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張小龍:世人皆寂寞,微信聊於無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3&id=5775

 「移動社交的贏家也難說就是騰訊。產品有自己的群體效應,任何人都難以預測。革命的東西不一定能成功,所以騰訊做產品還是具體看用戶。」

  文/本刊記者 丁偉

  「說老實話,做了這麼多年工作以後,我感覺對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現在越來越難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只有在偶然的時候,張小龍才會陷入這種技術與人性的哲學迷思,更多時候,他就是一個典型的產品經理,忙碌於微信的新版功能,不厭其煩地做客服。

  2011年11月,《創業家》雜誌記者見到了騰訊副總裁、騰訊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張小龍。這位15年前就以Foxmail成名、2011年因微信廣受業界關注的奇人,T恤拖鞋,煙不離手,神情淡泊,不說話的時候像個入定老僧,談及產品充滿工具理性。

   多年來,從Foxmail到騰訊「七星級產品」QQ郵箱,再到騰訊核武器級產品微信,他低調潛行,是馬化騰最倚重的技術大拿。QQ郵箱1億多用戶,微信 5000多萬用戶(2011年12月最新數字),張小龍也許是掌握中國用戶最多秘密的人(他說微信要達到上億用戶「還要很久」)。他掌握著他們的喜怒哀 樂,「滿足他們的貪嗔痴」。

  在問答網站知乎上,「騰訊的張小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50多個答案,同事和菜頭把他寫得像一個夜間出沒的孤獨大俠。在微盤上,馬化騰關於「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其中以QQ郵箱為例)的PPT被下載了3052次。在網絡上,「張小龍的產品心法」也被廣泛流傳。

  Kik模式在國內出現的時候,張小龍給馬化騰寫了一封信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有一個新東西,不是傳統的IM。

  在Kik出現以前,總部(騰訊深圳)我不知道,我們(騰訊廣州研發部)有考慮,但沒有那麼深入考慮,只是想在手機上做文字交流、圖片處理,最後發現只是把一個東西改造一下是不夠的。當時(2010年底)不知道米聊他們也在做,而且他們都是想比QQ做得更快一些。

  我當時給Pony(馬化騰)寫了個郵件,說我們建議公司一定要做這塊的東西,Pony就覺得這個確實是很重要的,他們肯定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開始,微信並沒有就確定為戰略級的項目,只不過嘗試,誰也不知道這個東西會怎樣。我們從郵箱部門抽調了幾十個人,分成幾個不同的開發組,分別負責功能、UI、後台等工作。我其實就是扮演產品經理的角色,具體會去想很多細節,這是有樂趣的。

  很多人說微信是QQ在手機上的延伸,或者說穿著馬甲的QQ,如果他們非要這麼認為,無所謂。內部競爭也會有,這也很正常,也都是很良性的。手機QQ也有發語音功能,微信所有能做的QQ能做,怎麼平衡要看用戶選擇。

   微信的研發過程相對來說比較好做,因為你不是一個創業公司,各方面資源都有,新開一個項目是比較簡單的。中間也有過緊張,畢竟這個空間還是挺大的,國內 這樣的產品也非常多,跟QQ都有一點點競爭的感覺,但比創業公司要好多了。另外這個事情做成也是挺難的,未知的東西太多嘛,我們以前完全沒有做過手機上的 東西,都是嘗試。但互聯網模式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好了,想法都要在現實中解決、細化。

  郵箱和IM的後台架構不一樣,但基本原理還是一致 的。即時通訊對服務器有要求,所以要看誰的水準好,在這塊騰訊還是比較有實力的,已經做慣了這種千萬、億級用戶的服務,QQ每天六千萬人登錄,用戶是非常 海量的,這種海量的基礎對創業公司還是有一點點小障礙的。做出來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服務質量很好就不太容易。

  這幾年,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產品是Twitter。它符合這種理想主義:一個簡單的規則可以構造一個複雜的世界,由用戶在裡面推動整個產品。

   微信算不上我的一次新創業。在騰訊內部,我是把它當作一個項目來做,只不過這個項目可能更有激情去做而已。Kik之所以讓我有衝動,因為這個東西會讓很 多人都用。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手機上需要有一個新的通訊工具,這是必然的。畢竟QQ在十年以前誕生,我們現在是一種更方便的網絡環境,什麼都不一樣了。

  也可以說,我做郵箱已經意興闌珊、有點半退休的狀態,因為郵箱已經到一個地步了嘛,我們也超過網易郵箱好多。

  假設我離開騰訊,有一個更牛的項目去做,會是微信嗎?也會有這樣的情況。但我又反過來問,假設你做一個公司,真的做成了,並且超越了騰訊,那你也成不了第二個騰訊。你看到一個小公司要做一個東西未來把你給顛覆掉,難道你不去做?等著它把你顛覆掉?

  騰訊的成功可以歸結到一點:騰訊的用戶基數大。勝之不武?這也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吧,但這樣也挺可惜的,很多人由於QQ的光環,不去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但是這也有一個天生的優勢,不能迴避,它確實存在。

   張小龍像一個美國式的極客,在產品裡藏了一些好玩的個人表達。你用QQ郵箱會看到海子的詩,上微信(產品首頁)會相遇邁克爾·傑克遜:「你說我是錯的, 那你最好證明你對的」,他還用鄉間小路的照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向喬布斯致敬(微信3.1版新功能介紹頁)。

  理想化產品和用戶土壤之間的平衡,如同走鋼絲

  微信剛出來的時候,所有都是一邊倒的批評。直到2011年五六月份用戶量上來的時候,我感到這事能做到了。

  2011年5月19日00:49,張小龍在微博上說:「辛苦了很久,微信的同學們今晚享受到用戶暴漲的喜悅了。mark一下。」

  用戶需求很難瞭解,我們一般還是基於自己的經驗,用戶絕對不會告訴你我們要做個新的東西是什麼,對所有做產品的人來說,比拚的是你怎麼能夠用你自己的特性代表用戶。

  我沒有嚴格去區分微信的用戶是高端還是低端,好多產品應該是通用的。我覺得不會向深度的層面去做,很多人說微信是面向泡妞用戶可用的東西,我們並沒有刻意做這件事情,你產品真正做好了就好,就像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

  微信並不是奔著泡妞來的,但它畢竟也是有副作用的嘛,會引入一些陌生人到你的通訊錄裡面。但是,就像KK寫的《失控》,最終用戶群有群體效應,會產生自己的一種方向。我們有時候做產品也沒有辦法做個預測,把這個東西放在群體裡以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

  互聯網先知、《連線》雜誌前主編凱文·凱利寫了《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一書,發現蜂群思維會產生「卡夫卡式噩夢」效應。

   做了這麼多年工作以後,說老實話,我感覺對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因為資源很豐富的時候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但是我現在越來越難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 是壞的。很多人通過微信去找到一夜情,我甚至不能判斷這樣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我沒法把這個放在道德層面上想。這個確實也會跟做這個行業的人觀念有關係, 就像在微博上大家會看日本的AV女星,她也是在解放人的心態,也有積極作用。

  中國人喜歡把道德和行業混合在一起考慮,這個我覺得挺麻煩的。比如罵騰訊的人很多,但你會發現罵的人大部分是從非常原始的道德角度來罵的。就像小孩子看電影,要分出個好人壞人,有一個公式擺在這裡,哪個是好角色、哪個是壞角色,然後我支持誰……

   我在這上面不糾結。看的角度不一樣,你們可能從社會影響層面來看,而我們更多是從需求體系、產品體系的方面來看。從不同側面來看也挺好的,但是就像我們 看喬布斯一樣,大家可能會猜他是怎麼樣的一個心態或者想法,我個人感覺他可能沒有那麼複雜,他就是一個商人,他只是在做商人該做的事情。

   小馬哥對郵箱是比較欣賞的,對微信也很看重,會花很多心思在上面,有任何意見都會提出來。他有很多很好的建議。他也會陷在細節裡,他會告訴你這個字體用 什麼字體,這個像素多了一個像素……微信的這個版本比上個版本,我問你有沒有看到什麼區別?很多人說沒看出來,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具體的變化,對話框每一 行之間的高度減少了一個像素,這實際上是UI上的一個小東西。

  有人說創業公司都活在騰訊的陰影下,這個其實被誇張很多。商業競爭是比較正常的,如果沒有競爭了還玩什麼呢?但移動社交的贏家也難說就是騰訊。產品有自己的群體效應,任何人都難以預測。革命的東西不一定能成功,所以騰訊做產品還是具體看用戶這邊。

   技術不可能解決人的所有需求,你可以認為是人的貪婪、慾望,使得創業公司做很多工具提供滿足,但這個到底是好還是壞,不知道。互聯網產品最有特性的是, 你往這個群體裡面放入一個輸入,然後輸出你是不知道的。很多人會做很多創新,為什麼大部分創新都沒有什麼效果?有效果的也可以認為他是運氣好,因為有很多 東西是超預期性質的,有些東西真的不知道它的反響會那麼大,但這種超預期是很正常的。

  《黑客帝國》我看了好多遍,我覺得它是挺有意味的。我們怎麼知道我們處在一個真實的世界?確實我們不知道。但微信不是藍色藥丸,畢竟還只是一款簡單的社交工具。

 

 

十問騰訊

  1、SoLoMo為什麼在移動IM上引爆流行?

  這個問題可能應該換個角度看。SoLoMo本身是三種元素的集合,其中社交和本地化是已經非常成熟的形態,而移動化決定了它只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展露頭角。

  移動IM顯然是SoLoMo的應用場景之一,不過微信並不定位於移動IM,它是一個社交關係和移動通信的管理平台。

  2、Kik/Whatsapp模式為什麼在中國變種為微信?

  讓互聯網產品有生命力的方式就是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在中國,用戶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使用習慣,同時也有獨特的市場環境,這些都決定了中國人會選擇不同於Kik或Whatsapp的產品。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微信豐富和簡化了手持設備用戶之間的溝通方式,讓人和人之關的關係變得更富有彈性——可以是實時的、也可以是異步的溝通;和熟人保持聯絡,同時也歡迎新朋友。從這個意義上說,微信和短信不具有可比性。

  3、騰訊2011年度最大創新是微信嗎?你又有重新創業的感覺嗎?

  公司內對於年度創新產品會有一個評選,我們當然希望微信能夠獲獎,但暫時還沒有揭曉答案。微信是個激動人心的產品,它是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一個重要嘗試,我們認為當前沒必要對它賦予過重的負擔。

  4、泡妞是互聯網的最大動力,「一切不以泡妞為目的的社交網絡都是耍流氓」,騰訊是如何把握並滿足用戶需求的?

  確實有一些互聯網人反覆鼓吹這樣的觀點,但庸俗化的理解方式無助於我們認清行業的未來。

  互聯網用戶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產品和服務或許會對「泡妞」提供便利,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並非它們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即使在對互聯網信息幾乎不設過濾機制的美國,泡妞或色情沒有也不會成為互聯網的主流。

  5、在騰訊內部,微信與微博、移動QQ是什麼關係?

  簡單地理解,QQ滿足了用戶同步通訊的需求,微博滿足了異步通訊的需求,微信則提供較大的彈性,讓用戶更加從容地按自己的意願管理社交關係和人際溝通。

  6、微信最大風險來自小公司挑戰者還是運營商?有一天能革傳統通訊的命嗎?

   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其挑戰首先都是來自於自身。進入3G時代以來,大家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都在不斷更新。運營商已經意識到數據業務的巨大前景,聯通 廣東分公司的數據就表明它們來自數據業務的收入已經超過傳統的短信,同時我們也看到,聯通、電信、移動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移動IM」產品。這些應用的發 展,必然也同時帶動網絡流量的消費,「革命」言過其實,但我們相信運營商不會放棄數據業務的巨大增長機會。

  7、人性很複雜,技術並不能解決人的孤獨,怎麼理解「沒有陌生人的世界」?

  「沒有陌生人的世界」描繪的是這樣一種場景:當你需要結交遠在天涯的新朋友,或者認識近在咫尺的陌生人;希望更方便地幫助他人,或者需要來自他人的幫助,手中都有現成的網絡工具。然而,技術只能提供人與人溝通的管道,並不能治療孤獨本身。

  8、能想像「永遠在線」的未來世界嗎?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永遠在線」似乎並不遙遠。所謂的未來世界,應當是網絡基礎設施和相關技術更加完備,而且我們也不再依賴特定設備。因為以屏幕為 主體的網絡設備變成公共設施,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可以對身邊的屏幕(而不是隨身攜帶的某個設備)進行操作。到那時候,我們會忘記「在線」這回事。

  9、如果有一天網絡斷了,手機都消失了,你怎麼辦?

