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茶只占一% 就能合法標示「產地台灣」誰讓享譽百年的老鋪涉賣假茶?

2014-09-22  TCW
 
 

 

「台灣製造」商品又掉漆!士林地檢署調查,多家知名茶行涉嫌以低價進口茶偽裝台灣高檔茶牟暴利,連百年老鋪「嶢陽茶行」也涉案!茶農憂心,政府再不把關,台灣茶的形象將被摧毀。

撰文‧鄭閔聲

「堅持傳統工法的小農,這幾年的生存空間,一直被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進口茶壓縮……」周末傍晚,一位獲獎無數的製茶業者,坐在昏暗狹小的店面裡感嘆著。他拿起剛燒開的熱水熟練地沖洗茶具,然後抬起頭說:「進口茶不是不好,只是不該被當成台灣茶賣;政府再不解決假冒台灣茶的問題,就等於摧毀老祖先留給我們的茶文化。」九月五日,士林地檢署認定,多家知名茶行涉嫌聯手在中國購入低價茶葉,再輾轉運往東南亞取得產地證明,循正常管道進口台灣後,竟偽裝成高檔台灣茶販售,不法獲利至少上億元。儘管多數業者被檢方約談時矢口否認,但這起偽冒事件,勢必再次重挫消費者對「台灣製造」商品的信任。

公開的祕密?

偽冒茶氾濫,百年老店淪陷整起假茶事件之所以受到注目,最主要在於遭檢方約談的茶商,在業界皆非沒沒無聞,其中,又以多次入選台北市十大伴手禮的百年老店「嶢陽茶行」最負盛名。負責人王端鎧雖對檢方表示,「只是向上游進貨,其他都不知道。」仍被諭令以三十萬元交保。

嶢陽茶行的歷史,可回溯至清朝道光年間。一八四二年,祖籍福建安溪的王擇臣飄洋過海來台定居,並於彰化鹿港開設三元茶莊,販售家鄉出產的鐵觀音與烏龍茶,在台灣士紳階級之間頗受好評。事業有成的王家衣錦還鄉前,還在鹿港文武廟正殿捐獻兩支樑柱,回饋鄉里。

一九二一年,王家第三代王淑景繼承祖父手藝,在廈門創立嶢陽茶行,產品不僅銷遍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就連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國華僑也趨之若鶩。日後因中國戰亂不斷,嶢陽在一九三七年轉往香港開設分公司;一九五三年,台灣嶢陽茶行正式成立。

這家歷史超過一百七十年的老字號茶商,目前由第六代王端鎧經營。二○○四年出任嶢陽總經理的他,改變長年以批發為主的營運模式,以創新思惟打造品牌形象並積極拓展門市,試圖融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時尚。

王端鎧成功地讓消費者相信喝茶也可以很「潮」,但百年老店的深厚基礎,才是嶢陽能與同業區隔的無形資產。

「歷代傳人秉持百年傳承精神與製茶工序,以對茶的高度鑑賞力,由挑茶、選茶、焙茶到評茶,每個步驟都充分傳達對茶葉品質的堅持。」這段充滿自信的文字,正是嶢陽網頁上的「自我介紹」。

連一家公開宣示「售出的每一包茶,都是百年茶行信譽保證」的業者,也被捲入偽冒茶風暴,可以想見,市面上琳琅滿目的「高級台灣茶」,名不副實者勢必不在少數。儘管檢方將偵辦重點放在業者引進了依法禁止進口的中國茶葉,但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真相是,偽冒高檔台灣茶的越南茶早已在市面上流竄多時,政府部門卻毫無因應作為。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一三年台灣進口茶葉超過三萬公噸,其中有七成以上來自越南;而農委會評估,台灣茶葉年產量僅約一萬五千公噸。也就是說,在市面上流通的越南茶數量,已超過土生土長的台灣茶,但政府並未追蹤進口茶葉流向,當然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混充進口茶的廠商。

進口茶去向不明

歸類工業產品,無品管認證「我們從七、八年前就聽說有人在賣越南茶,也找過農會與鎮公所反映多次,希望政府能管一管進口茶葉賣到哪裡,公布買進口茶的廠商,卻一直沒有得到回應。」一位在杉林溪經營茶園的茶農無奈地說。

