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宏達電的5項管理深思考

2012-8-13  TCW




Q1搶市場大餅,產品該賣貴?賣便宜?

今年六月中旬,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對外表示,如果為增加銷售量﹐推出價格只有人民幣千元的智慧型低價手機,將毀了宏達電的品牌形象,所以堅持中高階市場定 位。然而,由於歐債風暴,讓今年手機成長動能幾乎都來自於低價市場。此定位使得宏達電在今年第二季的市占率由去年同期一○‧七%降為五‧七%。宏達電若繼 續堅持高價定位,就會損害品牌,不堅持就可能失去成長動能,怎麼做才聰明?

首先,宏達電選高價路線看來合理。「如果今天我有選擇,一定選高(價),不選低(價),」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表示,「因為選低的賣不上去,選高的 還有機會將價格帶往下延伸。」只要品牌商成功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差異性,就可建立起「高獲利、高銷售額、更多收益可用於投資品牌與人,然後產出更好商 品,」良性循環。這正是宏達電堅持高價背後的邏輯。而相對的,低價品牌隱隱告訴消費者的是,「你即使付出少一些,仍然可以有相同享受。」兩者的競爭哲學完 全不同。

即便,我們質疑宏達電不做低價,會失去市場。但事實上是,做低價的難度,其實比做高價更高。

以零售通路巨擘沃爾瑪(Wal-Mart)為例,其是《財富》(Fortune)雜誌二○一二年全球第二大的企業。以「天天最低價」策略起家的它,建立了 對手難以跨越的競爭優勢,但這背後需要龐大投資。如為建立兩小時內把全球商品盤點一次的能力,沃爾瑪就花了七億美元發射衛星, 每年都再投注逾億美元於價值鏈整合。這使得它自有商品能夠比市價低兩成到四成。

如果只降低生產成本,卻無法把其他環節磨深,不會贏久。華碩○七年推出低價電腦Eee PC,迅速被更具經濟規模的宏?硍W越,就是一例。

這堂課,落到一般商業決策就是請切記:寧可賣貴,不要賣低。落到一般職場人也適用,與其把自己變便宜,根本無人賞識,不如增加核心能耐,擁有差異性,贏得薪資競爭力,還比較實際。

Q2該只推一個明星商品,還是機海戰術?

宏達電以「機海戰術」出發,光是去年就推出十四款手機,被產業分析師批評辨識度模糊,沒有品牌力,造成它對通路沒有談判力,是不敵蘋果的主因。

到底, 做品牌該傾盡全力以唯一的明星商品全力一搏?還是商品多多益善呢?

這就像我們在職場會碰到的難題,我們跟客戶提案時,該提一個,還是提出很多個?提一個,若業主不喜歡,可能就滿盤皆輸,若選擇後者,卻可能耗費過多準備資源。

但,我們要想清楚的,恐怕不是推出一個還是多個,而是,「品牌識別度」夠不夠?這也是宏達電的核心問題。

「品牌溢價從何而來?從消費者如何感知、詮釋你(perception of consumers)而來,」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表示:要看你的品牌識別度夠不夠,就問自己三個問題--「你是誰?」「你為什麼在這裡?」「你有哪些獨 特之處?」這是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在他的著作《重新想像》(Re-Imagine!)所提出。

宏達電推出機海策略,從消費者心理來看,應算正確的;「消費者喜歡與眾不同,所以希望擁有商品選擇權,即使是精品強勢品牌LV, 也提供豐富產品線組合。」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別蓮蒂表示。蘋果(Apple)是個例外, 「賈伯斯(Steve Jobs)的傳奇讓消費者認為選擇它就代表了獨特,」別蓮蒂表示。

歷史告訴我們,累積消費者的感知往往需要時間,即使是日本的索尼、南韓的三星,花了幾十年時間,消費者的感知仍不夠深,更何況宏達電。雖然嘗試需要代價, 但這也是學習。「每一次推出少量多樣商品的過程,都會學到一些市場的變化、消費者的需求,」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表示。

回到最初職場問題,你要先問自己,你和業主已建立了信任感?你的專業足夠讓他埋單?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大可學習蘋果, 就推一個最有把握的提案就夠了!

Q3只能二選一,該衝市占率?還是拚獲利?

毛利率與市占率,如果只能擇其一,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在二○○八年曾表明,「不迷信市占率」,二○一○年, 宏達電在法說會上卻主張市占率更重要。看來矛盾的主張,其實只是宏達電在全球市場的位置有了變化。到底,這兩者孰輕孰重?

