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部分工資瞭解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068123
年前後,和若干人群做了溝通,大致瞭解下他們的收入情況。

一、售後服務人員

1、海爾冰箱:月薪3000元。包吃包住(價值大約1000元強)。沒有固定休息日子,通常一月可以請假二三天。一天工作10小時強,夏日更多。已在該單位職三年,90後。

2、華帝公司:月薪4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五年,70後。工作性質同上。

3、歐派櫥櫃:月薪5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六年,80後。工作性質同上。

4、煤氣公司:年薪四五萬,主職上門檢測管道安全,最為輕鬆,但責任也不小。

點評:由於櫥櫃售服需要修補檯面,環境相對惡劣,故工資相對較高。煤氣公司員工算公用事業單位合同工性質,故保障相對最好,休息時間較正常。普遍有最低級別的養老醫療保障。另外,普遍反應三年前工資僅有一半,上漲主要在近幾年。

以上數人全部都來自外地。

二、餐飲服務業

1、台灣永和大王:前台時薪8元,兼職和全職待遇一樣。

2、老白七八碗:寧波這二年名氣日炙的的面條生煎盒飯店。熟練包餃子或制手工面條的工人,工資3000出頭,包吃包住,工作時間不小於12小時,基本無休。這待遇類似初級廚師。

3、必勝客:服務生時薪十元。有很多大學生兼職。

4、比薩比諾:一個形象上佳的年輕姑娘,2000出頭。

5、王品牛排:一個大學畢業2年不久的形象上佳的男點菜服務員,工資2500元左右。

點評:售服人員,總體上,該職業可能算是有一定「含量」,畢竟需要在現場解決問題,也要和客戶直面交流,事涉企業形象,關乎經營效率,另外需要在外風雨無阻的奔波,所以工資相對較高。而餐飲服務從業人員,工資則低很多,原因顯然是一方面技能要求低,另一方面,如上所提及的單位,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相對來說,品牌店的服務員,工資相對好高一些,畢竟對形象,以及服務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以上人員基本來自外地。

三、其他服務業

1、理髮店洗頭小妹:工作12小時,2500左右,一月休息4天,不包吃包住。

2、克莉絲汀面包房:月薪2000左右。分不同班次,八小時上班者不到這個數,十二小時上班者(第二天休息)略高。

3、鐘點清潔工:20元一小時。市面經過中介介紹的,臨時用工性質的,要25左右,但中介收取20%的費用。有些清潔工做得久了,有自身長期客戶,價格自行約定。去年漲價大約20%強。

4、司機:二三年前很瞭解,最近未問。

5、小孩保姆:月子娘行價是6600(其中介紹所收800,工作空檔期,介紹所提供住所);幼兒保姆住家大約3500,不住家大約2500。

6、小區保安:2400元。連續工作時間12小時,休息20小時,輪班。相當於一週工作時間60小時強。

點評:司機屬於技術工人類別了。清潔工在現狀下,有吃香的趨勢,可能重苦力越來越少人幹了,所以工資上漲趨勢明顯。幼兒保姆的價格有一定「彈性」,因為和保姆質量和幼兒或家長偏好有關。以前普遍認為好保姆難找,但實際上,近幾年由於高薪的緣故,高質加入者甚多。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除了一個面包房服務員。

四、工廠技工

1、學徒:剛畢業的中學生或職校生,1500元。

2、普通技工:2500元~3000元。

3、流水線工人:2500元。

4、領班師傅:五六千,甚至更高。

小結:工廠人員,和售服人員相比,都同屬技術活,但顯然,工廠員工收入要低一大截,原因可能和前評同樣,因為工廠員工無需在外奔波,客戶交流,和現場能力,只需按部就班的重複勞動即可。

以上人員大部份來自外地。

五、快遞

京東快遞的月薪四五千,每天工作起早貪黑,全年無休,除過年四天。京東快遞員工的收入,在全部快遞裡,屬於中等偏上。在類似性質的快遞中,噹噹網差不多,但一號店的要低很多,原因是他們是有汽車跟隨送貨,相當於工作條件好很多。最高的是順豐,主因是他們有收件提成,所以做得好的能高出很多,但是也因此沒有了比較的價值。其他如圓通、申通、韻達,是普通的快遞公司,除非熟門熟路,外加精力無窮,否則難以超越京東。京東由於講求購物體驗和服務質量,招聘了儀態面相和溝通稍好的快遞員,待遇也因此中等偏上。

點評:快遞大概是最辛苦的行業。以我所見,基本都是精壯小夥,說明這工資有相當吸引力。為了這筆現錢,他們放棄其他可以學習和積累的其他工作選擇。當然,由於電商的未來極佳,未來他們也有可能發展成物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算是先基層鍛鍊也未知。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
------------------------------------------------------------------------------------------------

總評:沿海省份城市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人均GDP,因為有外地人,否則就要減半;城市中產以及精英權貴為何有相對好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因為有外地人;外地人為何最近三五年,工資上漲二三倍?因為城市生活費用太高了,僅此而已。所以逆城市化已經顯著開始。

按有關資料的統計,中國的社會結構現狀如下:按分類就是管理者階層2.1%;經理人員與企業主2.1%;專業技術、辦事員與個體工商戶14%。餘下是是龐大的底層82%。這82%裡,44%是農民,33%主要是農民工(從事服務業和製造業、建築業),5%失業或其他。

從調研來看,現在,統計中「技術員辦事員」的群體,僅從現金收入來看,有少量擴大,或者,有差距稍小之意。因為外來勞工經過名義工資的明顯上漲之後,有一部分收入已經趕上來了,而城區原住民從事的一般教師或普通會計工作的收入也就五萬上下,公交公司的員工收入還不到這個數。問題在於,外來勞工仍然生活艱難,主因是工作時間太長(大部分超過60小時,70小時也正常。),小孩教育沒法解決,生活成本過高,以及社會保障過低。和統計中的「技術員辦事員」群體相比,總體上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溝通中,還發現二個現象:1、他們沒有小孩,或沒有把小孩帶在身邊;2、但凡其小孩將到受教育年齡者,均提及在考慮回老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9

工資篇補充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078707
一、快遞業

有人對快遞有關的內容表示懷疑,認為快遞員收入應該更高。正好快遞業是我諮詢或觀察最多的行業,故補充一下。

前二天,在京東定了不少白酒和洋酒(出發點主要是想瞭解下烈酒方面大眾消費品牌的情況,所買價位在50元~120元。),前者比如賴茅、老窖、牛欄山、酒鬼酒,後者如尊尼獲加、芝華士、雷米諾等品牌的威士忌伏特加,昨晚來送貨,他負責我家這片區域已經一年多,而我在京東買東西極多,故可以說頗為相熟。他說初進京東時,工資有五六千,從去年(2012年)年中開始,被下調為4500不到。所以現在幹著很沒勁,很鬱悶。

我問,那為何不跳槽呢?他說別處一樣幹活,也差不多。我想也是,外地勞工,有著親戚、同事、老鄉、甚至幫會的信息網絡,在一個充分透明的勞動力市場裡,自然不會因為「忠誠」而留戀京東,只能說明這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罷了。

自從二年前,聽聞快遞員收入上萬的新聞後,我對此充滿了好奇,每逢面相善者便問,累積下來,不下三五十個。我在此稍作整理。

1、從沒聽到過有確認上萬的,我問不是傳聞上萬的麼?他們一般的回答是:「可能別的公司吧?」;「可能以前吧?」;「可能有收件提成吧」;「可能……」(每一家情況的確有所不同,比如京東是不記件的,固定工資。而大多數快遞公司是計件的,另有附加算法,比如重量體積或樓層等)。反而,意外的是,打聽到的工資有越來越低趨勢,極個別甚至還有低於三千的;

2、從業者越來越年輕,越來越精壯,還有很多帥哥。這顯示有更多勞工資源加入該行業。

3、服務態度普遍有明顯變差的趨勢:以前幾乎每個人都會送上樓,現在更多地希望你下樓取。而且,最近三個月,收包裹甚至已經不需要你簽字確認。

以上三點意味著什麼?

二、有朋友希望補充建築業相關的

經過粗略詢問,個別工種情況日薪如下:

1、普通小工:90~150。視工作時間、強度、環境、以及季節等而定。據說打樁的工地,比較辛苦,甚至號稱工作時間14小時,大約120~150甚至更多;普通工地90~120。大概是算下來時薪總體上是10元~12元。

2、技工:比如鋼筋工、木工、泥水匠等,日薪在150~220之間,主要取決於技能等級、籍貫和管理等級。一個本地包工頭會給本地技工以更高的工資,可能僅僅因為籍貫原因,就相比外地的高出10%~20%,其中可能有文化信任,或管理溝通方面的考量。

3、機械操作工,比如挖掘機,塔吊等,收入類似技工的中上區域。

4、建築產業的作息,傳統上是日出之前開工,日落才收工,可能是最為辛苦的行業。我本人來自一個建築之鄉,龍元建設和宏潤建設裡也有不少親友同學,對此體會最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1

部分工資瞭解——現實理解系列之一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068123
年前後,和若干人群做了溝通,大致瞭解下他們的收入情況。

一、售後服務人員

1、海爾冰箱:月薪3000元。包吃包住(價值大約1000元強)。沒有固定休息日子,通常一月可以請假二三天。一天工作10小時強,夏日更多。已在該單位職三年,90後。

2、華帝公司:月薪4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五年,70後。工作性質同上。

3、歐派櫥櫃:月薪5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六年,80後。工作性質同上。

4、煤氣公司:年薪四五萬,主職上門檢測管道安全,最為輕鬆,但責任也不小。

點評:由於櫥櫃售服需要修補檯面,環境相對惡劣,故工資相對較高。煤氣公司員工算公用事業單位合同工性質,故保障相對最好,休息時間較正常。普遍有最低級別的養老醫療保障。另外,普遍反應三年前工資僅有一半,上漲主要在近幾年。

以上數人全部都來自外地。

二、餐飲服務業

1、台灣永和大王:前台時薪8元,兼職和全職待遇一樣。

2、老白七八碗:寧波這二年名氣日炙的的面條生煎盒飯店。熟練包餃子或制手工面條的工人,工資3000出頭,包吃包住,工作時間不小於12小時,基本無休。這待遇類似初級廚師。

3、必勝客:服務生時薪十元。有很多大學生兼職。

4、比薩比諾:一個形象上佳的年輕姑娘,2000出頭。

5、王品牛排:一個大學畢業2年不久的形象上佳的男點菜服務員,工資2500元左右。

點評:售服人員,總體上,該職業可能算是有一定「含量」,畢竟需要在現場解決問題,也要和客戶直面交流,事涉企業形象,關乎經營效率,另外需要在外風雨無阻的奔波,所以工資相對較高。而餐飲服務從業人員,工資則低很多,原因顯然是一方面技能要求低,另一方面,如上所提及的單位,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相對來說,品牌店的服務員,工資相對好高一些,畢竟對形象,以及服務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以上人員基本來自外地。

三、其他服務業

1、理髮店洗頭小妹:工作12小時,2500左右,一月休息4天,不包吃包住。

2、克莉絲汀面包房:月薪2000左右。分不同班次,八小時上班者不到這個數,十二小時上班者(第二天休息)略高。

3、鐘點清潔工:20元一小時。市面經過中介介紹的,臨時用工性質的,要25左右,但中介收取20%的費用。有些清潔工做得久了,有自身長期客戶,價格自行約定。去年漲價大約20%強。

4、司機:二三年前很瞭解,最近未問。

5、小孩保姆:月子娘行價是6600(其中介紹所收800,工作空檔期,介紹所提供住所);幼兒保姆住家大約3500,不住家大約2500。

6、小區保安:2400元。連續工作時間12小時,休息20小時,輪班。相當於一週工作時間60小時強。

點評:司機屬於技術工人類別了。清潔工在現狀下,有吃香的趨勢,可能重苦力越來越少人幹了,所以工資上漲趨勢明顯。幼兒保姆的價格有一定「彈性」,因為和保姆質量和幼兒或家長偏好有關。以前普遍認為好保姆難找,但實際上,近幾年由於高薪的緣故,高質加入者甚多。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除了一個面包房服務員。

四、工廠技工

1、學徒:剛畢業的中學生或職校生,1500元。

2、普通技工:2500元~3000元。

3、流水線工人:2500元。

4、領班師傅:五六千,甚至更高。

小結:工廠人員,和售服人員相比,都同屬技術活,但顯然,工廠員工收入要低一大截,原因可能和前評同樣,因為工廠員工無需在外奔波,客戶交流,和現場能力,只需按部就班的重複勞動即可。

以上人員大部份來自外地。

五、快遞

京東快遞的月薪四五千,每天工作起早貪黑,全年無休,除過年四天。京東快遞員工的收入,在全部快遞裡,屬於中等偏上。在類似性質的快遞中,噹噹網差不多,但一號店的要低很多,原因是他們是有汽車跟隨送貨,相當於工作條件好很多。最高的是順豐,主因是他們有收件提成,所以做得好的能高出很多,但是也因此沒有了比較的價值。其他如圓通、申通、韻達,是普通的快遞公司,除非熟門熟路,外加精力無窮,否則難以超越京東。京東由於講求購物體驗和服務質量,招聘了儀態面相和溝通稍好的快遞員,待遇也因此中等偏上。

點評:快遞大概是最辛苦的行業。以我所見,基本都是精壯小夥,說明這工資有相當吸引力。為了這筆現錢,他們放棄其他可以學習和積累的其他工作選擇。當然,由於電商的未來極佳,未來他們也有可能發展成物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算是先基層鍛鍊也未知。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
------------------------------------------------------------------------------------------------

