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逃離了中國,獨角獸Uber為什麽更傲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7/163463.shtml

逃離了中國,獨角獸Uber為什麽更傲慢?
AI財經社 AI財經社

逃離了中國,獨角獸Uber為什麽更傲慢?

從全球媒體的寵兒到被用戶詛咒為“豬狗不如”,Uber早已摔下神壇,墜落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曾經出行領域雪中送炭的天使,如今更像是店大欺客的混混。

來源 | AI財經社(ID:Economic-Weekly)

文  |  謝金萍

麻煩不斷的Uber今天有了新動作。這個世界出行巨頭請來了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弗朗西斯•弗雷擔任高級副總裁,幫助解決企業領導力問題,來改善頻頻惹眾怒的企業文化。

31.webp

作為矽谷的寵兒,在權威調研機構CB Insights剛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單中,Uber以680億美元估值位居榜首,但很快就淹沒在它更多的負面新聞中:倫敦突發事故趁火打劫漲價、第一季度虧損7.08億美元、高管連續離職、20萬用戶刪除APP、性騷擾、與谷歌母公司的官司等一系列市場質疑中。

Uber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很難確切地用金錢計算這些混亂對Uber的品牌傷害有多大。可以明確的是,Uber已經從媒體報道寵兒轉變為惡棍,而其創始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傲慢又極具攻擊性,渾不吝的個性聲名遠播,幾乎扮演了同謀的角色。

發“災難財”

最新一次危機起因於技術性的動態調價。

6月3日22點08分,倫敦突發攻擊事件,歹徒駕車撞人後又下車砍人,現場一片慌亂。附近的人在逃離時出於習慣地叫了Uber,訂單在短時間內驟增,但大數據無法獲知現實情況,而判斷這是一個普通叫車高峰時期,隨即動態調整價格。

“豬狗不如。”23點04分,一名叫Amber Clemente的乘客在推特上痛批Uber,“你確定要在倫敦恐襲期間漲價2.1倍?”按照Uber的說法,在了解到緊急事件後,22點50分已經人工操作停止漲價,23點40分全市停止漲價。但人們並沒有接受Uber的辯解,認定它的漲價是在趁火打劫。

這並不是Uber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2013年美國東岸暴風雪時,Uber照樣動態調價;2014年12月,澳大利悉尼的人質劫持事件中的漲價三倍……每每發生突發情況,Uber無法識別具體情況,任由大數據動態漲價,人們嘲笑Uber是想發“災難財”。

今年1月,Uber被冠以同樣的罪名,這被認為是從神壇跌落的開始。1月28日,美國爆發大規模的“刪除Uber”運動。起因是紐約出租車工作者聯盟發起 1 小時罷工,抵制特朗普移民禁令,而提倡高峰期動態調價的Uber,卻在此時取消動態調價,企圖從中獲利,想讓更多人選擇Uber出行。這一行為惹怒了大眾,造成了超過20萬用戶開始刪除Uber。

面對動態調價,卡蘭尼克的回應是一大堆數據。在《連線》雜誌的一次采訪中,他說:“在我們定價方式下,訂單增多而非減少了。Uber給了人們更多出行選擇,這才是全部目的。”有人形容他是“情商低能”。

32.webp

卡蘭尼克,有人形容他是“情商低能”。

很多時候,企業的性格反映的正是管理者的性格。自從Uber在全球流行開來,卡蘭尼克就等同於Uber,他一直擔任公司的CEO,強勢推行的鐵腕政策無處不存在——Uber的地區總經理都是按著他自己的形象作為參考所挑選的。Uber的這種“低情商”和遲鈍反應,追溯其來源正是這名創始人。

在今年2月時,前員工寫博客詳細描述 Uber 內部性騷擾,卡蘭尼克並沒有立刻做出回應,反而我行我素,繼續自己的名利場活動——幾天後,出現在好萊塢名利場奧斯卡獎現場。同事對他的遲鈍反應驚訝不已。最終在輿論和投資者的壓力下,他才不得不召開全體員工會議承認錯誤,並聘請美國前司法部長負責調查性醜聞等系列事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天過後,這名CEO被拍到和Uber司機起了爭執,甚至出言不遜。視頻被公開後,他迅速道歉,聲稱自己“需要長大”。但這位出生於1976年8月的“老男孩”,很快就要迎來41歲生日。不惑的年紀仍能成為他的借口,不禁令輿論錯愕。

