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央行營利如同政黨經營事業 央行扮演國庫大戶角色失當影響深遠

2012-1-9  TWM

十二月二十九日,就在央行記者會上,總裁彭淮南準備慶生。但是蛋糕還沒切,記者就問起《》有關央 行的報導。這一問可惹惱了彭淮南,讓他重砲回擊。究竟什麼報導讓他如此激動?
撰文•楊卓翰 在記者會上大動肝火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回應本刊七八四期「中央銀行每年暴賺二千億元,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的報導時,丟下一句「看不懂該報導的推論」,不理解央行賺錢與民生經濟的關聯性,不願意多作評論。

《》一向虛心接受指教,但央行政策茲事體大,本刊旨在討論十幾年來央行扮演國庫大戶的角色是否失當
?代價又是什麼?為了讓忠實讀者「看得懂」,說清楚央行每年暴賺二千億元的問題根源,須從央行肩負的任務談
起。

沒寫出來的任務:幫國家賺錢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清楚寫在官網上:「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其實還有一項 任務,未寫在央行的官網,卻寫在央行每年的預算目標裡,也成為央行考績的評分要點。這項任務,就是「幫國家 賺錢」。近五年,央行每一年都賺進二千億台幣以上的盈餘。二○○九年,台灣政府竟有超過一二%的國庫歲收是 央行幫忙賺來的。

政府在赤字壓力下,自然歡迎這位繳庫大戶。就這樣,台灣的央行除了達成通膨控制,還要背負著盈餘繳庫的壓 力,預算編低了,還會被立委質疑辦事不力。央行的繳庫目標,也從一九八七年的四百多億元,暴增到過去四年的 一千八百億元。彭總裁也不讓中央失望,十年來每年都達成繳庫預算,從未少賺一塊錢。就連○八年的金融風暴
,央行還是逆勢操作,賺進二千三百多億元。

有央行這麼厲害的賺錢機器,歐美各國不就可以免除現在的財政窘境了嗎?但為國庫貢獻這麼多的央行,台灣是 獨一無二。為什麼台灣的央行是繳庫大戶,但美國聯準會每年的盈餘繳庫只有歲入的一%,新加坡、韓國央行甚至 不到一%?為什麼台灣敢,快破產的美國政府卻不敢?

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年國民黨獨步全球,經營龐大的黨營事業賺進大把鈔票,不但自己看不到缺點,還因為選舉 不需募款而沾沾自喜。如今,政黨「一手執政、一手營利」不是民主國家的常態,已是不爭的事實,總統馬英九也 宣布放棄用黨營事業來籌募選舉資金。

為了賺錢,台灣政府總有極具創意的偏方。而今天我們把央行當成賺錢機器這個偏方,對台灣長期的不良影響
,更加深遠。因為你我荷包裡的新台幣,就是由央行全國獨占發行。央行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對內
,央行決定價格的工具是「利率」;對外則是「匯率」。而央行創造營收的手法,和這「雙率」息息相關。

央行盈餘主要包含五項要素:外匯存底總量、外匯存底投資報酬率(即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利益)、定存單發行 總量、定存單利率及新台幣匯率。

其中,「外匯存底總量」決定了投資「本金」總額,「投資報酬率」一方面來自外匯交易室的操盤,但也受到國 外利率環境的影響。定存單發行總量及利率,攸關央行每年的費用支出;台幣匯率則影響央行提列匯兌損失準備的 金額多寡。

雖然彭淮南說,「央行盈餘具高度不確定性」,但無論國際市場如何波動,央行每年皆有巨額獲利,其中除了有 全球第四大的外匯存底建立資金部位,和來自央行外匯交易同仁的長期努力之外,也包括匯率、利率的長期搭配。

沒說出口的風險:畸形雙率為了避免國外投資的資產換成新台幣造成匯兌損失,匯率必須長期維持弱勢;為了降 低成本,定存單利率必須長期維持在低檔。雙率政策,決定了一國的經濟發展,但今天除了考慮國家經濟,央行還 得為了預算書上的獲利目標著想。

沒有人會否認央行可以引導利率。央行賺錢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國內利率偏低,從央行獲利大幅成長的九七年開始
,台灣實質利率多半低於新加坡及韓國,過去五年間,更有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

