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那些創業失敗的人都去哪兒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8/157475.shtml

那些創業失敗的人都去哪兒了?
何明科 何明科

那些創業失敗的人都去哪兒了?

人們總愛追捧所謂的“成功者”,對失敗者鮮有耐心與關註。

很多投資人會偏愛連續創業者(Serial Entrepreneur),因為無論失敗或成功,經驗教訓會成為下一次創業的基石——每一步都算數,而優秀的創業者往往也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

在連續創業者中,王興絕對是最典型之一。有人為其立傳,書名就用“九敗一勝”去形容他。回看王興過去 10 年的創業歷程,每一次都引領了中國互聯網的大趨勢。2005 年的校內網,開啟了中國 SNS 社交大潮;2007 年的飯否網,開啟中國社交媒體時代;2010 年創立美團,又開啟了中國團購浪潮。

然而,王興只有一個,更多創業者在一次創業失敗後可能就選擇不再繼續,或者從此在創業路上默默無聞。畢竟,人們總愛追捧所謂的“成功者”,對失敗者鮮有耐心與關註。本篇作者何明科則試圖從數據角度去解讀創業失敗的原因,以及創業英雄失敗後都身處何處的問題。

文 | 何明科

曾經有一位資深而奇特的商學院教授講,成功學就是扯淡首先,每個人成功的因素各不相同而不可複制,如同將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進行鏡像取反。其次,有些核心的成功因素也不足為外人道也,正如名言「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你懂的。

斯坦福商學院有個重量級的講座系列叫做 View From The Top,會定期請到全球政商界的頂尖人物來分享心靈雞湯和成功學,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都曾來過。甚至有八卦傳言,喬布斯就是在這個講座上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 Laurene Powell Jobs。Laurene 當時還是斯坦福商學院的學生,參加講座時故意坐在前排,引起喬布斯註意並在講座後熱情追求,最終修得正果。

然而這位教授就說,View From The Top 然並卵,不如搞一個 View From The Bottom,找一些著名的創業失敗者來講,因為許多創業的坑是共通的,分享出來大家一起避免而造福社會。

80A7.tmp

在心中埋下多年的這枚種子,在回答完「拿了投資人的錢卻創業失敗,在商業圈子里的後果都會有哪些?」這個問題後,開始發芽。於是找到幾個朋友一起,把通訊錄仔細過了一遍,找出所有創業失敗的朋友(共有 80-90 個案例),並統計他們創業失敗的原因以及創業後的去處,形成如下的結果。

一、英雄為何失意?

首先是定義,“創業者”嚴格指公司最核心的一到兩號人物;“失敗”可理解為公司退出失敗(至少是讓天使投資人有10倍的回報),以及創業者在公司退出成功之前離開。在研究創業者為何失敗時,簡單將理由分為 6 大類。(註:因為取樣的問題,這里的大部分創業者從事新興行業,所以可能會有取樣偏差)

模式問題,占 43 %。各種主打“市夢率”的創業公司,在新經濟的大旗下,嘗試各種顛覆一切的新模式,從電商到移動互聯網,從 O2O 到企業服務。但是隨著市場風雲變幻,概念或模式往往會迅速由香轉臭。隨著泡沫的破滅,這些企業會迅速因為融不到錢而倒閉或泯然於人群之中。

運營問題,占 23 %。在模式清晰或者找準賽道的情況下,創業企業往往也會因為跑得不夠快或者競爭太激烈或者自身太失敗等多種情況,運營不下去而徹底失敗。

團隊打架,占 21 %。如果以上兩條都在天災的話,團隊打架是絕對的人禍,而人禍往往比天災更可怕。

股東出手,占 7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而當股東想強勢介入的時候,幾乎就可以直接宣布創業企業的終止。

家庭原因,占 4 %。“世上只有媽媽好……”

政策問題,占 2 %。你懂的,不解釋了。

微信截圖_20160718101749

 

二、失意英雄落何處?

這里將創業者失敗後的去處劃分為三大通路:繼續創業(成為連續創業者)、打工(在別人的公司工作)和投資。這里不考慮休息這條通路,因為幾乎沒有人選擇直接退休或者去養老。

微信截圖_20160718101816

由上圖可以發現,在創業失敗後的第一步,41 %的創業者會選擇繼續創業;40 %的會選擇去打工而安穩一陣;19 %的會憑借創業這段經歷,晉級為投資人。看起來創業失敗後,打工和繼續創業是一個區別不大的選擇。

然而再多看一步,就會發現其中的蹊蹺:

40 %在第一步選擇去打工的創業者,在短暫調整後,會有 13 %絕對數的創業者選擇繼續創業,3 %絕對數的創業者會接下來去做投資,從而最終只有 24 %的失敗創業者在當下老老實實打工;

在失敗後直接選擇創業的人一開始只有 41 %,但是通過做投資和打工短暫調整後,又有 14 %的創業者接著再創業,將最終比例提升到 55 %

在當前的穩態(用紅色數字標出):繼續創業的人提升到 55 %,打工的人大幅降低到 24 %,投資的人基本持平在 21 %;

考慮到創業失敗的概率極高,以及一旦開始投資後流出概率極低(5.6 %= 1 % /  21 %),大部分人都會以投資作為終點;

如果連續動態就得觀測這些創業者的變化,結果如下圖,這是一個「馬可夫鏈」的問題。為了不掉粉,就不列出來轉換矩陣以及更改下圖的數字了。

微信截圖_20160718101845

三、英雄都如何療傷?

任何一次創業失敗後,創業者在心理、身體、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以及在個人財富上都會遭受一次或重或輕的創傷(參見《創業的隱形成本》),都需要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進行調整,因此短暫的打工,往往是最佳選擇,可以修複傷口,同時積累資源。國內也有基金設立了 EIR 項目 ( 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入駐企業家),為準備起航創業的人才提供“專屬地”,比如,曾在 IDG 任EIR 的李彤現在是 IDG 所投公司 Circle 中國的 CEO,其他還包括真格基金、經緯創投等。

短暫的休整之後,創業者往往又重新開始戰鬥,而在此選擇戰鬥往往還是奔赴創業的最前線。這種戒不掉的癌,第一是來自不服氣,眼睜睜看見原來一起撒尿和泥的朋友起高樓,而自己距離成功也曾如此接近,再來一次肯定會贏,或多或少會有賭徒心態。要是你在深圳的創業圈呆呆,很快就能聽到有人和你講述當年和馬化騰在一層樓或者一條街創業的故事。

第二是來自拴不住,再大的草原也圈不住這些創業過的野馬再次奔騰的心,創業過的人很難再次接受大公司里面慣有的官僚文化、頤指氣使以及大象漫步。

第三是來自外因,有過創業經驗的人,無論是成敗與否,在如今的資產荒中都是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經常會被“誘惑”出去再試一把。

而只有當創業疲了累了,他們往往才會選擇投資作為終結狀態,天使或者 VC 投資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職業,或許這也算一種“癌的治愈”。

不管怎麽樣,生活還是要繼續。無論是選擇打工,還是投資,還是繼續創業,他們都是孤膽英雄。

本文首發於知乎專欄「數據冰山」,原文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80960,原標題為《創業的癌,怎麽破?》。

創業失敗 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7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