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年貧窮真相:學貸幫人變幫兇!

2012-11-26  TCW
 
 

 

「便當太貴,我吃不起。」一個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卻窮到吃不起三寶飯,她,拿著大學文憑,卻面臨挨餓的威脅……。

這是過去幾個星期,《商業周刊》網站上,討論人次最多的一篇文章,物價越來越高,大學生起薪卻多年停滯如死水,甚至下滑,造成青年貧窮問題,原因究竟出在哪裡?

台灣的就學貸款政策,加上大學高學費政策,恐怕正是關鍵之一。扛著負債,拿到的卻是貶值的學歷,讓貸款的大學生掉進金錢的牢籠裡,不容易翻身。

今年三十歲,目前在台中公家機關擔任派遣人員的Andy,就是眾多吃不起三寶飯的年輕人之一。

大學生苦背債三十歲想婚,債還沒還完

他出身台中工人階級家庭,為了到台北上東吳大學,他必須靠自己,「我把貸款貸到最高。」他算給我聽,每學期要付八萬元學雜費,再加上二萬八千元的住宿費,即使省到每個月生活費控制在三千元左右,他畢業時仍背了六十五萬元的債務。

畢業之後,他在公家機關找到一份實驗室的工作,起薪一個月二萬八千元,現在,每個月他要還助學貸款六千元,他數著每一塊錢用,扣掉五千元房租,他每天的生活費只有兩百元,一盤九十元的三寶飯,對他來說真的是奢侈品,即使這麼省,「前幾年,我還是入不敷出,申請展延。」他說。

「每個月還剩一萬元,做什麼用?」本刊記者問,「上班用的機車,我要用這筆錢貸兩年才能買。」他回答,電腦、手機,進修補習的機會,都靠這一萬元,「別人是用錢滾錢就能賺錢,我們卻是連念書都要付利息。」他說,幾年過去,他的薪水只增加了四千元。三十歲了,想結婚,但要存一筆錢,債還沒還完,錢又從哪裡來?

大學文憑卻貶值學費飆漲,就業增加有限

「學貸是青年負債的開始,年輕人從大學時代開始,就扛了一身債。」社運團體青年要好野成員陳秉暉觀察,為了還債,很多人在學校就不斷打工。有債務的壓力,「畢了業也沒有籌碼談工作條件,因為他們不能承受沒有固定工作的壓力。」Andy只是眾多大學畢業生的例子之一,現在,像他一樣背債念書的學生越來越多。

一九九五年時, 借學貸的學生只有四萬一千九百四十人次,到二○一○年時,申請學貸的學生已達七十七萬七千三百零五人次,十五年中,增加了近十八倍。若以人數計算,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資料,二○一○年申請學貸的人數為四十二萬七千人,那一年,大學、專科以上學生總人數為一百三十四萬四千人,靠就學貸款念書的比率,高達三一‧七%,幾乎每三個學生中,就有一個要背債念書。

「 薪資和就業增加有限,房屋漲價,家長為付房貸,沒法再付更多學費,因此只能靠學貸。」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觀察。

大學越來越貴,背債念大學,最後拿到的卻是貶值的學歷。

十五年前,國立大學一學期的學費很少超過三萬元,現在卻比比皆是,以醫學系為例,國立大學最貴的醫學系一學期學費是三萬九千元,私立大學則是七萬二千元,比公立大學高出快一倍,加上雜費,念私立大學一年付超過十萬元學費是常有的事。明年,大學學費還計畫再調漲,公立大學調漲一○%,私立大學則漲五%。

起薪更倒退嚕大學生多三倍,供過於求

但是大學生的起薪卻一直退步,根據勞委會的職類薪資調查指出, 台灣大學生的起薪, 一九九九年時還有二萬七千四百元,到去年只剩二萬六千五百元,十三年過去,還少了九百元。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 二○○○年時,職場上大學學歷工作者的平均薪資是五萬一千三百元,去年,這群人的平均薪資卻只剩三萬八千六百元,比十一年前低了二五%。

諷刺的是,學貸讓原本上不了大學的學生進大學,是大學生起薪原地踏步的原因之一。辛炳隆觀察,「供過於求,是學歷貶值的原因。」一九九○年代,台灣一年只產生三十萬大學生,但政府開放專科升格大學後, 學生數一路攀升,去年,大學以上學生(包含碩、博士)總數增加為一百二十五萬人,比九○年代多了三倍,大學從菁英教育變成普通教育。

他同時做了比較,美國過去十年大量開設大學,並降低對州立大學補助,導致大學生供過於求,現在,美國也出現一畢業就背債二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萬元)的大學生,也有人擁有三個學位,卻只能找到端盤子的工作。

三大解決方案回復聯考和低學費政策

學貸是大學生增加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關上學貸的大門,就能解決問題嗎?

「如果增加學貸的門檻, 會是另一種不公平,」陳秉暉認為,憑什麼要這群人先去工作、繳稅,供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念書,誰能保證這些人當中,不會再出一個郭台銘?憑什麼拿走他們翻身的機會?

辛炳隆認為,解決的方法就像治水,第一、要「分流」。淘汰不好的大學,拿省下的錢,補貼剩下的大學,降低學費,「讓適合念大學的人念大學, 不是有錢的人就有優勢,我連『多元入學』都反對,因為這讓有錢人可以讓小孩參加科展,讓小孩念好大學,」他認為,回到過去公平考試,低學費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用過去的聯考,才能解決22K(指薪水二萬二千元)的問題。

第二、要「引導」。他認為政府應該辦一到兩年的長期訓練班,「就像外貿協會辦的外貿人才養成訓練班,一畢業,企業都搶著要,不是像現在,只有三到六個月的訓練,只學個皮毛。」

第三、要提倡多元價值。「德國大學外國人念免費,是因為德國人喜歡念技術學校,一技在身,工作有保障,」他觀察,台灣現在精密產業等,很缺技術人才,「這些人薪水絕對比基層白領高。」

辛炳隆認為,現在政府提出「博士年薪百萬」等政策,其實又是走回文憑主義的老路,「為什麼不保障高中生、專科生的收入?」他質疑。「現在年輕人已經到了不得不面對改變的時候,」必須引導年輕人嘗試新的可能性,不被文憑主義和學貸綁死,才能從根本解決青年貧窮問題。

【延伸閱讀】15年來,背學貸人次成長近18倍—台灣辦理就學貸款人次和申貸總額變化

1995年就學貸款人次:4萬1,940人次就學貸款金額:15.79億元

2010年就學貸款人次:77萬7,305人次就學貸款金額:281.23億元→15年來,申貸總額增加近17倍

註:辦學貸者包含五專、二專、大學和碩博士資料來源:教育部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