低利率環境,雖然對大膽借錢的人有利,但對保守存錢的人卻相對不利。至於長期以來壓低的匯率,則會損傷國 民的對外購買力,造成進口物價攀高,同樣直接傷及人民的荷包。

由此來看,台灣央行的「國庫財神爺」角色,在全球其他國家當中可說是獨一無二,而央行為了獲利而長期壓低 雙率,對於民生經濟與國家發展,也有相當程度的衝擊。《》最大的初衷,就在提醒全國民眾與執政者,一 起思考央行角色失當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勢將影響台灣長遠的經濟發展。

首先,財政部應該長年將全國 一○%的歲入仰賴在央行身上嗎?如果是,為什麼不把獲利目標寫在央行的官網首頁呢?如果不是,為何又要編列每年的預算達成目標,甚至成為重要的考核項目?

而把央行當成賺錢機器,真的沒有代價嗎?如果沒有,那麼為何其他國家不從央行身上「挖寶」?如果有,代價 又是什麼?前文已經提到,雙率政策因為獲利目標,長期以來犧牲了人民的財富,這是全民應該了解的問題。

最後,彭淮南的央行總裁任期只到二○一三年。如果下一任央行總裁沒有如此「卓越」的獲利績效,那麼財政部 要靠誰來撐腰?這樣的財政政策,有沒有永續性?如果央行獲利真如彭總裁所說的不穩定,是否也代表台灣的財政 也同樣高度不穩定?這是台灣未來的領導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5

封面故事--美國的政黨內鬥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5c.html

剛剛(編註:文章於2013年10月12日發表)看到奧巴馬拒絕了共和黨國會關於延長美國國債封頂6個星期的提議,看來這兩天還要玩一把。

這個提議是今天博納,就是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帶了20個小兵去白宮開會提出來的,主要是美國財政部可以繼續賣國債來解決11月22日之前的欠債。作為回報,奧巴馬需要在長期削減赤字和稅法改革方面作出讓步。

封面故事--美国的政党内斗

   主要原因是這個方案裡面,沒有關於重開美國政府的提議。要讓美國政府重新開門就必須解決財政預算問題,要記住,這個不是下年度的財政預算而是今年的。

之前因為老是吵不出結果,就搞一個臨時預算案就是CR(Continue Resolution),然後就繼續吵,結果還是吵不出結果。

昨天還是前天看了美國的民意調查,美國國會的支持率是5%,如果這事發生在世界其他國家,人家美軍就有理由要殺進去了,所謂弔民伐罪哈。

現在主要的情況,就是共和黨代表著一定數量的美國老百姓對奧巴馬醫保非常不滿,因為這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不應該像歐洲或者英國和加拿大那樣,搞社會主義的國家醫療保險。

所以這次以茶黨作為代表,是很樂意看到美國政府部分機構關門的,甚至其中的一部分同學是財政保守觀念派的Libertarian派別,是不在乎看到美國政府違約的,對他們來講你已經把下面兩代人給搞死了。

違約了,利息高了,你沒得國債賣了,好事哈。

但是奧巴馬政府也出招。

以前為了避免國內的反戰氣氛高漲,美軍戰死運遺體回來的時候是不允許媒體採訪的,因為大家看新聞,看到屍體袋回來一堆,又不知道你在哪裡又和人家打仗,對政府影響不好。但是昨天,就由國防部長親自去接遺體,還讓CNN全程實況報導。

因為其中的原因就是政府關門之後,戰死沙場的將士家屬沒有撫卹金發放。然後就有啥民間團體出頭(估計奧巴馬他們一夥的?),來先發撫卹金和慰問金,說將來找政府報銷。

這個又引發了一些同學的鼓噪。

目前看來,我以前說美國政府的兩黨鬥爭頗有點明朝的東林和閹黨的味道了,這個判斷還是蠻準確的

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的人,不管是中國的(必須打電話給我的同學們),還是英國的,比如在CNN的主持人,都是非常難以理解,一個政府會搞來搞去,把自己給搞關門了。

所以別說是搞啥扭轉狂瀾的事情了,現在估計連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吵一大輪,結果還是吵不出結果來。

而對經濟也是有影響的,畢竟政府還在關門。

中間插一句,看到利比亞的總理,就是剛剛被綁架,又放出來那個,之前接受CNN的訪問,說的一句話,特別逗。

人家問:「你認為利比亞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嗎?」

他回答:「利比亞不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因為現在利比亞還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軍閥割據哈。

