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紀律 百萬倉 - Start from One Million


http://philipleung168.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20.html


反局間常被問对后市睇法, 質疑的会反問如咁準為何不早清倉或滿倉食到尽. 此时必然收口, 不是報告何必需要向人解釋, 説了也怕当被帶花园而已.

好 似而家睇將会調整, 但是否啱緊, 咁怕且又未必. 如果全沽个市再挾要追又頗尷尬了. 理性來説每个主張都应有存疑地方, 但唔用以行动又諗來何用. 用番前人物理或財務公式, 落注比例应跟機会率成比例. 例如我估今次破二萬机率低过三成, 所以最高持貨不应超过七成. 反之亦睇破萬六大概三至四成左右, 所以持貨亦不应低於四成. 要知道投資不是要十战十胜, 最要緊唔太脫腳. 假如認為股市是謀人寺或持末日論者, 点講都喺無用, 有啲人成世都否定之, 有啲五分鐘就把握到了.

太多人都認為自己能知道个市点走或值多少, 一就喺死等劝人唔好爛賭, 一就喺晒冷賭鋪勁, 但要知道一串長 Q 只要甩轆一次就無得玩囉, 死左个市点升或你点叻你都已完全 out of the game. 不自誇,不貪心及对市場謙卑可是保命符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8

投資紀律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33499971/%E6%8A%95%E8%B3%87%E7%B4%80%E5%BE%8B/

紀律,不論是投資或投機理論,都很重視這個問題。其實,為何紀律是如此需要強調呢?呼吸是很重要,但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投資或投機者很少強調要呼吸吧~相信紀律需要強調,是暗示這可能並非是自然而然的事。

紀律,就是以計行事,即執行一些先設的原則或計劃,而且那些先設的原則及計劃是合乎利益及邏輯。同時,主要的投資決策及執行,通常是自己一人負責,所以自然是是自身同意及自願的。然而,為何紀律是不太自然的事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原則或計劃的時序產生激突

任何時候都有相對的貴與便宜,同一時間也是不同時序的trending&consolidation。如果自己沒有認清自己想要什麼?那唯一讓市場帶著我們走,投資與投機都是這樣。

2原則或計劃欠缺條件性

世上罕有放之於四海皆準的道理,絶大部份的原則及理論都需要某些條件成立才能有效。如果在學習及認用理論時欠缺對條件的認識,那越多知識反而讓思考變得困難,決策變得進退失據。

4原則或計劃含糊不清,自圓其說

理論必需要能夠被反證。一個自圓其說,沒有弱點的方法,是很容易迷惑人。當發現方法失效,造成巨大破壞,便會發現為何不守(其他)紀律了。

4原則或計劃欠缺客觀性

不能否認,客觀是很難拿準的。縱使有客觀的方法,但選擇分析材料本身就難免有主觀成份。然而,最基本的客觀性,是分析方法或選材的一致性,可以經過歷史考證及有連貫邏輯。否則,只是Opinion Shopping,自然很難有”紀律”。

5風險太高,產生壓力應激

剛才說的,都是因為要遵守的紀律本身是含糊,自圓其說,不能夠遵守的,是低質量的理論造成的紀律失效。然而,即使有高質量的理論作支持,也可能因為 太難執行而失效,這是心理性而非理論性的。最簡單就是要在短時間內做重大的決定。因為決定太大,影響太深,太多心理及環境因素可以干擾決策了。這才是真正 的不遵守紀律呢。

6不在乎

最有破壞力的,就是這原因...但如果不在乎,又為何會在看我到這裏呢?:p

 

紀律如果是理想當然,容易執行,其實紀律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水到渠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4

十七歲買股票 十八歲作期貨 二十七歲「退休」 嚴守操作紀律賺到一億元財富

2011-1-24 TWM




十八歲,賺到人生第一個五百萬元;十九歲,痛賠一千萬元,蔡曉吉二十歲前就已在股海中經歷大起大落,他記取教訓,從此嚴守操作紀律,在二十七歲時就晉升億元身價。

現今三十二歲的他,大方分享他在金融市場致富的私密習慣。

撰文‧謝富旭

三十二歲的蔡曉吉(化名),一如往常地在早上七點起床,將棉被折疊整齊後,逕自去盥洗;盥洗後,將毛巾對稱地掛在架上。目前未婚獨居的他,作息規律、家裡整齊地像軍人宿舍一般。這個從小就養成的生活好習慣,竟是讓他在二十七歲賺到九位數財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嚴 謹生活習慣「定型」操作風格「阿甘」投資法 十年累積億元身價他理著一頭短髮,模樣像個軍校生。當兵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生最輕鬆的日子,因為從小開始,母親對他的管教就宛如部隊般嚴格。小時候,媽媽 規定晚上十點必須就寢,有一陣子為了防止他偷爬起來看漫畫,索性在晚上十點將家裡總電源給關了;小學二年級開學後,媽媽帶著他去上學,要求他要熟記上學路 線,「媽媽跟我說,我只帶你走二次,以後就要自己去上學了!」蔡曉吉回憶當時情況苦笑說。

蔡曉吉的外公是職業軍人,官拜少將。在職業軍人家 庭長大的母親,對他與妹妹的管教就相當嚴格。「洗澡洗太久,媽媽就會在外面按開關,一關一開地警告!」「洗完臉後,毛巾如果掛得不對稱,媽媽就會開罵!」 「書桌上的書沒有整齊擺好,甚至會遭到媽媽修理!」他對媽媽的管教方式,至今仍記憶猶新。

長大後,蔡曉吉在爸媽住處附近買了一間房子獨居。然而,從小養成的嚴謹生活習慣已經「定型了」,甚至還深深地影響他在金融市場的操作風格。

「你一定不相信,我是那種遇到紅燈,即使當下沒有車輛經過,也沒有警察,我也不會闖紅燈的那種人!」「事實上,在投資上,你只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並養成好習慣貫徹適合自己的方法與紀律,你一定會致富!」他語氣堅定地說。

一 九九六年,蔡曉吉十七歲時,靠著從小打工的儲蓄買進三張聯強國際(成本為每股六十幾元),不到一年的時間,聯強漲到二八○元時全數賣出,存到人生第一個一 百萬元。十八歲就讀專科時,靠著操作農產品期貨,財富迅速累積到五百萬元,二十七歲時身價已逾一億元。這種驚人的財富累積成就,不免會讓人想到是否有特別 精明獨到的投資方法?蔡曉吉卻搖搖頭微笑說:「我的投資方法很簡單,簡單地像個笨蛋一樣,但是我與大多數投資人最大的不同是,我紀律嚴明,而且用強烈的決 心貫徹它們,只有這樣而已!」

依標的屬性管理

三大投資金律 處理三種投資部位蔡曉吉目前沒有上班,是位專業投資人,投資部位廣及台股、台期指、美股、美期指以及農產品期貨。他說,他為自己的投資部位,依據投資標的屬性不同,制定了三條投資紀律進行管理,奉行不悖。

第 一條投資紀律:只問股利殖利率,不管股價漲跌。這條投資紀律被運用在「定存概念股」身上。蔡曉吉說,如果投資的目的,主要是想從這檔股票獲取穩定的現金股 利報酬,就不應該在乎它的股價;反而,如果派發的現金股利不變,但股價卻下跌時,應該要更高興才對,因為可以買進更多股票提高現金股利殖利率,這就好像存 在銀行的定存,利率被提高了一般。

蔡曉吉把「定存概念股」的每年殖利率目標設在三%起跳,首重穩定派發現金股利的能力,其次才是殖利率高 低。這方面,美國藍籌股派發現金股利的穩定性最高,年殖利率高於三%以上就可接受,正如他投資的杜邦化學、寶鹼公司以及麥當勞等股票。至於台灣的「定存概 念股」殖利率目標,則設定在四%以上,目前部位計有中鋼與中華電信。如果「定存概念股」股價「不幸」漲太高,導致殖利率下降低於目標,就得考慮賣出,進行 調節或轉換投資標的,等待股價走低回到殖利率目標再買回。目前,「定存概念股」占投資資金部位約在五成。

第二條投資紀律:以二十周均線為準繩,均線以上就續抱,跌破就賣。這條投資紀律運用在期貨與個股的波段操作上,約占總投資部位三成水位。

從 小學時期因為叔叔的教導,開始學看線圖,蔡曉吉自承,看股票線圖與形態操作,是他生活最大的樂趣來源。雖然如今投資已有心得,進行波段操作也變成一種樂 趣,但進出之間仍嚴守紀律,每當鎖定一檔標的,投入資金後,他就以「二十周均線操作法」作為買進賣出依據。理由是,以這些年在金融市場累積的經驗發現,二 十周均線往往是多空趨勢的重要轉折點。投資的標的若維持在二十周均線以上,應有續抱的決心;若價格跌破二十周均線,也要有賣出,甚至是停損的勇氣。

蔡 曉吉進一步解釋,用這種方式操作,投資初期會一直在進行停損,交易成本不低。但只要主力開始進行拉抬,引起散戶一擁而上,波段漲幅將極為可觀。因此,這種 操作法重點在於要賺足一個波段,利用大幅度的獲利來抵銷頻繁停損的交易成本。換言之,就是要抱持著要賺大錢、不怕賠小錢的決心。