總評:沿海省份城市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人均GDP,因為有外地人,否則就要減半;城市中產以及精英權貴為何有相對好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因為有外地人;外地人為何最近三五年,工資上漲二三倍?因為城市生活費用太高了,僅此而已。所以逆城市化已經顯著開始。

按有關資料的統計,中國的社會結構現狀如下:按分類就是管理者階層2.1%;經理人員與企業主2.1%;專業技術、辦事員與個體工商戶14%。餘下是是龐大的底層82%。這82%裡,44%是農民,33%主要是農民工(從事服務業和製造業、建築業),5%失業或其他。

從調研來看,現在,統計中「技術員辦事員」的群體,僅從現金收入來看,有少量擴大,或者,有差距稍小之意。因為外來勞工經過名義工資的明顯上漲之後,有一部分收入已經趕上來了,而城區原住民從事的一般教師或普通會計工作的收入也就五萬上下,公交公司的員工收入還不到這個數。問題在於,外來勞工仍然生活艱難,主因是工作時間太長(大部分超過60小時,70小時也正常。),小孩教育沒法解決,生活成本過高,以及社會保障過低。和統計中的「技術員辦事員」群體相比,總體上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溝通中,還發現二個現象:1、他們沒有小孩,或沒有把小孩帶在身邊;2、但凡其小孩將到受教育年齡者,均提及在考慮回老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89

那些中產們——現實理解系列之二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136126
一、

前一篇提及了多行業的勞工。服務類,以必勝客提供的時薪來計算,一個女服務業每天工作十小時,每小時10元,每個月工作30天,月薪是3000元。如果正常工作8小時,每個月工作23天或26天,就2000元上下,剛好是克莉絲汀的不同班次營業員的收入級別。京東快遞員的勞動強度更大、勞動環境更差,再考慮男性勞力工資要稍高一些,綜合起來上浮50%,就到4500元,剛好是京東快遞的月工資。所以,必勝客的時薪,對服務業來說,甚至對整體的勞工薪酬,有一定衡量比較參考價值。

家電維修,在我看來算是技術類別了,月薪也高不少,但是如果分解成時薪,則似乎優勢不明顯,無論是海爾冰箱、華帝還是歐派,時薪仍然在20元以內,在15元左右。如果一個人的薪資,主要來自於超額的體力或時間,那麼也同時意味著他將付出其他方面的各種成本: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身體健康等等。

我這一篇來說說中產們。中國似乎沒有中產的標準。徐賁說:中產階級的職業一般具有「獨立、變化,與人或信息打交道」等特徵,而勞動者的工作則「被嚴格監督,機械重複」。但在中國,這樣的特徵似乎不是太匹配:很多基層公務員,職業實際上「被嚴格監督,機械重複」(女公務員屢屢曝光被潛規則,說明她們的生存狀況其實很差);而很多壟斷企業的勞工,待遇方面卻很優越;甚至於,「同工」僅僅編制原因,就完全不「同酬」。

不說是「身體自由、財務自由、心靈自由」麼?那麼我想,被稱為中產,應該至少具備有一定程度的這三大要素吧?尤其財務項。所以,我先簡單按薪資收入情況做一個粗略的標準,作為中產的參考底線——由於勞工的工資普遍在20元以下,那麼中產就按時薪在20元以上衡量吧,考慮現實因素,再稍微嚴格一點:

1、扣除居住成本後,時薪在20元以上(已含其他現金類福利,如年終獎金);

2、同時擁有市民的公共服務,如醫保、養老、子女教育等等權利;

3、這個標準是以寧波的情況測算的,其他地區可以相應上下浮動(包括以下內容)。

這意味著,我本文提及的中產是一個周工作40小時的人,其月收入超過3500元,同時擁有住房和市民待遇。以我的定義,基本上和前一篇的勞工群體拉開了明顯的差距,最少也有50%之多,所以應該說是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的。

把這批人按家庭年收入再粗略地區分一下:

1、7~10萬。如果女方的工作是百貨營業員、公司出納、醫院無編制護士(政府崗位中其他無編制的情況也類似)、辦公室文員等等,男方的工作是單位司機、普通技工、一般管理職位或從事各類服務業,那麼家庭收入大致是這個數字。

相比與前述勞工,他們最大的優勢大致是「本地人」,有著父母的支持,搞定從買房、養小孩到一日三餐。從此意義講,如果不是本地人,看不出進城或移民去當一個初級中產,有什麼特別大的現實意義。換言之,即便是我定義的初級中產,在現實消費條件下,沒有了父母的支持,可能會被慘遭「降格」到勞工群體去。

2、10~20萬。

如果職業是會計師、工程師、建造師、營銷、程序員、培訓師等等,只要一定能力,即使沒有編制;或者單位是電力石油銀行政府醫院學校報社電視台,只要有編制,即使沒有能力——就可以是這一類中產了。大學畢業數年後,無論在企業還是在「單位」,只要是雙職工家庭,都大致在可以呆在這個區間,命好單位就好的或能力稍強的家庭在區間上限,甚至略有突破;否則就會在區間下限,如果家庭中一個境遇稍好些,另一個屬於前一個群體,那麼合起來也可能在區間下限。一般來說,後者同樣也普遍受到父母的照顧,從買房、養小孩到一日三餐,還甚至包括汽車,雖然經濟上已經獨立很多。前者群體中則有大量的統計上屬於高素質的外來移民。

在特色國情下,由於「單位」的存在,這一區間和前一個群體的主要區別,可能是因了教育水平這一先決條件的差異。這個先決條件,早早地從工作就業之初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方面,依賴市場的某些職業會稍好一些。

這一區間有一個新的趨勢,是開始有更多的主動「失業」:如果父母不在身邊,或已經年老,或父母條件過好,當小孩出生以後,女方開始考慮是否以照顧家庭為主。假設她的工資,和請保姆、交通費用(買車)、職場支出費用(服裝、美容以及其他)的加總還不如,那麼照顧家庭似乎是更好的選擇。當小孩長大後,再另謀出路。這樣的氣象,是一種社會進步麼?或許是一種實力或信心的宣示。

3、20~50萬。他們是職業精英了,其中必然有一個在管理、技術或營銷方面有出色表現者。也有可能雙方都身處好單位,比如銀行之類。這一類的佔比無疑較低,或許有10%。

總體來說,中產們合計貢獻了絕大多數的消費,尤其是可選消費。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應該是中產裡的絕對主流,尤其是第二群體。如果你住在一個還不錯的較大規模的小區(比如30萬平方米)裡,你去轉悠一圈,把汽車看一遍,會發現鄰居們的車,雖然偶爾也有高級車,但比例頂多略過20%,一般來說,60%以上會是中擋車,另還有一二成的經濟型車。如果這個還不錯的小區,建成已經快10年,車位配套比例大致是0.6或略高,那麼很可能現在已經擁堵不堪。實際上,你早就發現樓道里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汽車,其中還有幾戶已有第二輛車。

二、

按美國,美國二類「中產」合計總佔比是45%~47%,加上勞工階層接近80%。(數據引徐賁文章: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yyj/article_2010070612689.html
後文提到的美國若干中產概念,如「中產上」「中產下」,都參照此文。)美國的勞工階層其實收入和保障都還可以的,大多數過著幸福穩定的生活,這80%撐起美國社會的橄欖型。

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

查看原圖
出自:http://wenku.baidu.com/view/0b7285150b4e767f5acfce46.html

可以看到,在這個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裡,中國並沒有統計塔尖階層,只歸出合計為9.3%的前二等級經濟地位,我曉得他們肯定屬於我所定義的中產。但從第三個等級開始,我就不知道是否應該歸入,或是否部分歸入我的中產範疇,我姑且列入第五項、第六項加第七項中的2%:11%,應該問題不大。這樣,中產以及精英總計的比例可以出來了,大概是20%左右。

稍作估計:假設辦事人員群體和個體工商戶群體中有20%過得很滋潤,那麼中上層的比例一共是11%,扣除1%的資本以及權貴群體,再按「二八定律」分,可以得到:第二類大約8%,第三類大約2%。餘下則是第一類中產,大約是9%,

再假設44%的農業勞動者中,假設有1/3日子過得還行,生活水平可以歸入工商服務員、產業勞動者之列,那麼我前一篇所列的勞工群體大致有接近50%的規模,餘下的30%可能是真正的是貧困群體。

對比一下可以得知,中國未來的主要問題在於餘下的80%人群,如何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我傾向於認為50%的勞工階層,是屬於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相對被邊緣化的,而30%的餘下部分是絕對被邊緣化的。他們構成了中國金字塔的中低部。當然,這也是最大的希望所在。

我眼中的這三類的中國中產,未來,其第二、三類發展下去大致對應美國的「中產上」,第一類發展下去大致對應著美國的「中產下」。我接下來主要聊聊第二類中產(10萬~20萬家庭收入)。

三、

過去十來年,社會的工資收入變化,大致來說有二個階段,從元年到07年左右,體制內的大多數人員,包括壟斷企業職工在內,在收入上有了翻番以上的增長,而這個階段裡,基礎勞工的收入變化很少。接下來的五六年內至今,倒了過來,基層勞工的收入番了二三倍,但體制內的大多數人收入變化不大。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國企裡的中上層、金融行業的高管、或因為陽光工資政策有明顯提升的清水衙門(比如宣傳部的一個處長,近五年收入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從6萬升到了12萬)。還有,個別行業因為相對經濟地位的上升,如文化傳媒行業裡的記者編輯等,收入在近五年是有明顯上漲的。

另外,我說的是一個大的粗線條,每個人所屬行業、單位,崗位、區域不一致,情況肯定大有差異。其次,我強調的是邊際效用,比如從800元漲到2000元花了好多年,你會感覺生活變化不大;2萬漲到6萬,卻沒幾年,感覺就很可觀,全是肉,生活質量提高很大;接著又從6萬到提高8萬甚至10萬,但花了好多年,而且一部分還要歸功於升職,這時你反而就會覺得日子有點拮据了。

浙大醫學院的一個本科生,00年到第二醫院工作,工資才二萬,到07年,有了七萬。02年,效實中學的一個老師,年薪是三萬,到了07年,已經升到了六萬左右。公務員也差不多,一個僑辦的科員,02年的工資是三萬,到了07年,六萬左右。他們現在稍多一些,但不明顯。比如那個醫生,到了11年,總收入接近12萬(不過2012年年終獎,反而下降了二萬。個別醫院醫生因為收入下降,集體鬧情緒,導致16台手術延誤。這是最新發生的事情。)。

對於一些早年的強勢部門而言,比如稅務、國土、規劃以及開發區,或煙草、石油等等,近些年名義工資上甚至還有些下滑,他們在00年的時候,有些普通員工居然已經六萬(可以買25平方米房子),但後期都成為被調整的對象(現在也就能買5平方米多一點)。當然,雖然他們收入大致不變或略有下降,隱形收入肯定是都增加的,如公積金,或節日福利等。還有一個變化是,雖然普通員工的收入被調節了,但是高管的收入還是在增加的(模仿企業,差距拉大)。

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階層和知識精英的收入倒是一直在增長的。我認識的一個信息中心主任(元年的時候快10萬)是第一批買賽歐車(中國第一輛家庭用車)的。程序員,在05年收入已經蠻高了,五六萬,可能與當時企業普遍開始上馬ERP有關,不曉得現在情況如何。這些都是市場定價的,通過此,可以更好理解社會與經濟。不過這部分不是我的重點,我的重點在於那些和市場定價無關的。

順便需要提一下,市場裡部分商業精英人士的收入,十年來變化其實不大。我有些朋友,十年前,年收入就百萬,現在仍然沒有大變化,而且反而變得更辛苦了。他們中,凡是開工廠的,清晨六點鐘可能就已經到了廠裡(他們都牙疼);凡是搞業務的,那麼可能夜裡12點還在應酬(肝都不太好)。凡是做項目的,槓桿都很大,很大的業務規模很低的淨利率,很大的債務鏈不大的資本金(他們是最操心的)——他們錢變得難賺了,而且,他們的財富明顯是靠長期積累的(也就是說不能停下來),甚至財富上還依靠了房產升值(升值太多的人,就移民了。)。同期相比而言,權貴的錢來的快而容易多了。

四、

表面上看,二個群體在二個時期分別漲了一輪,比較公平,實質卻並不然。這其中,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房地產。由此,演繹出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場景。

有錢人以及中產,以分享經濟發展果實的名義,開始了消費升級,帶動了城市化,而且引起了良性循環,城市化開始加速。資產大幅升值,加速了消費大潮,並帶動再城市化。這些,又直接催生或大力加速了重工業化的發展,更多的高速、鋼鐵、汽油以及所有的重資產投資細項。當然,這又是一種正反饋:更多人致富,更多需求,更多消費,更多投資,更多升值,更顯得繁榮。

我所說的第二類中產,可能近一半來自於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等。以上的循環,使得政府收入暴漲,從而惠及全體擁有「單位」身份的人群;另外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於投資相關行業,和上述循環密切相關。所以到了07年前後,這部分人處於最為「愜意」的時期:坐擁資產升值,現金收入不斷增長,而同期高消費剛起始不久,壓力還不大。

08年後,消費繼續升級,但是他們的收入增長卻開始減緩停滯,於是煩惱有點開始。然而「品質生活」剛剛開始,剎車是不可能的。鑑於總資產動輒有了幾百萬的身價,雖然工資仍然只有那麼一點,生活標準卻只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交際應酬、美容健身、名牌包包、高級眼鏡、單反相機、中級轎車、國外旅遊、鋼琴、小孩海外夏令營、保姆、娛樂、郊遊度假……還有未來的小孩留學、結婚、買房!

