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品牌戰強碰 美、日聯台抗三星

2011-1-9  TWM


當所有人都在觀察三星(Samsung)二○一一年與蘋果(Ale)的爭戰時,三星與全球電子產業的競合,也來到一 個微妙的拐點。

趕在二○一一年倒數之際,三星電子宣佈出資約合新台幣三百四十億元,向索尼(Sony)買回S-LCD面板廠剩餘的 五成股份,正式終結兩家公司始於○四年的合資關係。

消息宣佈不過幾天前,十二月中,三星集團剛完成史上最大規模組織改組,只剩下「零組件」與「終端產品」之 分。而串聯這兩件事的背後意義,是三星電子的重心將從零組件供應商轉向系統品牌商,等於與目前的客戶直接硬 碰硬。

二○一○年底李健熙獨子、四十二歲的李在鎔接班擔任三星電子總裁,比父親更重視終端產品的品牌經營,並成 功在二○一一年第三季讓三星取代蘋果成為新任智慧型手機龍頭。
三星面板優先給自家用 三星財報有力的佐證轉型成效。手機部門毛利率從一○年第三季的一○.七%,跳升為一一年第三季的一六.九
%;同期半導體毛利率卻從三二.一%陡降為一六.八%,營收也從過去約是手機部門的兩倍,變成只有手機的六
三%。

「(三星)這次與索尼分家後,面板外賣的比重將從目前的一半逐漸降低;最新的技術、最好的品質,都優先支 援三星自有終端產品,因為品牌利潤遠遠高於零組件,」研調機構DislaySearch大中華區總裁謝勤益觀察。

這讓日商與美商對三星戒心升高,市調機構iSuli表示,蘋果最新款ihone4S,NAND Flash供應商在三星之外
,新增海力士(Hynix),DRAM則多引進日商爾必達(Elida),分散風險用意明顯。

台灣則成為美、日商聯合抗韓受益者。「以前跟日商做生意,起碼要談兩、三年,最近只需八、九個月就有譜了
,」一位剛從日本爭取訂單回台的記憶體業者表示。過去,這家公司主要營收都來自韓商。

謝勤益認為,專注品牌可能讓三星擁有較高獲利率,但關鍵零組件客戶漸行漸遠,將使沉重資本支出與折舊攤提 逐漸集中在三星身上,營運風險也將隨之擴大。三星勢必快速擴大品牌市佔率以遠離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2

《市場考驗》日產發展電動車近七十年 全球銷售第一 特斯拉推平價車 將強碰難纏對手

2014-06-16  TWM  
 

 

歷史超過八十年的日產汽車,對於開發環保的電動車駕輕就熟;但面對後起之秀特斯拉,日產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希望趁著全球環保的趨勢,穩固電動車的基礎,藉此開創新局面。

撰文‧孫蓉萍

特斯拉股東問馬斯克:你提到的第三代車將更像一個大批量產的低成本車輛,我覺得日產LEAF已經有類似的東西,價格大概在兩萬美元,特斯拉在此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馬斯克答:LEAF的行車範圍相當短,除非你只須開很短的距離,否則與同類價位的汽油車相比,其實沒有優勢。電動車的關鍵是可長距離行駛,而且多數人買得起,我希望特斯拉在這方面有競爭力。我也希望日產和其他公司都做出這樣的車子,如果他們這麼做,將更有競爭力。

特斯拉的革命性幾乎讓人忘記它也有競爭對手。去年全球電動車佔有率最高的,並非是特斯拉,而是這位股東提到的日產汽車(Nissan)推出的電動車LEAF。

二○一○年十二月在美國和日本問世以來,LEAF在全球三十五國的累計銷售量達到十萬輛,在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達到四五%,還被選為一一年的世界風雲車。

日產優勢

價格親民 市佔率遠勝特斯拉LEAF的意思是「樹葉」,說明了日產希望淨化空氣的意願,它是Leading、Environmentally friendly、Affordable、Family car的縮寫,也就是走在前端、對環境友善、負擔得起的家庭車。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高恩(Carlos Ghosn)對電動車期待甚高,他說:「電動車是我們的未來。」日產要達到一六年底前全球市佔率和營業利益率都是八%的目標,電動車將是關鍵。