二○一○ 年,在台股中,蔡曉吉運用「二十周均線操作法」獲利代表作為長榮海運與彰銀,帳面獲利分別高達四八%與八○%,而早在○九年,就已運用這套方式在元太獲利 高達二七○%。(操作方法詳見線圖)第三條投資紀律:用六倍以上保證金操作一口期貨。操作期貨是蔡曉吉累積財富的重要里程碑,就讀中國技術學院時(現已改 制為中國科技大學)他與同學合資操作農產品期貨,獲利達五百萬元,自此即無法忘情於期貨。迄今,期貨部位約占他可投資金額一至二成水位。

跑 腿打工 自己打造金湯匙打拚不求人 迅速累積投資本錢蔡曉吉操作期貨與大多數投資人最大的不同是,仍採取波段操作的長打策略,操作方式嚴守二十周均線為原則。○八年美國次貸風暴橫掃全球,同 年六月他判斷加權指數頭部形態出現,即使台股當時已經從九七○○多點跌至七四○○多點,跌逾二千點,他仍進行放空,一直留倉到四五○○點,即反彈回升至二 十周均線以上才平倉。這一役,讓他賺進近三千點的價差,獲利達六百萬元。

不過,就讀大學時(插班考進),操作日經期指與新加坡海峽時報期指 大虧一千萬元的經驗,迄今仍讓他心有餘悸。他清楚地記得,一九九八年那一次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亞洲股市紛紛重挫時,他正坐在課堂上課。上課中,他手機震 動,接到期貨公司打來的電話,馬上衝出課堂砍單停損。老師責備他不懂尊師重道,那天他虧損將逾一千萬元心情極差,回了老師一句:「我在處理一樁你十年薪水 都還賺不到的單子!」也因為這樣,他中途輟學,大學生涯畫下句點。

「那次的教訓,讓我學到預設停損與資金控管的重要,現在我每一筆期貨單丟 出去,停損點一定會同時設好。」「更重要的是,每做一口期貨所需保證金,一定至少以六倍金額存在帳戶中,市場走勢不如預期時才比較不會恐慌,以求在心理戰 占上風!」十七歲時就投資聯強國際股票三張,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不明就裡的人會以為蔡曉吉一定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富家子,才有本金能在年輕時就從事 金融操作。事實上,他的家境小康,父母親均是平凡的上班族。重點是,媽媽管教非常嚴厲,從讀小學時就只給公車錢與早、午餐的飯錢,不再多給額外的零用錢。

「我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會賺錢了,靠著身材嬌小的優勢,每到下課時間福利社大爆滿,我會使勁鑽到櫃台前幫同學買東西,賺跑腿費。小四開始,我的『服務項目』擴 展到校外的雞排,瘦小的身材剛好可鑽出圍牆間隙,用二十元買進雞排,再以二十五元轉賣,進行『套利』,生意好時一天可賣出上百塊雞排。」蔡曉吉回憶說。從 小四到國中畢業前,他每天都很忙碌地記載同學要買的飲料、零食、雞排數量,跑腿賺錢,以至於荒廢了學業,父母親也因此認為他不是讀書的料,就不再多說什 麼。

就讀五專時,蔡曉吉不再跑腿賺錢,開啟了打工生涯。他得意地說,甫到麥當勞打工時,他熟背菜單、積極地熟悉整個前後台管理流程,才半年 多的時間,他的時薪從五十幾元調高到近九十元(當時打工最高時薪級數),創下那家店最快調薪紀錄。當時蔡曉吉從工地臨時工、臨時演員到酒吧服務生等工作都 幹過,為的就是要累積買股票的資本。

蔡曉吉認為,投資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花腦筋學習挑選標的以及進出場時間的方法;第二階段,用決心貫 徹之前所學到的方法,並用嚴謹的紀律進行操作。問題是,絕大部分的投資人在投資學習上,窮盡所有的心力在第一階段上,卻不肯花一丁點的心思看待第二階段學 習,殊不知,第二階段遠比第一階段重要,導致投資賺少賠多。

用形態學挑股 用紀律去操作

決心貫徹才是重點

「投資的方法很多,書上的技術與基本分析理論都是對的,但是,你搞懂了又怎樣?你沒有決心貫徹它,一進入市場後,時時刻刻被貪婪與恐懼左右你的操作,到頭來還是賠錢,後悔莫名!」他如是說。

經 過多年的學習之後,蔡曉吉的挑股方式漸漸化繁為簡,他說:「就是形態與趨勢兩個關鍵字而已!出現底部形態,不論它是頭肩底、W底、弧形底,再畫一條趨勢 線,線形向上的話,只要股票本質不錯,等到突破二十周均線就放手買。買了之後,等到跌破二十周均線就賣出!」他最喜歡用月線來判斷股價是否到達底部。○八 年十月,元太跌至一○.八五元開始築底緩步向上,並沒有跌破前波段的十一.二元低點,形成一個長線W底。他因為看好電子書前景一直留意該股,但即使如此, 仍按兵不動,直到元太在○九年一月五日突破十六.六元的二十周均線,他開始進場,中間雖有二次跌破二十周均線讓他先出場,同年二月再度站上二十周均線以 上,即十五元,再買回來,就這樣一直抱到一○年一月跌破二十周均線,即六十五元時,賺足一個大波段獲利了結。

這段期間,元太最高點來到八十 五.六元,蔡曉吉並沒有賣到最高點,他說:「那一段留給更厲害的人賺吧!」彰銀一役也如法炮製,調開彰銀月線來看,該股在○九年五月形成頭肩底,並站上二 十周均線以上。進場後三個月彰銀跌破二十周均線,以小虧出場,後來又陸續進出三次皆無功而返,但看好金融股長線,加上彰銀又是其中的強勢股,形態與趨勢也 都沒問題,他在一○年六月以十三.八五元(突破二十周均線)第五度進場,一直抱到迄今二十五元,尚未獲利了結,帳面獲利八○%。

「這種方法 看似很笨,但就如同釣魚一樣,想釣大魚,難免會有幾次魚餌被吃掉魚還是不上鉤的情形,但給你釣到幾條大魚,賺到一個大波段,就能達到以虧小錢賺到大錢的效 果。」蔡曉吉指出,二十周均線操作法有二個缺陷:第一、標的不容易尋找,第二則是初期進場時可能陷入進進出出,無功而返的窘境。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他提 供了兩個解決之道。

首先:波段操作應鎖定主流股或強勢股。除了多觀察產業發展脈動,篩選出主流類股之外,接著就開始過濾股票。凡股價比大盤強、股價比同類股強、股價漲幅比昨日強,符合這「三強原則」,成為強勢股或主力與散戶追捧的機率就愈高。

其次:學會技術分析技巧,尤其是趨勢線的研判。把選中的股票月線或周線圖調出來,在股價的高、低點各畫一條切線,如果這二條線趨勢均往上,加上又站上二十周均線,那麼獲利的勝算又提高許多。

不過,也有挑中的標的,來來回回在二十周均線浮沉無功而返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操作次數以五次為限,超過五次就放棄。「股票波段操作,說穿了是一種『投機』,與定存概念股的『投資』是不一樣的,」「『投機』追求的是勝率而不是『穩贏』,」他說。

二十七歲時,已經過著「退休」生活的蔡曉吉,除了金融市場投資外,一年皆會安排至少三至四次國外自助旅遊,一次為期二至三個星期,當起背包客浪跡天涯。他貫徹操作的決心與紀律,值得追求財富企圖心強烈的人深省。

蔡曉吉(化名)

出生:1979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學歷:中國技術學院(現為中國科技大學)肄業27歲成億萬富翁—— 蔡曉吉的財富累積進程14歲:從小三開始靠著幫同學跑腿,買賣雞排「套利」存到10幾萬元。

17歲:買進三張聯強股票,成本60幾元,賣在280元,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18歲:與同學合夥買進農產品期貨,賺到第一個500萬元。

19歲:亞洲金融風暴,操作日經及新加坡海峽時報期指,虧損逾1000萬元。

27歲:靠著紀律操作股票與期貨,資產突破1億元。

3步驟讓你受用不盡——蔡曉吉的私房祕技

步驟1

搜尋:運用股市形態學,依月線找出線型觸底或築底標的,如W底、頭肩底、V型底等。

步驟2

篩選:用形態學找出標的後,進行個股以及產業面研究。負債比(負債除以淨值)高於60%、發生過財務危機、所處產業欠缺題材性、股價波動性過低均剔除。

步驟3

操作:以20周均線作為進出依據,站上就買進,跌破就賣出,如果進出太多次(超過5次)就放棄。

20周均線操作法——3次經典戰役

投資金律

奉行不悖的3大習慣

定存概念股操作金律:

台股殖利率設在4%以上,美股設在3%以上,操作只問殖利率,不管股價漲跌,投資目標在於獲取穩定現金股息。

波段股操作金律:

以20周均線為進出依據。篩選好並鎖定的標的,突破20周均線就買,跌破20周均線就賣。

期貨操作金律:

以6倍的保證金做一口期貨,期貨保證金部位低於可投資總資金2成以下水位。

1億元財富的

資產配置

30%

波段操作股 彰化銀行

長榮海運

蘋果

50%

定存概念股

中鋼、中華電信、寶鹼(P&G)、麥當勞、杜邦

20%

指數期貨 農產品期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5

創新商品該重創意或紀律?