現在的情形是:精品百貨買二條稍微中意的裙子,需要5000元,還只能是韓國中檔偏低;酒店自助餐動輒二三百一位;居家稍微外出娛樂活動一下,至少500元;一套單反二萬(只能4.0光圈的佳能鏡頭,2.8的一套要5萬,主機還不是全畫幅。);小孩去美國夏令營二周居然要四萬。

簡單測算下家庭支出情況。家庭日雜(飲食水果物業費水電氣網絡等)三萬;汽車(保險費、郵費、保養維修、停車費、交通罰款等,不含折舊)二萬;小孩二萬;人情(含孝敬父母)一萬;旅遊二萬(三口之家,一年一次長途,二次短途。)——以上已經十萬,沒買保險,沒請保姆,沒叫清潔工,而且萬事太平,給雙方父母的錢也僅僅是意思一下。

第一項的三萬,簡直是不能再少了:物業水電等固定雜費接近一萬;如果大家都喝牛奶,那麼僅牛奶費就得五千;來點七七八八營養品(比如安利蛋白粉之類),又得五千;水果不能沒有,對吧?那麼即使一律不買高級時令水果或進口水果,蘋果最便宜,每人一天只一個蘋果,那一年也得好幾千。還沒醬米油鹽菜呢。

早餐再不能給孩子吃泡飯了對吧?自己動手弄三明治,全家其樂融融地「內容」一把,成本其實也很高:一個煎土雞蛋、一條培根、二片吐司、一杯牛奶、抹點醬汁、一點水果——這樣一份就要接近十元。面包還不能是面包新語的,那東西50元對付不了二頓。換點內容也很貴,灣仔的水餃,龍鳳的包子……所以,即使已經算中產家庭,大部分情況下,似乎大人和小孩的營養標準還相差很大:並沒有早晚牛奶、並沒有定量水果,早餐偶爾是泡飯加醬豆腐或榨菜。

稍微搞點生活內容當然是必須的。飛利浦的空氣炸鍋不錯,買一個吧,小孩子很喜歡,沒問題。菜博很熱,學點烘焙吧,這可不得了,材料和模具沒完沒了。如果情趣至此,那麼家中物品都得升級:一套碗具幾千;廚房收納物件都用特百惠也得幾千;鍋和刀具是肯定要升級了,買個便宜的雙立人套裝吧,不含高壓鍋(以後有錢另買fissler);家裡藏點好酒?簡直是必須的。

女方的消費:基本上服裝鞋帽、包包、眼鏡類需要二萬;化妝品面膜美容健身按摩需要二萬;男方的消費:交際應酬、煙酒棋牌加起來小算二萬吧(與女方相比,自動低一半,有利於家庭團結,男方實際超出部分,請自行以外快解決)。——到現在為止,沒有考慮購買蘋果三星的費用,沒有考慮移動互聯時代的手機網費,沒有考慮洗衣機冰箱電視機家用電腦的更新費用,沒有考慮家庭外出看電影溜真冰郊遊下館子……光最後一項,好歹一年要一二萬吧?

以寧波這樣的區域,一個家庭15萬(妻子是東錢湖管委會的老資格,丈夫是技術監督局的骨幹,這樣的的一個家庭,合計收入勉強才能是這個數字),在上述費用各項都打折的情況下,仍然幾乎不會有積蓄,那麼又有多少中產家庭可以達到呢?誰又不得不窮其心機呢?

我們且來看看他們是怎麼維持的:要麼有點投資(炒房、炒股、打新股,以及五花八門的……);要麼幹點私活撈點有點外快(典型的是老師做家教,麻醉醫生去美容院兼職,有點路數的人開個小公司小店啥的);要麼拿點灰色收入(比如稅務局的辦公桌上,在重大節假日,全是購物卡。這樣的實權部門很典型,也不少。他們沒有大權力,補貼家用就指望小孝敬了。);甚至還有很多搞高利貸的,反正各顯神通。

我一次去汽車年檢,看到一個檢測員忙裡偷閒在看股票行情,搭訕了句:「行情如何?」他緩了一會,冒出一句「靠這點工資,還不得餓死啊」。驚愕之餘,我由是開始稍作留意。日後發現一個「典型」例子,這裡稍作描述:

丈夫是某部的一個幹事,妻子是小學老師。他可能是大院裡最「活絡」的人,基本不通本職業務,頭腦中只充滿「經營」,晚上要趕數場應酬,認識不少的「老闆」、「行長」和「權臣」。他的生財之道包括:介紹貸款、過橋資金拆借、工程中介、項目轉包……我必須說明一點,他只是個科員,並無背景,純粹是「自我奮鬥」才開拓出有關「道路」的。現在,那位小學老師開著寶馬X1。記得他和我說過一句話:「不給老婆買好一點的車,容易出軌」。

如果說,次貸危機讓國人知道了高槓桿,那麼,中國中產的槓桿可能是美國人的十倍。我所認識的中產,不論是政府的、企業、銀行的,都有銀行貸款,貸款收入比大部分都超過十倍。可以統計下銀行貸款中的私人貸款部分,不用多想,這部分基本是苦逼中產所貸,有心人可以去測算一下。

五、

上面僅提到早年買房的中產,沒買房的就更沒治了,這裡不提了。本身,整個有「單位」身份的群體,就一直處於分化狀態。即使如四個一起畢業的年輕人,當年一起打牌的,十多年後,就差別明顯:多房少房是一個因素、是否升職是一種因素、有沒有外快又是一種因素。

這一節,想對「表面上看,二個群體在二個時期分別漲了一輪,比較公平,實質卻並不然。這其中,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房地產。由此,演繹出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場景。」這一段話,再稍作展開。本段與中產話題無關,純屬多餘。

與中產以上的階層相反,底層群體走了另外一條路徑。我以為,即使在工業化初期,有大量勞動力可以用的二元經濟時代,作為一個後進國家,也總是可以避免原始資本主義當年的血腥的。可惜,中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在他們終於工資明顯上漲了,輿論中,卻還是被斷定為「人口紅利」時代結束,他們的工資增長似乎成了經濟發展的一個負面因素:從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到耐克的採購轉去東南亞。顯然,他們的工資增加更像是「被動」的包袱,而不是像另外一個先富群體那樣源於「主動」地享受經濟果實。問題在於,這個國家,至少在目前的層面上,財富只是來源於初級製造,本質上是由經濟要素的損害轉換而來,如土地、環境、低人權,低福利等。可在這樣的一個進程中,讓極小部分先富了起來,獲得了好處,大部分人卻處於底層毫無所得。因此,我雖然也認可「劉易斯」拐點,但是寧願認為,他們是因為「四座大山:養老、醫藥、教育和往房;三條毒蛇:黑蛇(法院),白蛇(醫生),眼鏡蛇(老師) 」壓著,才抗爭性的提升了收入。試問,否則還怎麼過呢?

很多人,包括我本人,也一度幻想,既然十年前的我們也沒大房子和車子,工資也就3萬,和現在的基層勞工差不多,那麼十年後,他們也可以過上較好的生活,這樣需求不是可以接續了嗎?新發展週期還可以再開啟。可惜這幻想實際上難以實現:不光他們現在的收入上漲更多的屬於「被動」,實質上就是一種「下跌」,他們根本沒有好起來過,反而被邊緣化了,而且現在就連這種名義上的「上漲」也已經結束了。

六、

我需要提醒的是:房價上升這件事,在索羅斯看來是個「反射」,房價不會永遠上漲,也會有大幅回落的時候;投資不會經常獲利,也可能大幅縮水。

我以為:最終,中產們的收入應該根本性地由效率決定,而不是像現狀,多數一邊依賴體制分配,一邊忙於搞額外收入,這些顯然表現了社會的畸形。提升效率和創新是唯一出路,實現這一點卻並非順途。

未來的消費增量,主要將寄望於50%的勞工群體的生活改善,和第一類中產的規模擴大和地位提升。如果政治改革或經濟轉型做得好,勞工群體將會慢慢的分化,留下一半,變成生活還不錯的「勞工階層」,然後其餘一半升成「中產下」,甚至還有一部分變成「中產上」。那麼,只要這個趨勢能顯現,經濟仍將充滿希望。

但如果這50%相對被邊緣化的群體,和30%的絕對被邊緣群體,不能有效的改變他們的狀態,那麼社會總需求大致就見頂了;如果現有的中產階級,仍然是老樣子,那麼現有的消費也將可能面臨萎縮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90

房租和房價若干計算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217738
廢話少說。

一、

可樂兄原話如下:

「我假定房租房租每年上漲17%,直到房租收益率達到6%,而房價增速下降到4%(潛在的通貨膨脹率),成為一個穩定狀態。進入穩定狀態後,房價和房租都將以4%的增速增長。

當前的房租收益率差不多是2%,從2%到6%,增長了2倍,按照17%,需要8年時間。而8年後房價累計上漲了63%,復合增速6.3%。

我很疑惑長達8年的17%、6.3%的租金和房價增速是否可以實現,從而支撐起房產的淨現值。」

對於這表格,可樂兄的自己也表達了疑惑,我想是有道理的。
查看原圖
我的房租相關言論如下:

「當然,我剛才的計算沒有考慮房租。唉,我極為討厭房租,因為好幾個家人被收房租麻煩著,我即使旁觀著也覺得麻煩。我仔細看你的測算表,似乎第八年的時候,房租就漲5倍了:從二萬漲到十萬。我怎麼覺得未來五年有可能房租一分錢都不會上漲呢?當然我的說法肯定偏激了。但是現在北京100萬的房子,估計也就地段不好的30平方的一個公寓,八年後,租金可能到十萬?我想這個表肯定偏激了。

換套房子,北京現在120平米的房子,現值500萬,夠一家三口住。按照表格,八年後,變成800萬,房租是50萬。我猜想,如果是這樣,大多數擁有自住房的人家,就搬離北京去三亞得了,僅僅收房租,不用工作,也可以在三亞用度有餘。不,去美國,10萬美元在美國是一戶中產的年收入。

還是倒過來算吧。

對於房租,我覺得,一個合理的未來是這樣的:一個中產家庭,八年後,年收入達到六七十萬(即現在20萬,八年後實際收入翻番,變成40萬,考慮通脹因素,達到60~70萬。)。然後,房租是收入的30%,大概20萬,這樣比較正常。因為一個正常的以中產階級為主,經濟需要內需消費拉動的國家,房租高於30%是不可想像的。在美國25%的收入用於居住,足以把房子以按揭的方式買下來了。在日本,看1996年到2006年間的統計顯示,住房加上水電氣在一起的費用,不到支出的25%。

而這樣的家庭,在中國北京,應該有能力租或買120平方的的房子(高層裡,實際面積也就90平方)。八年後,20萬的租金對應6%的預期出租收益率,靠,只有330萬,跌了!那麼4%吧,仍然是500萬!現在,你是希望出租收益率高好呢,還是低好?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扣除20%,恐怕肉痛的。」

二、

我真心希望中國,尤其是北京的房價不要跌。這二天王石說:「這是一個泡沫,非常危險,甚至是個「災難」 ,我相信最高領導層有智慧來解決這點。希望如此,但存在不確定性。」

我真心希望,未來十年新產生的M2能夠不流入房地產,而都進入實體領域,然後社會生產率能快速提高,人們收入能實際翻番。這樣情況要是能發生,我想王石擔心的問題會基本解決。所以,我假設了幾個條件:

1、一個中產家庭,十年內,年收入達到六七十萬。即從現在20萬,十年後實際收入翻番,變成40萬,考慮通脹因素,達到60~70萬。

2、該中產家庭有條件租一個120平方米的房子,同時房租佔家庭收入是30%。該房子目前的價格是500萬,房租是2%,即10萬。十年後,房租變成20萬。

3、房租收入從現在的2%,上漲到十年後的4%。

由此做一個新的表格:
查看原圖
由於我設置了房租在十年內收益率翻番,同時,也設置好房租房租的絕對值從十萬上升到20萬,所以剛剛好,資產價格保持恆定。這樣的表格意義不大。

如果要對表格做出改變,唯有變動二個因子:十年後到底適合多少租金?十年後到底可以有多少出租收益率。由此我再做一個表格:
查看原圖
中間的數字就是用「房租/出租收益率」計算出來十年後的房價。

幾乎可以確定,十年後,一套120平方米的高層,實際面積僅有90左右的三居室,剛剛適合三口之家居住,一戶中產家庭可以拿出的天文租金是50萬,我前面說過,如果能有50萬租金,有產家庭可以拿著租金不用工作環球旅遊去了,而未來十年,租金收益率達到6.5%,可能也是極致。

所以,這個表格大致可以覆蓋未來房價的可能性。可樂兄可以自行取用。然後在計算一下總收益率。我就不做這個工作了。

還有一種房價的算法是。用收入的25%到30%,去購買房屋,因為一個成熟的市場,房地產商的廣告是簡單的一句話「買房吧,比租房划算。」這計算比較簡單,這裡免了。

三、

有些人希望我用香港的來比較。我幾年前在香港有做過幾次出租車,我極為喜歡打聽房價,而該司機居然剛置房,他相當有興致,所以聊了一會。具體數據和意義已經有些忘了,因為房價和區位和品質息息相關,我在這裡也描述不清楚。他指著遠處某一樓盤說,那大概8萬一平方,最後又說,在臨近深圳的地方,房價和深圳接近。