「政府必須落實履歷認證和溯源系統,才能確保消費者買到貨真價實的台灣茶葉。」長年投身茶文化推廣的非常境界文創執行長田竹英指出,台灣各地農會與地方政府已陸續推出茶園證與產地標誌等認證機制,確保茶葉來源,但這些機制只是鼓勵性質,並未強制執行,對進口茶葉也沒有相應的品保認證,才讓業者有機會以進口茶葉魚目混珠。

對此,農委會茶改場副場長陳玄表示,農委會對於台灣生產的茶葉,有各種產銷輔導與分級機制;然而,進口加工用的大宗茶葉,過去被歸類為「工業產品」,並不適用於類似制度。

台灣區製茶公會總幹事范德光則強調,台灣烏龍茶的外形、品種與風味,與進口茶葉有市場區隔,且進口茶葉絕大多數為大宗商用茶,不可能加入混充為台灣烏龍茶。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絕大多數的越南茶,其實是由台灣廠商栽種的台灣品種,除了農藥殘留與生產流程管控的差異之外,無論外觀、風味都與國產茶十分近似,就連行家也沒有把握能喝出其中差異。

茶齡超過四十年的台灣伍中行董事長吳傑熙,就曾與兩位專家花了一個下午不斷反覆沖泡、品嘗,試圖找出阿里山與越南烏龍茶的細微差異,結論卻是「真的分不出來」。

正因消費者無力辨識,政府監督機制的責任相形之下更吃重。偏偏在業者與專家眼中,商品端標示管控不力,正是造成混充茶亂象的另一癥結。

「政府不但沒有追蹤進口茶流向,連產地標示也不嚴格要求,我們隨時可以在市面上看見售價比產地收購價還低的『台灣茶』,一般小型茶農或茶商該怎麼生存?」吳傑熙直言,進口茶不一定就是劣質茶,但政府單位對標示不實的業者視而不見,放任低成本的偽冒茶流竄,對堅持不賣混充品的茶商是重大傷害。

規範變「洗底」

來台加工就可視為台灣茶

事實上,政府並非沒有規範,只是規範得令人匪夷所思。根據監察院二○一○年的調查,主管食品安全與標示的衛生署(現衛福部)竟認為,茶葉只要是在台灣混裝加工,即可依「實質轉換地」原則,將產地視為台灣,無論原始茶葉來自何地、比例如何摻配,就算只混入一%台灣茶,茶葉產地也可標示台灣,形同大開方便之門,讓業者將進口茶葉「洗底」,成為高檔台灣茶。

即使監察院早已發現問題,並對衛福部、農委會提出糾正,但四年過後,政府機關對國產茶的「規範」方式,依舊沒有任何進步。

陳玄指出,台灣茶葉用量龐大,加工「拼配」在所難免,只要進口茶葉在台灣完成的重要製程或附加價值率超過三五%,即可視為「實質轉型」,在包裝上標示為「台灣茶」。但「實質轉型」的認定細節,他則表示農委會與業界尚未完全達成共識,仍須持續溝通。至於拼配茶產地與比例標示,則依經濟部標準局規定辦理,農委會未明確規範。