2011-2-21  TCW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 簡稱李):「創意重要?紀律重要?」這通常是一個兩難。一方面,要人才發揮創意,最好讓他們盡情發揮,因此,很難將紀律維持得很好;但另一方面,創新產品 市場成功率低,如不管理產品創造過程,會招致極大的風險,所以也有人主張,需要積極管理,要有財務與策略紀律。

這個問題,我們的經驗是,科技產業大概都會答一定要有紀律。但是,文化創意產業很不一樣,創意的價值通常與個人特質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其中也有團隊合作,但構成的比率可能沒那麼高。你怎麼看,個人的創意特質與整個團隊的運作紀律?

追求特殊性,紀律就難以管理?

金星娛樂總經理王偉忠(以下簡稱王):我們這行很玄,舉個例子,黃安以前有一首歌叫「新鴛鴦蝴蝶夢」,出來一下子就賣了一百萬張,但第二張出來時,甚至比 第一張更努力,但整個賣下來不到十萬張。一個好主意,可能一下就賣到無法想像的程度,但也可能你送給他(消費者),他都不要。

越不在主流,越紅!個人的魅力,在這個行業有多麼重要!但它不是靠管理出來的,主流式的管理是管不了另類東西的。

李:如果是這樣,公司的規模就會沒有辦法放大?因為每個都是講特殊性……。

王:(因為)它不是機械。你說大量製造?很難,除非它今天變成一種產業。像是美國的電影,可以變電視影集,變成主題樂園,變成明星的操作,接著變成商品, 成為一個chain(產業價值鏈)。它的市場是全世界,所以你看它的藝人合約,勞勃.迪尼諾(Robert De Niro)每部戲(片酬)都是千萬美元,可是有一部就會是比較實驗性的,如果紅了,就很有機會,因為市場大就可以試點另類的,(台灣)市場小,不敢試另類 的東西。

李:你認為是(市場)規模的問題?

王:就是產業決定一切。

李:除了市場規模,這是不是一個管理成熟度的問題?像美國,他們知道怎麼將一個特色,轉化為商業機制的過程……。

王:我覺得還是市場的問題。你說成熟度,亞洲有很多新興模式是歐美學來的,你可以請人來嘛,但市場小很難做。照理講,豆子(導演紐承澤)的(電影)《艋舺》完了之後,另一部戲應該準備要上了,它才能是產業。

李:市場規模決定專業分工跟規模化的條件?

王:當然,這中小企業,老公做事、老婆管理、管財務,就很多人都是這樣。

李:那麼紀律如何維持?你怎麼寄望創意的產出與表現可以達到你要的水準?

追求大市場,know-how卻難複製?

王:很難。台灣電視制度本來就有問題,全世界比較先進的國家哪有像台灣這樣,一百多台頻道一次賣給你?台灣有四百五十萬(有線電視)收視戶,一戶給個五百 到六百元(每月的收視費用),而且(市場)都不會變化,這生意多好做呀?(反觀製作公司)你節目做一半他跟你講,製作費我要砍二○%,你要簽合約嗎?好, 一個合約三個月,而且要看收視率,如果收視沒有到,合約自動停止。這樣怎麼規模化?所以就只維持在中小企業規模,這怎麼能有整套的know-how?一百 多台,可是你收不到一毛錢。

我們就是中小企業,可是我們的節目影響了整個華人世界。多好笑?!因為台灣很微妙,北方人講話很髒,地方不大,屎味很強!(大笑)這是魯迅的文章。大陸要看台灣,海外華僑要看台灣。

李:所以你的潛在市場是大的嘛?

王:大,很大的。

李:所以這是好時機,讓你的管理知識可複製化。

王:不一定。(電影)《海角七號》在台灣賣五億二千萬票房,台灣就希望能推到大陸。你覺得(票房)一億不錯了?如果是一億,院線拿到四分之三的錢,所以不 能只看票房。院線誰管的,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國家的,然後另一個華夏集團,半個國家的!我的意思是,那個市場還混沌未開,可惜它是最大的市場,很多潛 規則,它還是必須官跟官之間做些什麼。

李:可否換個角度?你講這行的成功邏輯是人的特殊性,我們了解這個大市場的限制,該如何切進去發展?

王:這就是我為什麼開明星藝能學校,因為台灣人值錢,周杰倫值錢,李安值錢,我也值錢,噁心喔!(眾笑)因為台灣的文化,出了很多天才型的人。好好整理,這些人變產業化是有可能的。

台灣談文化內容創意產業,產官學是斷裂的。台灣適合的文創是什麼?我們沒有盤整。經營大陸,一定會賺錢的明星,五個,哪五個?有沒有人知道?老美是已經盤 整過的,他就知道是這幾個人,檔期也在裡面了,我們沒有啊,就靠這老導演在想說,嗯,找大S,大S媽呀!結了婚了!啊,這再說(眾笑)。

國家沒好好做,人無恆產無恆心,台灣一直沒把台灣當作恆產,南韓雖然只有一半(國土),但有恆產的個性。

李:我們似乎不該走南韓那個模式啊?第一,產業結構不一樣,她市場集中度太高;第二,證諸過去,不要說文創產業,我們其他產業成功,都不是用大集團模式,是用螞蟻雄兵的模式在做。

少了規模化,優勢會難以持續?

王:我覺得產業帶動文創比較好。國家應該要讓這些已經在大陸落地生根的企業,來幫助台灣的文創(產業)。

南韓民族性很厲害,是狼的個性。她的電視劇,是國家與家族企業一起幹。南韓CJ集團(編按:原名第一製糖,現為南韓最大娛樂集團,涉足電影、遊戲、電視與 音樂產業,高度垂直與水平整合。)是有愛國情操的,LG、三星都是股東。南韓CJ高級主管(幾乎)都講一口好中國話,我還跟他們講,你們厲害喔,中國還有 個好朋友叫北朝鮮,可南韓都能進去。

李:所以其實你強調創意比紀律重要,是因為在目前這個環境裡,要談紀律這件事情條件還不夠?

王:可以談紀律,可以。我剛才談的是我們現在缺的。我們也有不缺的東西,不缺的是我們真的很努力。但是我能力缺,為什麼?這(產業化)需要很多東西配合。美商集團是先打開你的保護政策,政府給壓力、商界給壓力,接著人再來。美商做生意就是這樣,我們都單打獨鬥。

李:照你的說法,如果無法產業化、紀律化,極有可能會發生一種情形,譬如說像你常常會有最棒的東西出來,可是不會有很多王偉忠啊!因為沒有產業,就養不起人才,無法留才。

王:這是我的焦慮啊。我覺得沒時間,沒時間了!(人才)已經去了。

結論:文創內容產品的價值基礎在於獨特性、非主流特色,因此,很難直接複製其成功,若沒透過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再具特色的文創內容產品,也會像放煙火 一樣,難以形成持續優勢,這將驅使「楚才晉用」。反之,台灣的人文地理特殊性以及開放環境下的創意能量,若能有效運用華人市場規模,結合異業關係與資源, 加速文創內容產業化,有紀律的創意產品將源源不絕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9

李宗燦嚴守紀律 晉身人氣理財部落客 大樓保全中年買股 八年財富翻三十倍

2011-6-27  TWM




八年前,李宗燦已年近四十歲,卻還只是個僅有十八萬元存款的大樓保全員,但他有長期看報、閱讀雜誌並將心得寫成日記的習慣,從中看出未來投資趨勢,押對股票,短短八年,從台股滾出三十倍財富,並成為人氣理財部落客。

撰文‧許瀞文

對於一名年近四十歲,外表平凡、只有十八萬元存款的單身中年男子來說,要走過長期失業的黑暗低潮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今年四十五歲、目前擔任大樓保全的 李宗燦花了八年的時間,在台股累積逾三十倍的財富,除了月薪三萬元的保全工作,還一躍成為網路人氣理財部落客。而他的選股祕訣就是:順勢而為,看著趨勢 做,只要站在趨勢這邊,就算跌再深也不怕。

外表粗獷、但說起話來卻相當有邏輯的李宗燦說:「打仗首選要進入自己熟悉戰場,長期看政治、財經、社會新聞讓我培養投資敏感度,還能發覺趨勢變化,時機一 到就出手。」奇美電一役 讓自有資產由黑翻紅而讓李宗燦的資產由黑翻紅的經典投資戰役,就是逢低布局奇美電。二○○三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期間,看好面板產業發展的 李宗燦,危機入市買了奇美電,並且忍過隔年的三一九槍擊案件,這一場勝役為自己奠定第一桶金,約兩百萬元。

其實在買奇美電前,李宗燦手上一張股票都沒有,他勤於觀察政治、財經、社會大事,並寫閱讀日記,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當他自覺對 市場趨勢、行情研究功力差不多時,才開始決定進場買股票。當時他身上僅有十八萬元,女友借了他二十二萬元,湊足四十萬元當作起家的本。