市場顯然沒有接受卡蘭尼克的道歉。受到負面消息的影響, Uber在私人股票交易市場被投資者看跌,股價跌幅15%,兩個月時間公司的估值較年初跌了近100億美元。

吸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為了預防IPO前潛在的風險,6月6日,Uber從哈佛商學院挖來教授弗朗西斯·弗雷,幫助公司解決文化和領導力問題。弗蘭西斯擅長幫助組織實現轉型,在哈佛商學院的工作就以彌合性別差異著稱,進入Uber後直接向卡蘭尼克匯報。

不擇手段的CEO

人們不接受“老男孩需要成長”的理由,很大原因在於卡蘭尼克無視規則、自以為是的態度,而且他聲稱蔑視任何成功法則,卻又不擇手段追求勝利。

據《紐約時報》報道,Uber曾購買過競爭對手 Lyft 的用戶數據用以分析其發展狀況,為了搶司機資源,故意請水軍呼叫Lyft,成功後便立刻取消,影響司機工作,或者說服Lyft 司機來 Uber 工作。還有傳聞稱,在2014年到2016年期間,Uber利用間諜程序去追蹤Lyft的車輛位置和司機人數。

卡拉尼克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增長第一,”但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實在讓人不快。

蘋果CEO庫克對他的不擇手段方式也曾勃然大怒。2014年年末,Uber在應用中內置程序秘密追蹤用戶位置,為了不讓蘋果發現,還“黑”了蘋果加州總部。這違反了蘋果系統的隱私性,庫克對被請來“喝茶”的卡拉尼克怒氣沖沖,說“要麽停止耍花樣,要麽 Uber 會從 App Store 消失。”從蘋果下架會給Uber重大打擊,卡拉尼克才對此心有余悸。

這名屢屢挑釁規則的CEO,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哪怕需要撞穿一堵墻也會去做,這是他最大的優勢,也恰恰也是他最大的弱點。但這種冒險常常將Uber帶入輿論漩渦甚至危及中,而每次總要到了危機邊緣,卡蘭尼克才知道懸崖勒馬。

今年3月《紐約時報》報道中有這樣一個細節,Uber 為了躲避當地執法機構調查,對世界各國執法部門進行大規模監控,使用了一種名為 Greyball ——可屏蔽執法者叫車賬號的反釣魚程序。目前,司法部門已經介入調查,卡拉尼克能否逃過司法追蹤仍不能下結論。

另一場不得不提的“冒險”,是Uber與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之間的訴訟。今年2月,Waymo將Uber及其下屬公司Otto告上法庭,稱它們侵犯了自家專利且涉嫌盜竊商業機密。

33.webp

今年2月,Waymo將Uber及其下屬公司Otto告上法庭。

Otto是家專攻自動駕駛技術的卡車公司,由安東尼·萊萬多斯基在2016年1月從Waymo辭職後創辦。2016年8月,Uber花6.8億美元收購了Otto,並聘請萊萬多斯基負責Uber自動駕駛汽車業務。

5月,美國舊金山地方法院認為,當初Uber收購Otto就應該有商業機密的自知之明,於是做出判決結果——Uber必須立即停止盜竊的機密文件。因為該訴訟案,Uber被迫開除萊萬多斯基,而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開發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丟掉了研發的先機。

而Waymo也跟Uber杠上了。除了起訴它,Waymo還聯合其競爭對手Lyft,共同進行無人駕駛汽車的路測。他們在6月6日宣布進軍研發自動駕駛卡車領域,直接叫板Uber5月新推出的貨車司機的打車服務應用 Uber Freight。

Uber並沒有對此回應什麽,表面上看似淡定,但實際上,有關人士稱,Uber基本已經停止了自動駕駛卡車的研發。在新推出Uber Freight時,它也不像過去那樣囂張,說要革命行業,要取代卡車司機,反而是極力向卡車司機們推銷和說明它的好處,而且對“自動駕駛”只字未提。

看起來,在一連串的危機下的Uber,逐漸學乖了。

巨額虧損,錢還能燒多久?

