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藍籌股板塊的集體休整,A股市場也暫時放慢了反彈的步伐。7月14日滬深兩市股指漲跌互現,成交量也有所減少,不過次新股、量子通信、VR等板塊的活躍仍然有效維持了市場人氣,使得全天股指呈現窄幅震蕩運行態勢,在股指上漲趨勢沒有有效跌破之前,投資者仍可保持相對樂觀。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由於有色金屬、煤炭、鋼鐵等權重板塊繼續出現調整走勢,使得滬深兩市股指全天基本在周三收盤點位下方運行,直至尾盤時題材股的放量回升才帶動深成指翻紅。但上證指數最後仍報收3054.02點,下跌6.67點,跌幅0.22%,成交2089億元;深成指報收10854.14點,上漲0.58點,漲幅0.01%,成交3790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293.08點,上漲7.71點,漲幅0.34%,成交1125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5879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大幅減少。
對於這樣的走勢,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認為,周二藍籌股大漲帶動股指回升,但其隨後兩個交易日的回調也使得股指上行乏力。盡管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題材股在維持市場人氣,但在新舊熱點交替的時候,如果市場風格轉換不順,股指的反彈也會隨之一波三折,估計股指還需要盤整幾個交易日才能再度發力,這期間或許是投資者換股的好時機。
同時也有市場人士提醒,下周馬上就會公布上半年的宏觀經濟數據,市場在該數據出臺之前保持謹慎走勢也是合理的。現在市場的邏輯是經濟數據差則政策有望加碼,股市能漲。一旦數據回升明顯,則政策力度下降股指反而會跌,所以在數據出臺之前保持相對謹慎還是合理的,對大機構而言,倉位一旦加的太快,要想減下來可就不容易了。
華融證券策略分析師付學軍認為,在存量博弈的金融市場,投資者需降低預期、耐心等待、均衡配置各類資產。除非觀察到較為明顯的流動性增量變化的信號,否則任一類資產均很難形成大的趨勢性機會。對A股而言,一方面,深港通、養老金入市帶來的增量資金極其有限,市場不可預期過高。另一方面,一行三會等監管層意在“去杠桿”以防範金融風險,金融整肅(限制資管產品杠桿、嚴查基金子公司、嚴查資金池等)愈演愈烈;疊加下半年大股東減持、定增解禁壓力加大,市場“抽水效應”明顯。在量能難以放大的情況下,A股市場大概率將延續震蕩格局,結構性機會大於系統性機會,建議控制倉位、多看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