李宗燦從過去累積二十多年寫日記、看國家大事的心得,歸納出兩大股市投資獲利心得:一是要挑大盤指數低點時買進;其次則是挑選未來趨勢向上的產業。回想投 資奇美電的始末,他笑著說,根據過去經驗,大盤指數在三、四千點往往都是人心最恐懼的時候,但也相對是長線起漲點,他立刻決定出手攻擊。

會賺錢的股票押一檔就好 不必短進短出李宗燦將標的鎖定為面板股,「當時在我們面前的是又厚又重的映像管螢幕,但慢慢地液晶螢幕(LCD)問世,一定有一波換機潮。」他信心滿滿地 說。看好未來趨勢,李宗燦在奇美電股價二十.七元左右出手重押,並每個月強迫自己存一半薪水,陸續加碼,一直到漲超過三十元才停止加碼動作。

直到奇美電八十元時,李宗燦有感面板股股價景氣過熱,決定全數賣出。他笑著說:「當時各種客觀條件,友達股價都該高過奇美電,但奇美電卻在某天股價超過友 達,許多股票漲翻天,就是該出場的時候。」這一場漂亮的戰役,幫他大賺逾兩百萬元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讓他的投資信心大增。

在○五年至○八年間,沒看到適合標的和趨勢,他選擇忍耐、等待,但還是希望維持一些手感。他開始短進短出,這三年小賺小賠,並沒有幫自己累積大量財富,更發覺唯有看準趨勢、長抱一檔股票,才有機會大幅獲利。

「會賺錢的股票押一檔就好,短進短出壓力太大,這種壓力會讓人少活很久,生活真的不是只有股票。」李宗燦有感而發地說。

在○八年年底,全球還沉浸在金融海嘯不安氣氛時,李宗燦終於等到機會了,奇美電又回到○三年的低點,他再將手上現有資金買奇美電,○九年奇美電上漲一倍賣出,獲利了結後仔細結算,和當初投入本金相比增長十倍。

李宗燦表示,投資紀律很重要,他的紀律就是看大盤的高低點,低點進、高點出,現在他維持空手,「這是我的紀律,我只在低點進高點出,在山谷打架,跌倒不會怎樣;但在山頂打架,滾落山谷有可能要了你的命。現在的指數就像在山頂,是高手在玩的。」他說。

如何分山谷和山頂?李宗燦說,十年線是很好的判斷依據,只要在十年線左右買股票,就算套牢也很快就損益兩平,畢竟花十年建立起來的趨勢不容易被破壞。

怎麼看市場變化?李宗燦表示,觀察近幾年國際財經趨勢,美國不斷印鈔票維持經濟數據只是治標不治本,台灣靠的是不斷湧入的國際熱錢和選舉,但熱錢終有離開一天,選舉也有結束的時候,到時股市才會回歸到經濟面。

「我認為遲早會有大回檔,只要指數在四五○○點以下我就逐步進場,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機率很低,但我可以一直等,未來觸控面板一定是趨勢。」李宗燦認真地 說。現在的他,不再只是大樓保全,還是位財經部落客,部落格上有近四千篇文章,平均每天吸引七百人次瀏覽,他要用更多的實戰經驗與績效,以後發先至之姿, 在股市中不斷地累積財富。

李宗燦

出生:1966年

現職:某住宅區保全、理財版部落客

經歷:營造業監工

學歷:東吳大學商學系

李宗燦的捕浪投資心法

心法一:

大盤指數4500點以下才會逐步進場。

心法二:

選擇董監事整體持股超過三成、股票質押比率低於一成的公司。

心法三:

挑選經營者不曾出現在政治、娛樂、社會版面的公司。

心法四:

投資具有替代效應的產業。

李宗燦看台股後勢

1.預估明年第二季可能會回檔,修正幅度至少二至三成。

2.首看好觸控類股,因為智慧型手機、觸控面板會趨於普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9

夫妻也可以不為錢財傷感情 夏韻芬:家用要自動化、紀律化

2011-9-12  TWM




知名理財作家夏韻芬說:「夫妻間 有兩件事情最重要,一個是『錢』,一個是『性』,偏偏大家對這兩件事都常選擇隱諱不談。」究竟夫妻要如何談錢,才能達成共識,又能讓彼此舒坦?

撰 文‧何珮郁

大家常說:「親兄弟明算帳。」那麼每天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夫妻也要如此嗎?如果要把每一筆花費都拿出來討論,難免落入斤斤計較 的窘境,但是,遇上「錢」的問題,即使親密如夫妻,若不說清楚、講明白,又容易在彼此心裡留下疙瘩,造成日後爭端。究竟夫妻談「錢」,要如何談得巧妙、不 傷感情又能順利達成共識呢?

現實生活中,不論是新婚夫妻,抑或是老夫老妻,都曾有為了錢爭執不下的經驗,而第一關通常要面對的就是「家用分 攤」。結婚前,兩人只要為自己的開銷負責,但是結婚後共同生活,就會新增許多家用支出項目,例如房貸、水電瓦斯、小孩教育費用等,「該怎麼分配?」是每對 夫妻一定會面臨到的首要課題。

一方主導

關鍵在於「清楚記帳」

上一代家庭的傳統觀 念,大多是男主外、女主內,由先生賺錢,交給太太管錢。但是,一方主導經濟大權的方式,常會發生一種狀況,就是先生質疑太太:「到底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辛苦控管家庭預算的太太卻滿腹委屈、百口莫辯。面對這種問題,知名理財作家夏韻芬建議,「要避免猜疑的情況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記帳』。」記帳的動作看 似繁瑣,卻是「一方主導」模式中最重要的基礎,也是解決金錢爭議的最後防線。「因為數字會說話。」夏韻芬解釋,建立家庭收支明細表可以讓財務更透明,雙方 可以隨時檢視,對於每一筆支出去向了然於心,自然減少猜疑。並且還可針對過去的明細加以檢討,改善不必要的支出,更有效率地分配資金。

而給 錢的一方要如何給,才不至於讓伸手要錢的一方有受辱的感覺,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夏韻芬認為,「給家用的方式,一定要自動化、紀律化。」萬 一賺錢的先生覺得上個月花錢花太凶了,這個月就刪減預算,往往容易讓管錢的太太心生不悅。如果可以預先設定每個月固定自動轉帳,約定付錢的日子到了就自動 執行,既可預防臨時變卦,又可避免開口要錢的尷尬。

如今,社會普遍以雙薪家庭居多,在夫妻兩人都有收入的狀況下,也發展出了不同的理財模 式。其中之一便是「公用帳戶」制度。由夫妻雙方約定好,各自從收入提撥部分比例到公用帳戶,共同分攤家用支出,其餘的收入則屬於個人自由使用的私領域,夏 韻芬夫妻便是以這種方式,同心協力走過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

其實,夏韻芬的夫妻理財模式,也經歷過不同的實驗階段。新婚時,先生負責全部支 出,她也樂得輕鬆,「後來,我先生漸漸覺得不公平,彷彿他是一條血牛,什麼都要付,我卻一毛錢都不出。」所以這樣的方式並沒有持續太久,兩人開始討論公用 帳戶的可能性。

她先生認為,家是兩個人的,如果要共同分攤,比例當然要一人一半,但是夏韻芬卻認為六比四較合理,「男人養家是傳統,應該要 多付出一點。」夏韻芬坦言,光是為了這個誰多誰少的比例問題,兩人就互不相讓,協調了半年。

後來,夫妻倆討論過後,決定將所有的家用、投 資,甚至包括退休規畫、子女教育基金都詳列,才發現「其實數字沒有想像中的恐怖。」她強調,「數字化」可以幫助兩人更清楚地建立家庭財務目標。

顯 然地,如果要使用「公用帳戶」制度,先談好「遊戲規則」,就是維持制度長久運作最重要的關鍵。

公用帳戶

關 鍵在於「遊戲規則」

首先,針對公用帳戶中,要包含哪些項目來進行討論,除了基本家用,其他支出如紅白帖、家族聚餐、孝親費用等,是否也由公 用帳戶支出,都可以事先商量達成共識。接下來,則是針對兩人收入狀況來決定分攤的比例,甚至哪個時間點要把錢匯進公用帳戶,都可以事先明訂在遊戲規則裡。

夏 韻芬打趣地舉例,兩人可以先講好在發薪日後的一周內將錢匯入,如果沒有遵守規定,就要請對方吃飯,這種方式既帶點情趣又有約束的效果。

她補 充,其實遊戲規則是人訂的,可以一邊嘗試一邊調整,找到兩人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針對「孝親費用」,夏韻芬也曾嘗試過多種方式,起初為求公平,夫妻倆決定 直接從公用帳戶支出,買給婆婆和媽媽一樣的禮物,「但是,就容易發生婆婆和媽媽兩人相見時,撞衫或是撞別針的尷尬狀況。」後來,兩人決定改變策略,各自買 給自己的媽媽,「可是我又覺得,老公買給婆婆的東西有點醜,最後乾脆改成我統一採購。」就連買禮物給父母這種看來稀鬆平常的小事,夏韻芬夫妻也歷經三部 曲。

