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的基因--案例篇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230949最近看車後市場的創業項目比較多,遇到了兩個典型的創業團隊。這兩個團隊都是想通過互聯網來抓住車保養的市場,但創業現狀完全不同。今天我們分析一下這兩個案例,來更為深入地談談創業團隊的基因這個話題。
創業項目一創始人A是媒體出身,搞過汽車欄目,辦過兩家成功的企業,都和SP相關。眾所周知,SP行業是注定很難有大發展的,但做得早的也能完成一些原始積累。
前兩年A看到龐大的車後市場,於是想通過互聯網將零散的車主聚合起來。他建了一個網站,開始了互聯網創業。如何抓用戶呢?A有很強的線下運作能力,從各種途徑搞到了近千萬車主的名單,組織了幾十個客服人員,開始電話營銷。目前整個公司團隊近百人,客服中心單人產值幾十萬,公司每年也有不錯的利潤。
但作為互聯網公司,網站的訪問量卻很低,來自於網站的新客戶寥寥無幾,幾乎所有的訂單都是來自於對老會員的主動營銷。因為開發新用戶的成本較高,所以在這方面的動力也不足。目前A主要考慮也是如何從千萬車主和老會員身上產生更高的價值。
創業項目二這個項目的創始人B及其團隊主要成員都是出自知名的互聯網公司,有產品經理、運營經理、程序員等。六七個人的團隊,活力十足。
B的團隊設計出來的產品非常符合移動互聯網的思路,產品開發和更新速度非常快。團隊的產品運營能力也很不錯,短短幾個月就將產品推廣到了20多萬用戶,而且單用戶推廣成本不到1元,月活躍用戶達50%以上。
但這部分用戶抓過來的價值何在,目前的產品如何給用戶帶來深層次的價值,如何從線下來獲得贏利,提高用戶的轉化率,這些都是B的團隊面臨的問題,難以完成整個商業模式的設計與驗證。
說說這兩個項目車後市場的互聯網模式,應該是通過互聯網低成本、高效率聚合大量車主,再與線下4S店或維修店對接。這裡面有兩個核心問題要解決,一是線上能力:如何通過互聯網聚合車主、為他們提供價值;二是線下能力:如何與維修保養店談判、從他們這裡獲得利益。
A的團隊具有很強的線下能力,能整合4S店給車主提供性價比高的服務,但他們缺少互聯網的思維與基因,只會想到通過呼叫中心來獲得用戶和流量。特點是簡單、粗暴、但有效,缺點是成本較高、難以大規模快速複製。
B的團隊具有很強的線上能力,能低成本、快速地獲得用戶和流量,但缺少線下整合能力,難以從維修保養服務商那裡拿到分成。如何給這些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以及如何與線下門店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是他們的一大難點。特點是用戶多,缺點是沒有轉化率,商業模式無法形成。
「@狼哥:每個人回顧過去總會發現腳步總是有條看不清的線牽在一起」。
這是昨天樓友的回覆,很好的闡明了創業團隊的基因。
引申:為什麼講互聯網思維?我們最近的投資策略,是尋找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行業的創業項目。互聯網自身的發展已經開始有泡沫,但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和滲透才剛剛開始。那些已經或即將消失的行業,都是被互聯網的效率和成本幹掉的。
但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才十多年時間,真正深入接觸互聯網的都是80後為主,部分70後有所涉及,大部分創業都集中在互聯網基礎應用,如門戶、搜索、社交、電商、導購等。當這方面創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後,互聯網從業人群想到了要進入傳統行業,或者也可以認為是被逼到了傳統行業。
互聯網創業者進入傳統行業,一般都缺乏行業知識;而傳統行業的主流從業人群,大部分都缺少互聯網思維。這給了互聯網人士時間上的優勢,讓他們有機會在傳統行業中學習、犯錯。
很多傳統行業的創業都需要很深的行業積累、理論上 最有可能成功的是傳統行業出身的、有互聯網思維的創業者。但近幾年,互聯網民工進入到傳統行業是佔優的,如果他們能與傳統行業人員無縫組合則更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