  大家對更糟糕的情況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那就是2012。當然,我們希望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10、如果去孤島,你只能帶一樣東西,你會帶什麼?

  《野外生存指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51

解讀張小龍產品秘訣:讓用戶爽!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076.html

1、讓用戶爽。「因為用戶沒有感覺到爽,很多大公司能夠過『技術』這一關,但他們缺乏的是藝術,缺乏的是哲學層面上的思考。」張小龍有過教訓,有一次他親自在一個線下活動推銷微信,說微信可以免費發短信、語音,沒人有反應,一說可以搜到附近的美女,好幾個人都跑過來說趕緊給我裝一個。

2、激發用戶的貪嗔痴。微信打飛機就是用到了「嗔」,通過社交的方法激發大家互相比較的動力。

3、很黃很暴力。「性與暴力」,是張小龍讓用戶感覺到爽的兩件獨家利器,這個背後,不是其他,而是人性。

其實,微信的新對手易信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功能性的好處,而是能否讓用戶爽。這方面line做的不錯,一方面有功能性的痛點,比如免費打電話,另一方面有個性主題等讓用戶爽的體驗。

你的產品讓用戶爽嗎?

===貪嗔痴的分割線:

「在晃動的時候,畫面會出現一個大衛裸體雕像,有一次,一個女生用搖一搖功能的時候,屏幕拉開太大了,結果她看到了大衛的生殖器,這是真事。」

2011年底,張小龍在一場只有二十幾名年輕人參加的交流會上,提到微信3.0版本「搖一搖」最初的一個頁面設計。

會議組織者、華中科技大學老師劉玉告訴《博客天下》,當時張小龍來參加一次老同學二十週年聚會,順道給劉玉的學生講課。此前,張小龍已經拒絕過她多次。

2011年底,張小龍的微信用戶已經超過5000萬,但在這所以理工科見長的學校裡,他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有名。

在那場前輩經驗交流會上,儘管有老師提前通知,也只有二十幾位學生到場,冷清的場面讓組織者甚至有些尷尬。劉玉說,大多數學生不知道張小龍是誰,也不知道微信有那麼火。

面對台下希望創業的青年人,張小龍是坦誠的。他很滿意自己設計「搖一搖」功能時故意給裸體大衛留下的裸露生殖器,他說「這個bug(設計缺陷)其實挺人性化。」

整場交流會上,這位微信的締造者都試圖以一位極客的方式告訴聽眾,他如何像「蘋果」公司的喬布斯一樣讓用戶感覺到爽。

對於台下聽眾對「搖一搖」低俗品味的質疑,張小龍說:「大家不要認為我們低俗,我用的確實是高雅的藝術。」他解釋自己的產品哲學,「正反兩面總是相伴相生的。很高尚時,一定很邪惡」。

在和聽眾的互動中,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自己開發的產品微信的自豪和熱愛,他說,中國開發類似「微信」的產品有二三十個,「米聊第一個做微信類產品,為什麼最後它就落後於微信?」

「因為用戶沒有感覺到爽,很多大公司能夠過『技術』這一關,但他們缺乏的是藝術,缺乏的是哲學層面上的思考。」他說,真正互聯網的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

「性與暴力」,是張小龍讓用戶感覺到爽的兩件獨家利器。在廣州研發部內部對「搖一搖」這項功能有個專門的稱呼:擼一擼,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姿勢,最原始的,體驗往往是最好的。

「從『搖一搖』、『咔咔咔』聲到屏幕的一開一合,再到最初版微信中的裸體雕塑大衛,這一系列的動作都給人一種很爽的體驗。」張小龍說,自己對性和暴力的理解源自於他在大學時接觸到的弗洛伊德思想——「弗洛伊德說人的所有的動機都來自於性的衝動。」

「搖一搖」的「咔咔咔」聲音也是張小龍精心挑選並設計的。

「這個槍聲,你可以說是一種性感的暗示。對於男生來說,它甚至是有暴力的暗示,這很爽。」他透露,槍聲的靈感可以追溯到他玩CS時的體驗。

「產品不僅僅是技術,藝術則是更重要的部分,而且並不是我們想不到,而是我們從來沒有去關注,就像這個學校沒有女生可以談戀愛嗎?不是的,是你沒有去追,大不了花1000塊錢買個安卓手機成天『搖一搖』。」相較於技術,張小龍更願意讓學生們領悟他的產品中貼近人性的因素。

兩年後,隨著微信5.0版的上線,「打飛機」遊戲無疑成為了當天中國最熱門的大眾話題。在中文語境中,所有人都知道「打飛機」特指的是一種男性生理現象。很難說張小龍是不是再次利用人性中「性和暴力」做文章。

多數時候,「性」和「暴力」因素成為張小龍判斷「微信」新功能存廢的重要標準。「米聊」一位高層人員曾經放話,坐等張小龍抄襲米聊的塗鴉功能,但是他很快得到張小龍的反擊,「我的微信不需要那種功能」。

與此對應的是,張小龍不會抗拒在微信上增加符合「人性」的新功能。例如,和陌陌同一天發佈,可以讓用戶輕鬆找到身邊好友的「附近的人」功能,以及與國外Path軟件(一款分享照片的社交應用)相似,在朋友圈裡分享照片的朋友圈功能。

他並不諱言自己繼承了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衣缽。在日後一場公開演講中,他說,「你去感覺現在社會流行一種潮流,或者人群流行一種潮流,像潮水一樣往某一個方向走。這種暗湧,就是最前沿最具革命性的東西。」

正是依靠「性和暴力」這兩件「殺手鐧」,他開始掌握「潮流」並相繼打敗了米聊和陌陌等同類軟件。在2011年10月1日這一天,微信終於登上了即時通訊工具軟件第一的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75

微信是怎樣誕生的:張小龍給馬化騰的一封郵件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8/59087.html