另一方面,公用帳戶制度的優點,不僅是讓夫妻共同承擔家庭財務目標,也可以在公領域之外,保留私領域資金的運用空間。夏韻芬笑說:「如 果送對方情人節禮物還要從公用帳戶領錢,不是太沒情趣了嗎!」其實很多人對所謂的「私房錢」 都存在著負面觀感,但是她卻將它重新「正名」為「個人資金調度使用權」。適度的留白,讓兩人都保有自由運用的彈性空間,也是夫妻互表尊重的方式之一。

至 於第三種模式,則是「各自管理」,這種方式與公用帳戶的比例原則不同,而是把各大類別的支出,直接分配給一方來掌管。如何「分工」又是一門學問,例如由擅 長財經領域的一方來負責投資,而另一方則負責家用,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不過,在各擁一方的情形下,如果少了充分的「信任」和「溝通」,就很容易產生夫妻倆 「諜對諜」的情節。

藝人佩甄認為,信任的基礎是建立在「了解」上,在結婚前,她曾用心觀察過老公的花錢習慣,「他沒有不良嗜好,也沒有購物 狂傾向,和朋友交際也不會為了愛面子,就隨便撒錢買單。」正因為兩人的價值觀相近,便能採用「分工合作」 的方式,放心交給彼此。

一直以 來,都是由佩甄負責支付房貸、投資房地產,而老公則負責家用開銷和股票投資,「因為我的個性比較穩健保守,老公個性比較積極冒險,也擅長股市分析,所以就 由我來Hold(掌握)住這個家的根基,讓老公去衝鋒陷陣。」佩甄一邊說還一邊模仿著「Hold住姊」的動作。

佩甄也透露,兩人在分工合作 的模式下,能夠越理財越多的祕訣,就在於「不計較」。

對於很多夫妻而言,「不計較」看來簡單,實際上卻不容易。「有些夫妻太過計較,老公花 錢買了一手啤酒,老婆不甘心沒花到錢,也要買一包洋芋片。」佩甄夫妻覺得,與其在瑣碎的小地方計較,不如彼此激勵,鼓勵對方更積極的「開源」,讓生活品質 提升。「因為我們共同的興趣,就是賺錢!」不過,兩人的理財過程也不是一路平順,佩甄坦言,剛買房子的時候,也曾因房貸問題而心存芥蒂。當初約定好由佩甄 付頭期款、老公付房貸,但佩甄習慣一有收入進帳就先大筆償還房貸,「直到房貸全都還清了,我才發現,老公怎麼都沒拿錢出來!」後來經過溝通才了解,老公的 資金並沒有藏私,而是投資在創業開立的診所上。

各自管理

關鍵在於「溝通了解」

因 此,除了從「了解」來建立「信任」,也須由「溝通」來增進了解彼此的價值觀。

夏韻芬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以前我老公覺得,平常吃菜市場一 把十元的青菜就好,可是我就覺得,為了健康,一定要買比較貴的有機蔬菜。」經過幾次類似的溝通,她漸漸理解老公的價值觀,比較不重視現階段的吃穿品質,而 較重視未來的退休生活。

此外,夏韻芬強調,關心對方的財務狀況也要問得有技巧,可用討論連續劇一般的輕鬆口吻,如「最近投資的績效如何?」 或「我有買某一檔股票,你有買嗎?」至於溝通的時機,她覺得,一定要挑在氣氛良好的時候談,例如:晚餐後去散步一小時的空檔、看完電影之後,都是好機會。 「萬一遇到投資失利的狀況,也要以理解與同情的力量共同度過,千萬不要語帶嘲諷:『我早就告訴過你……』,因而大傷感情。」「夫妻要共同分享財務帶來的幸 福感,也要一起承擔壓力。」夏韻芬覺得,夫妻理財的模式千百種,唯一不變的是,大家都希望家庭的財務狀況能更好,不僅在金錢上要互相分享,情緒上也要互相 支持,用溝通來釐清模糊地帶,讓理財也能成為一件幸福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6

[轉帖]千萬投資收益背後的秘訣--嚴格的選股、建倉紀律 艾露恩之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04d50100wuro.html

 我是一個海歸,最近1年,我的個人股票帳戶中增加了1200萬元投資收益,我的投資回報率400%。以前我的正職是一家跨國公司的併購經理,我看過中國很多企業,也代表外方"巧取豪奪"了幾家國內的國營企業,因為時常受到良心的譴責,上月黯然辭職。
目前我業餘在理財社區做版主,這個"職位"我當了很久,但一直沒有時間為大家服務,這可能是我當過的最大的"官",我手下沒有員工,只有兩個臨時的私人秘書,一個陪我打球、吃飯、開車,另一個幫我接電話、看EMAIL。受社區另一位大佬的啟發,我願意捐助中國投資者聯盟十萬元做為發起人之一,你說我沽名釣譽也行,我看好這個組織,我相信她能做大。因為,從中國股市設立以來,侵害投資者權益的事件層出不窮。本人不懂房地產,但投資股市已有14年。現將一些心得post於此。歡迎拋磚。
我的選股三原則

     一.丈母娘原則
    每一筆投資前,我都會問自己"如果這是丈母娘的錢,我還會投嗎?"我想很少有人願意損失丈母娘的錢--哈哈,丈母娘一生氣,後果很嚴重。記得99年時,我丈母娘見我internet股票(CSCO,INTL)很賺錢,就把她所有的積蓄給了我去買股票。眼見NASDAQ迭創新高,我內心掙扎鬥爭了許久,終於還是決定給她買了Philip Morris(now Altria,MO)。當時,Philip Morris官司纏身,股票也一路跌至左右。但是從它的balance sheet分析,其Kraft食品部門就值.所以我假設即使其煙草部門破產,公司也值每股。到今天這筆K投資已成長了6倍餘(包括dividend以及Kraft分股)。這一幸運之舉改變了我一生的投資策略。
   丈母娘原則也就成了我的最高原則。其核心就是不能虧錢。

二.終值至上原則

   任何學習過DCF理論的人都知道,終值(Terminal Value)往往高於present value of near term cash flows.也就是說一家公司的長遠現金流能力更重要。這也是Warren Buffet不買科技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他說他不懂.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的留美華人都認為自己懂科技股:-)。如果我不能確定其termina lgrowth rate>4-5%,我就將其剔除出我的database(大概維持在300只股票,主要為美國,歐洲,和南韓的公司)。絕大部分的科技股都不滿足這一條。所以我的portfolio也就比較boring to many friends.說起科技股,加個小插曲。我是在Netscape IPO第一天購買其股票的"幸運兒"之一。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Netscape?



     三.應對而非預測原則

這一條其實不能算是原則或戰略,而是戰術。但凡是人,尤其新手,都喜歡預測,為了警戒自己,我就將其升格為戰略。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前兩條。其實明眼人早已看出,本人的這些原則,Graham和Buffett早有論述。我只不過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說了一遍。在後面的文章中,我會介紹具體的戰術。


在上文中,我介紹了我的選股三原則,即丈母娘原則,終值至上原則,和應對而非預測原則。下面談談我的具體操作方法,即所謂戰術。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戰略上要藐視敵人,但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本著這一方針,我的核心思路是戰略要簡單且不變,但戰術要靈活而多樣。戰略決定買什麼股,戰術決定何時買及買多少。相對於戰略,戰術要複雜一些。我的目標是15-20% annual return.如果你希望20+%return,你可能要失望了。
一選擇估價模型現代businesse valuation理論提出了許多估價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DCF)、Enterprise Value、Liquidation Value等等。我個人比較偏愛DCF模型。準確估算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其實是非常困難的(if not impossible),因為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所以我一般計算一個範圍,也就是between兩個值:一個'樂觀值'(using Thomson's consensus estimate)和一個'悲觀值'(using reducedes timate based on my own observations),這樣得到一個範圍。然後用悲觀值算出股價的discount--如果股價高於內在價值,discount為負(這類股自然不值得投資)。根據discount高低,可以排列出股票順序。我個人的經驗表明,計算,即使是粗略的,也比不計算好。比如說3年前我買入石油股時,到底是買XOM,COP還是ECA,'毛估估'是很難確定那個相對更便宜的(P/E是個參考,但不全面)。通過計算,我買了COP和ECA。另外,如果你想在股市里長期贏,就需要有edge。勤計算,反覆計算,特別是worst case,可以增加自己的edge。如果你已在股市滾爬了一陣的話,你會發現絕大部分人是從來不計算的,包括some professional mangers(不然就不會有季度末的window dressing了)。計算也可以幫助避免emotional行事。
另外,很多人以為DCF模型只適用於value stocks,其實它也適用growth stocks。偶爾a growth stock也會被misprice成avalue stock.但更多時候是用來反證a(too high)stock price can『not be sustained-你即使用最樂觀的分析師的estimate,discount還是負的。

二建立自己的database

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建立和完善自己的database.中間走了許多彎路。目前數據庫裡有差不多300支股票,美國股票佔了2/3強,歐洲股票佔1/4,其餘為亞太國家(南韓等)。目前還沒有中國股票,也沒有拉美股票。拉美股票經常今年長100%,明年跌50%——不是我的type(選股跟選女(男)朋友一樣,如果不是你的type,即使在一起,也不愉快,而投資本該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有了database,下一步是建立Watch List。根據上面的估價模型,如果database裡的一支股票discount大於30%,我就把它放入Watch List。Watch List裡一般有5-10支股票,如果趕上象最近的sub prime危機,Watch List裡的股票會大增。這時,就是pay most attention的時候。


