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個充滿瑕疵的首富故事戛然而止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08-12-07/110066502.html

  一個充滿瑕疵的首富故事戛然而止
attachment
三度加冕首富,兩次被警方調查,39歲的黃光裕留給外界的是一系列謎團。
2008年11月19日晚間,「內地首富」黃光裕因涉嫌經濟犯罪被北京警方帶走調查。11月26日晚,黃光裕的胞兄、新恆基集團董事長黃俊欽,及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碼:000931,下稱中關村)董事長許鐘民亦因涉嫌經濟犯罪被調查。
11月28日下午,中國證監會在新聞通氣會上披露,黃光裕旗下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鵬潤投資)在對兩家上市公司(中關村和三聯商社)進行資產重組的過程中,「有重大違法行為,涉及金額巨大」。
證監會的通報為黃光裕涉案由頭提供了合理解釋,但市場並不滿足這一簡短描述,關於黃光裕涉案原因的各種版本仍在坊間流傳。
這顯然是黃光裕的草莽行跡所致。黃光裕從一文不名到坐擁國美電器(香港交易所代碼:00493)和北京鵬潤地產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鵬潤地產)兩大巨型 企業,發跡過於傳奇,因而其「第一桶金」從來就備受質疑;國美電器與鵬潤地產的雙棲經營模式,其現金流使用和財務狀況往往引發疑慮;近年來黃光裕在香港和 內地的資本市場大膽操作,亦廣受關注。
更離奇的是,2006年公安部門根據審計署審計材料對黃光裕進行過歷時半年的騙貸、偷稅調查,最終驟然結束,黃光裕安然脫險。
這樣一個充滿瑕疵的首富故事,自然會引發市場關於各種潛規則的猜測。再加上「國美系」涉及20多萬員工及數百億銀行貸款,如一位接近調查組的人員所稱,「要綜合考慮社會效應、經濟效應和法律效應。」黃光裕案最終將集中於哪些違法事實,如何審理,顯示出很大的彈性空間。
縱如此,此次黃光裕涉案,畢竟已有官方宣示中關村重組案及早年貸款案。對於這兩件事的調查和處理,勢將左右黃光裕案的最終走向。

調查始末
「不能說黃光裕案發完全是因為我們查的這兩個案子,但是肯定與我們的移交有關。」證監會稽查總隊的一位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就像你抓住一個酒後駕車的人,後來又發現他是個逃犯」

黃光裕被查的第二天(11月20日),各種消息便在坊間流傳開來,從行賄商務部條法司巡視員郭京毅到結交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從騙貸、逃稅到非法換匯,甚至有傳聞稱黃光裕因賭債未還而落網,但均未得到證實。
在一定程度上,上述傳聞恰恰連綴起了黃光裕的複雜身世。
黃光裕1969年5月出生在廣東汕頭的後歧村,家境貧寒。1986年,17歲的黃光裕北上經營電器銷售,僅僅十餘年間就從一家門麵店走向全國,其原始積累至今成謎。
從1996年起,黃光裕開始涉足房地產業。2000年間,黃光裕結識了汕頭老鄉、有香港「殼王」之稱的詹培忠,開始涉足資本市場。黃光裕最終在2004年使國美電器在香港借殼上市,他也一躍成為2004年「中國首富」。
熟悉黃光裕的人,多稱許其精明、大膽、頑強,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但同時多對其「路子野、下手黑」的作風存有疑忌。黃光裕喜歡結交潮汕人,包括黃松有、許鐘民在內都因同鄉之誼而熟絡。此外,多位商界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了黃光裕在商業行為上「生性好賭」的特點。
綜觀黃光裕的創業生涯,可謂無處不惹風波,無往不涉是非。這也是其一朝案發之後,人們甚至難以推斷究竟禍起何處的緣由。
事實上,黃光裕接受警方調查這一消息本身,也花了超過一週的時間才得到了官方證實。
11月23日(週日)晚,《財經網》(
www.caijing.com.cn)首發了黃光裕因操縱股價被調查的消息。11月24日上午11點,國美電器發佈了語焉不詳的公告,稱未接到黃光裕被調查的法律文件。同日,國美電器發佈了亮麗的三季報,但取消了原定於當晚召開的分析師電話會議。
11月27日,北京市公安局首次證實黃光裕因涉嫌經濟犯罪接受警方調查。
11月28日,國美電器公告稱,黃光裕及周亞飛被調查,已委任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陳曉為董事會代理主席,並成立一個特別行動委員會,密切監控並評估調查黃光裕對集團財務狀況及營運所造成的影響。
當天下午,中國證監會在每週五下午召開的例行新聞通氣會上,與會記者意外地見到了證監會稽查局局長劉洪濤。隨後,證監會有關官員向記者通報, 「2008年3月28日和4月28日,證監會對三聯商社(上海交易所代碼:600898)和中關村股票異常交易行為立案稽查。調查中發現,在涉及上市公司 重組、資產置換等活動中,鵬潤投資有重大違法行為,涉及金額巨大,證監會已將有關證據移交公安部門。鵬潤投資的實際控制人為黃光裕。」
然而,由於黃光裕起家複雜,牽連太廣,即使相關調查部門也不能確認公安部門最先拾起的是哪根線頭。據《財經網》記者最先瞭解的消息,調查確與其兄控制的ST金泰(上海交易所代碼:600385)股價異動有關,但後來證明情況要錯綜複雜得多。
「不能說黃光裕案發完全是因為我們查的這兩個案子,但是肯定與我們的移交有關。」證監會稽查總隊的一位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就像你抓住一個酒後駕車的人,後來又發現他是個逃犯。」
據《財經》記者獲悉,在北京奧運會結束之後,公安部即直接督辦,指定北京市公安局經偵處牽頭組建了專案組。在為數不少的涉嫌證券罪案中,黃案之所以引起特別關注,與此案及本人身份帶來的「典型性」相關。
在證券監管部門移交後不久,公安部門即對黃光裕採取邊控措施,限制其出境。到今年國慶節開始,北京市公安局對黃光裕本人及鵬潤投資進行立案偵查,初查工作一直低調隱秘。
11月19日,北京市公安局將黃光裕帶走,隨後以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罪,對其採取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11月26日,以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罪對黃實施刑事拘留。在黃光裕案調查突破之後,11月26日晚,其兄黃俊欽和他委任的中關村董事長許鐘民亦被正式調查。

貸款案餘波
在黃光裕一端,2006年調查事件則被其歸咎於「缺乏背景」,此後便著力於編織背景

黃光裕再度受查,另一個繞不開的由頭,是2006年公安部門對其早年貸款的調查。事實上,那次調查對於黃光裕日後的行為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2006年國慶前夕,公安部啟動了對黃俊欽私人擁有的地產公司「新恆基系」的立案調查,查封其全部資產;曾先後效力於黃氏兄弟的「新恆基系」最高層於 星旺等人被逮捕。早前,銀監會也對「新恆基系」及黃光裕所控「鵬潤系」的整體銀行貸款和負債進行摸查,包括黃氏兄弟在內的29人以及兩系旗下的39家公 司,被列入摸查名單。初步官方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13億元的問題貸款在鵬潤和新恆基之間密切流動,最終流向境外,形跡可疑(詳見《財經》2006年第 22期「黃俊欽、黃光裕受查」)。
在此之前,2006年審計部門對中國銀行審計中發現,黃俊欽、黃光裕兄弟早年創業期間向北京中行的違規貸款,和其後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億元 租金,以及之後的虛假房貸和車貸,總計達到13億元,其中4億元一直未還本付息。2006年國慶前夕,原北京中行行長、中國銀行董事牛忠光因此案被捕。
除卻貸款中的違規行為,4億元未還本付息的貸款成為黃氏兄弟的硬傷。2004年,北京中行在不良資產剝離中,將黃俊欽兄弟歷年來以其他公司名義貸出的 部分貸款,明確至鵬潤和「新恆基系」公司的名下,列為可疑類資產。這部分貸款總計4億餘元,隨中國銀行的整個不良資產包出售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以賬面資 產23%計價。
2005年,信達將上述4億餘元不良貸款單獨打包出售。四家競標者中,有兩家公司與黃俊欽兄弟密切相關,有消息說其法定代表人均為其母親。其中一家公司以賬面資產40%的價格中標,據稱中標價與標底相差無幾。然而就在交易手續接近辦妥之時,銀監會予以否決。
2006年5月,信達再次公開招標出售北京地區不良資產包,在其中一個賬面資產總計15.28億元的資產包中,再次包含了上述4億餘元不良貸款,並在公告中直陳為「以某一從事房地產開發和商業零售業的企業集團債權為主」。
「一旦他們以四折價順利購回這個資產包,就等於用一個多億抹平了四個多億的問題貸款,不會再被追債了。」中行信貸部門一位經理人員曾告訴《財經》記者。
這4億多元不良貸款,以及相關偷稅事件,成為2006年秋季公安部門調查的主要內容。不過,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1月,國美電器公告稱,公安部針對黃光裕及其間接持有的鵬潤房地產公司的「協助調查已經正式撤銷」。
嗣後,黃光裕也曾接受《財經》記者採訪,聲稱這一切不過是商務法律糾紛,最後相關貸款已經結清。
黃光裕的「2006之劫」如何完結有著多種版本,亦產生了多重後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黃光裕最終從香港調來巨額資金,彌補了貸款窟窿,並交納上億元的 逃稅罰款;在平息這一事件的過程中,黃在調取資金時涉嫌非法換匯,而此行為亦被有關部門發現;更重要的是,黃光裕從此進入公安部門視野,由於其貸款創富中 的種種情節並未受到法律處置,為今天的進一步調查埋下了伏筆。
在黃光裕一端,2006年調查事件則被其歸咎於「缺乏背景」。一位與之相熟的香港企業家告訴《財經》記者,此後黃光裕開始有意識地經營背景。其步驟之 一,還包括以150萬元在香港購入一本中文月刊《紅色資本家》,以圖「形成自己的聲音」。但黃光裕在付款後並未正式接管雜誌編輯運營。據信,這本雜誌在 2007年中已經停刊。
事實上,在2006年黃光裕染指「中關村」重組時,亦夾雜了這一意圖在內。中關村包袱沉重盡人皆知,遠非借殼上選。但中關村作為北京市曾經著力培育的科技股,蘊藏著豐富的人脈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黃光裕的戰略意圖。
孰料,資本市場風高浪急,中關村靜水流深。曾經在香港市場如魚得水的黃光裕在投入以10億元計的資金後深陷泥潭,不僅公司重組、資產置換未遂,二級市場上的違規操作更是授人以柄。
中國公司借殼上市的關鍵在於整合相關各方利益,有賴於「天時地利人和」。然而,黃光裕在中關村上未能也無力做到利益整合。2008年8月,中關村董事會宣佈放棄以地產業務重組中關村的計劃,在業內人士看來,此即意味著利益整合失敗,其被引爆的命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關村泥沼
以虛高資產換虛高股價的資產置換方案,最終未能在中關村實現

