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媒體開始批判過去曾經預測房地產泡沫破裂的人時,我知道泡沫差不多了。從古至今,預言者的詛咒就是「無力改變,無人相信」。即使預言者再高聲呼喊,置若罔聞的人們也不會相信。預言者無法改變未來的軌跡,反而有可能因為不祥的預言而招致殺身之禍。
很多房地產泡沫的預言者都是根據基本面,如供需關係、租售比、房價收入比、房產價值與GDP的比例等做出判斷。但是,房地產市場與股市一樣,根據基本面做出的預測往往無法解釋價格的變化。價格往往背離基本面而波動。當泡沫存在時,這種背離更是明顯。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價格變化與基本面的偏離是分析的重點,也是潛在的投資機會。一般來講,價格與基本面的大範圍長時間背離並不容易出現,但一旦出現就說明有一種正反饋機制(類似於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在不斷支撐、推動這種背離。找到這種機制,找到機制的弱點和變化就是關鍵。
另一方面,各種預測,無論是根據基本面還是量化分析,都要受到外界擾動的影響。早在2003年,周煒星教授和Sornette教授就觀察到了中國房價的「超指數增長」泡沫特徵。當時他們根據截至2003年的數據預測,中國房價還將上漲到2008年,之後泡沫破裂。在當時的數據量情況下,能夠發現房價泡沫,並且預測中國房價再漲5年,已經可以說是奇蹟。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了「四萬億」的出台,大量的流動性不僅挽救了房地產泡沫,而且重新推動了泡沫的發展。他們雖然預測到了泡沫,但沒預測到「四萬億」。他們的預測失敗了嗎?也許在一般人眼裡這確實是個失敗。但他們的邏輯與分析是堅實的,只不過模型被外界強大的擾動打敗。理性的模型無法預測非理性的行為。其實,面對經濟這種複雜系統,任何預測的準確性都不會很高。預測的置信度只能基於概率。
如果無法準確預言,那麼預言者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如果預言只能在事後獲得證實,那麼預言又有什麼作用?也許預言者永遠都是人類社會中的悲劇人物,就如同卡桑德拉早就預言了特洛伊的陷落,警告了特洛伊木馬的危險,但人們根本不相信,不但把她關起來,而且還歡天喜地迎接木馬作為戰利品入城。卡桑德拉的預言又改變了什麼?也許什麼也沒能改變,包括她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即使預言者做出了正確的預言也無法改變未來的軌跡?人類社會,包括經濟體系,屬於複雜系統,無需外界的推動也會發生自組織臨界現象。這種自組織臨界是非常強大的力量,不會輕易改變。泡沫之所以能違背基本面而形成並且不斷膨脹,就是借助了這種自組織臨界的強大力量。在泡沫成熟之前,在其到達命運的「奇點」之前,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泡沫的發展。但是,一旦泡沫發展到了自身命運的「奇點」,無需外力,泡沫自身的重量就足以壓垮自己,造成系統的崩潰。在1996年出版的《大自然如何工作》一書中,丹麥物理學家PerBak認為經濟系統也是自組織臨界狀態的,根本不可能通過利率等工具人為穩定,大的災難必然發生,抑制局部的,小的波動並不能阻止大災難的發生,反而會讓災難更嚴重。因此當時他就認為格林斯潘是錯的,美聯儲所謂的「調控」經濟週期根本無法避免經濟危機,反而會加劇危機爆發的程度。面對危機人類根本無能為力,只有轉嫁危機才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回過頭看,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後的一系列做法不就是把危機轉嫁出去讓全世界埋單嗎。從這個角度看,小的危機,局部的崩潰其實並不一定是壞事。比如,在自然界中,天然的小型山火起到了自然更新,避免森林密度過大的作用。但是黃石公園曾經一直盡力迅速撲滅一切山火,避免自發燃燒的大火,結果導致森林過密,最後導致了1988年災難性的特大火災,超過三分之一的面積被燒燬。同樣,在經濟領域,也許小範圍的違約、崩潰才能避免大規模的災難,而表面上的一片和諧,持續上漲,「零違約」的情況是不正常的,是孕育特大型災難的標誌。
泡沫能否在短期免於破滅?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中國房地產泡沫就在2008年被4萬億所拯救。但是,代價是什麼?這是否埋下了未來更大崩潰的伏筆?最近一段時間,北京等地房價加速上漲,這是泡沫接近「奇點」附近的典型特徵。人們應該警醒而不是樂觀。但是,與歷史上所有的預言一樣,不會有人相信我的話,未來也不會因我的話而改變。
生活只能事後明白,但卻必須不斷向前。(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SorenKierkega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