答案當然是獲利率。從西方企業經驗來看一旦談到要以犧牲獲利率換取市占率,這意味著,產品力不足夠支持品牌溢價。

很多人會質疑,要透過衝刺市占率才能擴大經濟規模,取得對供應商更佳的談判籌碼,利潤才會更佳。但若沒其他核心能耐,只會透過壓低價格去衝市占率,一開始就傷害了自己的利益,還賠上品牌形象,不只更本末倒置,也是短期飲鴆止渴的方法。

Q4機會不等人, 直接挖角好?還是養二軍好?

六年間就把競爭格局拉到全球,宏達電面臨的人才與成長兩難,幾乎沒有前例。泰半代工起家的台商,談到品牌國際化,最擅長的是進軍利基市場或區域市場,對全 球人才需求沒這麼急迫,國際品牌則泰半建立起了板凳球員深度。問題是,市場不等人,等人才成熟了再成長,可能錯失成長時機,但急忙網羅人才,卻可能會出現 文化衝突。

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的答案是,「初期一定要先掌握機會, 但企業成長到一個規模後,也會長出它特有能力,這時一定要停下來培養人才,沒人才,即使有機會也無法掌握。」

沒有足夠人才就會遇到成長瓶頸﹐「營收約到新台幣五千萬、六千萬,是一個關卡,到新台幣一億元,又是一個關卡。」于卓民表示。

宏達電的困局在於,它的成長速度太快。即使早在去年,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接受媒體專訪時,就表明他高度意識到全球品牌與組織戰力的關聯,向競爭對手LG、 三星、索尼愛立信挖角高階幹才,並召集一級主管組成「文化變革委員會」,前後花了三個月規畫訓練課程。但投資市場顯然還沒感受到這個新國際團隊的戰力。

它該緩下腳步,先培養人才再追求成長嗎?這確實有點過於理想性。畢竟,還有股東的壓力。然而,有些企業,會在「可容許」的風險裡,讓人才衝看看。如台灣最 大的連鎖超市通路全聯社董事長林敏雄,要迅速擴張店面,但人手不夠下,仍指派二軍上場,用練兵策略,給二軍人才一軍才有的戰場,結果鄉村包圍中央策略成 功,二軍鍛鍊出能耐,還帶領著全聯社品牌轉型。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若資源不夠,仍想要挑戰越級賽,只要你確實算清楚風險,放手一搏,並非不可。

Q5只發趨勢財不行嗎?怎樣才走得長遠?

宏達電是台灣企業由代工財企圖賺品牌財、管理財的代表案例。但顯然, 轉型的道路充滿挑戰。為什麼台灣企業掌握趨勢崛起後, 總沒辦法走長遠?

從國際品牌的發展歷程來看,企業發展的歷程,是先掌握住某個機遇,藉此長出能耐與資源,再轉型發展。多個關於品牌管理的研究顯示,在美國市場推出新產品的失敗機率高達九○%,而八成到九成以上的品牌,在建立的前五年會失敗殞落。

「相對的,代工儘管毛利率低,但現金流穩定,幾乎不會有賠本的時候,」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表示由代工轉品牌,許多企業只看到代工賺得少,命運被品牌業者掌握,卻很少想到別人賺的也是辛苦錢。

這次,宏達電碰到的遭遇,是未來很多想建立品牌的業者必須思考的點。你掌握住趨勢,但,你有沒有在過程中長出核心能耐,並且做出「取捨」?如康寧,早期是做餐盤,跟現在能做iPhone的玻璃面板,看來是兩回事,但核心都是材料技術。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年五月,BMW宣布推出Cost Sharing方案,它與要打造一個與智慧型手機結合,全新資訊系統整合的租車平台,未來租BMW,可以開到哪兒,就停在哪兒。「新模式成功可能會損害賣 車既有的市場,為什麼它願意這麼做?」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別蓮蒂提醒,企業要能夠賺下一波,必須有能力去解讀大趨勢(Mega Trend),重新配置資源,這也要組織能耐。

宏達電竄起的時間太短,確實沒有足夠時間養成核心能耐,這顯見企業經營之難。

但,只賺趨勢財不行嗎?台灣企業本來就很靈活,這也是我們的競爭力,我們善於找機會,但如果這樣想,就需要接受,總是被動被時勢牽著走,無法承諾明天的命運。

若不想要被別人決定命運,就必須挑「更難」的路走。路該怎樣抉擇,從企業到個人只能問自己,到底有沒有盡全力,終局時會不會後悔沒有努力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