范德光則認為,進口茶類經過台灣的優良技術加工拚配,再以台灣茶名義高價輸出國外,能賺取龐大外匯,台灣不應將機會拱手讓人。

但一位多次獲獎的茶農痛批,「政府的怠惰不作為,將賠上台灣茶形象。」當有廠商開始將成本低廉的進口茶葉,以國產茶名義傾銷回台,勢必危及既有業者生計,並造成負面連鎖效應,「如果觀光客知道他們買的茶,其實不是來自台灣,台灣茶的市場價格當然會掉;茶行為了生存只能繼續壓低成本,最後不管哪裡出產的,都只會是廉價茶了。」吳傑熙也舉不產茶葉卻以「英式紅茶」聞名全球的英國為例,強調品質分級與認證機制的重要,「我們必須承認,台灣人喝的茶葉有一半以上是從國外進口,只要政府對茶葉的產地、品種、風味、農藥殘留、加工方式都訂出標準,就能有效區分『台灣烏龍茶』與『台式烏龍茶』,不但能讓消費者放心,更能帶動台灣茶葉精品化,提高附加價值。」有人以「全世界的港口,就是台灣茶的分布座標」,形容台灣茶如何暢銷全球,曾幾何時,卻連台灣人都無法確定,自己喝的是不是正港的台灣茶。將「結合茶藝與產業文化,形塑『台灣茗茶』優質形象」列為二○一五年年度焦點施政目標的農委會,是否應該提前展開行動,挽救岌岌可危的台灣茶形象?

進口茶近七成,有多少偽裝成國產茶?

——2013年各國茶葉在台市占率越南 22050公噸49.1% 台灣 14718公噸32.8%

中國8%

斯里蘭卡5.3%

印尼2.2%

其他2.6%

外國進口30187

+ 台灣自產14718

=44905 (公噸)

資料來源:

農委會、財政部關務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70

牛排館不願公開的真相:碎肉黏出丁骨、菲力 餐廳未標示重組肉 專家也被騙

2014-11-10  TWM  
 

 

國內最大牛肉供應商樹森使用頂新黑心油,引爆食安案外案,民眾驚覺市面上充斥未標示的重組肉,甚至連中高價的丁骨、菲力牛排都可能是碎肉黏拼而成。十年前媒體即踢爆重組肉問題,相關單位仍未要求餐廳強制標示,顯有怠惰嫌疑。

撰文‧何欣潔

頂新黑心油風波延燒,國內最大平價牛肉供應商樹森公司,因為使用頂新飼料牛油製作重組牛肉,而使「重組牛肉」又再成為輿論焦點。不願具名的牛肉業者向《今周刊》透露:「現在重組技術非常好,不但火鍋店圓滾滾肉片,都是由重組肉的『肉柱』薄切而成,牛排店裡的沙朗、菲力、丁骨、超大塊的厚切牛排,統統都可以幫你重組出來!」早在十年前,媒體便已踢爆,許多看來肉塊完整、豐厚多汁的牛排,其實都是由零碎肉塊黏著加工而成,但多年來狀況不但未改善,也很少看到業者依法標示,「衛福部全都知道,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業者說。

關於重組肉的說法,坊間有各式各樣的解釋,研究牛肉二十餘年的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表示,重組肉的正確定義,是利用廉價的小蘇打或磷酸鹽為原料,再加上食鹽,抽出肉品中的鹽溶性蛋白,並輔以快速攪拌、加熱,最後裝入塑膠袋,進行擠壓、冷凍塑形,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若遇重組肉品口感不佳、肉味流失,業者會再另外添加嫩精、肉粉來掩飾,對人體的傷害難以評估。

可別以為吃到重組牛肉,是逛夜市、吃平價牛排才會遇到的風險,業者透露,有同業早已替餐廳「重組」丁骨牛排多年。陳明汝也證實,確實有聽說過類似作法,「因為丁骨價格較高,所以把原塊丁骨兩邊的肉切下,分別當作沙朗、菲力賣出去,餘下的丁骨架,再以口感較佳的高蛋白黏上重組肉,技術上是可以的。」有「配方」!

高價肉、肉片都能黏出來

業者拿出一張密密麻麻的「配方」,上面寫滿肉品代號重組手法,除了丁骨可以巧奪天工地「黏」出來,台灣消費者愛點的沙朗、菲力也可以碎肉合成。價格略高、富含油脂的牛小排,可用背肩肉當原料,黏合上脂肪,再加上化學嫩精,就能製造出誘人口感。

涮涮鍋的肉片更堪稱是「動物聯合國」,業者用豬臉頰肉、碎肉合成羊肉片、牛肉片,端上餐桌。若基於宗教信仰或台灣農村文化而不吃牛、豬肉的消費者,恐怕都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犯戒。因祖母過世,而發願終身不吃牛肉的王小姐痛斥,業者這種行為,就算沒有觸犯食品安全法規,「也很缺德!」至於近年由中部平價牛排店開始竄紅的「巨無霸厚切牛排」,則是以梅花肉斷筋,再加上滾筒壓薄處理,「譬如某些雞排店,會將雞肉壓到極薄,創造出超大雞排的視覺效果,巨無霸牛排也是如此,可能還會將兩塊壓薄牛排黏接在一起,讓肉排體積看來更大。」陳明汝表示,業者出示的這張配方,在肉品加工技術上都可行。不知情的消費者,還以為吃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大塊牛排,殊不知只是以假亂真的重組肉品。

沒標示!

