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美國銀行看財務陷阱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484

巴黎:

一間企業的內在價值,必定是直接由它的有形資產淨值而來,這是毫無疑問,而投資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注意事項,是因為我們要知道:

"這間公司能否有能力好好的維護企業有形資產和增加它們每股的比例,而不是減少它們"

如果一間企業,年年說賺大錢,但它的Balance Sheet內只賺了無形資產,你不會認為所謂年年賺錢對於你有任何意義。因此能否年年賺錢,固然重要,

但賺錢不是目的,而是為增加淨有形資產的一個手段。


巴黎試舉一個例子。

從美銀的15年財務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美銀的股東權益突飛猛漲,如果看股數變化,我們知道其間,美銀是透過不斷發股票收購對手增大規模。



這種變化是否有利,是一條簡單的數學問題:

股東淨值上升速度大於股票發行比例,就是有利,反之不利。

現今的會計制度,容許收購時,因高價付出固定資產的數以Goodwill入賬,亦會增加一些不利情況,以美銀為例,最好的方法是嘗試把此中的無形Goodwill勾出於股東權益淨值,計算去Goodwill化的每股資產淨值。

假如一間公司的每股有形資產淨值在年初是$100,年中賺了$15元,派了$5元息,年尾就是$110,如果年尾只有$105,那麼就是說,有$5的費用並沒有入賬。




做成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數學有很多原因,回購、收購、發股會是當中常見的可能,巴黎在這裡不是想討論會計準則如何有問題,這裡的重點是,

我們正處於一個年尾可以出現由會計制度引起的$105或$120難以還原數字的市場投資,我們要做一個有分辦能力的智慧投資人。

美銀在前任CEO Kenneth Lewis 主管期間,尤其是2002-2006年間的收購,就出現數學上的問題,我們並不需要懂他當中的收購技巧,有那點有做,有那點沒做去決定他是否高明,因為從上面不能還原賺到的錢的去向的簡單數學,我們知道了答案。

每股年初固定淨資產  +  年中盈利   -  派息   =   年尾每股固定淨資產

因此,沒有以驚人的洞悉力和知識觀察管理層、或觀察宏觀經濟,亦能知道自已投資標的處景,如有一個詩人簡單地說:

100元入息,90元支出,人人快樂;
90元收入,100元支出,人人憂愁!

當然無知和無視事實同樣會令人快樂,但歷史告訴我們,付出代價是必然要的,即使有時可能是晚一點!

那麼,以往高價收購令股東權益流失的美銀是否不值得買入呢?!

同一個問題,在2006年的$54.85元高價,或2009年的$3.14和現價的$13.4會有不同的答案,下回繼續!!



p/s: 重新分析美銀,是因為Blog友Kamster的一個疑問引發的興趣,巴黎亦因為美銀,再去分析匯豐及富國銀行。另外此文也有參考天知君的方程式,我在他的方程式之上加入了每股的變化,是受Kamster君對股票回購、發股應如何計算利害的問題的啟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