我隨便拿此一說吧,因為我沒真的想用香港的房價來比較。香港只是個半島,新加坡只是個城,人口密度是非常高的,而且地理意義特殊,本身經濟也發達。北京,據我所知,離開金融街100公里的外圍,本地人的工資月薪可能僅有二三千,其實是個非常窮的地方,比寧波的郊區農村差遠了。北京的房價無非是「外地精英移民」或「外地資本」推起來的。

同時我以為,中國去和日本、韓國比較,已經是比較的極限,因為他們的密度比中國還高。單核香港新加坡比較,實在是有些離譜了。畢竟中國是個大陸,是個有960萬平方米的國家。和美國比較可能有些不當,但是中國總歸是個大陸,無非現在地區差別比較大而已。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這樣的:除非是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有限的高級生產要素集中於北京,那麼北京的房價是可以暫時特殊的。但是如果經濟繼續大發展,那麼高級生產要素就會普及,現在這樣的特殊階段就會過去。美國的很多小鎮小城,駐有很多大公司的分部,也甚至可以成為企業總部。如果長沙未來有個巴菲特,每年也開年會,長沙的房價也不一定就此飆升,對吧?我猜想,反而應該是北京的房價下降。雖然那時候北京房價還是比長沙高,畢竟房價裡包含了北京的綜合品質,但永遠不會達到「北京的一戶三口之家,不用工作,就可以用120平方米的租金所得去環球旅遊」。

有人說,房價是由最有錢的人決定的,那麼房租應該是沒那麼有錢的人確定的。可樂兄,用房租作為長期考量,就彷彿股票的未來股息和現金流一樣,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做的二個表格,供可樂兄參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3

人口相關主題討論——現實理解系列之三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187575
1、人口出生圖:
查看原圖
原圖:http://wenku.baidu.com/view/00f717f9fab069dc50220199.html

2、關於中國人口的數據,不同出處不一樣。比如易富賢引用的數據,來自於另一個版本。http://www.cfbang.com/article/100003/13286/

3、按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簡單平均一下,可以得出:0-14歲人口平均每年為1483萬人;15到59歲人口平均每年是2088萬;60到65歲平均每年是1176萬人;

4、總體來看,不論是哪個數據,都大致顯示了不同時期在人口出生的情況。比如從1945年後,人口出生開始慢慢爬升,歷史性的突破了1000萬人。到了66年前後,到達2000萬以上的最高區位,直到1970年開始初步計劃生育。之後,由於基數,在嚴格計劃生育的情況下又來了一波生育潮,最高區位再次達到二千萬上方。到了1990年前後開始下降。以人口普查數據,1996年後的年均人口是1483萬人;1951年到1996年的年平均人口是2088萬人;而1946年到1951年前的年均人口是1176萬,1946年前出生的年均不到1000萬。

5、本文採信的圖,基本符合人口普查的數據,下文主要就此圖做分析。不過易富賢的圖,為方便計,也將做不同程度引用。因為本文主要是定性分析,無意於在數據上做嚴謹考證。總體說來,易富賢的數據更嚴峻,尤其是對近十年的出生數據的採信上。另外易富賢的數據比較平滑,從1995年的1800萬,經過五年的下滑,到2003年大致是1400萬,保持了十年。而本圖從1995年總體保持了1600萬的平穩情況,只是在1999前後出現一個波谷1150萬。但是,二者的數據平均起來,近15年的情況應該都接近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二部分  基礎推論

6、從圖明顯可以看出,在過去40年的期間裡,新生人口有明顯的週期波動。最早的一個低點是1976年,最高點則是1990年,而最近十年,平衡在1600萬左右。

7、中國的計劃生育,始於1971年,開始政策較鬆,到1976年開始嚴格限制三胎,到1980年全面施行和現行類似的政策:限制二胎。近幾年,雙獨放開,但生育率沒有明顯上升。

8、從1976年到1990年,在政策日嚴的情況下,出生人口仍然上行,是因為上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潮,是在建國後。二十幾年後,這一批人開始進入生育週期,導致出現最後一個峰值。而1999年,出生人口低至如此歷史低點,則又是因為1970年到1978年這十年裡,是一段人口出生的顯著下滑期。

9、1990年出生的人口,到今年是23週歲,整體剛進入生育年齡。假設一胎的生育年齡(都為平均值),農村是23週歲,城市是26週歲,生育二胎的年齡,農村是25週歲,城市為30週歲,那麼我們可以簡略的把23週歲到30週歲當成生育分佈主區間,其中高點可能密集於26歲前後。按這樣的假設,那麼在現有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未來二三年的新生人口還將繼續增加。

10、考慮到生育政策幾年前已經初步放鬆,即雙獨可以生二胎;加上現在經濟情況改善後,違規二胎現象抬頭;再加上時代原因,生育年齡後靠——那麼三者合力下,這個時間點或許還能稍微推後,比如2016年到2017年才是這一波新生人口高峰值。

11、2006年(1584萬)開始到09年的四年裡,新生人口逐年微弱增加,到2011年,新的數據是1615萬,2012年龍寶寶的數據尚未出來,也有可能突破1700萬。未來三年,如果繼續增加,或許可能到在2017年峰值突破1800萬。

12、假設政策繼續保持不變,那麼可以料想的是:2017年後,育齡婦女人口總量將在之後十年裡快速下降,2027年左右達到最低值。

13、不過,易富賢的圖顯示,20—29歲的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已經在2011年見頂,並將在2015年快速下滑。結合她們的出生情況,基於時代考慮,如果把20—29歲改為23週歲到32週歲,因為1977年到1987年,人口出生是明顯增長的,那麼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在2014年見頂,開始緩慢下滑,並在2018年開始急劇下滑。
查看原圖
14、另一張易富賢的圖顯示,中國的出生人口,在1987年見頂後,經歷了一個快速下滑的過程,15年內,從2400萬,下滑到1400多萬,這個低水平已經保持多年。不過2010年至今,應該是一個上升期,近幾年,大概是最後一個嬰兒潮。
查看原圖
15、新生人口方面,目前看起來政策放寬是指日可待,估計是頂多三四年時間。因為如果不放開,到2015年後就會開始緩慢下降,之後很快還會加速下降,直到2027年前後,新生人口估計將下降到1000萬以下,而如果三四年後放開二胎,那麼頂多的峰值可以到1700萬,遠期還可能穩定保持在1500萬。(過去15年區間裡平均出生約1500萬,即大概750萬女性,十年後,她們逐步進入生育年齡,即便每人都生二個,新生人口也不會超過1500萬,而人均二個是美國的生育率。經濟較好的國家裡,現實中不太會超過這個數。)

16、有個專用名詞叫「total fertility rate 」,總和生育率,正常的數值需要2.1才可以保持國家民族的人口活力。所以,按現有人口總量,如果放開生育政策,那麼新生人口將是恐怖的3000萬。就像美國人口三個億,每年的新生人口是600萬。但實際上並不會如此。因為經過30年的政策,我國的人口結構已經不合理。0~23區間的平均人口大約1500萬,23~43之間的平均人口大約2300萬,差了50%。後者是正在生育和剛剛生育過的群體,前者是未來的生育群體。簡單目測就可以知道情勢之變化。

17、如果按未來幾年的新生平均量1700萬,再考慮計劃生育正常改變後,未來平衡在1500萬,那麼保持N年,未來中國的人口也將下降到八九個億。所以,政策不變是不可能的,不變會降到6億。

18、由於即使政策改變,這樣的變局,期間也已然將出現巨多問題,人口問題難以軟著陸。雖然百年後八億人口的中國能活得更好,但是恐怕難以和平順利的熬到那一天。所以,早改變,早有利。

19、綜合來看,從2013年到2017年間,全面放開二胎是必將出台的,到2017年後,限制可能全面取消,甚至變為鼓勵三胎(雪球聲望最高的巴菲特和芒格各有多少個小孩?)。因為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勉力保證1500萬,而中國上佳的選擇是未來能達到1500~2000萬的區間。這樣中國的人口遠景總量,可以達到10~12億左右,是一個軟著陸的下降。

20、問題只是:時機會如何拿捏選擇。鑑於新班子剛上台,急忙放開似乎不太現實,而且這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政策,完全可以放在一個更為合適的時機來用。假設未來二年內,經濟是可能處於下行趨勢的,那麼,當經濟表現很糟糕,國民信心極差的時候出台,會有極佳的效用。最近一年裡,由於經濟剛剛經過調控,進入一個軟著陸狀態,從經濟的角度,完全沒有理由現在出台政策。

21、而且,從新政府的調調看,改革貌似一個取向,而改革必然要暴露出很多負面的情況;同時,經濟轉型又會帶來增長的壓力。所以如果積極改革,那麼在經濟層面就肯定會有代價,如此在二三年左右的時間裡,或許會出現俱佳的時機:人口角度和經濟角度。

第三部分: 投資相關

22、從中國計劃生育的國情下,可以把人口情況分化三部分,一部分是70年前,一部分是70後,一部分是90年後。7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43歲;9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23週歲。因此,把中國的人群分為:43週歲以上、23~43週歲,以及23週歲以下。

23、從房地產的角度,需求主要來自於二塊;23週歲以上的存量人群的改善型居住,以及23週歲以下增量人群的婚房需求。從汽車需求來看,也可以分為23週歲以下的增量群體,和23週歲以上的存量群體。

24、從人口普查的人口情況看,23週歲以下的群體,年均數量將是1500萬。而23週歲到43週歲的群體,年均大致是2300萬。20年後,現在現在43歲以上的人群將完全退休,屆時,工作人群就是目前的23週歲以下群體,和23~43週歲群體。那時總工作人口是1500*23+2300*17,即7.13億人,比現在大約少1.7億人;退休人口是3.5億人,比現在多近2億人。23週歲以下,大約是3.5億人,平平過。屆時,總人口已經有所下降。

25、從工作人口看,假設平均20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那麼從圖看,1952年到1958年,年均人口1700多萬,現在剛進入退休階段,將持續七年。而1992年到1999年,年輕人逐漸接班,但是平均僅有1600萬。這意味著自今年開始,這個國家已不復有就業壓力,工作人口將開始自然減少。十年後,每年更將減少一千萬。

26、之所以要這樣分,是因為,按照總量人口來評估未來消費是不妥當的。只要存量人群的消費需求改善到一定程度,增長乏力以後,那麼增量是非常有限的,難以指望。所以,中國不僅存在社會結構方面的挑戰,人口政策造成的影響同樣深遠。

27、20年後的消費情況比較容易預測。美國人大約3億人,每年新增人口600萬。我們每年新增1500萬,大約是其2.5倍。美國現在每年房屋新造大約600萬套,汽車消費大約1200萬,電視需求是4000萬台。所以,即使假設中國20年後,也有類似消費能力,那麼中國的需求將是1.5千萬套房子、3000萬輛汽車和1億台電視。從去年看,房地產已經達到類似的等級水平,汽車則在如此最美好的前景下還有總量翻番的潛力(3.5%的年均增長),電視也頂多翻番水平(電視另有產品升級這一特殊情況,存量的CRT還有4億台需要更換。)。如果考慮到存量人口比重大於美國,那麼還可以稍微更樂觀些。但更遠期,完全是可以參考美國的。

28、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在20年內解決,那麼遠景會非常黯淡(百年後另論),屆時,不但工作人口大大減少,養老壓力翻番以上,整個內需也已經沒有潛力可以挖,那個時候,在發展最為樂觀的情況下,也幾乎一切投資都已經見頂了。所以關鍵的問題是,近20年內情況會怎樣。

29、看看汽車的情況。目前70前的群體,社會地位已經完全固化;70後到90前,也基本定型或半定型;90後剛開始工作。第一個群體有條件有必要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第二個群體情況類似,唯一有差別的,是其中的最年輕一小部分,才剛開始買車。第三個群體是未來增量。現在的問題是第二個群體90前的小部分年輕人,和第三個群體9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增量需求可以頂得上原先龐大群體的集體消費升級麼?