衛福部未嚴格稽查

面對重組肉亂象,衛福部認定,只要業者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二十二條規定,使用合法添加,並詳實標示完整包裝食品中所含各項原料,重組肉品並不違法。

但這樣的說法,卻有一個巨大的漏洞。以近來被查獲的樹森重組肉案例而言,即便作為中盤商的樹森在包裝上有標示相關食品添加物,也如實標示重組肉字樣,但下游五百餘家向樹森進貨的餐廳業者,在將重組肉做成餐點時,食藥署卻未落實稽查、強制要求餐廳業者再次標示,等於變相剝奪消費者知的權利,也讓消費者暴露在食品風險之中。

針對此一漏洞,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表示,現行《食管法》二十八條本有規定:「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已足以處理組合肉相關問題,不會再另訂法規來規範組合肉標示方法。未來各縣市衛生局稽查時,若發現業者有未誠實標示組合肉之情形,即可依法開罰。

但在連番的食安風暴中,眾所周知各地衛生局有基層稽查人力不足、經費短絀問題,是否有能力再應付組合肉稽查工作,令人憂心。

重組肉風險一:

半生不熟易有細菌感染

陳明汝指出,重組肉製作過程中,由於將肉品拆解重組,會導致受汙染表面積增加,大幅提高細菌汙染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醫師顏宗海也憂心,市面上重組肉標示不清,「如果老年人或是抵抗力較弱的人,吃下未經煮熟的重組牛肉,恐引發急性腸胃炎,甚至是敗血症。」兩位專家都建議,店家若以重組肉作為食材,務必煮至全熟再送給消費者食用,「絕對不該再問客人到底要吃幾分熟。」消費者在涮涮鍋店看到圓柱形切片、油花分布不自然的重組肉片,也該在鍋中煮到全熟再吃,不可再享受「涮」一下即半生熟入口的快感。

重組肉風險二:

添加物不明,增加腎臟負擔除了細菌感染風險,顏宗海也提醒,重組肉大量使用磷酸鹽黏著細碎肉片,消費者若過量食用,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血管鈣化。同時擔任腎臟科醫師的顏宗海更強調:「洗腎病人不能吃到重組的牛肉,過量攝取磷酸鹽,會導致身體中的磷無法正常代謝!」除了使用磷酸鹽、嫩精等傷害身體的添加物,重組肉多半使用廉價肉品作為素材,也可能提高消費者吃到不明毒物的風險。

賣毒肉!

樹森屢被查獲賣問題美牛

經營平價牛肉起家的樹森,除了供應數量驚人的重組肉品給全台餐廳,也在二○一一年、一三年多次被海關查獲,進口含有劇毒瘦肉精「齊帕特羅」的美國牛肉。若有未被海關攔截的廉價瘦肉精美牛流入市面,成為重組肉的原料,後果不堪設想。業者分析,「像樹森這樣的進口商,應該都知道美國哪一家牧場有用瘦肉精,理論上應該要避開、不再採購,但為了價格便宜,還是會去買。」對於外界批評,樹森公司皆不予回應。

