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國大選兵臨城下:候選人太多,未決選民很糾結

“我不投票,沒有一個候選人讓我滿意,我放棄。”

在巴黎街頭,第一財經記者的街頭采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度,在被禮貌詢問要求采訪的30多名市民中,有近乎85%的人婉拒了記者。而願意接受采訪的人中,猶豫不決的又占了多數。

一位市民對記者說: “總統大選總是很激動人心的時刻,但很遺憾對於今年的大選我一點都不期待。”另一位市民也是頗為糾結: “ 所有候選人的政治綱領一直在變,我選擇的是最適合的綱領,而不是某個候選人,所以還沒有決定投給誰。”

四月溫和的陽光下,散漫的巴黎街頭匆忙的人群,顯得有些迷茫或者毫不在意。

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將於4月23日周日在法國各地舉行。一共有11位候選人將出現在選民的選票上。目前從支持率來看,主要候選人從最開始的三足鼎立,發展到了四強爭霸。根據法國哈里斯交互式電視臺的選前最後民調顯示,被稱為“黑馬”的獨立候選人馬克龍以25%領先,極右翼候選人勒龐以22%位居第二,新近異軍突起的極左翼候選人梅郎雄和“空餉門”醜聞纏身的中右翼候選人菲永不分上下,都以19%的支持率名列第三。

60年來最難預測的大選

這次選情異常撲朔迷離的總統大選,被學者稱為“法國1958年以來最難預測的一次”。法國社會面臨的問題,正是整個歐洲現在所面臨的。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經濟疲弱、難民問題、種族沖突、恐怖襲擊,令很多法國人內心充滿抱怨,對生存狀態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對精英決策層的失望日益增加。 而法國作為歐洲最主要經濟體之一,其大選結果不僅影響著該國的命運,同時也影響著整個歐盟政治和經濟的走向。

第一財經記者在巴黎采訪了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秘書長漢斯·斯塔克(Hans Stark)。他認為:“法國的主要問題包括移民問題以及民族認同感,但同時也有就業問題,以及過去幾年我們見證著經濟環境在去工業化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我認為增加就業是首要的,同時為商業、制造業制定新的經濟政策也是必要的。”

勒龐是否會贏?

作為一場一個國家內部的總統大選,之所以會引來前所未有的全球關註,最主要的原因是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的極端政治思想在法國的散布並獲得支持。她在法國受歡迎程度之高,表明了法國社會中反對歐盟、反建制、民粹主義勢力在英國退歐、特朗普當選的全球政治大背景下的繼續發酵。在經濟政策上,勒龐認為應有序退出歐元區,重新啟用法國法郎,同時她提倡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對抗全球化。當然,由於這些主張對法國和歐盟經濟帶來危害,一直以來也受到了法國主流社會的強烈抵制和回擊。

在斯塔克看來,勒龐主張法國離開歐盟的想法並不被大多數人接受,“她的支持者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但幾乎所有的法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認為,如果法國像英國那樣離開歐盟,經濟前景將非常灰暗,法國非常有可能出現經濟衰退以及出現完全無法預測的經濟後果”。

從最新民調來看,勒龐與馬克龍仍是最有希望進入第二輪的候選人。但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劉學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兩人的政治主張各有特色,但恐怕都不是領導法國的最佳人選。他說:“勒龐排斥移民的觀點在法國並非主流,所以始終受到很大的抵制,其他黨派從來都不跟她聯合在一起。她始終是孤軍奮戰。”

在劉學偉看來,馬克龍這匹“黑馬”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他的確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火爆起來,他的政黨到現在才成立了一年多,他的觀點相當溫和,形象也非常有吸引力;但馬克龍也有缺點,主要體現在他的前進黨成立時間短、經驗不足,沒有足夠的地方勢力,他一個人管理整個國家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

大多數法國民眾不願脫歐

雖然從勒龐支持率高企這個現象來看,法國希望離開歐盟的意願在民眾中有一定基礎,但絕非全部。記者在巴黎的采訪中了解到,大多數的法國民眾是不願意“脫歐”的。

“如果我投票,會投給支持法國留在歐盟的候選人。我認為歐盟能帶來機會;我為英國離開歐盟感到遺憾。”一位巴黎市民告訴記者。還有市民表示:“歐洲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團結在一起會變得更強大,才足以與美國、中國、印度這樣的大國和大的經濟體抗衡。”

離開大選日還有最後2天,當地時間,4月20日晚9點不到,巴黎最著名的商業大街香榭麗舍大街發生槍擊案,造成1名警察身亡,一名襲擊者被擊斃。香舍麗榭大街關閉一段時間。法國警方表示,已經調動全部力量,嚴陣以待周末的大選。而原定於當地時間4月21日中午舉行的馬克龍最後一次競選集會活動被取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