   這個想起了StephenColbert的笑話,說共和黨應該趕緊讓美國政府開門,因為如果美國政府關門了,那麼共和黨的唯一功能——癱瘓政府,就沒法實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40

希臘危機發酵:左翼政黨有望贏得“決定性勝利” 債券崩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18

預測機構Oxford Economics稱,其對希臘1月25日大選的民調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顯示,激進黨派Syriza將在大選中獲得“決定性勝利”,推進其反緊縮的政策。

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風險引起了市場的恐慌,大量資金湧入避險資產。希臘國債收益率大漲,而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歷史新低。

20150106_GGB1_0

20150106_GGB2_0

Syriza承諾,如果當選,將對希臘援助項目的條款進行重新談判。

德國政府昨日希望緩解市場對希臘退歐的恐慌,不過投資者依然感到緊張。投資者的緊張並非沒有道理。

Oxford Economics的分析顯示,Syriza已經獲得足夠支持,獲得大多數選票。其報告指出:

Syriza的最終得票率可能高於36%。Syriza的表現在過去的20次民調中都很穩定,在最近5次的民調中,Syriza的得票率都高於40%。

Oxford Economics的Gabriel Sterne的報告指出,

如果現在的執政黨New Democracy party可以將大選和退出歐元區公投劃上等號,那其有可能縮小與Syriza之間的差距。

Capture(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29

希臘左翼政黨領袖:大選後市場動蕩?來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65

希臘,國債,違約,大選,Syriza

希臘極左翼政黨Syriza領導人Alexis Tsipras近日表明立場,他承認本黨派在本月大選中勝出可能引發市場動蕩,但他並未因此“擔驚受怕”。

Syriza以反對財政通縮的立場聞名希臘政壇,目前在民調中支持率最高。該黨向選民承諾,大選獲勝後會減計大部分希臘政府的債務。Tsipras在本月3日的講話中表示:

“(減計外債)德國1953年就做過,希臘2015年應該也可以做。”

彭博報道援引Tsipras下周將在意大利出版的同名著作“Alexis Tsipras, My Left”節選內容稱,Tsipras在書中寫道:

“我們知道,當然不會得到市場的全力支持。可能起初市場會對一個左派政府表現得有些激進。你越需要錢,市場要求(獲得)的利率就越高。”
“政府預算平衡的解決對策是極力限制借款需求。保證達到預算平衡的目標是我黨戰略的真正關鍵。有了它,我們便可能在(債務)談判中占據強有力的地位。我們要說,預算平衡不意味著訴諸財政緊縮。”

去年12月29日,希臘議會未能投票通過總統人選,總理薩馬拉斯被迫舉行大選。薩馬拉斯此後警告,Syriza的一些政策會導致希臘政府被迫違約、脫離歐元區。

由於Syriza的民調中支持率領先,市場更加擔心希臘債務可能違約。10年期希臘國債收益率本周回升至10%上方。

希臘,國債,違約,大選,Syriza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67

希臘極左翼聯盟Syriza同意與右翼政黨組建新政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95

Syriza1

希臘右翼黨派“獨立希臘人黨”(Independent Greeks)領導人今日表示,將與贏得大選的極左翼黨派聯盟Syriza建立聯合政府。

據英國《金融時報》,Syriza領導人Alexis Tsipras尚未證實此事,因他仍在與其他黨派領導人協商成立聯合政府。

自2010年5月起,希臘政府獲得“三駕馬車”(歐盟、IMF和歐洲央行)2400億歐元的援助,作為交換條件,希臘實施了緊縮政策。然而, 獨立希臘人黨與Syriza一樣反對緊縮政策和削減財政預算。

在已經統計了的99.8%的選票中,Syriza獲得了36.3%的支持率,領先於現執政黨新民主黨的27.8%。這意味著Syriza獲得了希臘國會300個席位中的149個,距離單獨組建政府所要求的絕對多數僅差2個。

“金色黎明黨”(Golden Dawn)排名獲得了6.3%的支持率,大河黨(To Potami)為5.96%。隨後便是獨立希臘人黨,獲得了4.7%的支持率,約13個國會席位。

獨立希臘人黨領袖Panos Kammenos表示,原則上已與Syriza達成協議。

在會見了Tsipras之後,Kammenos表示:

總理(指Tsipras)今天會與總統見面並宣誓就職,還會宣布新政府的組成,獨立希臘人黨將參與其中。

Syriza的勝出無疑對“三駕馬車”(IMF、歐盟委員會以及歐洲央行)構成挑戰。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Syriza不是一個真正的政黨,它是一個聯盟。盡管Syriza不希望放棄使用歐元,但其聯盟內部的左派團體希望希臘退出歐元區。

