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德美政客發難 中企全球並購乍遇風刀霜劍

在加快產業調整和重塑價值鏈的同時,中國企業也在2016年不斷加快跨境收購步伐,已在今年首次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海外資產收購者。

隨之而來的,卻是歐美市場對於中國企業的並購邀約態度漸趨謹慎。在近期,更是出現多起包括德國等在內歐美政府審查中企正常收購當地企業的事件,在其中“國家安全”、“收購背後體現政府而非商業利益”以及要求“投資和市場準入對等” 成為外國政府和相關利益群體所提出的三大主要主張。

以美國財政部下屬外國投資委員會(下稱“CFIUS”)為例,在2012~2014年期間,CFIUS共對358筆交易進行了審查,其中中國成為被審查數量最大的國家,該期間共審查了68筆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在歐洲,德國成為中資企業並購的首選之地,然而以社民黨人、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為首的一些政客卻在輿論推動下意欲限制中企在德收購,更借機遊說歐盟,希望在歐盟層面推出並購審查體系。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外國政府口中想要保護的“企業界”卻往往並不買賬。被收購的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多次表示歡迎中資,而持有照明企業歐司朗的西門子集團,也早表面對這一廠商已失去興趣。德國包括《南德意誌報》等精英類報紙在近日紛紛發表評論文章,讓加布里爾把功夫下在正道上:與構築貿易壁壘相比,要是能夠同樣賣力的構建德國的創新系統,就更好了。

然而究竟是什麽力量,令中企海外並購頻頻受阻?

2016年並購狂潮招質疑

交易信息供應商迪羅基(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至到今年前9個月,中國企業進行的境外並購交易總價值已經達到173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68%。

中企能夠在全球掀起並購熱潮,得益於多重因素。首先,中國對外投資審批環節自2014年開始愈加簡化。在2014年,發改委頒布了《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商務部頒布了新修訂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在隨後兩年內各部位也出臺多項措施鼓勵實體經濟“走出去”。

其次,人民幣匯率在中短期仍處於貶值通道之中,考慮到遠期匯率走勢,一些企業以配置海外資產的方式對沖匯率風險,與此同時,由於金融危機後不少優質歐美企業經營不善,出現現金流問題(譬如愛斯強),亦亟待資產重組,而該類型企業所具有的高端技術和成熟品牌等亦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加快產業調整和轉型,在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方面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次並購之中,中企海外並購結構出現改變,從能源、礦石等初級材料領域開始向加工業和服務業延伸,在高科技及高端制造業方面多有斬獲,且中資在所有非資源領域的投資都有顯著增加,投資領域遍及金融、工業、高科技、娛樂和房地產,體現了中國買家對目標資產更加成熟和多樣化的認知。

在此必須指出的是,歐美的輿論界在過去常年批評中企大規模投資於資源領域,投資模式和領域都過於單一,然而當中企轉向非資源領域投資後,其輿論又導向中方的這種大規模投資目的不純,即有組織性、選擇性地收購外國的高新技術。

這種指責在中資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之時出現了一個明顯的高峰。庫卡被德國視為其“工業4.0革命”的五大巨頭之一,曾於1973年研發了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彼時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都較為含蓄地表示希望有德國企業可以競標出價,“順便提一下,德國的任何人都可參與庫卡交易。”中方可以收購庫卡這樣的企業,令一些德國政客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質疑中企收購目的

在中企收購受阻的案例中,通常“國家安全”和“政府主導”成為兩個常見的導火索。

最高調的傾向於援引“國家安全”為原因拒絕中資收購的機構就是CFIUS。

CFIUS的審查通常是保密的,數據滯後一年公布。在2012~2014年期間,CFIUS共對358筆交易進行了審查,其中中國成為被審查數量最大的國家,該期間共審查了68筆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其次是英國(45筆)、加拿大(40筆)、日本(37筆)以及法國(21筆)。

近日,亦又有美國12位參議員聯名致函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要求政府阻止中國鋁業巨頭忠旺國際收購美國愛勵鋁業公司,理由是“直接損害美國國家安全”,並稱“包括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都可能與中國軍方有關系,這增加了風險,可能讓美國技術落入不該擁有其技術的人之手”。

在歐洲,以往上述情形十分少見。但在此次中資企業收購德國德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並購中,德國經濟部亦以該收購案涉及“安全問題”收回了此前的收購許可。

隨後德國媒體爆出,這是因為美國情報機構向德方提出安全警告,擔心中國將愛思強公司的芯片用於核項目,從而導致德方態度轉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對此表示:“評估兩國企業間本著商業化原則的正常投資行為,如果任由第三方勢力出於各種利益考量去幹擾,恐怕有悖於中德經貿投資合作的初衷,也不利於兩國企業和民眾的利益。”

