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2毫克/千克的生死線是否合理? 大量鎘含量輕微超過國標的南方大米怎麼辦? ◎ 本刊記者 鄭道 ? 宮靖 文財新記者赴湖南省當地採訪時發現,湖南省的鎘超標大米中,固然有鎘超標較嚴重的稻米,但數量更多的可能是輕微超標大米。後者鎘含量超過現有國家標準0.2毫克 / 千克,但普遍低於0.4毫克 / 千克,其中又以0.2毫克 / 千克-0.3毫克/千克之間居多。 由於南方水稻土壤等原因,湖南省之外的江西、湖北、廣西等省份,也存在相當大數量的鎘輕微超標大米。依照現行國標,這些輕微超標大米仍然不可食用,只能作為飼料和工業用途。這種現狀讓湖南多位當地學者不滿。 “同樣是以大米為主食的日本和台灣地區,它們的大米鎘限量是0.4毫克 / 千克。洞庭湖區的實際情況證明,長期食用不超過0.3毫克 / 千克的大米,並不影響人體健康。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教授童潛明說,鎘作為對人體無益的重金屬,自然是越少越好;但一刀切地定為0.2毫克/千克,值得商榷。 童潛明告訴財新記者,從湖南的現實出發,許多湖南學者和官員認為國家現在全國一刀切的標準,定得過嚴。 早在2011年,財新記者在湖南採訪時,就有兩位專門研究水稻的當地學者對國家的大米鎘標準提出意見。 他們表示,中國從南到北都有水稻產區,各地具體情形不一樣,執行一個大一統的標準,對湖南省來說有點嚴格了。彼時,由於擔心他們的言論引發外界對湖南大米鎘問題的猜疑,他們表示上述問題只能是私下探討。 兩位學者提到了湖南、江西等省的酸性水稻土問題,並稱在此土壤條件下,不少現有稻種吸附鎘的能力較強,結果就造成相當大數量的稻米輕微鎘超標。 南京農業大學農研所教授潘根興也認同上述說法。 在他看來,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大米鎘超標情形之所以比其他省份嚴重,除了土壤汙染更為嚴重,還與酸性土壤種植的部分雜交稻和超級稻品種更易吸收鎘有關係。 童潛明稱,現有鎘中毒的相關資料研究表明,稻田土壤鎘含量平均在6毫克 / 千克以上,稻米則平均在0.8毫克 / 千克以上,才會出現如“痛痛病”等症狀,低於前述含量,並沒有鎘中毒的流行病學依據。因此,童潛明認為,大米鎘含量在0.4毫克 / 千克以下,應該是一個安全範圍。 童潛明甚至說 : “現在這個標準不行,要研究。如果要按我國現行標準執行,許多農產品在國內是死路一條,到國外則可存在(符合標準) 。 ”2009年4月,童潛明曾給湖南省委、省政府相關領導致函,建議省內組織學界對洞庭湖區大米是否存在鎘嚴重汙染展開研討。但相關討論一直沒有到來。 標準爭議 不只在湖南,關於中國稻米中鎘含量該定多少,國內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2013年6月1日,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汙染物限量》將開始實施。 關於大米的鎘限量,新標準仍維持不變,即不得高于0.2毫克 / 千克。財新記者採訪發現,標準維持不變經歷了一個爭議和博弈的過程。 中國大米標準的制定依據是什麼? 基本依據,是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制定的化學物質每周容許攝入量限量標準。 對於鎘,JECFA 的每周容許攝入量是每人400微克 -500微克。這是基於腎臟中鎘臨界濃度為基礎計算得來的。依據換算,JECFA 于1988年提出,以體重60公斤為標準,每人每日鎘的允許攝 入量為60微克。 中國現行的大米鎘限量標準,系參照上述相關規定後的結果。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鄭雲雁、上海食品研究所所長馬志英等人在相關著述中介紹,依據1992年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得出的全國平均每標準人各類食物的消費量,要符合 JECFA 提出的每日攝入量限量標準,如果副食標準不變,糧食的限量標準要定在0.1毫克 /千克以下。 