中關村成立於1999年6月2日,以北京市住總集團為發起人,曾經是北京市著力打造的科技為主的上市公司。然而由於2000年捲入CDMA網絡投資擔 保業務,背上了高達30多億元的擔保債務包袱,此後一直為化解這一歷史負擔而掙扎(參見《財經》2003年第23期「中關村科技危機幕後」)。
這一情境在2006年3月底出現轉機,當時中關村高達31.2億元CDMA擔保問題獲得五部委批文,有望解決。在這一背景下,2006年4月4日,北 京市住總集團與黃光裕旗下的北京鵬泰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15%的股權轉讓協議,每股作價0.78元,略高於2005年的每股收益0.74元。
此交易的經辦律師鄒曉春曾在交易完成後對媒體表示,當時只花了三個月就完成了這筆交易。此後,鵬泰投資在收購北京住總和其他小股東股權後,獲得了 29.58%的股份。另外兩個有實質影響力的小股東分別為四通董事長段永基、京文唱片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鐘民;前者是中關村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後者為 黃光裕潮汕同鄉,關係非同一般。有消息稱,許鐘民廣有人脈,在2006年為平息黃光裕的貸款調查事件與力頗多。
黃光裕的介入,給市場以強烈的重組信號。第一次簽約後,中關村的股價連續三個漲停。
在此之前,黃光裕有著成功借殼港股、利用資本市場打造國美電器的經驗,因而急於在其地產板塊上複製這一財技神話。
2006年和2007年也是上市暴富者的「黃金時代」,蘇寧環球、碧桂園等融資故事有著強烈的示範作用。黃光裕借殼中關村、置入鵬潤地產的故事自操作之初便盡人皆知。據悉,段、黃二人的合作談判異常順利,40分鐘就談定了這筆交易。
此後的重組進展卻坎坷不斷。黃光裕除了買殼,還付出近10億資金與銀行達成債務和解,購買中關村資產使其達到股改時承諾的每股收益。尤其是CDMA擔保糾紛,直至2007年底才達成解決方案。
更糟糕的是,由於擔心股價繼續上揚,2007年9月28日,中關村在14.76元的高價停牌,以鎖定重組成本。孰料此後A股價格如瀑布般下跌,黃光裕勢成騎虎。
今年5月7日,中關村復牌後公佈了180億元的地產注資計劃——中關村向控股股東鵬泰投資及一致行動人以14.67元/股非公開發行12.27億股 (總計180億元),用於收購鵬潤地產。中關村股價當日收於16.24元,5月8日達到17.80元的最高價,這意味著在資產置換過程中,黃光裕的置換成 本已較2006年初翻了4倍到5倍。
這一重組方案對買方和賣方都不合理,因而注定難以成功。一方面,復牌之後中關村的股價迅速下滑,8月底已跌破5元。然而黃光裕在置入資產時仍需按停牌前的均價換股,代價過大;另一方面,市場普遍認為,即將注入的鵬潤地產的價值被遠遠高估。
鵬潤地產2007年的總資產為34.8億元,淨資產為21.4億元,用收益法評估竟然高達180億元,而且大部分是可售的住宅。資產評估過程中,2008年的預計市盈率超過40倍,全部資產包的市淨率高達9倍。
一位投行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稱,「黃光裕的一個上市原則是,必須對公司具有絕對控股權,即控股66%以上。因此他的目標是至少認購中關村12億股新股,因而所需注資資產估值必須要達到180億元,然而鵬潤地產幾個項目的估值最高不可能超過100億元。」
這一以虛高資產換虛高股價的方案,常人很難付諸實施。但在分析人士看來,黃光裕這一做法和當初他以鵬潤大廈的三間物業置入京華自動化(國美電器前身)來換取股份如出一轍。
儘管黃光裕敢想敢為,但由於土地市場一落千丈,所注資產的水分明顯,中關村董事會最終也未接受他的重組方案。今年8月28日董事會決定放棄該重組計劃,並按規定三個月內不再提交新的重組計劃。(參見輔文《鵬潤地產虛實》)
延宕兩年,總投入近10億元,最終損失的不只是黃光裕本人。一方面,地產借殼計劃被否,一切都需推倒重來,中關村已然篤定的利益格局必須重構,原來的 歷史包袱需要進一步的題材才能真正完全化解。然而黃光裕利用旗下資產重塑主題的空間已然不大。在當前形勢下,地產概念短時間已無可能喚起市場信心,而倘若 注入國美電器,不僅對於黃光裕而言代價過於高昂,而且此前並無紅籌回歸A股的先例,有著幾乎難以踰越的法律障礙。
另一方面,據中關村內部人士稱,黃光裕高調重組的同時,在二級市場頻繁操作,而與之結伴牟利的資金多頗具背景。由於中關村重組歷時過長,其間資本市場 恰恰出現了大起大落,外界無從獲悉合作方的輸贏情況。不過,在證監會和公安部的調查之下,這些裙帶資金都會受到株連,這也是黃光裕的另一條可能的取禍之 道。

市場操縱之禍
既重組又炒股,炒股的收益最好能彌補重組成本,這是一種典型的「空手道」的思維模式

關於黃光裕的二級市場操作,業界多有傳聞,尤其由於國美電器的銷售利潤極薄,難以支撐上市公司的業績。市場普遍猜測,黃光裕「資本帝國」的秘密就是,佔用國美電器供貨商的流動資金,在高回報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獲利。
「黃光裕曾經自詡可以提供大規模的短期融資,不過一定要限定在三個月之內,超過三個月就不行了。」一位與黃光裕交往頗深的市場人士回憶稱,三個月正是佔用供應商應付款以及商業票據的期限。
attachment

由於案件仍在調查之中,黃光裕如何在中關村和三聯商社等股票上違規,尚不得而知;他是否及如何介入ST金泰案,也未完成取證。中國證監會一位中層官員 對《財經》記者分析稱,據其觀察,當前證券市場坐莊的辦法已經不是簡單的大筆對敲、炒作或者放消息等拉抬股價,而是在重組前以極低的成本進入,之後力促重 組成功,從而引導股價的上漲。「這些人一般都把賬戶打散,而且在二級市場操作並不頻繁,因此有時候看不清楚是否有莊。」
「2005年冬天就有人告訴我,中關村已經找到新的買家,並建議我買入,但當時誰會為這樣一個消息就去炒這個爛公司呢?」一位投資界人士回憶稱。
中關村總股本為6.75億股,流通盤為3.75億股。通常而言,坐莊要獲得至少三分之一的籌碼。但市場人士稱,重組之後又趕上大牛市,投資者對黃光裕 來重組又充滿期待,所以股價順勢上漲是比較輕鬆的事。從盤面上看,中關村的換手率並不高,可能拿1億股就能控盤,成本也就在5億元左右。
一位基金經理就認為:「中關村的走勢比較奇怪,看上去有莊,但是做得很慢,也不猛拉,估計是莊的成本較低。」 在他分析看來,黃光裕購買中關村2億法人股的成本是每股0.78元,最遲2010年即可流通;如果重組後股價拉升至10元,就可輕鬆賺取20億元。「既重 組也炒股,炒股的收益最好能彌補重組成本,這是一種典型的空手道的思維模式。」
從黃光裕2006年4月開始入股中關村起,其時中關村的二級市場股價約在2.50元左右,到2007年9月28日,股價大漲至14.76元。之後,中關村開始停牌,到今年5月8日復牌後,中關村股價最高曾達到17.80元,漲幅超過600%,嚴重脫離同期大盤走勢。
除去中關村,在11月28日中國證監會的通氣會上還提到了另一隻股票——三聯商社。
2008年2月14日,黃光裕假手山東龍脊島建設有限公司,通過競拍,獲得山東三聯集團持有的三聯商社2700萬股,成為該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 (10.69%股權)。3月4日一復牌便公告國美電器間接控股,三聯商社連續漲停,價格一路從2月5日的8.80元上漲至3月12日的17.98元。市場 人士認為,如果前期有所埋伏,獲利應該不菲。
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在中國股市裡司空見慣,監管者懲戒力度遠遠不夠。即使最終落實證據,根據《刑法》亦非重罪,情節嚴重者也不過三到五年。
無論如何,黃光裕案目前浮出水面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由於中國民營企業家成長的特殊環境,黃光裕發展過程中的是非曲折,恐難一一深究,全部真相近期亦難獲大白。
在黃光裕接受調查之後,有關當局一直有意將黃光裕本人與擁有20萬員工的國美電器區分開來。這與今年10月剛剛獲刑的前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張文中案的處理,有異曲同工之處。截至目前,任命了新執委會的國美電器已日漸恢復平靜。
不過,國美及其品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已經印上了首富黃光裕的印記?這一印記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影響個人和企業的命運?人們還在持續觀望中。■

本刊記者楊彬彬、季敏華、喬曉會、張冰、肖華、王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67

金屬礦開發起底:TCL澄而不清 「開發充滿了不確定性」;新疆液晶電視項目或為交換條件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6/4NMDAwMDIzNDg4NQ.html

雖然TCL集團(000100.SZ)4月24日的澄清公告表明並沒有參與開發位於新疆拜城縣的全球第一大稀有金屬礦的計劃,但是資本市場對於20天多天的熱情卻並未因此散去。

4月25日,在短短五天內第二次復牌後,TCL集團的股價一度漲停,東方證券分析師張小嘎甚至表示,「TCL集團的這則公告是典型的澄而不清。」

回應傳聞的固有格式

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尚未取得勘查許可證和採礦許可證

TCL 集團的公告中指出,公司不存在籌劃該「新疆南部拜城縣特大型稀有金屬鈮鉭礦」事項的情況,也沒有與任何第三方就該事項進行接觸或簽署任何協議,並且承諾至 少3個月內不會籌劃該事項,公司及公司控股股東亦不會進行其他重大資產重組、增發等對公司股票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