希臘曾與“三駕馬車”(IMF、歐盟委員會以及歐洲央行)達成諒解備忘錄。該諒解備忘錄給希臘帶來了重大的經濟變革,例如公共板塊支出的大幅減少,而Syriza希望將政策協議撕毀。

Tsipras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希臘需要“暫停”債務償付行為,需要減記希臘債務的名義價值,希臘債務需要與經濟增長掛鉤;如果極左翼聯盟黨贏得新政府執政權,將在1月26日立即結束援助計劃,屆時,將不會與支持援助的黨派合作。

一句話總結,Alexis Tsipras試圖並相信可以廢棄大部分希臘獲得金融援助需滿足的要求,比如終結應德國等債權國要求推行的財政緊縮。因為Tsipras以為,希臘最終會自行經濟複蘇,其他歐元區國家會像此前兩次救助希臘時那樣對希臘讓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14

歐洲的噩夢 西班牙反緊縮政黨崛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15

rtr4e9ix
Pablo Iglesias和齊普拉斯

最新民調顯示,反對緊縮政策的西班牙左翼政黨Podemos幾乎可以確定拿下今年的大選,不過西班牙民眾對其熱情有所降溫。

據西班牙《國家報》本周日發布的民調顯示,Podemos的支持率為27.7%,較上個月的28.2%有所下降,但仍遠高於第二名的執政黨——人民黨和第三名的社工黨,後兩者的支持率分別為20.9%和18.3%。這份調查電話采訪了1000位民眾。

不過按當前形勢,該黨派目前想單獨拿下執政權還存在較大難度,最終可能需要與其它黨派聯合組閣,就像希臘一樣。

西班牙調查公司Metroscopia的主席Jose Juan Toharia評論最新的民調稱,“公眾似乎已經準備好要將舊體制迅速改革。”

Podemos意為“我們能”,該黨剛剛成立一周年,在議會中沒有代表議員,也未曾管治過任何區域,其領袖Pablo Iglesias年僅36歲。該黨聲稱將參加今年12月份舉行的大選,反對財政緊縮,並承諾將進行債務重組。

西班牙的公共債務規模從金融危機之後翻倍,至今已達1.1萬億歐元。這一數字快趕上該國2013年的GDP總值。為解決沈重的公共債務問題,西班牙政府過去兩年一直在推行財政緊縮和增稅措施,旨在2012年至2014年間節省1500億歐元。

但這使西班牙經濟疲弱形勢加劇,失業率高達25%。事實上,過去七年以來,西班牙是歐元區中經濟恢複最快的國家之一,但高居不下的失業率讓民眾並未感受到經濟的複蘇。

Iglesias視希臘同樣反對緊縮政策的齊普拉斯為榜樣,他稱“歐洲將迎來一場變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99

德國“超級星期日”:默克爾難民政策“成就”民粹政黨崛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1111.html

德國“超級星期日”:默克爾難民政策“成就”民粹政黨崛起

一財網 馮迪凡 2016-03-13 21:01:00

3月13日,德國地方選舉迎來“超級星期日”。站在默克爾難民政策對立面的德國選擇黨在地方上異軍突起,將改變德國州一級層面的政黨聯合執政格局,令2017年的德國大選走向充滿懸念。

“全國不少人現在都很不高興,還有不少人認為現在是給政府一個教訓的時候了。”上周末,德國總理默克爾面對她在德國南部滿腹牢騷的父老鄉親拉票,“但是,這是有關你,和你的選擇。”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根據德國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默克爾此番話換不回多少傳統選民的心:大部分人希望通過選舉給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一次當頭棒喝。

3月13日,德國迎來“超級星期日”:三個重要的聯邦州在同天進行選舉,最大的贏家卻有可能是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而默克爾所率領的基民盟極有可能在這場涉及德國總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型選舉中受到重挫,而德國選擇黨在地方上的崛起,將改變德國州一級層面的政黨聯合執政格局,令2017年的德國大選走向充滿懸念。

難民政策改變德國政治生態

在7~8個月前,默克爾的個人民調高居不下,德國民意關心的還是到底要不要給希臘的債務減免買單這樣不痛不癢的問題。

然而,在默克爾宣布向難民大開大門的政策後,民意迅速反彈,默克爾卻無法就兩大問題在短期內作答:第一,如何促進難民融入德國社會?第二,如何控制進入德國的難民數量?