30、在過去十年的購車潮中,龐大群體集中地開始了消費升級,其年齡區間,大致是25到60歲,這個群體人口超過7個億。在過去十年中,家用汽車的社會存量,從幾百萬輛,增加到接近一億輛。以最近二三年的家用汽車1500萬輛的年增量看,再有六七年,在年銷量不再增長的情況下,家用汽車社會存量也會增加到接近2億輛。問題是,如果是這樣,只要再有六七年,整個社會接近1/2的家庭(假設全社會4.5億家庭)將擁有汽車,這顯然有些過於樂觀。如果還要高增長,有些難以想像。還有一個問題是,一旦25到60歲的區間人群已經基本完成汽車購買,那麼新增人群的基數數量將非常有限,1500萬新人,頂多只能年新增50%(城市化比例)*50%(組成家庭)*30%(假設有條件購買)的數量,即112萬輛,幾乎是杯水車薪,只有上個月銷量的6%。

31、接上面的話題。寧波去年汽車消費下降,購置稅和購車數雙雙下降,或許正是此原因所致。成熟年齡的人群,由於社會固化的原因,有條件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而新增年輕人的數量又非常少。換言之,最近一二年的汽車銷量,來自於:較好條件家庭的第一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二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一輛車舊車更換、基數擴大(商販、技術藍領等)、新增人群(年輕人)等。一旦前三類得到基本滿足,那麼後二類的需求量肯定難以跟上,中間將出現非常明顯的斷層。因為基數擴大,依賴於社會的橄欖型轉型。除非「擴大」這一情況因政策出現加速現象,否則,難以寄望大成氣候。

32、可以繼續觀察寧波的汽車銷量。如果這個觀察有效,那麼其他地區(中部、西部)很快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大家想當然的會以為,總量觀察或人均數國際比較的角度,汽車業的遠景應該是好的,但是,由於中國特有的二個因素,即二極分化加計劃生育,可能導致實際上並不樂觀。也就是說,可能不但未來增長看不到,還可能出現下降。而這下降並不是來自於經濟不景氣,卻是來源於中國特色。我們要認清的是:是中國二個特色使得車輛銷量下降,導致經濟不景氣,而不是經濟不景氣導致了汽車銷量下降。

33、房地產的情況,在需求人群的分析上,和汽車非常類似,但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和汽車相比,房地產還有另外二個屬性:1、投機囤房比較嚴重,這意味這社會庫存比較大,汽車絕無投機現象存在(閒置也是極少的,一般會轉入舊車市場。),即汽車銷量肯定真實,而房產銷量在過去並不一定真實,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轉為社會庫存;2、房價在過去十年漲了十倍,而汽車價格是下降的,所以住房的需求擴大的可能性是和汽車相反的。

34、中國的房地產,在過去三四年,新開工面積驚人,2011年達到19億平方,2012達到17.7億平方,其中住宅算2/3略多,分別算14億和13億。中國已經有200億平方的住宅社會存量,在建住宅面積還有43億平方。按100平方米一套計算,已經有2億套房子,另外在建4300萬套,同時每年的新開工還有1300萬套。http://www.microbell.com/ecodetail_907824.html

35、這是什麼概念?90後1600萬的平均出生人口,理論上,組成家庭只要800萬套房子,按城市化率,只要400萬套,再按其中只有1/3能買得起房子,其實是只需120萬套。所以房地產行業實際上未來幾乎完全仰仗的仍然是成熟年齡群體的居住改善。問題是他們已經改善了十幾年,現在中國已經有2億套住房,外加4300萬在建住房,每年還在以千餘萬套在增加。問題是,中國的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房。

36、所以:城市住房可能現在已足夠,只是投機房很多,閒置著;以及投資房很多,出租著。如果是這樣,那麼,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將比汽車來的更快,也更猛烈。因為他既會有量的調整,也會有價的調整。

37、要麼是:存量住房大多在內地?大多在三四線小城鎮?而沿海中大城市仍然不飽和?但是,像寧波這樣一個地方,其實十年前本地的城市化就已經完成,近十年來靠的都是外地移民,這看一看寧波的人口普查就知道了。所以,跨地區人口流動,未來固然仍然會存在,但必然強度會趨弱,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將急劇下滑,另一方面沿海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對於知識、技能、資本等不是很強的早期移民來說,會呈現越來越被邊緣化的趨勢。所以,逆城市化,或逆區域流動的現象已經在發生了。

38、那麼家電呢?家電也是中國最大的消費支柱之一。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銷量分別是7603萬台、5567萬台、10456萬台、10540萬台;其中內銷分別是5598萬台、3482萬台、5785萬台、4396萬台。大家可以同理測算一下,他們未來的空間。

39、總體來說,無論住房或汽車或家電,由於存量社會向橄欖型的轉型非常困難,以及新增年輕人數量即將急劇減少,這三大產業,在這二個因素下,很可能前路上即將出現需求斷層。

40、所以,或許可以說,我國大宗物資方面的總量經濟時代會即將過去,也或許正在過去,至少,邊際效用方面是成立的。當然,如果中國經濟的未來總量繼續大幅增加,那麼增加的也不一定是住房、汽車、家電了,或許是牛奶、電影和鮮花草地水果。但是,這樣意味著成功轉型,而我們還沒開始這麼做。

41、從下圖看,未來二十年最好的行業是養老院、殯葬業、老年人用藥。1938年出生人口大約900萬,1950年出生人口是1500萬人,後者現在已經63週歲。1963年出生人口是2700萬,他們年齡現在是50歲。中國現在死亡人數剛達100萬,按中國的平均年齡,12年後將增長到1500萬,25年後,將增長到極限的2700萬。
查看原圖
42、最後,從投機的角度,二胎主題或將成為一個熱門。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主題都成為炒作對象,中國人口問題作為世界最大的話題之一,沒有理由不成為炒作熱點。未來的二三年內,在特定的時間窗口(比如二會)等等,可以合適的參與。同時,未來二三年,還是一個難得的嬰兒潮,是最後一個嬰兒潮,雖然總量有限,但畢竟是一個增長期。後者也使得前者的概念炒作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持。

43、當然,純粹的二胎主題,所涉及板塊其實很小,從前面分析可見,真正利好很有限(像「貝因美等等受益於嬰兒潮或屬於二胎概念股」這類報告,其實是標題黨),其實二胎放開這個政策,對整體宏觀層面,尤其是心理層面來說,影響更大。但本文真正的意義,既不在於二胎主題,也不在於未來宏觀判斷,而只是增加現實理解,就和前二篇的《工資篇》類似。如果數據的引述、加工、論證、結論有些粗糙,那應該也無大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04

資產相關話題——現實理解系列之四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266193
一、賓館

十四年前,也即1999年,我剛入行IT的第二年,常隨同廠商出入於寧波的五星級酒店。那個時候,寧波只有一家五星級,南苑飯店(另一家東港也還可以,和喜來登剛合作,但當時還不是五星。)。對於那時的DELL、CISCO、IBM等等來說,最低級別的員工也得住五年級酒店,是一種硬性規定,以示和國內廠家的差別。對年輕的我來說,能「混跡」於這樣的「高檔」場所,大大可以滿足虛榮心。

在1999年,普通的大學生畢業之初的實習期,工資不會超過800元。一個清潔工的月收入大致是600元。直到七年後,2006年上半年,我請了阿姨來協作照顧我兒子,她一週只休息一天,早上八點到來下午五點離開,月薪是800元。第二年漲到900年。而那時候,在南苑飯店睡一個晚上,費用需要大約600元。

今年春節期間,同學路過寧波,入住泛太平洋酒店,邀我去打牌。我發現這家賓館的軟硬件相當好,問房價,才500,有點驚訝。之前,我的確發現酒店有越來越便宜的跡象,但是總還不覺驚訝。回來一查攜程,發現寧波以及周郊,已經有三十幾家五星級酒店,除了有限的幾家大牌價格還稍微高一些外,其他都僅有五六百元的價格,有些還不到,其中包括我開頭說的南苑飯店,於是感慨一下。還看了該集團新建的南苑環球酒店,價格也僅是稍高一些。

寫文字的時候,我又去查了一下,泛太平洋酒店的標間價格較春節有些反彈,而南苑飯店的價格則差不多沒變:主樓豪華房的房價是588,含雙早,另外返55元。我不知道十四年前的南苑飯店是不是存在暴利,但現在顯然可以知道,這個行業如今過得日子很難。如果一個企業,十幾年間,營收不變,而成本上升了數倍,情況會怎樣?

有人告訴過我,搞酒店的是怎麼「資產」運作的:如果2000年的時候花二個億造一個酒店,當然,二個億大部分可能也是貸款的。五年後,當「資產」增值到十個億,於是又可以貸更多的錢。他把這錢繼續擴張,或搞實業多元化,或買銅,或買畫,或買地搞房地產,或繼續建酒店……然後繼續貸款……

的確,1999年後的南苑飯店的名義資產可能漲了十倍,但是其盈利能力,哪怕是名義值,估計也是在下降,那麼它的「資產收益率」?

很多年間,大家不用關心資產收益率,只要資產價格上行,萬事OK。現在,我很好奇的是:如果未來資產升值停滯五到十年,大家該怎樣做生意?資產收益率是不是個大問題?

南苑飯店所在的集團,可能是能力比較強的。所做的「南苑月餅」是寧波最好的月餅品牌,也最早在本土開展經濟連鎖酒店,現在又新投資一家五星級酒店,南苑環球。擴張似乎比較穩健有序。但是,即便如此,南苑環球未來又怎樣提高盈利能力?甚至,能盈利嗎?那麼,別的做的沒那麼好的集團呢?

二、資產運作

說幾個中產們的「資本運作」故事。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不同境遇。

有個「中產」朋友A,三年前衝動了一把,搞了一筆投資,可能就是09年下半年,買了一商舖。這傢伙膽子不小,居然完全空手道:把住房抵押,取得160萬銀行貸款,用這筆錢去付清房款。由於直接按揭,利率一樣都是商業貸款加上浮,考慮首付50%也需要來自抵押,索性直接全部來自抵押,全款付清還可以得到些優惠呢。

空手道,是投資或投機的極致。我不曉得,別的「中產」們是怎麼投資或投機的,在我的身邊,反正他們大多數有「空手道」的情況,只是這個傢伙槓桿高了點。有個玩笑說法是:「資產幾百萬,資金沒幾萬」,吃光用光的他們,那裡有餘錢做大筆投資呢?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他們中很多人似乎都有多套房。

A的商舖前年交付,價格並沒漲。漲不動了,才發現利息成了大問題:8%左右的貸款利息,一年超12萬,付了二年半後,終於可以出租了,租金才4萬(談好每年上漲8%),去年基準利率降了二次,利息還要11萬。不考慮稅費,現在利息已經付出40多萬,未來呢?如果商舖不漲,只要繼續持有,那麼每年得虧出7萬。

朋友去年告知,把住房給賣了,得了235萬(註:抵押時,評估有260萬,過去二年多大約跌了10%。),去還了全部貸款。前幾天聽說又拿餘錢買了套中戶型的精裝修住宅,花了168萬,即將搬進去。這就是結局:本來他們家是嶄新的130平方米的高尚社區,還是學區房,現在搞成100平米的公寓;多了一筆價值160萬的商舖不動產,還有一筆90萬的房貸;現在商舖的租金勉強可以抵過住房的貸款。

我以為,「現金流非常重要」這句話對中產們實在太切中要害了。朋友A考慮到現金流,採取了這個辦法,不失為一個辦法:雖然下降了居住水準,但總體現金流無損,還保留了資產升值的希望。

同學B在08年下半年,用白領通的貸款(銀行推出的針對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純信用貸款),投資了一套120萬的房子,那時經濟危機搞活動,首付只20%,單價8500元。只一年不到,增值了100萬。頓時,他們可以向原來「苦逼」中產的生活告別了:你知道,他們平日裡吃光用光,工作單位受人尊敬,退休後保障豐厚,最大的願望就是來一筆意外之財,解決下中檔車購買或未來小孩出國等等特別事項,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平日積蓄了。

問題是,問題是沒有了斷。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沒有選擇了結,而是在二年後房子交付時,選擇了加倉。「成功」也是一種路徑依賴?他們居然又買了一套房!這次是一套六十萬的單身公寓。這樣他們一共投資了二套房,成本合計180萬。

他們把原來自有的房子抵押,貸款了150萬,扣除首付外,餘錢還用於打新股。據說前二年運氣奇好無比,靠打新股扣除利息,還賺了十幾萬。莫非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們加大了槓桿?另外可能的一個原因是,由於08年投資的一套房子,使用了較大比例的公積金,且當時商業貸款也有低折扣,所以,抵押貸款的利息遠遠低於我朋友A。不過,我猜想,更為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單位裡的人都在投資房子,他們不樂意成為「說家裡只有一套房的人」。

現在,他們仍然拿著那二套房,是一戶「家裡有三套房的人」,很酷。

我的評價是:好事多磨呀,如果100萬拿到手,換一個長江電力買買,收收分紅,不是挺好麼?現在又變成持久戰了,未來結果誰知道呢?——本來120萬的房子,一度變成220萬,又去買了60萬的公寓,市場總價變成280萬,後來跌去了10%,只有250萬了,中間還支付了五年的利息。畢竟180萬的利息,雖然前一套資金成本便宜,後一套總是高的,而且首付部分由於來自於抵押,肯定也是高的,那每年怎麼也要超過10萬了。雖說單位的公積金還算高,二個人加起來有3萬,不用也閒著;房租二套加起來有5萬,如果租客穩定,每年只要貼進2萬以上即可——問題是公積金即使沒拿出來,也是你的錢啊;而且收二套房的房租,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情!還有,如果打新股賺的錢不夠利息了呢?最後,如果房價繼續不漲五年呢?那資金鏈可能就要斷了,畢竟按揭是要還本金的。

還有,出租畢竟還有裝修的折舊成本。今天,還得加一句:需要支付20%個稅了,不是又?

你們看,A和B在07年後投資房產,二位只差了一年出手,A命運已經分曉,B還在周旋。對於07年後的房產投資者,B還算是幸運者,如果09年後出手,結局都類同與A。

三、生意

A、有位同學的表哥,從事廢銅生意,家族經營於此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他們從國外進口廢銅,然後冶煉成粗銅。獲利一部分來自於差價,一部分來自於升值——至少一度如此。

同學結婚時,我和他都是工作者,在攝影師所在的頭車裡服務,他開車。我問及銅生意,他說:「人家拿地,我家拿銅」。大致的意思是,他們平時進貨多出貨少,或者高價時多賣一點,不景氣年份少賣一點,經過那麼多年努力,現在囤了五千噸的庫存,這便是他主要資產之所在。

B、我做IT時,公司營業場所的房東其實是個古玩生意人,他可能已經在寧波小有名氣,三天二頭有下線給他貨色,偶爾他也去拍賣會。我當時剛工作不久,他似乎挺喜歡我,遊說我改行跟他學,經常給我看他收購的寶貝,有時是一塊石頭,有時是一件家具,有時是字畫,然後解說這個可以賺多少,那個又已經增值了多少。可惜我毫無頭腦,居然不為所動。

在他那特大的辦公室,幾乎變成倉庫,他是那種幾乎只進不出的收貨人。整棟樓的租金所得,他都用來收購古玩。我不曉得現在的他怎樣了,由於我從業多變故,後來並無聯繫。我相信,他可能是過去十多年,資產升值最大的得益者之一。二年前,我去北京玩,第一項就是去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看看。馬未如今都已經不講錢了吧?

