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ig Picture之 O C B F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771.html
OCBF

Outsourcing--Commercial--Branding--Fashion
的簡稱。
這大約也是產業演化的趨勢。
如果能理解這些,那麼這篇也不值得再看下去。



OCBF

Outsoucing----Product 也就是製造業。比較優勢是人工便宜。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是波浪形的。從美國轉移到日本然後類似海嘯一樣,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 韓國 台灣 新加坡 香港。 最後是中國沿海。產業轉移初期也是從紡織品到化工品到電子產業。從人工貴的地區逐步轉移到人工便宜的地區。
現在是已經到中國的中西部。所以有人提出可以投資內陸航運,因為從富士康遷移到內陸帶動的物流機遇是非常大的。重慶的筆記本代工的吞吐量可能超過我們想像。
典型的代碼是富士康 

Commercial---Channel 也就是渠道,比較優勢應該是交易費用降低信息流動性,終端壟斷,路徑依賴。
這是熟稱的內銷行業。大家應該很清楚的認識到工業,製造業和商業是完全不同的行業。能製造不表示能販賣最典型的例子是富士康。他能製造幾乎所有的IT產品但是做內銷並不成功。
當下的內銷基本是這個階段。
典型的代碼是蘇寧
同時包括李寧動向之類運動用品本質上也是渠道
甚至娃哈哈也是渠道
當下的中國如果渠道已經到了34線城市必定面臨新的挑戰。即擴張的限制,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如果渠道到達了34線城市那麼擴展空間必定有限。同時單就渠道而言。網絡銷售在交易成本上是明顯優勢。這是一個巨大挑戰。
可以看到李寧動向之類體育用品碰到的一系列問題,和包括美特斯邦威面臨的問題都是趨同的。
去年和前年我都有寫過李寧
關於李寧動向之類運動用品股#3#
http://slamnow.i.sohu.com/blog/view/202043483.htm
關於李寧動向之類運動用品股/2011-02-06 21:04
http://slamnow.i.sohu.com/blog/view/202040431.htm

昨天看到兩位市場人士的評論特別有意思
@向田須  ST蘇寧 (簡單扼要盡在不言中)
@不明爭相的群眾 做渠道吃價差,最好的階段是渠道轉換的時候,一旦渠道穩定,價差就會越來越少,只能靠規模和效率取勝。//

都應該算不看好以渠道為特徵的國產商業模式。
渠道做到最後都是供應鏈的玩法。當信息傳播的足夠快足夠廣,那麼供應鏈成為競爭焦點。
供應鏈的競爭還是所謂垂直整合的玩法。是信息時代以前的遊戲。
這就是京東到處倉庫的玩法。
那麼什麼才是未來?



Branding--- 品牌也就是所謂類宗教意義的洗腦。
如果Branding只是廣告轟炸,那麼送禮只送,和羊羊羊就是代表作。這也太扯。
歐洲的奢侈品應該說Branding是國內市場上做的最好的。
包括剛剛的所謂的會也讓H的皮帶出名。
當下國外公司和國內最大的差別或許就在Branding上
我可以舉幾個簡單例子
強生的露得清剛進中國渠道銷售都是外包給奧思,奧思漲過十倍。
但是品牌推廣是不可能外包的。甚至研發都可以外包。只有Branding不可以。
帝亞吉歐收購水井坊後也同樣注重的是Branding而非渠道。
反觀上段起到過的所有國內公司都把channel當核心競爭力。重視渠道而非Branding
我想這就是差異。
當然奢侈品的Branding也分兩個層面
需求者即客戶需求的是有識別度的產品。用產品體現消費者個人身價。即品牌為大個人為小。(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關係)好萊塢從來是報導紅地毯上誰穿了誰的夜禮服:)這就是客大的意思。(FT的報導剛看到。明星穿什麼牌子都是有加碼的。明星為稀缺產品。品牌是反之)

這都是因為原來比較窮暴發戶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有錢。原來土鱉沒品現在通過品牌的品提升自己。
這是現狀
商家順其自然推出所謂品牌故事。製造差別化。
這裡有意思的是在他們本土其實玩法早就變異。Branding是一個過時的概念。fashion才是。

Fashion---   這玩意更虛無。在我看來就是騙子。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郵差包讓Mulberry漲了十倍而非Mulberry讓郵差包流行。
Zara H&M 優衣庫都是fashion的玩法。而非branding
甚至Jobs不給iphone手機換電池也是fashion的玩法。加快淘汰速度。
這是時代特徵。
沒有流水再高毛利都無法維持。
舊時代的玩法都會被淘汰。比如espirit就是branding 的玩法不是fashion
國內的美特斯是channel玩法甚至不是branding。

在思考過程中我甚至發現這個OCBF的演化過程和analogy--digital-virtual的玩法只殊途同歸的。
analogy是outsourcing digital是供應鏈信息傳遞 virtual就是branding和fashion.
越玩虛的反正毛利越高。
這也迎合另外一個趨勢。當需求彈性越大時候虛的比實的來錢。需求彈性其實可以用這樣的比例來解釋即維持生活最低消費水平所需的工作時間佔總工作時間的比例。簡單說當我們現在每天工作一個小時即可滿足最低生活消費水平後。其他7個小時的工作都是為了虛擬的需求滿足而付出勞動。
這一切都是拜專業化和細分所賜。
殊途同歸是最有意思的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