這是騰訊的內部複盤,真正的超級幹貨。作者深入微信團隊,圍繞微信產品誕生與繼續完善,從產品開發、團隊工作、品牌推廣、流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帶你了解真實的微信。“世界是新的。”――張小龍 Allen Zhang,騰訊副總裁、廣州研發部總經理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戶數突破一億。讓用戶數從零增長到一億,微信用了433天。此時,在廣州南方通信大廈的10層,微信團隊的成員們正在為慶祝用戶數破億的特別活動而緊張忙碌地工作著。2012年3月31日上午10點鐘,特別活動準時上線。只要登陸weixin.qq.com,用戶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個二維碼。用自己的微信掃描這個二維碼,用戶就可以知道自己是第幾個註冊微信的人。對一名普通用戶而言,整個活動的體驗過程顯得“有些神奇”,微信產品總監Lake將其形容為“隔空取物”。活動方案是微信團隊成員們在淩晨3、4點鐘吃宵夜時想出來的,在淩晨討論產品構想對這個團隊而言並不稀奇。他們不想用抽獎發iPad的方式來慶祝,他們想“折騰”出一些新東西。此時距微信項目構想的提出還不到一年半的時間。2010年10月,一款名為Kik的App因上線15天就收獲了100萬用戶而引起業內關註。Kik是一款基於手機通訊錄實現免費短信聊天功能的應用軟件。騰訊廣州研發部與張小龍其人騰訊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張小龍Allen註意到了Kik的快速崛起。一天晚上,他在看Kik類的軟件時,產生了一個想法:移動互聯網將來會有一個新的IM,而這種新的IM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他想了一兩個小時後,向騰訊CEO馬化騰Pony寫了封郵件,建議騰訊做這一塊的東西。Pony很快回複了郵件表示對這個建議的認同。Allen隨後向Pony建議廣州研發部來承擔這個項目的開發。“反正是研究性的,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麽樣,”Allen回憶說,“整個過程起點就是一兩個小時,突然搭錯了一個神經,寫了這個郵件,就開始了。”騰訊廣州研發部與張小龍其人2005年3月,騰訊收購了國內知名電子郵件客戶端Foxmail。Foxmail創始人張小龍及其研發團隊20 余人在不久後進入騰訊。2005年4月騰訊廣州研究院(後改稱廣州研發部,以下簡稱為“廣研”)成立,主要負責郵件相關業務的研發和運營。經過三年打磨,QQ郵箱以其簡潔易用、安全穩定的特點獲得用戶歡迎,並於2008年3月成為國內使用人數最多的郵箱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廣研團隊經歷了從做客戶端產品到做web產品的艱難轉型,在他們看來,“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對用戶體驗的極端重視,團隊磨合和梯隊建設,技術能力的積累和敏捷開發的經驗,都是團隊在QQ郵箱開發過程中的收獲。張小龍則經歷了從程序員到產品經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轉換。在不斷與郵箱用戶互動的過程中,他對於產品和用戶的理解不斷加深。在不斷提高QQ郵箱易用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他將郵箱平臺作為產品理念的試驗田,做出了閱讀空間、QQ漂流瓶等產品。閱讀空間提供了簡單人際互動的功能,是他對“用戶社區”和“社交類產品”的最初探索。漂流瓶為用戶提供了全新的陌生人交友渠道和新奇有趣的體驗,大幅提高了郵箱用戶活躍度和用戶粘性,這一產品形態後也被移植到微信中。2011年中旬,廣研分設“郵箱產品中心”和“微信產品中心”,開始獨立運作QQ郵箱和微信兩款產品。張小龍既是廣研的總經理,也是微信產品團隊的第一負責人。(上圖為騰訊廣州研發部組織架構圖)(二)微信的開發歷程2010年11月19日,微信項目正式啟動。最初的人員基本都來自廣研的QQ郵箱團隊,開發人員沒有什麽做手機客戶端的經驗,唯一做過的手機產品是在S60平臺上做的“手中郵”。微信iPhone終端開發組組長Lyle對當時的開發場景仍記憶猶新:我們開發就在這麽大(10人大小)的會議室里進行,這邊兩個是iPhone開發,這邊是三個安卓的,UI坐這邊,Justin和Lake坐這邊,這里坐塞班的同事,那里還有兩個後臺同事,很擠的。我們iPhone組還得兩臺電腦,Mac和普通的。1.0版本的開發基本就在這里度過……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的iOS版上線。微信對於廣研是個全新的領域,很多人一開始都並不看好這個項目。從2月份到4月份,用戶的增長並不快,所有平臺加起來每天也就增長幾千人。此時,先於微信1個月推出的米聊已進入用戶數快速增長的階段,媒體的關註度也高於微信;而移動互聯網IM工具市場由於開心“飛豆”、盛大“有你”、奇虎“口信”等功能類似產品的加入而呈現出複雜的競爭格局。這段時間團隊內部許多成員對於微信的發展都抱有著一種非常不確定的心態。Allen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數據不好還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他們老是跟我說,“我們做這麽多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所有做的事情手機QQ都可以做,並且手機QQ有更強的渠道、更多的用戶覆蓋量,而我們是沒有渠道的。我們沒有任何優勢……我們做微信沒有前途……”對於這些質疑,Allen有他的想法。在他看來,產品並不是功能的集合,每個產品都存在其精神的部分。廣研助理總經理Harvey談到自己當初的想法時說: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認為不太有戲,我也覺得有很大可能這個項目要掛掉的,只有小龍認為有戲……但我願意嘗試,做失敗了沒什麽,我認為更多的是承擔一種義務去阻擊騰訊潛在的對手。微信對我來說是新產品、新體驗,我的技術能力也會提升。我不會因為沒有希望就保留精力,我會拼盡全力做,也願意這樣鼓勵我的同事。 1、語音版――讓微信活了下來4月份,Talkbox突然火爆起來,Allen敏銳地認為這個地方一定有很好的機會,當機立斷決定在微信中加入語音功能。微信1.0版本很多的點是純粹的短信的交互,產品比較成熟;2.0版本則跨度比較大,對團隊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從語音版開始就不一樣了,我們經常到淩晨幾點,”Lyle說,“本來是在五一前就一度想發出去了,但發現很多東西沒做好,就五一後才發。”5月10日,微信2.0版本發布。而在此之前,米聊已先行一步推出語音對講功能,用戶反響強烈;而Talkbox英文版也在國內擁有一批“高端粉絲”。 發布之前,團隊成員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語音版到底能帶來什麽。微信2.0的iOS版發布之後,用戶增長量開始有一定的攀升,但並不是很大。團隊成員心里也在打鼓,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選對方向。Android版發布以後,用戶量開始快速增長。“其實語音在最終的消息數量中占的並不是特別大,”Harvey說,“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很多用戶是為了語音才嘗試,一嘗試之後形成了關系鏈,就開始一直使用了。” 為了使用戶在更多場景下都能較好地使用語音功能,微信團隊對產品做了許多改進。當距離感應器無感應,語音對講會默認為揚聲器播放;只要把手機貼近耳朵,馬上就改為聽筒模式,方便用戶在開會或不方便揚聲的時候接聽。“我們會仔細思考用戶使用的場景,”微信終端開發組總監Justin說,“怎麽樣的時間、怎麽樣的地點、怎麽樣的人在用到微信的哪一項功能的時候會有什麽樣的需求,思考這個很重要。”語音版使微信成為了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產品,也使微信在競爭中占據了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我們確實還是把握住了這個方向。如果5月份這次機會沒有把握住,”Harvey回憶說,“微信項目應該撐不過10月份,很可能8月份就沒戲了。”2、附近的人和“搖一搖”――附近的人成微信最大增加點2011年8月3日,微信2.5版本發布,支持查看附近的人。這一功能使用戶可以查看到附近微信用戶的頭像、昵稱、簽名及距離,以便用戶之間產生進一步的交流。這一功能使微信從熟人之間的溝通走向了陌生人之間的交友。“對於微信而言,有三個重要的增加點,”Allen說,“語音是一個,附近的人是最大的一個增加點,搖一搖也是一個增加點。”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出來之後,微信新增好友數和用戶數第一次迎來爆發性增長。 2011年10月1日,微信發布3.0版本,支持“搖一搖”和漂流瓶。搖一搖可以讓用戶尋找到同一時刻一起在搖晃手機的人;漂流瓶則秉承了QQ郵箱漂流瓶的理念。“搖一搖”一推出就迅速成為許多微信用戶非常喜愛的一個功能,現在“搖一搖”的日啟動量已經超過1億次。在2011年首屆騰訊微創新獎中,“搖一搖”也榜上有名。提到“搖一搖”的創意過程,Allen說:我記得當時有一天我和Harvey、Justin在吃飯,我提起我們下個版本到底做什麽還沒確定,挺痛苦的。我就說通過搖手機來找人這個需求一直都有。比如說我們兩個人想交換名片,互相碰一下手機,這個bump之前做過。這個我們不太願意做,因為這個東西太小眾了。如果我們的場景不能做到每個用戶都能使用的話,就不是我們的目標,不能引起很大影響。吃飯時聊到為什麽不能直接搖一下手機,幹脆不要停留在熟人,陌生人也可以搖到呢,那不就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了麽。如果(只能搖到)熟人的話,使用產品就縮小很多了。當時想到這個點,就有了這個方向,覺得挺好。回家以後我一直想,想到很晚就睡不著了。當我仔細的把體驗過程一想,這個體驗做到如果搖一下手機,就和遠方一個人連線上了,這個體驗如果做的非常流暢,會變成每個人都很愛使用的一個東西。這個的影響力和層面絕對是遠遠超過bump(註:Bump是由Bump科技公司為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創造的應用程序。智能手機用戶只需要互相碰撞就可以相互交換聯系信息,照片等)的,就不是一個東西了。當時還甚至想到聲音的效果啊,整個體驗全面的過程……然後第二天跑過來跟大家說,嗯,這個東西一定會很火,我就直接和產品和UI說你們現在就給我出方案,我要一個這樣的畫面,然後要有什麽樣的聲音,什麽樣的動畫。有些人理解,有些人還不太理解,因為這個必須從整體來考慮,腦袋里面想象出這樣一種極簡自然的體驗意味著什麽。如果光描述,沒有這種感受,是不知道這種體驗會引起多麽大的一個潮流,就會想象不出來。很多同事就將信將疑說,這麽搖一下真的那麽厲害嘛?這不一定好想象。第二天就花了半天時間,跟大家把這個細節確定了一下,比如說這個搖的手勢應該是怎麽樣的,是這樣搖還是那樣搖(笑),確定了一些這樣的細節,然後大家就開始做了。現在類似這樣的功能很多人做,之前沒有很多人做哈。他們覺得我們總不能和微信做的一模一樣吧,總要有一些變化吧,然後就做出各式各樣的變體,但是沒有一個超過我們的體驗。……他們沒有抓住核心要點,核心要點是最簡單自然的動作,這個去滿足用戶一種最本能的行為習慣,然後達到一個可以和別人連接的目的。當時我記得pony發郵件說,這個東西看起來挺火,非常好,但是你們要不要再細化一下,再細化一下把能想到的細化的擴充都想到了做上去,免得競爭對手會做同樣的功能,然後加了一個細化點,又創新了。我當時就回了一個郵件,很有自信,說我們已經做到了最簡化,他加任何東西都是減分的,我們也做到了最自然化,最符合自然本性的一個體驗,所以不可能超過我們了,我說競爭對手無法超越我們,因為一變化就要增加東西,加東西就是不對的了。2011年12月20日,微信推出3.5版本,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入了二維碼,方便用戶通過掃描或在其他平臺上發布二維碼名片,拓展微信好友。同時,微信也推出了名為WeChat的英文版。2012年4月25 日微信在香港、澳門、臺灣三地均登上社交類的榜首。2012年6月5日,微信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地也登上App Store社交類的榜首。3、朋友圈――社交化平臺嘗試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的iOS版發布,其中“朋友圈”功能引起業界頗多註意,有評論認為這是微信“社交平臺化”的一種嘗試。” 微信4.0版本支持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讓微信通訊錄里的朋友看到並評論;同時,微信還開放了接口,支持從第三方應用向微信通訊錄里的朋友分享音樂、新聞、美食等。提到“朋友圈”功能的推出,微信團隊的成員都會提起朋友圈背後的“幾十個版本的方案”。“朋友圈其實我們做了三四個月,有二十多個版本,UI稿從A到Z都不夠用,後來就開始用α、β……”Lyle說,“之前我們考慮過在過年前發一個版本,一些小功能,QQ mail、群發等一些小功能發上去,但朋友圈不發。但是最終我們達成一個協議就是說,寧願出一個讓業界震撼的版本,而不願給一個小小的出去,大家都沒什麽反饋的,對我們就沒什麽價值。”微信高級產品經理Genie提到做朋友圈時的狀態,說:“做iOS4.0朋友圈的時候很糾結,因為沒有借鑒的對象,這個產品做了三四個月,有時很興奮想到一點覺得會很有用的就會徹夜聊這個事情,有時很迷茫感覺抓不住重點,和寫paper感覺差不多。想不到的時候天天想很苦惱心情很差,想到了就會很興奮。”“這個產品還完全沒有達到成熟。”Harvey說,“第一,用戶還在激增,才一億,如果到了兩億、三億會不會有質變,因為用戶數到一定程度會有一個質的變化。第二點,我們現在在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因為微信是移動互聯網全新的產品,對騰訊也是全新的平臺,我們有沒有可能在這個平臺上做出更多的商務方向的東西,包括說更多的生活推廣,比如媒體,媒體也在介入這個平臺,所以這個上面是有很多可做的。”【聲明】本案例是由鄭小平和許家馨在楊斌教授的指導下編寫的,僅用於課堂討論。本案例中的情況描述不反映編者的觀點,也不作為正式文件、基本數據來源以及管理活動是否有效的證明。案例版權歸騰訊公司所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冠雄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17

【專欄】全面解讀張小龍微信發展八大趨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1/148315.html

i黑馬註:今天微信確切地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它連接了可以連接的一切。通過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商業,人與設備之間自由、無礙的連接,創造出了移動互聯網的新生態、新部落。今日,本年度最後一次微信公開課上,“微信之父”張小龍通過視頻首次詳細闡釋了他的微信公眾平臺理念。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褚偉


今日,本年度最後一次微信公開課上,“微信之父”張小龍通過視頻首次詳細闡釋了他的微信公眾平臺理念,下面筆者就詳細解讀一下張小龍提出的八大觀點。


第一:鼓勵有價值的服務

解讀:用平臺吸引用戶,用內容留住用戶

公眾平臺的誕生,很大一部分是博客的衰退,讓一群“無根”的自媒體人無枝可棲。如果說新浪博客成就了一批意見領袖,那麽微信公眾平臺成就的更多的是草根的自明星。微信公眾平臺使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到來。

光有平臺和用戶也不行,關鍵是要源源不斷地創造內容。為了保護內容生產者和用戶的利益,微信公眾平臺出臺了各種措施,發現侵權舉報、禁止誘導、惡意營銷等,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得以流傳。

點評:註重原創的公眾賬號和自媒體將會在微信上鑄建自己的平臺。

第二點:幫助人們消除地理的限制

解讀:讓人與商業得以直接交易

對於傳統商家來說,地理位置永遠是一個痛點。很多商家借助自己店鋪的地理優勢,使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沈浸下去了,微信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線上線下得以貫通。為社會上各種“手藝人”提供了更多平等的機會。既節省了店鋪成本又提高了交易效益。

點評:LBS+O2O可能是微信未來商業化發展的重大趨勢

第三點:消除中介

解讀:微信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介化

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所有的商業交易可能都依賴於非常多中間的環節,造成了消費者和商家不能直接交流,一部分中介憑借這種信息不對稱肆意擡高商品價格。利用微信消費者可以直接和商家對話,最大程度上消除了中介化。

點評:微商代理將會慢慢走向末路

第四點:去中心化

解讀:用去中心化的思維抗衡淘寶

淘寶的中心化遭到成千上萬的賣家唾罵,但又無可奈何。微信的到來,似乎讓大家看到了希望。雖然一方面微信占據了移動社交的最大入口,但是這四年來微信所有的開發都是基於去中心化來做的,不管是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號的開放還是微信小店,京東微店的上線,微信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臺方、第三方。因為一旦做成了中心化的流量入口,必然就會產生激烈的競爭和一些不透明的規則。

一直以來微信都秉持“開放共建”的姿態擁抱第三方,擁抱個人開發者,鼓勵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組織自己的客戶,鼓勵所有的商家或者第三方的服務商能夠通過公眾平臺,自身的去組織各種資源。

點評:微盟、口袋通等第三方將成為微信生態中最重要的一環,會迎來大發展

第五點,微信希望搭建一個生態系統

解讀:微信不是萬能的,只有協同才有未來

張小龍把微信比作一座森林,希望整個森林去培育它的環境,讓所有的生物或者動植物能夠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長出來。微信不會什麽都去做。從微信成長到現在我們認為的雞肋如:微信電話本、微信小視頻、微信搜歌……在微信本身看來,它只是在完善這個生態。

不管外界怎麽解讀微信小店、京東購物的不作為,但是微信做的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生態。

點評:提供流量?不要yy了,微信不會拔苗助長,只會專註於生態建設

第六點,公眾平臺是一個動態的系統

解讀:微信是一個共同參與的平臺

張小龍並不希望將微信做成一個規則100%很確定的系統,他更希望的是第三方跟微信一起來共同建造一個系統,一個更加能夠獲得動態穩定的系統。這個系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中的規則也是千變萬化的。

點評:微信規則隨時可能變動,不管怎樣只有協同才有未來

第七點,關於社交流量

解讀:場景時代,流量不再是唯一

如果再用流量的思維去做產品的話,無非是把pc端的東西在移動端複制一遍。雖然流量很重要,但是在微信上,移動化、碎片化的場景更重要。張小龍很清楚這一點,在微信上如果還抓著流量不放的話,那麽這個封閉的帝國遲早有一天會走向對外開放。到時候微信真的就是一發而不可收了。只有在封閉的空間里不斷去做連接去做新的事物,微信才會變得更強大。

點評:移動和互聯網時代,場景有時候比流量還重要

第八點,用戶價值第一是前提

解讀:一切不以用戶價值為前提的產品都是零

不能說微信滿足了所有人的需求,但至少可以說微信滿足了80%的人的需求。不管是在功能上的改進還是商業上的變革,每走一步微信都會小心翼翼,都會兼顧用戶的感受。不管是顯示閱讀數、點贊還是對朋友圈微商的管制。微信首先考慮的都是對用戶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點評:用戶第一,微信20%的人創造了80%的人的需求,微信的未來同樣如此

不管你同不同意,今天微信確切地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它連接了可以連接的一切。通過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商業,人與設備之間自由、無礙的連接,創造出了移動互聯網的新生態、新部落。

【作者微信號:oneisall2014】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褚偉


微信公開課PRO版 張小龍全面解讀微信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1/148307.html

在12 月11 日舉辦的微信公開課上,騰訊副總裁、“微信教父”張小龍走出幕後,公開解讀微信,尤其是微信對於開放平臺的一些理念和方向。
張小龍表示,在微信公眾平臺里面有一個口號:大家在網上可以看到,就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很多人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這句話是來自於微信最早設計公眾平臺時候,所設想的目標和想要做一個什麽樣的事情,最終把所有的想法提煉出來,濃縮成了這樣一句話。

\以下為張小龍演講全文:
今天我想通過幾點來把我們這樣一個口號,作一個比較細致的闡述。

第一點,我們是希望能夠鼓勵有價值的服務

那什麽是有價值的服務?