然而外界都清楚這是上市公司對於市場傳聞回應的固定格式,然而TCL集團的公告中也透露了關於「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的來歷。

按照其說法,該公司2010年7月26日註冊成立,2011年4月1日正式揭牌,註冊資本2000萬元,其中TCL集團全資控股的TCL創投有限公司控股65%(1300萬元),新疆興宇華安礦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35%。

按照TCL集團的說法,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尚未取得勘查許可證和採礦許可證,目前該公司各項工作尚在前期籌備階段,但這並未排除其未來投資礦業的可能性。

而一些資料證明新疆TCL能源公司去年已經開始了探礦工作,今年1月18日新疆布爾津縣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重大引資項目,指出該縣礦業勘探開發加快推進,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勘查院、TCL新疆能源公司等企業落戶開展地質找礦工作。

消 息人士則告訴本報記者,其實TCL集團2009年就確定了能源領域尋求投資機會的戰略,而TCL創投則是具體的落實者,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去年9月也 曾表示,在目前多媒體、通訊、家電和泰科立電子四大產業集團和物流與服務、房地產與投資業務群的基礎上,TCL也將尋求在環保科技、醫療電子,以及一些能 源投資領域的突破,為此TCL集團將拿出每年流動資金的2%-5%。

之前TCL也曾經通過TCL實業全資子公司Peak Winner(即TCL峰勝投資有限公司)2007年

投資1.1億港元持有了HR38%的股權,而HR持有間接參與於阿根廷門多薩省總共面積約210平方公里的石油礦之投資、開採、運營權以及51%石油產出的收益權,而2009年9月公司完成了業務出售並獲利7000多萬元。

正是這次投資讓TCL吃到了能源投資的甜頭,而恰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進行了大量的招商工作,這讓TCL看到了投資新疆豐富能源的機會,而TCL為了規避風險還是將前期重心放在了找礦工作上,而且找到了新疆當地的合作夥伴。

新疆液晶電視生產計劃

「要想完全依靠TCL不太可能,而且開發充滿了不確定」

TCL集團有關人士透露,其實李東生過去幾個月曾經到新疆拜訪過三次,其中談到了一攬子合作計劃,其中就包括這次公告的新疆液晶電視生產線計劃。

根據TCL集團4月24日的公告,TCL集團有限公司於2011年4月1日與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擬在開發區(頭屯河區)投資建設,以液晶彩色電視機生產為起點,首期建設3條LCD/LED液晶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年產100萬台產品。

然而這僅僅是TCL投資新疆項目的開始,也是其投資新疆礦業的條件,消息人士告訴記者,「為了讓新疆能源公司獲得開礦和探礦的許可證,TCL集團在新疆投資液晶電視生產線的計劃,因為西北地區並非TCL電視的主銷區域,而且TCL之前在內蒙已經有了電視基地。」

不 過TCL也留了一手,TCL表示,合作框架有效期為半年,自簽字之日起起算,但目前還不構成雙方對於投資項目正式法律約束力的約定,有待雙方進一步商定項 目的準確投資規模、項目用地選址、建設進度及與項目有關的政策後,再簽訂項目正式的《投資協議書》,約定具體的投資政策事項,顯然如果無法獲得開礦許可, 這一項目是否投資也是未知數。

之前有市場傳聞,TCL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已與新疆政府達成初步協議,將於近期擇機簽訂投資開發新疆南部拜城縣 特大型稀有金屬鈮鉭礦,預測鈮礦資源儲量超過10萬噸,鉭礦資源儲量超過1萬噸,該特大型鈮鉭礦儲量已經超出了中國已探明的鈮礦總儲量,預測開發後的總價 值將超過1300億元。

不過上述消息人士表示,「要想完全依靠TCL開發這一項目是不太可能的,而且該項目的開發充滿了不確定,不過不排除TCL與一些有色金屬國有控股公司聯合開發的可能性,不過這些投資都不會改變TCL的主營業務架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4

美國投資者:海外市場充滿誘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950

Morningstar文章:由於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增加,美國投資者可能更加傾向於本土投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衰退的經濟,以及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增長減緩,都使得投資本土更加穩妥。

Morningstar對用戶做了一項調查,詢問他們的資產組合中,有多少投資於海外市場。結果顯示,儘管海外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用戶的回覆顯示出他們十分看好海外股票。很多用戶表示他們持有的海外股票超過自己投資組合的50%,另外一些用戶則表示,沒有必要區分海外投資與本土投資。

資產的分配:

用戶bshutz寫道,「我的本土投資與海外投資基本是對半分,目前可能本土投資會達到六成。對於海外整體市場和新興市場,以及大公司和小公司,我的分配比例也是對半分。相對於複雜的投資策略,這可能更加直觀。」

用戶Chang是在各回覆中對海外證券投資比例最高的:他三分之一投資美國,三分之一投資亞洲,三分之一在其他海外市場。「為什麼要在亞洲投資這麼多?因為亞洲是龐大和多元的地區,既有發達經濟也有發展中經濟。」

對歐洲悲觀,對亞洲樂觀:

本月初,我們詢問用戶對於10年後市場的預測,很多人懷疑歐洲經濟可以得到復甦。

Aalan88寫道,「我基本的策略是在美國、EAFE(歐洲澳洲和中東)以及新興地區各投資三分之一。但是我會做出靈活的調整。今年歐洲和日本經濟不景氣,於是我在日本之外其他亞洲國家和新興市場投資40%。剩下是投資在美國的高回報領域(能源、業主有限合夥制企業、商業拓展公司、房地產等)。」

Darwinian表示同意上述觀點,「我的目標是投資三分之一在國際型證券商。這是風險分散的好策略。我目前投資的海外證券高於三分之一。我已經三年半沒有投資美股,但是今年夏天我增加了對歐洲股的投資,因為它們實在太便宜了。如果更便宜的話我會買的更多。」

需要區分美股和海外股嗎?

一些讀者質疑,既然現在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崛起,還需要區分美股和海外股嗎?

Cogitarius寫道,「由於公司對於海外利潤的依賴,美股和海外股的區分已經沒有意義了。比如,可口可樂的海外銷售額佔70%;投資可口可樂算是本土投資還是海外投資呢?」

現在對資產組合的本土和海外比例的計算更加複雜。ShakAttack表示,「我字面比例是50%本土加50%海外。但是由於美國公司對海外利潤的依賴和海外公司對於美國市場的依賴,我很難說我有多少海外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30

《創新工場取經》孕育七十多家新創公司 李開復也要仰仗她 中國創業教母陶寧:台灣人充滿創意,不輸矽谷

2014-01-20  TWM
 
 

 

四年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創業者教父李開復的左右手、手握五億美元創投資金、現年四十六歲,她就是「中國創業教母」陶寧。她如何挑選投資對象?對台灣的網路創業者有何建議?

如果要創業,你應該聽聽她的意見!

撰文‧黃家慧

「創新工場」是以幫助年輕人創業為使命的中國投資機構,二○○九年創立至今,已成功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包括安全寶、啪啪等在中國耳熟能詳的網路公司,其背後的靈魂人物,正是有「中國創業教母」之稱的陶寧。

四年前應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之邀擔任首席運營官,她看到的不僅是多個團隊從創新工場成功孵化,更看見一場風起雲湧的網路創業潮,正在中關村奔騰。一三年年底,陶寧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在這四年所見證到的北京網路創業崛起,同時向台灣業者招手。

剛接掌創新工場時,陶寧一直思考:「為什麼美國矽谷有那麼多年輕又有高科技背景的人,願意放棄進入像IBM、Google這樣有明星光環的大企業工作,走出來自己創業,而中國卻沒有。」她發現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錢」!

備妥銀彈!

中國網創風起雲湧,資源唾手可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財富積累少,更別說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但是在矽谷,那裡有大批的天使投資人捧著白花花的銀子給創業者,所以初始資金根本不是問題;而在台灣、中國,天使資金卻很少。」四年前的北京,天使基金並不流行,想要找人投資極不容易。「投資人一聽到投資這些初創公司,回收至少要等個八年,都說『天啊!我的上帝呀,這也太久了吧。』」陶寧描述四年前找投資人的窘境。而當時中國政府雖然設有所謂的「引導基金」,也只給中大型企業,小型的初創公司很難分一杯羹。

「直到三年前,政府開始將基金給初創公司,我們的第一筆人民幣基金,就是上海市政府和楊浦區給的!」不僅中國政府對投資初創公司的政策有了轉變,投資人對網路創業投資的態度也變得更開放。「一三年,中國就有二十二家網路公司在美國上市,又有不少家新創公司被收購,投資人看見好結果,就更樂意投資新創公司了!」陶寧指出另一項創業門檻——環境的友善度。網路創業者多半是IT技術出身,不懂法律、財務,偏偏這些卻是新創公司的必備知識。「在矽谷,有很多大型財務公司願意幫助這些小公司,或者入股,或者免費服務;四年前的中國,誰理你!」瞄準市場!

中國人口六十五倍於台灣,適合當第一戰場但今天的北京乃至於整個中國,有無數的孵化器(育成中心)在幫助這些創業家築夢。除了前文提到的「車庫咖啡」等提供創業環境,還有以大學或地方政府背景為主的孵化器提供資金,或像「創新工場」的投資機構,提供財稅、法律、管理公司等創業必備知識。豐沛的資源在中國,特別是北京,唾手可得。

當中國網創正在蓬勃發展,陶寧也給了正在起步的台灣創業青年建議:「把中國當成你的首要市場!」在資訊業,立足的市場小是一大弱勢,除非你只想做小眾市場。她認為,擁有台灣人口六十五倍的中國,又有相通的語言,正是台灣人的機會。

「有一些台灣創業者想先在台灣做好,再到中國發展,我心想:『台灣做好又怎樣?做好你也活不下去!』你應該馬上來中國發展!不然就太慢了!」兩地的習慣風俗不同,產品在台灣做得好,在中國卻可能適應不良,最後也得從頭來過,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搗中國市場。

組團登陸!