讓Uber學乖的,還有它的財務狀況以及IPO時間表。上周Uber公布,2017年第一季度營收34億美元,環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長18%,虧損7.08億美元,比起上季度虧損的9.91億美元,虧損下降29%。

5

步入不惑之年的卡蘭尼克,2017年上年半來,也許是他人生中最為困惑和焦慮的時期。不久前,家庭又傳來噩耗:他的父母在湖面遊玩時,遊艇撞到巖石,母親不幸罹難,父親身患重傷。

悲痛的卡蘭尼克同時感到焦慮的還有Uber高管連續流失。自2017年2月以來,Uber先後失去了公司總裁、自動駕駛責任人、全球傳播副總裁等數十位高管。財務總監高塔姆·古普塔在財報公開後也宣布7月離職。考慮到要IPO, Uber不得不公開招聘一位擁有上市公司背景的首席財務官。

和許多科技公司一樣,Uber內部流動快,也沒有盈利。複盤過去的投入和產出嚴重不平衡,Uber被認為是“矽谷歷史上損失最大的私營公司”。但投資人對此卻報以樂觀態度,認為虧損在矽谷的企業中是常見的,即使虧損數十億美元,仍然可以吸引看到增長潛力的投資者。

Uber的傲慢某種程度上與它的財大氣粗不無關系。8年來,Uber融資16輪,公開的融資超過150億美金,借貸數十億美元。這是史無前例的,而且Uber也想得很明白,把燒錢當做刺激市場的興奮劑使用,有備進攻性和防守性,能夠保證了它的成功。

從一開始, Uber就靠著“買乘客、買司機、補貼”的套路,攻下了一座座城市。截至2016年7月,Uber已覆蓋7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50個城市,全球訂單量超過20億。而且,Uber也在自我複制,圍繞物流服務,遵循“激活閑置資源、中心調度、高效匹配”等原則,先後推出了UberPool、UberRUSH等多種產品形態。

不過,燒錢始終不是萬能的。目前,全球出行市場洶湧,各國市場出行服務商發展迅猛。Uber在全球的瘋狂擴張中,面臨的競爭對手是其本土出行提供商。以中國為例,滴滴是最大的競爭對手,這兩家勢力、融資能力匹敵的企業曾在中國市場上演了一場激烈廝殺,最終以Uber中國並入滴滴收場。

另一方面,滴滴、Lfty等多家出行企業當前重心放在了全球布局和無人駕駛上,與Uber的戰略不謀而合。其實出行市場已經過了野蠻生長、盲目擴張的階段,當前看的更多是各家企業在“內功”上的修煉。傳聞Uber和滴滴都計劃在2017年IPO,至於進展如何,目前兩家都沒有進一步消息。可以肯定的是,誰先上市或許就先贏得了出行市場。

Uber的投資者最喜歡拿來對比的模型是亞馬遜,Uber投資者邁克·沃爾什說,以亞馬遜為例,早期投入了大量資金,無利可圖,但在公司上市後才獲利,“這也可能是Uber的戰略。”另一名投資者傑森·卡拉卡尼斯甚至在推特上發文祝賀Uber,“第一季度收入增長了18%(為34億美元),損失減少了三分之一。”

實際上,Uber在2016年產生了超過65億美元的收入。收入聽起來是不錯,但相對2015年,整體收入減少超過2倍,全年損失28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在中國業務上發生的虧損——滴滴CEO程維曾表示,Uber在中國一年半燒了25億美金。

對司機和用戶的補貼是Uber最大的虧損。2015年時,Uber向司機支付了27.2億美元,同期因降價和促銷而損失了7200萬美元。按照這種速度,加上現在Uber在無人駕駛技術上投入,手頭的資金很快就燒完了。據媒體報道,現在它賬目上持有現金72億美元,比去年現金儲備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最多再燒2年時間左右。”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策略的埃文·羅利說,特別是面對緊追其後的Lyft等競爭對手,Uber如果繼續補貼新用戶和司機,更加難以提高盈利能力。

34.webp

2016年9月22日,美國,優步公司(Uber)的無人駕駛福特福星亮相匹茲堡。

而且,Waymo和Greyball的案件可能面臨著一定的經濟處罰,這讓Uber的情況更糟。如果公司虧損太多,Uber需要再次融資,稀釋股東權益。原來的投資者可能會不願意,這對創始人卡蘭尼克十分不利。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情況甚至有可能導致卡蘭尼克出局,未來的不確定性變得更大。

Ube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