根據當時的檢測結果,如果大米限量在0.1毫克 / 千克,則中國大米的超標率為20.3%;如果定在0.15毫克 / 千克,超標率為12.4%。結合當時國情,大米定為鎘限量在0.2毫克 /千克。 前述兩位湖南學者指出,1992年上述標準預估數字還算準確,但與當前形勢可能不符。 當前,他們預計,如果中國將大米鎘含量限值放寬至0.3毫克 / 千克,鎘米數量將大幅減少;如果放寬至0.4毫克千克,鎘含量超標大米可能就寥寥無幾潘根興告訴財新記者,他認識的不少國內水稻專家,所持觀點與上述兩位湖南水稻專家類似。 與標準放寬的呼籲對應,國內亦有多位專家認為標準不應過多遷就現實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尚琪向財新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大米能夠達到含鎘量0.2毫克 / 千克的國家標準,只要大多數稻米能夠達到標準就是合適的。 “這個標準不能放寬因為中國食品安全確實讓人憂慮,標準嚴格一點是應該的。 ”他說。 中國之所以最終執行相對嚴的大米鎘標準,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首席專家吳永寧的解釋是,中國與國際上標準寬的國家飲食結構不同,大米是中國居民膳食鎘的主要來源,控制大米鎘含量幾乎能控制中國居民二分之一的鎘膳食暴露。 吳永寧同時承認,中國對大米鎘限量的爭論持續了兩年。基於現有的相關研究結果,出于保護國民健康考慮,新標準還是維持了原標準的限量規定。 降鎘正途 米鎘標準維持“原判” ,但湖南的鎘輕 微超標米最終如何解決,仍然懸而未決一位湖南學者提出,如果國家米鎘標準不能改變,那麼是否可將超過0.2毫克 /千克但在0.4毫克 /千克以內的大米作為類似于“二級大米”的一個等級“二級大米”也可食用,但價格可低些。 潘根興也向財新記者提出類似的“二級大米”設想。但此建議目前並未向國家有關部門正式提出。 湖南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張玉燭提出了更務實的對策。在此次湖南鎘米風波發生之前,張玉燭對財新記者表示,科學界經過努力,有望在數年內把中輕度及以下汙染程度土壤中出產的大米含鎘量降至現行標準之內。 張玉燭是中國從事水稻品種鎘吸附研究的少數專家之一。他及其研究團隊從2003年開始此領域的研究,至2011年已對近千個水稻品種與品種資源鎘吸附狀況進行過測試。 張玉燭告訴財新記者,當前中國的水稻品種審定標準尚不包含鎘等重金屬吸附指標。中國水稻科研多年來注重產量,對重金屬汙染等食品安全問題,還沒有足夠重視。 他呼籲,在中國南方部分土壤酸性嚴重的地區,其稻種推廣在傳統產量、品質和抗病蟲害、抗高溫、抗倒伏等適應性之外,應當增加鎘吸附量指標,把一些鎘吸附強的品種排除在外。此外,政府要增加對稻種鎘吸附研究的支持力度,早日推出抗鎘水稻品種。 張玉燭表示,科學界雖可以攻關,但能否應用到現實中,還得依靠政府的重視。 “僅憑少數研究人員的單薄之力,很難解決鎘米等食品安全問題。 ”童潛明也表示,雖然他認為現在大部分湖南鎘超標大米僅是輕微超標,居民食用是安全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將來安全” ,為此湖南省亟須做的有兩件事,一是不要再增加稻田的鎘含量,對於磷肥的鎘含量問題要特別重視,二是要選種低吸鎘的水稻品種。 2012年2月,湖南省為摸底稻田鎘汙染情況,啓動了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 “稻米鎘汙染消減及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 。此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摸清湖南省稻田鎘汙染家底,並提出對策。 2013年上半年,湖南鎘超標大米問題屢屢被媒體曝光,湘米在全國遭遇信任危機。或許,張玉燭們的科研機遇,該到來臨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