台灣創意人才多,方便團體作戰陶寧建議,如果台灣創業家打算將中國當成第一市場,首先在台灣就要把團隊的人先找好,再將整個團隊一起帶到中國,讓創業者能更貼近市場。

在她看來,台灣的資訊人才多,許多人還具備與硬體相結合的科技背景,是獨一無二的好資源。她也讚賞台灣創業人充滿創意,堪與美國矽谷比擬。相對於中國,在劇烈的競爭下,創業者變得過於狼性、過多抄襲、創意不足,讓大陸有些局限。「但是網路市場競爭激烈已是全球性問題,所以不要抱怨被抄襲,你只能不斷開發新點子,在挫折時堅強活下去。」未來,無論台灣或中國創業者想要創造世界級的公司,陶寧認為「人才」的培育相當重要。「即使資訊產業已經擁有最多國外回來的人才,比例依舊很少,而且多數工程師英文不好,如何去做給歐美人的產品?」要國際化,就需要更多懂國外市場的產品經理、行銷人才等,才能把產品推向國際。

陶 寧

出生:1968年

現職:中國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兼合夥人

經歷:谷歌中國運營總監

學歷:耶魯大學MBA、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家庭:已婚,無子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1

暗物質:主流化的阿里充滿風險 林海的電商研究

來源: http://xueqiu.com/7212167865/31681587

阿里在美國成功上市,已經不僅是電商人的榮耀,而演變成全球華人的狂歡。中國經濟不僅僅只有低端制造業,還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難以匹敵的平臺型電商,這一點不得不讓人驕傲。因此,阿里上市前過多的批評聲音,在我看來那麽刺耳,更不願加入到其中。不過,現在倒是可以說出自己對阿里的一些看法了。

穿越傳統企業之墻

最近看到一個評論,說阿里是延著“營銷-流通-生產”的路徑去改造傳統行業的。這種看法有幾分道理,但並不完全真實。阿里並沒有穿越傳統企業之墻,傳統企業依然站在消費者主權的對立面。阿里還是把傳統企業當作流量的“化肥”,並沒有形成平臺-供應商-消費者三者之間良性互動的關系。目前,阿里在放棄以店鋪為中心的經營之路,轉向以品牌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但是,平臺和供應商之間是一種輕關系,即使增加了溝通工具、營銷工具、支付工具等,阿里和供應商的聯系並不緊密。但是,培育品牌必須深入到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生產方式、人力資源和融資等深層次經營領域。換句話說,傳統的零供關系將轉化為平臺型電商為中小企業提供一攬子重服務。阿里集團軍中大量是年輕的小二,而傳統企業雖然也存在一些變革的願望,但巨大的習慣的力量會讓任何變革都十分艱難。不推倒傳統企業之墻,消費者主權時代並不會真正到來。而傳統的流量紅利期,互聯網遷移的人口紅利期已經過去。

阿里還在重度依賴雙十一,在跨境電商、O2O和移動電商等方面,並沒有驚人之舉。另外一面是,阿里比京東商城、唯品會等競爭對手,更深刻地看到傳統企業的內在價值。因此,阿里跟海爾等傳統企業建立了一系列戰略合作關系。問題在於,如果阿里的經營方針仍然是流量經營和流量變現,唯GDP增長為核心,那麽體驗過平臺電商的高流量成本、狹窄流量入口的企業,會大面積離開阿里。在美國上市也是一種反向約束力,美國投資者對阿里期待過高。中國電商流量高度集中在阿里和京東,阿里和京東的流量又集中在少數企業。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並沒有被電子商務真正改造。阿里的發展路徑就像北京的交通從一環擴大到六環,最近又會擴大到更遠的距離。而城市規劃需要輻射性的路徑。需要多元的入口和良好的生態系統。傳統企業也面臨巨大的經驗壓力和業績考核壓力。如果他們在阿里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就會尋找新的生態系統。比如銀行、電信和本地化巨型企業會利用各自的優勢,搭建新的電商平臺。

最近《銷售和市場》年會上,齊魯電視臺的高管展現了“媒體渠道化,渠道平臺化”的一系列實踐,他們以民生新聞、民生服務、民生娛樂的電視媒體為軸心,建立了超市、校園、社區等四大平臺,蘇寧這樣的企業都選擇了和齊魯電視臺合作。當然,新平臺也面臨著前面提到的,穿越傳統企業之墻的問題。因為現在的市場已經不再接受單純的低價格,或者高質量高價格,低價高配或低價高質量成為通縮大環境中的消費者選擇。傳統企業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高成本和低效率。而隱形的溝通成本、信任成本都是無限大。電子商務的長尾理論是簡單的將貨架無限大理解為未來的電商趨勢。實際上供需的匹配、時間和空間的重構、社會關系的變化,才是電子商務的本質。阿里已經走完第一階段,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取得了巨大成績。而第二階段,則需要不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這需要深入了解傳統行業,重構傳統行業。和傳統企業一起,把各種隱性而強大的內部墻推倒,真正迎接消費者主權時代。阿里能完成嗎?

移動互聯網的機會

我對本地化O2O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對移動互聯網一直找不到什麽感覺。這方面國內最優秀的專家是北大的劉德寰教授。他研究移動互聯網已經長達6年,之前一直是中國市場研究協會會長。我最近聽了他的一次演講,感覺非常震撼。他認為,電子商務的用戶原來主要是年輕用戶,現在通過手機,銀發族即中老年人大量進入到互聯網,也開始進行網購。在線下,垂直的品類殺手是一個經典的範式。而我認為,電子商務似乎在發展分眾電商的範式,特別分眾電商的信息流並不依賴傳統的搜索和數據挖掘與推送,而依賴人際化的信息。羅輯思維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團隊,因此其社群電商的實驗成功可能性很小。未來的典型社群其實是知乎或派代那樣聚集大量專業人士的社群,他們又通過分眾電商這個入口,形成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分工協同和商業模式。

阿里現在基本是一個一元化的世界。分眾電商的出現,對於阿里才意味著新的挑戰。因為原來的商業模式仍然是搜索為主,粗放的流量為主和控制為主的模式。分眾電商需要根據銀發族,技術紅顏,熟女經濟等族群,探索建立新的商業模型。未來的電商將更加依賴小而美的創業和背後的創投機制。中心的價值開始貶值,專業資源和對社會化資源的運用更加重要。移動互聯網意味著極其簡單的操作系統,極速供應鏈,精準的族群,小而美的商業模式,自流量。當我看到蘋果的廣告語,比更大還大,或者叫做不止是大,我覺得蘋果的創新思路開始枯竭了。而阿里不能重複昨天的故事。昨天,阿里靠線下強大的地推力量,和線上強大的前端運營能力,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商業大廈。但移動互聯網需要的是更加精益、精準和精華。阿里需要巨大的改變。

暗物質和電子商務



O2O怎麽去定義呢?一種解釋是,O2O是實體的物和虛擬的場,連接二者的是關系。另外一種解釋是,存在三個世界,一個是實體世界,一個是虛擬世界,一個是關系世界。這兩個解釋能看到了虛擬世界的重要性。其實,傳統的定位理論,搶占心智,也看到了虛擬世界的力量。但是,虛擬世界充滿了暗物質。比如冰桶挑戰其中的暗物質是什麽?是什麽驅動一種全球性的集體運動?電子商務是一種心理學和社會學,否則就淪落為和傳統商業一樣需要巨大投入的遊戲。傳統商業的投入產出比已經不經濟。否則極其成熟的傳統商業已經不再需要電子商務。喬布斯有些象外星人,而阿里真的有外星人嗎?外星人才能看到暗物質。

電子商務將更加的人性化,具有心靈化的屬性。Keso說他非常不喜歡世界杯期間阿里的那個打五折的廣告。但這才是最真實,最簡單粗暴的阿里。韓都衣舍這樣的快時尚公司容易被理解,因為線下有ZARA。而未來的暗物質公司才具有強大的能量。他們目前是一些邊緣化的企業。電子商務是讓邊緣化企業變成主流化企業,而不僅僅是傳統企業的優化。阿里未來面臨不確定性,因為阿里已經太主流化了。主流化的阿里充滿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30

矽谷資深風投:初創公司燒錢太多 市場充滿泡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28

20140926startup-bubble-silicon-valley-MarketExpress-in

春江水暖鴨先知。如今,又一名資深風投人表達了對市場泡沫的憂慮。

網景公司(Netscape)創始人、矽谷知名風投大佬Marc Andreessen警告稱,許多矽谷公司燒錢太多,風險極高。

上周,另一位知名風投大佬Gurley告訴《華爾街日報》,當前的矽谷讓他想起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前夕,大批新興公司大肆燒著投資人的錢,“燒錢率”很高,整個行業都有極高的風險。

對此,Andreessen表示非常贊同,他在Twitter上警告說:“當市場轉向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到底誰在裸泳。市場一定會轉折,‘燒錢率’高的公司將被打回原形並淘汰出局。

他指出,在過去幾年中,新興公司很容易就能從風投拿到錢。一些公司甚至動輒籌集上億美元,看起來欣欣向榮。但其實卻掩蓋了他們背後商業模式中的嚴重缺陷。

Andreessen表示,這些‘燒錢率’高的公司非常危險:

1、大規模地燒錢讓這些公司在碰到市場變化時難以迅速適應。

2、巨量的現金讓公司通過招聘瘋狂的擴張,而不是努力提高運營效率。對於很多剛剛起步的公司來說,招聘是一個解決辦法的最簡單途徑。但如果沒有精益化的管理,公司的執行力會很弱,治理也會一片混亂。

3、融到大筆資金很容易給初創公司造成已經成功的假象:豐厚的薪水,漂亮的辦公室,這些都會讓員工感到滿足,並錯誤地認為已經無需再奮鬥了。

4、一旦你的公司被吹得很大,你在想融到錢來支撐公司的正常運營就很難了。“燒錢率高的公司通常很難撐過多輪融資,他們會被淘汰。”

5、當市場風向突變,大公司可能就不再願意收購新公司。如果你很會燒錢,沒人敢把錢給你。

本周,經緯創投合夥人張穎也公開表示,今年以來創投圈正在變得“無比的瘋狂”,泡沫隨時可能破裂。他警告,市場從“貪婪”轉向“恐懼”的關鍵節點只在彈指之間。

對於矽谷的現狀,Gurley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毫無任何恐懼,到處都是貪婪,一切終將歸於塵土(No one's fearful,everyone's greedy,and it will eventually end)。”

最後,Andreessen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對當下矽谷的看法: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38

在歐洲如何忽悠歪果仁系列之:為什麽我對中國充滿信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9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9 08:34 編輯

在歐洲如何忽悠歪果仁系列之:為什麽我對中國充滿信心
作者:海通宏觀姜超


我們在前面兩回中寫到中國正在進入金融時代,主要有兩大邏輯:一個是居民財富正在從房產、存款轉移到金融資產,另一個是人口老齡化以後利率出現長期下行趨勢,而央行從14年開始持續降息,這些都對金融資產有利。

但是故事講到這里,大家都覺得不太甘心,因為充其量我們前面講的還是一個放水的故事,而大家有了08年放水的教訓之後,知道放水長期是無效的,那麽到底這一輪的中國經濟故事和08年之後有什麽不同呢?到目前為止也是充滿了爭議,悲壯者喊出了“俠之大者,為國接盤”,也就是為了解決各種問題,政府有意發動了這輪牛市,但最終大家各位都是接盤俠,沒準啥時候泡沫破滅還是一地雞毛。樂觀的人喊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輪牛市”,認為這輪牛市將改變中國,實現“中國夢”?到底是哪種路徑,這也是歪果仁普遍比較關心的,到底習大大會給中國帶來怎麽樣的未來呢?

