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贏一千萬
日前和老同學IT人食飯聊天,從工作談到家庭、談到“湊仔經”,最後話題落在股票投資。IT人問:“你知道我戰績最好那年贏多少錢嗎?”然後自問自答:“一千萬。一年,net profit。”
IT人是逗份人工的普通打工仔一名,他還自謙只是基層員工,連中層管理人員都不算。池某也見過有朋友靠份人工起家,一步步累積炒至千萬倉,這並不是什麼奇聞,但說一千萬元僅是一年的純利,聽起來就點驚人了,不能不問個究竟。
IT人分享他的觀點,打工仔要累積7位數字的資產,可以靠份人工、靠儲蓄,但想把身家推上8位數字,就不能不靠投資。同樣,要把身家由一球打上十球,不可能靠那丁點股息,或去追逐跑贏指數幾個百分點,一定要瞓身爆發力最強的股票,食盡爆炸性增長的一段,隨即換馬食下一只。
他認為,每一間公司面對的經營問題都不一樣,不能用同一套標準去分析兩只股票,更不能只看一兩個指標就買一堆差不多的股票。若以不同的全套標準去持有多只股票,會令自己非常辛苦,應接不暇;若只看某些指標就買多只類似的股票,總會有一些升唔起的,拖累整個倉的爆發力。
所以他的做法是做足功課,仔細分析,千挑萬選,找出最值得持有的那只股票,全倉買進,持有至找到更值搏的,再全倉換馬。過去十多年,他由幾十萬贏到過百萬,到幾百萬,到過千萬,主要是靠先後持有的三只股票而已。
長期保持一注獨贏,最大的問題是伴隨著高增長的極大variance,令整個倉大幅波動,起伏不定。IT人對此則早有心理準備,他的人工已足夠生活所需和養妻活兒有餘,沒有後顧之憂,一年多幾球少幾球的波動並不影響生活質素,故能處之泰然,未感壓力。
聽完IT人的介紹,大致清楚其操作方法了,簡單地說,就是承受大波幅搏取高增長,若所截取的一年剛好是大幅向上的一年,成績會顯得很勁爆;若是攤長到十年八載來看,雖然也算得上是好成績,但並不算很驚人。
從離開校園踏入社會頭幾年,一般打工仔的身家差距基本上就是人工的差距,淨資產大概就是半球與一球之差,人工特別好的可能有兩球。從現在倒看十年前,與池某同輩的同學和朋友,當年大多數都是處於這個水平之間。儘管大家選擇的路向不一樣,有的只買股不買樓,有的只買樓不買股,有的先買股後買樓,有的先買樓後買股,到十年後的今天,大部份的淨資產都有十球八球左右,也有一些達到十一、二球,人工的差距對資產多寡的影響反而不太明顯。
如果說這就是過去十年環境所造就的“大市”,不難發現那些與“大市”同步的朋友,都有一些鮮明的共同特點:他們都是工作認真、生活投入、對家人負責之人,資源分配都是以滿足自己和家人生活及能力發展所需為優先,不會以投資為主導,更不會理會什麼“被動現金流”、“財務自由”之類的述語,只要把資產規模發展到足夠大,“財務自由”只是隨時都可作出的選擇而已。
反觀少數跑輸“大市”的朋友,也有一些很明顯的特點:他們大多數會很偏執地非常信任某一只基金、某一只股票或某一套選股方法,平時的話題離不開“冧把”,離不開“財務自由”之說,對很多“冧把”如數家珍,卻沒從任何一個“冧把”贏過足以“自由”的大錢;他們經常與指數比較回報率,但一年一年過去,身家只是隨著指數浮浮沉沉。十年過去了,即使對比已經很明顯,他們仍會堅信自己的一套,而把別人的成功視為運氣,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某個藉口。
再過十年,又會如何呢?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現在的起跑線已經大不一樣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