舉個例子,譬如說在幾年以前博客時代,當時博客曾經非常的紅火,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那我們做了公眾平臺以後我們非常驚訝的看到自媒體、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們重新投入了進來,並且在公眾平臺里面出現了越來越多好的原創文章,作為一個平臺來說我們非常高興能夠看到這樣一種投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非常鼓勵,非常優秀的文章能夠出現在公眾平臺里面,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對用戶非常有價值的服務,因此也卷入到了非常多的其他各式各樣的一些內容進來。

那對很多的內容大家也會發現,我們平臺會采取一些比較嚴格的措施來控制它。譬如說,各種誘導類的,誘導用戶去分享朋友圈的,又譬如說,可能有一些版權問題或者一些H5的遊戲,我們最終都做了一些限制。我們會一直把握一點,哪些內容是對用戶有價值的,一些是沒有價值的。

這是第一點,我們鼓勵真正有價值的服務出現在微信的公眾平臺里面。

第二點,我們是希望公眾平臺能夠幫助人們消除地理的限制

那什麽是地理的限制?

當我們在構思微信的公眾平臺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想我們希望促進一種什麽樣的商業。我們知道,在互聯網其實帶動人們的交流跨越了一種地理上的一種限制,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以來,所有的人都能夠卷入到一種跨越時空的一種交流里面。

地理曾經是過去的一個商業上的一個重要因素。譬如說,一個商鋪可能要找一個非常好的地段那麽它才會有價值,但是移動互聯網的人流其實不太依賴於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當時我們曾經設想過一個場景,我們就用這個來舉例。譬如說一個盲人的按摩師,他可能不需要去租一個鋪面,只要他的手藝足夠好,那麽他就可以在一個不是很好的鋪面里去提供他的按摩服務,我們希望能夠給那些沒有地理優勢的商家也能帶來一種非常好的顧客訪問量。

在移動互聯網世道我們認為這是很有可能的。

第三點,我們希望能夠消除中介

消除中介可能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因為所有的商業可能都依賴於非常非常多中間的環節,但是我們自從做公眾平臺以後,我們是希望商家能夠通過公眾平臺直接提供一種服務。那這種服務之所以有可能是因為如果商家也卷入到公眾平臺,消費者也卷入到公眾平臺,那麽他們是可以互相連接起來的。

這種模式可能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商家是很難直接和消費者對話的。公眾平臺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我們非常鼓勵商家和消費者能夠在公眾平臺里面直接的對話,這也是為什麽在公眾平臺里面看起來大家是可以在一個會話的窗口里面和商家直接作一種對話。

第四點,我們希望我們的系統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

對去中心化可能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們的理解是說,微信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臺方、第三方。

相反,我們鼓勵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組織自己的客戶。舉個例子,譬如說很早以前我們就提出來在PC互聯網時代,可能流量的入口在搜索框里面,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反而認為流量的入口可能在二維碼里面。所以微信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大力的推動二維碼在中國的普及。因為在線下的流量來說,人們需要有一種介質,能夠讓手機連接到某一種服務,那從線下來說我們認為二維碼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所以到現在為止你很難看到在微信里面有一種中心化的一種公眾號的一種存在形式。這一點我們自己也覺得非常的得意,因為一個新的用戶裝了微信以後,他確實在微信里面找不到一個叫做公眾號或者公眾平臺的入口。他沒有關註任何公眾號的話,可能看不到任何公眾號的存在,看不到公眾平臺的存在。

但是每天有近千萬的公眾號,在微信里面很活躍,他們的活躍是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帶來的。微信並沒有一個中心入口來提供給他們 ,這是我們對於去中心化在微信里面的一種體現,同時我們也鼓勵所有的商家或者第三方的服務商能夠通過公眾平臺,自身的去組織各種資源,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我們一直對於公眾號的訂閱會采取比較謹慎的一種措施。

第五點,微信希望搭建一個生態系統

很多人問我們:微信這樣子的話什麽都可以做。他們也會擔心說如果他們做的事情微信做了怎麽辦 。但是微信不會什麽都去做。其中一個原因是說我們希望基於微信能搭建一個生態系統,而不是我們自己把生態系統里面的每一塊都給做了。

簡單說我們是希望建造一個森林,而不是說我們要建造一個自己的宮殿出來。

我們希望整個森林是去培育它的一個環境,我們讓所有的一些生物或者動植物能夠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長出來,而不是說我們自己去把它建造出來。

第六點 ,我們希望我們的公眾平臺是一個動態的系統

很多朋友會說,微信的平臺規則似乎不太明朗,或者說我們的規則不太清淅。

以至於說,覺得這里面存在一些混亂,但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並不認為一個規則100%很確定的系統就是一個好的系統。相反,我們認為一個動態的系統是一個更加能夠獲得動態穩定的系統。

所以,我們認為第三方跟我們一起來共同建造一個系統,而不是我們做好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既然是一起來做,我們認為這個系統應該是一個動態自我完善的系統,而不是一個比較僵死的一個系統,甚至整個系統也是我們和第三方一起定義出來的。

所以,你會看到微信會不斷的有些變化,公眾平臺不斷的有些變化。我們的變化是讓我們的系統能夠獲得一種動態的穩定。

第七點,關於社交流量

大家會發現在微信里很少會提供一個中性化的流量入口 ,但是並不妨礙很多需要流量的場景應用能夠被活躍起來。譬如說微信里的微信紅包、微信遊戲,甚至包括一些硬件相關的譬如運動類的手環。手環也是很好的例子,我們會把手環的記步數據標準化,使得一個手環的用戶可以和其他手環用戶進行一個PK,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社交流量的一個場景。

我們在後期也會不斷地發掘這種流量場景並且把它提供給平臺的用戶。

第八點, 我們會說所有的考慮都會基於一個前提,就是用戶價值第一

我們剛才說了這麽多微信的一些理念,但是最終都必須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否則的話可能會損害到整個平臺的健康。所以你們會看到譬如朋友圈的管理,用戶是需要在朋友圈里看到各式各樣的內容,但是我們又會去治理它,讓一些騷擾到用戶或用戶不願意看到的內容清理出去。

對於公眾平臺,就像訂閱號一樣的,這里面有非常多的閱讀量來自於朋友圈 ,這是符合2/8原理的:20%的用戶到訂閱號里面去挑選內容,然後80%的用戶在朋友圈里去閱讀這些內容。

我們很高興這個流量能夠發生作用,但是一切都是在用戶認可的情況之下發生的 。

以上八點是我們對於公眾平臺的方向與理念的一些思考,在這里分享出來,也希望第三方的開發者對於我們平臺能夠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

之所以利用這次機會來講述我們的理念,是受到前幾天一個小事情的觸動。

因為我以為大家對於微信鼓勵的方向應該是非常清晰的,但看起來好像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所以這里確實非常高興能夠通過視頻跟大家作一次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37

【專欄】微信去中心化和中介化,張小龍真的想好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8/148455.html

i黑馬:去中心化也好,去中介化也罷,只有平臺、商家和用戶三方都覺得滿意,這才是微信商業化最大的價值。微信公眾平臺一旦明確了方向,以張小龍的性格就會堅持到底。但願張小龍的選擇是對的。

\ 
幾天前,張小龍的一次視頻演講震動了整個科技界,這個被譽為神一樣的行事低調的產品經理引起了萬眾矚目。筆者百度了一下,發現當天關於他的報道不下於百條,各大科技媒體,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掛出的皆是他首次提出的關於微信工作平臺發展的八大方向。雖然在筆者看來這和他一年前接受媒體采訪表達的意思並無兩樣,但因為這是公眾形式的表達,所以在外界看來,張小龍正式向外界發聲了,微信也已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筆者反複讀了幾遍這篇三千字的文稿,雖然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但是有兩點著實讓筆者非常費解,一是消除中介化;二是去中心化。關於這兩點,筆者不敢茍同,發表一下自己的個人看法。

微信天生就是中心化平臺

如果筆者說微信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的APP,我相信已經沒有多少人反對了。為什麽?因為今天只要你打開微信它似乎可以滿足你的一切需求,社交、辦公、閱讀、購物、乘車……只要你願意找,什麽都可以找得到。人的五項基本需求吃、喝、玩、樂、購基本都覆蓋到了。大凡每個人手機上的安裝的社交軟件不會超過五個:微信,QQ,微博,陌陌以及其他。但是打開頻次最高的卻是微信,你可能一天才打開兩三次微博,但是你可能十分鐘就會看一次朋友圈了。它的朋友圈就像qq的說說,它的公眾平臺就像是精簡版的qq空間,它的各種訂閱號就像是各種媒體、門戶網站的版面,它的搖一搖就像是不能說的“陌陌”。它的每一個功能你都會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其它應用。

也正是因為它的超級APP的功效,才使得它成為移動互聯網最大的流量入口,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微信通過一對一的強連接,將各種各樣的人通過朋友圈、公眾平臺串聯起來。它已經霸占了所有的流量、交易、掃碼的入口(因支付這一塊還沒完全普及,相對較弱),已經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中心化平臺。去中心化,只是天方夜譚。

去中心化,微信電商怎麽做

退一萬步講,假如微信真的能做到去中心化,那麽微信電商該怎麽做。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微信電商就像是街頭小販,因為沒有統一的平臺管理,條文法規,各種微商,各種假劣偽冒大行其道。看似一片繁榮的朋友圈微商,實則攪亂了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商市場。

對於商家們來說,他們還是希望有一個中心化的交易平臺。微信沒發現的商機一些第三方微盟、口袋通等就開始做了。因為在這個平臺上,一切的交易都是透明的,都是有章可循的,誰也不能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沒有中心化的入口,沒有平臺,只能靠口碑一步一步去積累,由於微信極強的封閉性特征,對於小商家們來說最後面臨的結局可能就是“再小的個體,不一定有自己的品牌”。在搜索這一塊微信電商做得相當弱,只能依靠朋友間的推薦和分享來吸引新用戶,站在企業的角度來想,這種方式太慢,而且不容易管理,中心化的平臺更利於形成規模效應。

微信去中介化是個偽命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商的本質就是去中介化,就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可是為什麽放在微信上它就成了偽命題呢?因為信息不對稱是一個很複雜的上下遊連接問題。

首先,要求消費者直接和商家建立聯系。這種聯系可能是C端的,也可能是B端的,但不管怎樣,他必須要求C端和B端的商家商品信息、商家信息乃至交易信息都是透明的。而現實中常常是這樣的,一些商家不願意自己管理店鋪或商品太多忙不過來,需要不斷地拓展渠道來幫自己銷售產品,這個時候中介就發揮了他的作用。舉個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房產中介。

其次,對於小白用戶,更依賴於專業人士的推薦。微信上大V、達人、自媒體、專業買手等比比皆是,從某種層面上來講,他們可以做最好的中介。既有專業度,影響力又有粉絲。一旦激活他們的,這股市場潛力將會迅速噴發。導購網站的興起也是這樣的原因,因為品牌的雜亂和無序,給消費者帶來選擇性障礙的困擾,於是一些專業的人士就給這些五花八門的網站進行了一個分類匯總。他們所做的是本質上就相當於中介。

第三,電商只有信息不對稱才能賺到錢。移動互聯網的本質是:自由、免費和分享。但是這種一旦用在商業運作上可能就會出問題,如果每位消費者都知道商品的生產成本、出產價和運輸的成本那麽利潤勢必就會減少,到時候商家間所有的競爭僅存留在物流、服務和價格戰上了,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人工越來越貴。正是由於中介的存在,商品的價格、信息、交易才變得有一個討價議價的空間,很多人才賺到錢。淘寶雖然打破了信息不對稱,但真正賺錢的商家不到800萬的10%。

去中介化劍指淘寶

張小龍去中介化的想法,可能是一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其真實目的還在於覬覦阿里的淘寶。雖然微信有8億用戶,800多萬的公眾賬號,在用戶基數上已超越淘寶,但是從發展實況來看,與淘寶還是相差甚遠。京東購物+微信支付和淘寶APP+支付寶相比,依舊差距不小,微信萬能的流量帶來的卻是並不理想的轉化率。

倘若微信在電商上沒有給成千上萬的商家們帶來希望的話,那麽這個平臺只是回歸到原始的社交價值——人與人的連接。拋開B端的企業商戶,目前遊離在朋友圈里的C端微商就超過了淘寶的賣家數量,如何對待這群“無家可歸”的微商,是快刀斬亂麻還是循循善誘地引導,是擺在張小龍面前最大的難題。