我們說,對於研究資產價格而言,短期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利率的走勢,也就是貨幣理論,因為利率變化會改變資產的相對價格,比如企業利潤13年以來沒有太大變化,但是13年錢荒時候的貨幣利率高達10%,現在貨幣利率只有2%都不到,所以不管股價、債券價格都漲飛了。未來如果還要講利率下降的故事,看來也只有講中國版的零利率了,所以現在找我們講為啥中國利率也會到零的人越來越多,也是給自己的投資找信心。

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認為決定資產價格變化的最重要的理論是經濟增長理論。如果用增長理論的框架來理解中國經濟的過去和未來,你會發現其實結論一目了然。

增長理論的核心是尋找增長背後的要素,無非是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大類,如果從增長理論角度看中國過去的三十年發展,我們發現最核心的要素是充裕的勞動力。而與之相對應的有三點結論:首先,產品需求不用擔心,因為人越來越多,需求必然越來越多。其次,產品價格不用擔心,肯定有競爭力,因為人很多所以工資便宜。最後,銀行是主要的融資工具,因為與人多對應的是錢少,資本稀缺、所以資本回報率很高,而銀行的特點就是高成本,網點多人工多、基本上銀行開張就要加三個點才能賺錢,所以銀行是高資本回報率時代的主要融資工具。

將以上三點結論結合來看中國過去的企業,我們可以發現其成功模式都無非兩點:一是要有生產資格,想當年李書福說有四個輪子的就叫汽車,只要政府給牌照就能做出來。二是要和銀行搞好關系,只要銀行給你錢,必然能發展起來。

今年有一次我有幸和鼎薩投資的彭旭總同臺演講,聽他講自己的親身經歷深有感觸,他以前是中郵創業基金主管投資的副總,現在的基民估計都知道新一哥任澤松,他說任澤松是他的徒弟,在上一輪07年大牛市的時候彭旭總帶領的中郵基金可是和亞偉哥pk的火熱朝天。他說當時他選股票特別簡單,基本上不看公司,只看行業,而且主要選擇五大行業“鋼鐵、水泥、煤炭、有色、機械”,這五個行業的公司隨便買,買了以後回家睡覺,然後一覺醒來到年底就是前十名了,而且這個策略在07年成功,在09年又成功複制了一遍,然後到10年就不靈了,一塌糊塗,他覺得不對勁了,肯定是哪里出了問題,後來11年就自己出來做了,想明白方向以後這兩年業績非常好。

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看,彭總所說的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拐點到了。在人口紅利的時代,工業化是主旋律,所以凡是和工業化沾邊的行業都是風光無兩,想當年大家買鋼鐵股的時候好像也沒怎麽考慮過公司,叫啥鋼的都能漲停。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這個工業化的故事就講不太動了。今年4月份的經濟數據剛剛公布,大家如果仔細看一下,就可以發現兩大龍頭之一汽車的銷量增速已經降到零了,房地產是去年就變負增了,而中上遊的鋼鐵、水泥增速幾乎一色的負增長,發電增速勉強零增,所有這些數據都表示中國工業化已經到了尾聲,所以和工業化沾邊的產業都看不到太大的希望了。

所以習大大說中國先進產能要走出去,我們要建設一帶一路,這個方向絕對是無比正確的。因為以後只有非洲、印度還有人口增長,靠他們我們的過剩產能還能重新找到希望,而當年無論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還是日本的亞洲雁型發展策略都是過剩產能輸出,也都為各國工業產業找回了喘息的時間。但是畢竟做國際生意不像以前在國內那麽好做,各種國別和政治風險,而且中國這麽龐大的產能也是歷史上沒有過的,鋼鐵啥的都是全球一大半在中國,所以國外能承接多少也是個問號,總之走出去這件事也不太容易。

所以從增長理論出發,我們發現靠人口紅利的那個模式已經基本到頭了,所以在這一輪的股市行情里面,大牛股基本上和地產產業鏈沒有太大的關系,核心在於這些行業沒有了未來,沒有了想像空間。

如果再回到經濟增長理論,我們從13年開始研究新增長理論,發現面向未來我們有三大新增長動力:首先是人力資本,現在我們每年是700萬大學畢業生,10年以前大概每年70萬,現在多了10倍,也就是雖然勞動力少了,但是勞動力的質量更高了。第二個是創新,也就是美國增長模式。第三個是改革,改革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從新增長理論出發,我們發現中國資本市場其實是非常聰明、非常有效的。大家說中國創業板漲得讓人看不懂,所以改名叫神創板。我自己有一個解釋,為什麽創業板漲的好啊,因為人家名字起得好啊,人家叫“創業板”,一聽就是創新,你看中小板就漲不過人家,就是名字沒人起的好。大家不要小看名字,還記得上周末降息的時候,央媽的風頭反而被“匹凸匹”的洋(qi)氣(pa)改名給搶了,大家在朋友圈里各種調侃,但是不服不行啊,人家改名以後就是直接兩個漲停,現在還在停牌。為什麽改名有效?因為中國是個散戶主導的市場,散戶未必看得懂財務報表,但是名字肯定是看得懂的,所以名字一改、黃金萬兩啊,君不見“某某煙花”改名“某某金控”,也是漲停!某餐飲公司改成“某某雲網”,公司發的債券都還不起、公告違約了,但是股票居然還可以再漲停,沒辦法,名字好聽啊。包括最近市場風頭最盛的某某教育、某某信息,其實本質上還是名字起得好,不信你把名字改成某某鋼鐵、某某水泥試試,保準跌停!所以大家要對上市公司改名字保持高度關註,這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所以在我們看來,創業板的大牛市,其實意味著市場對於未來賦予了更高的權重,無論創新、改革相關的股票都能雞犬飛升,其實也是在於大家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未來的增長動力,代表了中國夢。而主板的上漲步履蹣跚,也在於主板上的大多數公司是依賴人口紅利發展的,代表的是中國過去的增長動力,過去再也回不去了,所以能不能做個美夢還是很不一樣的!

但是對我們研究員來講,不光要研究中國夢,還要研究到底美夢如何變成真,有沒有成功的希望?

所以我們仔細研究比較了美國和日本模式,從過去30年的經驗看,在貨幣寬松上兩國都走到了極致,將利率從10%以上逐漸降到零,也都做了QE,股市也都到了20000點左右,但是人家美國股市是從1000點漲起來的,漲了20倍,日本股市是從40000點跌下來的,跌掉了50%,這個例子也充分表明,從長期來看,放貨幣可能是無效的。

那麽,美國模式的成功之處到底在哪里,和日本模式的核心區別何在?從經濟增長來比較,差別一目了然,美國的經濟總量在過去30年翻了三番,但是日本經濟過去30年幾乎完全沒有增長,這也就意味著,從長期來看,光靠降利率提升股市估值是有頂的,股市的長期增長離不開收入和利潤的增加。那麽問題又來了,為什麽美國經濟有增長,日本沒有增長呢?

如果我們仔細比較一下美國和日本的優勢企業,可以發現,在新經濟行業美國是龍頭,包括Google、Apple等巨無霸都是在美國誕生的,而在舊經濟領域日本依然是龍頭,汽車領域豐田是當之無愧的全球老大。那麽問題又來了,這些企業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我們聽說美國的企業都是在車庫誕生的,其實也就是靠資本市場培育的,也就是PE先進入,然後再資本市場上市。而日本的企業都是和銀團綁定的,也就是靠銀行提供資金來長大的。所以可以發現美國和日本的主流企業在融資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一個是靠資本市場培育的,一個是靠銀行培育的,而這其實也是美國和日本金融結構的主要差異,美國一直是以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為主,而日本是以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為主。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融資結構會這麽重要呢?

我們說,主要的差別在於融資成本不一樣。股票債券是直接融資、成本低,而銀行信貸是間接融資、成本高。無論股票還是債券,都是信息充分共享的,所以成本肯定是最低的,最極端的比如說PE,其實在企業成功之前就等於是零成本,因為如果真的失敗了,虧的也都是別人的錢,大不了重頭再來再去忽悠錢來玩。但是銀行的錢肯定是最貴的,因為銀行經營靠的是大量網點、人力,成本肯定是最貴的,基本上開門就要加三個點。比如說各家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肯定都是基準利率大幅上浮的,沒有10%估計都搞不定的,所以創新型的企業幾乎沒有看到靠銀行信貸培育的,比如京東和滴滴等等,如果不是靠PE融資然後上市套現,如果是靠借銀行貸款的話,由於一直虧損,估計早就被銀行逼貸倒閉了。

為什麽融資成本這麽重要?因為時代不一樣了,人口結構變了。過去在人口紅利的時代,人多錢少,資本比較稀缺,所以資本回報率很高,銀行雖然成本高一點,但是照樣活得很舒服。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人少錢多,資本開始過剩,所以資本回報率開始下降,就不太適合銀行生存了。或者說,指望靠銀行體系來降低融資成本也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銀行的成本太高了,未來降低融資成本除非轉變融資結構,從銀行融資轉向資本市場融資。

從融資結構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中國大家每天在使用的創新型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靠資本市場成長的,比如百度、騰訊、阿里等等,但是比較可惜的是,他們都是靠海外資本市場培育的,而本土資本市場過去在這一塊幾乎沒有什麽貢獻。

