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保護地友好體系”將成全球行動 已在中國15個項目地開展工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在剛剛結束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保護地友好體系課題組組長解焱博士提議的“建立國際保護地友好體系課題組”的議案得到大會批準。

這使保護地友好體系的相關理論及實踐研究應用正式提升到了全球合作推進的層面。

本報記者得到的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修改並通過的議案全文稱,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的關鍵性作用與意義,但是根據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陸生脊椎動物的種群在過去40年下降了約50%,淡水生態系統生命力指數下降了76%,同時這個危機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仍然沒有得到全球性的社會共識與警醒。

議案稱,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農業發展,自然生態系統不斷遭受破壞而退化;當生態退化尤其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或滅絕達到一個特定水平之下,即“生態安全底線”時,自然生態系統將無法有效地提供必要的服務,人類將難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發展。

議案說,到2020年陸地自然保護地覆蓋率要達到17%,海洋需要達到10%。但是即使已經成為自然保護地的地方,周邊過度的發展也正對這些區域形成嚴重威脅,包括使用有毒有害農藥化肥,單一性高經濟價值的外來物種大量引入這些偏遠地區,過度旅遊導致的人為幹擾(威脅到瀕危物種的生存繁衍),偷獵、開墾、道路和堤壩建設等,也在迅速影響破壞著殘存的自然保護地。

到2015年,保護地友好體系已經在中國15個項目地開展工作,覆蓋4萬多平方公里,會員數量增加到2600多,開展巡護近萬公里,為野生動物清除狩獵工具6919個;減少農藥化肥等威脅18545公斤,生產對保護地友好的產品15種,包括大米、小麥、野菜、核桃、蜂蜜、藏綿羊、茶葉等,保護宣傳覆蓋人群超過3萬人。

大會要求建立世界保護地委員會保護地友好體系課題組,主要開展四項工作: 在全球範圍協調保護地友好理論研究和實踐示範推廣活動的國際合作;推動和促進國際性跨行業、跨專業的各類組織、機構、個人及各類資源廣泛深入地合作和共享;倡導、推廣和多環節積極支持對自然保護地友好的生活、生產方式;維護、恢複、提升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整體能力與水平,有效保護並不斷擴大自然保護地。

解焱表示,課題組的成立將為進一步聯合世界各國保護領域內外的各方面專家及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深入研究和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

“保護地友好體系”發起人是解焱博士,以阻止或緩解全球性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共同保衛支撐人類生存的生態安全底線為目標。推廣對保護地友好的生活、生產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