政府未推動強制標示,消費者人心惶惶,市面上流傳各種辨別重組肉的撇步。陳明汝表示,用肉眼仔細分辨,重組肉的紋路方向不同、看得出黏接斷面,「退冰後,如果用力拉扯,就可以用手撕開。正常的肉排纖維組織完整,用力拉扯是不會斷裂的。」平價火鍋店中形狀渾圓、油花分布不自然的肉片,也有很大的機率應該是重組肉,「若筷子一夾,整條肉都整齊地從同一個斷面裂開,也是有可能。」但這些辨別的方法,都只是無力而消極的自救。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感嘆,她時常教導消費者如何分辨假食物,「只有重組肉,連我都被騙!」許惠玉指出,重組牛肉不但有健康風險,更涉及以低價食材牟取暴利,「別以為進貴的餐廳、點貴的牛肉,就代表沒有問題!」陳明汝也再三強調,所有辨識方法都未必能夠百分之百揪出重組肉,最關鍵的工作,仍是政府必須盡速推動「重組肉強制標示」。

許惠玉指出,衛福部曾在○四年訂定重組肉處理原則,但卻未落實執行,後因政府組織改造、法規修改等種種原因,相關處理原則更早已失效。目前衛福部欲落實強制標示,亟須立即修改相關規定,以保障消費者的食安權利。

重組肉手法大揭密!

品名 作法

合成肉捲

(火鍋用牛或羊肉) 碎肉+豬臉頰肉大丁骨 丁骨+次級肉+高蛋白標準牛小排 背肩肉+脂肪+嫩精合成沙朗、菲力 碎肉合成帶骨紐西蘭小排 帶骨肉+次級肉大塊牛排 梅花肉斷筋+粉末+滾筒壓薄處理

嫩肩肉 次級肉去筋膜

資料來源:業者提供 整理:何欣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06

【睇App搭巴士】手機導航搵站頭 標示到車時間唔使追巴士

1 : GS(14)@2016-09-30 08:09:40

KMB& LW手機app在9月28日剛進行Update,暫時只有Android版本,據稱iOS版本可在短時間內推出。



身邊朋友總有一個巴士通,他們腦裏裝有所有巴士號碼及線路資料!如果你都想成搭巴士達人,最近新出的九巴App,可以令你在零痛苦中達成!



《KMB& LW》剛在本周進行了一次重大Update,最與別不同處,就是整合了GPS及Google Maps功能;操作上最令人欣喜處,是大大減少了輸入程序,因為巴士App可透過GPS,直接讀取用家身處位置,只要一經輸入目的地,軟件就會幫你計劃巴士行程。軟件另一驚喜位,是除一般顯示巴士路線之餘,透過Google Maps的整合,還可顯示你所選定路線,最近的巴士站在何方;甚至依據Google Maps的街道標示,直接作「手機導航」帶你到巴士站頭。如果說到最人性化功能,還是一個名為Bookmark的設置,九龍巴士襄理(商務及資產管理部)伍智強稱:「這個功能可將你經常出入的地方,例如屋企、公司及學校,預先儲存為『目的地書籤』;從此你只要身處九巴巴士服務幅蓋範圍,就會自動策劃單程或多程巴士轉車路線。」記者在美孚試用,「目的地書籤」為蘋果日報,數秒間已顯示出十多條巴士轉乘路線作參考,而且搵最近車站時,一樣能夠對應Google Maps「手機導航」;再依據巴士到站時間及人行路程距離等資訊,還可提示你要快步走「追巴士」,還是慢步走等下一班車埋站,這是完全打破以往「望天打卦」的乘車經驗;不過完全無缺失嗎?對於經常需要四出奔波搵巴士坐的人士,可能除玩facebook及Pokemon GO以外,又要多一個經常消費數據流量,以及GPS查找位置消費電量的App了。下載:手機app@KMB& LW記者:朱崇德 攝影:徐振國



九龍巴士襄理(商務及資產管理部)伍智強

整合了Google Maps及GPS功能後,藍色箭嘴可標示用家身處位置,及查找最近的巴士站。



在輸入目的地位置後,軟件會馬上顯示附近最適合的巴士路線;為方便用家選站,上方還會顯示預計巴士到站時間,甚至到站頭的步行距離等有用資料,令你作出最正確的選擇。

Bookmark蘋果日報後,記者在美孚查找乘巴士的方法,最後竟然有十多條、搭三程巴士的選擇,留意中間紅色選欄,還有最短車程及最少車資的選項,可按不同人士的需要,而作出適當安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30/197865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