C、某集團是寧波的一個有名的企業,現在也有一家上市公司。當然,上市公司僅是這個集團的部分業務。這家公司還有一個業務是房地產。

十年來,這個集團的業務並沒有大的進展,電表還是主力業務,空調業務老樣子,汽車業務曇花一現。但是這個老闆顯然在房地產方面很有想法。他原是個很普通的企業,把企業先從僻壤鄉下遷進城,一開始在城南搞了個很大的園區,這個園區的弱電工程完工於二千年。幾年後,竟要搬遷了,因為廠區所在地塊被大開發了。於是,2003年開始在10公里外又圈了塊更大的地,開始建設新廠區。05年開始,老廠區就分期被開發成小區。幾年過去,現在新廠區又可以開發小區了,如果房地產行業景氣的話。

我之所以沒有說名字,是因為這樣的公司很普遍。似乎寧波僅有一家有名頭的企業沒有幹過這種事,那就是韻聲。傳說,區裡也有意授惠與他,這也是能增強企業實力的對吧。尤其是近五年,每個區裡開始了集中大提升,搞各種區域躍進,邀請區裡或市裡的龍頭企業,幾乎以獎勵的方式給予地塊,讓他們造大樓,以快速成就CBD、廣場、商務區等。(這讓我想起鵝城,大戶領頭捐稅,小戶跟隨。)

但是竺韻德說:「生產企業去搞房地產嘛,就像女人做小姐……」。不知真假。

這裡說的幾個生意,他們都是好好做生意的。A囤積的銅,無需利息,但是社會上有大量資金投資於金屬?B做的古玩,來自於大樓的房租,而且十多年前,古玩多便宜!他又多專業!但是現在,社會資金有多少在參與從字畫到玉石到紅木?C雖然也做房地產,但是主業還是好好的在進行的,至少不明顯耽誤。而現在,社會上又有多少資金因追逐投機而牽連了主業?

四、利率

至少在06年,銀行在開展零售業務時,還是需要開拓的。似乎就是那個時候,招商銀行擁有號稱「零售銀行」的前景。或許也因為此,其他各行也都在開展。比如寧波銀行,到處發展「白領通」,一種針對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純信用貸款,額度為30萬。還有一檔是針對更高級幹部的金卡,額度是50萬,利率是基準下浮10%。甚至交通銀行也拓展個貸業務,06年曾給我授信70萬,為期五年,利率下浮10%,需要抵押物業,每年還一次即可。

那段時間,我一個銀監局的朋友,做了四五家銀行的卡,純信用貸款就搞了二百萬。可惜他分析來去,認為未來應該是商業地產有前途,投資了不少寫字樓。從事後看,雖然也略有上漲,但折騰好幾年,收穫甚微。因為寧波的寫字樓價格的漲幅大大低於住宅。

記不清什麼時候,寧波銀行取消了金卡,也就是說原來依靠親朋好友拉來的高端客戶都不要了;同時所有的個貸,利率都要上浮30%,不僅如此,還需要貢獻:「買基金或拉存款」。我2011年在交行的授信到期後,自然也沒有問能不能接續,自知多餘。我還知道工行近二年也一樣給個貸上浮30%,只是合約規定沒有那麼高,但需要你一次性支付一大筆手續費,以中間業務收入記賬。——其實,說白了,現在銀行業績上根本不需要個貸,寧波的興業銀行貸給政府平台都可以做到10%左右的利率,還有什麼錢比這個好賺?業績增長和獎金也只能這樣去得到啊!

那麼,現在和06年,到底在利率上有什麼差別?看上去,基準利率幾乎沒變,但是實際上,貸款成本卻高了非常多。

以五年期6.55%的利率計,在06年你買房子,商業貸款部分可以打七折,幾乎和公積金差不多,才4.59%。但現在如果你投資,假設資金來自於銀行抵押貸款,那麼利率大概要8%強,也就是說差異是3.5%。

對於現在動輒二百萬的房子來說,資金成本每年的差異,居然會達到7萬元。如果房子價格十年不漲(主要是考慮到已經三年沒漲了,所以設十年),那麼不考慮利滾利的情況下,資金總成本也將是160萬(8%計),同樣的計算下,和06年投資房產相比,資金成本高出70萬。這樣的成本是非常恐怖的。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中小企業來說,其貸款成本更高,房地產相關企業就不要提了。一般來說,來自信託的利率,最少大概是12%;來自民間的,大概至少需要18%;就算來自銀行的,一年期貸款,也不會低於8%。

現在,銀行的貸款餘額大概是63萬億,以8%計息;影子銀行不知怎樣計算,據說有三五十億,其中信託管理資產是7萬億,以12%計息;民間貸款不知有多少——但我猜想全社會的利息成本一年可能要接近十萬億,估計大錯不會有。這筆錢,接近中國政府總收入,也接近GDP的20%,是居民總收入的一半。

早年投資房子,還有很大的槓槓,首付20%即是五倍槓槓。另外,稅負與年限規定等等事項都沒有。現在,槓桿也就二三倍,而年限設定與稅負方面的要求還高了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住房投資,基本上成為有閒錢家庭的「沒有出路的出路」。誠如我一個親戚所說,房價,十年內後,二十年後,總會漲的吧?

唉,要這麼說,你存銀行定期每年5%,利滾利,十年也能增長63%,二十年增長165%。何必博房價呢?

五、經營

過去十年,即2000年到2010年,大致是少有的經營甜蜜期:只要你從事的生意,和資產相關,那麼資產越多,槓桿越大,你只要不太傻,不太狂,不亂來,總體的結果肯定是好的,即使業務結束,一清算,資產也漲了很多倍。在這樣的局面下,更有一大利好,那就是,98年到2008年,勞工的工資還幾乎沒有上漲。

而現在,我們看一個例子,招商證券在福耀玻璃的一個研報中提到:

「公司近年來人工支出不斷升高,增速明顯超過收入水平。2008 年,公司人工支出佔比為6.1%,到2012 年Q3 季度佔比已升至11.5%。公司員工人均薪酬2009-2011 年均保持15%-20%的高增長水平,而同期公司人均產出增速在-3%-5%的區間」

不僅如此,未來對企業來說,除了工資成本在上升,土地、環保、法律以及研發等方面的開支都要增加。研發是很明顯的一點,現在都是基礎產能過剩的時代,不依靠技術進步,就只能靠價格戰來生存,而要擺脫初級競爭,就必須加大研發。

所以,過去三年,股市為什麼會熊,這些肯定都是原因:資產價格不漲,利率很高,勞工工資以及其他開支明顯上漲。那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會改變呢?

如果未來六七年,資產價格不漲,名義價格也不漲,會怎樣?這不好回答。

換一個問法。讓資產價格這麼高著,利率也這麼高著,接著,每個利益方的收入怎麼提高?

現在的房租收益率只有2%,怎麼提高到5%去?如果提高,那承租的商店要成倍的增加收益才能支付租金,承租的打工者又怎樣倍增收入?僱傭這些打工者的企業又怎樣提高收益率?這不好回答,有人說,自然會提高的,你不用管。

那我接著問:南苑飯店的利潤未來五年怎麼提高?擴張中的貸款利息怎麼還清?鋼鐵、化工、造紙、有色冶煉、建材、金屬製品、鐵礦石、船廠、航運等等行業,他們的收益怎麼提高?重資產業務的建設或營運有很高的負債率,怎麼還清?我看現在可能煤老闆也日子不好過了,如果形形色色的老闆們,都受累於資產滯漲,主營業務都微利或虧損,那麼消費怎麼辦?

我的一個做外貿的朋友,六七年前去搞了一個五金工廠,當時他覺得這是做外貿的出路,同時也為閒錢做一筆實物投資。現在,按他所說,這個工廠從三百萬,增值到近千萬,只要出租,都可以拿到30萬,而他現在每天起早貪黑的讓他每天牙疼著管理工廠,也只能賺50萬。問題是,這些訂單都來自於自己,他如果把訂單交給別人去生產,也就少賺50萬,且其中30萬可以是租金。也就是說,他增加的工作量只為他多賺了20萬。順便提一下,他下面的一般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月薪也就不到三千元。

這就是一個五金加工廠如今的盈利能力。我想問,這樣的工廠有什麼出路?他下面的工人怎樣收入倍增?

到底要不要去產能?到處都是增長的商舖、寫字樓、小區、工廠,在現在這樣的產能增長下,經營又怎樣好起來?現在確實每個產業都開始集中度提升了,但是,從全局看,還有個漫長的過程。

究竟怎樣提高生產率?基本金屬、基礎化工、金屬製品這些的毛利率越來越低,如果企業們大多數的錢去買資產去支付利息,如果中產們忙於弄投資搞外快以維繫品質生活,那麼效率又怎樣提高呢?

我看,唯一的可能性是求助玉皇大帝,讓中國一夜之間後生產率翻番,那麼一切問題就可以解決。假設生產率翻番需要六七年,那麼,期間的「經營」只能經歷痛楚。

六、圖

曾經,有著一張圖來到我面前(92年到07年):
查看原圖
不過,現在又有另一張圖。這圖沒有近幾年的數據,但是可以加上去:201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是36萬億。和94年相比,增長21倍。這根曲線未來的命運會怎樣?
查看原圖
唉:二張圖相比,07年的瘋狂算個鳥!92年到07年的15年間,指數僅僅上漲6倍而已。還有另一張圖是M2,我就不貼了,反正1990年的M2是1.5萬億,2012年是97萬億。61倍。

做股票的人們啊,實在是可以埋怨一下,怎麼連這點也不給,居然還要跌回去,讓這麼多人虧損,到底搞什麼嘛!完全有資格可以羨慕妒嫉恨一下:奶奶的,那些玩資產的有錢人有權人!

七、結束語

為什麼現在經濟比較低迷,資金價格還那麼高呢?什麼發行了這麼多的貨幣,資金還會這麼

緊張呢?……

如果未來六七年啥資產價格也不漲,老闆們的經營、中產們的投資、大家的工資,以及相應的消費情況會怎麼樣?……

如果未來五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曲線,類似近五年的上證指數,世界會怎樣?……

下面是一張中國的第二產業的趨勢圖,含子行業佔比。
查看原圖
最新的2012年數據,第二產業投資是15.8萬億,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字超出07年的三倍(5.1萬億)。這些投資總是要產出的吧?也需要支付利息的吧?07年以後,我們的消費、出口有這樣的大增長麼?

上面這些問題,我沒熱情去回答,我們沒有必要去解難題,甚至不用預測,更不要和豬摔跤。只要知道一點:這些現象一定不是繁榮週期的開始;只要記住一點:陡峭的曲線不會永遠持續。

我們只要學會辨識好時光,如果不是,那就等待最困難的時候過去,甚至等到云開日出明朗化也不遲。夕陽無限好,可以旁觀一下,但是天黑了,還是應該睡大覺。黎明自然會來,黎明自會有黎明的跡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05

資產上漲對消費的影響——現實理解系列之五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304863
一、

前面的幾篇文字都比較務虛,這次多一點數字。

有些機構對這次的經濟企穩寄予厚望,並認為未來的經濟復甦和以往不一樣,這次將以「內需」為引領,因此經濟轉型可期,股市也將慢慢的進入慢牛狀態。但是我卻覺得這個很不現實。我認為消費的這張圖,趨勢將繼續走低,而不是很快反轉並取代投資成為經濟驅動。
查看原圖
還有一類機構認為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巨大的機會,同時因為換屆,投資被壓後,所以二會之後經濟復甦會強化,機會可期。我覺得這樣的邏輯可以用一句話回答:「您分得清起點和終點麼?」

在市場經濟循環裡,消費是起點,也是歸宿。只有良好的循環轉起來,生產率才會提高,社會財富水平就能增長。很多人對中國的消費有解讀,但難有準確結論。我今天從資產價格上行的角度,來剖析一番。

我本人經濟學沒有多少修養,數學功底也有限,不過儘管如此,似乎也不妨礙對此做一番現實理解,畢竟這些道理讓人想明白即可,無需多精確。也許從中可以一窺過去十來年的資產價格上行對經濟、消費以及股市到底影響幾何。

做一些假設。

首先:假設經濟學原理「國民的總體富裕水平取決於生產率」是正確的看法。

其次:「假定名義收入最終取決於生產率,但有時因為貨幣的原因漲速比較快,有時比較慢」是現實中存在的。

最後:國民的名義收入如果在漲速上超越通脹(含房價),那麼生活(消費)會越來越好;反之,則沒有那麼好,甚至可能變得更差——假設這個觀點也是對的。

二、

我們需要粗略算一下,考慮到便於計算,以下數字,從時間窗口、供應量、增速等,大部分按照粗略估計並取整的原則選取。

中國14億人口,假設未來70%進城,大致是10億人口,平均每人30平方,那麼遠景需要總量300億平方住房。總量達到每戶一套住房略多一點點房地產業進入平衡成熟期,是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規律。

假設房價沒有明顯上行的2000年前,社會已有存量100億平方,2000年到2010年的明顯上漲期內,住房供應了100億平方(實際是不到的,但如果包含2010的在建面積,則綽綽有餘,在建面積很大一部分已經預售,只是沒有結算。)2010年到2020年假設是房價平穩期,住房再供應130億平方。商業地產,按過去一般按住宅的50%算供應量。這裡還需要再多一個假設:假設2000年的房價收入比是合理的,同時2020年再次達到平衡。