為什麽本土資本市場過去不行呢?在我們看來主要是因為管制,過去在中國虧損的公司不能上市,直接把許多創新公司的本土上市給堵死了,而債券也一樣,公司發債比例不能超過凈資產的40%,房地產企業好多也不讓在本土發債,不讓發股票也不讓發債,所以好多公司都跑到海外去上市、發債去了。

但是習大大上臺之後,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得益於大力改革,我們修改了公司法、證券法,所以開公司更容易,而上市也不再是行政管制、而將過渡到註冊制。而在反腐敗的背景下,註冊制的實施更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過去我們的發展口號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時代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前些年由於腐敗的盛行,部分扭曲成了權貴資本,甚至給大家造成了靠關系上市的印象。如果能不能上市都靠拼爹、拼關系的話,大家怎麽會有動力創業、創新呢?而習大大帶給我們的希望是“共同富裕”,也就是每個人、每個公司都有上市賺錢的機會,上市不再是靠拼爹而是靠自己,再加上有了新三板包括創業板的50到100倍PE的示範效應,總理喊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不再是個口號、而是一個事實了。君不見公務員下海、國企高管辭職的案例越來越多嗎?過去大家都搶著進政府當公務員,如果未來都搶著去創業然後上市,那大家還用擔心中國經濟的未來嗎?目前很多人擔心註冊制會增加股票供給、沖擊市場,但在我們看來註冊制給中國經濟註入了創新的動力,從增長理論來看意味著中國未來充滿了希望。

講到這里,我們有必要再討論下創業板?到底目前的創業板是泡沫還是希望?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我們曾經在北上廣三地做了三次論壇,當時請到了新華匯嘉的董事長王衛東,曾經擔任過新華基金的副總經理,創造過一年翻番的業績神話,和王亞偉總演繹過二王爭霸;還有中信產業基金的董事總經理莊濤,最早是華商三劍客之一,在華商時就取得了翻番的業績,在中信產業基金的這幾年業績再次翻番,這兩位都是從業近20年的大佬,親歷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成長,都對這輪牛市堅信不疑,但都對創業板表達了非常複雜的感受。

這幾位大佬都是這麽說的,說現在大家講的移動互聯網的故事,其實在01年的中國股市上也講過類似的故事,只不過現在是加個“移動互聯網”的翅膀就能飛起來,而當時是科網股泡沫,插個“桌面互聯網”的翅膀也能飛上天,當時講的也是網上賣水、賣家電、家具的故事,也是故事講完了一溜的漲停,比如王總說2000年春節前他買了三支互聯網股票,春節過後收獲3個漲停板,但是現在這些股票都沒了,按莊總的說法,那一波互聯網的故事沒有一個兌現的,全是假的。但是投資千古不同局,這次出現了幾個真的故事,也就是明顯兌現的品種,比如東方財富,一季度單月凈利潤上億,高增長,也就是說這一次互聯網大潮是有產業基礎的。而按照華商劉宏總的說法,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和上一波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時候的互聯網是飄在空中的,現在的互聯網已經站在了地上,或者說正在向傳統行業滲透,觸角已經伸到傳統行業的方方面面。所以未來一定會出現這樣一批高市值的公司。

而從宏觀的視角來看,如果故事全是假的,那麽創業板就是個大泡沫,但如果有真的故事,哪怕真的比例不是特別高,比如說只有10%,那麽就和全是假的有著本質區別,就意味著從局部來看可能有些假公司已經泡沫化,但是從整個板塊來看未必是泡沫。舉個例子,其實上一輪科網股泡沫的中國公司不全是假的,包括騰訊、百度和阿里都誕生於上一輪大潮,但是可惜他們沒有在A股上市,否則的話08年A股也未必會跌到2000點以下。而對於目前的創業板而言,雖然市值到了5萬億,但如果未來也能誕生幾個類似百度、騰訊一樣的萬億級公司,那麽目前也未必就是泡沫。而無論東方財富、還是樂視網,其實都有成功的可能性,因為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年輕人的消費和投資習慣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以前中老年人習慣於電話、電腦交易,但是年輕人更習慣用移動電話交易,所以在移動互聯的時代誰是最大的券商並沒有定論,而樂視網的美國模式是netflix,也是通過互聯網提供電影瀏覽服務,不僅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的觀影潮流,還搖身一變成為發行商,根據用戶觀影習慣打造了《紙牌屋》這樣的經典美劇,成功在全球吸引到了數千萬用戶。我們過去都習慣盜版下載電影,但是現在版權保護越來越嚴,下載盜版既不合法又浪費時間,如果有人把好電影電視都買好了,我每年付一點錢就啥都能看,為啥不願意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區分真假對創業板而言非常重要,也就是隨著註冊制的漸行漸近,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真的故事和假的故事會存在著本質區別。真的可能就值數千億,但假的可能一文不值。而只有區分真假,金融資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才能幫助中國經濟更好得配置資源。

而區別真假不僅對於股市有效,對於債市同樣有效。過去在中國買債券同樣不用區分好壞,反正不管買什麽債券都是剛兌,大家開玩笑說每次在超日、華銳債的債券持有人大會上都會看到同樣一個大叔,說自己多麽可憐,其實估計比誰都有錢,因為每次都能賺上一倍。問題是如果每次都剛兌不斷,大家就會持續購買垃圾債,使得錯誤得不到懲罰,金融資源持續錯配。

但我們認為,今年很可能是打破剛兌的元年,因為今年債市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什麽是存款保險?就是錢存到銀行也不再完全安全了,銀行也可以倒閉了?這是多麽不容易的一個突破!怎麽理解存款保險?以前我們沒有存款保險,大家都串在一塊,所以政府也不敢打破剛兌,因為一出事大家都有事,也就是所謂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是有了存款保險制度以後,就像有了一道防火墻,把所有存款在50萬以下的居民存款給予完全的保護,也就意味著即便出現了剛兌的打破,大家也不用擔心風險傳染,因為風險被隔離了。

所以無論是股市的註冊制、還是債市剛兌的打破,都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開始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機制。過去股票只有那麽多,債券風險都一樣,所以大家都挑風險最大的買。但以後如果股票越來越多、債券也會血本無歸,那麽大家必須區分好的跟壞的。

從債券來說,目前債市的投資者都挑肥揀瘦,沒人願意買國債,無非就是嫌棄人家利率低唄,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目前大家買的企業債也就是不到6%的收益率,而政府信用的國開債利率還接近4%,這種定價幾乎不包含啥信用利差了,難道就合理嗎,難道我們的政府信用才值這麽點利差?是不是大家太貪心了呢?

從股市來說,目前藍籌步履蹣跚,創業板一騎絕塵,到底孰真孰假?

我們覺得,要分清股市的真假,必須理解未來的中國經濟。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中國的工業化應該基本結束了,未來工業領域應該會逐漸進入剩者為王的時代,過去雞犬升天的日子一去不返,但是行業龍頭不管在哪都是有價值的。與此同時,與人口減少對應的是工資的上升,我有個深圳開電子廠的哥們跟我說,去年投了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因為工資實在太貴了,現在出來打工的都是90後,兩年以前的工資還是2000塊一個月,現在都是4000多塊一個月了,而且不給錢馬上走人,連招呼都不打一個,所以工資是真漲了。而在收入提高之後,雖然衣食住行等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但是娛樂、文化、醫療、教育等服務業的需求正在崛起。

比如說,如果大家在周五想坐飛機從北京到上海,如果不提前買票,當天基本上是沒希望買到票的。比如說,15年2月中國的電影票房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票房冠軍。比如說14年中超俱樂部的營收突破20億,中超公司的整體收入突破4億,創歷史新高,14年冬季中超俱樂部花了1億歐元買球員,有著那麽多億萬富翁踢球給你看,買個幾百塊的球票又算什麽呢?再比如現在大家去醫院看病,基本都提供專家門診或者特需門診,花的錢不便宜,但是照樣要排老長的隊,說明需求還是得不到滿足啊。

再比如小孩上學,上海現在的幼升小都是民辦小學先招,考不上的再上公立學校。我們家也是今年幼升小,結果他們班媽媽們都在吐槽,都覺得父母都是名校本科、研究生畢業,小孩智商應該ok,結果全班考民辦基本上全軍覆沒,原因無他,競爭太激烈了,民辦小學雖然學費貴,但是教育質量更好,所以好的民辦小學的招生比高考還要難。感覺上學就跟打遊戲一樣,我們好不容易打通關了,結果獎了個小怪,要全部再來一遍。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也願意花錢,結果發現這錢還花不出去,因為大家都想花這個錢,但是沒有那麽多供給。

所以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我們發現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如果你盯著工業看,確實看不到太大的希望,人口見頂、需求萎縮、產能過剩等等不一而足,只能走出去。但是如果看服務業,你會發現充滿了希望,服務業的需求無限,但問題是有效供給不足,而供給不足的原因在於過去無所不在的管制,好多服務行業都被國企所壟斷。

但是改革帶來了希望,得益於簡政放權、國企改革,國企的壟斷正在被打破,諸多服務業正在向民企放開,比如說首批4家民營銀行已經開業了,東方財富能夠收購券商也是在於券商行業向民營企業開放了,中國男足去年在亞洲杯小組賽三場全勝進軍8強,創造了奇跡中的奇跡,也是因為放恒大進去了。所以我們觀察過去一年多股市中表現好的行業,可以發現無論大小,其實基本都屬於服務業,比如大的里面券商、保險乃至航空都屬於服務業,而小的里面教育、醫療、甚至移動互聯網都屬於服務業。

所以,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未來同樣充滿了希望,只不過中國故事的主角從工業變成了服務業,融資工具從銀行轉向了資本市場。而習大大所倡導的改革、李總理所倡導的創新正在給中國經濟註入新的動力,帶領我們走向共同富裕,迎接金融時代,我們不僅有大水牛,還有改革牛和創新牛,股債雙牛!

所以我們對歪果仁講,我們對於中國的信心,在於習大大共同富裕的理念,來自於萬眾創新的現實,來自於對資本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信心,還來自於對中國人的信心。從全球來看,中國人都是全勤奮的民族,商店24小時營業、周末習慣性加班,也只有在中國能見到。過去我們把工業做過頭了,因為銀行不太會配置資源,搞過頭以後就產能過剩了。但是以後我們會靠資本市場來配置資源,所以產能過剩肯定不會有了,服務業雖然會有泡沫,但是也是大家需要的。

我們相信,未來居民財富從存款、地產向金融資產的轉移趨勢還會繼續,但隨著股票註冊制的臨近和債券剛兌的打破,未來大風吹的故事可能會告一段落,風還會繼續吹,但不再是雞犬升天,而是優勝劣汰、強者恒強!