三什麼樣的股票進database

那麼,什麼樣的股票可以進database at the first place?In short,someone with an edge。有edge才會有長期競爭力;有長期競爭力,才會有terminalvalue(第二原則).這個edge可以是規模(比如PG,WMT,JNJ),可以是unique,monopolyproduct(比如MO,KO,BA,MSFT),也可以是cutting-edgeANDproventechnology(比如EBAY,AMGN)。總之得有一個別人不能模仿或很難模仿的edge(thiswillleaveGOOGoutinmyopinion)。一個簡單的判斷辦法是:如果給你(或你認識的最牛的人)1billion,你能不能對它造成material的威脅。舉個例子,給你1billion,你能撼動KO,WMT,或PFE嗎?答案應該是NO。但是Google呢?我不知道。這一步聽上去難,實際上等你有了一定的經驗後,還是相對容易的。
有了初選目標後,我再用以下條款screening:
1.公司需有10年以上營運歷史,5年以上交易歷史。這是我從血的教訓裡學來的。
2。ROE>15%。過去5年(最好10年)的平均ROE必須大於15%。這一條可以去除90%的股票(在大規模的scandalorlawsuit下,可放寬至12%,以期用fireprice收入highquality公司,但平時堅持要15%).
3。Profitmargin>8%(thiswillleaveWallMart,PetSmartetcout).很多人以為只要營利好就行了,profitmargin無所謂。其實當badtimeinevitablycomes,goodprofitmargin是一道有利防線。即使revenue下降,公司也還能盈利;而且公司可以通過解僱人手(sorry)或減少dividend度過難關。相反,profitmargin低的公司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變成負盈利。而且這類公司往往需要exceptionalmanagementskills,butasBuffetsays,thebestcompanyistheonethatevenafoolcanrun,becausesomedaysomeonewill.
4.D/ERatio<40%.在形勢好的時候,這個D/Eratio可能不是最重要,但是在形勢不好的時候(比如現在),這個可是要人命的東西。別忘了銀行家總是在晴天借雨傘給你,而在下雨天要把雨傘收回(soundsfamiliar?)。
    5。這一步稍微複雜一點。我在計算內在價值時,同時計算一個PotentialScore和一個SafetyScore。SafetyScoredependson D/Eratio,profitmargin,dividendpayout,andearningsacceleration,etc.這一score必須大於50(均值為50)。
經過這五步苛刻的篩選後,剩下的其實都沒有300支股票了,但我會把一些majorcompetitor也加入(以作比較),所以總共300餘。每年有些漲落,但不大。這裡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反覆screening,都是為了滿足第一原則-丈母娘原則。在房地產裡,有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在股市裡,則是safety,safety,safety。


四從Watch List到Portfolio

    經過上述反反覆覆計算和篩選後,剩下的任務就比較簡單了。一句話守株待兔。等什麼呢?等壞消息,等lawsuit,等突發事件,等scandal,等over whelming negative cover story....正常情況下,30+%discount的股票還是不多的,但是在negative cover story滿天下或突發事件下,機會還是會knock your door地,比如99年時的MO,911後的GS....
等discount>40%時,我就會考慮逐步買進。這時(或更早些),就得潛心閱讀最近一季度的10-Q和過去3年的10-K(如果以前讀過,再讀一遍!)。 另外,我還會參考以下情況作finalscreening:
1.同等情況下或同一個group,我會選D/Eratio最低的,marketcap最高的。
2.基本上我尋找的是temporarilyknocked-downs(byexternalforce),不是turnarounds.牛人如Buffett都不能turnaroundBerkshireHathawayMill而於85年不得不關閉其textilebusiness。九十年代初的IBM是rareexception。當然turnarounds一般不會passROE>15%andprofitmargin>8%來到這一級。
3.有scandal風暴時,不選風暴中心的(因為它可能真有問題),而選風暴外圍的,被風暴掃到的victims(尤其是laterstage).階級鬥爭總是擴大化-這方面我們最熟悉了。抓AB團,抓著抓著,就到處都是AB團了。。。在Enronscandal案發時,Enron,WorldCom無疑是風暴中心,但後期就擴大化了-FNMandAIG就是goodexamples(我買了AIG,但miss了FNM)。至於後來的Sarbanes-Oxley法案又矯枉過正了(特別是section404),對小公司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以至於國會又得考慮修正案。


五制定紀律,嚴格執行
選對了股票,也買對了股票,但還可能虧錢。為什麼?沒有self-discipline.經過多年正反兩方面的教訓,我給自己立了以下紀律:
1.任何股票,不管盈虧,至少持有2年。因為得持有2年以上,買入時,會格外小心。也因為至少持有2年,不會過早賣掉。
2.寧可錯過三千,也不追趕一個。每支股票都必須經歷database,WatchList,portfolio三部曲。Noexception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76

靠紀律存小錢 掌握危機賺大錢 單薪家庭 五十五歲擁三千萬富足退休

2012-9-3   TWM



過去在國營事業上班的陳金芳,全家只靠他一份薪水生活,他何以能在五十歲前擁有千萬元以上存款,五十六歲時年領八十五萬元利息安心退休?

原來,我們只要及早產生四個覺悟,訂下明確目標,五十歲後真的可不必再為錢煩惱!

撰文‧謝富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五十六歲的陳金芳,用這首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作為自己現在生活的寫照。

如果這首詩偈讓你「霧煞煞」,看看陳金芳退休的日常作息,就明白了:早上七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後,去住家附近象山健走。

九點半回到家,休息片刻後,騎腳踏車去台北信義區某家號子看盤。

十二點半回家,與太太下廚做午餐,飯後看完書報小睡片刻。

下午四點,騎腳踏車健身。

下午五點半,陪太太上攝影課。

晚上六點半回到家,與太太、女兒共進晚餐,享受天倫之樂。

偶爾去銀行打開保險箱,為心愛的二十幾只價值不菲的古董錶上鍊擦拭;或受邀去知名錶廠和錶店為員工上課。

這樣的生活看似平淡,卻是大自在。陳金芳的人生座右銘正是:「生命可以不完美,但要幸福、自在!」他不諱言,自己五十歲後,就不再為金錢煩惱。而今他能享受日日好時節的瀟灑愜意,一切基礎都建立在財富自由上。

為了接受《今周刊》採訪,陳金芳特別列了一張自己的財產清單:除了保留約新台幣五五○萬元作為台股與外幣的短線操作,其餘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平均配置在躉繳美元計價養老保單、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公債、韓國股市連動債保險、南非幣定存以及新台幣三年期定存。

「這是新加坡的理財專員為我規畫的,人家真的很專業,在如此低利息的年代,就是有辦法幫你生出每年三%到四%的穩定報酬。」陳金芳趁著到新加坡旅遊時,在 當地銀行開戶,現在每年坐領至少八十五萬元利息,「我與太太兩個人每年頂多花六十萬元,多出來的錢剛好可以拿來孝敬我母親,讓她每年出國玩。」陳金芳在國 營事業上班,但他沒有優惠存款利息,當過老師的太太,早在十五年前就辭職陪小孩子出國念書,也沒有享受到任何福利。之前家中所有開銷,都靠他包含年終與三 節獎金,一年約一四○萬元(退休前五年平均數)的固定收入支應。

覺悟一:存小錢靠紀律

存錢搭配跟會 三十二歲賺得第一桶金這份薪水得養家、養老母親、供女兒出國念書……對一個居住在台灣物價最高的台北市中產階級家庭而言,陳金芳竟能在五十五歲前還清房貸,並擁有三千萬元以上的現金,實在罕見。

這主要歸功於他在理財功課中的四個覺悟,每一個都讓他在人生不同的關鍵階段,財富累積大步前進。

陳金芳的父親從事除草劑代理生意,相當成功,但中年即因交際應酬過度,患上肝疾長期臥病在床。「我的母親很了不起,她白天在衛生所上班,下班後種菜養豬, 還要照顧我父親和三個孩子。」陳金芳說,母親不僅在節流上條理分明,帳簿巨細靡遺;在開源上更有一套,賣豬仔的錢成為家中經濟支柱,「我們家三個小孩從小 就要分攤很多農務。」母親辛苦持家的榜樣,深深烙印在陳金芳的腦海中。

為了分擔家計,陳金芳從台中一中畢業後,以師範大學為第一志願,讀完師大物理系,拿到每月八千元的獎學金,進入清華大學核子工程所攻讀碩士。

「從讀大學開始,我就很愛賺錢,經常兼完家教後回到寢室,已過了熄燈時間,只好拿著書本到餐廳念書。」求學時期,陳金芳的收入已與一個上班族相當,卻沒存 到錢。他搔搔自己後腦勺害羞地說:「因為我很喜歡一個女孩子,為了追求她,錢幾乎都花光了!」他自嘲說,「這大概是我這生賠最慘的一筆『投資』。」當完兵 出社會賺錢後,陳金芳自我要求至少把收入的二分之一存下來,參加同事的互助會。結婚後,他與太太商議,決定把家庭財務大權交給「最愛錢」而且「最懂錢」的 人處理。「那個人就是我,我管錢後第一件事就是:太太與我每天最多只能帶兩千元出門,這樣可以從支出源頭控管,也達到『彼此牽制』的效果。」陳金芳說道。