在第一個問題上,基民盟曾迅速達成一系列政策,旨在促進難民融入德國,其中還包括允許難民以低於德國最低工資每小時8.5歐元的收入水平就業的政策,並希望延長難民的義務教育期限。不過上述政策均遭到包括社民黨在內的不同黨派反對,且無法在短期測試其成效。

在第二個問題上,基民盟的巴伐利亞姐妹黨基社盟一貫主張對難民設立數量上限,而基社盟主席澤霍菲爾(Horst Seehofer)一直在此方面敦促默克爾做出決斷。但默克爾堅持在歐盟範圍內分攤難民,拒絕對難民設立數量上限,默克爾的這一態度令她在德國政壇遭到空前的孤立。

與此同時,德國在湧入的110多萬難民身上所負荷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根據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的研究顯示,2016年和2017年,德國政府總體花在難民上的財政支出要在500億歐元左右。

其中,每位難民要花掉德國政府1.5萬歐元:語言課程等融入課程每人平均3300歐元,其余食品、住房等總計12000歐元/人。

德國在難民問題上的“慷慨”與“猶豫”使德國國內極右翼政黨迅速崛起,雖然也有不少中左翼選民投入了默克爾的懷抱,而默克爾所代表的傳統保守選民卻希望和默克爾的距離越遠越好。

一向持重的默克爾也在“超級星期日”之前開始了全面的拜票之旅。在過去幾天的環德旅行中,默克爾甚至打破了她自身的戒律。作為一個嚴格的新教徒,她從來都沒在四旬(Lent)齋期間喝過酒。不過在上周當人們遞給她當地最好的啤酒時,她還是啜飲了幾口。發送給選民的信息是明確的,就如同默克爾所說的那樣,“我也是自己人。”

好消息是,默克爾的個人支持率重新回到了50%。然而此次地區選舉所測試的,卻是默克爾的難民政策是否得到德國選民的支持。從目前的選情來看,德國民眾已經準備好了給德國政府上一課,特別是默克爾的傳統票倉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選民。

右翼政黨成最大贏家

3月13日,擁有1700萬人口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以及巴登-符騰堡州同時舉行州議會選舉,這通常被看為是全國大選的風向標。

其中,對現政府難民政策持反對意見的德國選擇黨或成為最大贏家。根據最新的德國各民調顯示,該黨在以上三州都取得了兩位數(或接近兩位數)的支持率。這對於一個剛剛成立3年,在去年7月幾乎分崩離析的新黨來說,成就是歷史性的。

對於德國選擇黨的風頭正勁,默克爾近日斥之為“暫時的現象”。默克爾表示,只要德國人一旦認識到政府可以有效控制難民危機,德國選擇黨馬上就會一蹶不振。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還沒有解決難民所帶來的問題。”默克爾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這讓我想起歐元危機---很明顯當歐洲掌握了正確的措施之後,對德國選擇黨的支持就消失了。我們越得力應對難民問題,對德國選擇黨的支持就越會減少。”

不過,德國選擇黨叫囂要在此次州選舉中制造巨大的“政治地震”,並阻止德國繼續“糜爛”下去。

根據民調顯示,德國選擇黨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支持率接近9%~10%,在巴登-符騰堡州為12.5%左右,在位於東德的薩克森-安哈爾特州達到了驚人的19%。而就在三州選舉之前,德國選擇黨剛在黑森州拿下13%的選票。

首先,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社民黨和基民盟的對抗勢均力敵,支持率均在35%左右,但默克爾所在基民盟候選人克羅克內(Julia Klöckner)無法確保為社民黨拿下這關鍵的一州,而通過選舉,無論如何,德國選擇黨都將成為該州議會中第三代黨派。

其次,在默克爾的“老巢”巴登-符騰堡州,民調顯示,基民盟有可能自二戰以來第一次丟掉在該地區第一大黨的位置。目前在該地區,執政黨綠黨將繼續執政,而基民盟的票數明顯被德國選擇黨蠶食了。

“我們會把我們選票的8%~10%白白送給德國選擇黨。”巴登-符騰堡州基民盟成員納普(Hans-Günther Knaupp)表示,“她(默克爾)在難民危機上的選擇贏得了世界,但是對她所在巴登-符騰堡州的黨派來說是錯的。”