我們也相信這是一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大時代,因為過去的中國老百姓從來沒有為理財操過心,因為過去20年銀行、房地產幫助中國老百姓把理財的活給做了。但是以後如果存款和房地產都不靈了,估計大家為了理財要把心都操碎了,而且說實話金融產品那麽多,資本市場真真假假,老百姓光看名字都花眼了,怎麽可能分得清呢,所以大家一定要把錢交給值得信賴的專業投資者打理!所以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會進入機構投資者時代,而這也是這一代證券從業人員的神聖使命:幫助中國經濟轉型、幫助中國老百姓理財!(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86

馬雲的瘋狂布局:充滿想象力的阿里“衛星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8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25 17:27 編輯

馬雲的瘋狂布局:充滿想象力的阿里“衛星城”
作者:格隆匯 天成

阿里巴巴自去年上市,踏上神壇以來,日子並不好過,遭遇了一系列風波,股價也應聲而降至最低80元左右。現在的阿里,傳統電商業務似乎已過了黃金時代,新興業務、國際化戰略見效仍需等待,青黃不接之時,難怪不少人懷疑:阿里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確實,阿里的主城——電商業務已經發展得太龐大了,要維持運轉已經相當不容易更不用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了。不過,在阿里帝國,主城之外,馬雲已經布局相當數量的“衛星城”圍繞周邊,並且還在快速“建設”,這些衛星城與主城密切相關,與主城資源互補又獨立發展,未來如果發展壯大,將有著不亞於主城的規模與能量。

在分析馬雲的諸多“衛星城”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麽是衛星城?

衛星城概念最早產生於英國,當時倫敦人口、規模已經相當龐大了,於是有人提出大規模地把倫敦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附近的衛星城鎮去。不過直到後來,美國學者泰勒正式提出並使用了“衛星城”這一形象性的概念: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圍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是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氣象衛星一樣,故名。

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代衛星城:即臥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衛星城:有一定數量的工廠企業和公共設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衛星城:基本獨立於主城,具有就業機會,其中心也是現代化的;

簡而言之,衛星城初期是為滿足分流中心主城的壓力而提出的,不過隨著衛星城發展到一定階段,將會獨立於主城,依著自己的特點,闖出另一片天地。

而其實接下來你會發現,建築規劃師們提出的衛星城概念,和馬雲在主城——電商城之外所布局的林林總總的“衛星城”是一個道理。

馬雲的中心主城和衛星城

馬雲的中心主城是電商,早期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投資並購占據絕大部分,不過隨著電商領域的布局豐滿,阿里開始深入娛樂、金融、生活服務、醫療等多個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領域,並以大數據、雲計算為核心進行整合的衛星城池正在形成。下圖描述阿里的各領域業務的布局情況:

阿里主城:電商;衛星城布局包括:雲計算服務、倉儲物流、支付、電商業務、O2O、移動端、文化娛樂和數字媒體、在線教育、健康醫療產業、金融業。

阿里商業布局圖:

來源:易觀智庫

阿里投資路線分布:
從投資行業分布看,2013年以前,阿里主要是以電商、物流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投資布局——從早期的基礎網絡架構投資、到電商協同服務投資,都是以擴展、完善中心主城——電商生態為主。2013年至今,阿里則將中心轉移到移動互聯網、O2O、金融、社交以及文化創意等社交和生活服務類投資,並且從投資數量來看,已經遠超過往,說明這兩年阿里正在快速把資金投放和布局這些領域(大力建設衛星城)。


阿里近10年的投資收購事件:

阿里瘋狂布局衛星城背後的邏輯
這兩年阿里瘋狂的投資並購,布局像文化娛樂、健康醫療這樣的衛星城(華數傳媒、恒大足球、文化中國、優酷土豆、21世紀傳媒、中信21世紀...),讓眾多阿里粉絲們大呼:看不懂。曾有批評指出這類投資與阿里主營的電商業務相去甚遠,可謂“不務正業”,一路“投資”過來,誰也看不清楚馬雲、阿里的邏輯,只是在期待他的下一次“投資”大戲。

那麽,阿里這樣做,是布局?還是迷失?

其實就像建設衛星城一樣,阿里在電商之外這樣的“輻射”動作,其背後是:電商的格局已經穩定了,空間在縮小、風險卻在提高,阿里亟需從電商中出來,去輻射更多的服務領域。從戰略角度來講,電商平臺業務就好比阿里的“都城”,都城穩定了,想要繼續擴張,只有在大本營周圍建立衛星城和護城河,不斷試探和鞏固後方,才能使阿里的稱霸無後顧之憂。

阿里這樣看似多點撒網、毫無章法的做法的確會讓人看不懂,但高手就是高手,縱觀馬雲的投資布局,不是把控了產業上遊,就是與行業領先者深度合作,抓住痛點精準出擊。我想,如果馬雲學習圍棋,必是圍棋高手,所謂布局,好比“於無聲處聽驚雷”,講究的是先人一步,圍棋落子,看似天女散花,毫無章法可依。但用到巧處,日後竄起成勢,讓對手措手不及。研究馬雲的每步棋,確實都讓人眼前一亮,奇思中不乏“穩健”。依托阿里的現有的大平臺,執行得當的話,未來5到10年“開花結果”只是順理成章罷了。

阿里衛星城布局的三個階段

前面講到,衛星城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代衛星城:即臥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衛星城:有一定數量的工廠企業和公共設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衛星城:基本獨立於主城,具有就業機會,其中心也是現代化的;

這三個階段是逐步遞進的。反觀阿里這麽多年來的投資布局,其實也是這樣,按照自身以及市場需求,從小到大,層次從低到高。

第一階段:完善主城的布局——電子商務的生態體系布局

電子商務是阿里的立足之本,因此其投資與收購的前期布局主要是圍繞其主業,逐步形成行業垂直發展優勢,最終建立電商、物流、支付三大核心生態體系,這一布局是其能夠立足產業發展巨頭地位的核心根基。

第二階段:彌補與競爭對手差距的主動出擊——重點布局移動互聯網

受移動端入口分散特性的影響,和競爭對手相比,阿里在PC端的海量流量優勢並沒有被成功移植到移動端。通過對UC、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的投資與全資收購,阿里在移動端掌控了多個大流量入口,彌補了與騰訊等競爭對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差距,未來可能將地圖資源、支付、電商等資源打通,形成涵蓋用戶日常生活學習、商業活動、社交等領域,最終形成包含吃、穿、住、行等綜合需求的數據收集和匯總的生態體系。

第三階段:獨立於主城、有潛力的衛星城布局——滿足用戶更高的生存與精神生活需求

如果說阿里在投資的第二階段主要圍繞布局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通過線上線下移動商務閉環布局,完善本地生活和基於LBS功能的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在社交、衣、食、住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那麽阿里在投資的第三階段力求通過全面布局滿足用戶在醫療、教育、金融,特別是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

如文化傳媒領域,收購文化中國(阿里影業)、推出娛樂寶產品、投資優酷土豆、21世紀傳媒,以及收購恒大足球隊50%股權等案例,本質上是圍繞用戶在文化娛樂等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展開——娛樂寶實現新的影視劇投資模式、阿里影業等生產內容、優酷土豆是播放平臺,而同華數傳媒的合作,可借助其在內容資源、牌照和渠道方面的優勢。通過以上布局,阿里已經形成一個貫穿上下遊的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圈。
阿里布局的三個階段

那麽,阿里這樣三個階段布局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麽呢?用阿里投資部負責人張鴻平的話說就是:建立無邊界的商業生態系統
“阿里的投資方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和阿里現有業務做比較強的整合,相對來說,這部分阿里會采取控股的方式(多數股權、全資);另一部分,阿里巴巴在眾多的投資里,采取少數股權投資。阿里從本身來講,是一個從打造生態圈做平臺的公司起家的,所以我們實際上非常強調在生態圈里頭的布局和大家共贏的觀點。通過不斷布點、織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巴巴將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建立移動互聯的“無邊界生活圈”,實現“淘寶就是生活”的願景。”

馬雲的衛星城布局能成功嗎?
其實,馬雲、阿里建的這些衛星城、做的這些布局,是在取勢,這勢便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大趨勢。正如十幾年前,別人看不懂馬雲做電商一樣,因為他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現在同樣很多人看不懂阿里。用馬雲的話說就是:大家對於阿里的有些投資看懂,有些投資看不懂,都很正常。其實一個投資,假設連街上買股票的老太太都能看懂的話,那麻煩就大了。戰術是基本上今天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你原來幹這個,那只是戰術,真正的戰略,你去思考未來。

沒錯,馬雲在思考未來,但這未來並不是空洞遙遠的如科幻小說一般,而是看得見想得到的未來,很多人看不懂不做,但也有人看的懂不願意做,因為一旦你下決心要發力這些朝陽領域,重構傳統行業,面臨的道路險阻將會異常的多,沒有打破傳統的意念、沒有堅韌不拔的決心、沒有一呼百應的統治力,是決然成功不了的,能成功的必然是人上之人。

這些,馬雲有嗎?

《福布斯》雜誌曾這樣描述馬雲,“深凹的顴骨,扭曲的頭發,淘氣的露齒笑,一個5英尺高,100磅重的頑童模樣。這個長相怪異的人有拿破侖一般的身材,同時也有拿破侖一樣的偉大誌向! ” 網友和媒體稱他為“外星人”、馬ET。對於酷似“外星人”的長相調侃,有人解釋原因稱因為他不太走尋常路,對地球上的規則天生叛逆。

沒錯,馬雲絕對是叛逆、打破常規之人。零售業被其顛覆、物流業被其顛覆,連銀行業也被其改變(余額寶),阿里如此敢為天下先的“大膽”動作,鑄就了它的的偉大。正如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的信條——Movefast and breaking things(快速前進,打破常規),一件事情、一個項目想要成功,必然是善於破除原有規則,創新、在創新......

