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辦理小額貸款為由騙取手續費,到非法集資、非法外匯交易、薦股類詐騙,各種金融領域的詐騙手法、擦邊球模式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傳統的金融監管手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發現涉嫌傳銷平臺3000多家,高風險金融平臺1萬多家,針對監管部門已經定性的傳銷、金融詐騙類網站,騰訊安全可對風險實現相關提示。
“科技監管可全面運用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端,助力網貸攻堅‘精準拆彈’。”第一財經日報執行總編輯、第一財經新媒體總編輯楊宇東表示,金融科技帶來了新的風險場景和風險特征,也需要監管機構“以科技對科技”去積極應對。
基於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態勢以及監管現狀,近日,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與第一財經聯合發布《騰訊安全:2018上半年互聯網金融安全報告》(下稱《報告》),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態勢、風險類型、安全防範技術手段以及金融風險安全方面進行了梳理,並提出建議。
P2P信用違約風險升高,風險平臺占比達到44%
近年來,網絡化新型傳銷及非法集資案件頻發,與此同時在監管整治與宏觀經濟去杠桿的雙層作用下,P2P平臺接連遭遇“爆雷”,涉眾型金融風險進一步發酵。
《報告》顯示,互聯網金融風險態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非法集資案件數量持續高位攀升,涉案金額超千億元;二是,網絡傳銷活躍參與人數超千萬,金融理財類傳銷成主流模式;三是,P2P網貸信用違約風險升高,風險平臺占比達到44%;四是,互聯網外匯交易違法嫌疑大,基金與貴金屬交易深受影響;五是,非法金融平臺投資騙局多,為招攬投資者虛假宣傳。
以網貸行業為例,2018年對於P2P意味著行業大洗牌,也是行業從野蠻發展走向合規理性的分水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從6月19日至6月26日僅8天時間內,全國範圍至少有42家平臺“爆雷”。即便是還在正常運營的平臺,也難敵行業狀態低迷、規模收縮的大環境。
根據騰訊靈鯤大數據金融安全平臺累計發現P2P網貸機構1萬余家,其中存在中高風險的占比約為44%。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表示,互聯網金融風險是目前最大的金融風險之一,網絡借貸業務已逐漸形成傳染性風險,防範並化解風險對於對於防止系統性風險至關重要。
以高息為誘餌、吸引投資者參與,互聯網金融詐騙與傳銷組織較為相似。《報告》建議,網民應通過工商註冊機構查詢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經營資質鑒定真偽,就能有效降低風險。此外,判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收益與風險說明是否合理至關重要。就當前市場環境而言,收益率超過10%的項目風險都極高,若無十足把握切勿輕信。
P2P地方監管三大難題:預警難、識別難 、覆蓋難
地方金融風險形勢嚴峻,化解P2P網貸平臺風險也成為此輪風險攻堅戰的重點難題。據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主要有預警難、識別難、覆蓋難三大難題待解。
上述人士表示,P2P大量金融企業脫離監管,有的打著投資、慈善、區塊鏈等各種幌子組織平臺從事非法金融活動。
其次,在穿透識別方面,一些新興金融企業通過資金池層層嵌套,隱蔽性、欺騙性、危害性都很強。特別是一些非法集資企業股權關系很複雜,賬戶眾多,子公司也達到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互聯網金融跨區域、跨行業經營的特點,傳統金融監管模式無法及時定性。”上述人士表示。此外,地方金融監管還面臨人手不足的監管覆蓋難題。
廣州市金融局局長邱億通表示,“與過去不同的是,金融風險通過互聯網蔓延,呈現高隱蔽、跨地域和擴散快等特點。地方金融監管水平和市場發展水平必須相匹配,金融+互聯網的趨勢不可阻擋,因此互聯網化的管理方法必須跟上。”
監管科技助力網貸攻堅
值得註意的是,數字科技在推動金融行業加快轉型的同時,也帶動了監管科技的迅速走熱。上述金融辦人士表示,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監管中的運用可以解決上述難題,提高金融風險的精準識別。
金融業態不斷創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責任也越來越重。根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廣州、西安、貴陽、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的金融局(辦)與互金巨頭合作,運用監管科技防範新型金融風險。
例如,深圳市金融辦聯合騰訊部署的靈鯤金融安全大數據平臺,運行半年時間已經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通過和工商總局合作,該平臺能有效感知整個互聯網的傳銷態勢,對3000多家傳銷平臺和3000多萬傳銷參與者分析和風險量化。與深圳市金融辦,廣州商品清算中心等各地監管機構合作,針對P2P和ICO平臺進行專項能力建設,運用多源數據融合技術,能對P2P 、投資理財、外匯交易等22個金融類別的識別與風險指數計算,助力監管機構量化金融平臺風險。
該監管平臺對P2P進行多維度預警分析,從四個維度構建了模型。目前,有266項技術指標評估企業的總體情況,實現對網絡借貸、區塊鏈等各重點領域多層次的傳銷平臺進行精確預警,以風險指標和指數的形式直觀的展現,實行分類分級的處置,努力實現非法金融活動和非法金融機構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
騰訊安全反欺詐實驗室負責人李旭陽對第一財經介紹,目前風險監測平臺可提供針對消費者的彈窗式風險提示模式,“有利於老百姓對投資平臺風險提早預警。”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就網貸行業健康發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現有的“1+3”監管框架基礎上形成監管的長效機制。其中重要的內容包括,行業統一的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與數據統計庫、征信體系與數據共享機制、監管標準與備案制度等,以及包含事前(備案)、事中(監測)和事後(處置)的監管體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