在另一方面,中國企業收購高新技術行業企業的行為亦被相關國家政界懷疑同國家主導相關。

此前加布里爾放言,中國在德國開展了“買買買”之旅,拿著一個感興趣企業的長單子,並對有戰略重要性的關鍵技術有清晰的目的。

他還在歐盟層面力推投資審查政策,並由德國經濟部撰寫了名為“歐盟層面投資檢查關鍵點建議”的文件,計劃推出以下措施:第一,如果歐盟外國家外資收購者收購股份達到了董事會投票權的25%以上,政府有權阻止這一收購行為;第二,如果投資身後有外國政府身影,那麽歐盟有義務做出幹預。

上述第二點又分為四種情況:第一,投資受到產業政策引導;第二,政府補貼投資者;第三,收購企業為外國國有企業;第四,投資者來源國中,德國企業進入該國的準入十分有限。

近日,美國商務部長珮尼•普利茲克(Penny Pritzker)在一次發言中亦批評中國半導體產業政策,稱美國不會允許中國通過國家政策幹預市場。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1月3日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一向主張各國共同努力,堅定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反對保護主義,為相互之間的貿易投資合作創造公平透明的良好環境。”

要中方開放卻先關閉自己的市場

在指責中方有目的性地收購之外,加布里爾還試圖做兩件事情:第一,將中資在歐洲收購同“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掛鉤;第二,指責歐盟企業在華得到不公待遇,要求中方對歐方開放更大的市場準入。

首先,在法理意義上,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與加布里爾的議程毫無相關性。然而,面臨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到期,歐盟在履約之前仍希望同中方盡可能博弈。

對此,華春瑩明確指出:“如期履行第15條,對中方來說,是恢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應當享有的權益,而不是中方額外的要求;對包括歐盟在內的其他WTO成員來說,是應盡的法律義務和應該遵守的多邊貿易體制規則,而不是對中方的特別優惠。”

華春瑩表示:“歐盟作為WTO重要成員,對此應該非常清楚。我們希望歐盟講信守法,不折不扣履行第15條義務,不要顧左右而言他,找借口拖延,更不要討價還價,附加額外條件。”

其次,在中國市場開放和市場準入問題上,一方面包括德國戴姆勒公司總裁蔡澈等在內的德國企業界大佬都在近日紛紛接受采訪並表示要對中國有多點耐心。

而在10月3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法國外長艾羅共見記者時,特地借此機會就近期外界對中國投資環境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出現的議論作出回應。他指出,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簡單地以高度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判斷和衡量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環境,缺乏科學性和可比性。而如果在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橫向比較,中國市場開放的速度、幅度顯然都名列前茅,已是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

另一方面,客觀而言,數據並未顯示德國乃至歐洲企業在華投資受阻。綜合外交部提供數據顯示,近年歐洲對華投資額持續攀升,當前歐洲在華投資存量遠大於中國對歐投資規模。德國在華企業多達8000余家,中國在德企業不到2000家,而中國人口是德國人口的16倍。另外,今年頭9個月,德國在華投資增長120%。

相較而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約1.1萬億美元,對德投資存量不足80億美元,僅占0.7%,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與之相比,目前德企在華共8000余家,累計投資超過600億歐元:中資企業在德國出現並購狂潮、增速快,實則是因為基數太小。

對此,德國企業界人士紛紛警告政府,不要提高針對中企對德企收購的門檻,並強調中國發展對於德國而言“是機遇不是威脅”,貿易保護主義並不可取。

實際上,加布里爾所在社民黨在今年的地區選舉中一敗塗地,而在2017年大選之前擁抱貿易保護主義向來是刺激選舉選票的靈丹妙藥。

商業資訊公司ALACO分析師費舍爾(Martin Fischer)則稱,德國2017年大選臨近,德國從來都更樂於做一個投資者而非投資接受國,目前中國的投資狂潮引發了一波貿易保護主義情緒,而一些德國政客則在其中尋找機會,積攢政治資本,譬如加布里爾所在的社民黨。

“雖然社民黨認為敲響貿易保護主義大鼓可以吸引選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樣的政策。”費舍爾說,譬如德國機械工程協會就警告這種行為的危險性,並敦促議員們把力氣放在遊說中國開放更多市場份額上。

“也許在選舉年,屏蔽一些收購行為是張好牌,但是這種行為無法幫助德國中小企業。”費舍爾說,因此這些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恐將弄巧成拙,傷害到那些他們本想保護的企業。

而正如蔡澈在接受德國《商報》專訪時亦所指出的:德國經濟的強大就在於經濟和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彼此分隔,要保持這種分隔,而調控式的幹預不會帶來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