就這樣,一對上班族小夫妻,靠著紀律嚴明的存錢與跟會,才五年多,陳金芳三十二歲那年就存到第一桶金,在台北市買了戶小套房。數年之後,他賣掉小套房,在台北市信義區再購置一戶三十幾坪的公寓,居住迄今。

覺悟二:學經驗靠實戰

搭上瘋股浪潮 「最多買一半 獲利存一半」除了跟會,陳金芳也搭上一九八○年代末期全民瘋股的浪潮。「我鑽研當時最熱門的波浪理論,還滿準的,現在就不怎麼管用了。」他說。

一九八八年,證所稅復徵導致台股連續大跌十九天,陳金芳第一次遇到投資大考驗。「我大約有三十幾萬元的股票部位,眼睜睜看它每天一直跌,無法執行停損,就 一直抱到加權指數二千多點!」但是,這一波崩跌危機,陳金芳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再拿二十幾萬元加碼買進太設、國建、亞聚、彰銀等原本套牢的股票。

「我不知道那算不算危機入市,那時候我認為,台股無量下跌,其實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只是股民恐慌情緒使然。其次,我抱著要與我的持股長期抗戰的心態,所以錢就這麼砸下去了!」陳金芳解釋說。

結果,八九年至九○年,台股展開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牛市行情,陳金芳在這波行情中大賺數倍。雖然九○年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歷史最高點再次崩跌至二千多點,陳金芳卻僅受輕傷;之所以持盈保泰,他歸因於「最多買一半,獲利存下一半」的關鍵心法。

「買股絕不買滿,一定留一半的現金;每當賺錢時,把至少一半的獲利存起來,或用來多繳一些(當時利率較高的)房貸。」他解釋,「這是克制貪婪,對無知保持 警覺性最簡單的方法。」因此,即使在最高點一萬二千多點,他在獲利後持續減碼,因此台股部位也僅占總資金不到二成,所以後來崩跌時,損傷有限。靠著台股的 獲利與本業薪資儲蓄的累積,在四十三歲那年,他的現金部位首度突破了五百萬元。

覺悟三:守財富靠分散

投資外幣 只要利率夠高就不擔心不賺隨著資產的成長,陳金芳亟思分散風險之道。「因為女兒出國念書,接觸到了外幣,結果為我投資理財又開了一扇窗!」陳金芳投資外幣 的心法很簡單:先看利率,再看匯率。只要利率夠高,除非這個國家垮了,否則只要耐心等待,總有賺回來的一天。

二○○三年,他陸續把一半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分別買進紐幣(當時利率七.一%,新台幣定存利率僅二%)、澳幣(利率六.五%)與英鎊(利率六.二%),買進總金額達新台幣二百多萬元,一直抱到○六年才陸續出脫。

三年間,三種外幣帶進高達新台幣七十五萬元的匯兌及利息收益,同一期間如果只放新台幣定存,利息僅十二萬元。

四十二歲至五十歲,也是陳金芳職場最輝煌的時刻,職級與薪資每年提升。他記取父親生前的教訓,遠離不良嗜好,培養收藏古董名錶興趣,怡情兼保值;加上股市與外幣投資獲利,不僅繳清了房貸,也讓現金部位在五十歲前達陣一千萬元。

前幾年金融海嘯後,台股跌到四千多點,陳金芳又複製一九八八年證所稅事件賺危機財的手法,加碼二百多萬元買進台股,兩年多淨賺超過一倍。同時間他也趁低加碼澳幣與紐幣,獲利兩成以上。

「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好幾次市場崩盤的機會,你能不能掌握機會,不是靠運氣,而是在考驗你平常資產配置的基本功有沒有做好,有沒有累積足夠的理財知識,讓你有膽識危機入市。」陳金芳說。

覺悟四:賺大錢靠危機

趁金融海嘯加碼 兩年賺一倍「與其想靠買樂透發財,不如好好地學投資理財,一生中只要掌握住二至三次危機入市,就可以少奮鬥好幾年。」去年,陳金芳任職的國營企業推出優退方案,他衡量女兒已經出社會賺錢,自己的老本光靠每年孳息就可輕鬆過活,於是申請退休。

「人生就是三個二十五年,第一個二十五年被呵護;第二個二十五年要照顧別人,累得像頭牛;只有第三個二十五年才能做自己。」「我有好多夢想要實現啊,要當志工、做公益,把自己的專長與財富做更有意義的運用。」陳金芳感性地說。

想好要怎麼過人生的第三個二十五年了嗎?從訂定五十歲不必為錢煩惱的目標開始吧!

陳金芳

出生:1956年

現職:已退休

經歷:國營事業中階主管

學歷: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研究所

退休後把大部分資產

放在養老險

──陳金芳現有資產配置

35%躉繳型養老保險

10%南非幣定存

12%新台幣定存

18%紐幣計價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債

10%台股短線操作

10%澳幣定存

5%其他

關鍵四覺悟讓陳金芳財富大躍進

覺悟一:

父親臥病在床,家中財務吃緊,從母親處學到存小錢也能理出大財富的道理。

32歲,存到第一個100萬元。

覺悟二:1988年證所稅復徵,股市連跌19天,股票套牢。因及早學習投資,從犯錯中摸索致勝方法,在台股第一次登上萬點後,獲利逾200萬元。

43歲,存到第一個500萬元。

覺悟三:懂得分散與多元化資產配置,是守富的不二法門。將一半的投資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匯差與利息兩頭賺。

49歲,存到1000萬元。

覺悟四:

掌握危機入市機會,可讓人生少奮鬥好幾年。金融海嘯逢低買進台股及原物料國家外幣,平均獲利一倍以上。

55歲,年領85萬元利息快樂退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5

用KPI管理 紀律與創新如何同時兼顧?

2013-02-04   TCW
 
 

 

一九六二年全美前二十五大企業,如今只有六家留在二○一二年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全球五百大企業排行榜上,IBM是唯一上榜的科技公司。

IBM發明的國際條碼改變零售業,它讓個人電腦普及化。根據美國商業專利資料庫統計,至二○一二年IBM連續二十年蟬聯美國專利數量第一名,領先Google、蘋果(Apple)等企業,堪稱全球最創新的企業。

同時,IBM也是最強調KPI(關鍵績效指標)管理的企業,透過KPI,準確掌握全球一百七十多國分公司(IBM是《財星》雜誌全球五百大企業中第十九大跨國企業)。

KPI管理講求紀律,創新需要自由的空間,兩者本就衝突,IBM卻能兩者兼具。本期台灣IBM公司總經理黃慧珠與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對談:嚴格的KPI管理,還能有好創意嗎?

創新要成功,仰賴細節管理點子須符合策略,能有商業模式

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以下簡稱李):談創新管理,一般認為KPI要求紀律,而創新則需要自由的空間,紀律與創新兩者有矛盾之處,但是IBM為何能成為最創新企業之一?

台灣IBM公司總經理黃慧珠(以下簡稱黃):我們的KPI確實很綿密的落實在每個細節裡,例如拿到一個新商機,我們會先定義,每個新商機在哪個階段?是剛爆出來的新商機?還是已驗證過的商機?然後,會有指標去看轉換率(指案子成功率),比如說有十個進入第三階段的案子,可以預估成功簽約的比率,連一個銷售行為,IBM都是用這麼綿密的KPI在做管理。

相對來講,我要強調,創新也是管理出來的,innovation(創新)也必須discipline(紀律),一定得靠管理,才會有持續性的成功。

創新的點子必須符合我們策略,IBM的大策略是服務企業客戶,對客戶產生價值,你想的創新焦點,是不是能符合這個目的,演化成可行的商業模式。

重要的創新都是team work(團隊合作),例如我們有innovation jam(創新腦力大激盪),全世界幾十萬的員工鼓勵大家上網,在七十二小時內提出點子。也邀請員工家屬、經銷商、客戶,這是全員參與式的創新。

從二○○六年開始,我們在每年十二月發布未來五年內科技創新如何影響人類工作的五個預測。這是全球菁英提出各種創新,再透過層層篩選,背後有一套科學解釋和數據,不是亂提。

我們有設發明獎、發明大師,這些都是一種培育創新文化的方式。

李:這些活動是為做創新「造勢」,企業成長後,最難的就是刺激它創新的動力,你們會規定創新的數量,一旦規定數量,很容易造成濫竽充數,量與質你們怎麼求取平衡?

黃:例如我們鼓勵研發實驗室跟客戶共同研發有商業價值的創新應用,我們不只規定說要弄幾個創新,還要求至少要是新台幣五十萬元以上的案子。你要能跟客戶拿到錢,才是有商業價值。

李:對於領導者而言,設定衡量創新事業部的績效指標是很頭痛的事,你們怎麼設立KPI?