微信電商的未來將取決於購物入口的成敗

得到微信的一級入口後,京東可謂在微信電商上煞費苦心。即是搞微店又是上線拍拍網,弄得熱火朝天。“雙十一”與淘寶的的交鋒又遭失敗。即便如此,京東在微信電商上的嘗試依舊不屈不撓,這一次京東似乎總結了經驗,改成從C端出發了。通過對商家進行大力扶持,全面發力移動生態建設。

微信購物入口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只有微信自己才知道。占據唯一的中心化電商流量入口的京東能否迎來蛻變還充滿懸念。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京東都不能成功,那其它的平臺借助微信成功的機會就更小了。

小結

去中心化也好,去中介化也罷,只有平臺、商家和用戶三方都覺得滿意,這才是微信商業化最大的價值。微信公眾平臺一旦明確了方向,以張小龍的性格就會堅持到底。但願張小龍的選擇是對的。

【作者微信號:oneisall2014】


【神文】三國版紅包大戰:張小龍計賺馬雲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06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13 08:08 編輯

【神文】三國版紅包大戰:張小龍計賺馬雲
作者:三表


編者按:農歷新年將到,紅包大戰正酣,昨日來自三表的神文《張小龍計賺馬雲》火遍IT圈,特轉發來供大家品評。內容純屬虛構,誰信誰傻。

癸巳年,甲子月,壬申日,馬化騰問計張小龍。

馬曰:「移動互聯網,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余者雖眾亦不足懼,所慮者唯馬蕓一人,此人老成持重,深知兵法雞湯韜略,去年紅包之戰,打得他措手不及,今必全力反撲,艾倫,你說咋整呢?」

小龍說:孔子曰「慌雞巴毛」,天朝社交平臺共一石,微信QQ獨占九鬥,天下人共分一鬥。來往已死,微博半廢,吾有肥肉,挾4億用戶自重,其必圖之,若敢來犯必當頭一棒,施屏蔽大法,量他難興風作浪。
馬又曰:「你年輕氣盛,開放大計已定,汝如此不體面,恐遭天下人恥笑。」

小龍低頭不語,自顧自刷起朋友圈。

馬化騰料他想靜靜,員工私生活不便幹預,倒也無話。

少頃,小龍猛擊大腿曰:「某昨觀阿哩禦用寫手文章,言及羊年紅包反擊戰,信心爆棚,極是嚴整有法,非等閑可攻。思得一計,不知可否。馬總幸為我一決之?」

馬化騰也是好鬥誌人,曰:「艾倫賢弟且休言。各自寫於手內,看同也不同」

龍大喜,喚張軍,教取筆硯來,先自暗寫了,卻送與潑尼;潑尼亦暗寫了。兩個移近坐榻,潑尼便問道:「你掌心的字?」小龍一楞,道:「我……我總記得在哪里……」潑尼嗔怪道:「討厭,都什麽時候了,還有心情說笑」。

二人打鬧一番,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小龍掌中字,乃一「奸」字;潑尼掌中,亦一「奸」字。

潑尼曰:「既我兩人所見略同,更無疑矣。千萬別截屏傳出去了,讓青龍老賊這樣的自媒體偷了去。」小龍曰:「沒事,誰敢發封誰賬號」。
二人飲罷瑞奧雞尾酒分散,諸將皆不知其事。

菊開兩朵,各爆一朵。

卻說馬蕓,反攻雄心不讓介石,但臨近除夕帳下卻無人可用,心中氣悶。首席人才官彭雷進計曰:「前日有一企鵝悍將來降,此人名喚則成,微信紅包總設計師,因不滿年終分紅太寡,欲來投,臣妾認為可助主公霸業達成」

馬蕓撚須沈吟「縱有呂布之才,若有反骨,亦不可用」

彭雷笑曰:「主公不妨會他一會,他現帳下候著呢」

馬蕓遂宣其覲見,曰:「吾只有一問,你對馮大輝這個人怎麽看?」
則成嘴角45度上揚怒斥:「阿哩千古逆賊,野心家、陰謀家馮某人人得而誅之」

馬蕓大喜過望,交待彭雷,「此人重用之,授P13銜」

至此,則成掛印「阿哩羊年反攻微信辦公室前線總指揮」

則成不是別人,正是前文交待的小龍與潑尼「奸」計劃核心人物,代號「菜雕」,平日為安全起見使「漂流瓶」向深圳傳遞情報。

則成技術精湛,彭雷一日奏表馬蕓:「成,老於戎事,忠愛性成,深孚眾望,其樸誠忠勇,定鼎之才,早在聖明洞鑒之中」

則成三日搭建好「支付包」紅包系統,並獻計馬蕓「此番大戰只可智取,不可強攻,與企鵝硬拼財力絕非上策。微信紅包吾之練手之作,猛則猛矣,一發一搶,眾撲街,吃相難看,毫無內涵。毛主席有雲: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誠哉如斯言,我們要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人民的智慧,再埋伏若幹撲刀手,以弱者之態散布騰訊封閉論,定能讓微信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

則成之威,馬蕓皆聽彭雷言之,今日親自一探,方覺,泱泱大國,對毛理論甘之如飴者眾,但不得要領,若有學以致用者,非我與則成爾。
則成見馬蕓漸露喜色,不等搭話,便兀自講下去。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吾司紅包要擊鼓傳花,讓星星之火燎原,可師承安利、完美;吾司紅包要讓人民的智商優越感油然而生,可設口令、競猜等關卡,寓教於樂;吾司紅包應是有大局觀的紅包,要兼容並包去啊、蟋蟀金服、陶寶等業務,百花齊放、百團大戰;吾司紅包,應虛虛實實,可混入代金券,拉動消費。」

馬蕓聽罷點頭如搗蒜,竟無語凝噎,半晌憋出一句:「先生才高臥龍,我若早遇之,健林、化騰皆炮灰也!」

則成回到寢宮,發一漂流瓶至深圳南山前敵指揮部,小龍打開一看,只一字:滅!

不日,支付包一眾按計徐徐施之,撲刀手先行文宣天下,騰訊封閉論,不明真相者竟追隨謗之。天下第一鏢局諸豪傑則制定詳細攻略廣為散布,億級紅包,天下震動,枕戈待旦。

甲午年戊寅月戊午日,阿哩紅包毒丸計劃首秀,一日兩彈,萬眾翹首,諸高管,擺酒西溪,只待黃龍痛飲。則成卻起身告退,眾人不解,其曰:「前線戰事吃緊,吾當親自督導」。眾將暗自折服,馬蕓教釃熱二鍋頭一杯,與則成飲了上車。則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一炷香後,探馬來報:「不好!一彈發出,分文未中者有之,撕毀代金券者有之」,未及說完,又一探馬來報:「報!報!大事不好!支付包官微被數十萬上訪群眾圍堵,他們自發拉起了騙子等字樣橫幅,局面幾度失控」阿哩諸將還未定神,又一探馬來報:「報!報!輿情分析顯示,有些意見領袖已經反水,在社交平臺大肆稱吾軍耍猴,據騰訊方面線人消息,他們可能會根據民意采取封殺行動」

馬蕓雖見慣大風大浪,但此時也掛不住臉,拔劍四顧,「則成安在?」
帳下哨兵一番搜索來報:「則成P13大將軍已不見蹤影,賬中留下書信一封」

馬蕓不等其遞上,一個箭步向前,打開一看:「夢想還是要有的,只要你假裝睡著」

太史公曰:嗟乎!微信遣則成入馬營,獻支付包紅包技,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一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待民怨沸騰,小龍仔施屏蔽,則萬民歸順,天下歸附,再無人言「不開放」。兵者詭道也!

PS:以上皆為虛構,誰信誰傻。

(來源公眾號:三表龍門陣)


==========================================
【附】

左龍說:

紅包的本質是一種社交活動,互聯網紅包最早是社交平臺新浪微博在2013年發起的#讓紅包飛#活動,當時是非常有創意的一次活動,效果也不錯,彼時微信支付還沒有成氣候,當然也就沒有跟進。

但去年的春節,微信也推出了搶紅包活動(不得不佩企鵝的微創新能力,狠暴力狠強大),由於其極強的社交屬性,剛上線就引起轟動,連馬雲都感到威脅,說這是有如珍珠港偷襲事件,有媒體說微信一周幹了支付寶8年的活,微信支付綁定超過1億,在此背景下,騰訊股價也在三天內上漲超過10%,站上了萬億市值大關。

事後,微信官方公布,參與微信紅包用戶800萬,共完成超過2000萬個紅包,數量雖然比大家謠傳的少,但這800萬高富帥玩家,正是互聯網最值錢的一個用戶群體,讓騰訊徹底擺脫了“小孩子才玩的聊天工具”形象。

紅包這種應節產品,效果再好終歸還是屬於活動範疇,不能改變根本的競爭格局,沒見過哪家賣月餅的成為偉大企業吧?所以,今年馬雲也很大度:看到微信做的好,我們就給人家鼓掌。



(左龍,資深投資人,歡迎關註公眾號:左龍右鯉)



張小龍:做媒體平臺不是初衷,未來微信將在這個方向發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1/153713.shtml

導讀 : 張小龍宣布2016年將在微信上著力打造一款面向開發團體的,名為“應用號”的新功能。

i黑馬訊 1 月 11 日消息,2016微信公開課 pro 版在廣州舉辦。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登臺發言,講述了作為微信創始人,他眼中的四大價值觀,以及宣布2016年將在微信上著力打造一款面向開發團體的,名為“應用號”的新功能。

 

以下為張小龍文字演講實錄,內容來自微信公開課官方無刪減版,i黑馬劃重點:

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的張小龍。

微信平臺上,一個錯誤的行為也會被迅速放大

我們剛剛經歷了一次特別大的傳播事件。昨天晚上,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曬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好友,發了多少紅包這樣一個數據,這個數據其實在昨天晚上把我們給忙壞了,我們說它是一次蝴蝶效應,一個非常典型的傳播事件。可能大家沒有想到,只是曬一下朋友圈這樣一個“微信公開課”活動,卻導致了一連串事情的發生。

我們昨晚看到這樣一個活動頁面被人在朋友圈里曬出來,這個活動其實它的意圖只是說在活動現場大家來簽一下到,現場的人可以訪問這樣一個數據,去曬到朋友圈。昨天這個鏈接就被泄漏了,被更多的人去點,然後就去傳,這樣就帶來了第一個問題:這個鏈接訪問太高,幾乎是掛掉了。幾乎掛掉以後就會帶來第二個問題:就有人開始造謠了,打開這個鏈接就會把你支付寶的錢給偷了。很多人就信了,為什麽呢?因為很多人再點進去發現打不開了。這個時候又發生了再後面的一件事情:我們支付的同事就發現很多的用戶,甚至開始解綁自己的銀行卡了。

那是不是真的被盜了?然後我們內部就很著急,就來處理這樣一個事情。以前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效應叫“蝴蝶效應”,說一只蝴蝶在一個地方煽動翅膀,可能在紐約引起一場風暴。以前我們覺得很難在身邊發生的一個事情,昨天晚上大概短短一兩個小時它就真的發生了,並且出乎我們做這個活動同事的預料。所以剛剛我們跟公關部門的同事在討論說,他們是不是開完這個會就解散了,我說,不用那麽快。因為蝴蝶效應本身來說是很難遇到的,但是在微信這樣一個平臺上面,它真的是瞬間就會發生。

我用這個作為開頭,其實是想跟大家說明一個事情,微信作為一個平臺,為什麽我們在很多的規則,很多的平臺接口或者系統方面會很嚴格,是因為其實有一點小小的疏漏可能就會在這個平臺里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這個量級是很可怕的。

張小龍:微信的四個價值觀

一、用戶價值是第一位,微信的挑戰在於能夠擋掉多少事

第一點,我說出來,在座可能騰訊的同事都首先熟悉這句話,這是騰訊公司里面一直在強調的價值觀,就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用戶價值是第一位的,這句話看起來像老生常談或者很普通,但是我要說的是,其實這句話讓一個好的產品和一個壞的產品拉開了差距。很多人是沒有真正明白這一句話的,比如說給大家一個機會,說微信這里有一些特別的接口或者特別的權限給各位,都一定會很開心。很多公司內部或者外部找我們合作,為了合作大部分都是一個交換說我有什麽資源,你有什麽資源,我們來交換一下,這就是合作,但是所有的合作里面都會把用戶價值放在最末端,因為你首先考慮的是一個資源的交換,所以我們不會跟任何的,包括外部的、內部的去做這種資源的交換取代用戶價值的情況,當我們面對一個合作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考慮的是這樣一個合作對於用戶是不是有價值的,是不是用戶所需要的。我們會直接打掉很多沒有必要的行為,對微信和微信平臺來說,我們現在更多的挑戰不是在於說我們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們能夠擋掉多少事情。