為了刺激銷路,日產今年三月宣佈繼去年之後再度調降LEAF售價,最便宜車款售價約二二六萬日圓(約新台幣六十五萬元、含消費稅),價格更親民。

電動車似乎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但有八十一年歷史的日產,早在一九四七年就開發出電動車,原因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石油短缺,因此政府獎勵車廠生產電動車。當時推出的「TAMA」電動車,續航距離為九十六.三公里,最高時速為三十五.二公里,以近七十年前的表現來說,已算相當難得。

之後日產也有感於新能源與環保的重要性,多年來在這個領域致力研發新產品,一○年LEAF問世,逐步達成日產零排汙(Zero Emission)的夢想。LEAF雖熱銷十萬輛,卻有半數是這一年來售出的,LEAF去年在美國賣出二萬零八十一輛,是前一年的二.四倍。

電動車受矚目的原因之一,是各國加強燃油效率管制,以美國加州為例,政府規定汽車製造商的銷售量中,要有一定比例是電動車等零排汙的車,還在早晚的尖峰時間,讓電動車行駛專用車道。此外,都市的充電設備也逐漸普及,政府也實施補貼措施。

日產乘勝追擊,今年五月宣佈,在西班牙生產第二款電動車「e-NV200」。日產計畫長帕爾莫(Andy Palmer)指出:「這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電動車現在被認為是主流技術,許多競爭對手才急著要推出第一款車,我們已經比人家快一步。」e-NV200將可供家用和商用(載貨和計程車),屬於多功能廂型車,續航距離為一七○公里,最高時速為一二○公里;若使用急速充電器,三十分鐘就能充電八○%。

特斯拉優勢

續航力強 大勝日產LEAF

日產LEAF擁有價格低的優勢,但它最受到質疑的,就是馬斯克所說,續航距離太短、充電站太少。不過這些困難正被一一克服。除了已經降價之外,日產指出,充飽電時,續航距離增加到二二八公里,性價比增高。目前日本共有五五二○個充電站,高恩指出,「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須多興建充電站這樣的基礎建設。」高恩原本要在一六年底達成全球賣出電動車一五○萬輛目標,因銷售不如預期,已將時間延後到二○年;但日產全球電動車業務副總裁海斯(Billy Hayes)樂觀認為可以提前達陣,原因是各國強化環保相關管制,而且他相信,「開過電動車的人,就知道它的好處,絕不想回頭開使用內燃機的車。」除了LEAF之外,日本豐田在去年發表一款氫燃料電池概念車FCV-R。馬斯克始終不看好氫燃料電池技術,所以他選擇走鋰電池,他認為氫氣是危險氣體,只適合用在火箭,不適合用在汽車上;但豐田則認為,氫燃料電池比鋰電池更輕,加氫速度更快,更具競爭優勢。

確實,豐田這款FCV-R號稱每次加氫氣只須三分鐘就可加滿,每次加滿,大約可以跑五百公里,續航力讓人吃驚。而它預計明年在日本與歐美上市,已成為特斯拉最具看頭的競爭對手。

面對競爭,馬斯克接受專訪時表示:「日產LEAF和通用汽車Volt為電動車做的努力,都值得讚揚;但並不表示他們做出的是非常好的產品。」他說,「這些車商必須不斷改良,才能做出更好的車。」無論如何,安全又便宜的電動車,應該指日可待。

特斯拉跑得遠 日產價格親民──2014年電動車售價和續航力比較

車種續航力

(公里)售價

(新台幣萬元)

特斯拉Model S (85kWh) 426232.2 特斯拉Model S (60kWh)334212 兩款合計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二,達20% 豐田RAV4 EV165149.4 飛雅特 500e14095.4 日產LEAF13586.4 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一,達43% 本田Fit EV131109.9 雪佛蘭Spark EV13182.5 福特Focus Electric122105.6 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 Coupe10960 三菱i-MiEV9969

註:為美國地區售價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局、CleanTenica、特斯拉網站

整理:鍾怡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4

吸塵器王者 強碰Google機器人大計

2014-09-15  TCW
 

如果說,蘋果(Apple)七年多前推出第一支iPhone時,改變了全世界對手機的定義,那麼,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譽為吸塵器之王的英國家電大廠戴森(Dyson),也顛覆了人們對吸塵器的想像。

首推吸地機器人研發十六年,才推出新機

繼二十一年前推出全球第一台「無紙袋」吸塵器後,這一回,戴森瞄準了Google、三星等巨擘,九月四日,由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於日本舉行新品發表會,展示歷時十六年、投資逾新台幣十三億元研發的「機器人吸塵器」,與全球科技大廠一起搶食機器人商機。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只具備簡單清潔功能的吸塵器,究竟是如何和機器人扯上關係?