黃:創新不只是在實驗室產品科技的創新,也有新商業模式、新服務與新興市場,分三塊,總稱EBO。新事業先做一些小規模測試,驗證後確認有商機,就會成立創新專案,指派負責人。

新事業KPI跟例行事業不同,如果要求短期績效會給新事業太大壓力,所以是以有無達到里程碑來衡量。就算沒獲利,你在中間看里程碑有沒有達到,這會鼓勵創新事業的負責人做決定,讓他有信心往下走。

我記得每年EBO已占全球營收二○% 。

李:聽起來,IBM創新是有boundary(界線)的,符合企業策略與目的,不能天馬行空,甚至連提高創新成功的方法論都找到。但如果我發想創意時,就會想到要跟商業價值結合,這會不會限制想像的空間?

創新要聚焦,避免太過發散企業資源有限,只做最有價值的

黃:沒有人想創新不成功的東西,要成功有很多搭配條件,在中間很多的里程碑,每一步都得檢視成功條件,是不是有到位或者走偏了。

固然越發散(越可能)有好的創意,但是,創新需要耗費精力,公司的時間、金錢等資源有限,所以IBM創新不願意太發散,一定要把創新放在我們定義有商業價值的部分,我們稱為「創新焦點」。

你會說,這樣會不會太限制自己,我不諱言,很多公司它的創意真的比IBM更有亮點,例如,IBM就沒有生產出這種東西(指桌上的iPhone),但我們會想,那是我們的business嗎?此外,就算你靠發散創新找到這些成功品,以企業擁有的資源與能力,這些成功可永續嗎?

一家企業公司要持續成功,不是只靠單一的成功、一個亮點,得有綿密的管理體系,這與創新是有些衝突,但這樣做是必要。

李:找到創新點子,又有衡量的方式,成熟企業的挑戰在,通常新事業僅附屬在主要事業下,母體事業獲利不錯,反倒沒人願意過去新部門?

黃:我曾問一位負責金雞母事業高階主管,你們願意到創新事業來嗎?這位高階主管說,當我們從一個管理六千人的部門,被指派到管理一個六人的新興事業,我最大的心理挑戰是,回去要怎麼跟我媽媽說,因為看起來好像被降職。願意到新事業的人,賺的錢也許比以前(在舊事業)少,但是他的薪餉制度,你絕對不能懲罰他,因為他願過去創新,甚至可以做個升遷。

IBM很鼓勵這種文化(指人才往新事業流動),在我們KPI裡,這被放在重要位置。每次要做重大升遷的時候,審查的團隊會檢視你的經歷,是不是有擔任過高挑戰性的創新事業領導者。

我過去曾在銀行部門服務,銀行事業群是我們金雞母,後來我們要發展中小事業,中小事業案子都小小的,我們後端服務的團隊都是為大企業服務,怎麼去服務小案子,所以大家不願去,通常是績效差的主管才會調過去。

創新要深化,得鼓勵人投入不以短期績效論成敗,要能容錯

後來主管問我要不要去?他說,成了,你就是明星。我想在一堆優秀的人裡面未必有機會,當時我就想辦法推動成長,同樣公司也給我一些時間,不會要求短期績效,沒達到,就認為你不行。這叫策略空間,你為了策略性目標,要給管理者一個空間。

我也曾經拜訪一些公司,薪水制度非常利潤中心,但新興事業怎麼可能分到很多錢?但老闆問你要不要去做新事業,不去好像又不勇於挑戰,這樣過去的人都心不甘情不願,怎麼做好事情。

李:萬一他勇於到創新部門最後卻失敗,你們會怎麼辦?

黃:以我的經驗而言,當時中小市場成長率低,我被要求的成長率就不會太高,公司也會給我一些時間,不會說前半年你做不起來,就說你不行。

這就談到企業有無能力設立新事業的里程碑,並且隨時去檢視(達成或失敗的)gap(落差)在哪裡,是市場?趨勢?或者個人因素,導致里程碑沒達到。例如同業都不賺,但你賺一元,你要給他拍拍手;但市場成長十塊錢,你只有(成長)一塊,那你應該被打屁股。

李:IBM很多優秀人才,但多數企業領導者的問題是,要做新事業根本找不到適合人才調過去,這時怎麼辦?

黃:你提了非常excellent(棒)的問題,大部分公司在談創新轉型,除了市場難測外,最頭痛的問題是,沒有夠創新突破(的人),能接下新興事業的主管。

這種企業要回頭想,沒有創新人才,就顯示在你的文化形成過程,沒有鼓勵創新這件事情。你有沒有提供足夠的訓練和條件給人才,還是你老是想要把他榨乾,去管理現有的cash cow(金牛事業),然後,突然一下子你又要轉型成創新企業,平時的乖乖牌,你突然要求他要很breakthrough(突破)。

還有,如果老闆不授權,更不容錯,什麼事都要聽老闆,底下人要做不一樣的事情,做一點錯就被罵到狗血淋頭。容錯、授權,都是養成創新文化的重要條件。

這些企業要回頭檢視,企業文化不鼓勵創新,怎麼栽培出創新文化的人呢?

這是為何(前面提及)IBM要透過這麼多活動,去鼓勵創新文化,(如此)對我們來說,創新不會是壓力,反而是鼓勵。

【延伸閱讀】 IBM每年約有15萬名員工、股東或事業夥伴,參與「innovation jam(創新腦力大激盪)」,每年至少產出46,000個點子。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不想處理100個爛點子,要敢捨得

IBM能不斷創新,創新文化的塑造是最重要條件。成熟公司的負擔比較重,與一般新創公司做創新的條件可能不同。

創新之初,IBM將創新與企業目的做強烈的連結,所以它的創新事業是有界線的,符合商業價值才能脫穎而出,並透過獎項與innovation jam(創新腦力大激盪)鼓勵「全員做創新」,這是為創新「造勢」。

可能有人會認為IBM的限制,會錯失掉一些創新,但是企業得懂得「捨得」。為了怕失去好的點子,你可能會付出處理100個爛點子的代價,而且就算真的想到如iPhone這種好點子,也不一定適合IBM 去做。

此外, IBM擁有一個創新的生態環境,是因為有一整套的機制在運作,例如,它鼓勵好人才往創新事業流動,並且在薪資上也給予很好的配套,這點是很多企業領導者忽略的。

口述: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32

管理實務(11):如何處理80/90後紀律問題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7650

上回談到,領導者有些時候會使用「黑暗兵法」, 以非正常手法行大義之途, 中途甚至會犠牲了少許人也在所不惜(曹操的借人頭一用)。

套用於辦公室政治中,又會有何用途呢?

假設你是一個部門主管,被調往一個新部門,麾下有十個八個80後小朋友,出現了集體的紀律問題,當中似乎有搞事分子,有被人影響的,有沉默的,有關係和你較好的,亦有關係比較差的,你會如何處理以解決紀律問題?

一般來說,多數人會有幾種手法:

1. 直接找出問題最嚴重的,重手嚴懲以求收殺一儆百之效
唯此一方法有機會激起80/90後的反叛心理,將事件演變成個人針對(梗係啦!我唔擦佢鞋,所以罰我唔罰其他人),又或者被罰的搞事者會試圖挑起群眾力量,將紀律問題升級,抹黑主管以圖倒黑為白。最終可能是管治失控,要成批換晒。

2. 先和成班人混熟,再慢慢導其向善,再把嚴重問題的慢慢地撤換
假使部門主管為老江湖,資歷夠深的話,一般也會成功。唯如果資歷不夠壓場,於上級或第三者看來便容易變成同流合污/縱容紀律問題/能力不足了。有些心軟的主管甚至混熟後下不了手,徒然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管理能力的問題,把前程斷送了。

3. 不聞不問,怕事當睇唔到,自己開OT Cover 埋班細,然後周圍同人呻80後好難管理。
這個可能才是大部份人的手法。

於這個情況下,可以如何行「黑暗兵法」呢?

首先和最乖最有得救最少是非的一兩個混熟,將打擊範圍收窄。
然後便會訂立一些較溫和的溫馨提示,再放短時間觀察之,此時多數人都會當D 溫提無料到,依然故我。
到掌握到足夠資料,便會嚴打中間最沒有反抗能力的份子(而不是問題最嚴重的),但仍給予機會改善。
然後再三申紀律的重要性。

原因有幾 :

1. 先溫提,再嚴打
道德上先站上了高地(詳見無敵孫子一文),最有救的一班相對會無聲出。

2. 先易後難
盡量減少後遺衝擊. 因為打擊的不是搞事份子,以他們習性一般不會馬上反彈。

3. 打中間最沒有反抗能力的
中間派被嚴打了一鑊,多數會有所收斂,給予他們機會亦會令有得救派沒有批評空間。

如果好的發展,搞事份子便變成小眾份子,之後再針對性打擊,便不再是針對個人(因為不是第一批被打),而是針對紀律問題,對事不對人了。
如果差的發展,即中間派被打完後都沒有改善,那下一步便是找replacement ,再用雷霆手段趁搞事份子犯錯時一次過送走。
此時,中間派的所謂被嚴打,便變成寛大處理了。
最終便是大部份人的紀律回復正常,達到「屠一城,救十城」的效果。

在黑暗兵法中,要快見效亦要顧及管治威信,被郁/嚴打的往往並不是最有問題的人,但結果便是最快見效最少震盪。

下回再談如果是普通打工仔,如何避免中招。

曹操短歌行

P.S. 古代辦公室政治施行者──曹操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23387109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