以寧波市區為例,2000年的房價平均大概是3000元略不到,2010年的平均房價是18000元略不到。我們就算漲了6倍。年復合率大概20%。

從收入來算,我前面提到,在過去十年,社會的工資水平,大概漲幅是3倍。一般中產的收入從二萬多漲到六七萬,普通勞工的月收入從800漲到2500左右。我們就算漲了3倍。年復合率大概12%。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年房價大幅度跑贏收入,大致是收入的一倍。我假設全國也是這種幅度,但是房價需要考慮真實情況。2010年萬科的平均銷售價格大致是12000左右,由於萬科當時的業務狀況已經大概進入50個城市,所以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如果萬科的定位還高檔一些,那麼我一萬元似乎可以作為全國的城市均價。

不過,我們還是要尊重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局說,不但房價還要便宜很多,而且全國的房價情況和寧波也有些不一樣。寧波的房價2010年後就停止了上漲,但按統計局的數字,2010年銷售10.43億平方米,銷售金額5.25萬億,相當於均價5000元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117_402698591.htm) 。而2012年銷售11億平方,銷售金額是6.4萬億,相當於接近6000每平方。那我就按官方數據作為參考,取2002到2012的時間區間(這個區間似乎更為合適,和入世時間切合),和6000元作為2012年房價。但仍然沿用六倍漲幅的草根經驗數據,由此2002年的房價便是1000元。

三、

現在可以開始計算。

2000年前的住戶顯然是受益者,因為他們的資產漲價了,但是,由於這是他們唯一的住房,並不能出售,或者出售了也得新買,因此這僅僅是賬面收益名義收益,與消費無補。

2002年到2012年間的購房者,雖然早期買房者也受益者,但總體來說是明顯被房價的「通脹」給侵害的。由於房價的漲幅高於收入的一倍,所以在2010年,有一半的售價是被侵害的部分,起始年則為0。

我做了個簡單的表格。1000元,按20%的年復合上漲,十年後是近似6000元;按11.5%的年復合上漲,是3000元(這個價格和收入匹配。理想中的房價上行,應該低於收入增速。)。供給按照年20%的增加,從3億增加到19億,累計供應了100億平方米(把部分在建面積視作提前的供給,差不多符合現狀)。簡單用表格統計一下,得出「侵害」的總量15.3萬億。這是住宅,商業取半就是7.7萬億。商業地產裡面,商品價格遠遠高於住宅,但是寫字樓有的高有的低大致和住宅平平過。我們不做調整,就算7.7萬億。

同樣,2012年到2022年也可以算出來。不過這是個相反的過程,收入逐漸上升,十年後實際翻番,而房價相對不變,最後房價收入比回歸合理。如果房價簡單的停留在靜態的6000元,或名義值穩態增長但房價虛漲部分的絕對值從初始的3000元逐步按比例縮小至0,那麼在平均投放累計供應130億平方米的情況下,侵害的總量最少是21萬億,相應地,商業是10.5萬億。

另外,還有廠房。假設一個私人企業主,或一個股份公司,本來投資100萬可以有10萬的產出,現在需要投資600萬才30萬的產出,那麼顯然也有一部分投入是被白白「侵害」了。

如果還要說,那就是基建投資。如果造一條公路,原本只需要5個億,現在需要30億,不用說,也是受了相當部分的「侵害」。

……

四、

以上數據,怎麼取用呢?

我以為,從消費的角度,住宅部分的「侵害」可以完全計入。即在過去十年,中國家庭總體被房價上升而被侵害了15.3萬億的收入。未來十年還將被侵害21萬億。

商業地產部分、產業部分、基建部分則按比例可以從多到少考慮對消費的影響。並不能說,有錢投資的人群,一定消費無虞,實際上,社會中有大量的普通中產階級也參與了這部分投資。一個個體戶,買了商舖開小店經營,那麼他顯然被明顯的「侵害」了。你可能會說,某個人投資商舖升值了,增加了消費。但是這樣說法從全局看毫無意義,因為他的所得只是口袋的轉移,總有人為之買單。如今,實業難做,無論開小店還是辦廠,僅僅從資產收益率難以提升的角度,就可見當初的投入被部分「侵害」了。

而且,商業地產部分、產業部分、基建部分這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對目前中國資金緊張以及資金價格高企,有直接的關係。貸款利率現在比以前平均提升三四個百分點,對現在的規模來算,增加成本就是數萬億,未來更多。

雖然買房的大多數人,採用了按揭的方式,將買房的壓力部分轉嫁給遠期,但是利息和本金仍然需要逐年支出。

這些「侵害」加起來是個非常巨大而可怕的數字。極可能是消費不及預期的很大一個原因。

有人會問,那拆遷的人群呢?是的,身邊似乎有不少得益者,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農民僅僅從徵地收入中分到了3%的比重。

那政府總得到好處了吧?是當然是的,問題是政府把錢花到類似「四個公務員加保安公司看管一個上訪戶」的地方去了,小學生還是繼續帶課桌上課,農民還是沒有門診醫保。更重要的是:政府在一種類似棘輪困境的狀態裡,只能繼續加大投資。就像一個蹩腳的投資者,今年用一萬的本金賺了三千後,導致明年投入了二萬,接著後年投入五萬……總有一天……

而資產價格的上升,還帶來了諸多次生災害。

這裡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那便是生產率。由於過去十年資產價格大漲以及貨幣超量投入(不去理它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過去十年的名義收入總體上增長肯定是過快了,這不需要證實,肯定是遠遠快於實際生產率的增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同步,在政策、制度、投資模式、公有制、貨幣等等因素影響下,不同部門的所得差異是巨大的。比如同樣都是自視為精英的群體,企業經理、工程承包人、房地產老闆、外企高層和公權力、醫生、教師、壟斷企業,後四類和前四類相比,他們的公開收入是差異很大的。由於生產率並不支持後者的高薪(雖然在資產上行加貨幣超發下,他們也因為財政暴漲而獲益,但顯然還是不滿足的對吧),所以,在過去十年裡,有大量的「部門」變得「見利忘義」,潛規則盛行。從孤兒院、足球圈、學校、醫院、到環保,他們怎麼提高收入?只能賣人、賣比賽、賣分數、賣健康、賣環境。壟斷企業則不是想著怎樣提高效率,而是想著怎樣鬧荒來提價。每個行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些都導致了社會成本的大幅攀升。

五、

那麼,究竟房地產在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呢?我們可以看二則對比資料。

第一張圖是美國的。可以看到美國房地產在GDP佔比長期低於15%,後來好不容易提高了些,又導致了次貸危機:
查看原圖
第二幅是中國的。中國現在第三產業的投資已經超過第二產業20%之多,房地產居功至偉啊。
查看原圖
很多人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和日本進行過比較。但是,在我看來卻差異巨大,沒有可比性。先來看一則資料:

「從住宅方面看,1998年日本住宅總數為5 024.6萬戶,約相當於家庭總數4 436.0萬戶的113.3%,處於住宅過剩的局面,過剩率為13.2%,超過了1978年的8%。同年,在全部家庭中,擁有個人住宅的家庭的佔家庭總數的61.3%,其餘38.7%為租房戶。

住宅建設(包括新建和改建)一直是家庭和個人消費支出的重要方面,也是日本經濟景氣的主要指標之一。20世紀70年代,家庭和個人每年新開工建設的住宅一直在140萬戶以上,其中1970年為148.5萬戶,1990年又增加到歷史最高的170.7萬戶。90年代以後,家庭和個人的住宅建設趨於減少,2003年只為 116.0萬戶,2006年也只為129.0萬戶。從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積看(見表6),1968年為62.52平方米,2003年增加到92.49平方米,同時,獨門獨院住宅為126.37平方米,簡易住宅為60.94平方米,公寓住宅為47.95平方米。」

從這則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發生在需求基本飽和之後,也發生在經濟巔峰之際。其在1978年,即總量過剩8%。這是和中國有巨大的不同,即幾乎不存在「侵害」的情況。他們雖然也有相當的租房戶,但這個比例是在發達國家是極為正常的,有些人的觀念就是喜歡租房,他們經常會換城市,不一定固定工作而是熱愛遊歷,甚至在不同國家裡生活工作。當然也有相當多窮人買不起房,問題是發達國家會有很好的保障救助機制,他們可以在公屋裡以幾乎免費的方式居住。

從日本的1970年,以及美國的1950年,我們都看不到他們的房地產整體上有顯著的異象,唯有中國的房價未富先熱。我們必將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六、

以上的分析,我並不想得出類似「房價奔潰」這樣的結論,這樣未免太俗了。我想討論的是消費,房價可以不奔潰,但是收入必須快速上升,由此才能抵消「侵害」。如果沒有快速上升,那麼消費將低迷相當長時間。反正要麼時間,要麼空間,要麼奇蹟。

那麼究竟消費拐點什麼時候會出現呢?下一篇將再談談消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70

資產上漲對消費的影響(續)——現實理解系列之六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339344
一、

前一篇文字,用了些數學的計算,來理清理解或邏輯。這有莫大的好處,因為有些人可能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認知,比如:

1、房價上漲,房主資產升值,國民財富大增,有助於消費;

2、房地產製造了天量的M2,有一天會分到實體經濟或股市;

這二條認知都大謬。資產價格大漲後,房地產只會把其他領域的錢抽走,而不會增益。這個道理,從全局的角度,應該已經上一篇已經算清楚了。

所以,有了這樣的基礎後,同樣用上一篇的思路,接下來可以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另外二個觀點做分析。

3、房地產的投資投機路徑結束後,錢應該會流到股市中來,由此長牛可期。

4、土地流轉搞得好或農村宅基地投入市場,可以拉動消費,化解M2,是搞未來經濟的絕招。

我以為這裡同樣有很大的認知偏差。

二、

針對第三條。

固然,實物資產的投資投機盛宴結束後,帶動了固定收益產品,如理財或信託等的牛市。但是就股市來說,卻很不一定。理由如下:

二極分化的社會裡,雖然富裕的一極在資金上有優勢,如果短期內湧入,就像現在的這一波行情,的確可以在基本面沒變的情況下,用資金在一定程度推高股市。但是,從中長期的角度看,牛市仍然需要一個基本條件的支持,即實體經營層面的資產收益率的持續提升。以上一輪牛市為例,若看傳統週期品行業,他們在03年到07年間;若看中小板,則在05年到10年間;若看消費類,則05年到12年間;都保持相當長時間的經營繁榮。三者復合起來,構成一個跨度時間很長,覆蓋很廣很深的大牛市。所以,在較長時間維度內,資產收益率或盈利能力保持持續增長,是牛市所必需的。可是這一點未來三五年卻很難做到。

由此展開一下,現在很多宏觀分析,把A股的股市或國內的經濟,跟美元趨勢結合起來。比如周金濤最近說:「有美元的強勢在,就在客觀上壓制了中國股市的估值可提升空間。有美元的強勢在,就壓制了中國通貨膨脹的可衝擊空間,這實際上是框死了中國股市估值的上升與下降空間,所以,2013年4月份之後,就將是對2013年股市趨勢的抉擇期,認同復甦,則要堅守金融和中游,不認同復甦或者認同弱復甦,也不可能在高估值的成長股中堅守到年末,這是由當前的市場估值結構所決定的,所以,所謂的復甦的不斷印證,真的已經是市場的核心抉擇問題了。」

在我看來其實大可不必這麼複雜。我們簡單的對滬深300的每個股票或諸多板塊分門別類的分析一下即可:除了銀行板塊,到底有多少實體領域的企業可以有良好的盈利增長呢?同樣,我們也不用多想美股為什麼可以大無畏地創歷史新高,因為原因很簡單:美股指數的成份股都是牛企,盈利能力創新高了,現在估值還很低。所以,沒啥好說的,我們只有乾瞪眼,加羨慕妒嫉恨。

當然,面對現在的盤面,對「認不認同復甦」站隊是必須的,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對「資產收益率能不能持續向上」的抉擇。

以目前的股市為例,由於股市已經基本代表了國家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上中下游的各行各業,所以,產生一個很戲劇的情況,尤其在現狀下——股市的資金的確來自於富裕的那一群人,但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卻是由不富裕的那一群人決定的。設想,我現實理解系列第一篇中提到的那一批人,未來三五年,如果住不到公屋、買不起汽車、看不起病、用不起家紡花露水、喝不起牛奶,那麼現在的這一批牛股,從長城汽車、信立泰、上海家化、伊利股份等等,遲早也會走出武鋼股份、中國鋁業、中國遠洋、天津港和云天化一樣的圖形(當然可能有點誇張,但是負面影響是必然的)。換言之,如果滬深300的構成裡,實體經營向好的公司不是越來越多,而是將越來越少,那麼還談什麼牛市呢?