「當人們越來越忙碌,根本沒時間打掃家裡,這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台機器人。」詹姆士‧戴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即便戴森已經站穩全球高價吸塵器市場銷售冠軍,截至去年,旗下產品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五千萬台,平均每五秒賣出一台,而在英國,每三戶家庭中,就有一戶使用它的吸塵器。但綜觀目前機器人領域,都是電子大廠的天下,做為一個家電業者,戴森該如何迎敵,引發外界關注。

戴森首先得面對的頭號敵人,是目前於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囊括逾五成市占率的美國大廠iRobot。在機器人概念的帶動下,那斯達克掛牌的iRobot公司股價,近一年半以來,曾一度大漲一倍,目前市值逼近新台幣三百億元。

「iRobot即將遭遇最強大的對手!」美國《投資者財經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表示,戴森發表新產品後,將為市場點燃一波新戰火。

而一顆看似不起眼、直徑不到一公分的鏡頭,正是戴森挑戰對手的秘密武器。「我根本忘記失敗過多少次。」詹姆士‧戴森指著機器人吸塵器身上的這顆鏡頭感嘆。

一直以來,市面上標榜有自動掃地、吸地功能的家用機器人,大多靠紅外線「感應」周遭障礙物,一進入陌生空間,只能隨意行走,無法準確辨別距離或位置,更因為「看不見」,難以事先規畫打掃路徑,常出現某個區塊重複清潔、另一個區塊卻被遺漏的問題。

為了避免上述情形發生,戴森想讓吸塵器「看得見」,一進入室內,鏡頭便能捕捉周圍環境,自動定位、規畫路徑,偵測距離的準確度更可以到一毫米,連地板縫隙都不放過。

此外,當戴森機器人電量快耗盡時,還會自己走回充電座充電,連人在國外,都可以透過手機、平板上的App遠端遙控機器人,由它主動回報清潔進度。

要開發一台幾乎完全取代人力的吸塵器,戴森花了十多年時間,由兩百多位工程師,實地偵測上千戶家庭,記錄鏡頭在不同環境中對各種家具、擺設的判斷程度,再以每秒拍攝三十張影像的速度,一共分析超過十五億張照片,才讓吸塵器懂得「看路」。

眼看對手來勢洶洶,二○○二年就推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Roomba的iRobot創辦人柯林‧安格爾(Colin Angle)則自信的表示, Roomba推出十二年以來,已在全球累計超過千萬台銷量,戴森一夕之間難以超越。

加上戴森機器人雖然聰明,一次卻只能使用約三十分鐘,比起同類型產品的一百分鐘,甚至數小時,續航力明顯落差許多。

啟用機器人實驗室從傳統家電廠轉型科技廠

但當戴森被英國人視為繼披頭四下一個讓英國走向全世界的民族品牌時,機器人吸塵器絕對不會是它的最後一步。

「這只是我們的計畫之一,未來,相關技術還會運用在更多產品上。」主導戴森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發部門總監Michael Aldred對記者透露。

而Google,便是它可能挑戰的下一個對象。

其實,十三年前,詹姆士‧戴森就曾領先同業開發出全球第一台機器人吸塵器,卻因為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市場反應並不好,最終被迫停產。這個夢,直到今年二月,戴森宣布投資約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合作,成立專門的機器人實驗室,才再次浮出檯面。

大動作成立實驗室,找來十五位專門研究機器人視覺系統與3D模擬的科學家加入團隊,戴森從一間靠家電起家的製造商,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除了現有的吸塵器,它還可能讓更多家電「自動化」,「戴森將與Google正面對決。」《衛報》(The Guardian)評論。

戴森之所以被拿來和Google相比,全因為他們都看準了家用機器人市場。

去年,Google收購了八間機器人公司,超過半數都與家用機器人相關,而一手打造Android系統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也表示,Google正在研發一系列從事居家照護、與人類一起生活的機器人,與戴森擅長的家電領域相符,因此,當戴森一公布新計畫,便被認為是衝著Google而來。

但,即使做為全英國擁有最多專利數的企業,其中更包含機械、電力學、熱學等關鍵技術,擔任戴森機器人實驗室顧問、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Andrew Davison坦承,戴森不像Google會開發工業用機器人或無人車,未來只會專注在家用領域。

如今,戴森不像過去推出無紙袋吸塵器,和無扇葉風扇時,都是市場上的先驅者,做為機器人產業的新兵,前面還有一場硬仗等著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