根據預測,德國選擇黨會憑借11%~12.5%左右的支持率進入巴登-符騰堡州州議會。

在東德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由於德國選擇黨將有可能獲得19%的支持率,基民盟和社民黨所組成的聯合州政府將不得不失去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主導地位。

根據德國INSA市場調查研究所的調查,難民問題“成就”了德國選擇黨。在接受調查的選民中,有85%~95%的選民表示,正是目前德國政府的難民政策,促使他們投票給德國選擇黨,且德國選擇黨支持率不斷上升的現象,還將在全德持續。德國共有13個州以及3個州級市,分別為柏林、漢堡和不萊梅。

根據德國選擇黨的黨派目標,他們設定2017年進入德國聯邦議會,在2021年計劃入主德國政府。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28

梅克爾政黨挫敗 女國防部長接班?

2016-03-21  TCW

三月十三日,德國三個聯邦州完成地方選舉,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領導的基督教民主黨(CDU)出師不利,當地媒體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歸結敗因是難民政策,明年大選,歐洲鐵娘子四連霸告急。

選舉結果顯示,反移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巴登符騰堡(Baden-Wuerttemberg)、薩克森安哈特(Saxony-Anhalt)與萊茵法爾茲(Rhineland-Palatinate)邦,躍為崛起速度最快的政治勢力。由於三邦人口約占全國二○%,這一戰被外電路透(Reuters)視為梅克爾出任總理十年來的關鍵分水嶺。

值此關頭,德國內、外媒體尋找接班人的聲音四起。

《經濟學人》曾點名,不滿五十八歲的國防部長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賣相」最佳,原因是資深前輩財政部長蕭伯樂(WolfgangSchauble) 已逾七十三歲,機會不大。

忠誠又顧家,好成度高

《經濟學人》分析她的三 大好厭度支柱:無論工作到多晚,總會記得掛上招牌微笑;無論多忙,總會盡力趕回家與先生、七名兒女共進晚餐:無論多搶鏡,言必稱「梅克爾是當代總理」。她如此面面俱到,因此,「誰也不相信,野心勃勃的國防部長心裡沒盤算。」

范德萊恩的人生之路頗國際化:隨著官爸爸赴海外就職,她出生在比利時,從小就會說法文和英文;在德國念完經濟學後負笈英國深造,沒多久後又返國攻讀醫科;與夫婿曾旅居美國加州數年,從此嚮往職業婦女的角色;二00三年,她追隨父親從政,歷練各部會都高調推銷政策,從封鎖兒童色情網站、捍衛低收入人士權益與延長男性待產假等。

二0一三年,她成為德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國防部長,政治前景看好,不過,去年八月,網路平台Vroniplag刊文指控她抄襲,直到三月九日調查結果還她清白。《經濟學人》觀察,她既能兼顧事業與家庭,還能維持身材與美貌,簡直是完美代表,女性選民頗買她的帳。

(文.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73

南非地方選舉落幕 非國大執政地位遭白人政黨挑戰

6日晚的南非地方選舉最終結果公布,激烈的競爭、失守的大城市和傳統陣地顯示出南非執政黨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下稱“非國大”)正面臨1994年廢除種族隔離以來最大的挑戰。

因現任總統、非國大黨主席祖馬的腐敗醜聞引發的政治動蕩,以及政府經濟管理不善和嚴峻的就業情況,令非國大的支持率下滑至歷年來最低。更現實的挑戰來自於其最大反對黨民主聯盟,該黨雖是傳統白人政黨,但去年選出了首位黑人領袖,吸引黑人選票,形成廣泛統一陣線,劍指2019年總統大選。

南非總統祖馬

南非史上最激烈選舉

6日的地方選舉結果被認為是非國大自執政以來所面臨的最嚴峻情況。根據當晚南非獨立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舉結果,非國大的支持率為53.91%,相比2011年的61.9%下降了8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民主聯盟的支持率則從23.9%上升到26.92%。首次參加地方政府選舉的經濟自由戰士組織則獲得8.18%的支持率,因卡塔自由黨的支持率是4.16%。

南非地方政府選舉每五年舉行一次,在總統選舉結束後兩年舉行,同時選舉出200多個城市和4000多個行政區的官員,地方選舉同時還決定各黨在地方議會中所占的席位。

自1994年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在南非首次民主選舉中取得勝利以來,非國大一直是南非的執政黨。