關於用戶價值,我有一天分享過亞馬遜CEO的一個文章,他的文章標題叫做《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人都是很聰明的人,因為大家會想到很多很多的方法去欺騙用戶,欺騙用戶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為只需要聰明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因為欺騙用戶雖然很容易獲得流量,可以獲得用戶的點擊,但是最終會把用戶給趕跑了。所以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好,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怎麽樣對用戶是好的——這個會聰明會更重要一些。

二、讓有價值的東西觸達用戶

什麽是讓創造發揮價值?圍繞公眾平臺來說的話,公眾平臺從它的誕生到現在,大家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開放平臺,我們利用這個平臺可以獲得粉絲,可以做營銷,可以做推廣,但是可能很少會想什麽是公眾平臺的價值觀。

公眾平臺到底想要變成什麽?公眾平臺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公眾平臺的目標是要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發揮出它的價值。什麽是有價值的東西?在非互聯網的時代,有價值的人或者是一個團隊,即使做了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情,也很難去觸達用戶。

但是這樣的情況不應該出現在目前這個時代。所以大家有一個很強的願望,既然有非常多的用戶,我們就應該提供一個平臺,讓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平臺去觸達他的用戶。這個有才能的人不是說只是互聯網行業的人,而應該是各行各業的人,所以我們經常用一個比方來說:要讓一個盲人在一個樓里給人按摩,他也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客戶群,這是信息不發達的時候,對於地域,對於傳統一些物理條件限制的突破所帶來的好處。

所以從公眾平臺秉持的目標來說,我們是希望讓這個平臺里面湧現出更多的有創造力的事情出來,而不是說這個平臺就是一個做流量的地方、大家可以在這個地方導流量,不是這樣子的。這里我們是希望所有圍繞微信開發的第三方都能想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想要用這個平臺來做什麽,是想要給你的用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還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個流量的導流?如果只是做一個流量的導流,那不是平臺所願意看到的。不管平臺的規則怎麽樣變化,只有有創造性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才是微信所倡導的,不管平臺有什麽變化,大家都不用擔心我做的事情會不會被平臺封殺。

我們去年花了很多時間去扶持原創。原創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從BBS到博客時代,很多文章寫的特別好的人在互聯網上其實是很難得到價值回報,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市場環境就會惡劣,劣幣驅逐良幣。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把原創作為一個非常認真的事情去做,關於版權的保護、內容的保護,使得在過去一年里面原創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現在一個好的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寫出來可能會吸引上萬的一個贊賞的回報,當然這只是非常小的一個回報。我們認為原創的文章更符合我們需要的價值,也更符合用戶的價值,所以,為了扶持原創,對於原創文章里面的廣告條,對廣告分成也特別優惠,因為原創的流量不會特別大。平臺里面我們發現這樣一點,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昨天那種謠言傳播的流量就非常大,所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未必能獲得巨大的流量,所以從平臺角度我們會去扶持它。

所以關於要創造幾項價值,剛才說到我們原創號這里,可能在座還會有很多的人會說,我不是寫文章的,我可能寫不出好的文章,我其實只是想提供服務,後面我會講到會有一個新的東西,在後面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三、微信不要當時間殺手,要幫助用戶高效完成工作

第三個,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個基本價值觀,我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用戶,而是盡量讓這個用戶離開你的產品,大家同意嗎?說同意的都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做的工作都是圍繞一點,怎麽樣黏住用戶,怎麽樣讓用戶盡可能待在我的產品里頭,不要離開產品。

我們認為任何產品都只是一個工具,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後盡快的離開。如果一個用戶要沈浸在里面,離不開,就像你買一輛汽車,你開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說汽車里面的空調特別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業界很羨慕微信是用戶的時間殺手,但是我們要考慮的則是怎麽樣更高效率幫助用戶完成任務,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里面永遠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會看到微信的朋友圈會限制很嚴,各種營銷在朋友圈里面我們都會很嚴格的對待。我們剛開始看朋友圈里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動態,可是慢慢發現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靈雞湯,被各種各樣地誘導上來發了一些內容,如果這樣的信息多了其實最終的結果未必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用戶覺得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太水了、太雜了,慢慢他再看朋友圈的意願越來越低,這會變得非常可怕。因為朋友圈的進入次數特別多,平均一個用戶每天大概有30、40次進入朋友圈,這是一個反複的過程,我們希望每次進來用戶都不是很快的刷屏,而是看到的都是他願意看到的內容。

對於微信里面其他的功能其實也是如此。我們希望用戶在用微信的時候,最高效率把必須要做的在微信里面做完,把時間留出來去做很多別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基於微信來做一些項目的時候不妨也多從這個角度思考一下,你做的事情是在幫助用戶節約他的時間,提高他的效率,還是說只是想讓他在這里不斷地消磨時間。如果你想要讓他消磨時間,你可以寫一篇文章再寫一篇文章,用戶永遠都出不去,但是用戶可能下一次就不敢再進來了。在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覺得是谷歌,谷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來讓用戶搜完就走。在這點上,我們會希望微信里面的信息盡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滿足你最基本的需求,這樣你就明白微信為什麽會有這樣一些規則。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很早期的微信用戶就會發現,微信其實一直不鼓勵你加太多好友,所有的加好友都要經過你的驗證通過才會加進來,其實如果微信作為一個產品要讓好友變得很多的話很簡單,只要把QQ好友、手機通訊錄導進來默認變成你的好友就好了。但是我們一直非常謹慎,一直希望用戶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戶是不是確定要添加他,從來沒有說批量導入過,我們業界經常說少即是多,但其實這也會變成一句口頭禪,因為沒有人真正明白,更少的信息意味著用戶可以更高效的處理,意味著他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意味著這個產品的未來會變得更大。

大家也會看到,我們對於下發消息也非常嚴格,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一天只能發一次,為什麽不是一天兩次,每次還要限定那麽幾條。從微信的產品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體驗性的東西,但是在外界看過來,這是難以理解的,包括特別多的媒體人會說,一天一次真的是不太夠,我們就希望發更多的內容給用戶。那是因為更多的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說我發的越多越好,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發得多是不是意味著用戶更願意看。所以大家也會看到,為什麽我們會對一些誘導分享有攔截,因為所謂誘導分享就是你分享出去了、你獲得了好處,但你的朋友並沒有獲得好處,你的朋友要忍受你發來的一個東西,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原則。

四、讓商業存於無形,不做基於騷擾的、流量變現的商業化

第四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觀點是,我們應該盡可能讓商業化存在於無形之中。

為什麽要讓商業化於無形?我們發現很多人比我們更著急微信的商業化,也不知道為什麽。但是我們確實認為一個好的產品它的商業化和用戶的價值、用戶的體驗是並不矛盾的。好的商業化應該是不騷擾用戶,並且是只觸達他需要觸達的那一部分用戶,可能有一些人不玩遊戲,但是並不妨礙另一部分人去玩遊戲,玩遊戲從系統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商業化的過程。同樣大家也會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廣告,我們也很高興的看到朋友圈廣告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很多的用戶還在期待能看到一個朋友圈廣告,因為平常他很少看得到,當用戶有這樣的心理,我們會覺得這個事情是對的,因為用戶不反感它,甚至有時候會比較期待。我昨天還看到一個視頻廣告,覺得挺好的,但是當時我在底下評論了一句,有點開玩笑說“貨不對版”,因為朋友圈廣告的內容和真正的嘗試有點不太接得上,有點欺騙用戶的嫌疑,但這是一個廣告創意的事情。所以從微信來說,我們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業化,但是它不是基於騷擾的、基於流量變現的商業化。所以你現在看不到的啟動頁彈一個廣告出來,因為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低級的商業化的手段。而關於這一點,待會會有一個卡券系統的一個廣告。在去年的時候,我們發了很多很多的優惠券下去,然後我們發現優惠券實際被使用率非常低,可能有超過90%都廢掉了、沒有被使用出來,這和現實里面其實是一樣的。現實里面可能我們也會拿到很多優惠券,但是大部分都不會去用它,我們會認為這不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

可能有極少數的用戶已經在微信里面用到了我們現在一種新的優惠券,這種優惠券來自於一個小故事,有一個朋友去麗江玩,他住了一個客棧,然後客棧的老板就跟他說,如果你介紹一個朋友再來住這個客棧,你的朋友會獲得一個優惠,並且你自己也會獲得一個小紅包,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基於社交關系來做的一個傳遞的工作,它特別生動,特別有說服力。

這個故事讓我們很有啟發,我們會嘗試一種基於社交關系的優惠券,我們看之前很多做優惠券的都很難做出來,當一個優惠券本身太容易獲得就沒有價值了,因為你隨時可以拿到。但是對微信來說,這個優惠券是一種基於朋友背書的優惠券,也就是說只有你的朋友去那里消費才能拿到那個券,他分享出來,你可以使用,這和剛才那個故事是完全對應的。我們把這樣一個新的系統上線以後,發現核銷率迅速就上去了,而商家也很高興,因為這個真正幫他帶來了新的用戶。朋友也很高興,因為他的優惠券沒有被浪費掉,這是一個對幾方都共贏的一個事情。

這里的重點其實是,它也是一個商業化的產品,但是它在對用戶非常有價值的基礎上來做,不是作為一個廣告塞到這里的,是你的好友獲得一個券分享給你的,這是很不一樣的。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正在構思的一些東西。剛剛公眾平臺說到原創,其實很多人會覺得有一點郁悶,因為公眾平臺現在看起來確實更像是一個媒體化的平臺,是對於自媒體、一些寫作的或者一些傳播內容的人特別有效。但是我們的公眾平臺,我們出發點不是僅僅針對媒體的,我自己也是很多年的程序員,我們覺得2016年我們應該做一些事情,面向開發的團體。

這個需求來自於哪里呢?我們自己也觀察到發現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它做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基於微信的公眾號來做的,而不是去開發一個APP,因為一個APP的推廣成本實在是太高了。相比來說,公眾號能夠實現大致同樣的事情,並且也能獲得它的用戶,並且用戶可以在微信里面獲得的成本或者傳播的速度會更好一些。

但是我們的本意並不是要做成一個只是傳播內容的平臺,我們一直說我們是要做一個提供服務的平臺,所以後面我們甚至專門拆分出一個服務號出來,但是服務號還是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說服務號可以在里面提供服務為主,所有的服務號還是基於一個訴求,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現在我們將開發一個新的形態,叫做應用號,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嘗試做到讓更多的APP有一種更輕量的形態,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種形態來存在,這是我們在探討的一種新的公眾號形態,叫應用號,這里只是提前劇透一點點東西。


張小龍的應用號原來長這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4/153779.shtml

導讀 : 如果你是一個自媒體大V,在微信2.0時代,你需要思考的是,你如何轉型服務了。

作為國民應用的微信,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註。近日,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PRO版上,微信之父張小龍也首度亮相,幾十分鐘的演講最大的信息量就是微信應用號要來了!

