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遍布大江南北的各類主題公園的廣告又開始多了起來。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迪士尼落戶上海加快了我國本土主題公園的升級換代,帶動了主題公園熱。
迪士尼樂園是在擁有一批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的知識產權基礎上開發的主題樂園。攝影/章軻
2016年6月,投資55億美元(約合340億元人民幣)的上海迪士尼樂園開門迎客。自2011年4月上海迪士尼破土動工以來,各大本土主題樂園集團紛紛積極應對,加快投資布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等機構17日發布的《2016-2017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報告介紹,華強集團相繼在沈陽、株洲、青島、鄭州、廈門、天津等城市投資建設了方特歡樂世界和夢幻王國;華僑城在天津興建了歡樂谷;海昌集團在武漢、煙臺分別修建了極地世界海洋館和漁人碼頭;宋城集團在三亞、麗江、九寨溝、泰山開發了千古情演藝類主題景區;長隆在珠海橫琴投資建設了海洋王國;萬達集團興建了多個主題樂園,如青島萬達茂電影主題公園、西雙版納萬達樂園和南昌萬達樂園等。
除這些大型主題樂園集團外,長三角的一些主題樂園也加快更新改造和擴建升級的步伐,如常州恐龍園、蘇州樂園等。與此同時,韓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等主題樂園投資商也加緊搶占長三角市場,如南京的樂天世界、浙江安吉凱蒂貓(Hello Kitty)主題樂園、浙江安吉樂翻天嬉水王國等。
北京旅遊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淩雲表示,“總體而言,對於迪士尼落戶上海,本土主題樂園更多將其視作機會。”
張淩雲說,這種自信來自經驗判斷,香港迪士尼樂園建成後,入園人數並沒有超過香港海洋公園,相鄰的深圳華僑城集團的主題樂園也沒有感受到預期的競爭壓力。而萬達集團隔空叫板迪士尼,再一次引發了業內人士對迪士尼與我國本土主題樂園競爭話題的關註。
張淩雲分析說,從優勢上來看,迪士尼樂園是在擁有一批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的知識產權基礎上開發的主題樂園,有深厚的文化創意基因;媒體網絡、主題樂園和度假區、影視娛樂、消費品和互動工作室五大業務板塊互為依托,既往的經營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市場認知,積累了客戶群體。
與之相比,盡管我國華僑城集團(列全球第4位)、長隆集團(列全球第7位)、華強方特集團(列全球第8位)、宋城集團(列全球第10位)都呈現了強勁的增長態勢,但這四大集團主題樂園接待的遊客總人數加在一起也只有迪士尼的70%左右,實力和規模上還存在較大差距。
“迪士尼落戶上海加快了我國本土主題樂園的升級換代,也為本土主題樂園提供了模仿、學習和趕超的樣本。”張淩雲說,盡管本土主題樂園還缺乏像迪士尼那樣強大的文化創意能力(包括迪士尼的本地化)和完善的產業集群,但由於主題樂園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而迪士尼的門票價格和綜合消費較高,在細分市場上我國本土主題樂園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例如長隆在水上樂園這個細分市場上,接待人數規模上已經超過了迪士尼。此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有待挖掘開發的題材豐富多樣,遠非迪士尼一家所能包攬。宋城集團在各地開發的千古情系列主題樂園所獲得的市場追捧,也表明了迪士尼時代我國本土主題樂園的希望所在和發展方向。
迪士尼樂園是在擁有一批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的知識產權基礎上開發的主題樂園。攝影/章軻
2016年全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將近44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將近3.8萬億元。
上述報告認為,未來我國旅遊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三大問題,包括如何為旅遊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所需的勞動力、如何引導有效投資、如何通過集成創新使旅遊增長回歸到效率提升的主軸。
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4年,我國旅遊業的就業人數增長了202.39%,到2020年旅遊業將吸引1.16億的就業人口,2014~2020年旅遊就業的年均增量將達747.2萬人。但現實情況是,我國旅遊業此前擁有的近乎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正在消失,旅遊業人力成本正加速攀升,旅遊業的用人短缺問題將很快凸顯。
而在大量單體旅遊項目的投資規模達到幾十億元甚至百億元級別時,也累積了大量的投資風險。重複性投資、超前性投資和泡沫性投資增多(不排除有圈地型投資、燒錢型投資),進一步加劇了旅遊業的競爭,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同質競爭、低價競爭和壟斷競爭,壓低了行業平均效益和效率。
上述報告稱,當前我國旅遊業的增長,主要來自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效率的提升對產業的驅動仍是較少的。在人力供給逐漸緊縮,資本投資缺乏有效機制的情況下,提升旅遊產業的運行效率變得尤為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課題組認為,從旅遊業發展的宏觀機制來看,圍繞工業的價格和資源配置產業的運行機制仍在深入影響中國旅遊業,旅遊業發展在資源、用地、能源、資本等多方面仍然面臨高成本問題。在國家啟動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乘勢而上,借力改革壯大旅遊市場主體,優化旅遊產業結構,提升旅遊企業競爭力,決定了中國旅遊業往何處去。
課題組稱,就2017年和未來一段時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都將給中國旅遊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