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坊間不會告訴你的賣殼盲點 股領袖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9/02/%E5%9D%8A%E9%96%93%E4%B8%8D%E6%9C%83%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8%B3%A3%E6%AE%BC%E7%9B%B2%E9%BB%9E/

近日大市表現如何,相信不用筆者再去多提。面對著每天高開低收的格局,基本上也難以尋找到獲利的機會,所以筆者最近也埋首做一些research的工作,務求在市況轉好時,能夠一併將之前失去的時間與回報追回來。回想起「港股大時代」的光景,只要有財技動作配合,股價自然炒得不亦樂乎,如果有賣殼消息跟尾的話,股東們與等收錢無異,與現在的市況實在有天淵之別。

說起「港股大時代」,幾個月前差不多每個星期也有賣殼消息公佈,除了令一眾投資者的身家水漲船高外,同時又令投資者教育行業興勢而起,呈現出百家爭鳴之象。當然,筆者長期身處市場之中,不得不留意一下這些投資者教育的教材,以觀察現時投資者的水平。抱憾的是,筆者留意到坊間所說關於賣殼的部分,有不少其實只觸及表面,筆者看到這些教材,也只有笑而不語,始終筆者是「根正苗紅」讀會計出身,所以今天則想宏觀地指出當中的盲點。

在計算賣殼估值時,坊間現時流傳著將殼價加上資產淨值,就會大致相等於全購價。對於這個說法,筆者在某程度上也認同,不過略嫌未夠精準,似乎未「搔到癢處」。需知道,股票市場上沒有「凡A則B」的鐵律,如果公司的賣殼估值能夠在三言兩語說清,那世界上就不會有輸家,也不會有窮人。

正所謂「差之亳釐,謬之千里」,以上這個說法的致命要點,在於誇大了「資產淨值」的參考作用,同時又忽略了股票賣殼的可能性。要促成一宗買賣殼交易,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股權分佈、殼的需求和供應、大股東及董事背景、股票套路等等,當中滲透著不少變數,這一切都包含在「殼價」之中。因此,所謂的殼價並不是確切地有一個明確的數字,而是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浮動,所以並不是每宗賣殼交易的殼價,都能夠以「五億元」交收。

除此之外,資產淨值的解讀,本來是用來衡量該公司的償債能力,假如公司變賣所有資產後,是否足以償還所結欠的債務的一個指標。而在買賣殼的流程中,新主一般會先收購整間上市公司,後來才把原業務出售給舊主,所以把這一套應用在賣殼估值之上,本來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單單留意「資產淨值」的話,便有機會忽略了公司資產的質地,以致在估值上可能出現偏差。試想像,如果公司大部分資產均是流動資產,當中又以現金為主,這盤帳目的好處會令造假風險較低;在計算賣殼估值時,其「可信程度」及準確度也會較高。可是,坊間所流傳的說法,一般都只是盲目地把殼價與資產淨值相加,到底是筆者太認真,還是錢太易賺?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