南非此次中期選舉被評估為推翻種族隔離制度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選民參與選舉的政治熱情很高。南非獨立選舉委員會官員莫匹亞表示,經過驗證的投票人達到2360萬,投票率為58%,高於2011年。

6日晚在比勒陀利亞出席選舉結果宣布儀式時,祖馬也在發言中強調,這次選舉“競爭非常激烈”。

雖然在此次南非地方選舉後非國大繼續保持相對優勢繼續執政,但這個充滿榮光與歷史厚重感的南非最大的黑人民族主義政黨,正在承受著來自最大在野黨民主聯盟的強勢挑戰,提前預示了2019年南非總統大選的激烈競爭。

排隊的選民

白人政黨瞄準總統大選

民主聯盟在南非一些大城市和戰略性選區的勝利已經挑戰了非國大在這些地方的執政權。比如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港口城市伊麗莎白港和曼德拉灣,在此次地方選舉後,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將由民主聯盟執政。在伊麗莎白港,因為民主聯盟取得絕對多數,其白人候選人阿瑟爾·多利普有望成為新市長。

而在民主聯盟長期控制的西開普省省會開普敦,非國大的支持率已從2011年的33.17%下降到24.52%,民主聯盟的支持率則繼續攀升,從61.5%增長到66.75%。開普敦同時是南非第二大城市,也是南非召開共和國會議的立法首都。

民主聯盟前身是1959年由著名反種族隔離活動人士海倫·蘇斯曼等人創建的進步黨,該黨是廣泛的中間派,也是西開普省的執政黨。

傳統上講,民主聯盟是白人政黨,非國大是黑人政黨,種族隔離制度廢除以後的多年來,南非進行的是所謂的“種族選舉”,黑人多支持非國大,白人多支持民主聯盟。

但在此次地方選舉中,民主聯盟來自黑人選民和有色選民的支持越來越多。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越來越多原本支持非國大的黑人選民因為執政黨治理經濟不善、失業問題嚴重以及祖馬的腐敗醜聞而十分失望;二是民主聯盟正在積極擴大自己的選民基礎,沖淡白人政黨的種族色彩,以爭取占人口多數的黑人和有色人種的選票。

2015年5月,民主聯盟選出了首位黑人領袖,也就是此次選舉中風頭正勁的慕斯·邁馬內(Mmusi Maimane)。當時,前領袖海倫·齊勒突然宣布放棄尋求連任,邁馬內旋即接任。

邁馬內今年僅35歲,盡管有人認為,民主聯盟利用邁馬內吸引黑人選票的意圖十分明顯,但邁馬內在選舉前支持的呼聲就已經很高。邁馬內表示,將帶領民主聯盟在2016年地方選舉和2019年全國大選中取得勝利,“南非有一天會迎來一位民主聯盟的總統。”

此次地方選舉不僅是競爭最激烈的一次,也是南非獨立22年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選舉,約有6.3萬名候選人角逐9301個議員席位。

同時令人關註的是,此次南非地方選舉有至少五位華人候選人參選,分屬非國大和民主聯盟兩黨,分布在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的不同選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78

特朗普又出事:競選經理涉嫌收受烏克蘭親俄政黨千萬美元

在一連串不當言論導致支持率一路下滑之際,特朗普的競選經理又卷入了一場紛爭:本周一烏克蘭官方確認,2007~2012年間,特朗普的競選經理馬納夫特(Paul Manafort)在烏克蘭開展咨詢業務期間,收受了亞努科維奇所在的親俄政黨1270萬美元的現金。希拉里競選團隊抨擊特朗普和俄羅斯之間有“麻煩的關系”,並將此與之前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網站被入侵聯系起來。

“愚蠢而荒謬”

據一份泄露的手寫賬冊顯示,2007年11月~2012年10月間,數千萬美元的資金被支付給幾十名烏克蘭政客和競選人員,而馬納夫特的名字赫然在列。馬納夫特當時擔任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領導的地區黨顧問。不過,烏克蘭反腐調查人員也表示說,尚未證實馬納夫特是否真的接受了這筆錢。

馬納夫特15日發表聲明稱,上述指控“沒有事實依據、愚蠢而荒謬”。他表示:“從未接受過一筆‘私下現金支付的費用’……也從未為烏克蘭或俄羅斯政府工作過。”