目前來評價馬雲的衛星城布局能否成功還為時尚早,其中一個難題是:業務整合、協同效應。
阿里已經做到如此龐大的規模,並且還在不停的投資、合作、布局,比如前段時間和上汽合作開始進軍互聯網汽車、與樂視體育合作開始做體育產業、還有銀泰商業傳要變為阿里商業,未來阿里的衛星城池將進一步擴張,大家擔心的是:馬雲真的是外星人麽,能把這麽一大家子給管好?

這些,我們就留給時間來檢驗吧。

參考文章:《阿里投資邏輯與產業布局(2005-2014)》——但斌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78

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對中美合作充滿信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7943.html

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對中美合作充滿信心

第一財經日報 裘甄 2015-10-16 06:00:00

71億美元的中美迄今最大並購案,讓雙匯集團及掌舵者萬隆備受業界關註。“我們對中美兩國在農業方面的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充滿信心。”

71億美元的中美迄今最大並購案,讓雙匯集團及掌舵者萬隆備受業界關註。

“我們對中美兩國在農業方面的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充滿信心。”日前,萬隆在西雅圖參加了中美企業家座談會,他表示,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農業方面,美國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充足的自然資源,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但市場相對成熟;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發展空間大,現在及將來中國對於國際市場上優質農產品有著持續的需求。

2013年5月29日,雙匯國際和史密斯菲爾德宣布,雙方已達成並購協議,雙匯國際將收購後者已發行的全部股份,價值約71億美元。

當時有分析稱,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這種新型並購,目的不是(或不僅)為了獲得國外市場,亦不是(或不僅)為了獲得國外資源,而是通過收購,獲得國外公司的品牌、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最終目的是發展中國市場,屬於“資本走出去、東西買回來”。

萬隆在上述座談會上介紹,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以來,為發揮中美兩個企業協同效應,雙匯要把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豬肉生產能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豬肉消費市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隨後,“我們又整合旗下中美歐200余家公司組成萬洲國際,在香港成功上市。”他稱,這進一步增強了中美企業在肉類食品行業的實力和競爭力,中美企業的合作改變了世界豬肉行業的格局。

為了保持管理團隊的穩定和本土化,萬洲國際的下屬公司在尊重、互信、溝通、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管理機制和企業文化的融合。至今中美企業之間只派遣了一個聯絡人員,以協調雙方協同事宜。

中美經貿合作有著巨大潛力。由於發展階段的差異,中美經濟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兩國經貿合作空間更大、機遇更多。

事實上,雙匯走出去也是看到了中美合作空間和未來。據悉,雙匯將不斷引進史密斯菲爾德品牌、技術、設備、原料,在中國的新工廠也即將竣工投產,中國的消費者很快就能吃上美國風味的香腸、培根、火腿。這些合作穩定了美國史密斯菲爾德4.5萬名員工的就業機會,豐富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體現了優勢互補、互惠共贏。

9月20日,雙匯經過精心準備,盛裝參加了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展覽會,共展出140多個品種200多個規格的產品。除了已被人們所熟知的高低溫肉制品、生鮮品和雙匯調味料以外,新產品弗吉尼亞風味香腸和火腿,是雙匯眾多新產品中的又一個國際符號之一,該產品采用純粹美國弗吉尼亞進口原料制造,所用豬肉源自美國谷物餵養生豬,確保了純天然、健康安全的品質;配合高檔西式香料,肉香自然,突出健康、營養、美味的產品理念。

為了更好地向外界介紹雙匯集團的特色產品,雙匯展廳還專門設置了產品展示區、接待區、洽談區,並準備了多個品嘗臺,為中外客商全面了解雙匯產品、品鑒雙匯美食、與雙匯洽談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在參展的200多個規格產品中,2015年新上市的產品占60%以上,從而展現了雙匯實現國際化之後在產品研發方面的新突破。

在此前雙匯的業務格局中,產品老化較為突出,且重點仍然局限在傳統渠道上,這已成為公司的一大短板。“2015年我們調結構的戰略目標是‘進廚房、上餐桌’。今後餐桌和餐飲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公司還將加緊布局電商平臺,著力打造現代家庭和餐飲企業的‘中央廚房’。”萬隆對外稱。

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雙匯持續高度關註。同時,萬隆稱:“我們的全球擴張戰略保持不變,以進一步鞏固我們在全球豬肉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我們將從現有業務的不斷發展中取得增長,並繼續尋找策略收購的機會。”

過去五年,中國肉類總產量凈增近800萬噸,人均年占有量凈增了4.59公斤。未來5到10年,中國肉類需求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全球豬肉增長的50%將來源於中國,這不僅對中國肉類產業是一個發展的機遇,也對全球肉類行業資源整合、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雙匯集團黨委書記杜俊甫認為,“中國肉類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肉類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也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月28日,第九屆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頒獎盛典在廣州舉行。會上,備受期待的“最有價值品牌500強”榜單得以揭曉。雙匯以429.75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本屆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的第53位,較之去年上升了20位。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18

下一代石墨烯電池:手機五分鐘充滿電量

在2016世界移動大會(MWC)上海展上,新開辟的石墨烯展區異常火爆。首次設立的石墨烯展區成為一大亮點,吸引了碳谷集團、第六元素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等知名企業、專家攜最新產品、技術參展,包括諸多根據石墨烯特性衍生出的創新產品,如柔性手機、快速充電電池、超薄傳感器等。

 

目前,石墨烯主要以粉體和薄膜兩種形式存在。石墨烯粉體主要應用於新材料領域和能源領域,如防腐塗料、散熱材料、鋰離子電池等。石墨烯薄膜應用於電子領域、環境領域和醫藥領域等,如觸控屏、電子元器件等。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所項目負責人IvanBuckley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兩天我們幾乎一刻不停,前來問詢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對於石墨烯的好奇心非常強烈,他們可能不了解這種材料背後的原理,但是我們會告訴他們,用石墨烯制成的燈泡,更加節能,可以連續發光幾千個小時。”

記者在曼徹斯特大學的展區見到了可調光石墨烯燈泡,燈泡內有燈絲形狀的LED燈,LED燈的外層被塗上石墨烯,石墨烯的導電能力強,可減少10%的能耗。Buckley向記者介紹:“最近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國家級石墨烯研究所研制出了全新的石墨烯燈泡,擁有比LED燈泡更堅固的結構和更低廉的價格,一個燈泡可能就10英鎊左右,能用很長時間。”

就在白熾燈被LED燈泡逐步取代的時候,這種新型石墨烯燈泡即將為照明技術帶來又一次革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國家級石墨烯研究所去年就開始了石墨烯燈泡的商業化。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也對該項目贊賞有加。這種新型石墨烯燈泡仍基於LED技術研發,通過神奇的石墨烯分子大大增強其性能和使用壽命。

不同分子結構的石墨烯能夠為不同用途的下遊產品提供原材料。記者看到中國碳谷的展臺上陳列著不同形態結構的石墨烯分子,有PE纖維、聚酰胺纖維、防腐塗料、鋰離子電池、分離複合材料以及催化材料等。中國碳谷首席科學家戴加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根據結構的需要,能夠給下遊生產者進行匹配。比如防腐塗料,國家海洋研究院正在應用,能夠讓船體至少20年不生銹。再比如石墨烯改性鋰離子電池,能夠實現快速充電。海綿加上石墨烯後,能夠實現油水分離,另外石墨烯還能成為3D打印原料,國家納米中心也在使用。”

據戴加龍介紹,石墨烯的上下遊產業鏈實現完整對接的趨勢剛剛顯現出來,盡管目前的產業化的應用還很少,產品也幾乎沒有,但是未來的商業前景可觀。

來自牛津的ZapGocharger充電器應用的就是石墨烯鋰離子電池,能夠實現5分鐘快充。2013年,該公司獲得了來自英國政府的資助後,由“倫敦石墨烯”更名為ZapGoCharger。該公司從牛津大學材料科學系得到石墨烯電池技術的專利授權後開始進行新能源電池的研究及商業應用。ZapGoCharger的投資總監SimonHarris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能夠將石墨烯鋰離子電池做進手機里面,所以我們要開始和中國的華為這樣的企業談,但是這可能是四五年以後的事情了,現在我們的技術還不夠成熟。”

目前該電池5分鐘快充的電量僅夠一部iPhone的10%,公司有清晰的5代產品規劃,做到第三代時,就基本能夠滿足5分鐘充滿一部手機的電量。ZapGoCharger的一位中國投資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在很早期的時候就進入了這家公司,如果技術發展快的話,未來半年到一年就將實現量產。我們對石墨烯行業還是很有信心的。”

劍橋大學的石墨烯中心的產品更酷。他們把石墨烯油墨塗在硬板紙上,做成一個紙上樂隊,人們可以通過用手指敲擊紙上的樂器圖案進行演奏。它的原理是通過石墨烯油墨環保和高導電率的特點,用於水性油墨印刷電子產品。劍橋大學石墨烯研究中心研究員StephenHodge博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種新方法在實現高導電石墨烯墨水在市場上的批量生產及創造有競爭力的價格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劍橋石墨烯公司正在出售這些新的油墨,與客戶建立業務,同時為客戶提供油墨和發展方案。”據透露,該石墨烯環保油墨已經申請了專利。

記者還在石墨烯展區看到了今年2月巴塞羅那移動通信展上展出的柔性顯示手環。FlexEnable展示了多款可彎折的柔性顯示器。FlexEnable商業總監SimonJones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提供多種技術可能性,但是最終還是要看客戶對產品的需求,我們也在和一些電子產品生產商合作,希望在未來能應用在不同的電子產品中。”

就在兩個月前,重慶一家名為墨希科技的公司宣稱即將發布可彎曲形似手環的智能手機,意味著柔性屏技術的競爭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當手機卷成手環時,它的觸屏仍然能夠工作,你也可以把手機展開成一個長方形,就像普通的智能手機一樣來使用,但該款手機要比普通手機薄而且長。

墨希科技應用中心負責人余崇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即將量產的可彎曲智能手機產品只能顯示黑白兩色,彩色的版本樣機已經推出,量產預計將於2018年面世。從技術上來講,黑白的要比彩色的容易很多。”對此,FlexEnable的Jones表示:“我們很期待看到墨希的柔性屏手機問世,這也將證明石墨烯的更多用途和功能。”

曼徹斯特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也現身石墨烯展區。對於目前石墨烯的應用價值方面,諾沃肖洛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應該應用石墨烯技術,在二維材料里挖掘更多應用,並結合RFID(射頻識別)制作傳感器,開發制造在這些基礎之上的多功能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