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的基因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221114今天我們要來聊一聊創業團隊的基因問題。
我們在做投資看項目的時候,經常會感到一種很強的無力感,就是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方向不錯的項目,但因為團隊思維模式的限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單一而影響項目的發展,尤其是在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相結合的領域,這種情況就更加普遍。
我不知道12樓的其他投資同行有沒有這樣的體會,SP出身的經常就會帶著暴力傾向來對待用戶;互聯網出身的呢,就想著用社區來圈用戶;媒體背景的,最擅長的就是炒概念;能喝酒的,就動輒找關係。
但是現實的商業和用戶的需求常常需要多種復合能力才能夠有效解決,做生意也許一招鮮就夠用;做成一件事,一招鮮的人經常就會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明明簡單的技術手段能解決的問題,最後他總是要繞來繞去繞到他擅長的關係營銷上面去。芒格有句話用在這裡特別合適,就是「對於一個只有一把錘子的人來說,任何問題看起來都像釘子。」
慣常,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團隊的基因。
任何團隊都有自己的基因,基因無所謂優劣,他是團隊的固有屬性,比如思維習慣、經營風格等。紅杉資本的莫瑞茲認為一個初創公司的基因是在最初的三個月中形成的,我認為這個時間還要早,是團隊創始人上一份工作的經歷就決定的。一個人出來創業,總是因為他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不管是能力上的還是社會關係上的,這種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最後都會成為他下一段路程的路徑依賴。
之所以想到聊這個話題,是因為前兩天見到了一款讓人耳目一新的無線路由器,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的路由器的認知,完全傻瓜化的設計,你不再需要登錄192.168.1.1,設置DHCP、配置轉發規則、與一堆一般人看不懂的「安全設置」、「路由功能」、「IP與MAC綁定」等鬼東西打交道,將路由器做成了手機APP一樣的簡單易用。一看創始人的簡歷,就知道是來自互聯網的!
對於基因的問題,我們確實有比較深刻的體會,每年幾百個項目接觸下來,我們的總結是,初創公司的行進軌跡,與創業團隊尤其是創始人的基因是緊密關聯的。
我不小心接觸過一家做智能洗車機的公司,一上來就給我洗腦,經過各種計算後論證出普通洗車的實際成本其實需要上千元。好不容易打斷後一問,才知道原來創始人是做傳銷出身,公司一個研發人員都沒有,產品沒技術含量卻售價過千。再一問如何銷售,果然是傳銷方式,於是落荒而逃!
我也接觸過一家做反向O2O的企業,將線下的流量帶到線上。創始人二十年的線下經歷,在幾個傳統行業曾經做得相當成功。後來公司的運作表明,線下這一塊做得非常好,餐館、咖啡廳哪怕是西湖邊的租自行車點等都被順利攻克,但是線上卻總做不好,APP不穩定,網站也始終不入流。
而互聯網出身的人則容易到另一個極端,他們抓流量的能力非常強,一兩個月就能抓幾十萬用戶,微博微信動輒十幾萬粉絲。運營網站、出客戶端都得心應手,然而一到線下,傻眼了,不知道怎麼跟商家談。結果大流量卻變不了現,空悲切!
我們提到了「出身」這個詞,確實創業團隊的基因與其出身有莫大關聯。**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全身抹上酥油,在太陽下曬上一天,將酥油吸收進皮膚,從此白嫩不在,卻百病不侵。同樣,創業團隊的基因也深受其早期經歷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如此,蘑菇街誕生在阿里系的創業者手上,而不是華為系,這兩系的擅長領域是不一樣的。
創業者的基因之間很難說出好壞,存在皆是合理。理想的組合自然是不同的基因相互配合,只是理想雖然豐滿,現實卻經常骨感,全面均衡的基因組合很難碰到,因此團隊的整體基因總會呈現某種缺陷,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缺陷,才使創業變得豐富多彩。
我們也投過兩家看上去基因明顯有缺陷的公司,基於項目的方向很誘人,某方面的能力很突出,現在團隊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不知道將來能不能實現基因的改良,可能要一年以後才能下結論。
關於團隊基因的話題,說小很小,說大就很大。深層次的探究,涉及到認知方式的問題,最近正在看一本叫做《產於摩托車維修藝術》書,非常牛逼的一本書,通過一次摩托車旅行,探究古典的認知和浪漫的認知之間差異和融合,非常有意思。看完了再和大家做分享,題目已經想好了,《我很好奇,喬布斯有沒有看過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