“真相很簡單:我是一名專業競選活動人士。眾所周知,我在美國工作,也參加過國外的競選活動。我從未接受過哪怕一筆‘不入賬的現金支付’,也從未為烏克蘭或俄羅斯政府工作過。再者,所有向我支付的政治活動報酬都是為我整個競選團隊的工作所支付的酬勞:競選團隊員工(國內和國際)、民意調查和調研、電視廣告等。”他表示,2014年10月烏克蘭大選之後,他在烏克蘭的工作就結束了。

“我在烏克蘭的工作在2014年10月隨著該國議會選舉的落幕而結束了。此外,《紐約時報》所采訪的每一位(烏克蘭)政府官員都表示我沒有枉法的地方,也沒有證據表明有任何烏克蘭官員向我支付了現金。” 在撇清自己的同時,馬納夫特也不忘將矛頭指向對手希拉里,“然而,《紐約時報》倒是忘記揭露了一個事實:在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期間,克林頓基金會因為希拉里的緣故收受了不少好處。”

“《紐約時報》為了政治宣傳目的,再一次選擇故意忽視事實和新聞職業操守,選擇攻擊我個人名譽,而不是呈現真實的報道。”馬納夫特在聲明中如是表示。

馬納夫特的律師理海貝(Richard Hibey)也表示,馬納夫特沒有接受過烏克蘭反腐官員所描述的那種“現金支付”。

烏克蘭當局則拒絕提供進一步細節內容,僅表示調查仍在進行之中,並補充說:“我們需要指出一點:文件上有P.馬納夫特的名字並不一定表明他真的接受了這筆錢,因為收款人一欄中的簽名可能是其他人。”

烏克蘭反腐局在去年以獨立於政治體系的機構身份成立,並獲得了來自美國和歐盟的財政支持,旨在幫助烏克蘭的親西方領導層打擊該國國內廣泛存在的貪腐現象。

該調查局的一名發言人表示,調查人員自今年5月以來就已經展開相關調查。

傳奇政治顧問

作為一名政治顧問,馬納夫特在烏克蘭政界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在他的幫助下,曾經因嚴重貪汙、選舉舞弊等罪名被從總統寶座上拉下馬的亞努科維奇在大選中獲得勝利,於2010年再度登上烏克蘭總統寶座。

在華盛頓政治圈,馬納夫特也是一個傳奇人物。年輕時就曾為前總統里根工作過,後來更是成為了一些全球最知名人物的顧問。

盡管馬納夫特團隊的一名前成員表示從未見到過這樣的賬簿,但這一事件無疑加劇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身上的種種爭議。

希拉里團隊不僅抨擊特朗普和俄羅斯之間的“令人不安的關系”,還要求斯特朗普公布所有競選團隊員工和顧問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

“就在特朗普發表了所謂‘重大外交政策’演講的當晚,我們獲悉了特朗普團隊和親俄烏克蘭政黨之間存在的那種令人不安的聯系。”希拉里的競選經理穆克(Robby Mook)補充說道,“鑒於特朗普所采取的親普京政策立場,以及近期俄羅斯政府入侵並曝光民主黨內部文件的事件,特朗普有責任向外界公布競選經理保羅·馬納夫特和其他所有競選團隊員工和顧問與俄羅斯或親俄實體之間的關系,包括是否有特朗普的員工或顧問是否目前還在為他們工作或從他們那里領取薪水等。”

偏見?

14日晚,曾經為特朗普初選獲勝立下汗馬功勞的前競選經理勒萬道斯基(Corey Lewandowski)在“推特”上轉發了上述《紐約時報》文章的鏈接,並在CNN的電視節目上對此事件進行了評論。當被問及他為何轉發該篇報道,是否意在批評馬納夫特時,勒萬道斯基回答說,這篇報道是媒體對特朗普存在偏見的一個例子。

“現在媒體集中聚焦於一個擁有自己生意的人身上,而且沒有人指責過他有做過什麽犯法的事。”勒萬道斯基如此表示。

今年3月,勒萬道斯基因涉嫌在一場競選活動中毆打記者菲爾茲(Michelle Fields),被佛羅里達警方以“輕微傷害”罪名起訴。盡管特朗普團隊在當時表示力挺勒萬道斯基,保證說“他的工作肯定不會丟”,但卻在6月20日宣布解聘勒萬道斯基,並解釋,解聘他是因為今後的競選路線需要“做出一點改變,需要不同的風格”。勒萬道斯基目前在CNN擔任評論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