前承辦遊學的機構主要包括留學中介、旅行社、語言培訓機構、國際教育交流組織和學校等五類機構,其中只有留學中介和國際旅行社具備申請海外遊學簽證的特許資質,其他均不具備做出境遊的資質,他們需要通過與留學中介和旅行社合作,切入遊學市場。

因此在監管上,監管對象繁多,而目前監管主體單一。有關專家指出,旅遊主管部門的監管實際上非常有限,而且監管的對象也僅僅局限於旅行社,很多教育機構仍處在監管的盲區,這部分的監管需要教育部門的介入。

有專家進一步指出,遊學的類型也很多,包括學校組織的公益遊學,以及旅行社、留學機構組織的商業性遊學,教育主管部門應對以公益之名行商業之實的遊學活動進行清理,取消學校與中介機構之間的合作模式,將由學校組織的公益性遊學與由旅行社、培訓機構、留學中介機構組織的商業性遊學及夏令營劃分清楚。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才能根據主體的不同,對遊學活動進行分類監管,避免灰色地帶出現。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出國參加夏(冬)令營燈活動管理的通知》和《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但此類規範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並非適用對象,難以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法律界人士指出,通過出臺效力更強的法律法規,對海外遊學的組織者、概念範圍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界定,明確各級監管責任,做到權責明晰,才能夠更有效的遏制頻繁出現的遊學亂象。

(來源:南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