貴州茅台為何倒塌?終極原因就是現有的政經制度已經走到盡頭,社會已經承受不住,說到底還是「不富裕的那一極」起了作用。

當然,我在上二篇也提及,如果資產價格上行停滯十年,那麼即使是富裕的那一群人,也很難說會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推動股市了。

@散人 說:「前幾年(5-7年)我周圍做工廠的朋友也是如此,實業靠微利甚至平本維持,但土地廠房的價格暴漲,於是貸款擴張,名義上是實業擴張,實際是貸款圈地。年前回國,突然發現原來各行各業的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做起了民間借貸,不管原來是做房地產的,還是做工廠的,或是做外貿的,都進了民間借貸這一行。」。——為什麼現在股市在搞銀行?說白了就是沒啥好搞的。無非是現實中大家熱衷於放高利貸,沒法或不想放貸的就去買點放貸股。僅此而已。

三、

針對第四條。

土地流轉搞的好,如果有助於家庭農場形成,或其他形式的高效農業發展,當然是好事。問題是農業的佔比微乎其微(GDP佔5%),即使有效率提升,也不能救經濟全局於水火。

那麼宅基地呢?讓城裡人來買宅基地,然後農村人進城,增加消費?這個主意擁戴者不少。但對這種好招,我始終想不出好處來,反而覺得一旦演變成投資熱潮,會其害無窮。我們試一下前一篇的類似算法。

假設現在農村宅基地村內流通價格是20萬,城裡人蜂擁而至,搞成50萬,如果沒有擊鼓傳花的遊戲變化(既然對經濟有利,就不應該擊鼓傳花,對吧?),那麼這些城裡人就相當於在村裡搞了第二套房,然後週末或平時去休閒一下。假設出售的宅基地,全部歸屬於進城打工的農民(這無疑是最最理想的),那麼該農民用這50萬可以在城市安家。

現在大概有3億農民工,就假設是一億家庭吧,一億套宅基地就是50萬億。且不要問城裡人自己消費也可以拉動經濟啊為何要這樣搞;也不要問50萬億的錢城裡人如何拿得出來;更不要說白白多出來的30萬億,會怎樣造成通貨膨脹——就想想這一億套農村住房,平時閒置,只是變成城裡人偶住的行宮,這場景就非常搞笑了。

當然,按前一篇的邏輯,最後還得算一下被「侵害」者。未來的農村子弟要造房子,得花多少錢?每套宅基地行情是50萬,他們買得起麼?現在還有44%的農民,以及20%多的農民工(對,這部分就不考慮了),他們的孩子怎麼也有二個億吧?由此總量估計需要50w到百萬億了。你看,讓人家怎麼過嘛?在城裡買不起房也就算了……

不,按前一篇的算法,還應該考慮農村裡的商業地產(農田?)、工業地產(鄉鎮企業?)和基建投資……

所以,仍然可以看到資產升值,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吸血鬼,從全局考量,只有害處,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

可千萬不要說是因為我把數量設太大,才變的荒唐。因為如果數量縮減成10%,就談不上必要了:你政府每年把賣土地得來的錢給農民,不就好了麼?每年二三萬億呢,十年就20多萬億了。所以,問題只是因為現行的徵地環節,非要把錢留住不給農民而已!把正事做好就可以搞好的事情,何必再去新搞一攤「泡泡」呢。

再說,城裡人為何要去鄉下置地?真的為了當行宮?可能麼?且不要說中國的農村不是瑞士新西蘭,現在農村其實普遍很蕭條破爛,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能往大山裡找。再說,城裡人真的會大量的去農村置業麼?50萬億需要多少資金成本?最後還是想圖個增值吧?莫非城裡過去十年的一波房產行情不夠,要去農村再撈一票?你中國豈不是多了一個泡沫?

有人說,那確實存在進城的農民工想賣宅基地,也確實有富人想搞行宮。怎麼辦呢?可現在政策不容許。——我只聽說,富人會去國外買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豪宅,還沒聽說去農村紮根的,好吧,如果真的有個富人覺得農村的環境很好也很安全,那麼,答覆是:社會主義不容許。

有人說,那確實存在進城的農民供想賣宅基地,也確實有城裡買不起房的人想買在農村——這好辦,也應該辦,把現行的土地制度改了。

唉,說來說去還是要改現行的土地制度,然後把徵地的錢交給老百姓。費那麼大勁搞其他幹嘛。其實問題就在這兒,中國就是有一堆這樣的事兒,妨礙了正常的經濟發展,有人偏偏要費其他腦筋。好好的橋不過,就是要摸石頭過河,彷彿「優越性」可以保佑不被淹死。

四、

前面三節就是說幾條和資產價格上行有關的幾條認知謬誤。有人說,07年不是來了大牛市了麼?當時房價也很熱。

那麼我來解釋一下。其他原因我不提了,只提房價上行帶來的影響。

每一場牛市,會對應一場經濟繁榮,而經濟繁榮最大的特徵,大致是有一群人富裕了起來,在消費生產循環中,這至關重要。中國有10%到20%的人,在07年前生活境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這我在第二篇中提到過。他們在07年以前買了一套房,甚至二套房,因此獲得了資產升值,同時收入也大幅增長,二者合力導致消費大大增加。這二億人,在當時的基數下,足以給消費帶來了巨大的增量,無論是住房、汽車還是牛奶。而被「侵害」的人群,他們的「代價」當時並沒有在經濟中體現,也沒有被市場認識——代價永遠只是「後話」。這些體現在上市公司層面,就是資產收益率的持續提升。

所以,07的牛市產生了。因為大家都覺得生活社會一片美好!劉瑜有篇文章,題目叫《沒來的請舉手》。我想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經濟需要持續,一夜貴族不行,這很麻煩而討厭,它每月每年都得講同比或環比。當中產們的收入增長開始停滯,轉而向實際生產率回歸(過去多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最高年份是4%),相應的消費能力也達到邊際效用的頂點以後;當中產群體的擴大也因社會固化而減緩,經濟只能寄望更為龐大的群體頂替上來,去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要知道,這些年來投資了多少的產能!當然需要有人來消費——卻發現那個龐大的群體現在根本沒有能力。

其實,2012年前能買房被「侵害」的這批人,還算是具備抗打擊能力的,一方面他們大都也算中產,效率還行;另一方面,部分也能享受安居房的福利,權利也有;最後大不了,三戶人家的現金流合起來,總也能湊合一套小戶型。

然而,那個更為龐大的群體就不行了。他們說,我們哪有能力消費,僅僅應付房價上漲帶來的「次生災害」就夠受了,只有準備過幾年回老家算了!

五、

前一篇的結尾,我說,要麼時間,要麼空間,要麼奇蹟。這裡解釋一下。

或時間費一點點,或空間調一點點,這些肯定是必要的。但是,為了能走出長征的「大草地」,奇蹟仍然是必須的。

關於奇蹟,我開玩笑說過讓玉皇大帝幫把忙生產率翻番。不過,說實在的,其實我也正是這個意思,因為我指的就是皇上。

皇上的態度很重要!

1、至少要直面現實,不要添亂,也不要亂來,更不要吹泡泡;

2、把茅坑的蓋子打開,讓臭氣跑出來;

3、政府不但要讓利,還要不斷讓利,讓渡給那個「更為龐大的群體」。

如果能做到這樣,或者朝這個方向做,那麼經濟社會還將是好好的,雖然看上去,可能經濟數據會非常不好。但是中國的神奇就在此,我們會發現,問題雖然越露越多,社會卻可能反而越來越和諧。

六、

補充:談一下我所知的目前農村情況。

農村的社會結構,以沿海為例,大致有以下幾個構成:

1、在外闖蕩成功的。做生意、搞工程、辦廠、企業高管等等,他們可能部分戶籍還在農村,但平時生活主要都在城市。

2、讀書外遷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後,戶口遷出,並在城市或海外生根。

3、一般打工者。從開發區工廠女工,鄉鎮企業模具師,到大城市建築工地鋼筋工泥水匠。他們目前雖然長期在城市,但難以立足,年齡到一定程度,大部分會回來。

4、務農。沒有文化和技藝,也不願去外面當苦勞力,唯有在家務農。這部分人總體年齡偏大。

5、老弱病殘婦。

從住宅方面分析,第一類和第二類人是基本不會回來了,頂多也就是老人還在,春節回來一下。這批人數量不大,影響小。第四、五類沒必要討論。所以主要的不確定項就是第三類。在目前的環境下,靠宅基地賣得一筆錢,有助於他們在城市落戶麼?我以為很難,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欠了三十年的債。現在非常不利的一點是,經過三十年,第一批勞工已經年齡偏大,即使有怎樣的系統工程,也難有大幫助。而他們年輕的下一代,卻不太會吃苦耐勞,同時教育和技能缺乏,在城市安身立命難,回農村又不樂意。二者都是很大的一個社會問題。

靠信貸驅動、貨幣創造,想解決農村問題,或農民工問題,無疑是亂來。

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李迅雷的博客:《5%的GDP究竟是由多少人創造的? 》文中的結論是:「農業勞動力被大大高估,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所謂三大手段之一的農村城鎮化,是為城鎮化而人為投資,結果替代手段,將導致極大浪費;手段之二的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趨勢,不能解決農村荒蕪難題;手段之三的農村工業化,沒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3

聊聊黃金和黃金股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545861
一、

先說一段糗事。我在2010年下半年起看空黃金,即沖上1400左右的時候,並在外盤開戶操作(1500美元)。原因很簡單:2010年末大家對宏觀還比較樂觀,你看國慶後的A股指數。所以,我覺得黃金肯定要回到歐債危機前(09年末)的水平,比如1000美元。實際操作,由於槓桿很高(100倍),一度盈利不少(20倍),後來當然虧光了。

不知小賭怡情是啥意思,反正對我來說,好處也有,可以讓我敬畏市場。

從股票的角度來說,黃金股顯然是熊態。山東黃金2010年國慶後股價見頂後,一路回落。顯著呈現對利好麻木(比如期間黃金繼續沖頂,或大反彈),對利空敏感的特徵。和他的上漲週期(05年到10年)完全相反。這說明市場的確非常神奇,預期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上漲通道中,市盈率很高,黃金價格也很普通;下跌通道中,市盈率越來越低,黃金價格卻高高在上。現在的山東黃金的股價復權後,已經回到2009年平台以及2007年頂部,剛好腰斬,但是黃金價格遠遠高於那時候。實際上,即便算上昨天一大跌,目前黃金仍然在高位盤整。

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在大多數場合下都存在。無論是白酒醫藥,還是煤炭有色,甚至大部分各行各業成長股。在早上旭日東昇時,一般是高預期高成長高估值。到了中午時分,大地炎熱,市值沖頂,然後迎來黃昏。在黑暗到來前,一般已經是很低的估值,而股價也通常腰斬。

這裡牽涉到一個問題:為什麼05年開始,人們對黃金價格的預期會越來越高?前期是因為經濟繁榮?風險偏好?通脹?後期是因為經濟危機?全球範圍的QE?後來再主權貨幣信用危機?

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因素不再了麼?未來會有什麼新的因素?


二、

在股票上漲初期或進程中,知道黃金漲價的天花板在哪麼?或大多數事物景氣週期裡可以發展的高度在哪麼?

在股票下跌後期或行業穿越週期的過程中,知道黃金的價格底部在哪麼?或大多數事物可以面臨的冰點在哪麼?

——很難。這是大多數人上漲時拿不到後期的原因,也是下跌時抄底太早或太晚的原因。當然,現實中更多的是偽貨,中途就夭折了。所以,股票投資,難處永遠就在於「現實中主導的潛在趨勢」和「人們對此的理解」,這二者如何識別把握。對於黃金和黃金股,更是個難題。

週期股的投資,很適合按玉米粒和爆米花的說法來形容。黃金股肯定不是玉米粒,老早是爆米花,但是這爆米花究竟還有沒有餘波,甚至有沒有第二春,我仍然存疑。比如包鋼稀土,按實體市場情況和稀土價格的表現,應該股價在2011年上半年是最高潮,這絕對可以肯定,比黃金可以確定無疑的多,也簡單的多,但是他之後仍然有很大的能量。

所以,現在問題的關鍵:

首先,股票這種預期現在到了什麼程度。肯定不是早期,因為已經持續了二年半。

其次,黃金價格中期內到底會不會繼續回落,是超出、符合還是弱於股票預期?

最後,未來三五年,究竟經濟環境是明顯向好,還是不會?通脹又會如何?有沒有新的危機出現?如果萬事太平,當然黃金會沒戲,但是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要是這樣,黃金的餘波甚至第二春會怎樣還真不好說。

三、

從黃金股二年多的熊態看,目前現貨黃金的價格來個一大跌,是預期之內的。股票二年半的熊途,下跌通道里市值腰斬,期間黃金繼續沖高,後果然高位遇阻,震盪回落,昨晚來一個大跌。——股票的走勢顯然一直在等這樣的利空。

所以就股票而言,這究竟會是最後一跌,利空兌現;還是加速下跌,沒完沒了,這仍然是個問題。這取決於黃金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

最後順便談一下做空,我也是喜歡做空的人。做空有很多方式,有些是依據技術圖形,有些依據事件,有些依據邏輯。對我來說,思維上總體是結合的,但是核心還是依據邏輯。

說起來,投資依據邏輯的人,需要相當的功力。因此,這涉及另一個問題:投入產出比。投入巨大精力,凝聚半生理解,琢磨清楚一件事情後,到底可以帶來多少收益?

所以這涉及什麼時候做空,做空到什麼程度。是早期拐點做空,還是晚期順勢做空?是短線做空,還是長線做空?是通過股票做空,衍生工具做空,還是實物做空?目標利潤多少?止損規則如何?

就目前為止,就我本人而言,做空由於可以極大的幫助價值判斷,所以仍然只是個練習「關注事實,尊重常識」的好工具,而並非為賺錢。

四、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黃金和黃金股在過去二年半的表現,頗為符合「關注事實,尊重常識」的理念。但接下來會如何,我們需要考察新的「事實」。

ps:
檢查本文之後,感覺自己說的儘是廢話。直白的說一句話就是:黃金究竟很複雜,還是很簡單?或者世界究竟很簡單,還是很複雜?

甚至是:我究竟想簡單些,還是複雜些?對此,終究,我想利用「尊重常識」是想簡單些。

申明一下,本人這二年,和黃金實物、黃金股,以及其他黃金投資,均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