有點意外,卻又預料之內。意外的是,原本外界所傳的訂閱號和服務號合並折疊的信息沒有公布,卻又冒出了一個應用號。預料之內的是微信這個超級APP越來越像操作系統了,有了顛覆蘋果APP store的野心。

蘋果自然是一個成功的生態系統,相比較於喬布斯的生態,張小龍的森林是不是也同樣優秀,這個我們下回再表,今天我們來說說,到底應用號會是一個什麽東東?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2_1

在過去微信發展的五年多時間里,隨著微信平臺的發展壯大,很多傳統行業、微信生態的第三方服務商等會覺得,微信的政策一直在變來變去,微信更像一個黑匣子,讓人捉摸不清,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企業轉型以及微信生態公司的創業成本。

但是也並不是毫無規律所循,換一句話說,任何企業在微信中做各種應用和嘗試你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你所做的是不是微信所倡導的,你知道了它倡導什麽,違反什麽,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路徑。

先從訂閱號與服務號說起。

早在去年,有關微信服務號和訂閱號要合並折疊的消息就已經傳的沸沸揚揚,幾次有消息要公布但是又幾次擱淺,沒有下文,可見內部的糾結。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3_2

當初微信在5.0版本更新中,將微信公眾號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的原因在於希望解決公眾平臺運營者濫發消息的急功近利的行為,而在當時,如果微信官方限制群發功能,勢必會影響以及損害公眾平臺的吸引力,因此,在這一輪的產品形態中,微信官方選擇了一種妥協方案——折疊。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信息泛濫對用戶的幹擾,客觀上遏制了濫發垃圾信息的行為。

服務號一直是微信官方一直提倡和希望重點發展的,在筱瞧將近兩年的微信生態觀察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用戶需要服務的時候,我在,而他不需要我的時候,絕不去騷擾用戶。本次公開課PRO大會上,張小龍再次強調這個理念: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

因此,微信希望服務號的運營者更多從自助服務為核心,相比較於訂閱號,服務號有更多的接口權限,但是,服務號每個月只能推送四條,而且,消息會顯示在用戶的聊天列表中。

這是服務號的初衷。

看似完美的定位在執行中卻往往不盡如意,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雖然服務號強調服務屬性,但是,絕大多數的服務號的運營者依然還是把服務號作為一個營銷的入口,強營銷的需求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每次營銷必掉粉。眼看著這些運營者依靠早期平臺人口紅利以及線下實體商業發展的粉絲紛紛取消關註;

2、排除剛才的服務號營銷的因素,服務號消息推送直接出現在用戶聊天列表中的形式也極大影響用戶體驗,以手機充值為例,當你通過手機充值公眾號充值完成之後,在聊天列表將出現三條信息推送:手機充值成功通知、銀行交易提醒以及微信支付憑證,這極大的騷擾了用戶,這個問題不好解決,因為消息出來的端口是不一樣的,分別來自服務號、微信支付、銀行;很難合並成一個消息模板;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4_3

鑒於上述兩個原因,一直被外界所傳的是:訂閱號與服務號兩號合並,訂閱號也可以擁有服務號的權限,服務號也可以由原來的每月推送四條變成了每天一條。

但是,為什麽官方沒公布這個解決方案呢,這個方案並沒有被張小龍采納,要不然官方不會一而再再而三推遲合並方案的公布。

最好的解決方案可能就是把服務號也折疊,那麽這樣的信息推送騷擾問題就會得到緩解,但這又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折疊的好處的確是可以規避服務號大量的營銷信息擠滿用戶的聊天列表,但是服務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服務,如果折疊,那麽以目前的訂閱號的這種折疊形式也並不適合服務號,服務的觸發會有很多信息,這種展示信息的方式也極大影響服務的體驗。

這一定不是張小龍所要的解決方案。那麽,這次張小龍在PRO演講中所說的應用號,是不是他心里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答案呢?這個問題筱瞧認為要從兩個維度來看:

1、 張小龍是一個極客,或者在他心目中,一直希望能夠在他的森林體系里為廣大的技術開發者提供一片天地,此前筱瞧認為微信的企業號可能是張小龍用來實現這一願望的載體,因為騰訊要通過微信企業號去連接傳統行業,也就是TOB市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鼓勵大量的開發者、第三方通過單品、爆品切入的方式線連接企業,然後在構建一個B2B2C的商業生態。

但是,現在看來,應用號才是,當然未來的企業號的爆品應用也可能進駐應用號,這要看官方如何打通整合。

2、 張小龍還是希望可以在現有的體系上對原有的服務進行升級,但是,現在的服務號的形態還相對比較初級,不是一個接近APP的模式,很多功能還不夠完善,要升級成一個類APP模式;

至於這個應用號的具體形態、入口形式,外界猜測的比較多了,最多的一個版本(如圖),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5_4

大家可能就覺得應用號應該就是長這樣的吧,這個也是外界流傳最多的一個版本了,九宮格模式里面就是一個webAPP,事實上,在當天張小龍宣布完這個消息,筱瞧也在第一時間內發了朋友圈,原因很簡單,此前這個錢包入口的輕APP應用只用來放騰訊自己家和幹兒子幹女兒家的產品,但是就在前不久的版本升級中,騰訊將自家的服務和其他家的服務作了一個區分,這或許也是一個信號,未來應用號就要被列入這里了。

但是,仔細想想,九宮格的這種模式騰訊放自己家的產品可能還行,一旦應用多了,可能就不是那麽好的形式了,你可能會說,做一個分類唄,衣食住行,這樣又涉及到了一個問題,如何排序推薦?微信難道要做應用的流量分發嗎?

要知道,微信主張的是去中心化,當天張小龍再次強調了:這里我們是希望所有圍繞微信開發的第三方都能想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想要用這個平臺來做什麽,是想要給你的用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還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個流量的導流?如果只是做一個流量的導流,那不是平臺所願意看到的。所以基本可以排除這種可能性了。

好,那最接近張小龍的構想的應用號到底是怎樣的?神神叨叨了這麽久,真的毫無線索嗎?張小龍的原話說了:我們要考慮的則是怎麽樣更高效率幫助用戶完成任務,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里面永遠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

以筱瞧對張小龍的研究、了解,反反複複琢磨了他當天的演講,筱瞧認為最有可能的應用號的形態是:微信會在通訊錄或者二級菜單中為應用號安排一個入口的位置,而應用號同樣是需要用戶關註才可以收納的,如圖,這種形式的好處就是用戶關註了一個公眾號,就像安裝了一個APP一樣。他要找這個服務的時候就像找一個公眾號一樣方便,而點擊進去則是一個主頁型的應用了,非常接近APP。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6_5

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應用號就是服務,不能夠像用戶推送任何消息,只能安靜滴站在那里,等皇上今天翻你的牌子時候,你才可以被找出來使用

那這種場景下,用戶服務的多條模板消息又該以怎樣的方式推送給用戶呢?騰訊官方的服務通知接口還沒有開放,像評論入選、贊賞等方式都是用服務通知的方式來推送,那有沒有可能微信開放服務通知的接口,我們試圖回到上一個舉例的服務場景——手機充值。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6_6

手機充值的原有邏輯大概為微信支付完成充值的調起分發給銀行及充值服務商,各個單位成功之後分別發給客戶一條模板消息,同時微信支付接收到其他兩家的成功消息也會給用戶再次做推送,因此用戶就收到了三條模板消息。

這種邏輯雖然嚴謹,但是上面也說,影響用戶體驗。那能否進行改造?比如:用戶觸發一個充值,產生一個服務ID,ID推送給銀行做支付調起,同時銀行扣款完成會返回給微信支付扣款完成的值,ID又通過加後綴發送給充值服務商,充值完成後仍然會返回給微信支付一個值,ID再次加一個後綴,簡單來說就是:原有邏輯是三者每位都發送一個模板消息給用戶,而後者通過ID加後綴的方式就可以對三者的模板消息進行折疊,變為由服務通知統一發送的微信支付消息,將三條信息變為一條信息了。(看文字看不懂的小白們可以看圖)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7_7

不過這又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應用號不能推送信息的話,那麽過去的服務號可能要面臨一次選擇,你是要做訂閱號還是應用號?或者是雙號同時進行?一個媒體屬性,一個服務屬性?

 此外,在微信的各種連接工具中,還有一個秘密武器沒有正式推出,那就是搜索,張小龍說了,服務應該即搜即用,那麽,應用號的升級版有沒有可能基於地理位置和城市信息做一個匹配推薦,當你搜索停車的時候,微信的搜索可以根據你所在的位置推送一個服務通知的對話框,點擊進去直接就是主頁型應用,網頁即服務?

當然,公眾平臺的運營者的心態可能也會影響應用號的普及,比如微信目前的政策還是不夠透明,動輒封號的行為也讓大家有所擔心:能不能真的完全放心綁在微信上玩?這可能將考驗平臺的規則。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7_9

說完了微信應用號,最後我們來說微信應用號之後的2.0時代,微信生態會是怎樣的。

今天筱瞧的朋友圈有人在說,在微信的生態體系中,很難投出特別大的公司,因為在張小龍的設計里,去中心化沒有流量分發體系、沒有系統推薦、沒公眾賬號導航,就連買廣告都有很多限制,資本給你很多錢但是沒有地方花。

我們可以看到,投資人現在在微信上投資的基本是自媒體+微商+微營銷,最近自媒體融資的消息也很多,並且對外宣布的金額都還不少。

那是不是意味著微信的生態只有這類型的公司具備投資價值?微信生態也起來了呢?

此次微信PRO版大會上釋放出來的信號已經很明顯了,微信生態的2.0時代已經來臨。它的關鍵詞叫服務。所以,筱瞧的判斷是:微信生態是起來了,但是,並不意味著微信生態的春天是自媒體、微商和微營銷的。

 為什麽?還說回張小龍,在幾十分鐘的講話中,張小龍一直強調兩點:

1、微信這個平臺不是你用來導流量的地方,如果你只是做一個流量的導流,那不是平臺所願意看到的;

2、微信的本意並不是要做成一個只是傳播內容的平臺,而是要做一個提供服務的平臺。

聽明白了嗎?可能有人會反駁,我有幾百萬粉絲,我有幾十萬粉絲,我現在一條廣告賣5萬,對,我承認,這些自媒體們都享受到了微信的人口紅利,有些甚至就是營銷黨、抄襲搬運工,冷笑話、養生黨等,但是,這個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

細心的人會發現,微信去年開始一直在不遺余力推原創,那是因為微信平臺希望可以用原創來改變過去劣幣驅逐良幣的生態失衡,用原創機制來主導內容流量的重新分配,保證平臺的健康發展。這也意味著,那些營銷號、養生雞湯黨甚至造謠號,抄襲號,你們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窄!

 除了平臺的政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粉絲變用戶跟消費者變用戶一樣難,過去,這些自媒體變現的路徑大概為:用內容變成流量,然後轉化廣告、電商、或者把內容作為IP變現,或者咨詢服務。

但是,在這些自媒體生態中,更多的看重的是微信的營銷價值、媒體價值,服務能力不是你說提供就有能力提供的,那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商業。所有的自媒體人在轉型的時候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為什麽羅胖子是自媒體大V第一人,他還只是一個賣貨的。

換一句話說,營銷價值、媒體價值也恰恰不是微信平臺所倡導的,在過去,微信很好地連接了人與人、人與商戶、但是在連接人與服務上卻沒有達到張小龍的預期。

馬化騰一直強調,騰訊未來只做兩件事: 內容和連接 ,而上面的種種正好說明了這一切,原創是為了維護微信平臺的內容生態,重新分配流量,而連接服務則利用應用號來補上。

所以如何你是一個自媒體大V,在微信2.0時代,你需要思考的是,你如何轉型服務了。從內容出發積累巨大的粉絲群體,但是如果你還只是把微信當做你做內容的一個新媒體渠道,而沒有及時轉型的話,那麽在生態的下一個階段,你可能就落後了。

如果你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不要再糾結與營銷與掉粉之間怎麽平衡了,簡單粗暴的營銷信息遠遠沒有一個精致化的服務更能夠打動用戶,而營銷也不僅僅只能做信息推送,那些看似跟營銷無關的服務卻可以給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本人主導撰寫的《微信力量》中, 大量案例介紹了各種行業如何利用微信的工具進行革命,筱瞧認為,未來那些利用微信進行業務改造甚至誕生新的商業模式的傳統行業、那些基於垂直領域的微信解決方案提供商、類似去中心化的產品:微店、名片通、考勤、社群等,甚至通過某種工具實現的B2B2C產業升級模式,而這些基於微信的產品服務提供商將在2.0時代迎來新的春天。


微信之父張小龍的2359篇日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9/154030.shtml

導讀 : 本文轉自知乎用戶鄧棵的專欄,原標題《看完了張小龍的2359條飯否日記》。

Allen 是個低調到可怕的人,迷の男人。Allen 在飯否上的名字是 gzallen,廣州艾倫,頭像和他早已清空的微博一樣,來自於 Leonard Cohen 一張名為 Recent Songs 的專輯。gzallen 其實並不是 Allen 註冊的第一個飯否帳號,早在07年6月4號,他就註冊了一個叫allen 的帳號並寫了 454 條飯否。飯否被封後這個帳號也就棄用了,直到 2010 年 11 月 26 日(飯否恢複運營第二天),和菜頭把他拉來註冊了 gzallen 這個新號。從那天起直至 2012 年 4 月與和菜頭一同離開飯否,他一共寫了 2359 條飯否,他的微信版本也從0,變為了4。

於飯否寫日記的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就是張小龍。

沒有人察覺到他就是那個一個人熬著夜就擼出了 Foxmail 這種神級產品,又正憑著一己之力讓微信成為月活 6 億產品的靈魂人物。

沒有人懷疑過他只是一個喜歡玩 Osmos、喜歡用 Instapaper 和 Filpboard、憎惡微博,關心著 Apple 產品和 Twitter,一個平淡無奇的、熬夜成癮的、半夜聽歌又抽煙到 4 點半還不睡覺的、使用著 gzallen 這種完全不會給人留下任何印象的昵稱的 iOS 程序員。對於這樣一個沈默戰士,和菜頭發表過一次不具名評價:

看見別人家院子里的怒馬即將破空而出,踏殺天下人,卻無人知曉,自己還是覺得很欣然。2011-05-26 00:34

時間過去了5年,現在你已經找不到Allen這個人了,你找不到他的微信,他的微博、知乎、Twitter 和 Instagram 也早就不再更新。微信已然從被指責抄襲 Kik、Talkbox 的陰影中走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產品,成為了國家級互聯網戰略性殺手鐧,allenzhang 這個 ID 已經被騰訊高級副總裁張小龍取代;名為 gzallen 的飯否帳號也早就被人遺忘在角落里,如果不是王興用你們點外賣住如家的錢養著部署著飯否的服務器,可能連這個角落都沒有了。

時間過去了 5 年,微信紅包照片再次點燃朋友圈,不出意外的話除夕之夜張小龍還會在朋友圈里放一把火。王興對此評價說,「想起 CNN 創始人泰德特納在自傳里曾略帶誇張的炫耀:我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使亞特蘭大全城燒起來。」馮大輝說,「毫不誇張的說,微信是中國互聯網過去五年來的唯一一款世界級的創新產品。」中國的互聯網,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喬布斯一樣的神話,此刻的張小龍已經被人們推到了這個位置,然而他卻成為了一個迷一般的神。如果不是年初的首次公開演講,可能很多人對他的認識僅僅還停留在知道名字上。這位低調的湖南人的身上貼滿了這樣的標簽:沈默寡言、謙虛納言、玄學、騰訊的戰略威懾武器。

時間過去了 5 年,怒馬早已橫掃戰場、踏殺天下人,這個神話背後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在 Allen 的飯否,你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自由的、真實的 Allen,會聊天、會賣萌、會抒情、會寫詩,會寫段子、會談論產品,會隨手拍照,還會罵人。

馬了個壁的。2010-12-17 00:07

沒有煙了。睡去。2010-12-17 03:19

哥做的不是產品,哥做的是發揮潛力的自由。2011-01-28 00:48

在這里,你會目睹微信這個產品從無到有,因為這里記載了他打造微信 1.0、2.0、3.0、4.0 的所有思想歷程。他會為微信是否該有已讀未讀態,從 2010 年一直糾結到 2011 年;他會每天關心人們怎麽用 Talkbox、Kik、Whatsapp 和米聊,他會在微信第一個版本發布半個月後就想到開發基於 LBS 的功能,他會面無表情地 mark 著微信的數據,2 億 / 天,4 億 / 天。

第一個app終於於昨晚提交了上架申請。2011-01-13 18:27

考慮到多數人可能沒有飯否帳號,張小龍飯否摘錄已經以附錄的形式附在文末。

我很開心看到並分享這一切,因為這個產品最終成功改變了大眾的溝通方式,也因為這個產品沒有被其他產品經理接手。我更開心,在這樣造神運動結果的背後,其實是一個鮮活的、孤獨的、認真的人,他讓我感覺親切,不僅因為他長有一副憨厚的大叔臉,不僅因為他與我同籍,更因為他就像是你,像是我,像我們身邊的每個人。

If you don't have a WeChat, well, you don't have a WeChat.

以和菜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如果世界上又出現了什麽新鮮的 App 應用,在發布後的 48 小時之內,如果你也下載嘗鮮,可能你會遇到個名叫 Allen 的人,如果這人沈默不語,甚至連頭像都沒有。那麽你也許已經遇見了張小龍。

以下是張小龍的飯否摘錄:

張小龍談自己

gzallen是機器人。2010-12-15 16:27

我進到飯否就說飯否上該說的話,進到微博就說微博上該說的話,回到辦公室就說辦公室該說的話。我不敢說自己有想法了,想法全是環境催生出來的。2010-12-27 15:11

我智商高的時候,情商就低。情商高的時候,智商就低。兩個一樣高的時候,我就雙高了。2010-12-29 01:20

to be a better man 2011-01-21 17:50

這麽多年了,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2011-01-23 01:54

等我老了,我希望擁有leonard cohen的聲音。2011-02-04 00:31

我為什麽能起得這麽早? 2011-02-18 10:30

哥喜歡的不是產品,是戰爭。2011-05-13 15:27

人要成功很難,比成功更難的是,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2011-05-13 15:28

Think Different!我經常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我沒有喬老爺的才,一定不能因為要think different而走火入魔。2011-08-25 23:27

面試產品經理,所有技能合格後,要問,你喜歡搖滾嗎。回答否的,就算了。2011-09-14 14:51

我在生活上不是一個有潔癖的人,但對待產品卻分毫必究,介大概就是傳說中的精神分裂吧。2011-09-19 21:50

看到和菜頭爆料騰訊,那個張什麽龍貌似牛X閃閃啊,有空要去拜訪一哈2011-10-19 13:12

石頭剪刀布是我的殺手鐧。mark。2011-11-04 03:04

多少艱苦不可告人 2012-04-01 18:43

張小龍寫詩

此恨綿綿有時盡,花開花謝無絕期。純拼字。2010-12-19 01:04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如今多少花,都在風雨中。2010-12-22 02:32

去年今日此門中,回眸一笑百媚生。拍照秘笈。2010-12-27 16:01

春花秋月有時了,冬蟲夏草無盡時。2011-01-17 19:46

張小龍寫段子

你強烈反對的,一定是你自己也擁有的。---艾倫仁波切2010-11-28 02:02

距離就是,你發一條微博,這條微博要途經北上廣,進出九九八十一臺路由器,中間還要被拆包解包合並包,被兩百個CPU進行過處理,再顯示在我的電腦上。而你明明坐在離我幾米的地方。2010-12-22 15:54

古人愛月,今人愛日。古人借月抒情,今人日日抒懷。2010-12-23 18:24

需要多麽強大的內心,才能看破紅顏啊。2010-12-26 18:59

月亮代表我的心,意外懷孕怎麽辦?路邊野花不要采,意外懷孕怎麽辦?怕什麽戒律清規,意外懷孕怎麽辦?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意外懷孕怎麽辦?2011-02-13 01:25

更快,更高,更遠。不是奧林匹克,是螞蚱。2011-02-15 23:33

多情之人看到情薄,多事之人看到事多。2011-02-25 01:55

萌是第一生產力。2011-10-15 06:29

張小龍談產品

還是你們用戶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聯網的,要整天分析你們的陰暗心理好讓你們更爽,還不能明說。2010-11-27 23:18

一個產品,要加多少的功能,才能成為一個垃圾產品啊!2010-11-27 23:24

如果說產品做的一切都在滿足用戶的虛榮,熱鬧,逃避,貪戀等,那麽,大眾同樣都有受虐的心理,為什麽不做一款產品去虐待他們? 2010-12-06 00:47

網絡尚未普及的時候,產品必須依靠功能多來取勝,並且產品是自成一體的。網絡普及後,才催生出一種新的產品形態:產品極簡,反而有利於在網絡這個大生命體中自我繁衍,並且產品是面向連接的。2010-12-15 16:03

好的網絡產品,必然是無法預料其會不會成功的。成功的產品,剛好是“碰巧”成功了。但這個碰巧並不是創造者的運氣,而是,這個產品剛好能在網絡生命體中生存和繁殖。就像我們無法知道一個小孩為什麽成長如此迅速一樣,我們無法知道一個網絡產品為什麽會成功,即使做的人,也應該感謝主。2010-12-15 16:06

一個被人預見必然會成功的產品,必然會是個失敗的產品。成功的產品是不能預見的。至少,是不能被人所預見的。機器來預見還有可能。2010-12-15 16:11

漂流瓶讓我體會到群體的偉大:它的行為模式在我們的預想之外,我們自己也無法完全理解。如果非要分析,傾訴和期待回應(交友)還是第一位的。2010-12-16 01:56

讓人沒有成就感的是,我們隨便搞一個簡單的遊戲,比如扔石頭看誰扔得遠,都會參與者眾。如果再輔以按省市區排名,就會火爆。2010-12-23 14:35

互聯網產品應該是由用戶推動,而不是產品經理來推動。產品經理的作用只是找到四兩撥千斤的地方稍微用點力。這方面,飯否給了個表率。這麽久以來,他們只是添加了“測試版”三個字,其它什麽都沒變。對此,我很感動。2010-12-25 18:14

流通正在取代內容本身,內容變得更小更方便傳播。mp3取代唱片,微博取代書本,短信取代信件。我懷疑有一天,微小的內容也沒有了,大家直接通過網絡交換荷爾蒙。2010-12-27 13:26

整天將KPI掛在嘴上,以KPI為目標來工作的leader,都是不合格的,庸俗的,沒有想法的,令人痛苦的,無法言語的。2010-12-27 15:27

同意。請各部門按此落實執行。轉@和菜頭 公司里,凡是有老板參加的會議就拼命發言的人,凡是有抄送老板的郵件就拼命回複的人,直接炒掉根本不會影響任何業績,而且團隊的開心度上升了。2010-12-31 17:19

你問我們和競爭對手比有什麽區別,我說我們沒有他們那些臃腫艷俗的部分。2011-01-02 15:20

如果有這樣一個網站,號稱數據放在月球,服務器放在衛星上,太陽能供電,永久運行,100年沒問題。因此,你寫的任何記錄都會永久保存。不知道會不會很多人去用。2011-01-04 19:31

每次看到我們產品中提示“xx操作已成功完成”“消息已成功發出”的“成功”二字,我就很頭大,說了很多次還是出現,今天就下死命令產品中不可以再出現“成功”二字。我有文字潔癖,還是走火入魔了。“消息已成功發出”,搞得好像還有不成功發出的消息似的。2011-01-17 15:28

從眾多的kik模仿犯來看,國內基本沒有從用戶心理考慮產品的產品經理。除了模仿,他們的創新也是意淫。2011-01-17 17:42

心有千千結,每種結都是一個產品。關系千萬重,每種關系都是一個產品。未來世界,應該是每個人都會做一個十個用戶的產品的時代。2011-01-18 12:41

在兩列火車擦肩,就要相向而過的剎那,他和她掏出手機,揮舞,終於,他們交換了微x號碼。廣告就這麽拍了。2011-02-17 00:52

互聯網產品,好友是如何來的?必須是用戶自己手把手拉來的。任何的批量好友導入,都是收效不大的。2011-05-18 03:12

互聯網的最終目的,是讓關系學見鬼去。2011-06-16 19:44

贊同。轉@和菜頭 要提防那些Blog寫得好的產品經理,因為在Blog上花的時間越多,在產品上花的時間就越少。原來還以為有例外,現在看起來無一例外。2011-08-08 22:06

做產品,就是跟用戶談一場戀愛,否則只是一場商業交易而已。產品人是多麽的博愛啊。2011-08-26 18:32

大部分的所謂創新,都是把問題搞複雜化而已。2011-11-07 03:48

人是環境的反應器。微博像是一個環境,但它不會主動刺激人,所以是個偽環境。到微博看東西是不人性的,哪有到環境里逛逛再決定做什麽的,那不叫反應。而是當環境發生了點什麽事情刺激到人了,人做出的行動才叫反應。所以,微博之後,將是推送。2012-03-05 02:44

張小龍談微博

“微博讓人變傻”。今天一起吃飯的朋友也這麽說。其實微博本身不會這麽厲害。2010-12-14 16:30

他人即地獄,那麽,微博是地獄的複數。2010-12-15 16:27

微博是洪流,看似波瀾壯闊,里面都是沙子。2010-12-16 13:21

微博是個穿衣服的地方,飯否是個脫衣服的地方。2011-01-06 12:44

開複竟然寫了本《微博改變一切》的書。我很佩服他竟然能就微博寫出那麽厚一本書出來。2011-01-11 19:33

微博和飯否都是蒙太奇,但微博的鏡頭太過花哨和表演,飯否更紀實。2011-01-15 02:01

飯否上能看到很多真實的情緒外泄,不像微博都是圍觀別人的苦難和炫耀。2011-03-06 17:16

新浪錯失了最好的一次機會,就是做微信類東西。2011-05-21 14:41

突然我明白了,那些微博上收聽一個人還要彈個框的爛體驗,真實意圖是,提高用戶的收聽門檻,讓用戶以後逐漸畏懼收聽,來保持timeline的清爽。2011-07-18 18:28

其他

每次看到知乎上人在討論為什麽啟動畫面是一個人頂個球,我就很樂。2011-09-20 18: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